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张爱玲关于青春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0    阅读:

《《张爱玲》教案》
张爱玲关于青春 第一篇

名家欣赏——张爱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张爱玲绚烂的童年;了解她在青春年华所写的空前绝后的

凄艳、苍凉、直透人性深处的佳作;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养

成收集生活素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张爱玲绚烂的童年;了解她在青春年华所写的空前绝后的

凄艳、苍凉、直透人性深处的佳作;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写作中能养

成收集生活素材的好习惯;

(一) 导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我们同学平常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爱好啊?爱看书,真不错,那你能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你爱看的书籍吗?或者向大伙推荐一位你最喜欢的作家?老师也象你一样特别爱看书,今天先请同学们允许老师将我喜爱的一位作家介绍给大家好吗?我希望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以后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了解自己喜欢的书籍、音乐、并把他介绍给你的朋友。

在我要说出这位作家的名字之前,想先问一问同学们,在04年湖南卫视播出的由林心如、谭耀文、蒋勤勤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半生缘》,大家有没有看过呢?这部电视剧是改编于《十八春》,作者张爱玲。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便是这个在四十年代的上海,红极一时的女才子,知道她的,凡她的便是好的,好的无法用语辞来形容,不知道她的,一点不知,一个最普通的中国女人的名字,不是笔名也不是雅名,今天我们走近她,先要从她绚烂的童年说起!

(二) 新授:

1、贵族世家

1920年9月30日,已是秋凉的季节。但是在上海,秋老虎的淫威却似乎刚刚开始发作,人们仿佛也放慢了生活的节奏,日子安静而又漫长。在一栋民初式样的老房子里,传出了一阵微弱的婴儿啼哭声,谁也不曾料想,就是这个看起来并不特殊,听起来声音也细小的女婴,二十年后会在十里洋场的上海腾空而起,成为文坛上的一代骄女,誉颂八方,成就了一段文坛传奇。

时光退回半个世纪以前。这个被当时文坛称为“奇迹”的女作家,有着与

一般作家不同的显赫的家庭背景。先让我们来看看张爱玲家族的世系简表: (课件)

2、周岁“抓阄”,显出不凡未来

刚出生的张爱玲,小名张瑛。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在旧家族里熏陶的张爱玲之父,想要按旧家族里的传统为这个看起来蛮有些主意的小囡囡过生日,于是小张爱玲在母亲花团锦簇地打扮后,被抱到了一楼大客厅里。在客厅中间那张红漆油亮的大方桌上,端正的放着一个硕大的黑漆托盘。托盘里面什么都有,古今中外,雅俗混杂,五花八门,全是些有着吉庆意义的东西,爱玲的奶妈为图吉利,还特意将乡下的吉物放入盘中,像小金锭,银大洋。一周岁的小爱玲显得格外乖巧,她顺应着大人们的启发注意到漆盘上琳琅满目的物件,东瞅瞅,西瞅瞅,在花花绿绿,古色古香堆里拎起一样东西就放在嘴边啃,众人一齐“喔”了一声,这里面有惊奇,有失望,又有兴奋,原来清清爽爽的张家闺秀一手抓了一个小金锭,瞧她抓着牢牢不放的劲头,真像是一个乡下年画中招财进宝的福娃。后来,逐渐成名的张爱玲,虽然在为人处事上都表现出了一种特立独行的不凡特征,但她对钱的务实态度却是贯穿她的一生的。不知这与她周岁的抓阄有没有内在联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还在一周岁时,就能领略到张爱玲“特立独行”的风采了,也似乎暗示了这个沉静的小女孩对生活的务实态度。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后,各种题材的文学创作,载着各式文艺思潮,如万壑争流般遍布中国报刊,上海更是各种文艺荟萃之地,文士墨客、学者报人,在文化气象极度开放的上海各显其能,各尽其才。张爱玲少年时代恰好得到这种特殊的文化滋养。

这一段是张爱玲成就自身修养的重要时期。她如鱼得水般在各个艺术领域汲取营养,并仔细捕捉其中的感受。她对色彩、音乐、字符变的极为敏感。弹钢琴时,她想象着那八个音符有不同的个性,穿戴了鲜艳的衣帽携手起舞。她开始学写文章,受新文学和通俗文学的影响,爱用色彩浓厚、音韵铿锵的字眼,如“珠灰”、“黄昏”、“婉妙”,而不惜堆砌辞藻,以引起感官的刺激。

3、十四岁写《摩登红楼梦》的神童

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读中学时的张爱玲已是颇具才华的女学生。后来张爱玲在她的一篇征文《我的天才梦》里,曾详细追忆了她童年时期的部分创作(课件):这虽是一篇应征文章,却已基本道出了张爱玲早熟的天才童年。

文中提到的她写的第一部小说是在她七岁左右。写了一篇没有题目的家庭伦理悲剧,一个小康之家发生的姑嫂相斗又相杀的故事。写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她在阅历 上几乎不能编完全,就连写字都不能写完全,但她仍旧是编得很有情节:有一个小康之家,姓一个很潇洒得姓:云。新娶了媳妇,称作月娥,而小姑又叫凤娥。哥哥有一天出门经商去了,于是小姑凤娥便乘机订下计策来谋害嫂嫂,如何的计策来谋害呢?小爱玲可怜的阅历实在无法想出,便放下笔,毫不惋惜的去构思另一篇小说。

小爱玲在童年时听的故事太多,又多是佣人和老人们讲的既有情节又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所以,从一开始做小说,张爱玲就讲究一种大起大落的气势,讲究如何在故事性上吸引人。甚至,在还没有明白要写什么具体的故事之前,她已经在酝酿要有如何的开头和句势。

她写的第二篇小说是历史小说,开头就是“话说隋末唐初时候”,写这个句子时小爱玲便感到一种由衷的满足,因为她非常喜欢那个时代。从历史演义、传奇故事中,她觉着那仿佛是一个轰轰烈烈的橙红色的时代,只要一提“隋末唐初时候”,她的眼前便会出现一片旌旗摇曳,长袍披挂的征战场面。小爱玲神情庄重,异常严肃地趴在庭院地石桌上,用一个旧账簿的空页做小说。这账簿宽而短,分成上下两截,那淡黄色的竹纸上印着红条子。

在父亲书房里,张爱玲最爱看的是《红楼梦》,在得到父亲的鼓励和赏识后,她干脆用晚间同学们的散步、闲聊时间作起了章回长篇小说《摩登红楼梦》,这本书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神韵及其相似;二是,内容情节荒唐而又逼真,例如:它的故事大意是秦钟与智能儿坐火车私奔到杭州,自由恋爱结了婚,但是经济困难,又气又伤心,后一回出现贾母带了宝玉及众姐妹来西湖看水上运动会,吃冰淇淋。具体的描写有这样的语言:(课件

张爱玲在就读的学校里,是以一个奇才逸女的特征出现的。他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在校刊《国光》刊登,成为张爱玲的文字变成铅字的处女作。小说一登出,令全校师生吃惊,它虽根据《项羽本纪》改写,她写作技巧的圆熟和思想的明晰,令人击案称叹。以下是《霸王别姬》的片段:(课件

整个故事的词句有一种流动的华美,很像是一幕古装话剧,张爱玲以她十几岁的少女思维,却写出这样动人、强悍的历史小说,即使现在读来,也依旧令人震慑,让人由不得吃惊。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经在生活中显示了她的擅长和发展趋势,显示了惊人的文字才华,可称才女,她经常要给小弟传授一些写作和积累优美词汇的最佳方法:积累优美词汇和生动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随时随地留心人们的谈话,不管是在何处、车上、家里、学校里、办公室里,一听到后就设法记住,写在本子里,以后就成为你写作时最好的原始材料。

老师也希望同学们能学习这种方法,能如蜜蜂般采集着知识的养分!

4、香港大学的“高分”学生

1937年夏,正是上海战事出发,兵荒马乱之际,年仅十六岁的张爱玲,经历了生与死的艰难选择,张爱玲逃出张家像一个出获新生的婴儿,她只是一心一意的要完成自己的宿愿,到英国留学去,便在母亲的指导下,留在家里温习功课,经过努力,张爱玲于1983年考取了伦敦大学,考了个远东区第一名,因为战事,英国已不能去,故1939年改入香港大学。

不久,她独自乘船去了香港,开始她为期三年的大学生活。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关于青春 第二篇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灵魂被深深地震撼了,能说出如此精妙深刻的语句,一定是一个目光敏锐、智慧非凡的女子。这是她对生命的理解,透彻准确、入木三分、一针见血地道出生存的尴尬与矛盾。后来认真读了她的作品,竟发现她的文字有一种冷漠、傲然、惨淡和苍凉,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她用云端里看厮杀的傲然与冷漠静观俗世的故事,用敏锐而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而这恰是生活的真实。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甚至几乎病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剧色彩。

纵观她的小说,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是《金锁记》、《倾城之恋》、《传奇》、《流言》、《红玫瑰与白玫瑰》等。我们细读张爱玲的文字,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风格非常独特,本人做以下几方面剖析: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由于张爱玲社交范围窄,朋友不多,知心者更少。她沉默寡语,冷眼审视人生,在这样的创作心态支配下,其笔端写出扭曲的人格,变态的灵魂。把读者逐步引入她营构的苍凉世界,同时,也展示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美。在那个“肮脏、复杂、不可理喻的现实中”,[2]张爱玲似一颗彗星划下一道美丽的轨道,在浩渺的宇宙瞬间辉煌而过,留下了《传奇》和《流言》,留下了无尽的论说与回味。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营造了一个阴气森然的世界,男男女女如在鬼蜮进进出出。人性的自私、卑琐、冷漠、虚伪、扭曲、变态,在其笔下一览无遗;情爱的虚假、无爱的婚姻、生命的残酷与脆弱,在其作品中处处可见。她的整个创作渗透着一种悲凉的阴气。张爱玲的悲剧意识表现在对人性的探索中,她站在悲哀的基石上冷冷地掀掉华美的生命袍子,露出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习俗的挤压下沉沦,精神苍白,人与人之间缺乏真情、互助,哪怕是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妯娌叔嫂;他们在物欲、情欲、性欲的倾轧下,人性变得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他

们全是现代社会“病”了的人。张爱玲从人的“虚伪性”来揭露“人性恶”,人的“靠不住”。张爱玲笔下不同阶层的人,尤其是生活在名门世家的遗老遗少、公子哥儿、太太小姐等上层人物,一旦掀去了罩在外面的面纱,剩下的是便是赤赤裸裸的虚伪,“爬满了虱子”的尴尬。比如《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男主人公佟振保,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待友,侍奉母亲,“他做人做得十分兴头”,“整个地是这样一个最合理想的中国现代人物”。他先后爱过两个姑娘,玫瑰是个混血姑娘,振保爱她,“她和振保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是天真,她和谁都随随便便,振保认为她有点疯疯傻傻”,这样的女人,在外国或是很普遍,到中国就行不通,把她娶来移植在家乡的社会,那是劳神伤财,不上算的事。后来,振保又同朋友的妻子娇蕊恋上了,对方一旦要与丈夫离婚,他便怯懦得要死,连那他与娇蕊偷情的公寓也“像大得不可想像的火车,正冲着他轰隆隆开过来,遮得日月无光。”他又“疑心自己做了傻瓜,入了圈套”,他怕毁了自己的前程。在世俗和功利的进攻下,他萎缩了,他不愿“堕落”,他要做一个“好人”。于是,他便把“真人”隐蔽起来,匆匆忙忙选了一个好女子烟鹂结婚。婚后,她成了他眼中一个“很乏味的妇人”,他开始宿娼,回来则砸东西打妻子,他尽情的发泄着他的冷酷、变态。但他仍戴着面具做他的“好人”,在善的外衣下裹着恶的本质。[3]张爱玲用嘲讽的笔调冷冷地掀开了 “大好人”脸上的面纱,露出了灵魂深处的卑鄙、冷酷变态、自私与好色,展示了一个灵肉分离、表里不一、人格萎缩的“两栖人”的心理世界。又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

-

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可是三个月工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逐渐成为姑妈勾引男人的诱饵。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像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潮讽。[4]《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金钱,甘愿侍侯一个残废男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精神上也变成了残废。她一生都为“金钱”而奋斗,沉重的黄金枷压得她心理畸形,她容不得任何人染指她的财产,为此她宁可牺牲哪怕短暂的快乐。她也曾得到过爱的光辉,沐浴在“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中,但她的人性已被黄金枷锁所扭曲、摧残,她自己已被黄金蚕食了,她的青春和爱情也被黄金枷锁给扼杀了。她是担当不起情欲的人,这最终也使她从一个曾有青春的温情回忆的曹大姑娘变成了阴鸷、凶狠、残酷的近乎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的姜老太太。

[5]张爱玲执着于真实的人性,作品中充满了在古老腐朽文化、物欲、情欲压抑下的人性的扭曲、畸形、变态。{张爱玲关于青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传奇》

里的人物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有时候简直道地得可怕;因此他们都是道地的活人,有时候活得可怕。他们大多是她同时代的人;那些人和中国旧文化算是脱了节,而且从闭关自守的环境里解脱出来了,可是他们心灵上的反应仍是旧式的——这一点张发玲表现得最为深刻。

“生在这个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8]她特别喜爱《诗经》中“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谐老”的诗句,称其是一首悲哀的诗,然而也认识到它的人生态度是何等的肯定。反过来说,尽管肯定,里面仍然沉淀着浓稠的忧患意识。这也正是张爱玲人生态度的写照。她时时清醒地意识到时代的悲哀,人生的残缺,同时又不放过发现和体味人生“可亲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并不陷入绝望。所以她珍视生活中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享受,尽情领略世俗生活的种种乐趣,而她最喜欢的上海人,被她称之为“虚伪之中有真实,浮华之中有素朴”,在她眼里,他们仍然保留着对世俗生活的亲切,是真心实意过日子的人,代表和象征着张爱玲所恋恋不舍的人生安稳的一面。所以,她乐意认同“小市民”:每一次看到小市民的字样就想到自己,仿佛胸前佩着这样的红绸字条。但是,张爱玲在把自己归入小市民的同时又保持着她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冷静和自省,在执着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同时又从不放弃高度的精神享受。而且,她一边从平淡凡俗的日常生活中领受着欢悦,另一方面又时时不能忘记“思想背景中惘惘的威胁”,以至她对人生处境充满了悲剧意识。《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离婚后回到娘家,终日被兄嫂冷嘲热讽,成了这一家男男女女的眼中钉。范柳原由于一场不负责的海外恋便有了他的存在,等父亲死后,他远涉重洋回来继承遗产,但庶出的他根本成不了家族的正式继承人,两个旧家庭的弃儿,茫然中抓住了对方,犹如攀住了救命稻草。一个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把恋爱当作调剂,视"女人为鞋底的泥"的公子哥,一个是为了寻依靠,迫切要把最后的资本--三十岁的青春--再进行一次交易的女人,上演了一出真真假假、若即若离、费尽心机的爱情游戏。他们在心的浮面进行调情,互相吸引、挑逗,进行着无伤大体的攻守战。他们本无真心,然而后来竟缔结了婚约,也仅是契约而已。"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倾城中爱恋,恋爱使城市倾毁。在城市的倾毁中,在文明的毁灭中,他们才有了"一点真心",被封锁的情感"只有在毁灭的刹那,或许才无所顾忌的释放"。但那"一点真心"也不见得有多可靠,他们婚后回到上海,范柳原"把他的俏皮话剩下来说给旁人的女人听。"白流苏也还是"有点怅惘"。[9]张爱玲已经没有劳伦斯那般的信心,藉爱的宗教以拯救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摧残。她无力地注视着故事的尾巴被炸掉,怅惘是流苏的,也是作家本人的。这种意识来自她早年的生活经历,来自没落之家后裔莫名的失落感,来自对动乱环境的“乱世”性质的感怀。于是,除了看见一个在那个街市流连,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和喜悦的张爱玲之外,我们还经常看见一个高楼上独自凭栏,满怀惆怅,或是小室里孤灯独坐,黯然神伤的张爱玲。

张爱玲文章的结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把结论定死,也并不完全给人物的后事作总结,往往留出空间和余地让人们自己想,自己思考。就看《封锁》一文的结尾“……宗桢捻灭了电灯,手按在机括,手心汗潮了,浑身一滴滴沁出汗来,像小虫子痒痒地在爬。他又开了灯,乌壳虫不见了,爬回窠里去了。”(《封锁》中《张爱玲文集第一卷》P107)这里的小虫子便是吕宗桢的化身,也是所有“好人”的化身整天不思不想,彼此隔绝在各自的躯壳里,小心谨慎的苟且的过活,不愿,也无力改变什么,对命运,对自身,他们都自觉自愿地互相妥协了。(《浮世的悲哀棗张爱玲传》P134)张爱玲到此并没再写下去,而是让人们自己思考,其实,我们可以猜想到宗桢与翠远再也不会有什么交集,因为他只是个平凡的“好人”,所以只能安于现状。这种程度上的启示我是乐意自己去揣摩的……

同时张爱玲的文章结尾时常只是一句话,这一句话通常极为经典,包含的内容、深意很多。“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文集第二卷》P164)“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

没有完——完不了。”这些文字的结尾都只有了了一句,却点出了主人公的命运、将来等。此处的简笔用法可作为经典范例。我个人很喜欢张爱玲在这些文章结尾时的敛墨。

张爱玲小说的结构特点与其从小所受的教育有着莫大的关连。张爱玲天赋既然灵敏,她所受的又是最理想的教育。她的遗少型的父亲,督促她的课业很严,她从小就熟读中国旧诗古文。她的文字技巧,实在得力于此。否则以区区二十几岁的少女(她开始发表作品是在那时候),把中文运用得如是圆熟自如,是叫人难信的。她的父亲逼她学中文,母亲又很早把她带人西洋艺术、音乐、文学的世界。论学问,她当然比不上钱钟书。太平洋战争发生,她辍学的时候,她的西洋文化的知识决不会超过一个美国东部女子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但是作家所需要的不一定是知识,而是她的人生的教育。换言之,作家应该在日常生活里能够吸收材料,保留印象,并且善加利用。人生的范围是广大的;巴哈、莎士比亚固然重要,爵士音乐和好莱坞也有它们的重要性;中国旧诗里所抒写的情感虽然精致,申曲里所表现的人生虽然恶俗,但对于作家而言,它们是同样有其效用的。张爱玲雅俗兼赏,因此她的小说里所表现的感性,内容也更为丰富。

{张爱玲关于青春}

总之,也许张爱玲的本身就是一种传奇。传奇的文学,传奇的女子,传奇的一生。从她的文字里可以寻找旧上海的痕迹:石库门、弄堂、霞飞路、法国梧桐,穿着旗袍、婀娜多姿、吴侬软语的女子。读着张爱玲的文字,在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孤傲的,目空一切的,对于世间冷暖悲凉离合聚散的淡然处之的女子。感觉她如一位世外女隐士,笑观世间沧桑。正穿着那一件典雅的旗袍,一手叉着腰,头高高地昂起,脸上有种“冷冷”的表情。嘴角微扬,看破人情世故的眼中流露出对这个世界深深的厌倦与嘲讽。看着她从历史的尘封里缓缓走出来,挥着美丽而苍凉的手势,在胡琴舒缓的调子里,或者茶烟缭绕中讲述着一个个关于女人的故事,“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火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而她也在时间仓促的流逝中成为一个凄美的略影,如陈与义一阕词里所吟的意境:“长沟流月去无声”——远天的月光撒在阴沉的水中,一团光明也只剩得支离破碎,却仍要倨傲地缓缓逝去……

[1]参见贾平凹《坐佛》序言,太白文艺出版社。

[2]参见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

[3]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一《红玫瑰与白玫瑰》,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张爱玲关于青春}

[4]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四《沉香屑-第一炉香》,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5]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三《金琐记》,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6]参见傅雷《论张爱玲小说风格》,逸海书城出版社。

[7]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二《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8]参见《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婚恋形态》,好心情网站网友文章。

[9]参见《张爱玲、苏青小说精粹》中卷二《倾城之恋》,花城出版社 1994年第1版。

[10]参见《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深刻的悲剧:分析《金锁记》的月亮

我愿意尝试分析张爱玲的一花一沙,并以此证明张爱玲的成功绝非偶然的昙花一现 —沉下去的是三十年前的月亮,而不是半个世纪前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人物过时了,死 去了,那些人物的灵魂却继续存在,幽幽地,在夜的窗外窥视我们文明的浮华和升华。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浮华和升华终将过去,张爱玲的世界将常在常青。 Beverley Nichols有一句诗,写狂人的半明半昧:“在你的心中睡着月亮光”。张

爱玲的人生观绝对深刻也绝对清醒,但如果从另一种角度去理解,把Beverley Nichol的 诗句改成“在张爱玲的心中睡着月亮光”,恐怕不会有人表示异议。张爱玲的月亮不会 衰亡,它是她意象世界里一盏奇异的幽灯,又是上帝的眼睛和夜晚的太阳。

张爱玲的文字里月亮的意象俯拾皆是。这可以追溯到她最早的一篇铅字――193 6年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国光》创刊号上的小说《牛》,这个农民被牛顶死的故事里两 次使用月亮的意象。当悲剧的主人公禄兴被牛顶死后,十五岁的张爱玲这样描写夜景: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被炊烟薰得迷迷蒙蒙,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

一个人的世界随着生命的谢幕而结束,可是现实的生活仍在继续,月亮照样升起, 照耀着死亡再也无法感知的一切。从此,月亮在张爱玲的艺术世界中不断出现,君临其 中芸芸众生。今天我们打开《张爱玲文集》,惊喜于其中竟流淌着一条动人的月亮河。 纵观文集,月亮这一意象发展的顶峰当推《金锁记》。这篇小说里,月亮统领全部 的其余意象,显示了故事的悲剧性和悲剧的深刻性。全篇九处写到月亮,有些蜻蜓点水 般一笔带过,有些则浓墨重彩,精雕细琢。{张爱玲关于青春}

《金锁记》被夏志清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中篇小说(注意不是之一!),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在我看来,《金锁记》是张爱玲所有小说中最好的一部。

(一)故事情节以及主要人物的分析{张爱玲关于青春}

张爱玲所要揭示的恰恰就是:钱,毁掉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钱埋没了一个人的肉体与灵魂,其实曹七巧堕落的原因之中明显的有着时代的因素。

《论文张爱玲》
张爱玲关于青春 第三篇

一曲曲凄凉而寂寞的生命悲歌

——浅论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

【摘要】:

张爱玲的作品关注的最多的就是女性,写女性更多的是贴近真实、细腻。她体味到了男性和一般女性体味不到的深悲哀,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的痛苦,她们的悲哀。透过这些或一辈子囚在笼中的鸟似的女子,或已丧失人性、心灵扭曲似的女子,或是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从这里我们或许能更多的了解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人物。

【关键词】:张爱玲 牢笼 心灵扭曲 寻求自我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红极一时、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著名作家。她的作品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枷锁控制着人性的社会大背景下,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张爱玲写的女性是生存在新旧时代夹缝中的没落淑女,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她们身上具有独立的意识,但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也逐渐丧失了自由的权利,找不到自己的出路,最终还是迷茫的依赖于男权制度。张爱玲笔下不彻底的女性不论是从“婚姻”还是“自我意识”甚至“母性”来看,她们都有了一个共同命运特点:那就是她们的生活中都充满着悲剧色彩。{张爱玲关于青春}

一、 笼中鸟似的的人物

这一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在其作品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霸王别姬》中的虞姬等。她们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或有意或无意,张爱玲笔下的许多女人都仿佛如笼中的鹦鹉,从不想高飞,也不尝试高飞,还竭力避免飞翔,甚至是在笼门大开的时候。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虽然受过西洋教育,但骨子里仍然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摆脱不了“嫁汉随汉,穿衣吃饭”的旧婚姻模式,把寻找金钱靠山作为择爱目的和标准,资产阶级的金钱观、价值观与封建婚姻观竟然奇迹般的吻合了。

她与浪荡公子范柳原邂逅相爱,范柳原是一个饱经世故、狡猾凶残的婚姻场上的赌棍,他只想寻找情妇偷欢,而不愿承担责任,而白流苏只是觊觎他的财富要嫁给他。在金钱和色相的等价交换之中,白流苏牺牲了“淑女”身份和青春投入了范柳原的怀抱。物质生活的迫切需要使她无暇顾及到心灵。她的目的只是为了经济上的安全和心灵上的安稳。

《留情》中的女主角敦凤出身于旧式的家庭,寻找一个能给予她饮食依靠的男女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目的。经过冒险的婚姻,这个36岁的寡妇,“完全是为了生活”嫁给了59岁的米先生,在乘车时“和自己的男人挨着肩膀,觉得很平安”,回到可靠的人手中,“很快乐”她以青春、爱情、幸福为代价,换来了衣食生活的无忧。正如敦凤心里想的“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为了我自己的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一纸婚书维系着他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结婚及再婚之后敦凤的想法是“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对杨太太这件事很感兴趣,现在她本身的情形与以前不同了,已是安然结了婚,对于婚姻外的关系不由得换了一副严厉的眼光。”这严厉的眼光其实就是在物质第一的基础上,别无所求。在灰色的老式洋房,阳台上挂着一只大鹦哥,凄厉地呱呱叫着,敦凤想着,经过邮局对面,不要忘了告诉那鹦哥。敦凤何尝不是那社会大牢笼中的一只鸟呢?

《霸王别姬》里面的虞姬,虽然是个古代人却有着现代人的情感。她深深爱着项羽,而项羽爱着的只是他的千秋霸业。她深深地明白,纵使项羽一统天下,她即使做了贵妃,前途也未见可观。现在,项羽是太阳,她是月亮,即使她在美丽,也只能反射太阳的光芒。这样的她,何尝不是一只困在爱情牢笼里的鸟儿呢?{张爱玲关于青春}

二、心灵扭曲、疯狂型的人物

在张爱玲的笔下,心灵扭曲、疯狂的典型就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曹七巧本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女孩,有着“滚圆的胳膊”、

“洁白的手腕”、“丰满的身子”也曾在心中编织过一幅五彩缤纷的彩图。在姜家的生活,使她变成了“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外貌的巨大变化尚在其次,内心的扭曲变形甚至到了“毁灭人性”的地步,她的心灵被蛀蚀,被毒化,她又去毒人。七巧被哥嫂卖给姜家作了“二奶奶”,但姜家的二少爷是一个患了骨病的废人。这种畸形的婚姻造成了她变态、畸形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她对男女情事十分敏感,自然地将情感集中在当时他能见到的唯一的男性三少爷

季泽身上。于是,她渴望着三少爷的爱。但风流成性的季泽谁都敢沾,就是不愿意越过叔嫂之防。在季泽那里她不可能得到情欲的满足。当情欲得不到满足后,物欲便成了她生命的唯一中心。七巧家原是开麻油店的,年轻时也有中意她的小伙子。但做了姜家二奶奶后,这些都没有了。更令人窒息的是,谁都轻视她,连丫环都敢对她冷嘲热讽。再加上封建礼教,她不得不强烈的压抑自己的性情,“迸得全身筋骨和压根都酸楚了”。当她的最后一点情欲之火熄灭后,她开始变的刻薄冷酷,开始进行疯狂的报复。她先是“恋子”,要儿子整夜地陪她抽大烟,以探听和渲染儿子和儿媳的房事为乐趣,逼死儿媳;后又“妒女”,自己没有得到的幸福生活,连自己女儿也别想得到。最后,终于沦落为一个眼中只有金钱没有亲情的恶毒残忍的魔鬼。“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呀送了半条命。”她残忍地扼杀了自己的情欲和希望,也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儿女的幸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嫉妒所有人的和睦婚姻,亲手扼杀了儿子和女儿的爱情和家庭。她在原欲的折磨下,毁掉了自己的生命,又拉上了子女作为自己的陪葬品。七巧的变态令人毛骨悚然。张爱玲围绕着欲望的沉沦把人性心里的暗角描摹的恐怖不堪、令人不寒而栗。展示了“人类古老记忆中的罪恶“。

三、寻求自我意识的新女性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并非所有的女性都是灵魂扭曲的,在她以无尽苍凉的笔调诉说着悲剧女性的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的同时,也在以一种崭新的视角描述了一些具有女性觉醒意识的女性生活。像《十八春》中的顾曼桢,《多少恨》中的虞家茵,她们有自己的个性、理想、有追求自己幸福生活的憧憬和热情。

曼桢靠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心全意养家,她虽然完全不赞成姐姐曼璐的生活方式,却也理解她的苦衷,并且深知姐姐不得已的缘由。她在那个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地活着,大方而热情地和朋友交往,丝毫没有靠婚姻投机的想法,在和世均产生爱情时,也没有考虑世均的家世。当知道世均的家世后,也还是不卑不亢地保持着自己的清高和骨气。如果没有许世均父亲的反对,如果没有太多的变数,或许他们也会走不到一起,至少,曼桢会干干净净的活着,虽然说每个人都是期望幸福的,曼璐也是,可是她竟然丧尽天良,为了得到自己的幸福,不惜把亲生妹妹曼桢当作寻求幸福的踏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帮助禽兽祝鸿才强奸了自己

的妹妹,然后将曼桢囚禁起来直到她生了孩子。然而,虽然目的是达到了,她却没有得到幸福。作为有了孩子的曼桢更是不幸的,因为这个孩子,她失去了一生的幸福。当她回到现实中时,世均已经结婚了。她的意志轰然倒塌,变的漠然,虽然她痛心不已,但是她并没有为此消沉下去,为了自己的孩子,她嫁给了让她开始痛苦生活的祝鸿才。

整个故事里,曼桢是张爱玲笔下一个始终自立自强,从自立中获得自由的典型,可是终究因为太多的无法抵挡的因数而使属于自己的幸福破灭。

《多少恨》中的家茵与曼桢比起来要幸运得多,她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女性,同样对爱情和自己未来的命运满怀着憧憬和向往。因家庭贫困,无钱求学,自己出来找事做,到某工厂厂主宗豫家当了家庭教师,相处中与宗豫相知并相爱了。她的父亲认为她找到了依靠,不时地以未来岳父的身份来找宗豫,家茵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而悄然出走。这实质上表达出女性独立的人格意识。

由此类形象可以看出,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无论是处于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她们的命运都是大同小异的。妥协也好,抗争也好,她们最终逃脱不了悲剧命运的结局。在张爱玲笔下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她们就没有完美的结局,不像是童话故事中所讲的那样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

张爱玲笔下这些不完整的女性形象,很好的诠释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在封建宗法和男权至上的社会大背景下女性生活的艰难。这些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和经历。张爱玲用自己独特的书写模式构建了这些完满的人物,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