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柳絮雍裕之赏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0    阅读:

《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柳絮雍裕之赏析 第一篇

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教学课题】:试卷讲评课

【教材分析】:诗歌鉴赏题、说明文阅读试题正答率较低。根据此情况拟定本教

案,集中讲解诗歌鉴赏题、说明文阅读试题。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讨,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今天我们来评讲限时训练。

一、分析考情(多媒体展示)

1.做的较好的题目:基础题1—4题,阅读6、7、8题。(投影)

评讲“语言的积累运用”部分:

请小组合作,组内订正。从答这些题中我们是否有这样的收获:基础要记准、答准

2.试卷中错的较多的题有这些(投影)

1.诗歌鉴赏题:主要存在审题不明,缺乏答题技巧的问题。

2.语言品析类题:主要存在品析角度没找对、脱离文本、空话套话等问题。

二、 师:我们就针对问题,合作探讨,归纳方法。

评讲“说明文阅读”部分:

探究一、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问题1.介绍常见题型及答题步骤

题型:1.常见说明方法的辨别及作用2.理解并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及生动。读 步骤第一步:判断说明方法 第二步:体现说明方法作用的关键词说 第三步:结合具体说明对象或说明内容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结合语境

概括说明内容)

答题方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

问题2: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口诀)一起回答。

— 我来试试大家的眼力,看这个例子(投影)判断:列数字、引用、打比方。区分:分类别语言标志;一类(种)……一类(种)……(区别于逻辑解释中的主次罗列〈一〉〈二〉〈三〉〈四〉首先 其次 然后)

问题3. 一起回忆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关键词) 先说后(投影)

问题4:师:真正的关键时刻到了,关于第三步:齐读。

师:看来我们同学能客串下老师。下面请自己订正第9题。

①作比较。把岳桦与云杉、冷杉等进行比较,突出说明在低海拔地区岳桦生长不占优势。 ②列数字。用“1700米~2100米”具体、准确地说明适合岳桦生长的海拔高度。 ③摹状貌。用“斑块状”形象地说明岳桦在高山苔原带的分布状态。

探究二、品析说明文语言

问题1:师:说明文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是 。(投影)

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

一般表现在一些表示程度、范围、时间、 频率、估计等的副词上.{柳絮雍裕之赏析}

问题2:师:关于准确的语言品析有这些(投影)介绍类型,自己低声读一读。 问题3:师:下面请同学完成拓展练习一

{柳絮雍裕之赏析}

1. 小组合作选题,派两代表答题。

师:说明文语言除了准确之外,还有哪一个特点?

问题4生动性(投影)

问题5:师:请同学们快速完成 拓展练习一2,快速判断,看哪位同学又快又准, 师;判断正确。再来加深印象(投影)

师:也就是说语言的生动一般表现在打比方、拟人、描写方面。 继续订正第10题。

示例一:“一年之内只有两个多月的生长期”一句中的“只”表限制,强调岳桦生长期很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示例二:“成龄的岳桦木坚如磐石,入水即沉”一句中的“坚如磐石„‘人水即沉”生动形象地说明岳桦木质异常的细密坚硬。

评讲“诗歌鉴赏”部分

师: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不仅表现在说明文中,在诗歌鉴赏中也能得到体现,请看第5题。

问题1:师:对于这种题目我们怎么去做,这是属于诗歌鉴赏表达技巧类(投影)介绍表达技巧的题型及答题要点、答题形式。读一读,巩固一下。

示例:农家望晴 雍裕之 尝闻秦地西风雨,为问西风早晚回?白发老农如鹤立,麦场高处望云开。 问题:第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一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步骤①准确指出用了何手法), “如鹤立”比喻白发老农持久,执着的站立姿态(步骤②阐释从什么方面体现了这手法),形象的表现了他站在麦场希望天晴的迫切心情(步骤③分析诗人何景下的什么情感)。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记住三个“怎样”:方法怎样、内容怎样、情感怎样。

问题2:来我们一起说: 答案: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漫天飞舞的大雪比成梅花和飘飞的柳絮,形象地写出了雪景之杂乱,美丽,表达出作者心中凄凉的情感。

师:合作赏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一句。代表发言

翻译:四周的山连绵起伏,空旷的,没有了飞鸟的鸣叫和踪影,所有穿梭在山内外的小路上没有了人的行踪,

答案:这句话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表达出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

三、评讲6、7、8题

师:下面请大家以小组合作讨论形式订正6、7、8题。。。。。

师:我在改试卷中发现有几位同学做得最好,第6题,请毛遂自荐,。。。 第7题。。。。。。第8题。。。。。下面请答题。。。。。。

总结:

四、作业:完成拓展练习二。

《诗歌鉴赏》
柳絮雍裕之赏析 第二篇

古诗鉴赏分项要点

2007-05-07 18:38

一、把握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规律总结

1)考查方向:

1. 概括全诗主旨。(多为思想感情)

2. 评价诗歌意义((对认识诗人所处的社会有何意义,对认识某个历史事件有何价值),或指出该诗的局限性。

3. 分析作者的态度。(包括对某个人物的态度、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对社会的态度、对历史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等等)

2)主题类型:

1. 忧国伤时的主题。

讽刺时政、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如专项练习8,王安石和李商隐的《贾生》) 反映离乱痛苦的(如专项练习12,杜甫的《倦夜》)

同情人民的疾苦的(如: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如:杜甫《登高》)

2. 建功报国的主题。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专项练习20陆游的《幽居初夏》)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 思乡怀人的主题

包括羁旅愁思(如专项练习18,韦应物的《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思亲念友(如专项练习15,《秋夜怀吴中》陆游))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

4.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专项练习5,张养浩《退隐》)

昔盛今衰的感慨(如专项练习6,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

书写禅意理趣的(如专项练习4,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玲》)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3)答题方法:

1.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 诗是现实生活的观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的历史背景,结合诗的内容作细致、全面的分析。例如专项练习中的第12题。

2.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思想倾向。 诗包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脱离不开对作家本人人生经历、创作观念甚至性情趣味,所以要结合对作者的知识积累,才能正确地领悟诗作者的态度观点。例如专项练习中的第8题。

3、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 大多古诗词的作者并不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态度或观点的,而是通过写景或写事来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现实的情绪态度。鉴赏时要注意分析景物或人物的特点,把握其含蓄义,由此入手析出作者的观点或态度。例如专项练习中的第三题和第19题。

4.辨析用典。 用典,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强内容的丰富性和表达的生动性、含蓄性,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诗人往往借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辨析所用典故有助于把握诗作所表达的观点与态度。例如专项练习中的第14题。

5.涵咏(缓慢的吟诵)诗的意境。 诗的主旨是通过一组组的意境来构成的,诗作的意境可以从诗的意象组合、色彩组合等来表现,抓住了这些就等于抓住了诗人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例如专项练习中的第1题和第9题。

4)注意事项:

1.答题的时候注意从一首诗或词曲的整体上去考虑,所使用的方法并不是单一的、孤立的,而往往是多方面的综合,不能忽略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等诗歌的外在形式的赏析而去架空分析。

2.对诗词作品的观点与态度的概括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在这方面,我们常犯的错误是容易犯“拔高”的毛病,即用今天的眼光去评价古人的思想、观点和态度。评价常常不恰当,有失分寸。

3.要因诗论诗,因人论诗,因事论诗,不能随便“套用”某首词的评价内容,尤其是要防止想当然式的搬用某些现成的词语,使得评价出现似是而非,言不及意的现象。要防止这类错

误,需要我们在鉴赏时认真体味,仔细分析,依据特定的诗、特定的作者、特定的时代作出特定分析。

4.作者在诗中的观点,需要我们鉴赏时概括,因此,概括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中作者的态度观点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防止犯以偏概全的错误。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而是交织着复杂的情感的,要考虑全面。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趋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5.学会利用注释和小序。这些信息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二、艺术形象的鉴赏

规律总结

1)考查方向:

1.把握诗中的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和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

2.抓住诗中景物特点(主要是描绘的景物主体或者对人物起到衬托作用的景物)。

3.抓住诗中事物特点(主要是托物言志、象征性的事物)

2)形象类型

1.古代诗歌中的男子形象

忠君报国(多见于杜甫、陆游作品)

抑郁不平(多见于辛弃疾作品)

豪放飘逸(多见于李白作品)

洒脱旷达(多见于苏轼作品)

闲适超然(多见于王维作品)

缠绵多情(多见于李商隐作品)

志向远大,身手不凡(如曹植《白马篇》)

舍家卫国的将士(如专项练习15,陈陶《陇西行》)

仕途失意的宦者(如专项练习18,《诉衷情》晏殊)

多愁善感,优时伤世的文人(如专项练习16,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

受尽苦难的百姓(如专项练习2,雍裕之的《农家望晴》)

2.古代诗歌中的女子形象

快乐活泼的少女(专项练习20题,李清照《点绛唇》)

清新质朴的农家女子(如专项练习5的两首《采 莲 曲》)

闺中思妇(常见于李清照的诗词,又如专项练习10,戴叔伦的《苏溪亭》)

勤劳的劳动妇女(张俞《蚕妇》)

刚强自尊、忠贞不渝(《孔雀东南飞》)

大胆热烈的女子(《上邪》)

3.常见的景物形象

具体的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花秋月、柳絮榆荚、寂水寒山、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等等意象。

总体特征有雄壮阔大(李白《蜀道难》)

开阔苍凉(范仲淹《渔家傲》)

宁静祥和(杜甫《漫成一首》)

幽暗冷寂(王维《过积香寺》)

空阔寂寥(专项练习1,《齐安郡后池绝句》)

生机勃发(宋祁《玉楼春》)

空灵神秘(王维《鸟鸣涧》)

质朴天然(陶渊明《归园田居》)

苍凉寥落(如专项练习13,《登宣城谢眺北楼》)

4.常见的事物形象。主要指自然界的花、草、虫、鱼等物。例子参见本节专项练习7、8、9、14、19,以及《古诗文中常见的典故意象归纳》一文。

3)答题方法:

1.由人物的动作、神情、心理等描写等入手来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例如专项训练5,两首《采莲曲》。

2.抓住周围的景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这些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例如专项训练的3、13、18题。

3.由诗中的意象入手,把握诗中的景物特征。如专项训练的1、3、10题。

4.联系事物突出特点以及其一般的象征意义,再联系题目或者主旨,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尤其是要把物与人结合起来,这是成功鉴赏写物诗的关键所在。例如专项练习7、8、14等。

4)注意事项:

1.对于人物形象的概括首先要全面,把人物的性别、身份、地位、性格、思想内涵、情绪变化等尽量多地照顾到。其次要恰到好处,一语中的,不能偏颇,不能过宽或者过窄,要注意人物形象的丰富性。

2.对于景物形象的鉴赏一定要抓住意象的特征总体观察,且不能脱离作者的感情色彩,因为意象本身便是外接景物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结合体。{柳絮雍裕之赏析}

3.对于事物形象的特点把握最重要的,是注意不要按照思维定势、过去经验乱贴标签,要注意观察体会其细微差别,例如陆游笔下的梅花与毛泽东笔下的便明显不同,与苏轼笔下的游细微区别。 三、艺术手法的鉴赏

规律总结

1)考查方向:

1.表达方式。{柳絮雍裕之赏析}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动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虚实,正侧,白描、工笔,视听触等多感官,

2.修辞方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互文、双关、反复、 对比、衬托等。

3.艺术手法。

包括:借景/事/物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伤今)、用典、赋比兴、 象征、衬托、对比(乐景与哀情之间的关系)、渲染、讽刺、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联想想象等表现手法,

和首尾照应、卒章显志等结构样式。

《11高三级二轮复习诗词鉴赏专练》
柳絮雍裕之赏析 第三篇

高三级二轮复习诗词鉴赏专练

一、语言类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游 王令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

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

题目:简要赏析“醉倚层台笑上楼”中“醉”字的多重含义。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柳絮雍裕之赏析}

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题目:第三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⑤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注释】

①乍:忽然。 ②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 ③挼:揉搓。 ④斗鸭:以鸭相斗为欢乐。斗鸭阑和斗鸡台,都是官僚显贵取乐的场所。 ⑤碧玉搔头:即碧玉簪。

问题:词中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词人是如何塑造的?简要分析。

①②③④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 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①②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 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朱服:字行中,湖州乌程人。宋徽宗时,任集贤殿修撰,后知广州,黜知泉州,再贬蕲州安置,改兴国军卒。①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②东城:今浙江金华县。

问题:试从景与情的角度对本词进行简要赏析。

答: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问题:对本次的艺术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后面的问题。

【商调】梧叶儿·春日郊行 张可久

{柳絮雍裕之赏析}

长空雁,老树鸦,离思满烟沙。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何处游人驻马?

(1)“墨淡淡王维画,柳疏疏陶令家,春脉脉武陵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柳絮雍裕之赏析}

(2)这首曲子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元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家 刘因

马蹄踏水乱明霞,醉袖迎风受落花。

怪见溪童出门望,雀声先我到山家。

问题:有人说本诗“读来有人在画中游,画趣入心底的感受”,请分析前两句诗写景的特色。

答:

四、内容思想类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绝 句 陈师道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

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百岁几回开。

【注释】 可人:知己。

(1)请用自己的话回答本诗中的“此”字指代哪两件事?为什么诗人只选取这两件事来写?(4分)

(2)宋诗重理趣。请说说本诗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柳絮 雍裕之

无风才到地,有风还满空。

缘渠偏似雪,莫近鬓毛生。

问题:诗的最后两句写了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答:

《古诗池上的诗意_池上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柳絮雍裕之赏析 第四篇

<池上>作者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其全诗如下: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前言]
<池上>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创作基调为闲情偶寄,该作品文字洗练,内容通俗淡雅,是经典佳作之一。古诗池上的诗意_池上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注释]
①撑(chēng)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②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③解:明白,懂得,知道。
④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⑤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他还不懂得怎样隐藏,在水面上留下了划船的踪迹。古诗池上的诗意_池上原文赏析_作者白居易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葛天民》
柳絮雍裕之赏析 第五篇

<江上>作者为唐代文学家葛天民。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
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解说]
漫漫春雨,芊芊芳草,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迷蒙一片。江上翻译赏析_作者葛天民。春雨绵绵,陇亩之间纵横的水流,汇聚成白茫茫的一片。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柳想要留住春寒却因太过柔弱而护不住。
[鉴赏]
“连天芳草雨漫漫”,下笔便勾画出一个莽苍的空间:漫漫春雨,芊芊芳草,从眼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迷蒙一片。雨漫漫,既见雨期之长,黄帝>)。这里暗用典故,喻诗人乐于归隐,生活悠闲自在。全句明写春雨,暗抒心志,虚实相生,极为含蓄。以上雨景,气象莽苍宏大。后两句笔锋陡转,雨霁天晴,又一番景致:春风吹拂,花瓣飘落,柳絮轻飞。这一切暗示,美好的春天即将归去。诗人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扑”字,生动传神,颇具人意。写春风扑救落花,落花因“扑”而起,情态毕现。风吹花落,本是自然之理。这里却说风在扑救落花,挽留**,出人意表,饶有意趣。“春寒”,植物生长缓慢,花期延长。天气暖和,春花早开早谢。柳棉飞扬,是**将尽的征兆。把“柳绵”设想为卫护“春寒”而生,构思新奇,但“柳绵”微薄无力,“春寒”护不住,花期“欲尽”留不住,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之情也流露而出。构思的新颖,语言的脱俗,移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使诗情画意浓郁多姿,富有特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