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乡村四月的作者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02    阅读:

乡村四月
乡村四月的作者(一)

《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63

《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

3.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读懂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入

师:同学们,“六一”儿童节快要到了,你想外出旅游吗?

生:想!

师: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课件展示乡村四月风光影片。)

师:(欣赏完影片后)你们觉得这里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里很美。

生:我觉得这里很迷人。

师:乡村的景色确实美,不过乡村的四月更美,今天我们就随同诗人翁卷一起走进田园,走进《乡村四月》,感悟农家生活吧!(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四月指农历四月,即春末夏初的季节。

评析:“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知欲望。外出旅游这一导入使学生跳出了枯燥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学好本课内容奠定基础。

二、方法指导,匠心独运

师:在朗读之前,老师想请同学们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古诗怎样读比较好。

生:我认为应该把字音读准确。

生:我觉得应该读出节奏来。

生:还应该读出感情来。【乡村四月的作者】

师:老师觉得如果再做到声音响亮会更好。下面咱们就带着这几种好方法来自由朗读这首诗。(生自由读诗。)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已有经验来总结如何读好古诗,与其说教师是在教给

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不如说是在教给孩子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毕竟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得不仅流畅,而且声音很响亮。(再指名读。)【乡村四月的作者】

师:你读得很努力!刚才两位同学读得都很流畅,看来大家确实用心去读了。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了,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回答师在哪里有停顿。)

师:对,老师就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按这样的节奏再来练习朗读。(生练习朗读。)

师:谁能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既然大家都想读,那么想读的同学就站起来,我们一起来读。(众生起立齐读。)

评析:巧妙设计诵读方式,使孩子诵读古诗兴趣盎然,感受到诗词的韵律美。

三、品析诗句,循循善诱

师:大家刚才读得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学习提示(课件出示学习提示)和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

结合注释和生活实际思考:

1.诗人在乡村里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用上你平时积累的好词,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师巡视。)

师:刚才同学们学得真投入,谁能来汇报你们的学习结果?

生:诗人在乡村看到了山原。

生:诗人看到了乡村的人们都在忙碌着。

生:诗人听到了杜鹃的叫声。

(师板书:山原、闲人少、子规声。)

师:谁能结合平时积累的好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碧绿染遍山野,水田一片亮光;杜鹃声声啼叫,雨如烟雾朦胧。农历四月的乡村,闲散人很少;才忙完养蚕采桑,又要忙插秧。

生:一条小河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秧。

评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自读自悟的学习情景中,让学生读得充分,感悟自然深刻。

(一)品读美景

师: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来齐读前两句诗。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说具体吗?

生:山坡原野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

师:听得出,你很会读诗呀!如果让你选择两种颜料来描绘脑海中的图画,你会选哪两种?

生:绿色和白色。

师: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颜色呢?

生:因为山川和原野都是绿的,水色是白的。(师用绿色粉笔板画山川、原野,用白色粉笔板画水田。)

师:瞧,四月的乡村,山陵是绿的,原野是绿的,还有绿的——

生:还有绿的草。

生:还有绿的树。

生:还有绿的枝叶。

师: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一个“绿”字,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到生机勃勃。

生:我有一种生机盎然的感觉。

师:一个“绿”字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所富有的生命力,就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读第1句。(指名读,要求其他同学轻轻闭上眼睛听,边听边想象画面。) 师:你们的眼前出现画面了吗?

生:出现了。

师:这是一种鲜明的绿,谁能读出柔美的绿?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让绿色布满整个山原吧!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也仿佛听到了杜鹃鸟的声声啼叫。第几句写出杜鹃的啼叫?

生:第2句。

师:我们来齐读第2句。(生齐读: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的作者】

师:细雨不停,子规不歇,望着笼罩在雨中的山川绿原,我们忍不住感慨,四月的乡村——好美啊!

师:用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吧!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你读出了乡村景色的美,语速再慢些更好。谁还想读给大家听?(生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四月的如诗如画。

评析:古诗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仅靠语文课堂上的那点时间,完成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是远远不够的。结合课外知识的积累,搭建师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更有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增大知识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教师不仅注重了指导朗读,还重视了知识迁移,从多首诗句中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从而感受乡村的美丽景色。

(二)品读人勤

师:绿绿的山陵、原野,映入我们的眼帘,蒙蒙的细雨,沁入我们的心脾。多美的景色啊!(板书:景美。)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我们来齐读第3、4句古诗。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谁能把诗句的意思说具体?

生: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干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生:乡村里的四月,闲着的人很少,都在忙碌着农活,刚刚干完了养蚕的活又要去插秧。师: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农家劳动是繁忙、紧张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可以怎么理解?

生:就是忙人多的意思。

师: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他们忙插秧、喂鸡、喂鸭、翻地„„

师: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能干。

生:说明这里的人很勤劳。(板书:人勤。)【乡村四月的作者】

师:从哪一句式也能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生:从“才了„„又”看出这里的人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模仿着诗人用“才了„„又”这一句式,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耕田又种菜。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什么?

生:我觉得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不信你试试。(生自由读。)

师:谁想把这两句读给大家听?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师:你读出了乡村四月人们的忙碌。

评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受益终身。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又教给了学生作诗的方法,培养了学生作诗的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方为“明”师之道。

四、拓展延伸,积淀文化

师:孩子们,张开你们想象的翅膀吧!此时此刻你们就是诗人,行走在田间小径,面对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又怎能不诗兴大发;又怎能不陶醉其中呢!就带着这种感受带着陶醉之情来齐读《乡村四月》。(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能熟视无睹?带着敬佩之情再读《乡村四月》。(生带着敬佩之情来读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于是你把你的赞美之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

生:没听过。

师: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曲《乡村四月》。

(课件播放《乡村四月》歌曲,与学生共同唱古诗。)

师:大家唱得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评析:此处设计可见教师良苦用心,教师动情描绘,创设出良好的情境,激发出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尤其是层次渐进,梯度训练,使学生的激情得到释放,如

同惊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大有古人吟唱“阳关三叠”的效果。别出心裁的唱古诗设计更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本节课的教学再次达到高潮。

总评:

《乡村四月》是一首田园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教师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一、以读为主,使学生读出韵味

语文教学注重以读为主,古诗教学中的读更为重要,只有进入诗歌意境的最高层次的读诗境界,才能领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重对学生读诗的训练。从大的环节上看是分为“初读——按节奏读——品读——带着感情读”等有层次的、递进的读。在读的指导上做到了“自由读,力争读正确、流畅;按节奏读,读出诗的韵律;想象画面读,读出诗的情感;创设情境读,读出诗的意境”。在读的过程中,做到了学生读得形式多样、读得层次分明、读得情感酣畅。整节课,通过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出了感觉,读出了魅力。还通过品味语言、想象情境来引导学生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情感。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二、感悟诗情,促学生想象画面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通过氛围的创设、情感的铺垫,引生入画。让学生从读中感悟乡村的美景,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意,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想象勤劳忙碌的人们,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从而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想象感悟诗意,学生学得自然其乐融融。

三、重视学法,让学生习得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重视学法指导,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仅让学生实践感悟,还帮助学生提炼方法,授之以“渔”,举一反三。

本节课教师随时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初读之前,让学生联系以前诵读古诗的经验,说说怎样读古诗比较好。这样联系已有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读诗该注意的问题,在初读时就可以达到一定的目标;学生在品读古诗之前,让学生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认真研读古诗,并提示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会盲从,学得自然扎实,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品读古诗的时候,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总结出了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授之以“渔”,并将学法应用到了实践中去。同时,还注意抓住语言点来训练,通过作诗让学生感受田家繁忙、紧张的生活,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得到升华。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乡村四月的作者(二)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乡村四月》的教学设计

临西县第一完全小学 胡朝英 15100925746

一 设计思想

“授人之渔”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的能力。因而本课在设计时,立足学生已有的经验,先扶后放 ,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读懂诗意。通过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情感,最大限度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课的一首古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了江南初夏时节乡村四月美丽的景象。前两行通过描写山原的绿,稻田白茫茫的一片,杜鹃声声啼叫,细雨蒙蒙表现了春末夏初江南大地生机勃勃地景象。后两行描写了乡村四月农民们在田头忙碌,不是插秧就是种桑养蚕。表现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繁忙。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了对江南农民勤劳的赞美。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

三、学情分析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因此,我把体会诗的意思,想

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热爱乡村风光,赞美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读懂诗意,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七、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古诗 ,了解诗人的相关材料。

八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

1、师:同学们,你想外出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四月的江南乡村去看一看。(多媒体展示乡村田园风光)

2、师:看了田园风光以后,大家有什么感受?(美)我们看看南宋诗人翁卷是怎样描写这美丽的景色的?板书并朗读课题

3、谁来说一说,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呢?(江南农村初夏时节。)

4、师:你所了解的诗人是怎样的?。

生:翁卷 南宋诗人 今浙江温州人。一生没有做过官。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同时课件出示)

二、 感音韵

师:读诗不但要读正确,还要读出节奏、。下面就请同学们认真听,边听边画出节奏。(同时课件范读古诗)

1、同学们边听边画出诗的节奏。

2、师出示带有朗读节奏的课件:现在请同学们按着节奏练习朗读吧!

3、指名读诗,纠正字音(蚕桑) 老师范读蚕桑,生跟读。

4、生齐读古诗。

三、悟诗意

1、师:听,你们读得多有诗意呀。但我们还要知道诗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现在我们先来学习第一句。读一读,看看有什么不懂的?

生:山原、白满川

师:遇到不懂的怎么办?

生:看注释,查字典 (同时课件出示)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注释。

生读注释。

师:现在,你能结合注释来说一说第一句的诗意吗?

生:山原和丘陵都绿了,稻田的光辉 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想一想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第一句的诗意的?

生:先看有没有不懂的,然后看注释,再连起来说诗意。(同时课件出示:结合注释)

师:如果注释没有怎么办?

生:查字典,联系生活实际。(同时课件出示:查字典 联系生活实际)

师:现在大家就按着刚才的学习方法了解第二句的诗意吧。

生按着学习第一句的方法学习第二句。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读懂第二句的?

生:开始我不懂“子规”是什么意思?看了注释以后知道“子规”就是杜鹃鸟。诗句的意思是杜鹃鸟不停地叫着,细雨就像烟雾一样。 师:下面同学们按照学习第一、二句的方法,自学第三、四句的意思吧。

学生自学三、四句。

师:三、四句是什么意思?谁来告诉大家。

生:乡村的四月不干农活的人很少。

生:老师,我不懂蚕桑的意思。

师:我们先来看看画面,看了以后相信你就会知道什么意思了.(课件出示有关采桑养蚕的画面和相关的知识。)

生:老师我现在明白了第四句的意思了,也就是“刚刚忙完采桑养蚕就忙着插秧”。

【乡村四月的作者】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生说整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

师(朗读诗):请同学们静静地听,边听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山原和丘陵都绿了。(随着生的描述课件出示相应的画面)。

生:小草绿了,树绿了,稻秧绿了。整个山原就像个大绿地毯。 生:整个山原就像披上了绿色的新装。

生:我仿佛看到稻田里的水映着天上的光辉,白茫茫的一片。

生:我仿佛看到蒙蒙的细雨如烟如雾。仿佛听到杜鹃鸟唱着欢乐的歌。 师:是啊,乡村四月的景色多么迷人啊!通过朗读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吧!

生自由练习朗读。

指名朗读 女生读 男生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江南初夏乡村那美丽的景色。作者这样写,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感情呢?

生:对乡村风光的喜爱(板书:喜爱)

师:让我们再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

生齐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齐读第三、四句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师:从这两句诗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农民伯伯在雨中插秧。

古诗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翁卷
乡村四月的作者(三)

<乡村四月>作者是宋代文学家翁卷 。其古诗全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前言]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古诗乡村四月的诗意_乡村四月原文阅读答案_作者翁卷。这首诗以清新明快的笔调,出神入化地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注释]
山原: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平地。
子规:鸟名,杜鹃鸟。
才了:刚刚结束。蚕桑:种桑养蚕。插田:插秧。
[翻译]
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赏析]
<乡村四月>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出了出来。以“绿遍”形容草木葱郁,“白满”表示雨水充足,“子规声”暗寓催耕之意,生动地展现出“乡村四月”特有的风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画面上主要突出刚刚收完蚕茧便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卷。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其实那不是雾,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广阔,笔触细腻;色调鲜明,意境朦胧;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四月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这首诗全篇语言朴实生动,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校园景色的描写

下一篇: 形容天长地久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