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1    阅读:

篇一: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光的折射》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下就《凸透镜成像》的教学进行教学反思,从而反思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与落实。

一、教学设计及过程的分析

1、从内容来看:从教案中明确了知识目标,符合大纲的基本要求,并就重、难点的知识目标也分别明确指出,就知识目标来说是适合学生实际的。

2、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基本体现了自主学习教学策略。通过演示实验对透镜对光的作用进行归纳。

3、教学媒体运用上,主要表现在演示实验的扩充,借此来突出发现式教学法(实验探索),对提高教学效能有明显的作用。教学效果的评价和反馈调控上,采用课堂练习进行反馈。

二、本堂课的综合反思

根据前述的分析,我们从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创造性作如下反思:

1、科学性:本堂课的设计反映出了现代教学观。其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学生全面的物理素质和科学素质,使学生学会发现真理的方法。其二、系统地规划了全课时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各教学环节有序,但教学系统的开放较弱(表现在学生思维发散较差);知识重点不太突出,基本上达到了整体优化,教学合一,但引入新课时引用的效果不太好。其三、本节课内容较多,没有留有部分时间指导学生看书;学生探究实验后的讨论和总结不够充分;在认识折射现象环节中解释海市蜃楼现象的耗时过多。

2、有效性:本堂课的教学达到了教学目的,省时,虽然教案中没有指明能力目标,但达到了培养学生物理素质的目的。对于有效提问,我设置问题的能力还是比较欠缺。

3、创造性:结合中学物理教学,较好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萃文中学 边荣荣

2013.10.31

篇二: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篇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解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篇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10月28日是县教研员到我校视导的日子,初二年级我按进度上了传统实验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我对这节课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这节课是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比较完整的实验探究课,探究方式方法还需老师细致的引导与耐心的指导。所以在这节课的处理上我先从上节课中生活透镜的成像特点复习开始,利用对这些镜头的实质分析,发现一个现象:凸透镜成不同的像。然后顺势提问:成不同像受什么因素影响呢?这样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迁移,虽有个别学生猜出可能和物体到透镜距离有关,但什么关系还不清楚,于是激发起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第二步,带学生设计实验研究凸透镜成像与那些因素有关?介绍器材、设计步骤、出示记录表格。

第三步,学生实验。教师巡视,解决个别问题。

第四步,收集学生实验结果,归纳规律。

第五步,课堂练习。

通过这节课的尝试,马师的讲评给我很大的启发。马师说:实验课听起来是学生动手实验的课,但实际还是检验学生思维活动的课,所以难点应放在设计实验上,首先让学生想明白,再动手效果会更好。

于是在令一班上课时,我调整了上课思路和进度,学生实验时间和实验现象收集较第一个班效果好一些。所以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在如何设计探究实验课时,怎样找难点?如何处理上指明方向。

篇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

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

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篇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九年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物理教学要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新的课程标准对实验给与高度的重视与强调,《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中两个问题,一是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条件。二是 探究凸透镜不完整时对其所成像的影响。看似简单的实验,如何让学生掌握,操作的得心应手呢?这是我们每个教师所思考的问题,我对这个实验做了这样的安排。

一.介绍实验器材的名称

一个实验器材不管他有多么简单或复杂,学生连它的名称都不知道,根本无法做实验,虽说初二做过了这个实验,但当时是初学物理,加之时间长学生影响不深,所以要认真介绍实验器材,这有助于学生观察了解物理事实的发生过程,有助于理解与建立概念。

二、 介绍个器材的作用

在介绍器材时,要选用简明准确的用语,在介绍完各器材的名称后我将蜡烛,凸透镜,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使学生对整套实验装置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并知道什么是物距,相距和焦距。和光具座上自带的刻度尺的作用。尤其是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的焦距是不一样的,这在工厂制作过程中就确定好的,当然也可以用别的方法测定焦距。但我们这次实验暂不需要(我校当时统一用的凸透镜的焦距都是5厘米)加深学生的印象介绍完后我用学生的实验器材,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我们这次实验,干净利索,学生说老师你仅用了3分钟,我说你如果掌握了也一样,学生看到老师的操作后,做到心中有数,实验的信心增强,这给我们实验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 让学生知道我们这次实验探究的内容

这次实验可以分段为u>2f,2f>u>f这两个实验。我首先布置实验任务,请同学利用试验其次通过调节蜡烛(也就是物体)的位置,在光屏上至少接收到一次放大的像和一次缩小的像,并把此时的物距和像距记录下来。学生带着疑问投入到实验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停地穿梭在各实验桌前,问题出现了,在光屏上所称的像根本不清晰,但他认为已经是放大的像了,我让他继续前后微调光屏,直至出新了清晰的像,这是学生也露出满意的微笑。当然实验过程中还发现了另外的问题。实验中要注意调整蜡烛的烛焰,透镜的光,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但有的同学在光屏上接收不到像,这就要提醒学生在调光屏的高度,每个学生都进行完实验,从记录的物距和像距两个数据,找出成像的规律,这时有的学生已得出:

成放大的实像时,物距在2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缩小实像时,物距大于2倍,这正是我们这次实验要得到的结论。

紧接着在原有的实验中我又增加了第二个实验,《探究凸透镜不完整时对其所成像的影响》 有了之前那个实验,这个实验不在话下,这时就已经有学生提出,直接用刚才的实验,只要遮挡就可以了,只要再将观察到的像记录表格中。

篇三: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2015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讲完《凸透镜成像》这节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反思二: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创高效课堂的教学理,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小组合作探究的教学思想,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学科特点。例如:本节课一开始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习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创设了情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猜想得出凸透镜分别成倒立缩小像、倒立放大像、正立放大像,引导学生提出“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紧接着让学生大胆猜想并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实验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就很顺利的得出实验数据、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对凸透镜成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非常抽象,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我利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使学生很容易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主动获取知识。总之,我认为本节课设计比较合理、讲解比较到位、学生思维比较积极、气氛比较活跃、通过动手、动脑、动口,主动的获取知识,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是时间比较紧张,部分学生完成实验不够彻底。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探究认识到物近,像远大、焦点是成虚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点是成放大缩小像的分界点、什么是实像、什么是虚像,就更完美了。

反思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反思四: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一向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通常在教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往往先在教室里演示一遍凸透镜成像规律,学生再来验证一遍.虽然学生在实验时都能在光屏上找到像,但只是照样画葫芦,结果对于物距,像距,焦距.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楚,对于规律也是记不牢,且容易忘.

根据新教材注重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我安排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几个过程,并在得到初步结论时,及时用作图法帮助理解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时与生活中照相机、幻灯机等实际例子结合,利用实际知识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记忆.

首先我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放大镜的使用体验,发现它也能成倒立

篇四: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2015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反思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精彩时刻】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反思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反思三: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初二物理第三章第6节《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中,要学生做凸透镜成像的分组实验,我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这节的实验教学。

进行实验前我先用一个凸透镜和一根点燃的蜡烛模拟了一下这个实验。将蜡烛看作成像物体,黑板当做光屏,当逐渐改变蜡烛离凸透镜的距离时,同学们在黑板上看到蜡烛的不同形式的像,有放大和缩小的;然后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再进行模拟实验,发现像的大小有了明显的变化。由此同学们猜想凸透镜成像可能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也可能和物体距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有关。所以我们带着这几个猜想进入实验,在进行实验时,我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先说说我在八年级1班的教学过程,在同学们得出猜想后,我先进行了一下演示实验,选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先用焦距为5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插好在光具座的固定件上,调整好三者的高度,使烛焰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位置,当物距u分别为40㎝、30㎝、20㎝、10㎝、8㎝、5㎝、3㎝时,看看是否能够在光屏上成像,如果能成像,说明有光线到达光屏,成的是实像,观察像是正立还是倒立的,是放大还是缩小的,读出相距v的大小;如果不能成像,则从光屏这边向凸透镜看去,看凸透镜里面是否有像,如有像,又不能在光屏上面看到,证明成的是虚像,不是实像,观察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是放大还是缩小的。做完后,我再换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保持物距u为40cm、30cm、20cm、15cm、10cm、8cm、4cm时,按照上述步骤完成实验。演示实验后,我请同学们分组完成实验,由于我已经把整个实验都模拟了一次,所以同学们都顺利地做完了整个实验,最后根据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和实验现象总结出如下成像规律: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f<v<2f;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v>2f;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另外还有两种特殊情况,即: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v=2f;当u=f时,不成像;这个班的同学很圆满的完成了实验,圆满的得出了实验结论,但是却没有留下什么很深刻的实验印象,在后面遇到的凸透镜成像问题时候他们头脑中很多是一片空白,又要去翻书找成像规律,所以我觉得这次尝试虽然实验圆满完成,但是却不是很成功,因为学生们只是一个认识过程,没有达到认知状态。以后一切要靠做题目的过程中去重新熟悉和记忆了。

再说说我在4班的教学过程中。我放开手让学生们自己去玩,只是先告诉他们应该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按顺序插好在光具座的固定件上,调整好三者的高度,使烛焰焰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处,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调节蜡烛到凸透镜的位置,当凸透镜焦距为5cm时候,物距u分别取40cm、30cm、20cm、10cm、8cm、5cm、3cm来做实验;当凸透镜焦距为10cm时,物距u分别取40cm、30cm、20cm、15cm、10cm、8cm、4cm来做实验;并记录下实验结果。实验开始后,实验室里面沸腾了,当他们做到物距小于焦距时,很多同学就来问我,为什么怎么移动光屏都见不到像。我就叫他们从光屏这边看过去,看看凸透镜里面有什么,我就问他们,这个从凸透镜里面看到的像是不是实际光线汇聚而成的,他们马上拆除开始固定好的光屏去凸透镜后面移动,发现不管怎么移动,光屏上面还是没有像,但是我们又总能看到凸透镜里面的正立放大的像,这是怎么回事。我叫大家回忆我们学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大家触类旁通,马上有人总结说这个像是虚像。由于开始没有任何指导,全部要学生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找到成像规律,并自己得出结论,同学们经过一步步实验,综合大家的实验现象,最后得出了凸透镜成像的实验结论,这节实验课虽然比八(1)班做实验的时间长一些,而且我也累一些,但是我觉得同学们脸上浮现出的是得意洋洋的笑脸,是经过探究后获得成功的满足。他们在探究中得到了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

反思四: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教学对象是刚学习物理两个月的初中二年级学生,通过“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已初步掌握探究方法,并且已经具备一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总结能力。

对学生而言,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如果仅凭感性印象和传统的实验设备,很难对其整个变化过程有一个系统、

篇五: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2015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反思一: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显微镜和望远镜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要想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必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先前知识,那就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学生只有在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才能够上好本节课。所以在上本节课之前,务必的要进行一下课前的复习准备工作。我经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工作原理的复习之后,发现学生在理解和应用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上就容易多了。

另一方面,我又让学生对比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的工作原理的不同,由此又通过对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总之,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反思二: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在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五节安排的内容是凸透镜的应用——显微镜和望远镜。

本课主要讲清楚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和望远镜成像的原理。按课本安排,讲完了显微镜的原理及构造,讲完了望远镜的原理及构造,再讲人看物体大小时的视角问题。我决定先从视角问题导入,并且设计一个老鹰抓小鸡的故事,小鸡看到老鹰越来越大。。。。。。来说明人的视角除了和物体本身的大小有关,还和物体离眼睛的距离有关。上课开始,我想说明视角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于是我问学生:“你们手里有45度角的直角三角板,我这里也有一个,那么哪个大呢?”这个问题很简单,学生积极回答。然后我画图说明了眼睛为什么看物体可以分出大小——物体本身大的视角就大。然后我没有讲老鹰的故事,而是问了一个问题:“本身大的物体看起来就一定大么?”同学们七嘴八舌,“一定”、“不一定”、“月亮那么大,可是看起来却那么小”、“还有星星”。。。。。。最后同学们一致得出结论:视角的大小还和距离有关。结论已经顺利得出,可我的故事还没讲,只好不讲了。

显微镜可以把肉眼看不到的物体放大到可以看得见,它经过两次放大——先经物镜得到放大的实象,再经目镜成放大的虚象。为了便于学生记忆,我仔细引导他们分析物体和物镜的距离,实象和目镜的距离,并且用光路作图加以说明。这样学生彻底理解了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兴趣高涨。最后我让他们分析了望远镜的构造,自己说出工作原理,自己画出相应的光路图,效果好极了。

反思三: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学生感兴趣但又较难掌握的内容,学生已经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透镜成像的规律,除了成像的特点和像距随物距变化的规律之外,还包含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增大,像距就会减小,像会变小;如果物距减小,像距就要增大,像就会增大。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增大,像距也增大,像也会增大。还有实像与虚像的物距分界点,放大的像和缩小的像的物距分界点等等。即学生具备较充分的透镜成像特点和规律的知识储备。另外,学校物理实验室没有显微镜和望远镜供学生观察,但有足够的凸透镜供学生活动用,还有多媒体供老师展示图片。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条件,在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想让学生用凸透镜活动之后,通过多媒本展示课本上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结构示意图和自制其工作示意图,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透镜成像特点和规律的知识,通过自主讨论和交流来了解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从而学会归纳和评价。

设计意图:1、促进学生与课本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他们仅有的教材这个资源。2、促进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运用已有的条件进行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3、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凸透镜成像特点和规律。

反思四: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它是在学过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应用,要想完全理解很难,但是要求掌握的很简单。主要内容是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及二者目镜和物镜的作用、原理。

在这节课上我们用的是导学案,在第一个班上课时,因为前面已经让大家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同学们对凸透镜都有了一定的直观感受,并掌握了成像规律,而且在初中生物课上已经用过显微镜,所以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首先每两人为小组分别发两个凸透镜,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生活常识自制一个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向同伴简述你是怎样看到微小物体和远处的物体的。一定时间后,了解大家的观察效果。很多人都能够自制成一个望远镜,并能够阐述出第一次和第二次成像的特点,但对于显微镜很多人意见不一,而且有部分人观察不到效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怎样才能更好更清晰的观察物体?------通过这种方式激起学生探索的意识,那么接下来的自主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结构和原理大家就更有动力了。完成导学案和讨论得出结论后,接下来就通过作图分析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原理。在讲解之前,必须让大家弄清楚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这样理解起来才比较简单。在讲解二者的成像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强调二者目镜和物镜的作用,顺便设置疑问,请同学们分析出来显微镜的物镜为什么用小焦距,而目镜用大焦距;而望远镜的物镜为什么用大焦距,目镜用小焦距。另外,在讲望远镜时有一个重点,即视角问题。前面讲平面镜成像时曾提到过,这节课具体结合眼睛是怎样看到物体的,画图具体分析为什么视角越大,人看起来物体也越大。视角理解透之后,学习望远镜为什么可以望远就比较容易了。反思:本节课让大家

篇六:凸透镜成像的反思
2015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第1篇: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1、把学习目标不出示,目的在于学习目标一出示,就把一些问题的答案在没有学习时就告知了学生。而是在学习小结时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我认为应该是可取的。但在另一些学科上就不以这样做。我认为这样是可取的.

2、知识学习上分两块,扩散现象和分子间相互作用。自学完书的内容后就完成学案上的填空。

3、改变了实验探究的做法,而是先接受知识,后用实验来验证。感觉不是太好.

4、教学流程感觉还是完整的,一节课的内容也完成得还好。

存在的问题:

1、分组合作学习不到位,与平时要求分小组学习养成习惯不到位有关。

2、缺少点评环节。与教师平时不常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有关。

3、教学流程稍显不自然。与教师准备不充分有关。

4、一个验证实验没有准备好。这是硬伤。

5、使用导学案和电子白板时,要把电子课件依据导学案做简单一些,在电子白板上展示。

第2篇: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整节课的教学气氛很好,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提高了亲自动手实验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懂得了理论来源于实践的科学道理。课堂中,进行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动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样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得活,记得牢。但也有一些后进生不敢主动参与动手实验,回答问题也不够积极,今后一定要想办法激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探讨解决问题的勇气。同时,今后的教学中也尽可能的多运用多媒体,最大最好地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效率效果最大化。

第3篇: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为主,以计算机模拟的方法为辅组织教学。

2.为加深学生对扩散这个常见现象的探究兴趣,设计了学生熟悉的红墨水在水中扩散的实验。同时为实现物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了解和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代科技,所以让学生列举扩散现象在生活中的有关实例。

3.本节需要考察的知识与技能内容比较抽象,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第4篇:分子热运动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经过说课和课堂教学的演练,已经初步成型,对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有了一些体会,其中感受最为强烈的几点,希望能够继续鞭策自己进一步提升教学理念。

一、巧设问题情境,轻松引入新课

通过设计的一个小活动(让学生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让学生说出所选择的辨别方法,大多数同学会说靠“闻味”。通过生活中的扩散现象,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出发,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打开微观世界的大门,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利用轻松的活动引入,使学生自然地参与其中,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注重学生研究问题方法的培养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在探究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关系时,保证热水和凉水的质量相同,滴入的墨水等量,体现了控制变量的思想。由于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微观性,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需要应用转换法,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结论。

三、体现新课程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

体现课改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本课教学中,两次将教材中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创设了具有民主性、平等性的课堂氛围,教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参与到课堂中去。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讨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