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故都的秋》教案

编辑:ruan18650468816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9    阅读:

  以下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为大家整理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更多资源请搜索范文频道与你分享!

  《故都的秋》教案

  黄石五中 雷静

  [教学设想]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作者通过对北平清秋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故都的秋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沉的落寞和悲凉的情感。学习这篇散文,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以及这种情感的由来;体会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的特点,赏析文章的表现手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本节课为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梳理文章结构,第二课时为研究性学习,重在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形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鉴赏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的艺术手法,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学习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写作方法。

  3、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 过程和方法:

  1、自主学习法。反复朗读文章,体味意境,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结合老师给出的学习提示在小组进行讨论,理解文意,体会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2、通过对本文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的学习,陶怡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意境。

  2、 难点:立足文章,探究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形象。

  [教学方法]

  美读——鉴赏——讨论分析——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完成《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 疏通字词,有感情地朗诵全文

  2、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3、 梳理全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秋”的氛围,ppt展示秋色、秋声、秋形。秋天,以其独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名篇佳句。同学们还记得那些呢?(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诗句)瑞士思想家阿米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郁达夫笔下的秋色,走进他的心灵境界吧。

  二、感知课文

  (一)、重视读,感知景物

  1、学生听《故都的秋》的朗诵音频,感受情感。

  2、全班朗读课文。

  3、文题释义。

  明确:“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4、(全班读毕)老师想请教一个问题: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清、静、悲凉)(原句请学生读一读)。

  5、那作者当时在江南,江南的秋天也是有的,可作者为何会不远千里,特意从江南到北平,来饱尝一下故都的秋呢?

  明确:江南的秋天的特点是“慢、润、淡”,作者对“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6、作者把故都的秋天的特点和江南秋天的特点进行了比较,从中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秋天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

  明确:一种喜爱、向往之情

  (二)、理清思路,感知画面

  1、思考作者围绕“清 静 悲凉”描绘了那几幅秋景图呢?

  第一幅画面—— “破院秋色”。 幻灯片展示:“破院秋色”的图

  第二幅画面——“落蕊秋意”图 幻灯片展示:“落蕊秋意”图

  第三幅画面——“秋蝉残声”图 幻灯片展示:“秋蝉残声”图

  第四幅画面——“秋雨话凉”图 幻灯片展示: “秋雨话凉”图

  第五幅画面——“秋枣奇景”图 幻灯片展示:“秋枣奇景”图

  (三)、细品味,体验景物

  1、可是作者为什么会对故都“清、静、悲凉”的秋景如此喜爱和向往呢?

  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仔细品味语言,深入地理解作者蕴藏在“秋景”的思想感情,但这个问题有点难,在此,我向学生作了必要的提示点拨:散文在内容上最大的特点是情景交融,具体地说,作者眼中的“景”是心中的“情”的体现,心中的“情”是眼中的“景”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清、静、悲凉”秋景正是作者当时情感体现。

  2、请同学们看看文中的五福秋景图,写景有什么特点呢?

  品味“破院秋色”的特点,请读这一段。(读毕),牵牛花,同学生都见过,作者没有写摇曳多姿的藤萝,也没有写扶疏映衬的花叶,只写它的颜色,而且只写他喜欢的蓝色,为什么,先回答你喜欢什么颜色,为什么。

  明确:作者喜欢蓝色的理由同样是作者孤独、忧郁心情的表现。在借助“景物”来体会感情,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3、请你划出本段的动词,体味其中所含的意境。

  生:看、听、数、对等,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静、忧闲,自得其乐,充满北国情调的民俗画面,同时也感到十分的秋意。

  4、朗读“落蕊秋意”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视觉和听觉相结合。让我们来品味一下这无法言传的触觉,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没人寂清的环境,作者会有如此的细微的体验吗,如果作者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这一切能感受得到吗,所以说,景情是交融的,作者用寥寥几笔就把这常人屑一顾的落蕊较细腻地传达了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其它的景物都有共同的特点。

  三、课堂小结

  故都的秋,是美丽的,是寂寞的,也是深沉的。郁达夫把他的情感融在了一草一木中,也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就让我们带着对故都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满怀深情地朗读这首秋的赞歌吧!(全班齐声朗诵)

  幻灯片展示:

  故都的秋是一幅浓淡相宜的水彩画

  故都的秋是一支婉转忧伤的钢琴曲

  故都的秋是一首深沉含蓄的抒情诗

  故都的秋是一朵素雅高贵的紫丁香

  四、布置作业

  选取学校的某一处秋景,仿照《故都的秋》中的画面,写一个100字左右的片段。

  板书设计:

  故 景 情 特点

  都 秋花 清

  秋树 喜爱

  的 秋蝉 静

  秋雨 哀愁

  秋 秋果 悲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 小组探究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形象。

  2、 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描写故都秋色所流露出来的深远忧思和和孤独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梳理了《故都的秋》的内容结构,那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郁达夫写于七十年前的散文《故都的秋》。我想,作为一篇美文,不厌百回读,所以,先请大家听《故都的秋》的课文朗诵,大家好好感受。接下来我邀请一位男生来选读你最有感触的一段。接下来,我也想邀请一位女生来读,也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段落。那么,我们全体同学是不是也来诵读一段,那么我就来选文章倒数第二段。

  二、讨论分析郁达夫形象

  1、读了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郁达夫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1:一个清闲的人。

  生2:一个悲伤的人。

  师:两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2、一个地地道道的南方人他为什么会对北方故都的秋产生如此深厚的情感呢?

  生:因为二者不同。

  师:怎么不同?

  生:有很多不同。就拿秋雨来说,北方秋雨比南方下得迟、下得有味,下得更响亮。

  师: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距离产生美,郁达夫已经有十几年没到北平了,这是时间上的距离,杭州与北平有1300多公里的空间距离。实际上,文章和人是有一种内在的联系的。因为,很多作品,特别是优秀的作品,都是从作者生命的根里边流出来的作品,而不是嚷出来、喊出来的作品。那我在想,这篇文章我们能不能以“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为一个探究的小话题。我们来看一下,在故都清净悲凉的秋色中,通过语言的品味,看到文字的背后站着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三、小组合作探究

  时间:5-10分钟。

  话题:言为心声,文见其人,走近郁达夫

  要求:1、立足文本,揣摩语言,也要结合写作背景,不能做架空的分析、无关的猜测。

  2、积极参与,高效讨论。

  3、必须从点上细化、深化,整理答案,总结心得。

  四、小组表达交流

  (一)、“破院秋色”小组发言:

  1、在这个画面中作者写了哪些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生1:我认为郁达夫比较安闲,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院子里一坐,看到碧绿的天,这是比较安闲的。

  2、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有什么意味?

  生2:我认为郁达夫可能有心事,比较忧愁,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茶是苦涩的,自然会想到苦味的人。

  3、重点赏析,两个破字,有什么意味?

  生3:我觉得这个破字,实际上,它是有一种北京古城的一种历史感的象征,沧桑感、沉重感、衰败感:。

  4、他对色彩有没有自己的看法?

  生1:有,郁达夫喜欢蓝色白色,不喜欢紫黑色和淡红色,说明他是一个忧郁的人。

  师小结:你们说得太好了,谢谢。在破院秋色这个部分当中,我们探讨了这么多,实际上,这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出郁达夫的审美取向,也就是他审美的眼光。看看,从颜色上看,他是以淡雅为美的,然后从他的这个秋天的写意画来看,他实际上是以简单质朴为美,再从他的破院、破窑壁、浓茶来看,他又是以厚重感为美。

  (二)、“落蕊秋意”小组发言:

  1、在这个画面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怎样的郁达夫?

  2、作者的“潜意识里的落寞”,如何理解?

  3、赏析“梧桐一叶而知秋”一句的意味。

  (三)、“秋蝉残声”小组发言:

  1、“秋蝉衰弱的残声中”,一个残字有何意味?

  2、作者听到秋蝉的哀鸣,他可能会想到什么呢?

  3、在古典文学作品中,蝉这个意象有什么象征意味?

  (四)、“秋雨话凉”小组发言:

  1、“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是出于什么目的?

  2、作者为什么要突出都市闲人的对话内容?

  3、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是否符合作者此时的心情?

  (五)、“秋枣奇景”小组发言:

  1、枣子熟了不也是红的吗?作者又为何喜欢呢?

  2、作者描述五福秋景图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五、小结

  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我们感受到了,文字背后的郁达夫先生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也有点靠近了,我们看到了他的审美情趣,我们也感受到了他的强烈的文人的生命意识,我们甚至还感受了他那颗纤细敏感的心和他那对生活的独特的一种欣赏的口味,我在备课时,有一首歌,特别撞击我的心灵,那是当我在二十多年前,还是一个中学生时我们在校园里经常唱的,这首歌的名字叫秋蝉,我不知道在座的同学有没有会唱这首歌的,有吗?如果没有,我们就一起来听,感受这首歌中要告诉我们的究竟什么。(放歌曲,歌声中下课)。

  六、迁移拓展:五中校园拍秋色

  我们校园里的秋色在哪里?请用你的视角拍下来,并仿照《故都的秋》中的段落,为它配上一段文字。

  七、作业布置 以《故都的秋》中的景物为主要内容,模仿《天净沙 秋思》的形式,写一首《天净沙.故都之秋》。

  [反思与评价]:

  一、听课教师评价:

  王金水老师:本节课的结构很不错,但是对文本的处理还是留有遗憾。关于《故都的秋》中景所具有的“清、静、悲凉”特点还是分析的不够具体。

  曹慧老师: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中小组探究的效果很好,学生参与高,思考积极,有些想法很精彩,但是我们要思考小组交流活动中教师如何兼顾其他小组成员,如何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

  孟有成老师:整节课设计很不错,课件很用心,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最后的课外延伸拓展环节展开的不够,错失了一个精彩点。

  二、教学反思

  《故都的秋》一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文意平实流畅,景情交融是这篇散文的最大特点,所以要重视课文朗读。散文中有许多无法言传的感受,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活动,才能丰富作品的意义。在想象过程中,学生能参与对景物进行增补,使活起来的景物成为学生心灵的意象,这时的“景物”,既带着作家的原创特点,又有着学生的再创的特点。通过学生的读,初步感知了故都秋天的“形”,在此基础上,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仔细品味“景物”,运用想象,深入地理解“景物”,再通过个体和群体探论表达交流的活动过程,使对“景物”的理解有了更深层的领悟,从而实现散文阅读教学由景入情的过程。

  (一)、本节课我有以下的几点收获和启示:

  1、读,各种形式的品读是这次教学的始终贯之的。课文中选编的散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在教学《故都的秋》时,我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有全班朗读、个人读、分角色朗读,还有读各别段落或者各别词句等,使学生对故都的秋天的景物的特色有了初步的感知,为进入作者的深层思想感情作了辅垫。北平的秋景都有“清、静、悲凉”的特点,散文是情景交融的产物,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在领悟深层的思想感情时,要求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积累,运用想象去品味这些“景物”,从而接近作者心灵,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了作者对故都的秋景除了有喜爱、向往之情,还有一种深深忧郁感。所以我认为教学生成的意义是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阅读时间与本文的直接对话,只有使学生带着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品读语言,和作者对话,达到一种物我两忘、人文合一的境地和效果,从而可以获得对课文的真正的理解,产生有个性化的审美体验。要通过多读才能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描写的各种形式的“景物”,引导学生调动全部的生活体验,运用想象去仔细品味这“景物”,从而真切地理解作者隐藏在这“景物”中的“情”味。

  2、在处理教材时,要敢于大胆取舍,要忍痛割爱,不能面面俱到。《故都的秋》一文,我就只抓住了课文中写景的五福秋景图,让学生品味画面中的语言探究郁达夫的人物形象。

  (二)、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时间掌控能力不够。开始朗诵部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部分不能充分展开,所以在结束时,没能更好地进行必要拓展和延伸,没能由课内走向课外,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

  2、小组探究活动中,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手中,但是还是不能完全要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教师的主导性太强,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

  3、在小组交流中,教师如何对集体的思维及时加以引导,如何兼顾其他小组成员,这一点我还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

  •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设计(2016-07-29)
  • ·最新教案模板格式(2015-07-07)
  • ·【范文】幼儿园春游主题教案(2015-07-07)
  • ·2015教师招聘试讲说课经典教案模板(2015-07-09)
  • ·初一数学《代数式的值》基础教案版图(2015-07-09)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