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听听那冷雨分段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10    阅读:

篇一:听听那冷雨分段
《听听那冷雨》经典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经典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因为其语言的过于复杂让人无从下手,于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采取了 学生找出动自己的优美语句进行品读的方式,突出两点,一要读出自己,也就是与作者产生 共鸣,去品味,去欣赏,二要读出问题,也就是去思考,去研究文章。只有如此,学生才能 真正体会到美,也才能学会品味优美散文,甚至自己写出一些这样优美的语言。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在美读中品味优美散文,学习其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体会听雨的意境美

2、品味瑰丽的语言,感受其丰富的联想

3、学会质疑,学会应用积累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思乡的文化情感,并引起共鸣, 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瑰丽的语言,体会听雨的意境美,感受其丰富的联想。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乡的文化情感 。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刚刚从家里回来,想家吗? 家就是这样,刚刚离开就起了思念。我也和大家一样,但是,我没大家有毅力,我上高 中时,从来没有撑一个星期过,周四周五的一定要回一次家,没办法,想啊——特别是淋淋 漓漓、淅淅沥沥下起雨,天潮潮地湿湿,想家的感觉就更浓,即连在梦里也是家了,我的思 绪便沿着那铁轨伸向远方,不知屋后的小树林烟雨弥朦中会是怎样,那绿叶可曾滴落想念的 泪水,还有寂寞的池塘,孤独的小河,于是乡情蔓延了整个城镇,整个街巷,特别是那座房 子,我知道有人在那里挂念我的生活,期待我的成长!我多么想窝到家里,哪怕什么也不干 呢,心,也是踏实的,平静的,找得到归宿的! 我们这还不算远离家乡已有了浓的化不开的乡情,如果有个人离家三十年,偏偏又下起 了潇潇的冷雨,而且还在海峡的那一边,他又会怎样呢?我们就请余光中来倾诉吧,我们一 起去《听听那冷雨》。(展示课件)

让我们用心1、感受意境美2、体会思乡情,这就是我们的学习目标。 真正跟余光中先生学点本事, 我们需要 一要读出自己,也就是与作者产生共鸣,去品味,去欣赏。二要读出问题,也就是去思考,去研究文章。

二、整体感知

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说:“散文是有翅膀的。”要进入散文的艺术境界,我们也要给自己 的思想插上翅膀。没有想象的翅膀,无论语言多么优美,我们也感受不到。既然是《听听那 冷雨》,那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去感受“听雨”的意境美。

凡身陷思乡情感的人,用柯灵的话说“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鸣,一草一木,一星一 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 没有什么不可钩起人的思乡之情。

请你找出最触动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读给你同位听听吧。(播放理查德·克莱得曼的思乡曲)还等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那潇潇冷雨吧!(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品味语言

1、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 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 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 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 奏成了黄昏。

此段运用了“通感”手法。如“低沉的安慰”“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 百指在按摩耳轮”

钱钟书曾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 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 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反复朗读。为什么“把晌午一下子 ... 奏成了黄昏”?

说明时间短,听的投入,喜欢雨,喜欢家乡的雨。

“雨”是看见的,题目说是“听雨”这本身就是“通感”。

2、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 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 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此处运用了叠词。叠词叠音有音乐的美感,或短促轻快,或高长婉转。连缀叠词叠音可 以组成一幅图景一幅画卷。

请找出文中其他叠词。 听听那冷雨、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 然其中了 。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

3、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 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

此处运用了长句。长句可以酣畅淋漓地表达缠绵雨意。还能从文中找到其他长句吗? 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 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4、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 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 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 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 雨珠子串成。

这里化用宋·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 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 点滴到天明。”

“少年听雨”: 传达出“不识愁滋味” 的欢乐情怀和枯槁的身心。 “壮年听雨”: 映现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和悲凉心境。 “而今听雨”: 则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 悴。

都是“饱经风霜”,都是面对萧萧秋雨,想到自己的一生,发出“悲欢离合

总无情”的感 慨。

老师自己也禁不住写了一段感受:“我想起老家,那里曾有我缄默的童年和鬼火般迷离 的梦想;我想起就着雨声一家人在堂屋里海阔天空;我想起下雨时一家人欢快地打牌;我想起 雨后去树林捉爬杈;我想起雨后去田里摘瓜------

我想起我中学时和着雨声读李清照,我想起听雨时写那只属于青春的篇章,我想起暴雨 打湿我窗下的被褥我还专心于院中的风铃------

而今,我,虽不白头,却忽然想起这一切的一切竟随那风那雨永远地飘散------”

四、主题探究

1、余光中:“散文和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 我们想起了他的《乡 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 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92 年,余光中终于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正如余光中在《浪子回头》中所说:“掉 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余光中:“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 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物是人非,便是乡愁。若是物也非了, 其愁更甚。”

无论多么深刻的愁苦,都不能让人没有乡愁,乡愁是根深蒂固的,好在无论世界怎样 变换,在地球的每个角落都有心系祖国的人,

2、讨论:为什么是冷雨?可以用春雨,美好而充满希望;如果心情不好,可以用寒雨, 苦雨,心雨,为什么非是冷雨?

对故乡思念之苦。余光中说“当年离开内地,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 21 岁,故 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余光中 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 的支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可见,他的思乡之情 是上升到文化层面的。【听听那冷雨分段】

3、每个人心中都有冷雨。“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李煜心中的冷雨,表达他深切的亡 国之恨;“十年生死两茫茫”是苏轼心中的冷雨,表达了他对妻子深深的悼念之情;“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辛弃疾心中的冷雨,抒发了他心中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那么,你心中的冷雨是什么?让我们仔细聆听我们自己心中的冷雨,也让那冷雨时而淅淅沥沥,时而淋淋沥沥,从我们的笔下流淌下来。3 分钟后,让我们的教室里下起有点凄凉、凄清、凄楚,甚至有那么一点凄迷的冷雨。

学生写作讨论、发言。

五、总结。

余光中怎样用语言表达的这份对祖国文化的热爱的?

【听听那冷雨分段】

余光中说:“在散文的语言技巧上,我追求多元的弹性,认为语言应文白互补,句法应 长短相济,分段忌四平八稳,题目应别出心裁。”他在2003 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颁奖大会上 的发言 :“我的文体观是:白以为常,文以为变,俚以见真,西以求新。„„无论是诗或散文的创作,我取法的典范首先是中国的古典,其次才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与西方文学。”

余光中在《炼石补天蔚晚霞》中说:“我倒当真想在中国文字的风火炉中,炼出一颗丹 来。我尝试在这一类作品里,把中国的文字压缩、捶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 来且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我的理想是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 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所以,借用余光中的话:“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份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 至于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我们读懂了这“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 。

以后,我们也会远离家园为我们的理想打拼,但是,无论我们走到哪里,无论我们做什 么,也让我们常,听听那冷雨,做一位望乡的牧神,在灵魂上与永恒拔河,让这思乡之情成 为我们的中国结!(播放理查德·克莱得曼的《思乡曲》)

【板书设计】 通感

听听那冷雨叠词 永恒的家园之思,难解的文化之结

长句

【教学反思】

1、充分的备课:备文本、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学生对这一课没什么感情——读不懂!所以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一样重要。

2、教育机智不应再停留在书本理论上,教师在每堂课都应锻炼这方面的应变能力,往往课堂上有太多不确定因素,完全按照备好的教案上课是不行的。

篇二:听听那冷雨分段
听听那冷雨说课稿

说课《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是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中的一篇散文,作者调动了听、视、嗅等多种感觉方式,将少年生活的回忆、古诗画的意境和现实观感等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文字乐章。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白发游子的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现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粤教版《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的学习关注学生通过对文学作品之美的鉴赏品味,丰富学生的阅历经验,陶冶学生的高雅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关注学生在鉴赏活动中的个性解读、多元解读,和对阅读的空间的开拓创新。而《听听那冷雨》一文的学习在这一指导思想下尤其侧重于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的鉴赏。基于此,我对这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在能力与技能方面,

(1)通过朗读、品位、拓展和分析,体会余光中作品中浓浓的家国之思;

(2)通过品味“听雨”部分,集中体会余光中笔下“雨”的美及深刻含义;

(3)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词,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听听那冷雨分段】

(1)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朗读仔细品位文本诗性的语言;

(2)运用启发、提问、拓展、思考、讨论等,让学生体会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及文学情操;

(2)适度迁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1、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有感情地朗诵使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感情

2、学习文本的表达技巧并学会运用

这篇课文的教学难点是1、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了解“冷雨”的含义,观察冷雨的“冷”的方式

这篇课文的课程安排为两个课时,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一课时。这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能全面地理解课文,对课文的总体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感悟,并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词,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陶冶高雅的情操。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情感委婉浓郁、意境深广幽远、旋律节奏优美的散文,《文心雕龙》里曾言:“情者,文之经”、“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对这篇散文的理解重中之重在于对这篇散文蕴含的情感的体悟,所谓“文如其人”,要理解这篇散文,需要学生对于散文的作者余光中有一个正确而且深刻的认识。

对于这篇课文的导入,我先以余光中的三句名言(“我的血系里流着一条黄河的支系”、“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来引出余光中这个人,接着与学生回顾初中的旧知识——曾经学过的余光中的一首诗《乡愁》并与学生一起背诵,最后再引出课件上余光中的另一首诗《呼唤》,通过和学生一起朗诵,特别是着重点出最后一句“喊我回家去”,通过这两首诗让学生对余光中作品中的思乡之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学生后来对这篇散文情感的理解埋下伏笔。

品完余光中两首诗,接下来趁热打铁,了解余光中这个人,对于他的生平只做简略介绍,着重介绍三点;为何会离开大陆去了台湾(是因为他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官员),他自称自己为“江南人”,以及他写作的“四度空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被誉为“多妻主义【听听那冷雨分段】

【听听那冷雨分段】

者”。简单介绍后,我会在课件上放出余光中先生的两段语录,和学生一起朗读出来,

“在二十一岁那年离开大陆,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然后我投入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二十一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念念不忘,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这乃此生最大伤痛。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这两段语录很明白地坦露出了余光中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让学生更加了解余光中这个人,贴近他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者于这篇散文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

了解完作者,接下来就是走进我们的课文《听听那冷雨》。首先先解决上节课留下的预习作业,找出生字词认读,学生读,教师再将错误之处指出来。这篇课文蕴含的文学价值很高,是一篇很好地拓展学生文化知识的教材,但同时也为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设下了阅读障碍,所以接下来就要为学生扫除这些障碍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先让学生通过浏览课文找出作者化用的古诗词,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古诗词的思想感情,认识到余光中先生选用这些诗词不是随机的,这些诗词是对这篇散文整体的感情基调的一个铺垫。从而使学生在理解这些穿插于文中的诗词的基础上体会作者那浓浓的家国之思,体悟文章的感情基调。散文中选取的这些诗词不是写热爱大自然赞誉祖国山河的,如《绝句》、《望岳》、《钟南山》,就是写伤愁之感,忧思之情的,如《点绛唇》、《清明》、《虞美人听雨》等等。

到这里本课时关于理解作者从而理解全文所表达的感情,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词并体悟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任务大体上就完成了。在这里给出文章的第一个板书:

即 爱国

感语(语录)—→吟诗—→悟人 思乡

先前已经提到,《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具有语言美韵律美的散文,理解这种散文的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有感情地朗诵,这种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容易与作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所以接下来是 安排学生进行分段有感情朗读的环节,我会要求学生在理解所要朗读的段落主要讲什么内容,揣摩作者在文字中所要表达的感情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并要求其他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思考这些问题,并在学生分段朗读后指出不足之处。

在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对全文一定有了一种整体性的感知,那么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主旨,对全文结构及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因此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划分文章层次环节。文章的各个段落中都会有一些提示的语句,一些过渡句或重点句,我会在这方面给出提示,让同学们分组交流讨论,各小组组长给出答案以及为什么这样分,通过师生讨论确定文章层次段意,从而完成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课时任务。在这里给出文章的第二个板书:

雨中穿巷(现实)——→雨之浮想(想象)——→梦醒回家(现实)

【听听那冷雨分段】

其中“雨之浮想”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稍稍展开讲解又可分为三个小段:

第一小段2-4写在文化、文字方面对祖国的印象。

第二小段(5-10)多角度的描写,突出了听雨的主题,描写了残缺的回忆,抒发了深

藏的哀愁。 嗅雨(5)——观雨(6)——听雨(7—14)

第三小段(11-14)写台北的雨,以及在雨中的各种记忆。

这时,已经是课堂尾声了。我会先就这一课时的教学做一个简单小结,然后布置几个思考题作为今天这节课的作业。(1)划出并朗诵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谈谈你为什么喜欢;(2)作者在文中如何写“雨”,如何在写“雨”的过程中浸透自己浓浓的思想感情;

(3)谈谈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及写作技巧。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及其优美的散文,文中不论思想内容、真挚情感,还是文辞表达,写作技巧都极其出色,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值得学生效仿学习。所以作业中几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带领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探讨作品写作特色这一主题提前做好准备,提高下节课的教学效果。

篇三:听听那冷雨分段
2015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反思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很优美的散文,但是我在第一课时中把它分解了,让学生分段,但其实对于这篇散文来讲,分法是比较多的,所以我觉得不分会更好,还能让学生从整体上去体会课文。

在第二课时中,主要让学生通过一些语句去掌握鉴赏意境的方法。我先解释“意境”的含义,再罗列分析意境美的方法,最后再进行操练。应该说,这样的模式是很不错的,只是在进行操练的时候,选取的范围太广了。应该把范围缩小到几段,而不是整篇课文。如果是选取几段,学生应该能比较细致具体地感悟意境美,也能窥一斑而知全豹,通过鉴赏这几段中的这几句语句,体悟到余光中散文的语言美,同时也能更加明确鉴赏意境美的方法。

反思二: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今天讲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听听那冷雨》 第四课时,这篇文章能上到第四课时,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更失败的地方在于上过课后,学生彻底讨厌这篇文章了,文章本身有些难懂,有要理解到位,又要赏析,这不是逼人跳楼吗!学生本能的反应是,老师别讲了,太痛苦了!其实,我内心也是一样的痛苦与纠结。

这堂课的失败让我思考很多。一、我们根据什么来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现在制定教学目标考虑的因素真不少,文体特征,高考题型,学科指导意见,最后是教学设计或教参,但我真的忽略了学情。《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怀乡之情的散文,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应定位于自主赏析,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对文章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都存在障碍,而此时我让学生对他们基本不理解的语句进行赏析,天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现在想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大体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部分优美语言。这样课堂上学生于朦胧若有所悟时,谈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才会有成就感,会有兴趣、有动力。

二、是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理解到位?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说,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但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学生的理解能更到位,于是我们划定标准答案,所有人向标准答案靠拢。这看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则是对学生信心的打击和思想的束缚。“算了!不说了,说了也不对!还是等标准答案吧!” 呐!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这哪是育人,这是害人啊!

今天这堂课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愿意看教材上的文章。看自己的书自由随意,理解多少无妨;而教材似乎无形地要求你理解这句话表达什么含义,那句话隐含什么感情。

当语文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学生的噩梦的时候,兄弟!我们罪孽深重啊!

反思三: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思乡之情理解并不太很难,但语言上的许多地方需要加以解析,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这篇文章的重点应该是鉴赏精美的语言。语言的特点在本文中主要体现为:叠音词的使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古诗词的巧妙化用、动词形容词、句式的长短句的结合、文白夹杂。

(1)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诗词的化用以及想表达的情感)

(2)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比喻、拟人的运用)

(3)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叠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4)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无标点的长句与第二段的短句“杏花。春雨。江南。”的比较,体会语言的形式如何为表达绵绵不绝的乡愁情感服务。)

(5)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寻找(背后的情感是什么?)

4、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

5、通过对雨的细腻感受的描写,委婉地传达出了一个漂泊异国他乡者的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表达了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深依恋和赞美。

反思四:听听那冷雨教学反思

古诗上说“乡愁渐生灯影外,客愁多在雨声中”,也许同学们从未曾离开过家,未曾体验过这些人的痛苦与辛酸,但我们仍可以感受着他们的感受,乡思着他们的乡思。在行将下课的时候,让我们再来欣赏余光中先生的另一首诗《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上完这堂课后,我感觉很不满意,设计中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我感觉到我自己抢了学生的发言权,整堂课下来,尽管流程很规范,但总觉得学生对于文本,学生大都只是浅尝辄止,没有能深入进去,因而对余光中在此文中抒发的情感体会不深。课后,组内的老师也向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沈良妹老师就提到,我的教学设计中“自主品读”这一目标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由于课堂的切入点放在了对目前的学生而言难度较高的蒋捷的词上面,导致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偏多,学生自主解读的时间偏少,因而这个目标没有达成。还有老师提到我在教学过程中由“听雨”这一部分到情感提升这一环节的过渡处理显得较为生硬。整个教学环节略显繁琐等等。

针对这些意见以及我上课时的反馈,我又重新调整了我的教学设计。我决定大胆摒弃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顺序理清思路的办法,直接进入到文章的第五节,也就是重点——“听雨”,让学生自主品读这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我相机解决一些如字词、停顿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学生的体悟文字自然过渡到“乡愁”这一话题,出示余光中对“乡愁”的解释,提升学生的情感体悟,并且把学生对《听听那冷雨》一文的理解由简单的“乡愁”提升到“文化乡愁”“文化寻根”的高度,然后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听雨”背后作者所传达的乡愁意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上面,至于文章的诗歌语言和独特意境的理解,则穿插在课堂之中。

上完课后,我也去听了我们另外两位老师的课,胡春英老师的课主要是引导学生体悟《听听那冷雨》这篇文章中优美的意象以及意境,进而上升到引导学生掌握欣赏散文的意象意境的方法,对学生来说,很有指导意义。而刘燕老师则以朗读为课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在美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感。两堂课都上得十分大气,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精神和新教材的理念。通过这次《听听那冷雨》的“同课异构”的教学,我认识到应该文本是学生体悟文章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吃透文本的情况下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而且我也似乎理解了新课程中倡导的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创造者这个观点,同一篇文章的课程资源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方法加以利用。文本的研习、阅读方法的教授、阅读能力的训练、文化的感染和浸润,都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个性、活力和生机!这也许正是新课程的所追求的目标吧。

篇四:听听那冷雨分段
2015展望未来演讲稿

第1篇: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告别了寒冷的冬天,我们迈步走进春天的校园。当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当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这些新时代的少先队员都会感到万分的自豪,无比的幸福。然而,亲爱的同学们,你可知道这美好的生活来得多么不容易呀!

忘不了雪山草地,每一颗红星闪亮着希望,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啊,气壮山河!忘不了少年英雄王二小,机警地侦察敌情,用自己少年的生命,在共和国的旗帜上留下血染的风采。

丰碑长在,英魂永存。我们这些成长在祖国温暖怀抱中的少先队员,将发扬革命传统,继承英雄业绩,立志报效祖国。让我们在春天里播下理想的种子,在秋天里收获辉煌的希望。高唱胜利的凯歌,共创美好的明天。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第2篇:放飞梦想,展望未来作文

宇宙永远是充满着谜,充满着对人的不可抗拒的诱惑。每当我们遥望夜空,总不免要想月球是什么样子的?太阳上怎么会有爆炸?彗星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从小开始,我们就常常这样对自己说:如果有一天能到天上看看该多好啊!……

宇宙茫茫,无限的宇宙,无限的空间,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理解的概念,但同时也发人深思,谁知浩瀚无边的宇宙中是否还有人类生存的空间呢?

瞧,那热闹的场面,那么多人挤在那干什么呢?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直往我耳朵里钻……我不禁定睛一看,呀,那不是“神舟六号”的报道吗?

是啊,一说到“神六”,我就有种无法言语的自豪感,是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而骄傲,自豪!

神舟六号两名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115。5小时,这是神五飞行时间的5倍多啊,创造了中国遨游太空时长的新记录。五昼夜的太空之旅,两名伟大的航天员费俊龙和聂海胜不仅成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行程最远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记录:第一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第一次进入轨道舱;第一次实施对地观测,海洋污染监测,大气状况监测,植被状况监测以及生物和学和材料科学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压力服穿脱试验,吃上热食和复水食品……

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和平安着陆,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完成的又一伟大壮举,标志着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太空的伟大事业做出了新的重大

贡献。这一辉煌成就扬国威、振民心。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用智慧和心血铸就的卓越功勋,将彪炳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当梦想变成了光荣,光荣又在孕育着新的梦想。随着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中国人的太空探索就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自信、自强、自立的中国人还将在更高的领域、更广阔的空间,不断实现着航天事业的更大发展,创造着航天事业的新辉煌。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织女私奔人间与牛郎结为夫妻,王母娘娘又气又恨,派天兵捉回织女。牛郎用箩筐挑着一对儿女,一路追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滔滔天河,将他们分隔两岸。从此,每逢农历七月初七夜晚,牛郎织女在喜鹊为他们搭成的桥上相会。故事中的天河就是银河。银河西又四颗星构成一把织梭,它们旁边有颗青白色的亮星是牵牛星,两旁各有一颗小星,好象扁担两头挂着两个箩筐。其实,牵牛与织女两星相距16光年,既约相隔150万亿千米,一夜之间是无法团聚重逢的。中国民间另一个美丽传说是嫦娥奔月:美丽的嫦娥是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的妻子,偷吃了长生不老丹飞进了月宫。她住进了广寒宫里,只有捣药的玉兔和砍伐桂树的吴刚陪伴她。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寂寞的嫦娥会步入广寒宫,遥望人间。

这两个传说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渺茫宇宙的理解、想象,以及他们对飞天的向往。

然而现在,这已不再只是梦想,“神舟六号”距离“神舟五号”飞船成功登陆太空又顺利返回仅仅只有两年的时间,然而这两年,我国的航天事业有着明显的迅速发展,这是人们所共睹的……

展望未来,相信,我国航天事业是前途无限的啊!放飞我的梦想,让梦想追随着祖国的航天事业,飞向太空,飞向未来……

第3篇:展望未来演讲稿

人应该展望未来,真正认识自己拥有的一切。

100多年前,美国费城的6个高中生向他们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师请求:“先生,您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您肯教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教这6个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

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150万美元。

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5年,恳求大学为出身贫穷但有志于学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的辛苦筹募到的钱还不足1000美元。

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下礼拜的演说词时,低头沉思他发现教室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呢?”

园丁抬起头来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眼中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园丁的一席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他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在演讲稿中指出:我们大家往往是让时间在等待观望中白白流逝,却没有努力工作使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他在演讲中讲了一个农夫的故事:有个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听说要是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上,他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个农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未被人发现的最大的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康惠尔写道: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它属于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只属于相信自己能力的人。

康惠尔作了7年这个“钻石宝藏”的演讲。7年后,他赚得800万美元,这笔钱大大超出了他想建一所学校的需要。

今天,这所学校竖立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这便是著名学府坦普尔大学——它的建成只是因为一个人从朴素的故事里得到的启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拥有钻石宝藏。你身上的钻石宝藏就是潜力和能力。你身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现实。你必须做到的只是更好地开发你的“钻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出辛劳。

只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不懈地运用自己的潜能——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就能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第4篇:展望未来的精彩演讲稿

我是####学院的学生,能够成为###学院的学生,是我至今为止最光荣的一件事,而且这也是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自进入大学校园以来,我深受“###”精神的影响。在这三年里,不论是在学识方面还是在个人修养、道德品质方面的提高,我都要十分感谢学院及各位老师们对我无微不至的教导与帮助。今天学校组织畅谈理想展望未来演讲,我想从三年所学所践是最好的说明。

在08年本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先后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荣誉称号。为此,身为本院学前教育专业的一名学生,深感自豪和骄傲。而对于这一切,我能做的只有努力学习、扎实基础,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学院对我的培养。

刚刚进入大学的校门,我对学校的生活,学习还不是很适应,是学院的老师对我给予了无限的关怀,为我们制定了合

理的生活、学习作息时间表,为我们创造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环境。每天早晚检查督促自习学习。正是在学院老师们的帮助下,使我很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到这个新的环境。所以,我能做的是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学院老师对我们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使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充实而丰富。于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我上课认真听课,从不缺课,努力学习,遇到问题及时向老师同学请教。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年期末考试我取得了好成绩,并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学金,系里助学金及“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第一学年的努力得到了肯定,但我没有骄傲,而是更加加倍努力、刻苦。因为我知道,需要我了解的知识还有很多,学习是无止境的。另外,学院给我分配了勤工助学岗位,我很珍惜这次机会,认真努力地做好,得到了勤工部老师的好评。

在第二学年中,专业课增多了,学习也逐渐紧张起来,但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学习,不虚度时间。然而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也没有忘记参加院里举行的各项活动。最终,在学院举行的首届“创新杯”漫画大赛中取得优秀奖的好成绩。在校文化节中参加妙笔生花粉笔字大赛,虽在决赛中没有取得名次,但我认为结果是不重要的。参加活动的热情与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在大学期间就是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有帮助作用,我很珍惜这文秘杂烩网得来不易的机会。

在与老师、同学学习与交流过程中,我也认识到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在紧张的学习专业知识外,我也没有忘记学习英语与计算机。在长时间的努力下,我通过了英语四级和计算机的考试。在学习过程中,是辛苦的,但结果是甘甜的。

正是基于以上的学习、活动表现,大二一学年对我来说也是硕果累累的金秋。在第二学年的期末评选中我获得国家二等助学金,学校二等奖学金和优秀团员的荣誉称号。

学习是无止境的,转眼间我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了。这时就业与升学成了目前的选择。我时常认为“书到用时方恨少”,总觉得自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