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10    阅读:

篇一: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学习日志

数学合作学习

一、精心预设,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

二、合作学习的积极参与策略

学生主体性的实现,需要其自身的主体意识发展到一定的水平,而主体意识的最终形成又是以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为制约条件的。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单凭自身的学习水平,难以达到理想效果,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借助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可以产生交互影响,使他们从感性上形象地体会其自身的主体地位及其意义,以达到主体地位的感性实现“合作”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参与互动越多,越积极,主体地位的感性体验越强烈,主体意识就越强,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提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营造民主平等氛围的策略

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情感交融,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动力源泉之一,日本心理学家菊池亲夫指出:教师态度温和这一变量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是正相关。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问的心理距离非常近,他的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他的拍肩摸头也会使学生因此受到鼓舞。

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融,可以从师生互爱、生生互爱、人格平等、教学民主等四个方面来实现。

师生互爱:师生间沟通的渠道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教师的爱。爱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求,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理应受到学生足够的尊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诚待生,以情育人,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浓厚的情感基础,使学生感到学习生活的愉快。

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有些学生就可能出现不喜欢老师所教学科,也就不可能促进组内全员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个别同学或几个同学就可能不按老师要求去办,这样组内其它成员或组长必然出面干涉,由此就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影响合作学习。

生生互爱: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而小组间的各成员是异质的,在学习过程中强调相互影响,共同探究,共同提高。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相互促进,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闲着玩,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

“智者多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相互尊重,人人都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就会达到人人都想说,敢说;人人都想做,敢做。达到人人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提高。

人格平等: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各动态因素之间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无论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还是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只有师生之间的关系平等了,教师才会融入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之中,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因此,人格平等有助于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有利于促进同学之间学习的共同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挥。

教学民主:教学民主,在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为“观点开放”和“教学对话”两种。

“观点开放”即除了原则性很强的是非问题之外,对许多争论性的、假说性的、未有定论的、尚有分歧的各种观点,应持开放性的态度。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民主,而且是一种科学态度,它能让儿童从小适应各种不同观点及争论环境,激发他们追求真知的欲望,达到

“百家争鸣,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

“教学对话”即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真正的生动活泼的适合少年儿童心理特点的活动。主要采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提问,发表个人不同见解,并以此作为人共同对话的理由和动机。教师要尽可能在“同一等级上”,在事先未确定的道路上开展语言交流活动。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教师如果在课前能够考虑得越全面,准备得越到位,预设得越充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就越有保障。当然,我们教师如果在充分预设的基础上,能进一步关注课堂生成,灵活驾驭合作学习中生成的问题,那么,合作学习就不再是课堂教学的点缀,而是迎合课程改革需要而采取的扎实、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 创设探索性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理论曾提出过“三主”的观点:即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以学生探索性的学为主体,以教师创造性的教为主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 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三、 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整理生的学习兴趣。【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四、 创设故事性情境,唤起学习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我们认为这正是教学的本质所在。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例如,在教学“比的应用”一节内容时,在练习当中我为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中秋节,江西巡抚派人向乾隆皇帝送来贡品——芋头,共3筐,每筐都装大小均匀的芋头180个,乾隆皇帝很高兴,决定把其中的一筐赏赐给文武大臣和后宫主管,并要求按人均分配。军机大臣和珅了马上讨好,忙出班跪倒“启奏陛下,臣认为此一

筐芋头共180个,先分别赐予文武大臣90个,后宫主管90个,然后再自行分配”。还没等和珅说完宰相刘墉出班跪倒“启奏万岁,刚才和大人所说不妥。这在朝的文官武将现有56位,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两个,而后宫主管34人,分90个芋头,每人不足三个,这怎么能符合皇上的人均数一样多”。皇上听后点点头“刘爱卿说的有理,那依卿之见如何分好?”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然后让学生替刘墉说出方法,这个故事把数学知识寓于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五、 创设操作性情境,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创新教育

一、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瓦特就是对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感到惊奇,而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发现明了蒸汽机.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

三、利用表扬与鼓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肯定学生主动追求新知识的做法.对于新定的目标,应该是经过一定努力可以达到的,适合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的.

四、运用多媒体创设多样的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在中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多媒体课件以其形象生动的画面,友好的交互界面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将文字、数据、图形、图像等信息通过多媒体集成处理,使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热情.同时由于多媒体在很短时间里显示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这样就可以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在互动式探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提高.

五、善于质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基础知识的教学不容忽视,学生必须正确理解并掌握好基础知识,只有在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质的升华,才能有所创新.创新的前提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 质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成功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问题;不只是让学生验证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寻找真理.当今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没有问题”,学生只会回答问题而不会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却远比回答问题重要.李政道教授说得好,“学问”就是学习提问,切莫将“学问”变成“学答”.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学习数学的主人地位,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活跃、民主和谐的氛围,尊重学生的好奇、好发现的心理,让学生大胆质疑、探索,鼓励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切入点.课堂教学在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现代教育模式

一、普通教育:

中国的普通教育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义务教育主要是指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就是指普通高校教育,不包括艺术院校。

二、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实施可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必须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包括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

1、职业学校教育是学历性的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其中,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等学校教育属于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所颁发的是相应层次的学历文凭。

2、职业培训是技能型的教育,包括从业前培训、转业培训、学徒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及其他职业性培训,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侧重实用性的职业知识、技能、能力的培训和训练,学员毕业考核鉴定合格颁发的是职业培训证书、资格证书等。

三、成人学历教育:

指整个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不论其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规的或是非正规的,不论是延续或是取代学校和大学进行的初步教育以及在企业的学徒训练。

成人高考[1]: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

高教自考[2]:对自学者进行的以学历考试为主的高等教育国家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高等教育形式,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教育[3]:采取多种媒体方式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将课程传送给校园外的一处或多处学生的教育。

四、艺术教育:

美育的的核心,他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前小学教育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的学业负担仍然过重。主要是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一些内容偏深,作业偏多。

②在教育教学中偏重知识传授

③因材施教往往难以实现。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二)设计多种练习形式。通过多种练习形式,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例如,讲过乘法分配律,除了像课本中的练习题,给出两个数相加再乘以一个数,要求学生应用运算定律写出与它相等的式子以外,还可以给出一些等式,其中有的不符合乘法分配律,让学生判断那个是错误的;或者用3种图形代替具体的数,写成两个式子,如(○+△)×□和○×□+□×△,让学生判断它们是不是相等,并说明根据。这些练习都有助于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三)设计一些有不同解法和有多个答案的练习题,对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有很大益处。

(四)设计的练习题的难度要适当,要是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能够正确解答出来的。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

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一、给学生一个自信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心灵的交会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斗志。青春期的教育本是心灵对心灵的启迪、精神对精神的感化。而爱是开启孩子心灵之门的钥匙,爱又是相互的,老师只有爱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丰富多采的精神食粮,爱需要沟通,老师的赞美和鼓励则是沟通的桥梁。给予学生肯定和赏识,不仅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而且能增强

篇二: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学习日志

学习日志

1.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 “会学”、“乐学”、“快学”。

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 “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内驱力,教师务必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 “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其次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要得法。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

根据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会学生预习。因为他们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先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学生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趁热打铁,传授具体的方法。结合练习册把每课的生字、多音字、形似字、词语解释全部摘抄到笔记本上,并熟读课文三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预习要素在上新课之前检查,没有完成的将受到小小的惩罚。经过三周的训练,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觉完成。

第二,教会学生听课。一节课40分钟,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采用讲授25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每堂课先用3分钟提问抽答,借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首先教会他们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听课要注意力高

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学生切不可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 “左耳进,右耳出”,不能 “傻听”,不能只听 “热闹”,不能只顾“欣赏”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有效地做好笔记,避免走神。在学生练习的十分钟,我就巡视辅导,顺便检查他们的听讲情况。

第三,教会学生复习。通过做练习册,课后思考题,小测验,课前抽问的方式,都能够掌握他们的课后复习情况。

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2. 我有幸参加了本次国培学习,通过短时间的网上学习,我明白了网上学习的重要和快捷。在国培学习中,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明确了厚实文化底蕴、提高专业素养的重要性,提高了思想认识、提升了学习理念、丰富了专业理论。在此我要感谢国培期间帮助过我的同行老师们和辛勤授课的专家老师们,在此说声谢谢!

一、通过培训,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

由于工作在边远的乡镇小学,交通信息闭塞,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网络研修,好处多多。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即时性,有利于我自主安排学习,减少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可以说网页学习的快捷性,有助于我提高学习和实践应用的效率。可以说网页学习的互动性,有助于我和众多教师及时学习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通过培训,提升了现代教育技能。

原来,我对于计算机方面的操作只是停留在一些基本的层面上,例如在文档中完成一些文稿的撰写。通过经常光顾我们的国培学习网页,如今,我已经能够熟练的利用计算机,进行各种方式的操作,编辑出自己理想的电子稿件。国培学习网页,填补了我计算机操作知识的空白。这个质地细致,色调温暖的学习扉页,就像是一条大毛毯,看上去特别的舒适和亲和。

三、通过培训,夯实了专业知识基础。

作为一名兼职科学教师,首先应该具备的就应该是全面系统的学科本位知识。以往,我只是研读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习惯于积累一点一滴的知识素材。现在,有国培学习网页了。在这里所有的学习内容一

目了然,科学系统,有标可依,有律可循,学习起来方便至极。这个学习页面的课程设置,突现了以学科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的特色。在这个学习页面上,通过专家引领,帮助我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让我对小学科学教学有了深入的理解与思考;通过参与学习、反思体会,帮助我准确地把握了科学的主要教学内容及教学的重难点,帮助我认识并掌握了教学的新方法、新手段,并且能够有效地运用到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

四、通过学习,学会了交流。

21世纪倡导的主旋律是“和谐进取”,新课程倡导的主旋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平时,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多数情况下还是自己研究,自己思考。通过这次国培,我彻底打开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无所顾虑的和学友们、同事们共同交流,共同研讨,开拓了教研视野。平时由于工作忙,很少潜下心来学习,相当于半文盲,通过这次培训提高,真是感受颇深,更显终身学习的重要性。

总之这次国培学习我的收获很大,进步也很大,我将继续坚持网上学习,坚持终身学习。

在批改学生的作业时,我发现学写错别字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且有些学生在这一次作业中写了错别字,经老师指正后,在以后的作业中还会一而再、再二三的写错,怎么才能避免学生写错别字呢?

学习《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心得体会

平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识记某个知识要点,往往听到我觉得不可思议令人痛心地回答:“老师,我们不用那么辛苦,到考试时百度一下,就可以解决了”。每听到此话,我总有种“怒其不争”的酸痛的感觉,便不加以分析地说他们超级懒,不可救药。而现在,听了崔教授的精彩讲课之后,我光然大悟,学生的这些话何尝不是在给我暗示:神奇的信息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尝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甜头。显然,信息技术也能促进我们教师专业发展,崔教授的课最能体现这一观点,我感受颇深。

通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我明白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密不可分,专题的主要内容仍记忆犹新:

一、李海霞教授以国内外典型的教学事例和直观生动形象的图片,使我们充分了解到当今是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应改变落后的教育教学方式,应积极思考如何将信息技术充分运用到现代教育中来。

二、李教授在课中说得到传统教学、传统学校已日趋没落,新型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作为教育一线的我们有目共睹,我们应与时俱进做一个新型的教

师,李教授倡导我们做一个将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学方法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新型教师。他的话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使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需要信息技术,我们应充分利用

信息技术推动教育的发展,当然我们教师要熟悉信息技术,否则被时代抛弃。

三、李教授重点谈到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种学习方式:检索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协作学习;反思学习;自主学习。李教授针对这些方式用具体事例做了详细地介绍,让我们知道信息技术随时都在我们身边,也使我们明白了如何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学习,拓宽视野,丰富头脑,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提升我们综合素质。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要记住崔教授那句话——“牢记你就是学习的主人,不断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做自己命运的主宰”,别忘了借用强大的信息技术。

通过本次培训 , 我自己有这样的认识:

一、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投身网络研修的学习当中,切实做到了三个自觉:自觉参加上级组织的网络学习培训,自觉参加讨论,自觉上交作业。通过研修,使我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本质,明确课改对于教师提出了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我通过深入学习,从而明确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具有丰富的知识含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否则就要被时代所淘汰,增强了自身学习的紧迫性,危机感和责任感,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

的教育思想,不断进行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根本性的改变。

二、勤勤恳恳,积极研修

在研修过程中,我坚持每天进行网上学习,认真观看各个专题视频录象,通过学习解决了我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很多疑难问题,使自己在道德修养、教育理念、教学方法等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驾驭课堂、把握教材、交流沟通、教学设计、班级管理、教学反思的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更新了教育理论,丰富了教学经验,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教师,开阔了视野,充实了自己。

三、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远程研修培训,这是我人生历程中一段含义深刻的文化旅程。我通过课程作业反思了以往和展望即将启动的教学改革;通过网上探讨寻找到了思想的沉淀和共鸣。没有震动就没有觉醒;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评价体系都使自己对语文教学与教研工作不得不重新审视和重新思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克服惰性、力求勤性;克服无计划、力求有计划; 通过各种学习,要力求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自己的健康成长,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使自身稳步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努力工作,为自身修养的提高而不懈努力。

吴教授引用张志公先生的话开启话题,语文教学急需改进。要从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一研究当前我们国家的国情,二是要研究传统,三是要研究外国。对于传统的和外国的经验都应该进行认真冷静科学的研究,取其应所取,弃其所当弃。

一、国外语文课程形态课程形态。

篇三: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2015继续教育学习日志

第1篇:继续教育学习日志

通过这次的系统培训后,在我的学习和运用过程中,让我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视野逐渐开阔。技能大大提高。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更新。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使得信息技术的使用已成为实现现代化、信息化必不可少的手段,也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应用多媒体教学的最佳途径。

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了中学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实现信息化教学、媒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使教学方式方法更精益求精,丰富多彩,声色具备。在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之后,我感到自我需求的不满足和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满意,便开始大胆的对原有资源重新编辑、改造、升华,从而更有效的组织利用资源,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制作出更符合实际教学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课堂,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精神及求知欲。通过我对远程教育学习和应用,使我感受到这是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育对传统教育的挑战,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开始消除地区性的教育差距,改变了课堂教学以教师的语言讲授为主要形式,一直沿袭单一的口耳相授的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变得丰富多彩,让课堂更形象、具体、生动,更直观,更逼真。使用教学光盘、教育网络去采集和利用各种教学媒体资料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教育信息更灵通了,不再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学习和使用,如我在讲课时,利用课件动画素材制作课件,创设了情景,引起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有时我把有关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利用图片、背景音乐等素材创设出符合课程要求的情境,渲染了课堂气氛。

我发现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既学到了知识,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更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第2篇: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近几年来,高中政治学科成绩不断下滑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市县统考各年级的成绩基本上均分都在40分左右,甚至更低,及格人数寥寥无几。面对这样的成绩,学生因付出没有回报而厌学甚至干脆不学,教师因“江郎才尽”而不知怎样去教,如此反复,造成恶性循环。毋庸讳言,除了大的环境之外,必然有教与学两方面的问题在制约着政治学科成绩的提高。本文拟从学生的学这一第一位的因素寻觅瓶颈所在,探索应对策略,希望能对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成绩有所帮助。

一、制约政治学科成绩的瓶颈(学生方面)【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一)、观念瓶颈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与学的不和谐是比较突出的,主要表现在对政治这门课程的误解。高中生把高中政治误以为是初中政治一般只要划划背背,开卷考试无需下功夫钻研,误以为政治都是离自己很遥远的没有原则的枯燥说教,于是轻视这门课程,轻视它的价值。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政治被认为是“副课”而得不到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的重视,理科学生只应付会考或学业水平考试,一开始就没有把这门课当回事,上课总是做其它作业或干脆睡觉。文科学生只是把政治学科作为敲门砖,在高考总分占的比例很小而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攻克语数外这些大学科而耽误了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只是到高三下学期才仓促地毫无章法地上阵,哪痒抓哪。如此这般,思维影响行为,政治这一学科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能力瓶颈

从目前各种考试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来看,政治学科主要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常说的审题能力、组织答案的能力和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由于高三之前学生未能重视政治这门学科,基础知识不熟加上缺乏必要的训练,学生的这些能力非常欠缺。从分析学生的试卷不能发现,大量的学生在辛辛苦苦做无用功,整张试卷写的密密麻麻,煞是辛苦,然而得分率却很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审题时抓不住问题的核心,犯了方向性错误,乱答一气加上满篇“白话文”无法准确使用专业术语答题,即便老师想送分也无处下手。极低的考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打击甚至有些同学选择放弃,造成恶性循环,这样,政治成绩难以提高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了。

(三)、方法瓶颈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正确的方法往往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错误的观念,认为政治课就是划划背背,或者认为政治课的学习是高三文科班的事,没有耐心钻研方法,上课是在毫无预习的前提下被动接受的情境下进行的,“认真”的同学也只是记记老师的讲稿而不是听老师的分析(

(四)、教学瓶颈

学生成绩上不去,教师无论如何也“难辞其咎”。或教师的观念问题,或能力问题,或方法问题,或师生关系的协调问题,不一而足,总之是存在不能很好地使学生获得知识、形成能力、达成新课改背景下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由于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不一一赘述。

二、突破瓶颈的应对策略

鉴于上述所列举的学生学习方面制约学生成绩提高的瓶颈,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无法左右大局,为此,本文仅从我们教师教的方面就课堂教学本身谈谈突破瓶颈的一些思考。

(一)、以情动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描述一位好教师:“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实际上,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情感的传递过程,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否则,不但无力说服学生,甚至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可信度产生怀疑,作为政治教师师生情感的培养更为重要。一个时期以来,政治教师给人的印象多是给人以“满口不切实际的大道理,以势压人”,试想在这样的情境中何来教学民主,何来和谐课堂?何以能“授业”、何以能“传道”?尤其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对象是见多识广、充满主见、个性鲜明的80后、90后,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其作用像导游,像节目主持人,而不是过去说的像教练,像导演。师生之间应该是能够合作的朋友关系,这样学生才愿意敞开心扉,愉快学习,就会由敬佩老师的学识和人格而坚信政治课的科学性和自主性,激起积极向上的情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这才是突破瓶颈的关键。

(二)、以理服人

部分学生及其家长认为政治课都是讲大道理,没有实际用处,甚至有人认为政治课是“皇帝的新装”,认为政治学科是伪科学,教的是假大空的东西,纯粹是为统治阶级粉饰贴金,学不学政治无所谓。鉴此,政治教师就要做到以理服人,切忌以势压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政治就在你身边,就在你的生活当中。如:每个人都需要消费,那么怎样才能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呢?那就需要理性消费;毕业后自谋职业需要办个小厂、开个小店,你就必须懂得价格变化趋势、成本核算等,这样你就需要懂得价值规律、经营方略等知识,这些知识你可以在《经济与生活》获得。进入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参加社会生活,哪怕是简单的反映社情民意、参加选举等,你将需要《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知识;哲学本身就是一门思维学科,给你智慧、给你方法,让你受益终身。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以身边的真人真事为例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切身感受,使学生通过感悟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在具体组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课文本身的内在逻辑讲清讲透相关知识点,使学生认识到政治课传授的是科学知识,而不是假大空的夸夸其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道理、获得知识。

(三)、以趣引人

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培养浓厚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求知。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政治课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对政治学习产生兴趣。那么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启而不发,学而不进,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激发兴趣,对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尤其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兴趣,备课重视设“趣”,授课善于激“趣”,作业体现用“趣”,使学生在愉快中学习,在愉快中成长,变厌学为爱学。

(四)、以法树人

“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前者重视知识的灌输,后者重视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背景下,教师的职责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使师生互为影响,互为激励,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见,在新的形势下我们更应重视“授人以渔”,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是预习的方法,预习是无师自通的桥梁,是思维习惯形成的助推器。它能够增加上课的目的性,提高时效性;还能培养自学能力,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可分为课前预习和阶段性预习,粗预习和精预习。预习时要让学生牢记“不动笔墨不看书”,不时提出问题,做好不同记号,特别是记下自己不懂的内容,以备上课时集中注意力听讲,增强听课效果。二是听课方法,听课的关键是“专心”。“心”专在哪里?一般来说专在看(书,黑板,屏幕),听(老师讲解和同学们发言),积极参与(积极动脑与老师形成零距离互动、将你预习时确定的听课重点与老师的讲解结合起来,总之听课重在动脑,而不是重在动手,做无谓的“书记员”。三是复习方法,爱宾浩斯遗忘曲线要求学习过程应该及时复习,及时复习可以使知识的漏洞得到及时弥补,使对知识的理解得到升华,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再提高,特别是使思维的深刻性得以发展,告诉学生学习要“趁热打铁”而不是考试前的“临阵磨qiāng”,功夫要用在平时。四是做题的方法,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审题和组织答案的能力,告诉学生审题在某种意义上比做题更重要,教会学生“审”什么、怎样“审”,以此帮助学生提高得分率,增强成就感,让学生在自信中培养能力。

总之,有果必有因,我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究果寻因,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富有实效的努力,帮助我们的莘莘学子提高成绩。

第3篇:中小学继续教育远程研修培训感悟

我参加中小学继续教育远程研修培训已经结束,回顾学习经历,感慨颇多、受益匪浅我通过这次网络培训,观看了优秀教师的授课,获益匪浅:教育观念得到了明显转变,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得到了升华,课堂教学研究获得了新感悟,思考问题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许多教学中的困惑、迷茫得到了启发解决……

回顾往事,和着艰辛、拌着拼搏,但也倍感喜悦和欣慰。一路走下来,从开始的只觉激动、不知所措到现在教学中问题的豁然开朗、操作熟练;从初上网时的被动性学习到现在迫不及待地搜索资源、领略专家、各位老师授课、指导的风采……这一切让我的学识收获灿烂无比,使我的业务素质与日俱增。

还记得从事学习的每一个日子里,细读那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让我们更加贴近了课堂;品析专家教育理论,使我们直面自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专家们精辟独到的分析又使我们知道了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大胆抛弃什么;与科任老师及学员的交流使我柳暗花明、视野开阔。我十分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一有时间便进入到这一网络平台中来,在这里自由浏览、评论他人文章

,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不成熟的文章又可得到各学员中肯的评论。在这里交友,在这里寻宝……。视野变广了,我了解到教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充分理解了新课改理念。我深感这一平台加强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和联络,为教师们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学习环境,这对每位参训教师的教学能力进一步提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

每天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剩余的时间我几乎都用在了远程培训上……就这么忙碌着,眼睛花了,肩膀痛了,可是我的心里是充实的,甜蜜的。因为我分享着智慧,和大家互动着、交流着,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大家一起共同创造着工作带给我们的幸福,享受成长的喜悦。这是激情燃烧的日子,是精彩无限的日子,这些日子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给我的人生增添更多的色彩。离别在即,我渴望天天拥有这份令人激动的喜悦。因为我发自内心地期待学习。

物理学家杨振宁曾说:“优秀的学生并不在于优秀的成绩,而在于优秀的思维方式”。当我研读了《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后,感触颇深。联想十余年来自己的教育细节,虽说教学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很多,尤其是在思维训练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看了感悟颇深!“教就是为了不教”的内涵就在于此吧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行思维,对于同一情景材料,如“西部大开发”引导学生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不同角度进行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提出独到的见解,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这些创新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常教学中不断引导,鼓励尝试,才能在学生的自主运用中不断提高。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开拓学生思维,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要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因势利导,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从而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一些自己的想法。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推陈出新,在课堂中给学生以充分发挥余地,从而得到锻炼,达到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位一体,是我苦苦思索、探索的事情。我始终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为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刚走上工作岗位到形成自己导学式教学模式的形成,经过了十几年的摸索,还记得我怀着满腔热情参加参加了2015初中教师课改研讨活动,却只得了二等奖,回来后我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在授课上还有待提高。所以,在以后进行授课时,我紧紧抓住课标,去掉那些“繁、难、偏、杂”的教学内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立足于教材,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这样子才可以让学生感触到历史的真实存在,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原来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身边到处都有历史的足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在导入时,多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周围实际的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这节课当中,并且能够在这节课当中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课堂教学要有“三声”:

1、要有“笑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严肃有余,活泼不够。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只会停滞或低效。课堂教学中要有“笑声”,我们要懂得,师生之笑能舒缓紧张情绪,激发师生教学的积极心态,形成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树立欢乐课堂的观念,使课堂有教学内容引发的笑声;有教学情境设置引发的笑声;有教师幽默语言引发的笑声;有学生机敏语言动作引发的笑声……有笑声的课堂,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注意力集中,学生学习参与度更大。我认为,每一节课,教师至少要让学生笑一次。人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更主动,接受知识更快。有笑声的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会更高。但这笑声,应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高度体现,决非为了笑而笑,庸俗的搞笑,课堂是活跃了,收效却没了,学生的笑应源于教学内容,是一种会心的笑,豁然的笑。

2、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习惯于做“纠错”的工作。教学中经常出现“批评声”、“叹息声”,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无声”。其实,课堂就是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要允许学生出错,如果没有错,那就不需要教学了。教学中,我们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赞扬之声来促使师生进入教学的积极兴奋状态。课堂教学中要有“赞美声”,教学中要有师生对教学内容的赞美;要有教师对学生学习进步和取得成绩的赞美;要有学生对教师精湛教学技艺的赞美;要有学生对学生学习创新的赞美……这些“赞美”,催发师生学习进取精神,激活师生沉淀的潜力,提高师生的美感品位。这样教学,使教学的内涵更加丰富,师生教学互动更为融洽,必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

我们有些教师上课,比较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地完成,但教学没有特点,少有亮点。有的教师只强调学生的机械记忆(对某些知识是必需的),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上的“枯燥感”,学习缺乏激情。课堂教学中要有“惊讶声”,我们要明白,每一教学内容必有令学生“惊讶之处”。这要看教师是否能够挖掘教学内容并巧妙设置情景。教师本身也能呈现“惊讶之举”,这要看教师是否具有较高的素质并拿出教学绝活。“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课堂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惊奇感,要引发学生的惊讶声。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学习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惊讶声的课堂,教学质量一定很高。

课堂教学中的“三声”,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使教师与学生心心相通,心心相融。这时的教学定能迸发出成功的火花。

培训是短暂的,留给我更多的是思索: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做一个有思想、有创新、有特色的教师,为满足不同学生需求,我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去充实自己,做一名有特色的教师。

第4篇:继续教育学习日志

课堂教学应当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传授学生的创新技法,倡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1、课堂教学要高效化现代的生物教育必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向教育科研要质量,从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程度,从学生的练习数量和质量,从反馈的信息去衡量课堂教学的最终效果。

2、能力培养要始终化数学教学要将能力培养贯穿始终,大力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综合能力,要把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定位在发展学生的能力上。

3、学法指导要经常化未来的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成为“学习方法的导师”或“教育的诊断专家”,因而,应当教会学生怎样观察、怎样学习、怎样概括与总结,教给学生的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怎样作笔记、怎样完成作业。

4、教学手段要多样化自然必须突出实验教学(

5、师生关系要民主化民主、平等、和谐的融洽关系,是当代学生最受欢迎的。因而,加强感情投入,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不容忽视的成功因素。

6、教学技艺要功能化当代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具有渊博的知识,深入诊断学生的心理技能,而且还要具有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形象生动、富有表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体态语,同时还需具有过硬的板画、板演基本功。

7、教育教学要伦理化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对人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因而,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不失时机,介绍先辈们逆境奋斗、不怕失败、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经历,做到教书育人,使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的发展。

篇四: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2016“国培计划”初中英语骨干教师研修日志

篇五:基础教育学习日志
2015研究性学习心得

第1篇:开展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我所指导的两个研究性课题分别为:《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现状》和《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两个的研究成果都是课件形式,我觉得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对于《公路交通的发展与现状》这一课题,我主要是在课件制作上进行指导,而《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在知识上和课件制作上给予学生指导。

虽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要花去学生大量的时间,又要耗费教师一定的精力,但是通过研究性学习,是领导和教师的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坚定了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心和决心;通过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拓展了视野,学会了自我教育、主动学习,更增强了自信心;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教改,探索新的教法和学法,学校的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因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它真正激发了我们内心的求知欲;而且它最大的魅力就是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出击;不再被成天禁锢在教室里,而是亲身走入社会,走入现实生活;不是以封闭的考试卷来论学生的成败,而是以全新的学习、探索和研究过程来综合评价。在这里理论与实践的亲合度大大增加,还满足了学生渴望走入社会生活的愿望。

一.知识背景的准备阶段

由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长期处在传统课程的教与学方式之中,对研究性学习既无感性认识,又无理性认同,要启动这一全新的课程,知识背景的准备和铺垫非常必要。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样,都需要提前学习、参考和借鉴其他资料和信息,为实施课程指导做了理论的准备和铺垫,使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高层次上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特点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

二、优化教学情景,诱发研究动机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如此。在教学情景中,一定要有推动个人去达到认识目的的动机,也就是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动机。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式只能够让学生死板的接受知识,无法使学生产生积极探索的求知欲望,并且还会使学生感到知识灌输的乏味,产生厌学情绪,更不可能推动学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动机。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若能紧密结合化学教学内容,提出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与生产生活实际密切关联的化学问题,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将会诱发学生的探索研究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研究与探索。

三、尊重学生个性,鼓励超越创新

在学生的研究性课题活动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具有能动性的创造与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对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选择的方法和途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要认为学生的方案设计与教师所想象的不同就是不合理的、错误的,不要把学生在尝试中的失败看得一无是处而全盘否定。相反,如果要求学生完全照搬教师,一味的模仿教师,结果只能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因此,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的超越创新。教师要留给学生广泛的思维空间,不要强求学生完全按照教材、资料或教师预定的方案进行研究和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选题、自行设计、自主研究、自由创造。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从自己的思维角度去考虑问题。让学生在独立设计的研究探索中尝试失败,使他们感受科学道路的艰辛,并从失败中总结教训、调整方法,最终取得成功。在《计算机病毒防范及黑客入侵防范》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性,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或错误的想法和设计,走了许多弯路。但是,正是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失败,才使学生能够及时的调整方法、改进方案,最终一步步走向成功。

四、重视探究过程,感悟创新苦乐

中学生在研究性课题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象科学研究工作者那样去做出巨大的发明和发现。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在研究性课题中的活动仅仅属于一种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发现,一种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而科学家发现和解决的却常常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或未曾解决的新问题、新事物。中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实际上仅仅是要像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那样来进行学习,其本质是对科学研究的模仿或模拟,是“像”而不是“就是”科学研究活动。真正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自由活动中求发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还不只是在于结果。能得出一个颇有价值的研究结论固然很好,但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关注现实、发展个性、培养能力。重视“过程”的亲历和体会,让学生在探索研究的过程中体验创造的艰苦和成功的欢乐,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无论课题研究的结果怎样,过程本身就已经使学生受益颇丰!有这个参与的过程和没有这个过程,绝对是不一样的。

学生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为了解决问题主动地、如饥似渴地阅读参考书、查找资料、搜集数据信息,获取新知识,甚至废寝忘食地在实验室度过节假日,对于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锻炼。通过活动还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

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通过研究过程的表述与展示过程,获得锻炼自我能力的机会,使学生更具有现代综合型人才的特质。

五、渗透科学方法,全面提高素质

在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很好地渗透科学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让学生试着做些研究,在研究中体会科学探索的一般原则和基本手段。学生会明白:其实,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动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难,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学生通过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学会了归纳总结、类比推理、数据搜集与整理、最佳方法或最佳途径的选择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认识到科学研究既会成功,也会遭遇失败,必须做到不骄不躁、沉着冷静,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与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

改变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差的现状,开展研究性学习是良方。近年来,基础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效益不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改变这一现象最根本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使学生学会自主性、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这是目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种新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针对学生而言,它将在教育领域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涉及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涉及校长办学思想的转变、学校管理模式的转变。正如专家所言,这种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将失去对学生学习内容的权威和垄断,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

总之,课题研究这种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锻炼中,逐步形成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研究性学习对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每一位教师都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

第2篇: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已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并确定语文研究专题,独立地开展研究,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它旨在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实践的机会。它的到来,就如同"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般,使学生蕴藏已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三年来,我们加强对学生进行指导,重视过程,重视应用,重视实践,从结果看,我们取得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下面我结合这三年来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1、感触最深的是研究性学习是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教育观的最好形式。它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主学习的舞台,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使学习活动从“要我学”变成了“我要学”。和平时的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很大提高。在学习《纸的故事》这篇课文时,学生选了“纸的研究”这个小课题,并成立了课题小组,着手对纸进行研究,他们通过上网查找纸的发明者,了解纸的发展史,利用双休日走小区,上街头,对人们的用纸情况进行采访,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向全校师生、社会发出了节约用纸的倡议书。在整个研究实施过程中,都由学生自己定夺的,老师只扮演着指导的角色。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很高,兴趣相当浓厚。为什么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有这么高的热情,我也作了反省,很可能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低估了学生的潜在能量,因而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感到最难的是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指导的“度”。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但是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责任就可以减轻,教师的作用就可以降低。若一味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教师的指导,那么研究性学习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学生的研究将成为没有目标的盲目探索,讨论交流将成为不着边际的漫谈。教师对研究过程既不能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也不能对学生研究过程中资料收集,遇到的困难障碍等情况知之甚少而无从指导。对研究过程的指导,我的原则是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出现,提供意见,参与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到位不越位,参谋不代谋,指导不指令。重点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加以辅导。比如当学生需要老师出面组织和协调时,老师就果断介入,在黄岩蜜橘课题研究中我就应学生的要求,带领学生一起考察了黄岩罐头食品集团,采访了集团董事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感到最欣慰的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给学生们带来了明显的变化。由于在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因此,学生对学习具有浓厚的兴趣,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开展研究性学习,促使了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求、自我内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我学会”为“我会学”,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在研究活动中,学生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查、实地观察、资料整理和撰写课题的开题和结题报告,不仅拓宽了学习空间,学到了书本上和校园内学不到的东西,满足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更为主要的是他们的人文素质得到了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有了提升,懂得了科学知识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的意义和价值,学会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思考人类与世界的和谐发展,学会了合作。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自从开展活动以来,学生写日记、作文再也不会愁“无米下锅”了。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改革中新提出的学习方式,它并非对其他学习方式的否定。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使他们的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更充分的发展,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的提高,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第3篇:研究性学习之感悟

最近我们学校的老师都到灵石二中去学习,回来之后也运用课堂上的小组研究型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运用,我用以下感悟:中学阶段,是人生

成长的关键期。他们似乎是无所不能、却又充满疑惑。我想:学会这学会那,说到底,最关键的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孩子是通过学习而拥有,通过学习而丰富,通过学习而发展的。而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孩子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协作精神的养成,都有非常好的效果。这段时间,孩子较平时忙碌,但做事情倒也有条不紊,严肃认真。

当孩子告诉我,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我的第一感觉是,他们能行吗?操作起来会不会有很大困难?但我还对她的尝试予以肯定。一句话:“生活挑战你的事情,可以用来挑战你自己。”接下去的日子里,不断地听到一些关于他们研究课题的活动信息。我知道他们在精心策划采访计划、查阅资料、还读了些相关的书。这一切都显得那么地主动。他们即分工又合作,还不断地提出些“新奇”的构想。甚至能看到他们参加活动时的“兴奋”。这确实使我暗暗地“窃喜”了一把当孩子把他们的《结题报告》(稿)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果”超出了我的预期。虽然觉得“稚嫩”,但其中的“意味”都在了。他们的“稚嫩”,主要表现在逻辑性、严密性、完整性方面。虽然能比较正确地应用调查数据,但对数据的分类统计还不够严谨。又如《中期评估表》的自评意见,没有充分地“集思广益”。

不管怎样,他们做这“一切”的时候,那种状态是令人高兴的。我想,我有足够的理由,期待他们的未来。

第4篇: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实践与体会

1999年8月,笔者出席“广东省中小幼综合活动课”课题组负责人会议时,

广东省教育厅科研办负责人介绍的上海市教育局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信息引起了笔者的兴趣与关注。同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学地理优秀论文交流研讨会”上,笔者得知在韩国汉城举办的第三届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地理知识竞赛中,我国中学生代表队最大的弱势是地理研究能力明显不足。同时获悉教育部即将出台新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中可能将“综合活动实践”列为必修课。上述促使了笔者下决心进行“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改尝试。回校后笔者在高一地理备课组会议上提出了这项教改实验的基本设想:即取消高一年级上学期地理课程的期终考试,取而代之的是组织和布置学生在寒假进行地理相关课题的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相应的地理小论文作为期终考试的答卷。这项改革得到备课组全体教师的赞同和学校领导的支持。而且出乎意料的是,这项教改活动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积极参与,并获得了巨大成功。学生的参与热情之高,投入精力之多,调查内容之广、论文水准之高均超出我们的预想。其中约30篇较高水平的地理小论文编辑为《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创新思维》一书已由广东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项教改实验还荣获2001年广东省教育创新成果二等奖。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

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当然,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不可能是类似天体演化、地壳运动、气候变迁等高难度的纯地理理论,也不可能是大空间尺度范围的国家或省区工农业区划问题,而应该是与学校所在地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诸如环境污染与保护、地方小气候、城市工业及交通布局、古建筑保护和旅游业,城市商业网点、住宅小区与楼价因素、公园绿地、公交路线等与群众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热点与焦点。

从研究的过程来讲,它主要应该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革。因为中学生的地理研究也未必严格具备科学研究中的严谨性与规范性,一般来讲大多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应努力避免过于强调学术化与成人化。学生通过课题确定、方案设计、问卷调查、访问与查阅资料、取样化验、互联网查询、统计分析、模拟体验等多种形式,研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地理现象与问题。其核心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习得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能力,激发出潜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

1.重视学生参与和合作学习。

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情境和途径。譬如提供可参考的研究课题,建议应采取的调查方式及资料收集渠道,介绍一些资料整理与图表绘制方法等。要特别注意的是,学生研究的课题可能未必是教师熟悉的内容,教师的指导过程往往也是再学习的

共同参与过程,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研究。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学生自由组成研究小组、自我选择研究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和组织调查、自主分析资料和撰写论文、自我评价等。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选择和运用课本上的地理知识外,更主要的是广泛获取未经加工处理的第一手资料,并进行处理和提取信息,有效地表达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譬如“汾江河水污染调查”中,许多学生就到沿河不同地段取水样回校化验,取得第一手资料来说明问题。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在动员学生全员参与的同时,更注重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习组织方式。因为许多地理问题的背景复杂,空间跨度大,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与分工协作。如“城区农贸市场的调查分析”中,该组同学共同研究了调查方案、问卷表格。并在同一时间内对位于不同位置地段的农贸市场进行问卷调查(人流量、菜价、居民满意率等)。这一过程中,合作既是手段,也是目的。一方面可以提高调查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培养了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以独身子女为主的学生群体中,特别需要强化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2.重视过程体验和实践能力。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像物理制作等理科活动那样带来有形的具体成果,更多的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其社会调查、实地考察的活动过程是学习者本身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体验和感悟。这种直接体验往往容易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一部分。这种直接体验中产生的感悟与阅读地理课本或听教师讲解产生的感悟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这种亲身实践中的体验与感悟也有助于形成自觉指导行为的个人价值观。如“城区私人摩托车的急速增加与大气污染”调查组通过上下班高峰时期十字路口的观察体验,再次切身体会到城市私人摩托车数量剧增带来的严重大气污染后果,并因此提出了限制摩托车上牌和

调整行驶路线的几种方案。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其过程不完全受地理知识掌握量的限制,更多地是考察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技能。如“关于传统快餐业与洋快餐业的调查”中,地理课本中从未涉及到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业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但该小组通过分析研究发现洋快餐进军中国时,既考虑了城市消费水平的宏观因素,在具体选址时也考虑了人流量大的商业黄金地段这一有利区位因素。他们设计的问卷调查中涵盖了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感知印象与渠道、食物品种与饮食习惯、顾客构成、用餐时间、装潢设计等多种因素,又将统计资料转绘成形象直观的柱状图、扇形图、曲线图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得可谓淋漓尽致。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通过这次学习活动已具备了一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研能力。

3.重视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培养

从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的研究课题来看,绝大部分课题都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反映国计民生中的热点。纯粹自然地理的考察选题极少。一方面表明学以致用研究社会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同时也表明地理学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和应用功能。这在过去中学地理教学中是比较忽视,或者说体现不足。学生选择的课题中,既有调查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的调查,也有调查商业网点、农贸市场、住宅小区与楼价因素的调查,还有调查城市绿化、公园建设、公交路线、古建筑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等等。凡此种种,无一不是城市社会生活中的热点。

正因为调查分析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在无形的亲身体验中和批判性思维中内化和形成了一定的个人价值观体系。如地理学阐明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及区位观等。同时,也强化了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许多学生在论文中都谈到类似的深刻体会,甚至出现了“保护我们拥有的每一滴水”的强烈呼吁等。应该讲,这种价值观培养的力度和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是不容易达到的。

4。重视辨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其结果又往往是积极性和消极性的并存。譬如,陶瓷业是佛山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它的发展既带来了居民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又造成环境质量与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学生在此类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逐渐懂得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应该用辨证思维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并抓住问题发展到某一阶段的主要矛盾及主要的矛盾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譬如城市楼价的影响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学生通过研究发现楼盘的地理位置、交通通达度、大气环境质量、绿化与配套设施、楼层与朝向、周边商业环境都是影响楼价的重要因素,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影响居民生活方便与否的地段位置。在类似这样的分析中,学生通过主动的实际分析无形中形成了辨证思维方式,效果比课堂灌输要好得多。

许多学生在实地考察分析中产生了顿悟和灵感,提出了许多有新意的建设性意见,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如有的学生对佛山现有的绿化归纳成若干种绿化方式,并分析各种绿化方式的适宜地段及利弊。有的学生根据佛山城区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提出住宅小区应考虑有利于老龄人口生活与健身、娱乐的配套设施。有的学生发现农贸市场卖菜提供塑料袋盛装,结果加剧了“白色污染”,因此提出纸袋替代方案。诸如此类,不经过有心的实地考察与分析,不可能形成类似有创意的观点。我们在布置此项活动和论文评阅中,均提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四。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组织是否得法是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成功的关键。大致可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教师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中

表现出的突出问题及与地理的相关性,事先拟出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一般而言,大多应该是有关工农业布局、城市与交通建设、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商业网点、房地产规划、旅游发展等涉及地理学研究的问题。并且尽可能根据当地特色将题目具体化,如“佛山市明清古建筑群的分布及保护”、“佛山市陶瓷业发展、布局及带来的环境污染与对策”等。同时,应鼓励学生自我选题,不要局限于教师提供的选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2.传授学生进行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与方法。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知如何进行具体的调查和收集资料。教师有必要告诉学生调查的一般去向。如去公交公司或汽车站了解公共交通情况,而公园与绿化情况则需去园林处了解。许多资料可以在互联网上查询,教师可以事先查询并提供给有关zhèng fǔ 部门的互联网网址。

3.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资料分析方法。最有效的办法是提供若干份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图表的样张让学生参考与模仿。这样做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设计调查方案时,一定要提醒学生考虑诸如地理位置、交通位置、人流量、车流量、污染物排放量之类的地理因素,以免将社会调查替代了地理调查。要特别提醒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注意条件控制,不能弄虚作假,这样调查的结果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4.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论文和表达观点。既可以提供论文范文供学生参考,也提倡学生不拘形式,但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有一定的论证分析,主题要鲜明,论据应有理,资料应客观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参考引人他人资料应说明资料来源,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当然,成果表现不一定就是论文,也可以是宣传板报和网页等。

5.协助学生做好组织工作并提醒学生注意人身安全。组织与分工是否妥当直接影响到调查过程的时效性与安全性,因此应协助学生做好设计方案、外出调查、论文撰写的具体分工。因为教师不可能陪同各小组外出调查,所以提醒学生外出要注意人身安全。必要时应告诉学生联络方式,以备意外情况发生时采取补救措施。

6.进行论文评分与讲评。论文评分既要考虑其科学性,也要注意区分是实地调查或引用资料,还要考虑是照搬他人观点还是个人创新思维。一般而言,完全是通过独立调查获取资料,并提出有创意观点的论文应该从优评分。在讲评时应以表扬为主,在充分肯定优秀论文的科学性、地理性、前瞻性、创新性观点时,更要肯定调查过程的科学性、艰巨性与合作性。对水平稍低的调查报告,应指出其不足之处及改进意见。教师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侧重过程评价而不是限于结果。

五.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时代意义。

近20年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共同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中一些消极因素。表现在中学生中,“拜金主义”、“偶像崇拜”均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盛行,对科学的献身精神和对社会的忧患意识与责任感越来越淡漠。表现在高考志愿填报上,考生大都愿意选择“国际金融”、“对外贸易”、计算机科学等就业渠道广、经济收入可能高的专业,功利性色彩浓厚;而对于天文、地质、气象、历史、地理、考古等就业渠道广、经济收入可能低,需要科学献身精神的专业则避之不及。地理研究性活动学习活动或许可以挖掘学生潜在的科学兴趣及其社会关注与社会实践能力。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90年代初全国高考取消地理科目后,中学地理课程的地位一落千丈。表面上看高考取消地理是为了减轻考生的学业负担,实质上是对地理学的社会价值的全盘否定。然而,过去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许多失误,应归因于人口素质不高,尤其是领导决策层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地理素养)不高,带来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调、水旱灾害严重等问题。而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助于使中学生和社会各界从新认识地理课程的社会价值和科学意义,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地理学丰富的内涵及社会应用价值重新呈现在社会面前。从长久来讲,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尤其是地理科学的素养,为经济建设服务。另外,中学生参与地理学的初步研究,本身也从另一个层次或角度丰富了当代地理学的内容。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信息化高科技时代”,创新是通向时代的发展动力。江泽民同志曾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要在今后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年轻一代。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中学地理讨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在当代教育改革中无疑具有借鉴意义。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