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一)
【北京课改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苏珊》教案

《苏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积累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体会文章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理解层层铺垫和强烈对比手法的运用。

3.感悟苏珊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一份童心、爱心。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生动细致的人物描写;理解层层铺垫和强烈对比手法的运用。

2.感悟苏珊的精神世界,始终保持一份童心、爱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博物馆里有一件“最感人的东西”,“那就是一块大理石像的断片”,上面刻着两个姑娘交换莲花,“为什么这两个姑娘每人手里要拿着一朵花”?学者们长期百思不解。小姑娘看了,“便给了她们一个吻”,一下子说清楚了,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探究竟。 二、作者简介

阿拉托尔•法朗士(1844-1924),法国作家和社会活动家,1921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辉煌的文学成就,其特点是高贵的风格、深厚的人类同情、优雅和真正的高卢人的气质”。著有长篇小说《苔依丝》《企鹅岛》《诸神渴了》等。

三、整体感知

1.字音字形 花萼(è) 犊 (dú)

神圣:极其崇高而庄严的;不可亵渎的。

花萼:花的组成部分之一,由若干萼片组成,抱在花瓣外面,花开时托着花冠。 绅士: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2.本文结构

第一部分(1段),学者对一块古希腊大理石像断片进行深入研究却没有结

果,遂成“千古之谜”。为下文写苏珊做铺垫.

第二部分(2-8段),小姑娘苏珊用自己的爱心、童心解释了学者们悬而未解的谜团,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第三部分(9段),苏珊离开卢浮宫,在春天的草地上快乐地玩耍,准备为她的玩具娃娃过生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四、合作探究

1.课文最后一段有何含义?

明确:

课文最后一段看似平淡,实则含义丰富,回味无穷。小苏珊“现在是在鸟儿和花儿的王国里”,她在草地上玩耍,“她记得这天是她的小丽雅克妮的生日,因此她要采一些花送给她,并且吻她”,这也是她面对大理石像的断片时所想的、所做的。小苏珊也用爱来祝贺小丽雅克妮的生日,她和玩偶娃娃同享生日快乐。这确是画龙点睛之笔。

小苏珊用爱心和童心的真诚来解读学者们未解的谜团,不一定是最确切的答案,然而人们用爱心和童心互相祝贺,互相关爱,共同快乐,这却是最理想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法朗士就是要借此来表达他的这种追求和理想。

2.在卢浮宫博物馆里,为什么那块大理石像的断片是“最感人”的?在文中选出最贴切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

两个美丽的女子“在彼此交换莲花”。

3.“为什么这两个姑娘每人手里要拿着一朵花”,学者们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没有弄清楚,而苏珊姑娘“一会儿就弄清楚了”,为什么?文章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学者们把生活复杂化了,把人际关系复杂化了,他们从厚厚的书本中找不到理想的答案,小苏珊富有童心和爱心,她知道两个姑娘拿着莲花是在互相祝贺生日——因为她就是这样做的。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苏珊的所思所为。

4.课文最后,为什么写苏珊为过生日的她的小丽雅克妮送花,并吻她? 明确: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春》教案 北京课改版

《春》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

A.识记 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 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法。

D.综合 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

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

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 (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 捉迷藏(cáng) 酝酿(yùnniàng) 应和(hâ) 薄(bó)烟

黄晕(yùn) 蓑(suō)衣 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 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

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三)
北京课改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八册语文教案

本册教材分8个单元,共选编了32篇课文。其中24篇精读课文,8篇略读课文,还有8个语文实践活动,课后还有6篇选读课文和语文趣味活动。

教学目标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有主动识字的习惯。能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巩固汉语拼音知识。

2、认识常用汉字408个。其中275个会正确书写(含18个多音字),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认读132个(含2个多音字)。

3、能在阅读中使用字典、词典,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独立地认识汉字。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初步学会默读,能边读边思考。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能提出疑问。

7、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8、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揣摩语言,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基本意义。

9、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学习有创意的阅读。

10、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1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15篇(段)。

12、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2万字。

13、留心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和交流,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把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14、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

1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1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1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初步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量的习惯。【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18、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19、能比较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比较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感染他人。

20、注意积累和运用健康生动的民间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增强表达效果。

2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能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2、能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能通过书面与口头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2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24、在家庭、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25、学习使用键盘输人汉字(有条件的地方)。

26、了解山沟的孩子上学的困难,感受师生之间真诚善良的关爱;懂得诚实守信、关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以及遇到问题时,要善于思考,相信自己作出正确的判断;懂得经受锻炼和考验,才能变得坚强勇敢。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奇特,了解威尼斯的风土人情,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现代生活中人们对绿色的向往和珍惜;感受天鹅的团结勇敢和刺猾的可爱,懂得热爱、保护动物;了解世界上还有吃虫的植物,产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兴趣;了解激光的神奇特性和巨大作用以及我国古代天文学和天文学家的

辉煌成就,产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了解西门豹的智慧与才干,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以及生死与共的崇高品质;感受到周总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学会部首查字法,能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字义。

2、学会预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地方能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言和思维。

3、凭借课文提供的情境,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情趣。

4、留心周围事物,勤于动手动脑,增强习作自信心。

5、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运用理解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能提出不懂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

4、留心周围事物,勤于动手动脑,增强习作自信心

第一单元

体现课标思想:

本单元是课文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体现了“三维的目标观”。从课后习题的设计看,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阅读教学中重视朗读,加强阅读方法的知识,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自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有些句段要求学生背诵,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丰富语汇,重视对学生书写技能和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培养。课程考虑了学生在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发展,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教学目标: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识字、写字,进行口语交际以及习作。使学生学会结合上下文、生活实际„„的多种方法理解作品(词句及课文内容),继续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注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并能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下积累词语、用指定的词语造句和背诵指定的课文。同时产生民族自豪感;懂得山沟的孩子上学的困难;产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感受大草原上师生之间真挚善良的关爱。

教学重点:

1、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识字”这一主要任务,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识字方法、写字技巧及规则,继续培养的识字、写字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在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练一练,口语交际等语文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积累,培养积累的兴趣和习惯,规范和发展学生语言,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难点:

1、运用识字方法,掌握所学生字、词语,能把字写得正确、比较端正,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

2、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展开想象说话或写作。

1、龙

教学目标:

结合上下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用指定的词语造句。同时,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热爱中华民族、赞颂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一些有关龙的传说。知道中华民族伟大历史与龙的传说紧密相连,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和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难点:了解写龙与赞颂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教学重点:学会生字,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学会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用课文插图引入新课。

1、你对龙的了解、认识。

2、你了解的中国和龙有什么关系呢?(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扫除障碍。

(一)解决认读问题:

1、学生借助生字表和字典、词典,自己读课文,要读正确。

2、认读生词。出示词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连绵不断 崇山峻岭 生机勃勃 直上云霄 旭日东升 春风化雨

万象更新 秦始皇 八国联军 老龙头 呼啸 葱茏 粗犷 雄浑 深渊 呼风唤雨 喷涌而下 飞腾 搏击长空 英姿勃勃

3、请同学们数一数,这首诗歌有几节呀?

4、请每个大组的同学各读一节,检查自读的情况。

强调读音:露lù(多音字) 峻jùn 亚yà 粗犷 雄浑【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二)解决理解问题—理解词语的意思,促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

2、结合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理解。

3、出示图片:

万里长城、长江三峡、京九铁路、三北防护林、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1)观察、师生讲解相关事件、谈看后的感受

(2)读小节的内容,体会文章思想。

4、查词典理解:

自己默读课文思考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讨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理解不了的自己查字典。

崇山峻岭 生机勃勃 万象更新 粗犷 雄浑

呼风唤雨 英姿勃勃

指导解词、选词义的方法:对于词典中没有完整词语意思的采用先“分”后“合”的方法。如“万象更新”可以先查“万象”的意思,再查“更新”的意思,然后把两个意思合二为一,

整理成一句通顺的话。

三、了解课文。

结合词语的意思读每小节的内容,思考每小节通过些什么来说明什么。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a.停顿 b.心情 c.表情 d.带动作 e.咬字准确 f.速度

板书 龙是什么

龙具体回答

中国是一条巨龙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

四、作业:搜集有关中国发展和龙的资料;字词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热爱中华民族、赞颂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热爱中华民族、赞颂中华民族伟大历史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4-6节。

教学过程:

一、引入:汇报交流关于中国的发展和龙的资料。

二、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龙”的了解。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小组讨论

4、汇报:通过( )的话我知道( )。

(1)重点指导4-6小节的学习方法:

自读小节内容,思考本小节与龙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来说明的?体现了龙的什么特点? 从内容中你联想到了你身边的哪些事情?你的感受。

(学生说:学校的变化—教室环境、电教设备、取暖设施;人们的衣食住行;村庄的规划改建;国家大事—交通运输、农村城市化建设、经济发展免农业税农村学生学习费用、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这些都在证明中国正在发展、前进、强大。)

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汇报同时指导朗读。

(3)出示图片、结合中国大事件的事实讲解(京九铁路全线贯通、长江大坝的竣工、神州六号飞船的成功„„),加深对第4、5、6小节内容的理解,指导背诵。

(中心:从万里长城、长江三峡大坝、京九铁路、三北防护林、西昌卫星发射基地的火箭发射、神州六号飞船的试验成功„„充分体现了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飞速发展有如一条巨龙正在腾飞。中国就是这条腾飞的巨龙,我们应为作为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4)引导学生从这一系列的事件中体会到中国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体现出的“龙的精神、龙的气魄”——自强不息、不屈不挠、团结上进的民族精神。

(5)指导朗读,体现出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特别强调:

①我们都是龙的传人,

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

②他说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样卧在崇山峻岭,

它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见证。

结合图片理解崇山峻岭,用崇山峻岭造句。

③妈妈说龙并没有消失,

它生机勃勃无比年轻。

生机勃勃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造句

(4)中华巨龙已经腾飞,

它英姿勃勃让全世界震惊!

3、小结:通过了解,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三、质疑。

四、作业:用“崇山峻岭 生机勃勃”造句;练习册。

板书设计:

发展

龙 发展

龙震惊世界

教学反思:咱们的孩子对身边的大事件漠不关心,知识面太窄,知道得太少,不关心时事,因此口语表达、课文的理解不深刻,语言也就不能自如表达。

2、山沟的孩子

教学目标:结合上下文,灵活运用识字方法学会11个生字及新词,认读6个字,体会汉字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特点,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词语,并体会“金钥匙”的含义。背诵1-4自然段。同时,使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课文1-5自然段,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难点:课文6、7自然段,知道“金钥匙”指的是什么,体会文中所表达的赞颂之情。 2007年3月5日星期一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初步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握“笼罩、启程”等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课文内容,初步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扫除障碍。

(一)解决认读问题:

1、学生借助生字表和字典、词典,自己读课文,要读正确。

2、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检测生字,检查自读的情况。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四)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上册《背影》优质教案

《背影》优质教案

教学过程:

北京课改版七年级语文教案(五)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海燕》教案 北京课改版

《海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深刻体会作品的诗情、画意和理趣。

2.品析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方法:

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导学: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高尔基(1868—1936),苏联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5年和列宁会面,思想上受了很大影响,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的小说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剧本有《底层》等,除此以外,作者还写了许多政论、特写、回忆、文学论文等,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很大。

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零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第1课时

教学要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走进作者(可让学生在小组内介绍)

《海燕》又称《海燕之歌》,是高尔基1901年3月写的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的末尾一章。但后来单独发表,成为广为传抄,极受欢迎的著名的散文诗。当时的俄国社会受着沙皇的专制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人民的革命运动也越来越高涨,高尔基亲自目睹了经历了当时的群众革命运动,于是结合当时的革命斗争形势,写出了《海燕》,用象征的手法,号召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迎接革命暴风雨的来临。这首诗也深受列宁、斯大林的赞赏,被誉为“战斗的革命诗歌”。 高尔基的小说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品读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 翡翠( )

精灵:①鬼怪。②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 ):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 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朗读点评和指导。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体味情感

1.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来表现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动放置海面上暴风雨来临的典型环境中,以此来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变化愈来愈险恶,而海燕的战斗情绪愈来愈高涨。当暴风雨在酝酿之中时,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对暴风雨的渴望和欢乐,热切地迎接新生;当暴风雨逼近,海燕在风吼雷鸣中飞舞着,欢笑着,号叫着;当暴风雨即将爆发时,海燕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鼓舞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海燕是矫健勇猛、心情欢快、斗志昂扬、无所畏惧形象。

暴风雨来临三幅图景:来临、逼近、到来

3.引导学生揣摩具体描写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赏析海燕具体形象。

点拨:①抓住描写海燕的关键语句,理解其性格特点;

②抓住其他海鸟的描写,理解他对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高尔基仅仅在描写海燕吗?

2.背诵课文

3.同步测试(课堂学案)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

一、检查背诵

二、深入探讨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内涵

1.联系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2.这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 ,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高尔基当时在彼得堡,亲身感受到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的磅礴气势目睹了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的残暴罪行。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以海燕为题,一是醒目,可以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二是可以躲过沙皇检查机关的耳目。

3.注意象征手法运用的特点,把握形象内涵:

作者在文中赞美的是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海鸭”“企鹅”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乌云”“狂风”等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三、品味关键语句

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 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 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 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 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四、联系社会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