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一)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精品教案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课 题】 第1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了解癌症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了解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几种传染病。

3、了解基因诊断、基因治疗的知识。

4、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基因治疗

【教学难点】基因治疗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疑问

(1)人类社会现在面临哪些问题?(学生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结合以往知识回答:

(1)人类面临着粮食、人口、环境、资源和能源、健康等问题

(2)人类健康面临着各种疾病的威胁,有癌症、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心理疾病。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癌症对人类的威胁

1.提供信息资料

(1)20世纪70年代癌症死亡人数每年70万,90年代114万,21世纪初150万每年。

(2)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 世纪全球80多亿人,将有1亿人死于癌症,癌症将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2.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请结合以下问题,阅读书本P2的内容。

(1)哪些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2)事实1中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有哪些?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3)为什么农村发病率上升比城市的高的多?

(4)事实2归纳的癌症发病率上升原因有哪些?结合事实分析癌症的预防措施。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1)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都可能导致癌症的发生。

(2)发病率上升较快的是肺癌和肝癌,肺癌的原因是吸烟、环境污染,肝癌的原因是不健康的饮食、压力大、劳累。

(3)可能是农村环境污染加剧、化工厂、健康知识少、防癌意识淡薄„„

(4)增长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吸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缺乏体育锻炼。预防措施主要是禁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减少三分之一的发病率,还有三分之一可以通过早期诊断得到有效治疗。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生物因素是病毒等,侵入人体导致组织发生肿块等;物理因素主要是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有烟中的烟碱、尼古丁,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一些化学药品。

(2)讨论题3的原因可能还有农村原来的发病人数少,这两年增长的人数比起原有基数比例就显得大。

二、传染病的危害

1.指导阅读P3第一段,回答:

为什么传染病的发病率也很高?

回忆旧知识,回答:因为传染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多样,容易被忽视。

2.要求观察表1-1回答:

(1)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分别是什么?

(2)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学生回答:(1)发病率最高的是病毒性肝炎,死亡率最高的是狂犬病。(2)病毒性肝炎的传播途径多。狂犬病的潜伏期长,易被忽视。

3.进一步提问:

你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吗?你知道怎样预防传染病吗?

分析、各抒己见

预防抓住三个方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指导阅读书本3-4 页,讨论问题:

(1)基因诊断具有什么优点?可用于哪些疾病的诊断?

(2)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基因治疗有几种途径?

阅读、分析、归纳:

(1)优点是快速、灵敏、简便,可以用于遗传病、肿瘤、传染病诊断。

(2)一是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一是将目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人体内受体细胞中。

(3)有两种,体外途径和体内途径。

2.结合图1-1,分析基因治疗的两种途径

3.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的前景

学生阅读

结合实际应用反馈

①基因治疗有 和 途径。

②目的基因具有 的作用。

③目的基因通过 导入患者的受体细胞。

④基因治疗需要将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据图比较基因治疗的体内途径和体外途径,指出目的基因送入患者体内的不同之处是: 。

思考回答

① 体内途径、体外途径 ②治疗 ③受体

④ 体外途径是在体外培养目的基因和受体细胞形成重组受体细胞并增殖,然后输入患者体内,体内途径是通过载体把目的基因直接导入人体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

【教学后记】 本课是高一新生入校后的首堂生物课。在进入正式教学内容前,应先简介一下高中生物学科的模块组成及学习要求,勉励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教授新课,但本节内容没能在一课时授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需推延至下节课再授。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课 题】 第2节 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

【教学目标】

1、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理解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2、学习科学家经典实验,体会实验设计的原则。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的实验,了解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4、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重点】

1、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2、学习显微镜的使用,体会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

【教学难点】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尝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方法】启发、诱思、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人类文明的最早到17世纪,自然发生理论在人们心中几乎是普遍存在而又毫无疑问的信念。自然发生理论认为各种生物是自然发生的,是由无生命的基质产生出来的。 那么这种说法正确吗?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一、科学家不断试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1.提供信息资料

(1)“自然发生说”的观点有“腐肉生蛆”,“腐草生萤”等,当时普遍被人们接受。

(2)书本第6页雷迪的实验,补充雷迪实验的背景。

① 如果你是雷迪,将如何设计实验?

② 雷迪的实验设计有何科学之处?

通过资料分析,动脑,交流

(2)① 实验的关键是肉是否被苍蝇叮过,只要准备两组一样的容器放入同等质量、同样处理的肉,一个容器就暴露在空气中,另一个容器口蒙上一层纱布。

② 雷迪设计的实验科学之处在于他设计了对照,并且实验中只有一个变量。 雷迪的实验没有推翻“自然发生说”。随着实验手段的革新,新的观点产生了。【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

2.提供资料:

(1)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观察到了微生物。

(2)尼达姆的实验

(3)斯巴兰扎尼的实验

① 斯巴兰扎尼认为尼达姆的实验有什么不严谨的地方?

② 斯巴兰扎尼的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如何?他的结论是什么?

③ 斯巴兰扎尼的实验相当好,可是还有人认为他的实验不能否定“自然发生说”,为什么?

(3)巴斯德的实验。

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2)尼达姆的实验使许多科学家相信复杂生物是亲代产生的,而微生物是自然发生的。

(3)① 斯巴兰扎尼认为尼达姆的实验中首先加热时间短,其次软木塞不能阻挡微生物。

②实验分为两组,一组都用软木塞封口,一个加热2min,另一个加热1h;一组把烧瓶口熔化封口,一个加热2min,一个加热1h。结果第一组不论时间长短都腐败了,第二组中加热2min的变质了,可加热1h的没有变质。他的结论是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

③因为人们了解了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3)了解“巧妙的鹅颈瓶”。

3.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生活联系

(1)一位厨师从斯巴兰扎尼的实验中得到启发,发明了罐头。

(2)巴斯德在实验中所采用的消毒方法沿用到现在——巴氏消毒法,广泛用于牛奶的消毒杀菌。

了解身边的科学,科学无处不在。

明确生物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

指导学生快速浏览

(1) 书本中提到的,我们在科学实验中要运用的实验手段有哪些?

(2) 观察的定义。观察要遵循什么原则?

(3) 测量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4) 预测技能的定义。

从书本获取信息:

(1) 观察、测量、实验设计、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同时注意安全实验。

(2) 用一种或多种感官收集信息时就是观察。观察必须真实、准确,如实记录。

(3) 测量要注意①多次测量求平均值②正确使用测量工具③使用标准计量单位。

(4) 预测技能实际上是根据现有证据和既往实验对将来的事情做出推断。

观察讨论、探究新知

二、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1.提供信息资料:

书本第9页“边做边学”

① 该实验中可能会用到哪些实验用具?

② 实验步骤

③ 你预测一下,我们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可能是哪种生物?

④ 你了解书本介绍的几种生物吗?

(教师简单介绍书本上的四种常见浮游生物)

⑤ 该实验中,你觉得哪一项要求不容易达到?

阅读,回答问题:

① 实验中可能要用到的器具有量筒,温度计,pH试纸,滴管,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烧杯等。

② 每组用量筒量取10mL池塘水,并用温度计、pH试纸测量水的温度和酸碱度;用滴管吸取1滴池塘水,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分别用显微镜的低倍镜和高倍镜观察临时玻片标本,描述观察结果;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

③ 浮游生物

④ 单细胞生物

⑤ “仔细观察并客观记录各种生物的数量及形态结构特征”要求较高,所以教师根据资料补充。

引导探索:

2.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学生分析、讨论,表达见解:

池塘中的生命会受到温度、酸碱度、有机物含量、阳光等多种因素影响。

反馈练习:练习册相应习题

【教学后记】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二)
高中生物必修1全套教案上(苏教版)

第一章 生物科学和我们

第一节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重点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各种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获取与甄别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和人类社会的关系。

3.举例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教具准备

教师通过网络等途径收集的一组有关“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生物科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的图片、文字信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相关信息做成多媒体网页,并与相关网站链接)。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举例说出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了解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的应用、价值与意义。

3.能利用网络、报纸、杂志以及电视媒体等途径收集资料,能根据材料写出一篇符合规范的研究报告。

4.讨论“癌症的病因与预防措施”“2002年10种高发病率与引起高死亡率的传染病”,形成问题对比分析能力、数据分析等能力。

5.经历“从某一方面收集生命科学的最新进展的资料并相互交流”的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动手做科学”的能力、课题研究意识、信息的收集与甄别的能力、批判性学习的能力、交流与交往的能力。

6.认同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对人类未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生物技术的价值与意义。

7.懂得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帮助自己进行各种抉择,并对今后的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要健康、积极并且负责任的生活。

8.理解生物科学的发展得到了来自于物理、化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巨大帮助,了解迅猛发展的生命科学对其他学科也有着巨大推动作用,从而树立一种泛学科的“大科学”思想。

9.树立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思想(STS)。

10.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

第1课时 身边的生物科学

教学过程

(注:本节设计为材料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途径、渠道,收集、整理“身边的生物科学”的相关材料,分发给学生,或者在网络教室,将材料制成网络链接,让学生自主探究)

导入新课

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是医药科学、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以及其他有关科学的基础。目前,生物科学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都得到了迅速、令人瞠目结舌的发展,与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结合日益紧密。为了感受生命科学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我们来回顾离我们不太遥远的2003年的世界科技取得了哪些成就:

课件展示:

资料一:2004年1月19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评出了2003年十大科学成就。这十大科学成就为:

(1)发现宇宙大部分是由暗能量组成的新证据;(2)解开精神病之谜,研究人员发现了可增加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遗传疾病风险的特殊基因;(3)切身感受全球变暖;(4)小核糖核酸分子研究继续升温,科学家继续探索小核糖核酸分子如何影响从早期发育到基因表达等多种细胞行为;(5)单分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6)天文学家证实,宇宙中伽马射线的爆发与超新星之间存在联系;(7)老鼠胚胎干细胞既能发育成精子又能发育成卵子;(8)科学家发现“左手”物质;

(9)人类男性Y染色体中发现成对基因(即排列成镜像的对称物);(10)在规模临床试验中表明传统化疗中使用的抑制血管生成药可延长结肠癌患者的生命。

师:在2003年的全球十大科学成就中,哪几项是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所取得的成就?

就。

学生活动: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自己的观点。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

小组交流:

第一组:2003年北半球酷热天气表明,全球变暖已不再是抽象的概念。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冰川融化,干旱蔓延,作物减产和动、植物行为异常等后果。

第二组:在单分子研究工作取得的进展,可以揭示细胞内单分子的多种活动迹象,可以阐明细胞内的分子活动机理,为深入研究生命的本质奠定基础。

第三组:在精神病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该研究成果对于研制治疗这类疾病的新药意义重大。

第四组:对小核糖核酸分子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战胜诸如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

第五组:老鼠胚胎干细胞的全能性研究,将使科学工作者在干细胞领域取得突破,这项技术可以用于医学器官移植等多种领域。

第六组:人类男性Y染色体中成对基因(即排列成镜像的对称物)的发现,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疾病的预防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七组:在规模临床试验中表明传统化疗中使用的抑制血管生成药可延长结肠癌患者的生命的研究,可以在癌症的治疗中被有效的应用,为人类最终攻破癌症这一难关奠定基础。

师:2003年世界为生命科技的成就而喝彩,那么,2004年的世界科技又有哪些辉煌呢?

课件展示:

资料二:2004年1月13日,由584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投票评选的“2004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京公布结果。这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为:

(1)“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登陆火星并发现有水的证据;(2)超音速飞机创飞行时速新纪录;(3)“卡西尼”号飞船成功进入土星轨道;(4)首次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实验显示,利用这种办法获得的胚胎干细胞具有多能性,可分化成骨骼细胞、肌肉细胞和未成熟的脑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

(5)首次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观测到单个电子;(6)利用核反应堆大规模制氢技术;(7)开发出世界最快光通信技术;(8)发现太阳系最遥远的大天体;(9)艾滋病病毒抗体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科学家成功地在兔子身上获得可以阻止多种艾滋病病毒入侵的抗体;(10)停止或暂停的分子马达制成。

那么,在最近的10年来,有关诺贝尔化学奖的获得者在相关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课件展示:

资料三: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资料,以下是最近十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名单及研究领域。

(1)200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一名法国科学家和两名美国科学家。

三位获将者分别是法国石油研究所的伊夫·肖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伯特·格拉布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理查德·施罗克。他们获奖的原因是在有机化学的烯烃复分布反应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烯烃复分解反应广泛用于生产药品和先进塑料等材料,使得生产效率更高,产品更稳定,而且产生的有害废物较少。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是重要基础科学造福于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例证。

(2)2004年:以色列科学家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赫尔什科和美国科学家伊尔温—罗斯,表彰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3)2003年:美国的彼得·阿格雷和罗德里克·麦金农,表彰他们在细胞膜信道(水信道与离子信道)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4)2002年:美国的约翰·芬恩、日本的田中耕一、瑞士的库尔特·维特里希,表彰他们发明了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确认和分析的方法。

(5)2001年:美国的威廉·诺尔斯、巴里·夏普莱斯、日本的野依良治,表彰他们在更好地控制化学反应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这为发明治疗心脏疾病和帕金森综合症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6)2000年:美国的阿兰·黑格和阿兰·麦克迪尔米德、日本的白川秀树,表彰他们发现了导电的塑料和研发具有传导性能的聚合体。

(7)1999年:美国的阿米德·泽维尔,表彰他在基本化学反应领域所作出的先驱性研究。他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

(8)1998年:美国的沃尔特·科恩,表彰他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密度泛函理论。英国的约翰·波普,表彰他发明了测验化学结构和物质特性的计算机技术。

(9)1997年:美国的保罗·博耶、英国的约翰·沃克、丹麦的詹斯·斯科,表彰他们在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所取得的成果。

(10)1996年:英国的哈诺德·克奥托、美国的小罗伯特·荷尔、理查德·斯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那么,近年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又在关注哪些问题呢? 课件展示:

资料四:据美联社2004年10月4日报道,根据诺贝尔基金会提供的资料,以下是2004~199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名单及他们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他们是:

(1)2005年:澳大利亚科学家Barry J.Marshall和J.Robin Warren,表彰他们发现幽门螺杆菌属细菌及该菌在治疗胃炎和胃溃疡病方面的作用而获此奖。

(2)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人能够分辨和记忆约1万种不同的气味,但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二位科学家通过自己开拓性的工作找到了解开这一谜底的钥匙,清楚地阐明了人类嗅觉系统的工作方式。

(3)200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和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表彰他们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域的突破性成就。这项技术使人们可以详细了解大脑和人体内部器官的状态。

(4)2002年:英国的约翰·劳尔斯顿和悉尼·布雷内、美国的罗伯特·霍维茨,表彰他们在研究基因如何控制器官发育和细胞死亡过程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5)2001年:美国的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的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表彰他们发现在细胞裂变中的重要控制物质,这可以使人们找到癌症治疗的新方法。

(6)2000年:瑞典的阿尔维德·卡尔森、美国的保罗·格林加德、埃里克·埃德尔,表彰他们在脑细胞是如何传递信号方面的研究成果。这使人们进一步加深了大脑是如何工作的理解,并为治疗神经和精神紊乱提供了更好的方法。

(7)1999年:美国的布洛伯尔,表彰他在蛋白质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这为人们了解疾病的形成提供了新的知识,其中包括囊肿性纤维化和肾积石疾病。

(8)1998年:美国的费里德·慕拉德、路易斯·伊格纳罗和罗伯特·佛契哥特,表彰他们发现了一氧化氮中的生物组成要素。

(9)1997年:美国的史坦利·布鲁希纳,表彰他发现数种大脑疾病中的致病物质。

(10)1996年:澳大利亚的彼得·杜赫提和瑞士的沃尔夫·辛克纳吉,表彰他们发现免疫系统是如何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世界在进步,中国在发展,那么中国科技界,尤其是医药科技领域在做些什么呢?

课件展示:

资料五: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评选活动于十二月十五日在搜狐网健康频道推出,共得到一万三千四百五十二张网络投票,评选出2003年中国医药科技十大新闻:

(1)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钩端螺旋体基因组研究;(2)同济大学发现家族性房颤致病基因;(3)复旦大学肝癌转移预测研究;(4)中山大学附一院捕获帕金森病关键基因;(5)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检测日本血吸虫不同发育阶段的基因片段;(6)中国医科院肿瘤所对食管癌、肺癌遗传易感基因的多态性研究;(6) 解放军三○二医院发现中国汉族人两个基因与白种人HIV抗

性基因遗传突变频率和多态性方面有所不同;(7)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严格科学验证的抗艾滋病中药复方制剂;(8)两种肿瘤基因药物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深圳赛百诺基因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基因工程方法研制出用于头颈部肿瘤基因治疗的腺病毒载体;(9)第四军医大学生物技术中心将重组改构肿瘤坏死因子正式用于临床;(10)中科院上海神经科学研究所关于大脑胶质细胞与学习记忆关系、大脑对视觉信号识别模式、疼痛相关基因表达谱以及神经递质传递和神经发育调控机制等取得重大进展。

2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由学习小组记录员记录。

第一组:目前,癌症依旧是人类的“第一大杀手”,大多数的癌症仍然是不治之症。

第二组:物理因素、化学因素与生物因素会导致癌症的发生。例如:大剂量的紫外线、X射线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也会导致癌症的发生;某些病毒会导致癌症的发生。

第三组: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我国范围内的癌症发病率呈现不同的态势,部分癌症的发病率下降,部分癌症的发病率上升。发病率下降的癌症主要是宫颈癌、鼻咽癌、食管癌与女性的乳腺癌;发病率上升的癌症主要是胃癌、肝癌、肺癌与白血病。其中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是肺癌,其次是肝癌。同时,死亡率增长了11.56%。

第四组: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的癌症发病率上升速度高于城市,这可能与农村的医疗条件、卫生保障制度、农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发现癌症之后未能及时、有效的得到治疗有关。

第五组: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世界范围内的癌症患者,2003年与1990年相比,发病率与死亡率均明显增长。

第六组:癌症的发病率增长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环境污染、吸烟、人口老龄化、工作压力大、不注意体育锻炼以及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第七组:要降低癌症的发病率,首先要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其次要注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当然我们还要倡导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对于癌症,目前只能做到早检查、早治疗,对于中晚期癌症患者的治愈率是比较低的,因此建议每年做例行身体检查,有病及时就医,同时加强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课件展示:

(1)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型性肺炎在我国流行爆发,部分城市出现了学校停课、工厂停产、商场停业的现象,很多与非典患者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被隔离在家。为什么人们对非典型性肺炎这么恐惧呢?这是因为它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而这一切都是由SARS病毒造成的。

(2)展示与SARS病毒有关的录像,也可展示SARS病毒的结构示意图、SARS患者肺部的X光照片等。

师:除了癌症,我们的健康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非典、疯牛病、禽流感、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等等字眼,时常出现于电视、报刊与网络等传媒中,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应有的一部分。那么,除了上述疾病之外,还有哪些传染性疾病在困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三)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知识点汇编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第1章 走进细胞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命活动是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的。 (1) 无细胞结构的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2)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单个细胞即能完成整个的生物体全部生命活动。

(3) 多细胞生物的个体以人为例,起源于一个单细胞:受精卵经过细胞的不断分裂与分化,形成一个多细胞共同维系的生物个体。 2.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2节 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一、细胞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1. 细胞的统一性:细胞膜,细胞质,细胞质中都有核糖体。主要遗传物质都是DNA。 2. 细胞的多样性:大小,细胞核,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包含的生物类群等均不同。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两大类。 这两类细胞分别构成了两大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常见的细菌有:乳酸菌、大肠杆菌、根瘤菌、霍乱杆菌、炭疽杆菌 常见的蓝藻有:颤藻、发菜、念珠藻、蓝球藻 常见的真菌有:酵母菌

二、(略)细胞学说建立(德科学家:施旺、施莱登) 细胞学说说明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1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元素

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是: C H O N P S 基本元素是: C H O N 最基本元素: C 组成细胞的元素常见的有20多种,根据含量的不同分为: 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 C H O N P S K Ca Mg 微量元素: Fe、Mn、Zn、Cu、B(硼)、Mo(钼) 生物与无机自然界的统一性与差异性:元素种类基本相同,元素含量大不相同 占细胞鲜重最大的元素是: O 占细胞干重最大的元素: C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核酸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或细胞中干重含量最大的化合物:蛋白质

细胞中含量最大的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 水 三、化合物的鉴定:

鉴定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与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发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还原性糖: 斐林试剂 0.1g/ml NaOH 0.05g/ml CuSO4 甲乙溶液先混合再与还原性糖溶液在50—65℃的水浴中反应

生成砖红色沉淀。(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注:蔗糖是典型的非还原性糖,不能用于该实验。

2.蛋 白 质: 双缩脲试剂 0.1g/ml NaOH 0.01g/ml CuSO4 先加入A液再加入B液。 呈紫色反应。 3.脂 肪: 苏丹Ⅲ(橘黄色) 苏丹Ⅳ(红色)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 氨基酸

1.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一个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除此之外,该碳原子还连接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侧链基团.

2.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侧链基团(R基)的不同. 3.生物体中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4.分为必需氨基酸(8种)和非必需氨基酸(12种)两种.

二、氨基酸形成蛋白质

氨基酸的结构通式

1. 构成方式: 脱水缩合

脱水缩合: 在蛋白质的形成过程中,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相连接,同时脱去一分子水,这种结合方式叫做脱水缩合.

由2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二肽. 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多肽.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肽键. 2. 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 假设一个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的氨基酸数为n

若蛋白质只有一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1 若蛋白质含有m条肽链, 则脱去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等于n-m

蛋白质分子量的计算. 假设氨基酸的平均分子量为a,含有的氨基酸数为n则,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 a×n-18(n-m) 即:氨

基酸的总分子量减去脱去的水分子总量 3.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

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不同, 肽链的折叠,盘曲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

4. 蛋白质的功能 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它的功能多样性:催化功能,结构功能,运输功能, 信息传递功能,免疫功能等. 请举例:„„

第3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DNA与RNA的比较(表)

二、核酸的种类及功能

核酸分为两大类:脱氧核糖核酸(简称 DNA )和核糖核酸(简称RNA) 三、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实验原理:根据甲基绿和吡罗红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用甲基绿和吡罗红的混合液对细胞进行染色。 (2)水解时使用的是8%的盐酸,它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四、核酸的组成

(1)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其组成成分中的五碳糖有两种:核糖、脱氧核糖 (2)一个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基团、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3)DNA 和RNA各含4种碱基,4种核苷酸 (4) 核酸中含有的碱基总数为:5 核苷酸数为 8 五.实验:甲基绿+DNA=绿色 吡罗红+RNA=红色

8%盐酸的作用:①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②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和染色剂结合 0.9%的NaCl的作用:保持动物细胞的细胞形态 实验步骤:①制片 ②水解 ③冲洗 ④染色 ⑤观察

结论: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少量DNA存在于线粒体,叶绿体中。

原核细胞中DNA主要存在于拟核中,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 六、核酸分子的多样性:

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信息就储存在DNA分子中,组成DNA分子的核苷酸虽然只有4种,但是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却是千变万化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了遗传信息。

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DNA或RNA)其中,主要遗传物质是DNA。 第4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1、糖类的化学元素组成及特点:元素组成( C,H.O),特点: 大多数糖H:O=2:1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可被细胞直接吸收。

二糖:由两分子的单糖脱水缩合而成。如麦芽糖由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 , 蔗糖可以水解为一分子果糖和一分子葡萄糖 , 乳糖可以水解为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半乳糖 .( 展示 课本 P31 2-11 〉

多糖:由许多的葡萄糖分子连接而成。如淀粉、纤维素、糖原,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都是葡萄糖。(P31) 4、脂质的比较:

第5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二、1.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2.部分无机盐的作用

缺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大(大脖子病)、呆小症

缺钙:抽搐、软骨病,儿童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会骨质疏松 缺铁: 缺铁性贫血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1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2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

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

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

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注:中心体和核糖体无膜结构,叶绿体和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其余细胞器都是单层膜结构。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此过程由线粒体供能)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3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四)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

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

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

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10以细胞代谢为基础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细胞增殖、分化

为基础的生长与发育;以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为基础的遗传与变异。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

1 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 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 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 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放大倍数越大 视野范围越小 视野越暗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少 每个细胞

越大

放大倍数越小 视野范围越大 视野越亮 视野中细胞数目越多 每个细胞

越小【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

4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х目镜的放大倍数

5一行细胞的数目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成反比

计算方法:个数×放大倍数的比例倒数=最后看到的细胞数

如:在目镜10×物镜10×的视野中有一行细胞,数目是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换成

40×,那么在视野中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4=5

6圆行视野范围细胞的数量的变化可根据视野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计算

如:在目镜为10×物镜为10×的视野中看见布满的细胞数为20个,在目镜不换物镜

换成20×,那么在视野中我们还能看见多少个细胞? 20×(1/2)2=5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属自养型生物。

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氏体

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细胞的发现者及命名者: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虎克

3内容要点:P10,共三点

4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

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微量元素: Zn 、Mo、Cu、B、Fe、Mn(口诀:新木桶碰铁门)主要元素:C、H、

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水(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

无机盐

脂质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核酸

糖类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

苹果和梨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 乙液:0.05g/ml的CuSO4)

注意事项:

①还原糖有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②甲乙液必须等量混合均匀后再加入样液中,现配现用

③必须用水浴加热

颜色变化:浅蓝色 棕色 砖红色

(2)脂肪的鉴定

常用材料:花生子叶或向日葵种子

试剂: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注意事项:

①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

②酒精的作用是:洗去浮色

③需使用显微镜观察

④使用不同的染色剂染色时间不同

颜色变化:橘黄色或红色

(3)蛋白质的鉴定

常用材料:鸡蛋清,黄豆组织样液,牛奶

试剂:双缩脲试剂(A液:0.1g/ml的NaOH B液: 0.01g/ml的CuSO4 )

注意事项:

①先加A液1ml,再加B液4滴

②鉴定前,留出一部分组织样液,以便对比

颜色变化:变成紫色

(4)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常用材料:马铃薯

试剂:碘液颜色变化:变蓝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 氨基酸及其种类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或单体)。

结构要点:每种氨基酸都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

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氨基酸的种类由R基(侧链基团)决

定。

二 蛋白质的结构

氨基酸 二肽 三肽 多肽 多肽链 一条或若干条多肽

链盘曲折叠 蛋白质

氨基酸分子相互结合的方式: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

的羧基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

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叫做肽键

三 蛋白质的功能

1.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肌肉毛发)

2. 催化细胞内的生理生化反应)

3. 运输载体(血红蛋白)

4. 传递信息,调节机体的生命活动(胰岛素)

5. 免疫功能( 抗体)

四 蛋白质分子多样性的原因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以及空间结构不同导致蛋白质结构

多样性。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导致蛋白质的功能的多样性。

规律方法 R

1、构成生物体的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 NH2-C-COOH

根据R基的不同分为不同的氨基酸。 H

氨基酸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NH2和一个-COOH位于同一个C原子上,由此可

以判断是否属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

2、n个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m条多肽链时,共脱去(n-m)个水分子,形成(n-m)

个肽键,至少存在m个-NH2和m个-COOH,形成的蛋白质的分子量为n?氨基酸的

平均分子量-18(n-m)

3、氨基酸数=肽键数+肽链数

4、蛋白质总的分子量=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总分子量-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的总分子量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DNA(脱氧核糖核酸)

一 核酸的分类

RNA(核糖核酸)

DNA与RNA组成成分比较(见附表)

二、核酸的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核苷酸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1)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

(2)RNA的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核酸中的相关计算:

(1)若是在含有DNA和RNA的生物体中,则碱基种类为5种;核苷酸种类为8种。

(2)DNA的碱基种类为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3)RNA的碱基种类为4种;核糖核苷酸种类为4种。

化学元素组成:C、H、O、N、P

三、核酸的功能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观察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

材料: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试剂: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注意事项:

盐酸的作用: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现象:

甲基绿将细胞核中的DNA染成绿色,

吡罗红将细胞质中的RNA染成红色。

DNA是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此外,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的分布。

RNA主要存在于细胞质中,少量存在于细胞核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细胞中的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糖类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种类 分布 功能

单糖 五碳糖 核糖

(C5H10O4) 细胞中都有 组成RNA的成分

脱氧核糖(C5H10O5) 细胞中都有 组成DNA的成分

六碳糖

(C6H12O6) 葡萄糖 细胞中都有 主要的能源物质

果糖 植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半乳糖 动物细胞中 提供能量

二糖

(C12H22O11) 麦芽糖 发芽的小麦、谷控中含量丰富 都能提供能量

蔗糖 甘蔗、甜菜中含量丰富

乳糖 人和动物的乳汁中含量丰富

多糖

(C6H10O5)n 淀粉 植物粮食作物的种子、变态根或茎等储藏器官中 储存能量

纤维素 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中 支持保护细胞

肝糖原

糖原

肌糖原 动物的肝脏中 储存能量调节血糖

动物的肌肉组织中 储存能量

细胞中的脂质脂质的分类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磷脂:构成细胞膜和细胞器膜的主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 性激素

维生素D

脂质的分类,分布及功能

1脂肪(C、H、O)存在人和动物体内的皮下,大网膜和肠系膜等部位。动物细胞中良好的储能物质与糖类相同质量的脂肪储存能量是糖类的2倍。

功能:①保温②减少内部器官之间摩擦③缓冲外界压力

2磷脂构成细胞膜以及各种细胞器膜重要成分。

分布:人和动物的脑、卵细胞、肝脏、大豆的种子中含量丰富。

3固醇

包括:①胆固醇------构成细胞膜重要成分;参与人体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②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激发并维持第二性征

③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单体和多聚体的概念: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连接而成的。核酸是由许多核苷酸连接而成的。 氨基酸、核苷酸、单糖分别是蛋白质、核酸和多糖的单体,而这些大分子分别是单体的多聚体

生物大分子的形成:C形成4个化学键 → 成千上万原子形成 → 碳链 → 单体 → 生物大分子

苏教版生物必修一电子课本(五)
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目标

必修1:

1.1身边的生物科学[知识与技能]:1、尝试说出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的热情。2、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观察与生活相关的问题,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生物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不是孤立于社会存在的,而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增进学生对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拓展学生的生物科学视野。[重点]: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以及解决困扰人类的健康问题所涉及的生物科学与技术。[难点]: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板书设计]: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一、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1、癌症的病因2、癌症的预防措施二、生物科学与社会1、基因诊断2、基因治疗

1.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知识与技能]:1、说明学习生物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2、尝试相科学家一样实验。[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体验科学家科学研究的过程,领悟生物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领会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思想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不公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思维的民展,还有利于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与难点: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板书设计]: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一、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1、案例一、雷迪的实验2、案例二、尼达姆的实验:“微生物能自然发生”3、案例三:斯巴兰扎尼的实验4、案例四:巴斯德的实验二、1、观察2、测量3、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4、安全实验

2.1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2、举例说出细胞中无机分子的功能。[过程与方法]:1、通过直观手段,如扇形统计图或柱形图等,向学生展示构成生物体的元素组成及地壳中各种元素的含量情况。2、从生物起源角度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特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分子的重要性。2、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重点与难点:重点:构成细胞的原子,分子以及无

机分子与生命的关系。难点:无机分子与生命的关系。[板书设计]: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原子(化学能)分子二、细胞中的无机分子(一)水、1、含量: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九十2、存在形式:自由水和结合水3、功能:细胞结构组成成分;细胞内良好溶剂;运输物质;参与细胞质内化学反应;提供化学变化莫测的环境;温度调节剂(二)、无机盐:1、含量2、存在形式:离子3、功能:组成成分;参与生命活动。

2.2细胞中的大分子

第一课时糖类的种类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探讨细胞中糖类的种类。2、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教材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配合教材内容的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认识糖类生物大分子性质,同时又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与难点:重点:1、细胞中糖类的种类、结构和功能。2、鉴定细胞中糖类的实验。难点:鉴定生物细胞中糖类的实验。第二课时脂质的种类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质,探讨细胞中脂质的种类。

2、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科学、合理的认识脂肪的存在。2、学生通过对脂肪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脂质的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1、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难点: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第三课时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2、概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引导学生归纳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2、引导学生分析氨基酸缩合成肽的化学过程示意图,易于学生对蛋白质相关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蛋白质的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关注蛋白质研究的新进展。重点与难点:重点:1、蛋白质分子的组成和功能。难点:鉴蛋白质分子的组成和功能。第四课时脂质的种类和功能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明核酸的种类,简述核

酸的结构和能。2、说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过程与方法]:1、通过示意图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2、将有关知识设置成问题,通过学生的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重点与难点]:重点:1、核酸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

3.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

第一课时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知识与技能]:1、概述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概述细胞学说的内容和意义。3、高倍显微镜斩使用。4、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过程与方法]:1、在练习制作临时装片标本,使用显微镜和绘图的技能。2、通过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3、通过有关显微技术的发展对认识细胞本质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利用多种媒体收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各样的细胞,使用高倍镜观察细胞结构,提高学生使用显微镜、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和技能。重点与难点:重点:1、分析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2、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难点:使用显微镜观察各种细胞。第二课时细胞的大小和形态[知识与技能]:1、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质,探讨细胞中脂质的种类。2、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使学生初步学会怎样科学、合理的认识脂肪的存在。2、学生通过对脂肪的实验过程,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在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探讨组成细胞的脂质的重要作用。重点与难点:重点:

1、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作用。难点: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3.2细胞的结构和类型

第一课时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细胞膜和细胞壁[知识与技能]:1、区别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2、概述细胞膜和细胞壁的结构和功能。[过程与方法]:1、说出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2、概述细胞膜与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像能力。2、通过分析科学家所做的人、鼠细胞融合实验,感悟科学家在探索生命奥秘时所采用的

巧妙的科学方法和所具有的科学创新精神。重点与难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细胞质和细胞器[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出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2、培养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培养制作用于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的生物材料临时装片的技能,培养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探究的乐趣,学会通过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点与难点:几种主要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课时细胞核[知识与技能]: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显微结构模式图群,培养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处理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初步形成生物体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重点与难点:

1、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2、制作真核细胞模型。第四课时制作真核细胞模型生物膜系统[知识与技能]:1、制作真核细胞模型。2、通过建构真核细胞模型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想像能力。3、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概念和作用。4、理解细胞的生物膜系统是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都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过程与方法]:1、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2、思维训练: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分析、类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制作真核细胞模型为内容的边做边学活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体验建构细胞的过程,加深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同时活动本身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构造思维能力。2、通过生物膜的研究成果的介绍,充分调动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激励他们对生命科学知识要有不断探索的精神,同时渗透STS思想。重点与难点:重点:1、制作真核细胞模型。2、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3、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的重要作用。难点:各种生物膜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3.3物质的跨膜运输[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的被动运输。2、举例说明物质的主动运输。[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具体实例,说明物质的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2、通过渗透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发

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教材中边做边学“渗透实验”的教学,并且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生物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渗透生物学的基本观点,从而使学生实现从知识层面向观念层面的飞跃。重点与难点: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

4.1ATP和酶

第一课时1.知识目标: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并写出ATP的分子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能力目标:通过ATP与ADP相互转换示意图,初步形成图文转化能力和用规范的生物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往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交往的态度.【教学重点】ATP的分子特点和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及特点【教学难点】ATP在能量的储存、转移和利用中的作用。第二课时1.知识目标:说出酶的本质;举例说明酶的特性,举例说明酶促反应的过程;说明影响酶活性的因素。2.能力目标:尝试完成实验一,说出酶的催化效率很高;操作完成实验二,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特异性;观察教科书第49页图4—4,说明酶促反应的过称;使用推荐器材,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影响酶作用的因素。3.情感目标:参与实践活动和课题研究;与同学探讨酶的特性、酶促反应的过程和影响没活动的因素;通过实验、课题研究等,确立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1.说出酶的本质。2边做边学:酶的特性。3酶促反应的过程。4课题研究:影响酶作用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1实验一:说明为什么选用新鲜的酵母菌液和蒸馏水进行实验?2完成实验二并进行讨论。3完成课题研究,说明酶的活性受PH、温度、酶的浓度、底物浓度影响。

4.2光合作用

第一课时光合色素与光能的捕获[知识与技能]:1、说出人类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2、举例说出主要的光合作用的色素种类和作用。3、说出叶绿体中的色素的种类和作用。4、尝试光合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5、描述各种光合色素吸收光能的特点[过程与方法]:1、关于光合作用的历史回眸,课本试图通过对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反应过程的回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