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3    阅读:

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一)
六年级下册法制教案

第一课 学习宪法,遵守宪法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什么;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能力目标

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能在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

思想觉悟目标

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

教学重点

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运用课本37页的材料,回答:为什么我国的第一个法制宣传日就要以宣传宪法为主题? 阐述二框题之间的联系,第—框题是全课的基础,因为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才决定了宪法是最高的行为准则;而后一框题的内容又都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的具体体现。 讲授新课

1、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

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因为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而其他法律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某一方面问题。那么什么是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呢?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板书)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板书)

提起国徽,同学们的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它的图案画面,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图案分别象征什么吗?

国徽图案分别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谷穗。其中齿轮和谷穗象征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大团结,整个画面鲜明地表现了新中国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这一国家性质在宪法第一条第—款中作了明确的规定。

(2)宪法对我国国家根本制度的规定(板书)

宪法总纲第一条第二款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制度实质上是关于国家政权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是国

家和社会的主人。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我国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

(3)宪法对我国国家根本任务的规定(板书)

宪法序言中明确规定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和伟大历史使命:“国家的根本任务是,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宪法还规定了国家生活中其他的根本问题(板书)

除以上根本问题外,宪法还规定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的标志等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宪法总纲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原则。

再如,国旗、国徽,这是国家的标志。宪法对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五星红旗是我国的象征,代表着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主权和尊严,五星红旗飘扬在伟大祖国的上空,象征着国家的独立和领土的完整。我们每个公民都必须尊敬它、爱护它,维护国旗的尊严,这是每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尽的神圣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

宪法同普通法律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人们形象地把宪法叫做“母法”,而把普通法律叫做“子法”。那么,应如何理解这“母子”关系呢?

(1)什么是法律效力?是指法律所具有的约束力和强制力(板书)

前面已经说明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这些规定是大的原则、大的框架,但还需要以这些大原则为依据逐步制定一个—个的普通法律,对各种问题作全面的、具体的规定。因此,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板书)

包含两层意思:

第—层意思是,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如: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立即在1787年颁布宪法,而美国后来的大量立法,都是根据这部宪法制定的。我们国家也是如此。1949年先有共同纲领,这是一部临时宪法,然后才据此而颁布了婚姻法、土地法、工会法等。1954年,我国有了正式宪法以后的一切法律都是根据宪法来制定的。前几课中我们所了解的刑法、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等等,无一不是以宪法为依据和基础而制定的,是把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各项规定加以具体化,使之更具操作性,从而保证宪法精神乃至具体条款的贯彻实施。

宪法既然是母法,就应该赋予她“母亲”的尊严。宪法规定的根本问题都是最高原则,其他法律的内容一律不许同宪法相违背。如有违背、抵触,其他法律应该修正或者被宣布无效。

第二层意思,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销和宣布无效。

以上说明了宪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宪法同普通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投影:《法律体系金字塔》请同学们观察图示,思考并回答这幅图的含义。目的是加深对“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认识。

(引导学生回答,说明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

(1)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的原因(板书)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因此制定和修改宪法是极其严肃的事情。如:宪法的变动势必会引起—系列普通法律随之而作必要的修改。所以,保护宪法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如果必须要作出修改,那要比修改其他法律更加严格地依照法律程序进行。【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

(2)目的是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和稳定性,使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健康发展(板书) 我国现行宪法共修改了三次。

第一次:(1988年)

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第二次:(1993年)

修改内容共涉及九条,要点有:

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坚持改革开放”等提法写进宪法序言;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用“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取代“国营经济”、“国营企业”;删去“农村人民公社”的提法,确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的法律地位;将县级人大每届任期由三年改为五年。

第三次:(1999年)

主要有六处修改:

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邓小平理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国家根本大法;增加“依法治国”条款;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概念;提出农村集体经济的“双层经营体制”;个体和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确定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反革命活动”的提法被“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所取代。

(3)制定和修改宪法的有关规定(见教材40)

制定

修改

宪法

普通法律

宪法

普通法律

由国家成立专门委员会起草,提交全国人大通过

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制定

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者1/5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才可以提出议案,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多数才能通过

全国人大主席团、常委会、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国务院、中央军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全国人大的一个代表团或30名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都可以提出法律修正案;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以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

教师归纳、强调:

总之,因为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其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严于普通发律,所以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标出教材上的黑体字,并要求学生充分理解,准确记忆)

小结

本节课的中心内容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阅读教材边栏“名人名言”)毛泽东说:

“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通过比较、分析各经济结构的地位、作用,提高学生比较辨别能力。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学习,使学生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1、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2、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3、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好日子》,结合投影1:“我们的生活”,说一说我们的美好生活。 提问: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应该倍加珍惜,请大家想一想是哪些因素造就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优越的社会制度;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等。

这里提到的优越的社会制度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今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二、新课教学

1、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历史过程。

1956年底,经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起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此,“一大二公”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影响中国二十年。“大集体”、“大锅饭”成了单一公有制经济的代名词。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国家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也就在这一年的冬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20户农民代表联名签订了分田和包产到户的契约,由此揭开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1979年,改革开放政策犹如一股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我国实行了20年的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渐被现阶段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所代替。

2、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一种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中占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学生自己阅读P4—6页内容并思考: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的体系中居于什么地位?有什么作用呢?

生答: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想一想:为什么说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积聚着我国最先进的生产力;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的命脉,担负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现阶段,我们除公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教师简单介绍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4、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

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所以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守法在线

学生阅读案例,思考:本案例中主人公违反了什么法律和规定?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 公民的权利

教学目标 :

1、理解并能够区分国家的不同权利保障

2、理解公民权利的广泛性及如何正确行使公民权利

教学重难点:增强国家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公民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但是究竟享有哪些权利,我们又该如何正确行使这些权利呢?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会明白。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板书课题)

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出示目标)。目标的完成,主要靠大家认真、紧张地。有信心达标的同学请举手。很好,下面自学竞赛开始。

三、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P9--12的内容,边读边思考资料,8分钟后比比看谁回答得最好。

1、什么是公民的权利?

2、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有哪些主要特征?特点是什么?

3、公民的权利立法之源是什么?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呢?请举例说明。

四、交流学习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思考题1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学生回答思考题,学生更正讨论,教师点拨。

思考题2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师:那么公民的基本权利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 可以回答的同学请举手!(答案在课本上,比较简单,举手的同学会比较多)好,既然这么多同学举手,老师很为难,那么,大家齐度好不好?!

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二)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

1、(课件展示) 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题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

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三)
六年级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数学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案

——仙马小学虎春相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 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合作与交流,感受学生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法制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 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图片后,谈话引入。

1. 教学比的意义。

(1) 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提问:根据你所获得的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法制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第十九条 在公共场合故意以焚烧、毁损、涂划、玷污、践踏等方式侮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情节较轻的,参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处罚规定,由公安机关处以十五日以下拘留。

学生再次熟悉题目后,提问: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 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

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 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

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 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

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比的写法。

15比10 记作15∶10 10比15 记作10∶15

42252比90记作42252: 90

比的各部分名称。

A、学生自学课本,小组讨论概括知识点。

B、小组汇报并举例:

“:”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

15 ∶ 10=15÷10= 1 1

2……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做一做”第1题。。

四、布置作业。

课本练习十一的第1题。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四)
六年级下册渗透法制教育数学教案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比例的意义》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

——向长兴

【学习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2—33页的内容,比例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学生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2)通过动手、动脑、观察、计算、讨论等方式,使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全面参与教学活动。

(3)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存在,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4)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

【学习重点】

比例的意义,会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难点】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学习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展示课堂教学目标

(一)唤起旧知,导入新课

1、回忆上期所学过的比的有关的知识,关于比你知道了哪些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比的意义、比各部分的名称、如何求比值、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写法和读法等)

2、快速求出比值。要求:独立完成,请同学汇报。(板书在黑板上)

(1)2:3 (2)4.5:2.7 (3)10:6 (4)

关于比,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的知识。今天我们所学的知识也和比有着密切的关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板书:比例的意义

(二)、展示课堂教学目标并读一读。(出示小黑板一)

1、理解并掌握比例的意义;

2、会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二、自学互动。

【学习活动一】 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比例的意义

1、学生看书p32,学习例1。(小黑板二出示学习要求)

师:这4幅图中都有国旗,在不同的场合国旗大小一样吗?国旗是可以随便制作的吗?究竟国旗的尺寸中存在着什么有趣的比呢?同学们想不想探究一下: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看书学习。

学习要求:小组长先组织组员看书p32的4幅图,了解有关信息,任意选择喜欢的两面国旗。

(1)计算:它们长与宽的比值。(汇报要讲清楚选择的是哪两面国旗,长与宽的比值是多少)

(2)观察:比和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3)思考:这两个比是什么关系?可以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请把它们表示出来。(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板书1至2个比例)

(4)归纳:比例的意义。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5)找一找:这4面国旗中,你还可以找出哪些比组成比例?

(6)写一写:比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比例可以写成分数形式吗?试一试。

(7)比一比: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要求: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

(比:是一个式子,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师插说: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尊重和爱护它,不能随便制作国旗。

(8)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的有关规定。

【学习活动二】 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出示小黑板三)

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先探讨第一题,再完成第二题。

1、思考:比例由几个比组成?这两个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看什么?

2、练一练。

(1)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为什么?()

①6∶10和9∶15 ②20∶5和1∶4

③和4∶6 ④0.6∶0.2和4 ∶3

要求:组长分工,每人做一题,组内互相交流,汇报时要讲清楚谁和谁能还是不能组成比例,因为……所以……,组成比例是……。

(2)写出比值是的两个比,( )和( ),组成比例是( )。(每个同学写一个,组长收集检查)

三、教师点拨讲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拨。

四、课堂测评练习

同步p12(1~4)

五、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这节课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2.4:1.6 60:40

2.4:1.6=60:40 或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新课标小学六年级数学《数学广角∕节约用水》学科渗透

法 制 教 育

教 学 设 计

——二官小学胡恩海

【教学内容】

节约用水(教科书第72页的例3,做一做及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活动目标】

1、结合量的计量、简单的统计及比例等知识,通过运用调查、实验、观察、估算、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2、通过多途径查找相关资料,经历走进生活、材料收集、整理交流和表达,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节约用水”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增强“节约用水,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

【活动准备】

1、观察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资源现象;

2、调查水价,了解自己家庭每月用水量,学校每月用水量;

3、调查学校水龙头数量,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方案,计算水龙头的滴水速度;

4、上网或阅读书刊,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情况,我国人均水量在世界排名,查一查“世界水日”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自学内容】见预习作业

【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

1、出示缺水情境。(图片)

看了图你有什么想法?

2、地球表面约70%是水,为什么有些地区缺水还非常严重呢?

3、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有关淡资源缺乏的信息,交流时说明资料的来源。

2、听了刚才的介绍,你有什么想法?板书:节约用水

二、观察交流

1、出示统计图

练塘镇近几年日均生活用水情况统计图

(1)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你发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

(3)你能预测今年的日均生活用水会有多少?

2、从统计图中我们发现,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用水量也迅速增长,但这些水有很大一部分是人们浪费掉的,请你说说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

(1)小组交流:

(2)各组代表交流

3、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真是不少,在淡水资源如此紧缺的情况下,要让全社会提高节约用水的意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要用具体的数据来唤醒人们。

4、进行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8、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 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对节约用水的管理,建立节约用水技术开发推广体系,培育和发展节约用水产业。

单位和个人有节约用水的义务。

第九条 国家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被,植树种草,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5、展示课前实验

(1)各小组交流本组实验内容、方法及结果。

(2)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一个滴水龙头每小时浪费水( )毫升,一天浪费水( )毫升,也就是( )升,一年浪费水( )立方米。

小学六年级下策法制教案(五)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小学六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教育内容: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能力目标——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六个教学步骤:

1、(课件展示) 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这六个步骤以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构建教学内容,形成师生间、学生间多向性信息交流,构成媒体运用、学生协作学习的动态组合,从而在一课中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任务。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

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题目: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重点: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目的:

1、使广大学生了解本法内容。

2、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3、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

教学目标:

使每一位同学远离本法中所列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 教学内容:

1、理论联系实际,防微杜渐,自省自律,弘扬正气,作品学兼优的好青少年.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青少年一代寄予了无限的希望,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

2、国家出台诸多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颁布和实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保护青少年成长的需要。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一共八章,分别为:总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犯罪的自我防范;对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法律责任和附则。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