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6    阅读: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一)
2015-2016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2015-2016八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 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常见长度单位间的关系为:

-336910km=1m=10dm=100cm=10mm=10nm

2. 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计等。

3. 刻度尺的使用:

 使用前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 测量物体长度的具体步骤:

①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②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③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 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④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⑤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⑥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 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

 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

 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或公路、铁路、河流等长度),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 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测量硬币周长、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可以用这种方法。

 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

量。例如: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这种方法。

5. 时间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常见时间单位间的关系为:

1h=60min=3600s

6. 时间的测量工具:停表、石英钟、机械表、电子表等。

7. 误差:

 定义: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就是误差。

 产生原因:测量的人和工具、测量方法、环境温度及湿度引起的。

 差不能避免。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1. 2. 3.

 

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 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视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不要选择研究对象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 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者选择与地面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 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4.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具

有相对性。

5. 坐在向东行使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

汽车旁向后退去,乙汽车有三种运动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1.

  2.

 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速度 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 公式:

3.

   第一种单位:v—速度—米每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v—速度—千米每小时(km/h);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 1m/s=3.6km/h(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做速度的单位。 速度与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 图象:(在某些题中,物体是匀速运动,但不是直线运动。做题时要加以注意。)

4.变速运动

 定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

平均速度的公式:V=S/t(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当t1=t2时,;当s1=s2时, 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

4.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第四节:测量平均速度

知识点一、平均速度

1、如果测出了物体运动的距离s和通过这段距离所用的时间t,就可以算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

2、 平均速度的计算:

要点诠释:

1、 生活中变速运动比较常见,我们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表示运动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路程内)的快慢程度。

知识点二、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停表、刻度尺

2.实验原理:

3.实验过程:

(1) 使斜面保持很小的坡度;

(2) 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的低端,测量小车要通过的路程S;

(3) 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t;

(4) 根据公式:算出平均速度。

(5) 将金属片移至斜面的中点,再次测量小车到金属片的距离,小车从斜面的顶端滑下,

撞到金属片

的时间。然后算出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时的平均速度。

4.

1、 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斜度,这样小车加速下滑的速度较慢方便计时。

2、 小车从斜面滑下时,一定要做直线运动,否则测量的路程比实际路程要小,影响实验结

果。

第二章 声现象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1. 声源:振动的发声物体。

2. 声也停止。鞭炮爆炸、气球爆炸、雷声、笛子声等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3. 声音的传播:声以波的形式传播着。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多数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v气<v液<v固。 4. 声速: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介质的温度。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 听觉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鼓膜振动→(通过听小骨等

组织传播)→听觉神经传递信号→大脑产生听觉。

2. 骨传导的传播途径:发声体振动→(头骨、颌骨)→鼓膜振动→(听觉神经)→大脑

骨传导的原理:固体可以传声。演员进行《千手观音》的排练、贝多芬听钢琴声、使用助听器听声音都利用了骨传导。

3. 耳聋包括传导性耳聋和神经性耳聋。传导性耳聋者可以利用助听器听声音,而神经性耳【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聋者很难再听到声音。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

征也就不同。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人们通过双耳效应,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声音传来的方位;但声源在我们正前方、正上方、正后方时我们并不能准确判断,因为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几乎相同,双耳效应不明显。 双耳效应的应用:立体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1. 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2.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 频率: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的符号为f,单位为Hz。

1Hz的物理意义:物体在1s内振动1次。

 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频率。物体的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 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

 超声波是高于20000Hz的声音;次声波是低于20Hz的声音。这两种声人都听不到。

蝙蝠、海豚能发出超声波。海豚、猫、狗能听到超声波,狗还能听到次声波。

 演示实验: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设计实验】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现象】在使用同种材料的情况下,伸出桌边越短,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音调越高。

【结论】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着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发出的音调越高。

【注意】① 使钢尺两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3.

 

4.

 

② 不要听桌面被拍打的声音。实验的研究对象是钢尺,听桌面声音是错误的。 乐器调弦,改变的是音调。分辨碗的好坏时(敲击),主要分辨音调,其次分辨音色。 对瓶口吹气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柱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长(水越少),音调越低。敲击瓶体时,声音是由瓶体振动产生的。空气柱越短(水越多),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 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探究实验: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设计实验】如书上图1.3-4所示,将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使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 【现象】用不同的力敲击,兵乓球被弹起的高度不同。用力越大,乒乓球被弹起的高度越大。 【结论】发声体的振幅决定响度的大小,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注意】乒乓球的作用:把音叉微小的振动放大。 音色:反应声音的品质。 音色决定于发声体本身。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 声音的波形可以在示波器上展现出来。 音调和响度相同、音色不同的声音,它们的波形在大体上没有区别,而在小的振动处有区别。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 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6. 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第五节 声的利用

1. 声能传递信息的重要应用:

 回声定位:蝙蝠发出超声波,确定目标的位置和距离;声呐(探知海洋深度,绘出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二)
2016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实用教案

序言

物理(理解:见物思理)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物理

2.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探讨学习物理的方法

★课程重点(内容)

1、物理学的研究方向

2、学好物理的方法

3、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

★难点——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

★考点——物理学的研究方向

★教具——准备部分有趣的实验器材

★过程

一、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声、光、力、热、电等物理现象的科学。

1、物理是有趣的

2、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问题的一般历程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与论证

6、评估

7、交流

★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板书设计:

科学之旅(序)

1.物理是研究光、电、热、力等现象的科学。

2.物理是有趣的。

4.如何学好物理?

(1)、注重观察与实验。

(2)、勤于思考,注意理解。

★反思: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课程内容

1、长度的测量

2、时间的测量

3、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

★重点——长度的测量及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难点——特殊长度的测量

★教具——刻度尺

★过程

一、长度的测量

1.测量工具:刻度尺

2、测量方法:

①看:a.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b.量程——刻度尺一次能测量的最大长度

c.分度值

②测:原则: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且刻度应贴近被测物。

③读:视线应与尺面垂直,且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随堂举例)

测量结果带且只带一位估计数字

二、时间的测量——钟表

三、特殊长度的测量

1.

短曲线 棉线吻合法

长曲线 滚轮法 (面包车等)

2.圆形、球形物的直径——平移法

3.细小物体的长度——累积法

细铜丝的直径

一张纸的厚度:略

★小结: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2~5题

★板书设计

古代人计时工具: 日晷、沙漏、漏壶 生活中使用的各种手表、钟表 机械表:使用 1.时间的测量

现代人的计时工具实验室及赛场常用的停表

电子表:使用

测量的工具:直尺、皮尺、卷尺、游标卡尺、千分尺 1km=103-1m

长度的单位及换算-2m1mm=10-3m

μm=10-6m 1nm=10-9m

选:根据测量要求,选择适当量程及分度值

的尺子

放:刻度尺要与被测对象平行;刻度线紧贴被

正确使用刻度尺 2.长度的测量second).符号“s” 测物;零刻线与被测对象一端对齐

看:视线正对刻度尺刻线,不要斜视 读: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记录测量结果要有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3.误差:真实值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灭。

★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课程内容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机械运动

3、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难点——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

★教具——小车

★过程

一、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

三、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情况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

1.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实际生活中多以地面为参照物。

2.对同物体而言,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其运动情况可能不同。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例1、判断下列歌词或诗词句中所选的参照物

①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③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三)
2016年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2016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岗 李 中

物 理 校 组 心

目录

科学之旅 ...................................................................................... 3

第一章 机械运动 ............................................................................... 5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 5

第二节 运动的描述 .............................................................................. 7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 10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 12

第二章 声现象................................................................................ 14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4

第二节 声音的特性 ............................................................................ 18

第三节 声的利用 .............................................................................. 22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24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27

第三章 物态变化 .............................................................................. 29

第一节 温度.................................................................................. 29

第二节 熔化和凝固 ............................................................................ 33

第三节 汽化和液化 ............................................................................ 36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 40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42

第四章 光现象................................................................................ 43

第一节 光的直线传播 .......................................................................... 43

第二节 光的反射 .............................................................................. 46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 51

第四节 光的折射 .............................................................................. 56

第五节 光的色散 .............................................................................. 60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64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 65

第一节 透镜.................................................................................. 65

第二节 生活中的透镜 .......................................................................... 69

第三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72

第四节 眼睛和眼镜 ............................................................................ 76

第五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 79

复习课 复习和应用 ............................................................................ 82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 83

第一节 质 量................................................................................ 83

第三节 密度................................................................................... 85

第四节 测量物质的密度 ......................................................................... 86

第四节 密度与社会生活 ........................................................................ 88

复习课 质量与密度复习 ......................................................................... 89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提问5:在光滑的路面上,空身容易摔倒,还是肩挑重物容易摔倒?

解析:空身。

小结:同学们,今天对所提的问题的分析,大家可能还领会不了,没关系,随着以后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

3.怎样学好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勉励学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学问要躬行”。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不能死记硬背,贵在理解,要多问,“为学贵有疑,有疑贵问师”,不要以为问老师一些简单的问题会遭到耻笑,而不问。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我们学了知识以后,如果能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就完成了一次飞跃,如果遇到生活中的疑问,又从课本中找到根据,就又完成一次飞跃。

(4)像科学家那样探究。

介绍伽利略的贡献:伽利略望远镜,伽利略温度计等。

尊称:近代科学之父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八页“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并讨论材料后的几个问题。

小结:学习物理,就要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善于动手,加以实践,找到规律。

三、作业:

阅读“科学之旅”,说说你打算怎样学好物理课。

教学反思:

· 第一章 机械运动

第一节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1cm。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四)
2015—2016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2015---2016年最新人教版初中物理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1h=60min 1min=60s。

4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

二、运动的描述

1

2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s计算公式: 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

ss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 ,变形可得:s=vt,t。 tv

2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用平均速度来表示,

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

(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

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s2、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 t

第二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

的机械运动。粗略研究时,针停止转动字单位为

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固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

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声音的特性

1

2调高,用同样大的力拨动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时可以发现:橡皮筋振动快发声音调高。综合两个实验现象你得到的共同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 频率越高。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

3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增大响度的主要方法是:减小声音的发散。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4

5、区分乐音三要素:闻声知人——依据不同人的音色来判定;高声大叫——指响度;高音

歌唱家——指音调。

三、声的利用

可以利用声来传播信息和传递能量。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当代社会的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2度噪声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3、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

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dB。

4

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温度

1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2-☃

③换算关系T=t + 273K

3、 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二、熔化和凝固

①熔化:

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

晶体物质:海波、冰、石英水晶、 非晶体物质: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 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

熔化图象:

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熔化的条件:(1)达到熔点。(2)继续吸热。

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凝固图象:

不断降低。

凝固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的条件:⑴ 达到凝固点。⑵ 继续放热。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三、汽化和液化

①汽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蒸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叫蒸发。 发影响因素:(1)液体的温度;(2)液体的表面积;(3)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3-☃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腾沸腾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叫液化。

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四、升华和凝华

①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易升华的物质有:碘、冰、干冰、樟脑、钨。

②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第四章 光现象

一、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定义: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分类:自然光源,如太阳、萤火虫;人造光源,如 篝火、蜡烛、油灯、电灯。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不是光源。

2

3法之一。早晨,看到刚从地平线升起的太阳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该现象说明:光在非均匀介质中不是沿直线传播的。

4、应用及现象:

①激光准直。

②影子的形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的后面形成黑色区域即影子。

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 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如

图:在月球后1的位置可看到日全食,在2的位置

看到日偏食,在3的位置看到日环食。

④小孔成像:小孔成像实验早在《墨经》中就有记载

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实像,其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5、光速:

光在真空中速度C=3×10858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 。

二、光的反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表面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原来介质的现象叫光的反射。 ☃-4-☃

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不发光物体把照在它上面的光反射进入我们的眼睛

3、分类:

(1)镜面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仍然平行 条件:反射面 平滑。

应用:迎着太阳看平静的水面,特别亮。黑板“反光”等,都是因为发生了镜面反射

(2)漫反射:

定义:射到物面上的平行光反射后向着不同的方向 ,每条光线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条件:反射面凹凸不平。

应用: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漫反射的缘故。

三、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

成像特点:等大,等距,垂直,虚像

②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③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④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像。

改变光路。

实像和虚像:

2、球面镜:

定义: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

凹面镜性质:凹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一点;从焦点射向凹镜的反射光是平行光

应用:太阳灶、手电筒、汽车头灯。

凸面镜性质:凸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凸镜所成的象是缩小的虚像

应用:汽车后视镜

1、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当发生折射现象时,一定也发生了反射现象。当光线垂直射向两种物质的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2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在光的折射现象中,介质的密度越小,光速越大,与法线形成的角越大。

3中看岸上的东西,好像变高了。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

☃-5-☃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五)
2016新人教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册教案

科学之旅

【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必背】

●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二、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 [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四、布置作业(略)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估算一段时间;用绳子绑住一支笔做成一个摆,测量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2.长度的测量

①长度的单位:km→m→dm→cm→mm→μm→nm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进制) ②测量长度的工具:直尺、卷尺(刻度尺)、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③学生活动:测出物理课本的长宽厚;

④学生讨论并活动:如何较准确测出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线的直径?

总结得出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刻度尺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尺要跟所测物体的长度平行;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测量结果=数字+单位

3.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会有差别,这种差别就是误差。

错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或读取、记录测量结果时粗心等原因造成的。 两者区别:误差不能消除,但可以减小,例如多测量几次错误可以消除。

(三)课堂小结

懂得测量时间和长度的方法和用具

(四)布置作业

完成相应的同步练习

(五)教学后记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什么是机械运动以及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要选择参照物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因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运动情况是可以不同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阅读课本序言,让他们有个印象:运动同样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学好运动的科学,能够深入了解体育,还能深入了解自然。

(二)讲授新课

1.机械运动

让学生讨论课本图11.1—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让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有关运动的现象。

针对学生的讨论,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

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使有什么不同?

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

引导学生从讨论和回答中得出:

(1)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板书)

提出问题:

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

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

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机械运动,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可见,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运动。

2.参照物

播放一部分选择不同参照物所产生不同感觉的教学VCD。使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让学生讨论回答:

① 选取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