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岭上风,别者,又别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8    阅读:

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阅读答案及赏析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一篇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1、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2、这首诗艺术手法上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参考答案1、①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苍茫而又凄凉的画面。(2分)②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使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也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2分)2、①对比(或反衬)。十年前的一别和今日的相逢对比,以十年之遥既反衬又别之难,又突出道别之匆匆,从而引发人事沧桑之感。②以景结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对夕阳、千万峰等景物的描绘,暗示前路漫漫。阅读练习二: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 ▲ 之情。(2分)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参考答案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赏析: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重逢后又一次匆匆别离的情味。他们在万山攒聚的岭上和夕阳斜照的黄昏偶然重逢,又匆匆作别,诗人撇开相逢时的一切细节,直接从逢跳到别,用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语言轻轻托出双方欲别未别、将发未发的瞬间情景──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征路偶然重逢,又即将驱马作别。马首所向,是莽莽的群山万壑,西斜的夕照正将一抹余光投向峭立无语的山峰。这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不施色彩,不加刻画,没有对作别双方表情、语言、动作、心理作任何具体描绘,却自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静寂而略带荒凉,使这场离别带上了黯然神伤的意味。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玉台体(权德舆)

永兴一年级(1)班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二篇

“素读”课程实验班课程安排

1、上午以诵读、阅读、数学、英语为主;下午以游艺为主。

2、每天固定20分钟静息时间,30分钟练字时间;40分钟习琴时间,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3、周五下午一小时亲子共读时间。

永兴一年级(1)班上期语文“素读”课程已完成的内容 一、 语文教材(跟平行班的进度一致) 二、 古诗词 (一)诗经(3首): 1、相鼠2、螽斯3、木瓜 (二)其他(36首):

1、长歌行(汉乐府)2、述志(汪洙)3、七步诗(曹植)4、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5、敕勒歌(北朝民歌)6、折杨柳歌词(北朝民歌)7、咏鹅(骆宾王)8、画鸡(唐寅)9、回乡偶书(贺知章)10、题都城南庄(崔护)11、咏柳(贺知章)12、村居(高鼎)13、凉州词(王之涣)14、逢入京使(岑参)15、登鹳雀楼(王之涣)16、望月怀远(张九龄)17、春晓(孟浩然)18、春江(何绍基)19、宿建德江(孟浩然)20、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21、凉州词(王翰)22、出塞(王昌龄)23、悯农(李绅)34、忆江南(白居易)25、如梦令•尝记西亭日暮(李清照)26、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27、夏日绝句(李清照)28、人要有四心(孟子)29、草书歌行(李白)30、木兰辞(北朝民歌)31、春江花月夜(张若虚)32、将进酒(李白)3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34、渔家傲(范仲淹)35、破

【岭上风,别者,又别】

阵子(辛弃疾)36、中国历史朝代歌 37、《独坐敬亭山》(李白) (三)散文(4篇):

1、《诫子书》(诸葛亮)2、《与朱元思书》(吴均)3、《爱莲说》(周敦颐)4、《陋室铭》(刘禹锡)

(四)《弟子规》(通背)

三、现代文•诗文部分 (一)日有所诵1•上卷(通背) (二)成语接龙•前500条(通背) (三)现代诗(3首):

【岭上风,别者,又别】

1、《出塞曲》(席慕容)2、《开满鲜花的头》(贾尼•罗大里)3、《四月》(希梅内斯)

四、主题阅读部分 绘本系列

永兴一年级(1)下期语文“素读”课程已完成的内容

一、 语文教材(跟平行班的进度一致)

二、

古诗词

(一)诗经(5首):

【岭上风,别者,又别】

1、《蓼莪》2、《硕鼠 》 3、《汉广》4、诗经·鹿鸣5、诗经·蒹葭 (二)其他(53首):

1、橘颂(屈原)2、短歌行(曹操)3、秋风歌(张翰)4、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5、饮酒(二十)(陶渊明)6、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7、登幽州台歌(陈子昂)8、感遇·其一(张九龄)9、感遇·其二(张九龄)10、行路难•其一(李白)、11、行路难•其二(李白)12、行路难•其三(李白)13、蜀道难(李白)14、宣州谢眺楼饯别较书叔云(李白)15、月下独酌•其一(李白)16、登金陵凤凰台(李白)17、春思(李白)18、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19、兵车行(杜甫)20、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21、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22、春夜喜雨(杜甫)23、春望(杜甫)24、石壕吏(杜甫)25、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26、望岳(杜甫)27、赠卫八处士(杜甫)

28、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刘禹锡)29、春词(刘禹锡)30、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31、城东早春(杨巨源)32、杏花春(杨巨源)33、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34、《琵琶行·并序》(白居易)35、枫桥夜泊(张继)36、春游曲(王涯)37、咏柳(贺知章)38、终南别业(王维)39、约客(赵师秀)40、春日(朱熹)41、玉楼春(宋祁)42、游园不值(叶绍翁)43、过零丁洋(文天祥)44、泊船瓜洲(王安石)45、绝句(僧志南)46、望海潮(柳永)47、生查子·元夕(欧阳修)48、青玉案·元夕(辛弃疾)49、渔家傲(李清照)50、渔家傲(晏殊)5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52、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53、上元竹枝词(符曾)54、独坐敬亭山55、长安遇冯著56、陌上桑57、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三)散文(4篇):

1、五柳先生传(陶渊明)2、桃花源记(陶渊明)3、湖心亭看雪(张岱)4、岳阳楼记(范仲淹)

(四)《三字经》全文通背

(五)《小学对课·晨读对韵前七篇》 《声律启蒙·前三章》 (六)《百家姓》全文通背 三、现代文•诗文部分

(一)日有所诵1•下卷(通背) (二)成语接龙•500条(通背) (三)毛泽东诗词(4首):

1、沁园春·雪2、沁园春·长沙3、七律·长征4、蝶恋花·答李淑一 (四)外国诗歌(4首):

1、神奇的书(艾米利•狄金森)2、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艾米利•狄金森)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

(五)现代诗:(1首)人间四月天(林徽因) 四、主题阅读部分

(一)新蕾出版社儿童图书系列 (二)《爱的教育》全本通读;

(三)《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共15本,家校共读(未完成全部)。

课 程 表

题目08d2a3956bec0975f465e295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三篇

一、整体解读

试卷紧扣教材和考试说明,从考生熟悉的基础知识入手,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学生的数学理性思维能力及对数学本质的理解能力,立足基础,先易后难,难易适中,强调应用,不偏不怪,达到了“考基础、考能力、考素质”的目标。试卷所涉及的知识内容都在考试大纲的范围内,几乎覆盖了高中所学知识的全部重要内容,体现了“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

1.回归教材,注重基础

试卷遵循了考查基础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尤其是考试说明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均有涉及,其中应用题与抗战胜利70周年为背景,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试题当中,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育才价值,所有这些题目的设计都回归教材和中学教学实际,操作性强。【岭上风,别者,又别】

2.适当设置题目难度与区分度【岭上风,别者,又别】

选择题第12题和填空题第16题以及解答题的第21题,都是综合性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扎实深厚的数学基本功,而且还要掌握必须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否则在有限的时间内,很难完成。

3.布局合理,考查全面,着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的考察【岭上风,别者,又别】

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和三选一问题中,试卷均对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了反复考查。包括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立体几何、概率统计、解析几何、导数等几大版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以知识为载体,立意于能力,让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式贯穿于整个试题的解答过程之中。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翻译赏析_作者权德舆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四篇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权德舆。其诗词全文如下: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译文]
十年前曾经与您分别,今天在远行的途中偶然相逢。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翻译赏析_作者权德舆。马首所向是什么地方呢?夕照正斜照着千山万峰。
[鉴赏]
这首小诗,用朴素的语言写一次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作雕饰,而平淡中蕴含深深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淡淡道出双方“十年”前的“一别”和此时的“相逢”。从诗题泛称对方为“久别者”看来,双方也许并非挚友。这种泛泛之交间的“别”与“逢”,按说“别”既留不下深刻印象,“逢”也掀不起感情波澜。然而,由于一别一逢之间,隔着十年的漫长岁月,自然会引发双方的人事沧桑之感和对彼此今昔情景的联想。岭上逢久别者又别翻译赏析_作者权德舆。所以这仿佛是平淡而客观的叙述就显得颇有情致了。
这首诗的重点,不是抒写久别重逢的感触,马首所向,千峰耸立,万山攒聚,正暗示着前路漫漫。在夕阳余照、暮色朦胧中,更给人一种四顾苍茫之感。这一切,加上久别重逢旋即又别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就使得这情景无形中带有某种象征意味。它使人联想到,在人生征途上,离和合,别与逢,总是那样偶然,又那样匆匆,一切都难以预期。诗人固然未必要借这场离别来表现人生道路的哲理,但在面对“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的情景时,心中怅然若有所思则是完全可以体味到的。第三句不用通常的叙述语,而是充满咏叹情调的轻轻一问,第四句则宕开写景,以景结情,正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无穷感慨,加强了世路茫茫的情味。可以说,三、四两句正是诗人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交会,是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值得玩味的是,诗人还写过一首内容与此极为相似的七绝<余干赠别张十二侍御>:“芜城陌上春风别,干越亭边岁暮逢。驱车又怆南北路,返照寒江千万峰。”两相比较,七绝刻画渲染的成分显著增加了(如“芜城陌”、“春风别”、“岁暮逢”、“寒江”),浑成含蕴、自然真切的优点就很难体现。特别是后幅,五绝以咏叹发问,以不施刻画的景语黯然收束,浑然一体,含蕴无穷;七绝则将第三句用一般的叙述语来表达,且直接点出“怆”字,不免有嫌于率直发露。末句又施刻画,失去自然和谐的风调。两句之间若即若离,构不成浑融完整的意境。从这里,可以进一步体味到五绝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

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五篇

1、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

2、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3、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

4、峰倒碧波盈,漓江暮霭青。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兴坪山似画,阳朔水如晶。玉璧江心映,船歌岸柳听。金秋渔火夜,百里尽蝉鸣。

5、标心之梵宇,运想入仙洲。婴痼乖同好,沈情阻若抽。叶落乍难聚,情离不可收。何日乘杯至,详观演法流。描写桂林山水的诗句

6、渡远千峰外,轻舟八桂临。象山浮水月,芦笛逸清音。九马丹青画,7、金铺照春色,玉律动年华。朱楼云似盖,丹桂雪如花。水岸衔阶转,风条出柳斜。轻舆临太液,湛露酌流霞。

8、君家桂林住,日伐桂枝炊。何事东堂树,年年待一枝。

9、客心仍在楚,江馆复临湘。别意猿鸟外,天寒桂水长。

10、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

11、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12、留君夜饮对潇湘,从此归舟客梦长。岭上梅花侵雪暗,归时还拂桂花香。

13、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14、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东南通绝域,西北有高楼。神护青枫岸,龙移白石湫。殊乡竟何祷,箫鼓不曾休。

15、地暖无秋色,江晴有暮晖。空馀蝉嘒嘒,犹向客依依。村小犬相护,沙平僧独归。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16、楚客醉孤舟,越水将引棹。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羁谴同缯纶,僻幽闻虎豹。桂林寒色在,苦节知所效。

17、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已不学,既学患不行。子今四美具,实大华亦荣。王官不可阙,未宜后诸生。嗟我摈南海,无由助飞鸣。

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_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益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六篇

<喜见外弟又言别>作者为唐代文学家李益。古诗全文如下: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喜见外弟又言别阅读答案_喜见外弟又言别翻译赏析_作者李益
[译文]
经过了十年的乱离之后,长大后在异地忽然相逢。初见动问尊姓使我惊讶,说名字才忆起旧时面容。别后经历多少沧海桑田,长谈直到山寺敲响暮钟。明日你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愁不知又隔几重。
[鉴赏]
这是一首写表兄弟因乱离阔别之后,忽然相逢又匆匆别离之诗。初问姓氏,心已惊疑,待知姓名,即忆起旧容,于是化惊为喜。叙谈伤乱感慨之情,这首诗不以奇特警俗取胜,而以朴素自然见长。诗中的情景和细节,似曾人人经历过的,这就使人们读起来,感觉十分亲切。诗用凝炼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生动的细节,典型的场景,层次分明地再现了社会动乱中人生聚散的独特一幕,委婉蕴藉地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和深重的动乱之感。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岭上风,别者,又别 第七篇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李清照。其全诗如下: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阅读答案翻译赏析_作者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去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鉴赏]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愁”本无形,难以触摸,而今船载不动,则其重可知、其形可想。这是其构思新颖处。此外,下片中“闻说”、“也拟”、“只恐”六字前后勾连,也是揭示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