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22    阅读:

西藏珠峰之旅,这样的难忘言语难以表达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第一篇

西藏珠峰之旅,这样的难忘言语难以表达

4.23至4.25

所谓十日游自然是包括了路程的,所以实际上前三天都是在火车上渡过的。

【旅途】

44小时的车程尽管是硬卧也势必不会是轻松的,尽管上车时神情自然,但是经过一夜车上的晃荡第二天也难免有些神情疲惫。但是很快,随着进入西宁踏上真正的青藏铁路,美丽的景色就一次次的让我们忘却了疲惫的神情——目不暇接四个字真的是最好的诠释。真是让人感动的一段旅程,青海湖的美丽让人神醉。 随着海拔的升高,火车就一次次地开始在山岭间穿梭,时而翻越山坡,时而穿越隧洞,时而在一马平川的高原上疾驰„„两边的景色不断的变化,昏黄的山川,京藏高速上飞奔的越野车,大片大片的大风车。这一天的白天(24日白天)已经在不断的拍照中耗尽了一块电板,曾经来过西藏的Q哥还特意“深情”发来短信:明天白天你会更陶醉的!

果然,第二天一早醒来,火车就成了白色世界中唯一的一道绿光。可可西里,唐古拉„„尽管我还无法随着地形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判断出我们时时刻刻身在何处,但是周围的雪山——白色筑成的魅力景观以及罕见地穿梭与白色世界中的野生动物,实在是令人陶醉。在冻土层上穿梭的时候,我们趁着火车拐弯地时候瞻仰了雄伟的火车路基:凌空而架,延绵万里!

随着越过唐古拉山口火车悄悄降低它的海拔,周围的景色也慢慢多了些色彩,尽管远称不上绿色,但是依然看到了好多草墩子,以及毫无意外的——牦牛。当近处牦牛漫山遍野,远处雪山巍峨耸立,低处春溪汩汩流水,高处山峰烟雾妖娆,如此美景让你我在疾驰的火车中24小时不间断欣赏,怪不得所有火车进藏的人都说:火车是旅行最美的过程。最后一天确实美丽来得太突然了,一站站的美丽,一站站的变换,不知不觉,日光城,我们来了!

T27内不设置

接下来几张都是沿途风景,不再过多解释„„因为我也不知道哪里是哪里哈哈~【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噢!青海湖(上图)

从仓央嘉措看西藏文化魅力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第二篇

从仓央嘉措看西藏文化魅力

聂晓阳

宗教文化学者

课程前言

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观众朋友要问了,您这念的是哪一位古人的诗呢?您还真猜不出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西藏历史上的一位奇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这些年由于一些影视作品的热播,仓央嘉措及其诗句更是成为了带有禅意的西藏文化的代表,然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仓央嘉措热潮中,这位传奇诗僧的身上却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薄纱,不为人所理解。仓央嘉措是谁?我们该如何去读他的诗?情诗的外表之下,蕴含了哪一些佛法的精神,今天我们《世纪大讲堂》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对仓央嘉措及西藏文化颇有研究的宗教文化学者聂晓阳先生,来为我们还原仓央嘉措的真实面目,揭示奇人奇事背后的西藏文化传统魅力,让我们欢迎聂晓阳先生。

(旁白:聂晓阳,宗教文化学者,《环球》杂志副总编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化地理学硕士学位,曾在南京大学中美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就学,主要著作有《微观西藏》、《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里》、《为历史流泪》、《北极首航》等。)

主持人:聂先生,您好。

聂晓阳:您好。

主持人:欢迎作客《世纪大讲堂》。

聂晓阳:谢谢。

主持人:我知道,您其实不仅仅是一位宗教学者,而且更是一位记者,而且还是一位战地记者,在耶路撒冷那边曾经经历过战火。

聂晓阳:对。

主持人:是什么因缘使你和仓央嘉措以及西藏文化结缘呢?

聂晓阳:我的硕士学位和本科的主学位的专业都是文化地理,它是研究地理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中的地理因素,后来我做记者以后,我正好长期负责西藏的对外报道,帮助海外的一些民众来了解西藏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我作为记者来说,对西藏的了解也有一个过程。一

开始,我到西藏去出差,我被它吸引的是它的山川,神山圣湖这种自然风光,随后是它的这些人文、风俗习惯、文化的信仰的东西更吸引我,再到后来我就发现西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其实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一个丰富有魅力的存在,所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我也去过西藏很多次,在西藏也呆过一些时间,和西藏人交朋友以后,他们就会告诉你写西藏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其中很神秘的一个人物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聂晓阳:对西藏人来说他并不神秘。之所以仓央嘉措显得很神秘,因为仓央嘉措被外界所知,被西藏文化以外的知识界和普通民众所了解,据我考证是始1930年。1930年,当时中央研究院有一个于道泉先生,当时很年轻,他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在雍和宫发现了藏文版的仓央嘉措诗歌,然后当地雍和宫的喇嘛跟他讲这个故事,他非常感兴趣,后来他就做了一个课题,他就在当地那些藏族喇嘛的帮助下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当时叫做《仓央嘉措情诗集》,当时应该是66首,这个是第一次仓央嘉措被外面的文化所知,此后不断地像曾缄先生,像莊晶先生陆续也翻译了自己的版本,一直到1983年西藏自治区文化界第一次隆重地纪念了仓央嘉措诞辰300周年,但是当时即使在西藏文化界对仓央嘉措的了解也不多。比如说,当时还把仓央嘉措称作是藏族诗人,实际上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尽管是西藏的活佛,达赖喇嘛,但是他是门巴族。

主持人:仓央嘉措的诗,毫无疑问写得非常地动情,像央视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头就引用了仓央嘉措一首很小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两步三步便是天堂,却仍然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这个是很散文化的翻译,像这样的诗,即使我们用很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汉译过来的时候仍然觉得它极其的优美,而且其中的深刻的哲理是显而易见的,这大概可能就是人们喜爱仓央嘉措和他的诗的原因。

聂晓阳:这首诗确实很美,主持人刚才朗诵得也非常好,但是这首诗不是仓央嘉措写的。 主持人:伪作。

聂晓阳:也不是用藏语写的,这个是一个典型的伪作。这个而且是一个当代人写的,我记得最早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一本书里面,你要研究仓央嘉措的诗,它跟李白的唐诗是一样的,是非常直白,都是常理、常情、常事,他写诗有一个特点,好像是他心中乐疯了或者是痛极了,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淌出来的话,所以就不会那么文绉绉的,不会那么曲里拐弯的,也不会那么所谓的富有哲理,他的诗是直指人心的,为什么仓央嘉措他的诗歌在西藏这么流行?我想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的风格,老百姓都能懂,老百姓一听就能懂,

一听就有感触,一听就想唱,我想这个是一个原因。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聂晓阳为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旁白:他既是高高在上的雪域法王,又是风度翩翩的浪漫诗僧,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作为一个重要的西藏文化符号,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在世俗权利斗争的夹缝中,他内心的挣扎又如何体现于他的诗歌之中,我们又该怎样去读他的诗?《世纪大讲堂——从仓央嘉措看西藏文化魅力》正在播出)。

一、仓央嘉措的生平

聂晓阳: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个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仓央嘉措的印象,刚才我在下面跟几个朋友在交流,他说现在仓央嘉措在书店里面,在影视屏幕上面,在坊间、在咖啡厅里,在很多场合都非常热,他说那么你今天要讲的仓央嘉措和我们一般人从这些地方了解的仓央嘉措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想大家尽管对仓央嘉措的认识不是特别的完整,但是基本上还都比较正面,大家都觉得仓央嘉措是代表着某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实际上你研究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其实他是一个不快乐的人,他是一个很犹豫的人,他的很多诗里面都反映了他的这种不快乐,他也不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权力人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仓央嘉措他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人物,他尽管名义上是雪域的法王,是最高的宗教领袖,但是世俗权力全部掌握在当时实际统治西藏的蒙古人手里面和西藏地方官僚势力手里面。

仓央嘉措由于历史原因,他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一方面,他想一心潜心去修习佛法,但是他又有世俗的权力在左右他,两派把他夹在中间,所以他非常地苦闷,他说白天在布达拉宫是雪域的法王,夜晚在拉萨的街头就是最美的情郎,这其实也是后人的想象。你要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你要仔细去研究仓央嘉措,你会发现仓央嘉措实际上他经常遭冷遇,经常被拒绝,经常被抛弃。他的很多诗里面透露出来一种跟我们平常的一个年轻人一模一样的在那个年龄的彷徨、犹豫和没有安全感,我说正是这种不快乐成就了仓央嘉措,如果你从完整的,从一个历史的高度去看他,你会发现正是这样的一个经历,世俗的权力,看似离经叛道的这样的一个经历,再加上他一颗不快乐的内心,最后加上他的佛法修为,加上他的潜心的修炼,最后成为一个非常高贵的人,成为受人尊重的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仓央嘉措。

我下面非常快地介绍一下仓央嘉措的生平,刚才我说了,1983年西藏自治区第一次组织活动纪念仓央嘉措诞辰300周年,所以他出生于1683年,他的出生地在今天的藏南错那县,现在叫达旺地区,这个地区也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地引人注目,因为它现在处于印度的【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实际控制线里面,是中印有争议的领土。其实从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有争议的领土,其实也是没有争议的,因为早在300周年前,西藏的六世的达赖喇嘛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这也是一个证据。

当时的历史时期是西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叫“伟大的五世”,就是五世的达赖喇嘛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借助他的雄才大略,他第一次在西藏全境范围里面取得了黄教(格鲁派),在西藏的这种过去藏传佛教有五个派别,像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等等,像在元朝的时候,在西藏处统治的地位还不是格鲁派,所以五世,后来追称他是“伟大的五世”,他第一次把黄教在西藏差不多全境取得一个统治的地位。五世去世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正在取得统治地位的一个宗教派别,这样的一个统治的政教合一的格局,会不会随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五世”的去世而受到干扰。所以,他的主要助手,当时叫第斯,西藏地方官僚势力的领袖,叫桑结嘉措,他当时就决定把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封锁起来,继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名义来发号施令,这样的话促使格鲁派继续在西藏全境保持和发展这样的一个统领的地位。

而且,还有一个历史背景是,当时的布达拉宫正在重新修建当中,所以工程也没有完工,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面,五世达赖喇嘛去世的消息就被封锁了长达14年,在这14年当中,仓央嘉措,当时他的西藏,相当于首席行政官,他也做了一个准备,也开始了秘密的临童寻访的工作,大概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一年以后,寻访小姐就根据各种征兆找到了仓央嘉措,这时候仓央嘉措大概两岁,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寻访、查证和核实的工作,在仓央嘉措五岁的时候正式被确认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也就是六世达赖喇嘛的继任的候选者,然后就被严格地,并且秘密地保护起来,给他派了很多老师,从小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西藏的佛法,传统文化的教育。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在仓央嘉措14岁的时候,五世达赖喇嘛去世的消息非常偶然地被当时的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发现了,在康熙皇帝的责问之下,桑结嘉措才公开了这样的一个秘密,并且迎请仓央嘉措到拉萨去坐床,这时候仓央嘉措大概不到15岁,仓央嘉措实际上你去分析他的著作,分析他的历史,包括分析别人的一些记录,你会发现年轻的仓央嘉措其实他有他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比如说,他是作为名义上的西藏的最高权力者,他实际上是反对政教合一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慧根的人,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很好的宗教领袖,他想穷其一生去研究佛法,但是在当时那样的一个黄教,在西藏立足方定还不是十分稳固的情况下,在蒙古人和西藏地方势力的权力斗争当中,两派都想拉拢这样一个年轻的达赖喇嘛去壮大自己的势力,在这样的一个权力夹缝当中,仓央嘉措非常苦闷,他的诗歌里面也表现了这样的苦闷,他说这些非俗非僧

的势力其实是佛法的敌人,他非常地反感,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他的职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19岁的仓央嘉措,他表现出叛逆的一面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白天是布达拉宫的法王,夜晚是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直到今天在拉萨的八廓街你还能看到一个黄房子叫“玛吉阿米”,现在是一个餐厅和咖啡馆、酒吧,在当时这样的一个拉萨市井当中,拉萨的房子大家去过,一般底色是白的,窗户是黑的这样的一个城堡式的藏族民居,什么样的房屋有资格把它刷成黄色呢?只有是达赖喇嘛住过的地方。

在他23岁的时候,西藏地方势力和统治西藏的蒙古人拉藏汗,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西藏地方势力的代表桑结嘉措就想买通别人给拉藏汗下毒,把他毒死,这个计发失败,计发失败以后,蒙古人就发兵,就把西藏地方势力打败了,并且把他们的领头人桑结嘉措杀害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蒙古人就想废掉仓央嘉措,就想立自己可以控制的达赖喇嘛,在这种情况下,大概23岁的时候,他们就借口仓央嘉措仓央嘉措离经叛道,不守戒律,他的言行不符合一个活佛的身份和大家对他的期望,以这样的名义就把他废弃了,废弃了以后重新立了一个,跟蒙古人这样的一个新的所谓的六世达赖喇嘛,这个新立的所谓的六世达赖喇嘛在位时间11年就没有获得过西藏僧俗大众的认可,其实他一直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大家心目中的六世达赖喇嘛仍然是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在他24岁那一年,在他被废掉的第二年就由蒙古人把他向北京押送,就想把他交给康熙皇帝来处理,康熙皇帝就派使臣去阻拦了这样的一个行动,康熙皇帝的考虑是这样的一个在西藏僧俗两届仍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个前任活佛,前任达赖喇嘛,你把他送给我,我怎么处理呢,我是仍然把他当活佛了,还是仍然把他当囚犯了,所以康熙大帝决定不要去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

官方的历史记载到此结束,后来事隔数年,由青海地方政府才算报了一个正式的文件给当时的大清,所谓的中央政府说前世六世达赖喇嘛在押解途中,在赴京途中,在青海湖畔一个暴风雪之夜暴病而亡,遗体也没有了,找不到了,仓央嘉措此后的踪迹就成为历史的一个谜团。仓央嘉措此轮,从2000年以后在西藏文化之外逐渐热起来之后,大家开始翻阅各种历史的记载,大家开始再去考证这样的一段历史,发现了更多的历史素材,大家发现比官方记载的可能还要复杂,比如说我也去宁夏,也去阿拉善去探访,我个人相信,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相信仓央嘉措的历史并没有到此终结,他作为六世达赖喇嘛的历史名号到此就算是没有了,但是他的人其实是流亡了,因为押解他的那些蒙古人派的官兵也不敢去杀害他,康熙皇帝又不愿意去接手,最后根据仓央嘉措后来的弟子的记述,是他们决定让仓央嘉措自行去逃亡,仓央嘉措此后历经了,还到过四川,又回过西藏,还去过印度,去过尼泊尔,最后带着16名学生,最后落脚在什么地方呢?在阿拉善。阿拉善过去属于内蒙古,现

从仓央嘉措看西藏文化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第三篇

从仓央嘉措看西藏文化魅力

聂晓阳

宗教文化学者

课程前言

主持人:学术前沿,思想对话,欢迎收看《世纪大讲堂》。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观众朋友要问了,您这念的是哪一位古人的诗呢?您还真猜不出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句就出自西藏历史上的一位奇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这些年由于一些影视作品的热播,仓央嘉措及其诗句更是成为了带有禅意的西藏文化的代表,然而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仓央嘉措热潮中,这位传奇诗僧的身上却始终披着一层神秘的薄纱,不为人所理解。仓央嘉措是谁?我们该如何去读他的诗?情诗的外表之下,蕴含了哪一些佛法的精神,今天我们《世纪大讲堂》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对仓央嘉措及西藏文化颇有研究的宗教文化学者聂晓阳先生,来为我们还原仓央嘉措的真实面目,揭示奇人奇事背后的西藏文化传统魅力,让我们欢迎聂晓阳先生。

(旁白:聂晓阳,宗教文化学者,《环球》杂志副总编辑,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获文化地理学硕士学位,曾在南京大学中美中心,美国夏威夷大学就学,主要著作有《微观西藏》、《与仓央嘉措一起修行》、《在耶路撒冷的日子里》、《为历史流泪》、《北极首航》等。)

主持人:聂先生,您好。

聂晓阳:您好。

主持人:欢迎作客《世纪大讲堂》。

聂晓阳:谢谢。

主持人:我知道,您其实不仅仅是一位宗教学者,而且更是一位记者,而且还是一位战地记者,在耶路撒冷那边曾经经历过战火。

聂晓阳:对。

主持人:是什么因缘使你和仓央嘉措以及西藏文化结缘呢?

聂晓阳:我的硕士学位和本科的主学位的专业都是文化地理,它是研究地理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中的地理因素,后来我做记者以后,我正好长期负责西藏的对外报道,帮助海外的一些民众来了解西藏发生的事情,实际上我作为记者来说,对西藏的了解也有一个过程。一

开始,我到西藏去出差,我被它吸引的是它的山川,神山圣湖这种自然风光,随后是它的这些人文、风俗习惯、文化的信仰的东西更吸引我,再到后来我就发现西藏人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精神世界其实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一个丰富有魅力的存在,所以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主持人:我也去过西藏很多次,在西藏也呆过一些时间,和西藏人交朋友以后,他们就会告诉你写西藏历史上的一些人物,其中很神秘的一个人物就是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聂晓阳:对西藏人来说他并不神秘。之所以仓央嘉措显得很神秘,因为仓央嘉措被外界所知,被西藏文化以外的知识界和普通民众所了解,据我考证是始1930年。1930年,当时中央研究院有一个于道泉先生,当时很年轻,他是偶然的一次机会在雍和宫发现了藏文版的仓央嘉措诗歌,然后当地雍和宫的喇嘛跟他讲这个故事,他非常感兴趣,后来他就做了一个课题,他就在当地那些藏族喇嘛的帮助下翻译了仓央嘉措的诗歌,当时叫做《仓央嘉措情诗集》,当时应该是66首,这个是第一次仓央嘉措被外面的文化所知,此后不断地像曾缄先生,像莊晶先生陆续也翻译了自己的版本,一直到1983年西藏自治区文化界第一次隆重地纪念了仓央嘉措诞辰300周年,但是当时即使在西藏文化界对仓央嘉措的了解也不多。比如说,当时还把仓央嘉措称作是藏族诗人,实际上仓央嘉措是门巴族,他尽管是西藏的活佛,达赖喇嘛,但是他是门巴族。

主持人:仓央嘉措的诗,毫无疑问写得非常地动情,像央视著名的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头就引用了仓央嘉措一首很小的诗,“一个人需要隐藏多少秘密才能巧妙地度过一生,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两步三步便是天堂,却仍然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这个是很散文化的翻译,像这样的诗,即使我们用很散文化的语言把它汉译过来的时候仍然觉得它极其的优美,而且其中的深刻的哲理是显而易见的,这大概可能就是人们喜爱仓央嘉措和他的诗的原因。【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聂晓阳:这首诗确实很美,主持人刚才朗诵得也非常好,但是这首诗不是仓央嘉措写的。 主持人:伪作。

聂晓阳:也不是用藏语写的,这个是一个典型的伪作。这个而且是一个当代人写的,我记得最早的是江苏人民出版社的一本书里面,你要研究仓央嘉措的诗,它跟李白的唐诗是一样的,是非常直白,都是常理、常情、常事,他写诗有一个特点,好像是他心中乐疯了或者是痛极了,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从心中流淌出来的话,所以就不会那么文绉绉的,不会那么曲里拐弯的,也不会那么所谓的富有哲理,他的诗是直指人心的,为什么仓央嘉措他的诗歌在西藏这么流行?我想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的风格,老百姓都能懂,老百姓一听就能懂,

一听就有感触,一听就想唱,我想这个是一个原因。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聂晓阳为我们演讲,大家欢迎。

(旁白:他既是高高在上的雪域法王,又是风度翩翩的浪漫诗僧,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作为一个重要的西藏文化符号,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在世俗权利斗争的夹缝中,他内心的挣扎又如何体现于他的诗歌之中,我们又该怎样去读他的诗?《世纪大讲堂——从仓央嘉措看西藏文化魅力》正在播出)。

一、仓央嘉措的生平

聂晓阳:每个人心中多多少少都有一个或者模糊,或者清晰的仓央嘉措的印象,刚才我在下面跟几个朋友在交流,他说现在仓央嘉措在书店里面,在影视屏幕上面,在坊间、在咖啡厅里,在很多场合都非常热,他说那么你今天要讲的仓央嘉措和我们一般人从这些地方了解的仓央嘉措有什么不一样?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想大家尽管对仓央嘉措的认识不是特别的完整,但是基本上还都比较正面,大家都觉得仓央嘉措是代表着某种非常美好的东西,实际上你研究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其实他是一个不快乐的人,他是一个很犹豫的人,他的很多诗里面都反映了他的这种不快乐,他也不是一个呼风唤雨的权力人物。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仓央嘉措他是一个权力夹缝中的人物,他尽管名义上是雪域的法王,是最高的宗教领袖,但是世俗权力全部掌握在当时实际统治西藏的蒙古人手里面和西藏地方官僚势力手里面。

仓央嘉措由于历史原因,他并没有实际的权力,一方面,他想一心潜心去修习佛法,但是他又有世俗的权力在左右他,两派把他夹在中间,所以他非常地苦闷,他说白天在布达拉宫是雪域的法王,夜晚在拉萨的街头就是最美的情郎,这其实也是后人的想象。你要读仓央嘉措的诗歌,你要仔细去研究仓央嘉措,你会发现仓央嘉措实际上他经常遭冷遇,经常被拒绝,经常被抛弃。他的很多诗里面透露出来一种跟我们平常的一个年轻人一模一样的在那个年龄的彷徨、犹豫和没有安全感,我说正是这种不快乐成就了仓央嘉措,如果你从完整的,从一个历史的高度去看他,你会发现正是这样的一个经历,世俗的权力,看似离经叛道的这样的一个经历,再加上他一颗不快乐的内心,最后加上他的佛法修为,加上他的潜心的修炼,最后成为一个非常高贵的人,成为受人尊重的人,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仓央嘉措。

我下面非常快地介绍一下仓央嘉措的生平,刚才我说了,1983年西藏自治区第一次组织活动纪念仓央嘉措诞辰300周年,所以他出生于1683年,他的出生地在今天的藏南错那县,现在叫达旺地区,这个地区也非常有意思,也非常地引人注目,因为它现在处于印度的

实际控制线里面,是中印有争议的领土。其实从这样的一个历史事实,大家也可以看出,这个所谓的有争议的领土,其实也是没有争议的,因为早在300周年前,西藏的六世的达赖喇嘛就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地方,这也是一个证据。

当时的历史时期是西藏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叫“伟大的五世”,就是五世的达赖喇嘛借助蒙古人的力量,借助他的雄才大略,他第一次在西藏全境范围里面取得了黄教(格鲁派),在西藏的这种过去藏传佛教有五个派别,像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宁玛派等等,像在元朝的时候,在西藏处统治的地位还不是格鲁派,所以五世,后来追称他是“伟大的五世”,他第一次把黄教在西藏差不多全境取得一个统治的地位。五世去世以后就面临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这样的一个正在取得统治地位的一个宗教派别,这样的一个统治的政教合一的格局,会不会随着这样的一个“伟大的五世”的去世而受到干扰。所以,他的主要助手,当时叫第斯,西藏地方官僚势力的领袖,叫桑结嘉措,他当时就决定把五世达赖喇嘛圆寂的消息封锁起来,继续以五世达赖喇嘛的名义来发号施令,这样的话促使格鲁派继续在西藏全境保持和发展这样的一个统领的地位。

而且,还有一个历史背景是,当时的布达拉宫正在重新修建当中,所以工程也没有完工,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条件下面,五世达赖喇嘛去世的消息就被封锁了长达14年,在这14年当中,仓央嘉措,当时他的西藏,相当于首席行政官,他也做了一个准备,也开始了秘密的临童寻访的工作,大概在五世达赖喇嘛圆寂一年以后,寻访小姐就根据各种征兆找到了仓央嘉措,这时候仓央嘉措大概两岁,后来经过一系列的寻访、查证和核实的工作,在仓央嘉措五岁的时候正式被确认为五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也就是六世达赖喇嘛的继任的候选者,然后就被严格地,并且秘密地保护起来,给他派了很多老师,从小受到了非常严格的西藏的佛法,传统文化的教育。

在仓央嘉措14岁的时候,五世达赖喇嘛去世的消息非常偶然地被当时的清王朝的康熙皇帝发现了,在康熙皇帝的责问之下,桑结嘉措才公开了这样的一个秘密,并且迎请仓央嘉措到拉萨去坐床,这时候仓央嘉措大概不到15岁,仓央嘉措实际上你去分析他的著作,分析他的历史,包括分析别人的一些记录,你会发现年轻的仓央嘉措其实他有他自己的独立的见解,比如说,他是作为名义上的西藏的最高权力者,他实际上是反对政教合一的,他是一个非常有慧根的人,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很好的宗教领袖,他想穷其一生去研究佛法,但是在当时那样的一个黄教,在西藏立足方定还不是十分稳固的情况下,在蒙古人和西藏地方势力的权力斗争当中,两派都想拉拢这样一个年轻的达赖喇嘛去壮大自己的势力,在这样的一个权力夹缝当中,仓央嘉措非常苦闷,他的诗歌里面也表现了这样的苦闷,他说这些非俗非僧

的势力其实是佛法的敌人,他非常地反感,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他的职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19岁的仓央嘉措,他表现出叛逆的一面这就是大家都熟知的白天是布达拉宫的法王,夜晚是拉萨街头最美的情郎,直到今天在拉萨的八廓街你还能看到一个黄房子叫“玛吉阿米”,现在是一个餐厅和咖啡馆、酒吧,在当时这样的一个拉萨市井当中,拉萨的房子大家去过,一般底色是白的,窗户是黑的这样的一个城堡式的藏族民居,什么样的房屋有资格把它刷成黄色呢?只有是达赖喇嘛住过的地方。

在他23岁的时候,西藏地方势力和统治西藏的蒙古人拉藏汗,他们之间的矛盾激化,西藏地方势力的代表桑结嘉措就想买通别人给拉藏汗下毒,把他毒死,这个计发失败,计发失败以后,蒙古人就发兵,就把西藏地方势力打败了,并且把他们的领头人桑结嘉措杀害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蒙古人就想废掉仓央嘉措,就想立自己可以控制的达赖喇嘛,在这种情况下,大概23岁的时候,他们就借口仓央嘉措仓央嘉措离经叛道,不守戒律,他的言行不符合一个活佛的身份和大家对他的期望,以这样的名义就把他废弃了,废弃了以后重新立了一个,跟蒙古人这样的一个新的所谓的六世达赖喇嘛,这个新立的所谓的六世达赖喇嘛在位时间11年就没有获得过西藏僧俗大众的认可,其实他一直只是徒有虚名而已,大家心目中的六世达赖喇嘛仍然是仓央嘉措,仓央嘉措在他24岁那一年,在他被废掉的第二年就由蒙古人把他向北京押送,就想把他交给康熙皇帝来处理,康熙皇帝就派使臣去阻拦了这样的一个行动,康熙皇帝的考虑是这样的一个在西藏僧俗两届仍然有巨大影响力的一个前任活佛,前任达赖喇嘛,你把他送给我,我怎么处理呢,我是仍然把他当活佛了,还是仍然把他当囚犯了,所以康熙大帝决定不要去接手这个烫手的山芋。

官方的历史记载到此结束,后来事隔数年,由青海地方政府才算报了一个正式的文件给当时的大清,所谓的中央政府说前世六世达赖喇嘛在押解途中,在赴京途中,在青海湖畔一个暴风雪之夜暴病而亡,遗体也没有了,找不到了,仓央嘉措此后的踪迹就成为历史的一个谜团。仓央嘉措此轮,从2000年以后在西藏文化之外逐渐热起来之后,大家开始翻阅各种历史的记载,大家开始再去考证这样的一段历史,发现了更多的历史素材,大家发现比官方记载的可能还要复杂,比如说我也去宁夏,也去阿拉善去探访,我个人相信,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相信仓央嘉措的历史并没有到此终结,他作为六世达赖喇嘛的历史名号到此就算是没有了,但是他的人其实是流亡了,因为押解他的那些蒙古人派的官兵也不敢去杀害他,康熙皇帝又不愿意去接手,最后根据仓央嘉措后来的弟子的记述,是他们决定让仓央嘉措自行去逃亡,仓央嘉措此后历经了,还到过四川,又回过西藏,还去过印度,去过尼泊尔,最后带着16名学生,最后落脚在什么地方呢?在阿拉善。阿拉善过去属于内蒙古,现

土司制度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第四篇

[篇一:土司制度]

大多土司的隶属关系属宗族关系

划定隶属关系时,“令覃、田、黄、向诸大姓各有所属”。(<蛮司合志·湖广>)施州所属田、覃二姓,自“永乐以来,二氏子弟分为十四司,传之后世”(同治<来凤县志>),此即“部领蛮落”(万历<湖广总志·兵防三>)之制,其目的,在于维护土司对土民的世袭统治。

始行长官司与蛮夷司分设之制。宣德二年(1427年),设剑南长官司,隶忠路安抚司;摇把峒、上爱茶、下爱茶三长官司及镇远、隆奉二蛮夷长官司,皆隶东乡安抚司;东流、腊壁峒二蛮夷长官司,隶散毛宣抚司;西关峒长官司、西坪蛮夷长官司,隶金峒安抚司。土司制度。土司武职,“皆以其酋长为之。先是,忠路安抚司等各奏,。为此,土司们召开了几次大集会。正因为土司们的反应过于强烈,云南省第十二区行政督察专员也在<关于暂不废除土司制度的建议报告>中提出:“查土司制度,自不容于今日民主之时代,唯诚如原案主张,不宜操之过急,否则外诱之分子既多滋生事端,即有如为丛驱雀,况当此之严重之戡乱时期,尤宜以怀柔政策,争取内向团结。……即由土司暂行分层统制,较县局统制为有力量,且射人射马,擒贼擒王,我各级政府,但求六辔在手,控制土司,随时宣导,渐纳之于正轨,即可收即之效。边陲既安,我政府即可无外顾之忧,所有部队,可多调赴戡平匪乱。一俟戡乱结束,时局澄清,即不难以一纸公文,便如以律令之行也。”“严重之戡乱时期”确也道出了当时云南省政府的几分苦衷和实情。

到1949年8月,整个国民党政府面临全面崩溃,当时云南省政府派往滇西的军队指挥官余建勋提出的<土司政治改革纲要草案>也就力主缓和:“为适应边地特殊情形,司官制度,仍旧保存,惟继承法统,应予改善,凡司官出缺,有子成年,其能力可以继任者,仍由其子继任。”“县局对司署居于监督指导地位,不必强令土司政制与内地完全划一,致生干预。”这个草案实际上为民国时期在云南边区前后推行三十余年改土归流的历史打上了一个句号。

由此可见,抗战胜利后,云南改土归流的情况是:政府方面是“有心无力”,虽仍有改流之想,实际上无法采取有力之措施,土司们则从他们一贯的立场和自身利益出发,坚持要求保留土司制度。随着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边疆土司制度终于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由新中国去解决。

[篇三:恩施州土司与土司制度]

自元朝开始,恩施地区实行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土司制度。

土司制度也称“土官制度”。统治者当时在恩施推行的土司制度,是为了“以夷制夷”,也是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统治的羁縻制度。土司由朝廷颁发印信,每年需向朝廷进贡,并有征调赋役的义务。土司实际上就是本地的土皇帝,其地位世代相袭以保持独家统治特权。他们掌握着军、政、经济、文化及诉讼、刑罚等。政治上依靠封建王朝,册封世袭,划疆分治,军事上实行土兵制度,以种官田、服兵役的方式把农奴组织成土官武装。在土司制度下的百姓皆为农奴,他们没有土地,除了为土司提供繁重的无偿劳役和当土兵外,还要向土司缴纳或进贡各种实物。这种封建农奴制,就是土司制度的经济基础。

恩施地区土司以明代为最盛时期,当时的大小土司35个,其中宣抚司4个,安抚司9个,长官司17个,蛮夷长官司5个,这些土司的品级也时有变动,有时为宣慰司,有时为宣抚司、安抚司、或降为长官司。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清王朝在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土官制度方宣告结束。

恩施地区土司制度存在数百年之久,如今仍有丰富的土司文化遗存,主要有墓葬、遗址和文物等。如久负盛名的唐崖土司皇城、容美土司保留下来的万人洞、万全洞、九峰桥、百顺桥等。在这众多的土司遗存中,唐崖土司皇城遗址是目前全国土司历史文化古迹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该遗址依山傍水,气势恢弘,其占地面积1500余亩,拥有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共历经了三朝四百余年。明天启年间朝廷赐建的“荆南雄镇、楚蜀屏翰”的牌坊位于土司城中央,威严的土司墓位于土司城后部的玄武山下,墓门外石刻精美,厅门壁嵌有八扇石门,后部为灵寝,并排四间,整墓全石结构,其精雕细刻堪称土墓之冠,显示出了土家族独特的墓葬文化,它将恩施州民族历史文化推向了一个高峰。

在近十几年的抢救性发掘和收集、整理过程中,发现了大量高价值的文物,其中有施南土司以金凤冠为代表的各种文物78件和以容美土司的“河图洛书”、“大日如来佛”、“土司大铜钟”、“土司官印”为代表的文物近千余件。这一大批文物已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为国家级珍贵文物。

恩施地区土司制度是一种封建领主制度,虽比封建制度落后,但又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适合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殊制度,对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加强民族间的交流和融合、捍卫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四:藏医藏传佛教及土司制度]

“布达拉宫不是由人建造的,而是长在那里的。”还有比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更精彩的描述吗?罗布林卡的小导游不以为然,撇撇嘴说:“西藏人认为,布达拉宫是火焰,红宫是跳动的火苗;拉萨河是酥油。”

谁的描述更真实?坐在布达拉宫广场前,身份的差异成为无可抑止的困惑——藏人、外来人,谁更能认知、描述并解释神秘的西藏?

82年前,法国妇人亚历山德莉娅·大卫-妮尔经过8个月跋涉,终于渡过拉萨河,布达拉宫就在眼前……回到巴黎后,“法国人如同对待女英雄一般热烈欢迎她”。在布达拉宫广场,大卫-妮尔曾经激动当然可以想象。不过,她那本引发法国人欢呼的<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在这里已经到了高潮。是神秘的拉萨以及布达拉宫,还是接近神秘拉萨的过程让法国人狂热?大卫-妮尔给我们最深刻的提示是:在传媒时代,观察者更容易成为戏剧的主角,而拉萨与西藏只是她的舞台。

很遗憾,我们不是藏人,没法逃遁的身份是外来人。我们有可能接近并认知西藏吗?或者,首先需要警惕的是,我们必须杜绝自我表演,以及由此衍生的观光客般对亮晶晶的西藏片断的热衷,让西藏成为主角。这是一个挑战。

布罗代尔的“内层地理因素对历史的影响最为深远,可历时千年,所呈现的时间最长,漫长得令人完全不易觉察”,可以被当作一个方法论。由此而观西藏,发源自“神山”冈底斯山的雅鲁藏布江最为引人注目。源头亦在此的还有印度河与象泉河(苏特里杰河)。由北而南,怒江、澜沧江与金沙江都穿越西藏。但是,看起来,西藏人对人类文明根本的河流,并没有对神山那般充满敬意。更多被观察被记录的是:“(西藏人)每当到达一个山口,便脱掉帽子,向山神默祷,然后往石堆上抛一块石头作为祭品。插在石堆上的两个木杆间系着一根绳子,上面挂着五彩的经旗。这些旗子上印满了经咒,被山风吹拂着向远方的天际飘扬。这时,行人会大叫一声,并倾听群峰间传来的阵阵回声。作为临别礼物 ,可以在旗杆上系一块旧布,就这样把自己的奉献留在多风的高山上。”

高山与河流的这种分别,稍有例外的是从北而南注入雅鲁藏布江最大的支流拉萨河。这一西藏故事的核心河流,其例外甚至也不是河流本身,“它的上游有热振寺,建于公元11世纪,是喇嘛教的教派噶当派的发源地。在富饶的彭波河谷中,坐落着达龙寺,它始建于1178年,一度是西藏地方宗教和政治的大本营。止贡河流入拉萨河东部的拐弯处,这条河的名字来自一度影响巨大的止贡寺。该寺建于1177年,是噶举派的一个重要分支的根据地。随后,拉萨河蜿蜒曲折地绕过拉萨南郊,这里有著名的三大喇嘛教寺院:甘丹寺居东,色拉寺位北,哲蚌寺处西。拉萨正西,拉萨河的一条南向支流的上游有楚布寺,是噶举派另一有影响的分区教派的据点”。

在那些被研究者称为“写本”的西藏典籍里,没有留下描述山川与河流的空间,有的是寺院与教派。上世纪40年代,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英文秘书柳祺在与西藏人讨论民主的定义后,西藏人总结说,“我们的政府是由神组成,被神统治,并为神服务的政府”。

在这一境况里,那位罗布林卡导游的描述,其实更“真实”,也更容易得到认同——对布达拉宫,一座建筑的奇迹,意大利藏学专家图齐的解释是,“建造意味着按照祭坛的模式来重塑世界”。丹麦建筑师克鲁德·拉森(knudlarsen)在他出版的<拉萨历史城市地图集>里,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发现,“在藏族宗教建筑物中,内外空间的对比可能会引起这样的猜测:受建筑材料和施工限制的建筑师仅仅在内部空间展示了他的真实的构思”——在这里,在内部空间,几乎每一个参观过布达拉宫与大昭寺的观光客都能体会的事实是,“似乎过分地被表现和装饰,这个空间每一个界面都挂有壁画、金属工艺品、木刻、唐卡和装饰性的纺织品。这种势不可当的结果也许真正强调了崇拜的体验,一个神殿内部代表了神在天上的住所,一个在每一方面都与生俱来的富丽世界,而且显示了赐予他们的无限富足”。因此现实,克鲁德·拉森的结论是,“在西藏,正式的公共空间并不存在”。

看起来,真实的西藏人消失在“被神统治,为神服务”的轮回里了,“内层地理因素”对历史的影响,至少目前尚不是西藏人的兴趣。

神的降临,以西藏人的观点看,他们定义为松赞干布时代,这位赞普被认为引进了佛教。从事实与学术的层面,这一观点未必不值得讨论。不过,纵观西藏历史,真实改变施主与福田关系,创造性地建立宗教权力逻辑与权力事实的,是萨迦派的八思巴。1260年,年仅26岁的八思巴被忽必烈皇帝封为国师。4年后,忽必烈迁都燕京,又命八思巴以国师领总制院事,管理宗教事务。蒙古人与西藏组成世俗—宗教联盟,自此,“驾驭着整个中国,而且一直延续下来。即使内地无数次地改换皇帝”。曾经与唐朝有过无数次对边疆争夺的吐蕃(西藏人),因为佛教或者神的降临,当蒙古人进入时,柳祺感叹,“蒙古人看到的不再是一个骁勇善战的武士之国,而是喇嘛之国,或者是精神导师之国了”。有趣的是,当八思巴获得至高无上的国师地位与权力5年后(1265年),但丁出生于意大利,53岁时,但丁完成了他杰出的<神曲>。薄伽丘在<但丁传>里这样评论:“但丁,甚至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被某些人称为诗人,被另外一些人称为哲学家,还被另外一些人称为神学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雅各布·布克哈特著)描述:“在中世纪时期,人们的视野,无论在观察客观世界,或在认识自己时,都被一层纱幕遮住了。这层纱幕由宗教信仰、毫无根据的幻想、和先入为主的成见织成的。意大利人最早把这层纱幕撕去了,因而认识了客观世界,并且认识了自己。”这一文艺复兴的开始,始自但丁的发现,“人世间的幸福,可以通过道德的和精神的实践而获得;天上的幸福,则需要按照基督教的信仰、希望和仁爱的德行生活才能获得”。之后,神圣世界让位于世俗生活,欧洲开始走出中世纪。

至少在尝试对西藏做出自己界定的欧洲藏学研究者那里,“中世纪”是他们乐于用之测量西藏的一个坐标。

法国藏学专家石泰安引用科尔布恩的中世纪社会制度标准:“主要的关系是君主和臣民的关系;政治活动取决于为数有限的人之间的个人关系,政治权被看作是一种私人财产;各种职务(军事、法律等)之间的区别相对不大;贵族中明显的等级差别;领地一般是君主为犒赏某些人的效劳而赏赐的土地。”以此标准,石泰安给出的判断,“笼统而言,这些定义也完全适应于西藏”。不过,石泰安这本藏学专著<西藏的文明>,即使出版于1962年,他在书中也谨慎地宣称,“这并不是说西藏文明仅仅是作为另一种样板,或者是以一种人们已经很熟悉的制度的新例证,才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神圣/世俗,二元对立的概念使立论者无论选择赞美还是批评,都会依循一个方面建立自己的逻辑起点。在这种情势下,似乎进化论史观更具意识主导性。那本被誉为,“如果你一生中仅仅只愿读一本关于西藏的书,那么,你就读读戈尔斯坦的这本书吧!”——<喇嘛王国的覆灭>核心的诉求便是,“覆灭的原因”。戈尔斯坦理解的原因,“寺院集团在噶厦政府中竭力阻挠实现现代化,在他们看来,现代化既有害于寺院生活的经济基础,也不利于西藏佛教‘价值’垄断”。

解释系统的建构,真实西藏,看起来是个令人绝望 甚至需要放弃的命题。

回到“写本”,回到西藏典籍,梳理众多藏文典籍而成的<西藏通史——松石宝串>,以及被译成汉文的那些西藏高僧传记,符合强调信史,把历史研究变为“科学之历史”的德国史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所习惯的主题方向:政治与战争。这是一个已经被超越了的过窄的观察向度。在此种历史观念的教导下,兼有“神治社会”的遗留惯性,“超自然”是西藏人真正的兴趣,对此经典的描述是,“他们习惯于用提问的方式开始攻势,在钦佩对方深奥精确判断的同时,含而不露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旦扯到超自然的话题,他们会无休止地列举西藏盛产的奇人怪事,让你大开眼界又不可思议。”——所以,无论西藏人,还是外来人,西藏仍有待发现。

寻找西藏的谜底,或者说接近西藏的过程,像审视法国人是“神秘的拉萨还是接近神秘拉萨的过程让法国人狂热”一样,来审视我们曾经的种种发现,或许结果不再那么令人沮丧。在那本力图摆脱意识形态控制,却最终被控制的<东方学>里,爱德华·w。萨义德的定义可以让我们重新理解我们所发现与解释的西藏:“每一文化的发展和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因为在我看来,身份,不管东方的还是西方的,法国的还是英国的,不仅显然是独特的集体经验之汇集,最终都是一种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的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

或者,西藏当下更具解释力的价值,是作为“他者”的存在。观光客、记者、研究者发现西藏以及不断的阐释与再阐释,其目的是为了“自我身份的建构”。似乎,神圣、世俗结构,可以因此而在更温和的态度下被重新使用。

当然,在这种情形之下,那些对西藏轰动或不轰动的发现,“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历史、社会、学术和政治过程,就像一场牵涉到各个社会的不同个体和机构的竞赛”。

英国人斯潘塞·查普曼对布达拉宫还有一段容易让人忽略的叙述:“它恰到好处地缺少一棵大树或是一座高山那样的匀称美,但是这种显而易见的漫不经心的芜杂先是突出了红色的中央,继而突出了宫顶金色的亭阁,于是人们的目光被自然而然由不重要之处引到了它的精粹所在,人们的目光和心灵都被牵去了。”那将“人们的目光和心灵都牵走了”的宫顶金色的亭阁,下面是各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在布达拉宫广场仰望这一大体量的建筑,我知晓这一事实后,震惊查普曼无意识的发现,更震惊西藏建筑师的天才——各位达赖喇嘛的肉身就在这金亭之下的灵塔之中。任何一个西藏人都会告诉你,达赖喇嘛是观世音菩萨的转世。

也许,即使很偶然,外来人也有可能一窥神秘西藏的真相。

描写大自然的精彩片段
形容一下西藏的山川 第五篇

1、春天来了,柳树挥动着刚刚长出来的嫩叶,好像在欢迎春姑娘的到来。一朵朵小蓝花、小红花和小黄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在绿叶间东躲西藏。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草绿了,茶花开了,桃花也开了。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描写大自然的精彩片段。春天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打扮得像花园一样。春天真美丽啊!我爱春天!

2、当我们驻足芳林,耳边总响起婉转而动听的声声鸟语、阵阵歌声。蓝天上飞翔的鸟儿,展翅翱翔的雄鹰。它们都用自己最亲切的语言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用最柔美的歌声表达对大自然的感谢,感谢大自然给了自己生命,感谢大自然给了自己一个美好幸福的家园。

3、我抬头望了望天空,只见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天空飘着几朵白云,有的像兔子活蹦乱跳、有的像一位仙女在空中梳妆打扮,4、当北风呼啸,山川盛着银装时,冬天来了。描写大自然的精彩片段。辛劳的冬姑娘为麦苗盖上厚厚的棉被,为大地铺上银色的厚地毯,小伙伴们在银色的世界里打雪仗、堆雪人,无忧无虑的跑着、笑着,尽情地游戏着。

5、金秋的大自然阳光温馨恬静,桐乡的秋风,和煦轻柔,蓝天白云飘逸悠扬。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窿,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

6、下雨天气,虽然外面的人都匆匆回家,但是并不寂寞。雨点的声音感觉并没有什么规律,可仔细一听,欢快的乐曲在耳旁奏响,让人心情爽朗。有时还想在雨中激情地奔跑,让烦恼和雨点融在一起挥发掉。大自然是万物之母,她派雨水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们又随着雨点的伴奏,左摇右摆,动人极了!

7、轰隆隆,轰隆隆,这气势疲惫的是打雷的声音,就仿佛一支打鼓的乐队在天空上演出,下雨了,“滴答。滴答”这美妙的雨声总能勾起人们美好的回忆,自己就像在一个安静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里,静下心来听那雨声,多么温柔啊!在这充满一切完美音韵的世界中,我听到了。

8、雨后,荷叶更显出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这时,小鱼儿偶然伸出头来,调皮地逗弄莲叶。那些挺出水面的花蕾,有的含苞欲放,有的紧闭殷唇,朵朵荷花,衬着碧绿的荷叶,如碧天点点繁星,又如碧海里的片片帆影,再加上莲叶轻托的粒粒明珠,真是红茶垂露,盈盈欲滴,碧茶带雨,娇娇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娇羞欲语,再加上绿盖叠翠,清盘托珠,好一幅迷人的景色!

9、公园里,引人注目的枫叶宛如一团燃烧的火焰呈现在我们的眼帘里,使人赞叹不已。微风拂过,便飘然而至。那壮观、迷人的景象,立刻吸引住了我们,我不禁陶醉在这醉人的美景中,时而犹如天边灿烂的朝霞,时而飘落到人们的衣襟上。枫叶奇形怪状,一些像小鸡小巧可爱的脚爪一样,叶片的周围还有一些波浪纹的形状,一些像手掌一样,真是五花八门。

10、洁净如洗的天空,荡漾着柔软的白云;苏醒的大地,万物如初生的婴儿般干净。空气夹杂着清新的泥土味,氤氲着淡淡的雾气。来到山下,络绎不绝的行人来来往往。树下闲谈的老夫妻眉目中相儒以沫的亲情。妈妈手中牵着儿子的小手,另一只手却拿着扇子为孩子驱走燥热,顽皮的孩子却一蹦一跳地跳下台阶,妈妈无言地站在上面看着孩子灵动的背影,展开了幸福的笑容。我不禁会心一笑,踏上了前进的旅程,小鸟在天边歌唱着抒情的歌,鱼儿在水底欢快地游动,抖擞的大树展开了强壮的手臂,迎接着行人……

11、冬爷爷刚走,春姑娘就带着阳光、花朵和雨水来到了人间。微风轻轻地吹着,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柔软的枝条随风飘动。五颜六色的花儿开了红色的海棠花、粉色的桃花、白色的梨花,还有金黄色的油菜花、迎春花,开得满山遍野,惹得那些蜂儿、蝶儿们围在身旁翩翩起舞。

12、我爱听大海的波澜壮阔,白色的浪花迸溅着,拍击着海岸。海风阵阵,拂面而过,清爽之感油然而生。听着惊涛拍岸,不觉心潮澎湃!大海在远处奔腾怒吼,咆哮着向我席卷而来;我爱听早晨树林中鸟儿的鸣叫。那声音清脆、响亮,把我带到了一个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我身边满是数不清的鸟儿,欢快、愉悦地歌唱!那不同鸟儿的叫声交错在一起,好象是一支乐队在演奏着动听的交响曲,陶醉其中;我爱听晚上蟋蟀的鸣奏,在寂静的夜晚,那声音是一支管弦乐在奏催眠曲,让我早早进入了梦乡!

13、我十分愿意去聆听小鸟朴翅的声音,虽然我无法形容这种声音,但是它真是太棒了,再配上小鸟那“唧唧——喳喳——”的叫声,几乎完美。每当我听到这种美妙之声时,都会情不自禁[注: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地抬起头,望望天,看看自由飞翔的小鸟。

14、黎明了,启明星闪烁着。街道上车子渐渐多了,变得热闹起来。我们经过了五大淡水湖之一——太湖。我再次见到了美丽的景色——这景色,就连最厉害的画家也画不出。从近处看,湖面很大,波光粼粼,金光闪闪,像一面金色的镜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熠熠生辉、光彩夺目。远处,浓浓的雾掩盖着湖面,轻、薄。像一件紫灰色的轻纱,又像一位仙女撒下帷幔,呈现出若隐若现、忽明忽暗的景象。

15、“叽喳叽喳——”在幽静的森林里,是谁在婉转地歌唱?你猜的不错,正是那飞翔在蓝天与白云间的燕子。大概在它的旁边,有一只它心爱的燕子吧。公燕子含情脉脉地唱着情歌,优美的音韵,想灵泉一般流了出来。此时,我觉得它的音乐优于人间的一切。果然,母燕子被它的歌声打动了,它们一起飞向天空,谱写属于它们自己的“欢乐颂”。

16、天的黄昏,更是美不及言,太阳收敛了刺眼的光芒,夜幕已经垂下了,天空也变得暗了,夜也是温馨,迷人的,也是凉爽,安静的,星星眨着眼睛,月亮在歌唱,把大地变成了音符,升升降降。

17、在我的眼中,有许许多多的景像,在大自然这个奇妙的世界里,有着无穷无碧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险。()在我眼中,我认为大自然里充满了生机勃勃;动物门欢乐的歌唱,跳舞。

18、春天的鸟唱,夏天的蛙鸣,秋天的蝉吟,冬天的无声胜有声,这是属于大自然独有的旋律。有时让人欢欣鼓舞,有时让人心潮澎湃,有时让人心旷神怡,有时让人黯然伤神。这是属于大自然的旋律独有的魅力。红橙黄绿青蓝紫,是色彩中基本的元素。1234567,是音乐里基本的音符。用音符诠释色彩,春天的百花争艳不再仅仅是一道道赏心悦目的风景,更是一首首宛转悠扬的曲子。不止在春天里,在四季也是。樱花、茶花,组成春天最普遍、最长久、最引人注目的基调;荷花、杜鹃花,组成夏天最热烈、最妖娆、最清热解暑的高潮;菊花、兰花,组成秋天最悠远、最婉转、最意境深邃的回落;梅花、雪花,组成冬天最纯净、最旷达、最黯然销魂的尾声。

19、我爱秋天,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四季最美丽的画卷。那满树的枫叶,远去的大雁,稻谷的金黄,引人入胜。最爱此时躺在稻谷上,手拽下一只麦秆,含在嘴里,闭上眼睛,倾听各种大自然的声音,流水声,风声,鸟声,真是悦耳动听。

20、冬姑娘无声无息地走了,花枝招展的春姑娘欢快到唱着歌向我们跑来了。听,那淙淙的流水声,这不正是春姑娘优美动听的歌声吗?小草也感到了春姑娘温暖的气息,忙从地里钻出来,好奇地张望着。小草又轻轻唤醒了小蚂蚁,“快醒醒吧!春姑娘来了!”小蚂蚁伸了个懒腰高兴地说:“春天来了,我又能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玩了!”春姑娘纤长的手指拂过柳枝,柳枝悄悄地抽出了嫩绿的枝条,春姑娘美丽的衣裙掠过麦田,麦田立刻换上了碧绿的衣裳,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啊,春姑娘来了,她把大地装扮得更加美丽了。

21、野外,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啊!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叽叽叽……”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这明媚的春光,秀丽的景色,把小燕子给迷住了。清晨,它们欢快地飞入一片树林,欣赏着大自然的美景,真是令人羡慕!

22、月光下,一个个黑影在天空下闪过,没错,大森林的夏夜来了。两只老鹰在天空上飞来飞去,突然眼一亮,俯冲下去,“呼”地一声,捉住了一只老鼠又飞上了天空。大自然的夜已不再安静,像举行一场捕猎会。“吼!吼!吼!”一阵咆哮声过后,森林里的鸟都飞了起来,霎时间,满天都是,像群英劲舞。

23、初夏的草,虽没有春天的草那么娇嫩可爱,也没有夏天的草那么郁郁葱葱。但是也有着它独特的一面。在那广阔的土地上,它们成群的努力生长着,互相攀比着,都想成为那夏日里的闪耀之星,真是“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阳幽草胜花时”!

24、当憩于静静的小池边,遥望远处那密密的竹林,实在是绿得可爱,一条幽幽的小径直通远方。低头倾听桥下的流水声,淅沥淅沥地欢快而平静地流淌,仿佛在与大自然愉快地私语,倾吐自己的心思与喜悦。

25、春风,总像妈妈温柔的手。她抚摩着桃树,桃树醒了,睁开眼睛,桃林一片粉红;她抚摩着柳树,柳树伸个懒腰,扭一下细软的腰肢,也醒了,于是长出了嫩绿的秀发;她抚摩田野,田野苏醒了,一片绚丽灿烂,麦苗翠绿,油菜金黄;她抚摩着小朋友的脸蛋儿,你看,红领巾更红了……

26、是什么将云儿的神秘面纱揭开?是什么打破了刚才的幽静?是谁给云儿带来了乐趣?哦,是阳光,是它耀眼的光芒揭开了云儿的面纱,是他的晚风来急打破了刚才的幽静,是他的温暖给云儿带来了乐趣。

27、路的两旁有一排排松树,那细针似的叶子插在枝干上,加上笔直的身体,就像一位威武的战士守卫祖国,也像一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还像一位不畏严寒的勇者保卫边疆。一排排松树下,还有一丛丛、一簇簇翠绿的小草和冷艳的花儿,给这宽敞的道路增添了无限生机。

28、这儿的天空,也是那样的美,蓝蓝的天空只有几片云彩,可云也是那样的淡,淡得差点溶入蓝色的天空。天空则像一位年轻的女郎,颈间围了一段很细很轻的白纱。太阳便显得很大、很红。但发出的光芒却只有一点点,淡淡的、柔柔的,躲得老远老远,不肯把暖意送给人们似的。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