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教案 >

人教版相似教案

编辑:zhangyanq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5    阅读:

  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叫做相似三角形。如果三边分别对应a,b,c和e,f,g,那么:a/e=b/f=c/g,即三边边长对应比例相同。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相似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相似教案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 (二) 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三) 情感目标

  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并从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
        三、 教学难点

  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36页的两组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观察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从而得出:具有相同形状的图形叫相似形.(出示课题——图形的相似)

  2、对(2)中的3组图形,通过图形的缩小或放大,再利用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等变换,使它与另一个图形能够重合,从而加以验证它们是相似的图形。

  3、你还见过哪些相似的图形,请举出一些例子与同学们交流.

  三、试一试:利用课本后面的网格或格点图纸设计出几组相似的图形,并利用幻灯片加以

  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探究:

  1、思考教科书第37页观察中的问题,哈哈镜里看到的不同镜像它们相似吗? 2、 观察下图中的3组图形,它们是不是相似形?为什么?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下一节课“相似图形的特征”做好准备)

  五、 课堂练习

  完成课本第37页练习第1、2题。 六、 课堂小结。人教版相似教案。

  这节课你哪些收获? 七、课时作业

  1、根据今天所学的内容,请你收集或设计一些相似的图案. 2、习题27.1第1、2题.

  27.1 图形的相似

  第 二 课 时

  一、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或图形的观察,获得理性认识,从而加以识别相似的图形. (二)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对相似图形观察、分析、欣赏以及动手操作、画图、测量等过程,能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2、回顾相似图形的性质、定义,得出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归纳等数学活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自信心.发展审美能力,增强对图形欣赏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播放多媒体——教材中的图27.1.l-4 (1)(用投影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展示).观察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得出:三角相似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以及相似比. 2.课前热身

  分组活动:(5分钟)复习相似变换图形,掌握相似形的基本特征:对应角相等,对应 边的比相等. 3.合作深究 (1)整体感知

  从回顾旧知“相似多边形性质”入手定义相似三角形,认识符号相似于“∽”,会用数学语言表达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课本第41页中“习题27.1第5题”,通过测量得到DE∥BC时, △ADE∽△ABC-一给出三角形相似的定义.

  (1) 四边互动 互动1

  师:教师展示投影1:课本第38页中图27.1.1-4.这两个图形有何共同特征? 生:回答略.

  师:这两个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

  生:回答略(教师在学生进行议论、交流、评判形成共识后可由学生进行口头归纳.) 明确 图上所展示的两个相似图形中,∠A=∠A',∠B=∠B',∠C=∠C', 定义相似比: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叫相似比.

  注意: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则△A'B'C'与△ABC的相似比为互动2

  师:展示投影2:课本中第39页图27.1-5.△ABC与△ADE的三个角对应相等吗?为什么? 生:略.

  师:△ABC与△ADE的三边对应成比例吗?量量看.

  生:动手测量得出结论并与同伴交流. 师:△ABC与△ADE相似吗? 生:学生分组进进行讨论.

  明确 在同学交流、评判的过程中,老师进一步阐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其延长线所得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4.达标反馈

  ABBCAC

  . ??

  A'B'B'C'A'C'

  1. k

  课本第40页练习第 l-3 题.

  注:(1)题中找对应边应考虑长边与长边、中边与中边、短边与短边是否对应成比例及大角与大角、小角与小角、中角与中角是否对应相等. 5.学习小结 (1)内容总结

  相似用符号“∽”表示,读作“相似于”.

  两个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称为相似比,相似比是有顺序的.△ABC与△A'B'C'的相似比为k,则△A'B'C'与△ABC的相似比为

  1

  . k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三角形的另两边,所得对应线段成比例. (2)方法归纳

  学会动手画平行线,动手测量、计算、观察、猜想总结规律;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索的能力.

  (三)延伸拓展 1.链接生活

  找一些生活中存在的相似变换的实例. 2实践探索 (1)实践活动

  画出公路两旁的电线杆(观察远近不同的两根电线杆及其上面的支架和瓷瓶). (2)巩固练习

  ①课本第41页习题27.1第4、7题. (3)补充作业

  ①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相似图形.(V) ②所有等边三角形都是相似图形.(V)。人教版相似教案。

  ③线段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V) ④半径不同的两个圆是相似图形.(V) ⑤人的一双眼睛是相似图形.(V)

  ⑥自己选画一如意图形,然后再确定一个对应顶点,再画出一个与它相似的图形. ⑦(a)所有正方形是不是相似图形?若是,请说明理由.

  (b)所有矩形呢?把矩形改为梯形又如何?换成菱形呢?改为等腰梯形或平行四边形?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相似比的定义,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

  原三角形相似”;

  2、 掌握“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

  教学难点: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 复习相似多边形的定义及相似多边形相似比的定义

  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2. 回顾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SSS)

  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相似三角形的思路。 提出问题:

  如图27·2-1,在?ABC中,点D是边AB的中点, DE∥BC,DE交AC于点E ,?ADE与?ABC有什么 关系?

  分析:观察27·2-1易知AD=即可,学生不难想到过E作 EF∥AB。?ADE∽?ABC,相似比为延伸问题:

  改变点D在AB上的位置,先让学生猜想?ADE与?ABC仍相似,然后再用几何画板演示验证。 归纳: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探究方法: 探究1

  在一张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再画一个三角形,使它的各边长都是原来三角形各边长的k倍,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它们相等吗?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对应角都相等,根据相似三角形的定义,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学生小组交流)

  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证明探究所得结论的途径。 分析:作A1D=AB,过D作DE∥B1C1,交A1C1于点E? ?A1DE∽?A1B1C1。用几何画板演示?ABC平移至?A1DE

  的过程

  1.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1),3(1)。 2. 选做题:P55习题27·2题4,5。 3. 备选题:

  如图,E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BC的延

  长线上的一点,连结AE交CD于F,则图中共有相似三角形( ) A、1对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探究”的过程,先让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然后教师再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实验几何的数学学习体验。此外,本课教学设计在引导学生知识重构的维度上重视应用“比较”?“类比”?“猜想”的教学法,促使学生尽可能进行“有意义”的而非“机械、孤立”的认知建构,并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2、 掌握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 (二)过程与方法

  会运用“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进行简单推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从认识上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认识事物,从思维上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展开思维;

  2、 通过画图、观察猜想、度量验证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两个判定定理,会运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教学难点:

  1、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

  2、 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定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2、 回顾探究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的过程 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2的途径 提出问题:

  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画?ABC与?A1B1C1,使∠A=∠A1

  B、2对

  C、3对

  D、4对

  ABAC

  和都等于给定的值k,量出它们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CA1B1A1C1

  11

  的长,它们的比等于k吗?另外两组对应角∠B与∠B1,∠C与∠C1是否相等?

  (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组对应边BC和B1C1的比都等于k,另外两组对应角∠B=∠B1,∠C=∠C1。

  5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 探究方法: 探究2

  改变∠A或k值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在动态变化中捕捉不变因素。)

  归纳: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成)

  AABAC

  ==k,则?ABC∽?ABCA1B1A1C1

  ABAC

  辨析:对于?ABC与?ABC,如果=,∠B=∠B,

  A1B1A1C1

  符号语言:若∠A=∠A1,

  111

  1

  11

  1

  B1

  C1

  B

  C

  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吗?试着画画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寻找问题的所在,并集中展示反例。) 应用新知:

  例1:根据下列条件,判断 ?ABC与?A1B1C1是否相似,并说明理由: (1)∠A=120,AB=7cm,AC=14cm, ∠A1=120,A1B1= 3cm,A1C1=6cm。 (2)∠B=120,AB=2cm,AC=6cm, ∠B1=120,A1B1= 8cm,A1C1=24cm。 分析: (1)

  0000

  (2)

  ABAC7

  ==,∠A=∠A=120A1B1A1C13

  ? ?ABC∽?ABCABAC1

  ==,∠B=∠B=120A1B1A1C14

  1

  111

  1

  但∠B与∠B1不是AB ﹑AC﹑ A1B1 ﹑A1C1的夹角, 所以?ABC与?A1B1C1不相似。 运用提高:

  1、P47练习题1(1)。 2、P47练习题2(1)。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2),3(2)。 2、 选做题:P56习题27·2题8。 3、 备选题:

  已知零件的外径为25cm,要求它的厚度x,需先求出它的 内孔直径AB,现用一个交叉卡钳(AC和BD的长相等) 去量(如图),若OA:OC=OB:OD=3,CD=7cm。求此零

  件的厚度x。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2,由于上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而本节课内容在探究方法上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本教学设计注意方法上的“新旧联系”,以帮助学生形成认知上的正迁移。此外,由于判定方法2的条件“相应的夹角相等”在应用中容易让学生忽视,所以教学设计采用了“小组讨论+集中展示反例”的学习形式来加深学生的印象。

  6

  27.2.1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方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比较﹑归纳能力,感受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AAS﹑ASA)的区别与联系,体验事物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到归纳证明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判定方法3的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复习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2与全等三角形判定方法(SSS﹑SAS)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1)

  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并且相应的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相似的判定方法2)

  提出问题:

  观察两副三角尺,其中同样角度(30与60,或45与45)的两个三角尺大小可能不同,但它们看起来是相似的。

  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组角对应相等,它们一定相似吗? 延伸问题:

  作?ABC与?A1B1C1,使得∠A=∠A1,∠B=∠B1,这时它们的第三角满足∠C=∠C1吗?分别度量这两个三角形的边长,计算﹑

  AB

  A1B1

  BCAC

  ﹑,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操作并判断) B1C1A1C1

  分析:学生通过度量,不难发现这两个三角形的第三角满足

  ∠C=∠C1,

  ABBCAC

  ==。 A1B1B1C1A1C1

  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利用刻度尺和量角器,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合作再作出具体判断。) 探究方法: 探究3

  分别改变这两个三角形边的大小,而不改变它们的角的大小,再试一试,是否有同样的结论?(教师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进行演示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在动态变化中存在的不变因素。)

  归纳: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定理的证明由学生独立完

  成)

  符号语言:

  7

  AB

  B1

  C1 B C

  C

  若∠A=∠A1,∠B=∠B1 ,则?ABC∽ ?A1B1C1

  应用新知:

  例2 如图27·2-7,弦AB和CD相交于⊙O

  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分析:欲证PA·PB=PC·PD,只需∠B。 运用提高: 1、 P49练习题1。 2、 P49练习题2。

  课堂小结:说说你在本节课的收获。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P55习题27·2题2(3)。 2、 选做题:P57习题27·2题11。 3、 备选题:

  如图AD⊥AB于D,CE⊥AB于E交AB于F, 则图中相似三角形的对数有 对。 设计思想:

  本节课主要是探究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3,由于上两节课已经学习了探究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引例﹑判定方法1﹑判定方法2,因此本课教学力求使探究途径多元化,把学生利用刻度尺、量角器等作图工具作静态探究与应用“几何画板”等计算机软件作动态探究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探究的全面性,丰富探究的内涵。协同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不仅提高了数学实验的效率,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27.2.2相似三角形应用举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学会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让能学生综合运用相似的知识,加深对相似三角形的理解和认识。。人教版相似教案。

  2、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到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建模﹑应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1、 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及相似三角形相似比的定义 2、 回顾相似三角形的概念及判定方法 提出问题:

  利用三角形的相似,如何解决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长度的问题?(学生小组讨论) “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相等”?四条对应边中若已知三条则可求第四条。 一试牛刀:

  • ·最新教案模板格式(2015-07-07)
  • ·【范文】幼儿园春游主题教案(2015-07-07)
  • ·幼儿园教案塑料瓶宝宝找妈妈(区角活动)(2015-07-08)
  • ·2015教师招聘试讲说课经典教案模板(2015-07-09)
  • ·初一数学《代数式的值》基础教案版图(2015-07-09)
  • ·音乐教师面试经典教案模版(2015-07-09)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教案16篇
  • 关于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计划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