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1    阅读: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一)
暑期辅导——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完整版)

目 录

第1讲——学法指导 P1

第2讲——力学综合 P6

第3讲——重力和弹力 P14

第4讲——摩擦力 P21

第5讲——牛顿第一定律 P26

第6讲——牛顿第三定律 P30

第7讲——功 P36

第1讲——学法指导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初高中物理课程的区别所在。

2、掌握快捷、有效、实用、符合自身实际的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为学生准确、深刻、扎实地掌握高中物理课程内容奠定思想基础。

二、学习重点:

1、初高中物理教材的区别。

2、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指导。

三、重点讲解:

高中物理与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与初中物理相比较,高中物理将向同学们展现一个更多彩多姿的世界,举例给同学们说明一下:

实验一、蛋碎瓦全,还是瓦碎蛋全?

实验二、带电鸟笼中的鸟安然无恙

物理的课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且物理学和日常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进入高中以后,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是:第一,高中物理课程与初中相比较,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第二、学习高中物理应采用什么方法,才能少走弯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理论上更抽象,题目难度更大,高考物理试卷的区分度更大。本节课重点给同学们介绍以下内容:

(一)认识高中物理,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的区别:

初中物理的内容是力、热、电磁、光等,高中物理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同样也是力、热、电学、光学、原子物理等,但高中物理所讲授的这些内容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增加,各方面的要求与初中相比高了一些,下面我们具体比较一下初高中物理的不同:

1、初中物理所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

本学期所学内容包括: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本章引入运动学的参量:提出参考系、时间、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为下一章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引入了质点的物理模型,提出了科学抽象法。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是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实验中运用图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与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最后介绍了特殊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在知识的介绍中突出体现了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研究的物理思想。

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讲述力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与初中知识联系密切,重点介绍重力、弹力、摩擦力及力的合成与分解,对于这三种力的研究,突出体现从力的三要素出发,即从大小、方向及作用点这三个角度加深对三种常见力的认识,其中弹力与摩擦力的方向及计算问题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是学习整个高中物理知识的基础。力的合成与分解与数学图形紧密联系,知识较为抽象,对于具体的问题学生常表现为不知道如何进行力的分解与合成,对用图解法进行力的分解及求极值问题感到困惑,因而亦为本部分内容中的难点。

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的三个定律构成了整个高中物理的框架,是高中物理学习的核心知识,本章内容把前几章内容综合在一起,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从而把运动学和力学联系在一起,牛顿第二定律的研究是本章的重点,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推导过程,特别是控制变量法的运用,图象的处理,公式的推导过程,结论的表述,公式的意义等,都要作细致的分析与归纳。本章中,牛顿定律的综合应用问题是侧重点,也是高考的一个必考内容。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

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改变必然产生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匀加速和匀减速之分。

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首先要找到并分清是相对于哪个面而言,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判断相对

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特别是静摩擦力的方向问题,同学们很容易把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混在一起,在具体的情景中不能准确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某些问题还要用物体平衡的知识才能得出结论。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理则注重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比定性分析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力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详细分析。

(二)学习高中物理的方法:

如何学好高中物理?第一、要树立自信,不管自身的起点怎么样,高了,勇于攀登;低了,努力改正。这是学习态度、思想方法的问题。第二、要敢于吃苦,珍惜时间,要不屈不挠地去学习,坚信自己能够学好任何课程,坚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坚信有几分付出,就应当有几分收获。这就要了解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上存在如下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课外学习。这里最重要的是: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总结,这五个环节。在以上八个环节中,存在着不少的学习方法,下面就针对物理学科的特点,就“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提出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三)具体做法:

一)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

关于基本概念,举一个例子,如速率,它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速度的大小;二是表示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而速度是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指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关于基本规律,如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有两个经常用到vvvts、v0。前者t2

是定义式,适用于任何情况,后者是导出式,只适用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最后再谈一个问题,属于三个基本之外的问题。就是我们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总结出一些简练易记实用的推论或论断,对帮助解题和学好物理是非常有用的。如,“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降低”;“加速度为零时速度最大”;“洛仑兹力不做功”等等。

二)独立做题。

要独立地、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可能有时慢一些,有时要走弯路,有时甚至解不出来,但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独立做题是培养思维品质非常好的途径,如果我们遇到一个物理问题,自己没经过细致深入的思考,就和其他同学商量,在思维上就会逐渐养成惰性依赖的习惯。关于做题,再强调一下错题整理,这是我们做题后的总结,是一个升华和提炼的过程,是一个“蓦然回首”的过程,错题整理是学习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做错题以后,这道题为什么会出错,是知识理解的问题,还是思维方面的问题,要认真地总结。

案例1.天文学家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一颗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命名为“格利斯581C”。观察研究发现,“581C”行星的直径是地球直径的1.5倍,表面的重力加速度是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2倍。某一飞船绕“581C”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某轨道半径等于该行星的直径,运动周期为T1。在地球表面附近绕地球沿圆轨道运行的人造卫星周期为T2,T则1最接近的值为( A ) A. 2.4 B. 0.87 C. 0.58 D. 0.41 T2

审好题,不要思维定势。

设该行星质量为M1,半径为R1,地球质量为M2,半径为R2,重力加速度分别为g1,g2,

则:g12g2R11.5R2 Mm2行星表面:G1

2mg1 得:GM1gR1 R1

则在轨道中,

地球表面:GGM1m(2R1)M2m2m(2R1)42T12 得:T142(2R1)3322R1 GMg1

R2

2mg2 得:GM2g2R22

做圆周运动时:

GM2m

R2

242=mR22 得:T2T242R32GM42R2 g2

R1g2T181.5R2g262.449 则T2R2g1R22g2

这是一道天体的计算问题,学生由于审题的失误导致了错误,之后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可以这样说,错题本是最适合学生的参考书,是高考考前复习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可以有效提高考前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做题的第二个诀窍就是要对题目进行归纳与总结,把相同类型的问题放在一起,找到解题的共性及规律,每一部分的知识与习题进行认真的归纳与整理,力争做到方法成套,策略成型,让自己通过少数的题进而领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也避免陷入题海战术中,所以在做题的时候,我所提倡的方法就是要“一题多解,多题归一”,这个方法对于提高同学们思维的深度是很奏效的。

三)物理过程。要对物理过程一清二楚,物理过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题的隐患。题目不论难易都要尽量画图,有的画草图就可以了,有的要画精确图,要动用圆规、三角板、量角器等,以显示几何关系。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过程。有了图就能作状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状态分析是固定的、死的、间断的,而动态分析是活的、连续的。通过作图,可以降低物理问题分析的思维梯度。

四)上课。听课是学习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不要自以为是,要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要以为老师讲得简单而放弃听讲,如果真出现这种情况可以当成是复习、巩固。尽量与老师保持一致、同步,不能自搞一套,否则就等于是完全自学了。怎样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同学们在听课的时候要进行质疑,也就是说要带着“批判的思维意识”去听课,这里提到的“批判的思维意识”就是主张学生敢于在课堂上进行质疑,不盲目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法。

案例2. 如图所示,质量mA为4.0kg的木板A放在水平面C上,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为0.24,木板右端放着质量mB为1.0kg的小物块B(视为质点),它们均处于静止状态。木板突然受到水平向右的12N·s的瞬间冲量I作用开始运动,当小物块滑离木板时,木板的动能EkA为8.0J,小物块的动能EkB为0.50J,重力加速度取10m/s2,求:

(1)瞬时冲量作用结束时木板的速度v0;

(2)木板的长度L。

本题是往年所讲的一道例题,我在讲完思路以后,学生能够自己走上讲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提出了很多属于自己的有创意的想法,这些想法体现了学生课堂听课的融入与认真,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与个性:

解法1:

(1)ImAv0 得v03m/s

(2)由EkA

由EkB1mAv2A 得vA2m/s 21mBv2

B得vB1m/s 2

地面对A的摩擦力为FfA,B受摩擦力为FfB

① FfA(mAmB)gu12N

② (FfAFfB)tmA(v0vA)

③ FfBtmBvB

1由①②③得ts 4

vvAA位移 sA0t 2

vB位移 sBBt 2

LsAsB

解得L0.5m

解法2:

用整体动量定理:ImAv0

(mAmB)gutI(mAvAmBvB)

1ts 4

vvAsA0t 2

vsBBt 2

LsAsB

(四)重视实验:实验是打开科学大门的一把钥匙,高中阶段涉及的实验包括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这些实验对于帮助大家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在学生实验中有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动量守恒,伏安法测电阻,测定电源的电动势与内电阻,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且实验题在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验题是学生解答理科综合试卷物理卷的一个薄弱点,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中就要养成注重从实际出发,认真独立完成实验的习惯。

这节课在比较初高中物理的不同点的基础上给出了学习高中物理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总结而来,是从师生共同奋斗的汗水中提炼而来,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与热情,对解决物理问题的执着与进取,在此基础上结合所讲的方法,刻苦钻研,脚踏实地,就能学好高中物理,就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二)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2讲 初中力学综合

一. 教学目的:

解答力学综合题的方法

二. 教学内容: (一)概念辨析法

概念辨析法就是以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作为标准来衡量、辨析试题所给条件的作用和相互联系,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例1](江西省中考题)一个10N的物体,在水平拉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3s内移动了15m。物体与地面间的摩擦阻力是2N,求:(1)拉力的功率;(2)上述条件下,物体匀速运动了10s,拉力做的功是多少?

分析:由于物体是水平方向做运动,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根据做功的条件必须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力的方向上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而本题在重力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尽管作用在物体上,但不做功。

功率是反映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1s)内物体所做的功。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速度大小、方向始终保持不变,且物体此时应受平衡力的作用,因此水平拉力大小等于物体所受到的摩擦阻力,则拉力大小可知。最后利用相关公式去求得结果。

解:

(1)因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所以: FTFf2N P

WtFTSt

S

2N15m

3s

10W;

(2)v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5m/s

t3s

WFTSFTvt2N5m/s10s100J

15m

答:(1)拉力的功率为10W;(2)匀速移动10s时拉力做的功100J。

(二)假设法

就是对物理现象、物理条件、物理过程或物理结果事先作出假设,一般假设为理想状态或特殊情况,然后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等知识,作出推理、分析、演算直至得出结论。 [例2](长沙市中考题)质量相等的两个实心小球A和B,已知它们的密度之比A:B1:2 现将A、B放入盛有足够多水的容器中,当A、B两球静止时,水对A、B两球的浮力之比为8:5,则Akg/m3,B3。

分析:判断A、B两球在水中静止时的浮沉情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妨把两球可能出现的浮沉情况都进行假设,进行计算并与题目所给的条件进行比较,再作出正确的判断。

解:A、B两球质量相等,则: VA:VBB:A2:1

假设两球都浸没在水中,它们所受的浮力之比为: FA:FB(水gVA):(水gVB)VA:VB2:1 显然假设不成立。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再假设两球都漂浮在水面上,此时它们受到的浮力之比为:

FA:FBGA:GB1:1

该假设也与题意不符。

因而可确定,一球漂浮,一球浸没。又因为BA,所以,A球漂浮在水面,B球浸没在水中。其所受浮力分别为:

FAGAAgVA,FBG排水gVB

所以FA:FB

AgVA水gVB【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85

又VA:VB2:1,所以:

33

A0.810kg/m 33

B1.610kg/m

(三)等效法

就是当我们所研究的物理现象或规律,其某一方面跟另一简单的物理现象、规律效果相同时,用简单的物理模型代替复杂的模型,并保证物理意义、物理规律、作用效果不变的方法。

[例3](山西省中考题)实心正方体木块(不吸水)漂浮在水面上,此时浸入水中的体积为600cm3(g取10N/kg)求:

(1)木块受到的浮力;

(2)木块上放置一个重4N的铁块,静止后木块上表面刚好与水面相平,木块的密度是多大?

(3)木块上放置铁块后与未放铁块相比,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大多少?

分析:这道题的第(1)问由阿基米德原理可直接求出;第(2)问中,木块的重力可

G

由第(1)问浮力的大小及漂浮条件得到,再由m可求出质量,所以,求木块密度的关

g键是要求出木块的体积。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注意解题条件的等效变换,即放置在木块上铁块的重力G铁大小恰好等于木块增加的浮力的大小F浮,因而可求出增加的V排就是木块原来露出水面的体积,最后得到木块的总体积,从而求得木块的密度;第(3)问中,同样的道理,木块底部增加的压力F就是F浮,再由压强公式p

解:

(1)木块漂浮时受到的浮力为:

36

F浮水gV排1010600106(N) (2)G木F浮6N m木

G木g

6N10N/kg

0.6kg

FS

,就可求出增大的压强了。

木块上放置铁块后受到的浮力增加了F浮G铁4N,木块排开水的体积增加的量为:

V排

F浮

4N

10kg/m10N/kg

3

3

水g

410

4

m

3

V木V排V排6104m34104m3103m3



m木V木

0.6kg10

3

m

3

33

0.610kg/m

(3)木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增加的量为:

p水

FS木

F浮S木

4N10

2

m

2

400Pa

(四)整体法【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所谓整体法,就是指思考物理问题时,不拘于问题的局部特征,而是着眼于问题的整体结构,通过对问题全面认真考察。从客观上理解和认识问题的本质,挖掘和发现整体结构中问题的关键点,抓住问题的内在规律,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方法。

[例4](辽宁省中考题)一实心塑料块漂浮在水面上时,排开水的体积是300cm3,塑料块的质量是多大?当在塑料块上放置一个重2N的砝码后,塑料块刚好没入水中,问此时塑料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塑料块的密度是多大?(g取10N/kg)

分析:对于两个物体(或两个以上)的连接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的习题是比较多的,求解的方法多样,将所有物体视为整体进行分析研究,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既省去了对每个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又简化了解题过程。

解:F浮G排G塑料

m塑料m排水V排1.010kg/m30010

3

3

6

m0.3kg

3

放上砝码后,将砝码与塑料块视为整体,漂浮在水面上。 F浮G砝码G塑料2N3N5N

V塑料V排

F浮

水g

5N

1.010kg/m10N/kg

3

3

510

4

m

3

塑料

m塑料V塑料

0.3kg510

4

m

3

0.610kg/m

33

(五)比例法

在应用定律、公式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时,常会遇见某些物理量保持不变(或相等),因而只需要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之间关系的问题,这时常依据物理定律、公式,利用物理现象中保持不变(或相等)的量,将其他已知量与未知量建立比例关系,这种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2

[例5](重庆市中考题)甲、乙两个长方体,由不同材料制成,其中底面积分别为S甲40cm、

S乙30cm,高度之比h甲:h乙3:2,密度之比为甲:乙3:1,若把甲放在水平桌

2

面上,乙放在甲上,水平桌面受到的压强为7000Pa,把乙取下放在水平桌面上静止不动时,桌面对乙的支持力为多少牛?

分析:这是道力学综合题,主要考查密度与压强知识的综合,此外还涉及到力的平衡,质量与重力关系等知识。该题的突破口可以从密度的概念出发,找出它们之间的知识链:密度——质量——重力——压力——压强。找出这些关系,利用比例式就可求解。

解:因为Gmg,G甲G乙

mV

,VSh,所以: h甲h乙

314030326

甲V甲g乙V乙g

甲乙

S甲S乙

所以G甲6G乙 因为p

FS甲

G甲G乙

S甲

所以G甲G乙pS甲

即:6G乙G乙7000Pa40104m2 解得:G乙4N

根据力的平衡原理可知,水平桌面对乙的支持力大小等于G,为4N。

(六)综合法

综合法是一种逆向思维方法,就是从要求的结论或结果入手,分析所求结论或结果所需的条件,题意是否给出,若条件不足,则应先求解条件的不足部分,如此推导,直到与题意所给条件完全联系起来构成一个解题的整体过程。

[例6](江苏省中考题)用如下图所示滑轮组提升水中的物体A。若物体的质量为140kg,体积为60dm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求:

(1)物体A

(2350N(g取分析:点。力。顺序为:

F浮FAW有W总F 要求物体露出水面体积的大小,也就要求物体所受浮力的减小值,所以应根据后一次情况中力的平衡条件,先求出后一次情况中物体所受浮力。解题顺序是:

F浮F浮V露。 FFA

解:

(1)F浮水gV排水gVA600(N) GAmAg1400(N)

FAGAF浮1400N600N800N

F

W有W总

FAhFS

FA

n

250(N)

(2)

nF

nF1120(N) FA

FA

F浮 GAFA

GAFA280(N) ∴ F浮

F浮水gV露【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F浮F浮

∴ V露

水g

3.210

2

(m)

3

【模拟试题】

1. 小黄假日去图书馆阅览室看书,当馆内大厅的时钟指向3h55min,他离馆,刚到家时,家中的时钟指向4h10min,此时他发现书包忘在阅览室,便以相同速度原路返回去拿,来到

图书馆大厅时,厅内时钟已是4h15min,家里的钟是准确的,那么,图书馆大厅的时钟是快还是慢?

5. 考察到音响效果,一般剧场的混响时间应设计在( ) A. 0.1s左右 B. 1.5s左右 C. 3s左右 D. 5s左右 6. 一般人对频率在什么范围内的声音最为敏感?

7. 从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什么要迅速张开嘴巴或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

8. 有一种密度瓶大家可能没有见过,但道理很简单,如图所示,它是一个壁较薄的玻璃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三)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讲义

初中~高中衔接班物理教材

前 言

【目的】

高中阶段是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能不能很好的度过这一阶段,能不能在这个阶段取得大的进步和收获,是关系每位同学今后人生走向的一个大问题.而高中阶段从课程的设置、课程的难度、内容的深度、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等各方面比初中都有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所以许多初中毕业生在升入高中后,变得不适应,学习成绩大幅度下滑,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失去动力.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的适应高中生活,迈好进入高中的第一步,特此编写了衔接班的教材,以期对同学们的学习有一个好的大的帮助.

【内容】

高中物理主要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几大部分,其中力学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其中的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一些思路在高中是贯穿始终的;其次是电磁学,这是高中物理的另一大部分内容,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教材主要讲解一些高中常用的解题思想、思维方法、推理过程等基础性的知识,为同学们更好的学习高中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一部分 力学

力学中的主要内容:静力学、力的平衡、力的合成与分解、动力学等.

力学中的主要方法:受力分析、图解法、正交分解法等

第一节 力

一、力的概念

1.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既有施力物体,又有受力物体.

2.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大小用测力计(弹簧秤)测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2)力不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要把一个力完全表达出来,既要说明它的大小,又要说明它的方向.

(3)大小和方向都相同的力,作用在物体上的不同位置,即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效果一般不同.

3.力的图示: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表示出来的方法.

4.力的示意图:用一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方法.

5.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使物体发生形变

6.力的分类:(1)按力的性质分类: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磁力等

(2)按力的作用效果分类:如拉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二、难点辨析

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吗?

我们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物体A对物体B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必然受到B对A的作用力.对于A对B施加的作用力来说,A是施力物体,B是受力物体,而对B施加于A的作用力来说,B是施力物体,A是受力物体,因此说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

三、例题讲解

如图所示,静止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为6N,试画出压力的图示,说明施

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画出木块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示意图.

解析:画力的图示时,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选标度;(2)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线段,线段长短按标度和力的大小来画,线段标上刻度;(3)在线段上加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如图所示.

压力的施力物体是木块,受力物体是桌子.画力的示意图时,只需画出

力的作用点和方向,对线的长短没有严格要求.

四、针对练习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磁铁间有作用力,说明力可以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

B.只有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C.一个力必定与两个物体相联系

D.力可以用天平测量

2.下述各力中,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是

A.重力 B.拉力 C.阻力 D.摩擦力

3.如图所示甲中木箱的P点,用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的150N的力拉木箱;在图乙中木块的Q点,用与竖直方向成60角斜向上的20N的力把木块抵在墙壁上.试作出甲、乙两图中所给力的图示,并作出丙图中电灯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4.下列四组力中,完全按照性质命名的是哪一组

A.万有引力、动力、压力 B.重力、弹力、摩擦力

C.拉力、压力、支持力 D.弹力、阻力、拉力

5.下列有关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当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时,这两个力才相等

B.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作用时,由于这两个力所产生的效果相互抵消,所以对物体不产生任何效果

C.两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的力对物体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一定相同

D.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而将其作用点移动时,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可能发生改变

第二节 重力

一、重力的概念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也叫重量.

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不管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因此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2.重力的大小:用弹簧秤测量.Gmg,g9.8N/kg.

(1)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竖直悬绳的拉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但拉力不是重力.

(2)在静止的情况下,物体对水平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但压力也不是重力.

(3)称量原理:利用二力平衡来称量物体的重力.

3.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不能说成是垂直向下.

4.重心: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作物体的重心.

(1)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位置只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有关,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其重心在其几何中心上.

(2)物体的重心不一定都在物体上.例如质量分布均匀的直角拐尺,质量分布均匀的圆形铁环.

(3)对于厚度很小的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其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求出.

二、例题讲解

把一条盘在地上,长为L的质量分布均匀的软绳向上提起,当绳刚好拉

直时,它的重心位置升高了 ;把一边长为L的正方形均质薄板ABCD

(如图)绕C点翻到对角线AC处于竖直位置时,其重心升高了 .

解析:当软绳在地面上时,重心高度为零,当绳刚好拉直时,重心在离LL地面高为处;当薄板没有翻转时,重心高为,当薄板绕C点翻到对角线AC处于竖直位22

置时,重心高为L221L.所以,答案为:, L 222

三、针对练习

1.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垂直向下的

C.重力的大小可以直接用天平来测量 D.重力是由于物体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2.用弹簧秤竖直悬挂一个静止的小球,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就是小球的重力

B.小球对弹簧秤的拉力大小等于小球的重力大小

C.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弹簧秤

D.小球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静止的物体才受到重力 B.空中飞行的子弹受重力作用

C.重力就是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

D.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4.试画出图中各物体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5.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为 ;一个60kg的人,其重力为 ;如果这个人在gg的月球上,它的重力变为6

6.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或天平直接测出

B.物体对悬线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C.物体对竖直悬线的拉力或对水平支持物的压力一定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

D.物体静止放在水平地面上,它对地面的压力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

7.关于物体的重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重心就是物体上最重的点

B.重心是物体的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

C.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但有规则形状的均匀物体的重心就一定在物体上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

D.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必与其几何中心重合

第三节 弹力

一、基本概念

1.形变:物体的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形变.

(1)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今后一般的形变都是指弹性形变.

(2)物体的弹性形变按其形状变化情况可分为拉伸或压缩形变、弯曲形变及扭转形变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种力叫作弹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都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所以它们都是弹力.

3.弹力产生的条件:(1)物体之间必须相互接触(2)物体要发生形变

4.弹力的方向:总体来说,弹力的方向总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总与受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同.

(1)压力或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绳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平面产生的弹力(压力或支持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产生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平面,一个点产生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的平面(或曲面的切平面).

5.弹力的大小:(1)弹力的大小与物体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形变消失,弹力也随之消失.

(2)根据二力平衡求弹力的大小

二、难点辨析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发生形变时,则在接触处产生弹力;如果仅仅是接触而不发生形变,则没有弹力产生,那么如何判断是否发生形变呢?

(1)利用假设法判断:

要判断物体在某一接触处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可假设在该处将与物体接触的另一物体去掉,看物体是否在该位置保持原来的状态,从而判断物体在该处是否受到弹力的作用.

例如如图所示,一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AC上,并和AB光滑面接触,

球静止,试分析球所受的弹力.

(2)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

例题同上题.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四)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5讲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第5讲

绪言 第一章 力 1~ 4

二. 教学目的:

1. 绪言概述

2. 力的基本概念、重力、弹力、摩擦力

三. 教学内容:

1. 绪言概述:

概述:本书绪言是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编写的。简要、概括地叙述了物理学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怎样学好高中物理学。

绪言改变了过去常用的满篇文字的写法,用八个彩页讲述了六个部分的内容:

(1)引子

(2)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

(3)物理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在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

(4)物理学是现代技术的重要基础。

(5)物理学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

(6)怎样学好高中物理。

2. 第一章概述

(1)概述:这一章讲述有关力的基本知识,包括了后面学习的动力学和静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基础性和预备性是本章的特点。

这一章只要求初步熟悉物体受力分析,不要求学生分析比较复杂的情形。这是因为,对于比较复杂的情形,要结合着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进行受力分析,学生才能掌握得更好。对物体受力分析的要求,应贯穿在整个力学教学中,并逐步加以提高。

(2)单元划分:

第一单元: 1~ 4讲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

第二单元: 5~ 6讲述力的合成和分解

3.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4. 力的特点:

(1)力的物质性

(2)力的成对性和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4)力的等效性

5.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注意:

(1)力的大小用弹簧秤(包括体重计)测量、天平(包括杆秤、磅秤)测量的是质量。

(2)力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牛顿,符号为N。

6. 力的图示:

用一有方向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表示出来的方法。

注意:

(1)在图中必须明确力的大小标度(用多少毫米表示多少牛的力)、方向、大小、作用点。

(2)在画力的图示时,同学们常常由于粗心漏了选标度和标刻度而使力的图示不规范化,所以在学习物理时一定要养成考虑问题细心周到,处理问题谨慎、果断等良好习惯。

接力的性质分有:重力、弹力、摩擦力压力、支持力、动力、阻力等 7. 力的分类(力学中)接力的作用效果分有:

8. 重力:

(1)重力的产生: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

注意:

① 重力不一定严格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但近似相等。

② 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

③ 地球周围的物体,不管是静止还是运动都受重力。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注意:竖直方向就是与水平面垂直的方向,而不要把竖直方向说成是指向地心的方向,也不能不加条件地说成是垂直方向。

(3)重力的大小:Gmg。(在地球表面附近,g取值通常为9.8N/kg)

(4)重力的测量:用弹簧秤(包括体重计)测量。

注意:弹簧秤、体重计测重力时的读数只是反映重物对悬线拉力、重物对体重计压力的大小,所以测物体重力时,要使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否则,拉力、压力大小就不一定等于重力。

(5)重力的作用点:重力作用在物体的各个部分,从效果上看,跟作用在某一点是相同的,这个点就相当于整个物体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注意:有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有些物体的重心在物体外。

9. 弹力

(1)形变: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改变。

① 弹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

② 泛性形变:在外力停止作用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

(2)弹力的定义: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对使其产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的作用力。

(3)弹力的产生条件:物体直接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4)相互接触物体是否存在弹力的判断方法:

① 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挤压产生弹性形变,这种方法适用于形变明显情况,如弹簧。 ② 如果物体间存在微小形变,不易判断,这时可用假设法进行判定,即假设接触的两物体没有弹力,看它们是否符合题意(如静止),如果符合,说明不存在弹力,反之存在弹力。

(5)弹力的方向:和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或者说和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外力方向相反。 注意:平面产生或受到的弹力(压力或支持力)垂直于平面,曲面产生或受到的弹力垂直于曲面该处的切面,一个点产生或受到的弹力垂直于跟它接触平面(或曲面的切线),绳子产生的弹力沿绳的收缩方向。

(6)弹力的作用点:

作用在物体的接触面。(结合力的图示举例说明)

(7)弹簧的弹力:遵守胡克定律,定律的条件部分为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或者说弹簧在弹性限度内),公式为fkx,其中x为弹簧的伸长或缩短量,即xl后l原或xl原l后,k为弹簧的劲度系数,描述弹簧的软硬程度。

10. 滑动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挤压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①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间存在压力;②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③ 两个物体接触面发生相对运动(不是运动趋势),以上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

(3)大小:遵守滑动摩擦定律。内容是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也就是跟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成正比,即fN,其中N为两物体接触面间的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为动摩擦因数,与N无关,取决于两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5)作用点: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11. 静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但又没有发生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上就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是静摩擦力。

(2)产生条件:

①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间存在压力

②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不光滑

③ 两个物体接触面存在相对运动趋势,以上三个条件要同时满足

(3)大小:随沿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的外力F增大而增大。但有一个范围(0~最大静摩擦力f)

(4)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上。

总结提高:此题中货物受到的静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是动力(与运动方向相同),不是阻力。有些问题静摩擦力是阻力,请同学找实例分析。

【模拟试题】

1. 画出图1中物体A的受力分析图。0

图1

2. 关于弹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要两个物体接触就一定产生弹力

B. 木块放在桌面上要受到一个向上的弹力,这是由于木块发生微小形变而产生的

C. 拿一根细竹竿拨动水中的木头,木头受到竹竿的弹力,这是由于细竹竿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D. 绳对物体的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而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 关于静摩擦力的方法,下列错误的有( )

A. 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有静摩擦力的作用

B. 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C. 静摩擦力一定是阻力

D. 在压力一定的条件下,静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但有一个限度

4. 关于滑动摩擦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滑动摩擦力不可能是动力

B. 滑动摩擦力总是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C. 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着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D. 滑动摩擦力跟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5. 如图2所示,细绳竖直拉紧,小球和光滑斜面接触,并处于静止状态,则小球受到的力是( )

A. 重力、绳的拉力 B. 重力、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C. 重力、斜面的弹力 D. 绳的拉力、斜面的弹力

图2

6. 如图3所示,三根质量和形状都相同的光滑圆柱体,它们的重力位置不同,搁在两墙之间(为了方便,将它们画在同一截面图上,重心位置分别用1,2,3标出),设N1,N2,N3分别为三根圆柱体对墙的压力,则( )

A. N1N2N3

C. N1N2N3 B. N1N2N3 D. N1

N3N2

图3

7. 运动员用双手握住竖直的竹杆匀速攀上和匀速滑下。他所受的摩擦力分别是f1和f2,那么( )

A. f1向下,f2向上,且f1f2

B. f1向下,f2向上,且f1f2

C. f1向上,f2向上,且f1f2

D. f1向上,f2向上,且f1f2

初升高物理衔接班,课件(五)
初升高物理衔接讲义与练习

1

2

3

4

5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丁香结的阅读答案]丁香结阅读答案
  • [丁香结阅读题答案]丁香结阅读题及答案
  • 《丁香结》原文|《丁香结》阅读答案
  • [花之歌]《花之歌》 阅读答案
  • 乌鸦喝水课件
  • 核舟记课件
  • [阅读课教案]小学生阅读课件
  • 群文阅读策略|小学群文阅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