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22    阅读: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一)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docx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学会赏析课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 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培养质疑和思考能力,能大胆发表对作品的独到见解;

3. 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培养学生勇于积极追求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质疑、思考、交流、表达。

2. 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学生的自身感受出发,引出课文。只要无雨无雪,太阳、月亮总是日日夜夜

与我们相伴。现在谁来说说当你面对着今天的一轮红日时的感受?回忆深夜天空里的皎洁月亮,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古往今来,对着太阳和月亮,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和慨叹。如: 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二、不同的境遇,不同的环境,让人们即使面对着同样的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已经预习过这篇文章了,日、月让作家巴金有怎样的感受?用原文中的字来回答。

日带来的是:光、热

月带来的是:凉、冷、寒、死他的感受和我们大家的乍看有相似之处。

三、巴金曾经说过:“我有一个信仰,我愿意人知道它;我有一颗心,我愿意人了解它。我写文章,就为着想把自己的一切放在那里面给人看个仔细。”

他的文字就是他的思想,就是他的精神,他是放入了自己的全部感情,用整颗心在写作,下面我们就仔细地读巴金的文字,继而仔细地感受巴金放在那里面的“一切”。(正音,齐读课文)

四、任何创作都是有感而发,再经过自己的提炼、思考,形成文字。一般我们都是一课一篇文章,第8课名为《短文两篇》,中间包含了《日》《月》两篇小文章,大家觉得我们用什么方法、从哪些方面来学习,才能够发现文章的特点,比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看到作者放在里面的“心”和“信仰”呢?

1.比较阅读。

2.从文章的内容。

3.从文章的思路。

4.从文章的主旨。

五、运用以上的方法,请前后的四位同学结合文章内容去发现、去感受(重点:提出疑问,发现文章的特点)

(一)内容方面:

1. 作者为什么不写日、月,却更多地写了其他的内容?

从飞蛾、夸父,从渺小到伟大,简单的生物和远古神话中的人物,他们都是为了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包括姮娥也与他们相似,为了一个不知是否可以实现的理想(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或者有她所思慕的什么人)而放弃原有的一切。他们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这种勇于追求、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生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生。

2.“飞蛾”为什么值得赞美?飞蛾扑火,向来被认为是自寻死路,自不量力的。作者写“日”,却用主要的篇幅来赞美飞蛾扑火,这是为什么?

(1)因为飞蛾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或者浸在油中,这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

(2)因为这里的飞蛾已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生物,它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它成为了一种象征,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征。作者写

的虽然是“日”,但主要写的却是飞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热的行为。

3. 在《月》中,第四段大段的月下感受与本文有什么联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冰冷。文中多处提到,如“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望着明月,总觉寒光冷气浸入我的身体”“月光冷得很”等。一个人踱步在月光之下,虽孤寂凄清,同时可以清楚地整理自己的思绪。月下的心情并不是像《日》中的激情洋溢,也不是悠闲自在,而是忧愁沉重的。在这样的情绪下,作者并未就此沉溺,而是在思考,“的确,月光冷得很”,“月的光是死的光”,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死了的星球。嫦娥依然要奔月而去,要坚定自己的追求,也因为冷,更对光明和热充满了向往。

4. 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嫦娥奔月”的传说?

因为嫦娥也是为了某种理想,为了改变月光的冰冷,为了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而奔月

的。虽然作者用的是疑问的语气,但是在嫦娥的身上,作者也寄托了自己的人格理想。

(二)思路方面:

1.(1)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

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

(2)在叙述完夸父、飞蛾之后,为什么作者笔锋忽然一转,说起了“为着追求光和热,

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与(1)相近,不同的问法)

因为前面所说的夸父和飞蛾都是为了后面铺垫,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这句话,这才是作者表达的重点,为着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作者理想中的人格。

2.(1)理解光明和寒冷特殊的含义。

(2)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

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体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冷和热是一种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突出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三)思想主旨:

1. 联系两篇课文,找出贯穿两者之间的中心思想。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在禺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2. 如何理解“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这是本文要表达的中心,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3. 课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生命当然可爱,然而要活得有追求,有价值。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日》和《月》都是在40 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胜利的到来,因此可以理解巴金为什么歌颂光明,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的人。

4.“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5. 如何理解“日”“飞蛾”“夸父”“姮娥”等的象征意义?

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和理想的思想感情。

6. 了解一部作品的内涵,还要结合当时的背景。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动乱屠杀,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自我。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六、作家作品介绍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

七、课堂小结

巴金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笔下春秋见证了百年历史,他用真诚感动了中国,成为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最后让我们和着巴金的《日》《月》和中国一起感动吧:我追求光明,追求人间的爱,追求我理想中的英雄。结果我依旧得到痛苦。但是我并不后悔,我还要以更大的勇气走我的路。愿我们每一位同学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都能够怀着希望、怀着热情面对生活。

作业布置:

1. 课后阅读巴金的散文:《海上生明月》《海上的日出》。

2. 选择一种自然景物,借物抒情,写一篇作文

3. 完成课课练。

板书设计:

短文两篇

巴金

日月

飞蛾扑火

夸父逐日光明、理想

姮娥奔月勇气、奋斗

人有追求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二)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积累本课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4.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老师讲故事,学生听故事,谈体会

一次空难,一对父母将自己的双臂张开,把孩子护在身体之下,结果父母双亡,而孩子安然无恙。

2.揭示课题

人有此情,动物也有此情,今天我们将去感受动物母性的伟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了解故事大意。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教师配乐读两篇短文中的精彩感人语段。

《母牛》:“牛的主人寻来了„„人们看到了母子眼中的泪水”

《雕像》:“原来,慈爱的鸟妈妈本能地知道„„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4.男女生读这些句子

5.齐读课文,说说两篇短文的共同主题是什么?(母爱)

6.两篇短文相同的主题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三、合作探究学习《母牛》

1.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用一个词或句子概括母牛在你心中的形象。

3.说说你是通过哪些句子感受到母牛的形象的。

4.画出文中描写母牛拦路索水的情形的句子。

(1)“老牛沉默地立在车前„„也不肯挪动半步。”

(2)“双方依然僵持着。”

(3)“可老牛不为所动。”

(4)“老牛的凄厉哞叫„„显得分外悲壮。”

5.老牛得到水后又是怎样的情形?

(1)“仰天长哞,似乎在呼唤什么。”

(2)“受伤的老牛慈爱地看着小牛贪婪地喝完水„„眼中的泪水。”

(3)“没等主人吆喝„„慢慢地往回走。”

6.文章除了对老牛进行了直接描写外,还有一些侧面描写表现母牛的倔强,找出相关句子。

(人们前后的表现。)

7.母牛为什么要这样做?它的倔强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表现?

四、小节

课文是通过叙述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啦展现母牛的母爱的。

板书设计:

拦路索水

母牛

仰天长哞伟大的母性

看小牛喝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体会动物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难点:体会两篇短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快速读文,了解内容

1.找出课文中让人感动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

“它微微张开焦枯的翅膀,像一尊雕像。”

“护林员感到有些惊奇„„却没有烧伤的痕迹。”

“当火苗窜上来灼伤它的身体时„„保护着翅膀低下的孩子们。”

2.从句子中感受到鸟妈妈怎样的形象?

3.是什么力量让鸟妈妈这样勇敢,不怕牺牲?

二、体会两文在表达方法上的不同

《母牛》一文是按故事情节的推进来叙述的。拦路索水——小牛喝水——牛往回走。

《雕像》一文先设置悬念——母鸟死了,而雏鸟却没有烧伤的痕迹,然后解释悬念——母鸟用自己的翅膀为它们撑起了保护伞。

三、两文给我们的启示

动物也有浓浓的亲情,我们人类应该爱护动物、保护动物。

四、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微微张开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鸟妈妈

勇敢坚定匍匐

一动不动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三)
25《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5《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山海经》和《列子》相关常识,学会自主阅读文言短文,积累文言词汇;

2.熟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3.培养探究精神,能多角度理解课文。

二、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多角度理解两篇文章的内涵。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夸父逐日》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中国的神话故事浩如烟海,《山海经》则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神话故事集。同学们能不能就你知道的向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山海经》。(学生自由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师板课题)。看看夸父是怎样“与日逐走”的?结果怎样呢?

二、熟读成诵,培养语感

1.播放录音。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学生齐读。

三、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1、说说你以前是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文言字词,读懂文言文的?

(如看注释,查字典,组词法,换字法,联系上下文等)

请你再认真地读课文,用上你喜欢的方法,结合全文,理解下面这些词语的意思。 逐走 入日 河渭 北饮大泽

道渴 杖 邓林

2、学生自学。

3、学生发言,交流自学成果。

4、你能合上课本,只看着这些词,把故事讲下来吗?

学生自由讲述。

学生个别讲述,其他学生注意纠错。教师要注意引导纠错,并抓住翻译时的亮点作好点评。

5、背诵全文。

四、交流讨论

1.你怎么看待夸父这一人物?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 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2.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第一个问题讨论明确了,这一个问题也就好解决了。从夸父这一形象,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走进自然的勇气和美好愿望。关键是要用神话的特点

来引导学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并能默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夸父逐日》使我们认识了一位神话英雄,《共工怒触不周山》将引领我们走进远古神话的战争之中。2两则神话故事都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可贵的认识自然的探索精神,我们应该发扬这种精神,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发掘未知世界的秘密,即使是幼稚的,也是新的发现的开端。 二、听录音,整体感悟

(1)四人小组讨论、翻译,也可以互相提出问题。

(2)教师解答重点理解的词。

(3)全班讨论,落实翻译。教师可以侧重指导学生注意实词的积累、常见虚词的用法及文言文中词语省略的现象,争取达到不看注释能正确解释和翻译。

(4)学生反复读课文,当堂背诵课文。

三、探究赏析,加深理解

思考:

(1)“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请你作一点推测。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最后总结归纳。

明确:

(1)“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2)《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3)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四、小结

我们这两节课所学的传说中的夸父,共工氏当然并不一定实有其事,然而他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同学们下去还可以搜集一些关于太阳,黄河等自然神话的传说,比如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等。

五、布置作业

课堂对接1,2,3题。

板书

逐走:赛跑 河渭:即黄河、渭河 北饮大泽:名词作状语,向北 。大泽,大湖 .

邓林:地名

思路: 逐走——入日——欲饮——不足——渴死——弃仗——化林

昔者:从前 绝:断 焉:向这里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思路:争帝——触山——柱折——维绝——天倾——物移——地陷——尘归

教学后记: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四)
第18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第 1 页 共 1 页

第 2 页 共 2 页

教 学 设 计

第 3 页 共 3 页

第 4 页 共 4 页

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五)
25、《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短文两篇《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理解积累文言词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并掌握神话故事的知识,理解短文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懂得事物具有多面性,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要实事求是。

(2).有感情地诵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共工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时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诵读及背诵。

2.让学生明白故事中蕴含的意义及课外的拓展延伸。

教学设想】

1.教学这两篇短文,要注重诵读。

2.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神话是最早的口头叙事文学之一,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神话是远古先民对自然和社会现象无法作科学的解释,主要通过超自然的现象和幻想的形式,表达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及人与自然的理解,一定程度上表达出古代先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

一些神话学者将神话分为独立神话和体系神话两种。所谓独立神话,又叫“原始的、单个的神话”,所谓体系神话,又叫“文明的、综合的神话”。

中国神话是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或宏伟壮丽,或典雅庄重,或优美动人,或谐趣天成,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尤其影响了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18篇,作者不详。分为《山经》(五篇)和《海经》(《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和又一篇《海内经》)两个部分。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今存的有二十一篇。“鸿”是广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认为此

书包括了广大而光明的通理。全书内容庞杂,它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份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

二、课文感知

《夸父逐日》

1.词语积累

逐走(跑) 饮于河(到)(黄河)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未至(到达) 道渴而死(表修饰) 弃其杖(他的) 化为邓林(桃林)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本文属古代神话,全文仅375字,但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结果全都展示出来,且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3.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这种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 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5. 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

★★成语“夸父逐日”(夸父追日 ):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6. 这则神话的主题: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挑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阅读《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名自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山海经 ·北山经》

★★这也是选自《山海经》的一则中国古代神话,试分析两则神话的相同点。 表现古代人民挑战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顽强的毅力。

8.课堂小结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共工怒触不周山》

1.“五帝”指的是黄帝和他以后的颛顼、帝喾、尧、舜这五个部落联盟领袖。 ★★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

满头的赤发,坐骑是两条龙。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是炎帝的后代。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

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不要相信共工氏。共工氏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共工氏英勇的行为得到了人们的尊敬。在他死后,人们奉他为水师 (司水利之神),他的儿子后土也被人们奉为社神(即土地神),后来人们发誓时说“苍天后土在上”,就谈的是他。

2.不周山: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莲山课件《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3.感知课文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经过:败后怒触不周

★ 结果:日月星辰移位

4.“怒而触不周之山 ”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5.了解文章内容,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正面: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6.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①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③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7.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共工大败发怒撞击不周山,使日、月、星辰移位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和探索、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文章行文简洁,全文虽然不足一百字,但是情节完整,层次分明,想象丰富,气魄宏大。 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 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训练:

1.余光中的诗

夸 父

为什么要苦苦去挽救黄昏呢?那只是落日的背影。

也不必吸尽大洋与长河,那只是落日的倒影。

与其穷追苍茫的暮景,埋没在紫蔼的余烬,——何不回身挥杖,

迎面奔向新绽的旭阳,去探千瓣之光的蕊心?

壮士的前途不在昨夜,在明晨,西奔是徒劳,奔回东方吧,

既然是追不上了,就撞上!

★★余光中的诗引领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所谓“追不上”,也并不表示结束,面对人生的困境与僵局,不是一味的勇往直前,浪掷生命于错误的目标上,而是冷静理性地思索确认方向追逐希望,一切都将有峰回路转的突破。(转换思维的视角,便柳暗花明。这就是逆向思维。)

2.《愚公移山》是个寓言故事,传统看法往往从愚公移山的目的、精神的角度正面肯定愚公为修建一条通往山外的通衢大道、改善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良好动机和勇于面对困难不怕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逆向思维:与其搬山,不如搬家;移山贻误子孙; “愚公移山,精神可嘉,方法不当” ;我们做事情仅仅具有满腔热情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三者结合,才能把事情办好。

3.精卫填海:以自己弱小的力量要填平大海,写出他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持之以恒的精神。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2)蜗牛:守旧、爬行主义、慢慢腾腾、四平八稳等。

我们还可以这样思考„„

五、有关资料:夸父神话究竟隐藏着先人对于哪种自然现象的猜测和解释? 解释一: 夸父族,揭开昼夜交替之谜,不断向西迁移。看看太阳到底降落到什么地方。 [清]郝懿行 夸父族聚居于 河南灵宝县东南,与陕西太华山相连。 解释二:月神

台湾 杜而未:月与日的竞赛,“入日”—日蚀。成功后即死亡。新月三天后仍出来,以“弃其仗,化为邓林”—邓林为繁星。

解释三:茅盾《神话研究·巨人族及幽明世界》夸父:地下阴间神

①夸父行迹巨伟多力,如希腊和北欧神话中的巨人族(提坛),闭居于北方的底下穴(塔塔罗司)。夸父为后土的后裔,后土也正是主治地下幽都的神。 ②从北方成都载天山出发,逐日一周后又回到此山。北-东-南-西(禺谷)-北 神话之本质:以夸父为代表的阴间势力与天神争霸,被天神所征服。 解释四:水神

吕思勉,王孝廉:夸父神话的“夸父逐日”和“夸父之死”水神与火神之争,而作为火神光明神胜利的神话象征。

《山海经·东山经》:又南三百里,曰豺山„„有瘦焉,其状如夸父而彘(zhì)(猪)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六、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讨厌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在这两则短中文,我主要从三个层次来入手,注重情境的设置,挖掘其文化气息,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当中学习。

第一层“积累、整合”境界中,注重文章的诵读。以学生自主置疑为主,找出本课文言文的重难点,教师适时补充,全面“扫盲”,夯实学生的文言基础。

第二层“感受、鉴赏”境界中,设置相应情境,发挥想象和夸张,多角度品味文意,从而看其人。

第三层“思考、领悟”境界中,去掉神话色彩,还原本色。一是让学生进一步挖掘文章的主旨,二是让学生体味神话中超现实的想象、夸张的浪漫注意的魅力。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文化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文言文学习更应是如此,文言文秉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文化教育渗透到文言文学习当中去,让学生跳出以往的枯燥文言文学习,让其充满着生活化、个性化,让我们的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丁香结的阅读答案]丁香结阅读答案
  • [丁香结阅读题答案]丁香结阅读题及答案
  • 《丁香结》原文|《丁香结》阅读答案
  • [花之歌]《花之歌》 阅读答案
  • 乌鸦喝水课件
  • 核舟记课件
  • [阅读课教案]小学生阅读课件
  • 群文阅读策略|小学群文阅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