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穿井得一人课件

编辑:zhangyanq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0-15    阅读:

  出于春秋时期宋国的一个典故,意思是打出一口水井后,还可以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提水。中国招生考试网www.chinazhaokao.com  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穿井得一人课件,希望对你有帮助。

  穿井得一人课件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虽然只是开挖一口十多米深、直径不到一米的水井,但是在地下掘土、取土和进行井壁加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丁氏一家人起早摸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第一次取水的那一天,丁氏家的人像过节一样。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哩!”

  村里的人听了丁氏的话以后,有向他道喜的,也有因无关其痛痒并不在意的。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穿井得一人的故事说明,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短文两篇《枭逢鸠》《穿井得人》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 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 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 翻译文言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枭逢鸠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语 《枭逢鸠》又名《枭将东徙》,是一则动物寓言。“枭”即猫儿鹰,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欢喜。枭意识到这一点滴,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枭逢鸠》选自《说苑•谈丛》,本书汉朝学者刘向采集传记百家,正史杂著所载古人行事之迹,编成君道、臣术、建本、兵节、贵德、复恩等二十卷,“欲以为法戒”。本书广征博引,文字生动,不仅对于历史科学,而且也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刘向(约前77-前6),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著有《新序》、《说苑》等。 2.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合理,特别是人物对话,要读出感情。语气和韵味。 3.翻译课文。补充重点词语。何故:什么原因? 犹恶子之声:犹,还是。 4.质疑:枭要向东迁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因为人们讨厌枭鸣叫的声音。 5. 质疑:鸠对枭东迁持什么态度? 讨论并归纳:斑鸠认为枭要改变自己的鸣叫的声音。如果不改变,向东搬迁,人们还会讨厌枭的声音。 6.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可从如何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的角度来谈。如:一个人有了缺点错误,该力求改正,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如果只埋怨别人,只改换坏境是无济于事的。 (2) 可从尊重共性与尊重个性的角度来谈。枭的叫声是其本性决定的,也是它区别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它没有错,也不须更鸣。别人应该宽容地对待它的个性。 四、课堂小结 本由寓言的寓意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不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鸠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味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感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么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这些都是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问题,通过学习此文可引导他们作进一步的思考与讨论。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第一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穿井得人

  一、预习 1. 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 试翻译课文。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 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 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 东 ,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 代词 这件事 子将安之 动词 去 得一人之使 助词 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 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 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认为 以故东迁 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 向 非得一人于井中 在

  五、作业。

  1. 完成课后理解与探究二、三题。

  2. 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 ·《幼儿教育课件制作》教学大纲(2015-07-08)
  • ·课件制作展示(简单二维机械类)(2015-07-09)
  • ·党课课件制作时的注意事项(2015-07-09)
  • ·PPT课件制作的操作步骤(2015-07-09)
  • ·个性化课件可生好书(2015-07-09)
  • ·如何用多媒体课件上好语文教学课?(2015-07-09)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丁香结的阅读答案]丁香结阅读答案
  • [丁香结阅读题答案]丁香结阅读题及答案
  • 《丁香结》原文|《丁香结》阅读答案
  • [花之歌]《花之歌》 阅读答案
  • 乌鸦喝水课件
  • 核舟记课件
  • [阅读课教案]小学生阅读课件
  • 群文阅读策略|小学群文阅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