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课件 >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21    阅读: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一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节课同学们对新的校园环境比较好奇,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而不急于给出数数的任务,待小朋友们一一说出校园图里的人和物后,再给出数数的任务,此时小朋友会说:“有1面红旗”、“有7只鸟”、“有4个垃圾桶”等等,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发问:“同学们真聪明,数得很好,图上那么多东西,哪些数了?哪些没数呢?你们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既不多数也不少数?”学生会说:“数了的用手盖住”,“数一个做一个记号”、“编号”,还有的学生说:“从上面数,再数下面的”这些想法都很好,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教师问“红旗有几面啊?”,“单杠有几个?”„„引导学生按数目从小到大的顺序数出图中的事物个数。 数完图中的数,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

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一比》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很难和学生说清楚,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在引导他们将两个胡萝卜难走,这样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个重!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可还是有不会说,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么讲!

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分一分》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分一分》,从内容上看,没有太大的难处,学生都知道是怎样分的,但最难得就是让他们说出是按什么分的。例题中出示的商店物体的摆放图,学生都清楚每一个架子上摆的是什么,但当问他们这些物品是按什么分类的,学生们就不知道了,我只好告诉他们是按用途进行分类的。

“想想做做”第3题是要求连一连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之后再连一连。由于叶子的个数比较多,连线比较多,为了美观还得要求学生不能将线连到一起去。在课上检查他们连线的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有的学生能够画的又直又美观,而有的学生画的很乱。这道题目在进行分类后,最好将属于同一类的先放在一个盘子里,

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画,这样就不会太乱。

“想想做做”第4题,有多种分法,但在他们想不出分法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知道另一种分法了。

这几天教下来,发现要想使学生听你的课,就得先抓住他们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一堂课上不可能都是新鲜的东西,要让学生紧跟着你的步子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时刻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口令要时刻地强调。

越来越发现,小孩笨没有关系,但一定不要有坏习惯,发现有的学生上课的表现实在是差,坐不住也就算了,还有更恶劣的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影响正常的上课,所以对学生不能指望他们会好好听你的教导,有时要放些狠话,做些“狠事”,他们才会记住你的话!

《认位置》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位置这课,教学重难点都是:认识左右。

可以开始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得右手,现在想想就应该规定好统一举哪只手,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左右是否分清。之后就是找找身上还有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的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先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但在教学时,只顾形式了,没有观察学生是否都作对,也没有反馈学生做的情况,所以可以开始就把这节课的重点给忽略了,学生有的根本还不清楚左和右。

之后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小明和小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被这一问题问到了,没有多少学生会回答。之后就转而问,看看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会回答的。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学生还是不太会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说的比较乱,而且在图上的事物学生还是很难分辨清楚它们位置关系。但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的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的也很好。

之后教学“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学生由于对图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因此,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上下位置关系,对左右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真是愁人啊!

认识1-5》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书写数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1-5这五个数字,而且也会书写,但那都是不规范的书写,这节课是要教学生正确地书写1-5这几个数字。

本以为会是很简单的内容,但学生写起来却是那么地不容易。先是一个一个地在书上写,学生看,看完学生再描红,之后再让学生自己仿写。当我一个一个检查时,发现学生写成什么样的都有,歪歪扭扭的,没写在格子里的,弯没有弯圆的。稀奇古怪什么样都有。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拿笔还不稳,对于书写还是有些不熟悉的,而且他们的控制力还不够好,都不能很好地将每一个数字写好,只有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将数字写好,写好数字将会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教育,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尊敬老人。

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生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生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

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

《认识0》教学反思

“0”这个数字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但0的另一个含义他们却不太清楚,那就是:0还表示开始,从刻度尺子上面可以看出来。这节课的重点是书写“0”,这个“0”确实是很难写,在我示范以后让他们再写,发现写得很糟糕要么就是头写得尖尖的,要么就是肚子写得大大的,全都贴在了线上面,写得好看的很少。“0”这个数字要写好是不容易的,要多多练习才行。

生活中的“0”,学生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家里的门牌号,也有聪明的学生说道了温度计,呵呵,小孩还是很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

《认识=、>、<》教学反思

总体来看,教学设计还算可以,就是问题的提出没有层次性,比较混乱,学生听不懂我的问题,这是以后要多多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写大于号,小于号的时候,开口总会写得很大,而且不在点上面,都不知道学生在干什么,完全没有在听课,真是气愤。

最让我崩溃的是,现在的一(1)班学生上课完全不知道在做什么,干什么的都有,坐不好,讲话,不听课。我就要不时地进行组织教学,说他们,让他们做好。还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其他学生没有在听,再回答时就不会。在这一块要将讲的好的学生的榜样形象树立起来,让他们做做小老师,夸夸听的认真的学生,表扬语气要夸张一些,提醒不认真听的学生,让他们注意了,告诉他们要重复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一点。

《认识6-9》教学反思

认识6-9是在认识1-5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们都能够知道6是5多1,7是6多1。。。。。。这节课的重点是正确的书写6-9,最难的是写8。在示范的时候我自己都有些没写好,只好擦掉重新写,让学生描完后再进行仿写,写得不好。歪歪扭扭的,上下两个O都写成一样大的,O没有写圆等等,一堆的问题。

在小班化的班级的好处就是可以一个一个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在他们的书上示范正确的写法。但这样的做法也耽误了不少的时间,整节课都在写数字,下面的练习只做了2题,效率不高。不过学生再被纠正过以后写得还是蛮好的。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10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与之前的认识数字大致相同,但也有一点是不同的,就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的教学,于是,在教学中对于10的序数意义一笔带过,即“想想做做”第5题。在读0-10时,不仅要求顺着数数,还让学生倒过来数数,这样效果更好。处理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个难点时,我觉得强调得还不够,较多学生没有十位上的这个1表示10这个概念,以后还得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没有学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开始时直接出示书上的情境图,接着截取其中的长方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长方体。接着拿出学具让学生上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认识正方体、圆柱和球也是这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

初步的感受各个物体的特征,接着分别找一找图中的各个形状的物体有几个,要求按顺序数。最后我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就是扁扁的圆柱会说成是“扁球”,小孩的造词能力还真厉害,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只有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的形状,看一看它的特征和球一样吗?这样一道之后学生就明白了这个原来是圆柱。这节课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按顺序的数各个形体的个数。

在说各个形体的特征时,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说出它们的特征,我只好自己简单的介绍一下,估计还是有学生不明白一些词:边长,曲面之类的。

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更容易说出正方体的特征,而不太会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所以我觉得可以先教正方体,再教长方体,再进行这两个形状的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

《2-5的分与合》教学反思【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如果拿三块橡皮,两只手都不能空,应该怎样拿?”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分,学生都会说一只手拿1个,一只手拿2个,再问还有其他的分法吗?还是又学生说出将两只手里的橡皮交换一下这种方法,但大多学生没有想到这样的分法,因此我就注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由一种分法联想到另外一种分法。本节课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索知识,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开始时我以为学生会不易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但实际上学生们都很清楚,知道怎么分,也知道了其中的规律。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在认识2-5各数分与合时获得的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提出“用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么拿”的问题后,要求学生用小棒代替摆一摆,并在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不同的分法。在交流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并从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比如,当学生说出“一只手拿5个气球,另一只手拿1个气球”,并表示出“6可以分成5和1”时,我及时提问:“由这个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由6可以分成5和1推想出6可以分成1和5。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根据填好的结果说一说,从而完整地掌握6的分与合。7的分与合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填空,再进行交流。一定要注意学生书写的顺序,在用联想法记忆时,也要注意它们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独立操作过程中巡视会发现,优生做题的速度很快,做好了就无所事事,而个别学困生就比较慢。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好的发挥优生的作用,培养学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所提高。

《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材的安排要求逐步提高,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的有效性,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蕴涵的规律,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这节课开始,引导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数的分与合,在今天这节课中体现出来,特别是探索9的分与合可以放手了,为学习10的分与合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练习,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进行,学生开始时会反应比较慢,也有回答错误的,但通过不断练习,学生会掌握地越来越好。开始学生可以按照顺序进行记忆,慢慢地再进行“对口令”的问答。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与合单元最后一个新授课,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5、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没觉得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破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课始,我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了塑料球,让学生玩抓球游戏,并且告诉学生老师能很快猜出袋子里剩下的个数。这可乐坏了学生——既可以玩,又可以考老师。面对每次抓球情况,老师都能准确猜出所剩个数,他们既好奇又钦佩。借此,我引出今天的课题。

导入让学生摸一摸、抓一抓,进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新授部分,我一改往日形式,前几次学习分与合,我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分一分,这次我让学生在涂画中学习新知。出示学生熟悉的珠子,让学生先数一数共有几串珠子,每串有几颗;接着观察第一串珠子分成哪两部分(左边9颗珠子没涂色,右边1颗涂好了颜色),从那边开始涂色的;在让学生看懂图意后,再提出问题:“你能把下面几串有次序地涂一涂色吗?”让学生自己完成接下来的4串珠子。

在学生涂好后,提问:“根据第一串珠子的不同颜色,你能把10分一分吗?”填写书上的第一个式子,填后提问:怎么想到这样填的?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另外4串珠子的颜色,把下面的式子填写好;再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式子还能想到什么。最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的说出来。由于已学过2~9的分与合,学生各有自己的好方法。有的学生是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说,还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递构建知识结构,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得数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加法算式,在这之前学生都多少知道加法怎么计算,都会计算加法,但对于加法的意义还是不理解的。本节课我重点是放在了学生的说上面,理解加法的算法,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表示“合起来”。由于开始时新授安排的时间较多,所以导致后面的习题没有来得及讲完,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

另外,发现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的习惯还是不好,叫他们同桌间相互说一说时,都不肯说,一年级的学生的习惯就得慢慢培养,开始时每节课都得提醒,他们才能记得住,这条路真是很漫长啊!

《得数是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有联系的主题图开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们说说主题图的意思从而得出减法算式,再由算式回到主题图说算式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即:去掉。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说没道算式的意思时都会有些困难,说的不完整,还有说不明白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做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观念。在做练习时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图形题做得不是很好,会直接拿飞走的个数减去还剩下的个数,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先看还剩下多少,再根据结果写算式。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二篇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学反思

《数一数》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节课同学们对新的校园环境比较好奇,结合这一特点,我用“校园图”(课件)导入,让他们先看看图上都有哪些自己感兴趣的人和物? “数一个做一个记号”、“编号”,还有的学生说:“从上面数,再数下面的”这些想法都很好,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数完图中的数,我让学生数数自己身上或同学身上的数,再数教室里的数,比如“电扇几台?”、“电灯几盏?”等。

课后我布置学生口头作业,回家数数家里的东西,几口人?吃饭的时候数数几个菜碗?几个饭碗?几把椅子?等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一比》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很难和学生说清楚,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在引导他们将两个胡萝卜难走,这样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个重!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可还是有不会说,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么讲!

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分一分》教学反思

今天上的《分一分》,从内容上看,没有太大的难处,学生都知道是怎样分的,但最难得就是让他们说出是按什么分的。例题中出示的商店物体的摆放图,学生都清楚每一个架子上摆的是什么,但当问他们这些物品是按什么分类的,学生们就不知道了,我只好告诉他们是按用途进行分类的。

“想想做做”第3题是要求连一连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是按什么进行分类的,之后再连一连。由于叶子的个数比较多,连线比较多,为了美观还得要求学生不能将线连到一起去。在课上检查他们连线的情况发现每个学生的差异还是挺大的,有的学生能够画的又直又美观,而有的学生画的很乱。这道题目在进行分类后,最好将属于同一类的先放在一个盘子里,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画,这样就不会太乱。

“想想做做”第4题,有多种分法,但在他们想不出分法时,要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地知道另一种分法了。

这几天教下来,发现要想使学生听你的课,就得先抓住他们的兴趣,让课堂活起来,但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不容易的。毕竟一堂课上不可能都是新鲜的东西,要让学生紧跟着你的步子还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时刻地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口令要时刻地强调。

越来越发现,小孩笨没有关系,但一定不要有坏习惯,发现有的学生上课的表现实在是差,坐不住也就算了,还有更恶劣的影响其他同学,甚至影响正常的上课,所以对学生不能指望他们会好好听你的教导,有时要放些狠话,做些“狠事”,他们才会记住你的话!

《认位置》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认位置这课,教学重难点都是:认识左右。

可以开始就问小朋友喜欢上数学课的请举手,有的举左手,有的则是举得右手,现在想想就应该规定好统一举哪只手,这样就可以了解学生对于左右是否分清。之后就是找找身上还有像左右这样一对一对的好朋友,学生都能说出一些,并能指出哪个是左边的,哪个是右边的。接下来的儿歌游戏: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通过这样的练习先让学生知道左右在哪边。但在教学时,只顾形式了,没有观察学生是否都作对,也没有反馈学生做的情况,所以可以开始就把这节课的重点给忽略了,学生有的根本还不清楚左和右。

之后出示课本的主题图,直接问学生:小明和小红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学生被这一问题问到了,没有多少学生会回答。之后就转而问,看看小明在小红的哪面呢?这样的问题学生还是会回答的。在让学生说说其他人或者事物的位置关系时,学生还是不太会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说的比较乱,而且在图上的事物学生还是很难分辨清楚它们位置关系。但当找两个学生说一说他们的位置关系时,学生都会说的很好,“我在谁的左边,我在谁的右边”这样的句子用的也很好。

之后教学“上下、左右”位置关系,学生由于对图的观察能力还不够,因此,只能说一些简单的上下位置关系,对左右还是不能说明白,学生还是搞不清楚,真是愁人啊!

认识1-5》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第一次书写数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多多少少接触过1-5这五个数字,而且也会书写,但那都是不规范的书写,这节课是要教学生正确地书写1-5这几个数字。

本以为会是很简单的内容,但学生写起来却是那么地不容易。先是一个一个地在书上写,学生看,看完学生再描红,之后再让学生自己仿写。当我一个一个检查时,发现学生写成什么样的都有,歪歪扭扭的,没写在格子里的,弯没有弯圆的。稀奇古怪什么样都有。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拿笔还不稳,对于书写还是有些不熟悉的,而且他们的控制力还不够好,都不能很好地将每一个数字写好,只有经过反复地练习才能将数字写好,写好数字将会为将来的数学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认识几和第几》教学反思

在出示了主题图之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尊敬老人教育,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懂得尊敬老人。

之后问有几人在排队?戴帽子的小男生排在第几?没戴帽子的男生排在第几?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学生,他们都能一下子说出答案。但当我问:这里的第2指的是几个人?第5指的是几个人?学生们似乎不太清楚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又问:这里的第二是2个人吗?第五是5个人吗?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回答了,由此引出:第2和第5指的是一个人!之后让学生看图再说说。

《认识0》教学反思

“0”这个数字对小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们都知道“0”表示一个也没有,但0的另一个含义他们却不太清楚,那就是:0还表示开始,从刻度尺子上面可以看出来。这节课的重点是书写“0”,这个“0”确实是很难写,在我示范以后让他们再写,发现写得很糟糕要么就是头写得尖尖的,要么就是肚子写得大大的,全都贴在了线上面,写得好看的很少。“0”这个数字要写好是不容易的,要多多练习才行。

生活中的“0”,学生们想到最多的就是家里的门牌号,也有聪明的学生说道了温度计,呵呵,小孩还是很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

《认识=、>、<》教学反思

总体来看,教学设计还算可以,就是问题的提出没有层次性,比较混乱,学生听不懂我的问题,这是以后要多多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写大于号,小于号的时候,开口总会写得很大,而且不在点上面,都不知道学生在干什么,完全没有在听课,真是气愤。

最让我崩溃的是,现在的一(1)班学生上课完全不知道在做什么,干什么的都有,坐不好,讲话,不听课。我就要不时地进行组织教学,说他们,让他们做好。还有学生在回答问题时, 其他学生没有在听,再回答时就不会。在这一块要将讲的好的学生的榜样形象树立起来,让他们做做小老师,夸夸听的认真的学生,表扬语气要夸张一些,

提醒不认真听的学生,让他们注意了,告诉他们要重复的,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一点。

《认识6-9》教学反思

认识6-9是在认识1-5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们都能够知道6是5多1,7是6多1。。。。。。这节课的重点是正确的书写6-9,最难的是写8。在示范的时候我自己都有些没写好,只好擦掉重新写,让学生描完后再进行仿写,写得不好。歪歪扭扭的,上下两个O都写成一样大的,O没有写圆等等,一堆的问题。

在小班化的班级的好处就是可以一个一个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在他们的书上示范正确的写法。但这样的做法也耽误了不少的时间,整节课都在写数字,下面的练习只做了2题,效率不高。不过学生再被纠正过以后写得还是蛮好的。

《10的认识》教学反思

10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与之前的认识数字大致相同,但也有一点是不同的,就是没有安排10的序数意义的教学,于是,在教学中对于10的序数意义一笔带过,即“想想做做”第5题。在读0-10时,不仅要求顺着数数,还让学生倒过来数数,这样效果更好。处理10个一可以组成1个十这个难点时,我觉得强调得还不够,较多学生没有十位上的这个1表示10这个概念,以后还得继续加强这方面的认识。

《认识物体》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没有学具的情况下进行教学的,开始时直接出示书上的情境图,接着截取其中的长方体问学生这是什么形状,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回答:长方体。接着拿出学具让学生上来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认识正方体、圆柱和球也是这样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能够初步的感受各个物体的特征,接着分别找一找图中的各个形状的物体有几个,要求按顺序数。最后我找了一些生活中的实物让学生判断这些物体是什么形状的,学生最容易混淆的就是扁扁的圆柱会说成是“扁球”,小孩的造词能力还真厉害,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只有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这个物体的形状,看一看它的特征和球一样吗?这样一道之后学生就明白了这个原来是圆柱。这节课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按顺序的数各个形体的个数。

在说各个形体的特征时,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说出它们的特征,我只好自己简单的介绍一下,估计还是有学生不明白一些词:边长,曲面之类的。

在教学时发现,学生更容易说出正方体的特征,而不太会总结长方体的特征,所以我觉得可以先教正方体,再教长方体,再进行这两个形状的对比,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了。

《2-5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因此,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

本节课一开始我就用“如果拿三块橡皮,两只手都不能空,应该怎样拿?”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分,学生都会说一只手拿1个,一只手拿2个,再问还有其他的分法吗?还是又学生说出将两只手里的橡皮交换一下这种方法,但大多学生没有想到这样的分法,因此我就注意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要引导学生们认识到由一种分法联想到另外一种分法。本节课也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探索知识,学生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开始时我以为学生会不易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但实际上学生们都很清楚,知道怎么分,也知道了其中的规律。

6、7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利用学生在认识2-5各数分与合时获得的经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提出“用两只手拿6个气球,可以怎么拿”的问题后,要求学生用小棒代替摆一摆,并在操作的基础上交流不同的分法。在交流过程中,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表达,并从一种分法推想出另一种分法。比如,当学生说出“一只手拿5个气球,另一只手拿1个气球”,并表示出“6可以分成5和1”时,我及时提问:“由这个式子你还能想到什么呢?”启发学生由6可以分成5和1推想出6可以分成1和5。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根据填好的结果说一说,从而完整地掌握6的分与合。7的分与合让学生独立完成操作并填空,再进行交流。一定要注意学生书写的顺序,在用联想法记忆时,也要注意它们的顺序。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学生独立操作过程中巡视会发现,优生做题的速度很快,做好了就无所事事,而个别学困生

就比较慢。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好的发挥优生的作用,培养学生不仅自己会学,还要帮助身边的同学的习惯,让每个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都有所提高。

《8、9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教材的安排要求逐步提高,从无序地分到有序地分,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水平。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分的过程的有效性,发现一个数的不同分法蕴涵的规律,学会有序地操作和思考。这节课开始,引导学生“每次移动一个”,按顺序填出分的结果。让学生在初步掌握方法的基础上,主动探索数的分与合,在今天这节课中体现出来,特别是探索9的分与合可以放手了,为学习10的分与合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练习,采用“对口令”的方式进行,学生开始时会反应比较慢,也有回答错误的,但通过不断练习,学生会掌握地越来越好。开始学生可以按照顺序进行记忆,慢慢地再进行“对口令”的问答。

《10的分与合》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分与合单元最后一个新授课,由于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2~5、6、7的分与合、8、9的分与合,再学习类似内容,学生可能会没觉得新鲜感,但是这一节课又显得十分重要,因为10的分与合是用“凑十法”教学进位加法和用“破十法”教学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基于以上两个冲突,我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学好本节课。

课始,我出示一个袋子,里面装了塑料球,让学生玩抓球游戏,并且告诉学生老师能很快猜出袋子里剩下的个数。这可乐坏了学生——既可以玩,又可以考老师。面对每次抓球情况,老师都能准确猜出所剩个数,他们既好奇又钦佩。借此,我引出今天的课题。

导入让学生摸一摸、抓一抓,进而提出有关数学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新授部分,我一改往日形式,前几次学习分与合,我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去分一分,这次我让学生在涂画中学习新知。出示学生熟悉的珠子,让学生先数一数共有几串珠子,每串有几颗;接着观察第一串珠子分成哪两部分(左边9颗珠子没涂色,右边1颗涂好了颜色),从那边开始涂色的;在让学生看懂图意后,再提出问题:“你能把下面几串有次序地涂一涂色吗?”让学生自己完成接下来的4串珠子。

在学生涂好后,提问:“根据第一串珠子的不同颜色,你能把10分一分吗?”填写书上的第一个式子,填后提问:怎么想到这样填的?接下来让学生根据另外4串珠子的颜色,把下面的式子填写好;再让学生说说根据这些式子还能想到什么。最后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把10的分与合有次序的说出来。由于已学过2~9的分与合,学生各有自己的好方法。有的学生是由一个分的式子联想到另一个式子,一组一组地按顺序说,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由大到小的顺序说,还有的把分成的第一个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说。

这一层次我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递构建知识结构,注意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积累感性认识,并经过大脑的加工思考,达到理性的认识。学生不仅有序地分,自己总结出了对10的分与合的有序表述和有序记忆的方法,而且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得数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正式接触加法算式,在这之前学生都多少知道加法怎么计算,都会计算加法,但对于加法的意义还是不理解的。本节课我重点是放在了学生的说上面,理解加法的算法,知道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以及“+”表示“合起来”。由于开始时新授安排的时间较多,所以导致后面的习题没有来得及讲完,课堂的教学效率不高。

另外,发现学生同桌相互交流的习惯还是不好,叫他们同桌间相互说一说时,都不肯说,一年级的学生的习惯就得慢慢培养,开始时每节课都得提醒,他们才能记得住,这条路真是很漫长啊!

《得数是5以内的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了得数是5以内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由有联系的主题图开始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们说说主题图的意思从而得出减法算式,再由算式回到主题图说算式的意义,进一步理解“-”的意义,即:去掉。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说没道算式的意思时都会有些困难,说的不完整,还有说不明白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做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有个正确的观念。在做练习时会发现,学生对于一些图形题做得不是很好,会直接拿飞走的

个数减去还剩下的个数,这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先看还剩下多少,再根据结果写算式。

本节课我还利用了口算卡片进行训练,将得数是5以内的加减法混在一起进行练习,有助于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

《有关0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之前学习的加减法的意义以及“ 0”的含义,学生主动地探究0的加减法的含义和算理。同样的,本节课也是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得知识,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情感体验等方面也得到了进步与发展。

本节课最后设计的习题:( )里可填几?

( )-( )=0 0+( )=( ) ( )-0=( )

这样的练习答案不是唯一的,都是开放题,这样给学生很大的空间去思考、去想象。自己从中找出了一些数学规律,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数学思想方法。

得数是6、7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是教学《得数是6、7的加减法》,看上去是一堂计算学习课,实际重点是一堂算理的认识课,但对于得数是6、7的加法,学生对于这些算式已有所接触,在计算方面暂时不是难点。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用三句话表达图意,但事实上,不少学生“能说”,但并不善说,要表达清楚题目的意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还需要我们逐步训练,循序渐进。

另外,本节课在教学主题图时,在说出5+1=6这道算式以后,当我问:“谁能列不同的算式?”时,有学生说:4+2=6,当时因为有其他学生说:不对,不对,应该是1+5=6。所以我就直接让他坐下,再看看主题图上的小朋友都被分成了哪几个部分?想一想应该怎么列算式。

可能是之前学生一直都在说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因此在这节课中所要教学的“一图两式”学生可能暂时还不太能够接受,所以在做练习时,有的学生就会写错,他不是写的“一图两式”,而是写不同的数字,我只好再一次强调一下是根据图中的分法来写不同的算式,就和学习分与合一样,由一种分法想到另外一种分法。

《6、7减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6、7减几,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减法的含义。掌握6、7以内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不同的减法算式。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作业时出错较多;一部分同学不是从总数里去掉一部分,而是拿大数减小数;还有的同学不能理解图意,把图的两部分分开了,左边的那部分列一道算式,右边的那部分再列一道算式。出现这么多的问题,老师应该找出学生出错的原因,再下功夫让学生理解明白。

《得数是8的加法和8减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8的加减法计算,再通过一图二式过渡到一图四式。在整节课中,知识点的掌握主要是通过观察来进行的。课上我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学生体会到了一幅图可以列出两道加法和两道减法算式,在这个基础上再组织学生交流比较四道算式,体会到加减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但在减法问题上,虽然强调了要用总数减部分,但还是出现了用多的一部分减少的一部分的情况,这种学生就得单独和他再讲了。

《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教学反思

本节课中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在活动中巩固得数是9的加法和9减几。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活动,一人提出要求,另一些人选卡片说算式、算得数,要注意及时交换角色。本节课继续巩固一图四式,进一步强化学生根据一幅图写四道算式。

《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教学反思

通过之前的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朋友基本上都会了,根据一幅图能很快列出四道算式,也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只是有的学生还是不熟练,需要考虑一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设计了一些游戏,通过把所

最新苏教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设计反思作业题答案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三篇

1. 10以内各数的读写及具体含义。

2.进行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3.了解序数和基数的区别。

1.会认、读、写1~10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1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正确地区分几和第几。

2.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会正确地数数。

3.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并会用语言(等于、大于、小于)来描述10以内数的大小。

4.能运用10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5.通过认数、数数,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的思想。

6.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等各种能力。

1.本单元的重点之一是学习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学生不易掌握数字的结构和笔顺,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的位置搞错(如6写成9)。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0、5、8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学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写好0~10各数,教材中做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

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表达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0~10各数开始,就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符号感。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0~10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如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符号“>”两边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2.向学生渗透集合、对应、统计等思想时,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对这些内容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就可以了,不要给学生讲“对应”等名称。

3.本单元的学习,还是要通过操作、探索来进行。因此,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充分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观察,去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做他们想做的,并在实践中理解知识。

4.继续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学习,使得人人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来。

1 认识1~5 1课时

2 序数、基数 1课时

3 0的认识 1课时

4 比较数的大小 1课时

5 认识6~9 1课时

6 认识10 1课时

1~5的认识【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教材第12~14页的内容。

1.会数数量在5以内物体的个数,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良好学习习惯。

3.利用主题图并结合生活实际,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重点:认识5以内各数(读数、写数、数序)。数字3、5的写法。

难点:经历1~5各数的抽象过程,正确理解1~5各数的含义。

主题图,各种图片,教学卡片、投影等。

1.了解数数情况。

你会从1数到5吗?请你数给同桌听。

2.把同样多的用线连起来。

1.创设情境。

你们知道9月10日是什么节日吗?(教师节) 小朋友们在教师节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你们看。(出示主题图)

2.数数。

请你们看着画面说说自己的感受。再仔细观察画面,都有什么,各有多少?然后把观察到的先在小组里说说。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

提问:数量是“1”的有哪些?(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

数量是“2”的有什么?同桌互相数数看。

气球有几个,有几个小朋友跳舞,黑板上写着几个大字?数给你的同桌听。

3.认数,读数。

当学生说出“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时,可以把这些图分别移到下面。

说明:像这样一块黑板、一个手风琴都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并拿出印刷体1,贴在黑板图的下面,同时让学生找数量是1的图片或数字卡片,摆在桌子上并读一读。

提问:这幅图中还有哪些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3、4、5的认识可仿照1的教学。

4.学习1~5各数的基数含义。

(1)教师指着“2”问:这个数是几?表示什么?请你拿出小棒(或其他图片)表示这个数,用2根小棒摆一摆,想摆什么样就摆什么样。

再指导同学分别拿出3、4、5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学生动手摆,教师巡视。 集体交流,利用投影展示自己摆的图形,摆完数一数,说一句话。如“

了3根小棒摆了这个△。”

(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我们学过的1~5各数来表示。 1、2、3,我用

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如“我家有5口人”“人有2只手”“我有3支铅笔”„„

5.学习数序。

(1)逐次感知1~5各数的顺序。

教师在计数器上拨上一个珠子,问:拨了几个珠子,用几来表示?

同学们也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一个珠子。再拨上一个,是几个珠子?1添上1是几?依次让学生拨下去,让学生感到2添上1是3,3添上1是4,4添上1是5。

(2)整体感知1~5的数序。

让每个学生拿着1~5的点子图,按点子数从少到多的顺序排列。教师提问:1的后面是几?5的前面是几?和3相邻的两个数是几?„„也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然后说发现了什么。

6.学习1~5各数的写法。

(1)学习1、2的写法。

教师先示范,然后让学生书写练习。重点指导2的笔顺和起笔的位置。最后在田字格中

练习写5遍。

(2)学习3、4、5的写法。

写3时提醒学生,3是两个半圆,开口向左。4、5都是两笔写成的,看看先写哪笔,再写哪笔,并注意笔顺规则。自己练习写,教师巡视指导。把写得好的及时交流、传看。

1.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1题,连线。

(1)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都有什么,有多少。

教师指导做第一组题,教方法:先数一数黄瓜有几根,用几来表示?(有3根,用3来表示)然后把黄瓜和3连起来。

(2)让学生独立做完其他的题。

(3)集体交流、订正。

2.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2题,看数涂色。

此题是第一次出现,所以教师在读完要求,指导做一个题后,再让学生试着完成。〔指着2问:这是几?2表示多少?(2个)那就涂○○表示,其他的数又是几,就涂几个○表示。请你涂出对应的○的个数〕

3.教材第13页“想想做做”的第3题,看图写数。

可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把数字书写工整。

写完后互相交流,看谁写得好,给写得好的画一朵4.教材第14页“想想做做”的第6题。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观察:花瓶上的数是几?2表示什么?引导说出:花瓶上的数是2,表示花瓶里有2朵花。再画几朵花,花瓶里就是2朵花了?

(2)同学们动笔画。(老师教画的方法)

(3)组织集体交流。

1.用红色涂2个○,用绿色涂4个○。

或一个。 ○ ○ ○ ○ ○ ○

里画你喜欢的图表示下面的数。

2.在

3 5

【新教材】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四篇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11到20各数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和已经积累了一些认数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数、读数等活动,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直观感知11-20各数的大小和顺序。教材在例题的编排上分为了三个层次:1、数出10根小棒捆成1捆。了解10个一是1个十。2、怎样摆12根小棒看的清楚,初步感知12的组成。3、通过四幅小棒图认读11-20各数。我把教材第一层和第二层次融在一起上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物体地个数,认识11-20各数,能正确读出11-20各数,初步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的十进制,知道“10个1是一个十”、“2个十是20”.

3.初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获得初步的数感. 教学重点: 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表示十几。

教学难点:建立记数单位“十”的概念。

三、教学设计

先通过课前玩“锤子,剪刀,布”的游戏复习了0-10各数以及导入11-20各数的认识,这些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触。接着通过“猜一猜这位小朋友赢了几根?”引出12根小棒。本课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⑴通过操作、比较,建立十进制的概念。

借助小棒,把抽象的数具体化,围绕中心问题“这么多小棒,每次都要这样数,太麻烦了,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有十几根小棒”,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感知十进制的优越性。教学中,通过12根小棒不同的摆放来比较出十进制的。同样多的小棒,不同的摆放,给予同样多的观察时间。通过多次比较。体会到这样摆的特点和好处,就感受了12的意义。从感知到理解,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把10根小棒扎成一捆,运用转化10个一是这一捆,1个十也是这一捆,亲历10个一是1个十的知识形成过程。通过摆一摆,说一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在较短的时间内了理解2个十是20。

⑵通过实践、猜测,发展数感。

用数来描述生活,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这是数感的具体表现

之一。整节课的设计把数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数以生命力,在实践运用部分说说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或用过这些数,猜草莓颗数和小伞个数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数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估数意识。

⑶通过观察、比较,了解数序

学生通过直尺的观察获得11-20的排列顺序,通过一个一个、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地数数,顺着数,倒着数以及游戏活动让学生猜一猜等活动,掌握了数的大小排列顺序,培养了数感。使数的顺序更加清晰。

不足:语言方面不够严谨如:在翻一翻环节我是说13页,应该说第13页,由于性子急的原因,最后让孩子按顺序连一连1-20各数,连出一只小白兔时,因为觉得已下课了,觉得应直接呈现就没有让孩子有惊喜的感觉。此外,课堂机智等等方面还是不够的。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苏教版新版三上数学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五篇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

《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估算》

我在实际教学时分两节课完成,第一课时主要是教学整时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在教学过程中我从解决问题入手,引入计算。重点研究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通过组织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使他们在操作中明白口算的道理,并找到自己喜欢的口算方法。应该说这部分的内容是很容易的,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而且积极性非常高。但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方法很快就能理解学会,而在算理理解方面就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将“20、200”理解成2个十、2个百较容易,但是要理解2个十乘3,2个百乘3就比较难。所以可以将教学目标完全达成放宽到练习课。

第二课时学习估算,我发现教材没有规定估算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格式,课堂中学生练习反馈并不好,不知道如何答题。所以我同意规定了“52≈50,50×2=100”这样的格式,我发现能力稍微弱一些的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不容易理解,因为他们不理解估算的意义,也不能在具体情境中很好的选择算法(估算)。综合这些问题,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估算意识就低;计算难度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上,估算意识才较为明显。所以在后面的练习课中不仅要加强解题格式的练习,还需要从题型上对学生进行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教后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在教学中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重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让学生体验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活动,引出数学问题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解决问题时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小组合作交流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巩固练习中巧妙地设计不同的练习方式,不仅给学生创造了宽松的能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而且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新的课标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课堂教学,不仅是单纯的知识的递进。而且是折射高智慧学习方式和能力的一面镜子。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教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之后的拓展。笔算的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关键是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进行计算。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较注重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同时使估算与笔算相辅相成,因此本节课设计时有意地要将估算渗透其中,利用估算促使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得到提高,这是其一;其二,计算教学较为枯燥,属于“纯数学”的内容,如何让这部分的知识“活”起来,变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体会数学的价值,使我对这节课的结构动了一番脑筋。

通过教学实践,教学之初的两个设想基本上是实现了,尤其是其中的“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处理的方法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我认为较成功地体现在以下几点:

1、在情境创设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联系他们将要举行的冬季长跑比赛,出示问题情境,提出,你读懂了什么,使他们感受到“问题”就存在于生活中,就存在身边,每时每刻都会产生,而解决问题又是我们的需要,拉近了数学问题与学生情感的距离。

2、在提出问题上,放手让学生提出。创设情境之后,问:根据图中的信息,谁能提出数学问题?班上举手的同学不多,随后我又问了一句: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班上举手的同学多了。从学生的口中迸出了一个个问题,其中有价值的就有6个。这两种不同的问法,使我感受到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的,关键是教师的语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他们的角度去考虑,去创设空间,那么学生为自己创设的空间才会更大。

3、在解决问题上,自主探索。学生提出6个有价值的问题。当学生提出问题时,我随手板书了出来:①大生家离体育场比小华家远多少米?②大生家和小华家离体育场各有多少米?(即小华家里体育场有多少米?大生家离体育场有多少米?)③大生每分钟比小华多行多少米?④小华共跑了多少米?⑤他两家相距多少米?⑥他俩谁先到体育场的?其中第3个问题是旧知识,他们有能力解决。而第6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马上给予了回答,因为他们都用了4分钟到达,所以是同时到达的。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就第2个问题中隐含的两个问题进行探索,交流。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对于第1、5这两个问题,本想留在课下解决。但当铃声响起时,学生提出马上就能解决,于是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进行了解答。这样处理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很多问题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大有好处,因为课堂上学生的表现给了我较肯定的回应。同时较大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自由选择的空间,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的思想。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

教学“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认识千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表现的都很积极,这可能是由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当我提问:怎样比较这两袋食品的重量?有的学生立刻想到了用秤称一称,有的学生又想到了可以用手去掂一掂。当我刚要表扬发言的学生时,突然有一个学生举手,然后回答道:“老师,还可以将两袋食品同时从一个高的地方放下来,哪个最先落地哪个就重。”学生能想到这种比较的方法确实出乎我的意料,虽然这种方法不正确,但是这个学生的想法是非常好的,说明他爱动脑筋,敢于打破常规思路、敢于创新,我不禁为这个学生感到高兴,同时也让班级其他的同学为他精彩的发言而鼓掌。由此看来,在一个民主、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里,学生的思维常常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在介绍秤的时候,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分别介绍了自己见过的秤,并且说出了秤的基本用途,甚至还介绍了一些我没准备介绍的秤,远远超出了我的设想。由此我想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将表演的舞台让给学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放飞思想,积极投入到课堂中去。此外,学生能够根据台秤秤面上指针的指向,正确地读出所称物品的重量,丝毫没有遇到困难,这一点也让我感到意外。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情况,我准备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的生活素材,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单元小结

教完千克、克的认识,感觉学生对这几种质量单位的认识总是那么模糊,几乎完全处于一种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状态之中,由于受学生年纪和生活环境所影响特点,物体的质量观念相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是一种空白,怎样才能从抽象到具体,加深学生对物体质量单位的认识呢,本着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注重了以下方面的教学: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一、课前收集信息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课前,我布置学生随家长一起进入超市,进行小调查:记录物品包装袋上表示物品质量的有关信息。在信息调查中,让学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单位,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掂量超市里的小包食品的重量等,初步体验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二、课中探索发现 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有了课前的调查,学生对克和千克已不再那么陌生,他们已经亲身感知了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单位是用克来表示的。当在课堂上交流信息时,他们对克与千克的认识已不再那么空洞和抽象,已经建立在一种亲身感知体验的基础之上了。当出示课本信息窗中动物趣闻的信息时,他们已经有了想象与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对1克、1千克有了浅层次的比较。然后在研究1克有多重的活动中,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币有多重,再通过比较、用天平秤来验证,就使得学生对克和千克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基础,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克与千克在学生的探索中已成为知识的一种再创造,深入学生的脑髓

认识周长教后反思1:

本节课很好地践行了《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它依据教材又不囿于教材。教师对教材提供的素材作了适当的调整、重组、补充,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教学内容更充实,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次,教师提供给学生装的材料都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感受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再次,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去思考、去交流,学生自始至终是学习的主人,实践的主人。最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始终是数学学习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

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后反思

教学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现的主体,实践的主体。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和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使学生乐于、善于自主学习,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经常进行合作学习训练,使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磨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

纵观本课,从周长概念的归纳,到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及公式的探究归纳,再到课末的汇报小结,每个环节都是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寻求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新知、理解运用的过程,而教师自始至终只是充当着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们去探究知识。这样的教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最后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第四单元

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本节课重点在于口算,学生在掌握表内除法的口算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运用知识迁移模仿类推出整十整百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说清算理,60除以3看成6个十除以3得2个十,2个十是20,400除以4看成4个百除以四,得1个百,一个百是一百,还有一种特别的,比如像200÷4这样的算题,是本节课的难点,要注意引导学生讨论它的口算过程,使学生认识到这里应该 把200看作20个十,而不能看作2个百,因为把2个百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不能分得1个百的 ,学生口答得数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口算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让学生反复述说,再练习题目掌握这种算理。效果较好本节课想“表内除法”口算整十整百数除以一位数的学生不在少数,我觉得这也有一些好处,比如1、易想好算,降低了难度,正确率高。2、便于知识的类化3、对于以后还有迁移的空间4、有利于后面的要学的笔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当然学完后还需要加强练习,形成技能才行。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教后反思:

1、 应该要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三年级的学生他们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我在结合现实情景提出一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让学生借助实物摆一摆,在这个摆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要先分整筒的,每班只能分得2整筒,还有1整筒就只能折开来分,既然折开了那就和2个单个的合起来再分。有了这个1个整筒折开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尝试用竖式计算,学生对十位上余下的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接着除,就有了直观的理解,从而自然而然地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一定的技能。

2、 应该要结合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两份教案中,我都安排了口算算出52÷2,以为既然能口算了就必定能列竖式。其实这是大错特错,能口算只是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要想从生活经验转变数学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的思维,更需要老师智慧地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升。

商末尾有0的除法,

在计算方法上没有新内容,只是末尾0的处理,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我安排独立探究、交流验证、归纳概括三个层次进行:教学例11时,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探究。在试算中学生有可能会出现几种情况。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得到正确商后,针对难点展开讨论:(1)哪一步可以省略?(2)个位上的0可以不写吗?使学生明确个位上的0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得0,添0起到补位的作用。试一试让学生试算后讨论“除到百位上的数正好除尽后面0怎么办”引导学生将例11与试一试比较讨论概括得出:一个数除多位数,当被除数前面的数除尽,末尾有0时,有几个0商末尾就补上几个0。此处在具体实施时,我没有问学生商末尾的0可以不写吗?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对比验证得出商的末尾写0起到占位的作用。

例2的教学仍按上述三个层次进行学习探究,在关键处设问:除到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上不是0,但比除数小,怎么办?通过讨论得出,不必再除下去,只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被除数十位上的数就是余数,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道例题说说商末尾有0的几种情况,在第二组试一试中边计算、边议论、边小结、边巩固,归纳出计算方法,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由于我在前面没有让深入让学生说商末尾有0的情况,所以在总结的时候学生就说不到点子上。

三年级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教学了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优缺点。 优点:

1.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算理

在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时由于部分学生已经能应用已有知识计算出结果,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进一步理解算理,我主要通过让学生摆小棒来理解,使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操作过程中探讨出新知。因为动手操作是一种主动学习活动,它具有具体形象,易于促进兴趣,便于建立表象,有利于理解知识等特点。所以,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正是适应这一认知特点,学生只有在一些实际操作中才能逐步体会、理解“形”和“数”之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愉快氛围中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中理解算理

2015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六篇

反思一: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刚上完了10以内数的认识,有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大家给我更好的建议。

首先,师生在课堂上不仅要有知识方面的信息传递,更应有情感方面的互动。一年级的新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全新的学习模式。他们既好奇又困惑,既憧憬又害怕。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其次,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第三, 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二: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今天的数学课上得比较顺利,我又把孩子们领进了多媒体电教室,通过观察主题图、画一画、伸手指等活动,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但持续的时间短,我利用切换电脑的间隙让学生闭眼休息,当他们睁开眼睛发现屏幕上又是一片新天地,又兴奋起来。对学生的发言我首先鼓励,然后提出建议,学生的表达能力也有进步。因为能够熟记学生的名字,对每个人的特点也有了一点了解。因此,本节课能够很好地组织驾驭课堂。看来,要想让低年级孩子安静地坐下听课,除了培养习惯外,兴趣的激发也很重要。

虽然总体上感觉不错,但还是有些许遗憾。反思这节课中的一些细节,发现自己还是太粗心了。一直在研究教材的使用问题,这节课我却没有把教材用好。

上课铃响后,学生按我的要求准备好数学书、田字格、文具盒,我把他们带到了电教室。孩子们看着可以自动升降的大屏幕都惊呆了,一双双小眼睛都向我这里看过来。我顿时来了激情,与学生互动起来。做练习时,我让学生打开书,可是,有10几个学生都说带错书了,原来他们把语文书带来了。昨天,我已经带领他们认识数学书了,怎么还会拿错呢?仔细观察,原来数学书和语文书的大小、颜色和厚度都很相似,加上今天孩子们把所有的书都包上了书皮,所以很难辨认。都怪我,没有帮他们检查一下。结果应该沙沙地在纸上写的练习又变成了热热闹闹的集体作业。

本节课主要认识10以内的数,但“找一找”这个环节的主题图只提供数量是1、2、10的事物。其它数字的认识都是结合生活中的事物来进行。能不能从情境图中找到用其它数字来表示的数量呢,也许我们发现?下课后我拿起书仔细寻找,结果没有找到。但发现我制作的课件里的图片跟教材上的插图有很多差别:“找一找”中,白云和小鸟的数量都是3,而教材上的插图中是2,“说一说”第二题中,戴蓝帽子的小朋友由3号换成了2号,“练一练”第一题中的鱼和麦子的图由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排列。这么多的差别,都是我在下课后才发现的。课件上的图片是我从“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站”上的电子教材中复制的,我所使用的教材是北师大版第三版教材。也就是说“新世纪小学数学网站”上的电子教材与我所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同。从这些细微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数学教材越来越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了。比如,“练一练”第一题中的鱼和麦子的图由横向排列变成了纵向排列,这样的改变便于学生连线。在为自己的粗心而自责的同时我也在庆幸。通过反思,我及时发现了这些问题,避免以后犯同样的错误。但我更希望网络资源能及时更新,给教师带来方便。

通过对这节课的反思,我发现对教材的使用,不仅要把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对比,同一版本教材的变化情况也要及时关注,正所谓“上下求索,左右勾连。”教材的使用问题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呀!

反思三: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本人认为有如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教学时我能根据一年级新生的心理特点,我耐心的指导他们,真诚的鼓励他们,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说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三、在分类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应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试着分一分,和自己的小伙伴说一说,结果许多孩子们的分法令我始料不及,他们除了按年龄,按性别,有的还按衣着分、按发型分,按面部表情分。说明了这样的教材设计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亲切的数学问题,使他们乐于接收。

反思四: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名师孙瑛老师和唐艳芳老师前来指导,心中倍感压力。经过第一次授课后,孙老师和唐老师都给出了不少建议,我对课件和教案做出更改,在后面的三次授课中,一次次进步,每次都有不通过的收获。在此,特别感谢这两位老师的指导和同年级老师的支持。

“10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100以内数的数数和数的组成。大部分学生都有口头数数的经验,但是这种数数大都属于唱数的水平,学生对100以内数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从学生的认识基础出发,开始让学生猜一猜一堆杂乱的小棒有多少根,再让学生实际数一数,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是数出来的,数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拐弯数”的下一个数是几十以及“几个十是几十”。然后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数出100根小棒的,明确100的基数含义,同时让学生在数物品的过程中对计数单位“一”、“十”和“百”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在认识数的时候,我们借助了一个好帮手“10”,肯定10根10根数的方法,告诉他们每十根扎成一捆,最后10捆再扎成一大捆,形象地再现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比较顺畅地理解了10个一是10,10个十是100。

本节课内容及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会正确的一个一个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100,这节课主要帮助孩子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并对数的组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总之,对自己的教学,我要加强反思,努力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进步。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七篇

反思一: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法宝,如何在课堂上真正用上这个工具,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我认为要根据儿童自身的特点,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创造地学习,就要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在本节课《10以内的加减法》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措施:

一、设计数学游戏,使学生乐在其中。

根据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小学生最喜欢做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快乐中学,应该成为低年级的重要形式。

1.儿歌复习游戏。上课开始我没有用以前的10的组成口诀来进行复习,而是将口诀填入到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中进行复习,势必比一味地与学生对答效果要好。

2.师生互动游戏。为了测试学生掌握的情况,可以组织师生互动游戏。我与学生玩“寻找小猫咪”的游戏。我先扮成小猫“喵”几声,然后学生根据我的几声,再接着“喵”与我的凑成10。这样既活泼,趣味性强,又提高了学生辨别正误的能力,真是一举两得好办法。通过一些游戏,学生就会感到学有劲头,学有乐趣,学有所获,由此生发的热爱数学的情感就会自然而然爆发出来。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广开思路。

精彩的问题情境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很有吸引力。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内容设计能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同时获得美的享受。

1.提供思考素材。学生的想象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进一步诱发学生的思路。出时以一幅图让学生自由提自己的数学问题,简单得一带而过,新知识板书重点讲解,这样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再后来的几幅图一出示,学生基本上能自己读懂题意,并且能按照要求写出一图四式了。

2.留有思考空间。当我向学生展示学习素材后,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知识的深奥,并可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反思二: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10以内的加减法是在学生认识可10以内的数,并初步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编排,采用加法和减法穿插编排的方法,同时注意突出加减法的内在联系,加强操作,启发学生思考。

事实上,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口算是基础,一年级口算是基础的基础。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又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所以1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必须使学生非常熟练。

10以内的加减法,主要是利用数的分与合进行口算。例如,计算5+3时,先想5和3合成8,所以5+3=8。又如计算5-3时,先想5可以分成3和几。因为5可以分成3和2,所以5-3=2。这部分内容的难点是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要使学生能做两步计算,并记住第一步计算的结果,为学习“凑十法”打下基础。

更重要的是口算加减法训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口算练习。如:把数的组成写成卡片进行练习。以8可以分成2和6为例,出示卡片既可以看卡片让学生说出数的组成与分解,也可以看卡片说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把计算与解决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实际需要产生了计算,所以学习计算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又是为了能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现实的需要学习计算,就不能体现计算的价值和作用,因而也不能很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现行教材中的例题,也都以现实问题为背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常见的、需要且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学习加减法计算,体会加减发的含义,感受计算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些有目的、有意义的生活情境问题,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利用,充分发挥它们的价值。

总之,听、说、读、写在口算训练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在说数的组成、读口算卡片、写口算题、读口算题、听算中,口算速度逐步提高,只要每天坚持,持之以恒,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反思三: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反思

一、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口算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应该培养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口算的过程。在口算时可以先加强学生的计算的练习,这样有助于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口算的准确性,促进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和应用。

二、重视算法多样化,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面对算式,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无论哪个学生,凡是以自己的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特点,以自己的步调进行学习,都是有效的。学生的学习总是在自己已有知识基础上的自我建构,学生的心灵深处不仅有求异和创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创造的潜力。这样通过一道题的有效学习比训练几张口算卡来得收获更大。

三、鼓励质疑评价,培养反思意识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对于学生思维成果的评价,并非是老师的专利。因此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口算方法,教师不要急于评价优劣,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特点,并对各种算法进行质疑、剖析。让学生自己来评价,自己来反思。“为什么结果要减去3呢?”“对××同学的算法,你想发表什么意见?”“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特别是引导学生对各种方法的思路进行比较,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同学们用多种方法去口算,尽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种相同的思路,想一想,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发现,都是在想方设法“凑整”。如果学生原来的“凑整”是处于无意识状态,那么,通过对自己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就增强了用“凑整”思路来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各种计算问题的意识。不仅使结论得到进一步的凝练和升华,而且有助于学生建立初步的数学价值观

四、通过比较练习,发现最优方法

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的思路教给学生一般的口算方法。在学生掌握一般口算方法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进行思考,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最后,通过比较找出比较简便的口算方法。在口算的过程中,学生会说出几种不同的算法。这时,应及时对提出新的计算方法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他们积极思考的精神给予表扬。然后,再启发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这几种方法中,哪一种比较简便?经过讨论,让学生发现最优的方法,并向学生说明,在以后地计算中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但尽量要用最优的方法。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八篇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重要基础,从而也是学习约分和通分的必要前提。学生的分数运算是否熟练,取决于约分和通分掌握的是否熟练,而约分和通分是否熟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很快地根据分子分母的特征看出有什么公因数,能不能很快地求出几个分数的分母的公倍数。因此,熟练掌握2,3,5的倍数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5”的倍数的特征规律比较明显,教学轻松。3的倍数特征,学生较难发现规律,且受“2、5倍数的特征”影响往往也从个位上寻找,(比如,个位上是3,6,9的),但经过观察,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的是3的倍数,有的不是,于是产生认知冲突。接下来,经过进一步提示,引导学生观察各位上数的和,发现各位上的和是3的倍数。于是,形成新的猜想:一个数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它各位上数的和也是3的倍数。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我补充了一些其他的数,如49×3=147,166×3=498等,使学生进一步确认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还可以任意写一个数,利用这一结论来验证,如3697,3+6+9+7=25,25不是3的倍数,而3697÷3也不能得到整数商,因此,它不是3的倍数。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找出某个规律后,还要找出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进行检验,看是不是普遍适用。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课堂练习时,我还把一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经过不同的排列,再让学生判断,以加深对“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理解。如完成“做一做”第1题时,学生判断完45是3的倍数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判断一下54是不是3的倍数。

利用2、5、3的倍数的特征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其方法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要形成较好的数感,达到熟练判断的程度,也不是一、两节课所能解决的,还需要进行较多的练习进行巩固。

我感到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是这节课中最重要的两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举例验证等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相互质疑等合作探究活动,获得了数学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愉悦,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二:

2、5的倍数特征有共同之处,既都要关注个位上的数字。我在教学2的倍数特征时下功夫较多,由找倍数——观察特征——验证发现——得出结论,每一环节都使学生明确活动目的,找到学习方法。再到5的倍数特征时,何不由扶到放,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性呢?因此,我完全放手,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观察、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时,我没有让学生通过做课本上的习题总结结论,而是通过让学生说自己的学号,谁是2的倍数,谁是5的倍数,然后自然的追问一句:“为什么有的同学举了两次手?”全体学生幡然醒悟,原来这几个同学的学号既是2,又是5的倍数,很自然的找到了既是2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我感觉这一个环节的设计非常自然,贴近学生实际。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不足之处:

1.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不够。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这节课一开始教师营造气氛不很到位。后来气氛有所缓和。

2 .总怕学生在这节课里不能很好的接受知识,所以在个别应放手的地方却还在牵着学生走。总结性的语言也显得有些罗嗦。

3 .本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对学生的评价少,激励性的语言不够。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三:

2、5、3的倍数特征是分为两节课完成的,上完后,给我最大的感受,学生对2、5的倍数的特征不难理解,对偶数和奇数的概念也容易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这节课,概念比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怎样才能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知识让学生们接受呢?

一、互动、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好的开始等于成功了一半。课伊始,我便说:“老师不用计算,就能很快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你们相信吗?”学生自然不相信,争先恐后地来考老师,结果不得而知。几轮过后,看到他们还是不服气的样子,我故作神秘说:“其实,是老师知道一个秘诀。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由此引出课题。这样大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其探究的欲望。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

数学学习过程中充满了观察、实验、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由于5的倍数的特征比较容易发现,我便把它调到2的倍数的特征前面来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独立写出100以内5的倍数,独立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 的倍数。”而这只是猜测,结论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我们不能满足于学生能够得到结论就够了,而应该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个结论仅仅适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适用呢?还需要研究。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认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

三、小组合作,发挥团体的作用

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与5的倍数特征相比较,2的倍数特征稍显困难,所以我组织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根据探究5的倍数的特征的思路,小组合作探究2的倍数的特征。经过这样的合作讨论,大多数小组能够得到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充分的探索活动中充分发现规律、举例验证、总结归纳。

2、5、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四:

课上完了,整体来说感觉良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积极的思维、热烈的气氛等均给人以很大的感染,仔细分析,我认为这节课课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方面:

1. 2.3.5倍数的特征,它们在知识体系中是一个整体,而在特征和判断方法上有各自不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处在“产生冲突——解决冲突”的过程中,为学生的积极探索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也为每个学生在不同水平上参与学习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探索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有的学生提出“个位上是3的倍数”有的学生提出“某一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而水平较高的学生提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在这样一个探索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这是我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

2015升国旗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 第九篇

反思一:升国旗教学反思

《升国旗》(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一册)是一首儿歌,三句六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学生在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如何在教学中不牵强附会地强化教育而又使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热爱祖国?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教学设计,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语感,而且使爱国教育落到了实处。

1、联系日常生活,导入新课。

一上课,从实物引入,认识国旗,感知国旗的形象,接着让学生回想每个星期一早上我们都要做什么,这也和课文的插图联系在一起,一下激活了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回到了升国旗时那庄严的时刻,为进一步学好课文打下了基础。

2、自主拼读字词,突破识字关。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就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帮助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因此,在课前我就布置了学生的预习,让学生从课外获取学习的资源,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自己不会的字词多拼读,然后由会读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他的预习成果,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同时,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好的。

3、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由于学生刚学完拼音初学课文,在感情朗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重点指导朗读。在教学第一句话时,我先让学生了解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什么,然后再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拥有这样的国旗是多么自豪;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教学第二句话时,我让学生凭借画面形象,使学生看到我们的国旗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飘扬在五湖四海,体会到在国旗高高升起时是人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自豪!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了上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课后我又重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过程,觉得还有很多不足,比如没有能充分地利用现成的生字卡片,错失了一个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地方(学习课文之后,趁学生的情感达到极点时,让学生畅所欲言,“你想对国旗说什么”。)等,更让我深有感触的是今后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需要研究实践的地方:

1、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国旗什么样子时,学生只能从颜色和形状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句子短小,不能充分地准确地表达。这就提醒我们教者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真正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平时要多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体会,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要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本节课上我着重突出学生的听说读写的习惯的训练,如说一句完整的话,专心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学习评价,读书时注意节奏和重音,写字时注意姿势和基本笔画的训练等等。这些技能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持之以恒地训练。

这次上课让我深深感到,精彩和遗憾都是一种幸福的收获,教师正是在这样的幸福中才能得到提高。

反思二:升国旗教学反思

《升国旗》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课文,是学生学习了汉语拼音和识字后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让学生认识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以及升国旗时学生应该怎么做,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及学会本课生字词,并美观地写字。教学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了课文,认读了生字,学会了4个生字的书写。第二课时主要细读感悟,学习余下的3个生字,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

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具有儿童化的行为和特征,求知欲、好奇心强,但是自制力差,经历很难集中,学习不够主动。经过入校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逐渐适应了课堂常规,喜欢发言,喜欢表现,喜欢教师的表扬,想象力丰富,好动爱玩,但缺乏生活经验,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生理、心理特征,应多运用直观教具,多用语言鼓励,积极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有意识引导他们想象、朗读、游戏、表演等综合手段,让他们在快乐、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在教这篇课文的时候,主要以读感悟,用各种方式促读。

一、创设情趣,激情导趣。

在学习课文前,先创设情境,从录相中知道升国旗的小知识,向录相中的小朋友学习,产生对国旗的尊敬之情。学习第一句话时,做小游戏,找出6面旗中哪一面是我们中国的国旗,讨论国旗的颜色、样子,听老师讲解国旗的象征性。直观的国旗图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国旗来刺激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无形间拉近了学生与国旗的距离,再次唤起学生对国旗的热爱情感,从而读出拥有国旗自豪、激动的语气。

二、创设多元的教学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低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分散,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观察、思考、想象、表达,最大极限地激活学生思维,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一幅插图、一段录音、一个表演都可以成为直观形象的教具,都可以成为教学时的“情境”。

教学二、三句时,我两次播放课件,还运用直观的图片来达到教学目的,起到了良好的接受效果。首先播放一段小朋友升国旗时的动画,使学生明白五星红旗在国歌声中高高升起,小朋友们要立正、敬礼,不是少先队员的小朋友们要行注目礼,就是眼睛不能东张西望,看着国旗慢慢升上去,又一次激发了学生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同时问:“向您敬礼”是“向谁敬礼”?为什么不说“向你敬礼”?启发学生知道向国旗立正、敬礼,表示我们对国旗的尊敬和爱。这时让学生听录音配升旗动画的朗读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听,出示去拼音的课文内容,让学生练读,怎样读出感情?提示重音用红色字显示出来了。进行个人读、男女生赛读及背诵的过程,达到感情朗读、背诵,最后送一句话给国旗:五星红旗,______。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说出来了。

最后在识字教学后,学生有感情朗读后,产生了对国旗的尊敬和热爱。我又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来加深对国旗的热爱情感的升华。问:“小朋友们,你们想看到解放军叔叔在天安门升国旗的情景吗?”学生从中更深一层地体会到国旗是我们国家的标志,我们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尊敬、热爱国旗,从而达到教育教学效果。

经过这样的教学,我认为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充分地运用声音、图画、动画等穿插在朗读教学中,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也没时间乱翻书或做小动作了。完全被老师的每一个环节所吸引,一直都在专注地听课,使整个课堂中听、说、读、写运用得恰到好处,读课文也能体会出感情了,这是我所没想到的。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感触最深的是教师要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而丰富多彩的课堂中,去调动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并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运用动静交替,语言鼓励,情景交融,亲身体验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听、赏、想、动、看的实践中感受课文,理解课文。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尽量多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设计教案,制作课件,逐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反思三:升国旗教学反思

从整堂课来看,我觉得上得比较流畅,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习兴趣浓厚,能掌握本课的字词。在教学时我采用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读、比赛读等多种方式的读,由字到词再到句子,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准每一个字,能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遇到学生已经认识过的字的时候,如“星、立”,我能指导学生联系旧知加以学习,节约了时间,把时间分配给生字。我非常注重学生的识字和写字,在最后的巩固字词环节,我的教学设计也是有坡度的,先是带拼音读,再去掉拼音读,最后全班开火车读,做到了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学习。在写字方面我也留出了充分的时间,指导“升”时我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撇的不同,从而抓住了这个字的重点。指导“我”时让学生观察比较“竖勾”和“斜勾”的不同,从而写好这个字。到下课时学生都能写完这两个字,预定的教学目标都完成了。

教后认真反思,还有许多遗憾。如我让学生观察电脑中红旗,让学生说说红旗的样子,一来锻炼学生的说话,二来让学生初步感知国旗,从而产生爱国旗的思想感情。可过后细细一想,为什么没有拿一面红旗让他们近距离观察,让他们亲手摸一摸国旗,这样直观的接触产生的效果也许会更好。另外在读的方面还应该更紧凑些,每个字花的时间略显长了,还能再紧凑点把更多时间留给写字。

反思四:升国旗教学反思

《升国旗》是北京版第一册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本文主要写了孩子们升国旗时的场景,是一首思想美、情感美、人性美的儿歌,五句十行,押韵上口,好读易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生在知道五星红旗是我国国旗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本课时主要在学生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我在设计教案的的过程中涉及了多次朗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却由于种种原因而读的并不理想,也没有读出那种自豪和激动的心情和语气。在语文课上要求学生去感悟课文的内容,那么在这之前作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感悟课文,理解文本呢?教师如果感悟不到,在教学实践中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这些问题,在我上完课以后一直在我的脑海中出现。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确实在感悟文本能力方面有很多的不足。

一、文本理解不够深入

在学生认识完生字以后要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首先出现的是“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这一句话,这是本篇课文的开头的第一话,也是学生理解文本重要的一句话,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我们的”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我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想到了让学生从国旗的形状(它是什么样子的);国旗的升挂场合以及观看国旗升起时的情景,特别是奥运冠军在领奖台上升起国旗的情景,但是由于对课前准备的不充分,导致了在上课的过程中只涉及到了让学生来说一说国旗的形状,这样学生对我们的国旗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教师的理解不够带领学生也不能够去理解,所以学生在读这一句话的时候始终读不出语气。要想知道梅子的味道,就亲自去尝一尝,我想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本,要在课前更好准备更多的时间去深入理解。

二、朗读知道不够深入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梁实秋鸟朗读

最新成考报名

  • [丁香结的阅读答案]丁香结阅读答案
  • [丁香结阅读题答案]丁香结阅读题及答案
  • 《丁香结》原文|《丁香结》阅读答案
  • [花之歌]《花之歌》 阅读答案
  • 乌鸦喝水课件
  • 核舟记课件
  • [阅读课教案]小学生阅读课件
  • 群文阅读策略|小学群文阅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