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5    阅读: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一
《书犹药也+读书疗法全接触》

书犹药也 读书疗法全接触提到健康,人们总是与营养、锻炼和保健连在一起,而我们要说的是 读书与健康的联系。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太累、 太疲劳已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流行词”了。心理疲劳,也就是我们 所说的亚健康状态,正在成为现代社会、现代人的“隐形杀手” 。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是由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反复 的心理刺激及复杂的恶劣情绪逐渐影响形成,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化 解,长年累月,在心理上会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 神上会造成精神萎靡、精神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 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 率下降,以及引起诸如偏头痛、荨麻疹、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消 化性溃疡、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性欲减退等疾病。 因此,心理疲劳不可忽视,一旦由于心理压力大而感到疲惫不堪时, 必须进行积极的心理调试和治疗。 其实,各种心理疾病均不能单纯地靠“生物医学模式”治疗就能 奏效。常言道: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理医疗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读 书疗法” 。 对于“读书疗法”的功效,古人早有论述。汉朝刘向曾说:“书犹 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愚就是心智不开,狭隘蛮愚而懵钝,惟有读书,能 启蒙心智,增长知识,开阔胸襟,高瞻远瞩。 人一旦知识多起来,境界自然 就高得多,凡事看得开、想得通,不去患得患失、忧虑成疾,也就能及时 化解各种忧思愁绪,保持健康开朗乐观的心态,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 病健身的功效。 《三国演义》里有一个脍炙人口的“读书祛头风”的故事,说的 是曹操读了陈琳写的《讨曹檄文》惊出一身的冷汗,竟因此使久久折 磨困扰他的“头风”病一下子就好了,由此可见读书有时候真是一副 灵丹妙药。 《唐诗纪事》甚至记载某人因读杜甫的诗把疟疾都治愈了, 一时传为笑谈。 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实在是一种高雅的情趣和保持身心健康的养 生之道。生病请到图书馆清朝秀才秦子怡得了肺病,咳嗽不止,日益消瘦。大夫说没治了。 于是他捧着《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三字经》等十几本书,把 、 、 自己单独关在屋里,不闻窗外事,日日研习,除了送衣食,不许任何人打 扰。开始家人听到他咳嗽声,慢慢地声音越来越小。两年后,秀才忽然 开门出来,只见他满面红光,精力充沛,原来读书把病读没了。 如《内经》说:“聚精会神地读,是养生大法” 。名言警句,富有哲 理,可以医心疾;小说散文,平和清逸,可以降肝火;诗词曲赋,节奏通畅, 可以舒脾胃;杂文评论,药力猛厚,可以增钙质。 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 皆

可修身养性。 据报载,英国西约克郡的哈得兹菲尔特地区的医生除了给病人开 具药物处方外,还根据患有中轻度精神分裂症、焦虑及压抑等病症的 病人的实际情况将病人送到当地一家图书馆,馆内有三位专职“图书 治疗医师”,他们先与病人面谈,了解病人平时对图书的喜好及焦虑和 压抑的原因等,然后根据病人的“病情”开具一张适合其阅读的书目 单,其中多是一些发人奋进、使人忘却烦恼或是一些笑话集之类的书, 以书中的内容来帮助他们治病。 好书就是“心药”之一,有其它药物无法替代的治疗心理康复的 作用。 沈先生退休后收入不高,粗茶淡饭而已,他除了晚来弄孙颐养天年 外,还有一个嗜好就是读书,经常看到他不是哼着调子在读 《古文观止》 , 就是工工整整地抄录《唐诗三百首》,活到 96 岁时,沈先生无疾而终。 左邻右舍一致认为,沈先生的长寿应归功于他自得其乐的读书疗法。 小明是一个 4 岁男孩,平日无论在家或是在幼儿园,情绪都很不稳 定,表现得焦躁不安,难有片刻安静。小明的父母翻过许多教养方面的 书籍,也请教过一些朋友,但都无法令他的情绪有所改善。 后来,小明的妈妈和幼儿园老师一道,对小明采取了用读书转移注 意力的方法,简单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戏剧、散文、 诗歌等,图文并茂,妈妈拿在手里一边念一边观察小明,眼里的小明在 妈妈的诵读声中比从前安静多了,也学会和妈妈交流了。住院病人适当读读书 李老师的一位朋友患病住院,她前去看望,一没买营养补品,二没 送鲜花,而是精心为朋友选购了几本好书,她相信这比送什么都强,朋 友也最喜欢。 病人适当读读书,对于配合和辅助医疗肯定是好处多多。看些休 闲消遣的畅销小说,可以有效转移病床上的寂寞,缓解疾病带来的痛楚 和不适;看些励志方面的书,尤其是一些名人如何战胜疾病的书籍,自 己也会树立对抗疾病的信心;看一些有趣的笑话、幽默方面的书籍,进 行自我情绪调节,可以使自己尽量乐观起来,积极面对疾病;看些养生 方面的书,更可以针对自己的健康状况,自我调整,科学养病,使机体早 日恢复到健康状态。 李老师送的礼物让她的朋友十分喜欢,与朋友同室的病友也一起 分享了李老师的礼物。两人决定不仅要读书,还要写读书笔记,写病中 日记,平时忙工作顾不上读书,现在躺在病床上,正好把过去想读没读 过的书读一遍。好心情从书中出发网友 jenny 的博客里说:我又开始看书了,这是我改善不好情绪的 一个最好的方法。从书里面可以找到平静,忘却烦忧,忘却那些伤心往 事,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最终有抗药性。 一般说来,人体疾病无非两类:一类是生理性

疾病,主要是人体的 各种器官、 “部件”发生故障引起病变,这类生理性疾病当然必须采取 “生物医学方式”,即通过直接吃药、打针、手术等方法来医治。 而另一类疾病则属于心理性或身心性疾病,即由心理状态失衡而 导致的疾病。如精神病、抑郁症、高血压、动脉硬化、乃至恶性肿瘤 等,都是和心理因素有较大关系的身心性疾病。 我们已经获悉,书中疗伤,古已有知。 首先,读书可以养心,可以益智 增慧,摆脱烦恼,化解心结。大凡经典名著,往往凝聚着前人的学识、智 慧和经验,内含通天彻地之妙、大智大彗之机和天地万物之灵气,闪耀 着人间的法则和真谛。 其次,读书可以养德。古人强调“静以修心,俭以养德” 。然而,现 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或多或少存有不良心态,如自 私、多疑、贪婪、嫉妒、虚荣等等。而这样的心态,是不利于健康的。 欲克其弊,读书最灵。因书常含天地正气,人生哲理。常读益书,可以从 中受到教诲、感悟、启迪、反思,从而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摒弃 杂念,弃恶扬善,唤起乐观向上、豁达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 平气和的处世作风和修养。此正可谓养德。 再次,读书可以怡心。一位名人说过,初读好书如与朋友促膝交谈, 再读如故友重逢。读书实在是人生莫大的精神享受。闲暇之时,或独 坐书斋,或侧卧床头,捧读经典名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感悟 天地之妙,洞悉人世百态,或融会贯通,或茅塞顿开,或凝神或静思,或激 动或平静……人间之悲欢离合,世态炎凉,功名进退,利禄得失……霎 时化作一团祥和之气,融入天地之间,透彻五脏六腑,遍体通泰,心旷神 怡。读书若此,岂不快哉! 第四,读书可以养性。古人强调修心养性,主要是指人的性情、涵 养。 “养性”即指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已为 人们所共认,古代即有“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的说法。那么如 何才能驾驭七情六欲,平衡自己的心态呢?闲来常读书是行之有效的。 因读书方可自静,静中自悟,方可心无旁骛,不为外物所动,保持一种淡 泊宁静,与世无争的良好心境。 书教人宽容大度、宠辱不惊、自节自律、自省自制。正所谓“海 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试想,有了这样的胸怀,何愁 被不良情绪所左右,何愁身心不健康呢? 因此我们说,即便是健康人,坚持经常读书,养成读书习惯,尤其要 读一些能够给我们的心灵以陶冶的有益的书、健康的书,方是积极而 有效的防病健身之道。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二
《高二 经典阅读》

高二 经典阅读(十一)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社稷。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祖宗。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恩情。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根本。

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

这是我做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文字统筹时脑海中一遍遍闪过的句子。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组织实施,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1月1日正式开播。

尘封了百年的传统文化实体,以百集纪录片的形式重回岁月和大地。这些节目,既是一出出生命大题,又是一份份绝好的答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100个“考场”里,一次次展开,一次次收起,仁心写,义举答,子子孙孙答不够,一答就是百千年。

我看到,但凡得高分的家族、村落,他们都有共同的遵守,没有忘记国家社稷,没有忘记祖先,没有忘记恩情,没有丢掉根本。但凡兴旺的家族,都有家谱、祠堂、祖训,并且像守着生命一样守着这些家谱、祠堂、祖训。仁义礼智信,孝悌勤俭廉,在这些土地上,已经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 我还看到真正的励志和制度,真正理解什么叫师道尊严、什么叫商道贾德。我发现晋商成功的秘密并不全在经营里,徽商成功的诀窍并不全在谋略里;还发现幸福原来也在五常十义里,甚至就在一餐一饮、一草一木里。

看着这些台本,我突然觉得,人一旦没了故乡的概念,一切病相就要来了。现代人生活在城里,没有一个共同的地理凝聚力,房子常常换,漂泊感就来了,漂泊感带来无根感,无根感带来焦虑。不像古人,不管走多远,心系故乡。

太多的故事让人泪眼婆娑。甘肃哈南村是一个把“忠”自觉化的村落。战时,他们把“忠”用于卫国;和时,他们把“忠”移于建设。据记载,明初时朱氏祖先立下赫赫战功,朱氏后人便把“忠勇传家”作为家规祖训写进了族谱。历史上,朱氏一族先后有11人为国捐躯,从军报国也就成为哈南村的传统。每逢外敌入侵,“母送儿,妻送郎,父子争相上战场”催人泪下的场面,就会在这个小村庄里出现。汶川地震后,哈南村也是重建速度最快的村落之一。在安徽屏山村,明嘉靖年间,舒善天进京赶考,高中探花,衣锦还乡之际,发现相依为命的老母病倒家中,便弃官侍母,直至终年。还是屏山村,在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成功塑造“抗战夫人”王丽珍的人民艺术家舒秀文,当年一月挣30块大洋,会把25块寄回家里。在山西静升村,王氏十六世祖王寅德与人合伙做生意,对方早亡,他把属于对方的钱分文不少地还给人家后代。做月饼的吴丽霞家,如此在乎月饼切开后的匀称,不单是讲究月饼的品相,更是考察做月饼的人心是否匀称。他们相信,心匀称,手下的活无不匀称,心不匀称,手下的活难以匀称。

读一出出台本,我就像是在给祖先的老屋拂尘,给祖先的德容擦灰,给祖先的衣襟掸土。我是那么急切地想等到下一出,又是那么紧张地看着每一出,一遍不够,两遍不够。多少次,我的键盘上落下一个不肖子孙的热泪。就连晚上做梦,都在乡愁之中。

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多么幸运,我们有这么伟大的传统,这么优秀的祖先,这么智慧的文化,这么可爱的同胞。作为一个作家,我是多么幸运,能够以这种方式,亲近我们伟大的传统,为祖先尽上一份小小的孝心。

在这些节目中,我看到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故事,远比在任何一部小说中读到的精彩。很难相信,倘若没有这40个摄制组长达9个月的艰辛打捞,任凭他们淹没、流失,对中华民族来说,将是何等的损失。

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人类将走向何方。有了这100集,我们就可以回答,子孙将向哪里去。有了这100集,我们就有了底气。孔子不但是中国人,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端午不但是中国的,而且正在以乡愁的方式活在大地上。我还看到了二十四孝的现代版,看到了精忠报国的现代版,他们有名有姓,有脸有面。

此刻,我更加笃定,只要我们把根留住,只要我们回到根那里,一切都不是问题。因为春来草自青,草的答案不在草本身,而在春那里。

乡愁中的传统,传统中的乡愁,正是我们一刻都不能离开的春风。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8日 24 版)

让善行把生活之舟推向远方

一条微博,全城动员。近日,宁夏银川上演了持续3个多小时的跨省爱心接力,为陕西定边一位出生17天即患肠梗阻的女婴赶赴医院抢救开通绿色通道,以便能够在第一时间接受手术,得到众多网友的支持和点赞。

“问政银川,不只问政也问情!”在接到女婴急需抢救的求助微博后,银川市政务微博群频繁互动,力促政府相关部门、交警和医院的对接。多方共举,全力协作,终于换来小生命面对疾病的“逆袭”。从网络到现实,满满都是爱心,让人感慨,也令人感动。

新年才过几天,人们已经接连从媒体上看到了多幕这样的温情场景。“麻醉医生做剖腹产,用漫画与聋哑产妇交流”“老师患病瘫痪在床,学生轮流背着去治病”“皮卡为避让摩托坠河5人落水,两位路人跳水救人后默默离开”等,这些正能量故事,真切地反映了普通人的温情善良与古道热肠。冬天再寒冷,只要真情的传递与暖流的汇聚不断,人们心中有关行善的意念就始终热乎。

不错,现实中,我们也曾看到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拾金不昧钱款被人私吞等道德失范现象,也曾因为利益、情感、理性等因素,让人们面对行善时的选择,出现纠结。然而,上面这些温情场景告诉我们,道德实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高深与复杂。再细小的事,只要能够择其善而为之,就可以收获属于自己的道德追求。凝聚道德的光与热,最需要的就是勇敢地跨出第一步。看看“中国好人”“点赞中国”里那一个个鲜活的感人事例,不也是人人可做、时时可为吗?即便有现实困难、精神压力,道德之花散发的缕缕馨香,始终难以阻挡;人格力量激发的道德光辉,更会引起无数国人见贤思齐的共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这一件件带着烟火气、泥土气,可观可感的道德善行中,悄然扎根,茁壮成长。

鼓励人们行善固然非常重要,认真倾听行善者的声音,关注和保障他们的权利,同样不可或缺。通过制度设计,除了让行善者得到应有的荣誉和表彰,能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尤其是在心理层面给予更多理解和关照?毕竟,免除了行善者的后顾之忧,爱心的传递之路才能更加平坦通畅,道德才不会遭遇两难困

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漆工为一艘船涂漆,顺便把船上的漏洞补好,不久,船主感激地赠予漆工一大笔钱。原来,船主的孩子们驾船出海,船主才想起自己还没修补过那漏洞,担心孩子们会殒命海底。没想到,漆工一个顺手而为的善举,拯救了孩子们。其实,行善就是这么简单与自然,多一份推己及人的理解与照顾,多一点帮助他人的主动与关怀,照亮的,不仅仅是你我的精神世界,更有那些许久未见阳光的角落。哲学家弗罗姆曾说,“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让生活更美好,从力所能及的好事开始吧!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09日 05 版 人民时评)

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

刚刚过去的一年,你读过什么好书?这或许是一个令人尴尬的问题,因为被问的人可能一年到头也没读几本像样的书。也正因此,每到岁尾年初,一些媒体或出版机构评选的“年度好书”才会引起不少人的注意:即使没读过,好歹也知道个书名吧。晒在朋友圈里,至少证明自己还在关注文化。

移动互联网时代,大众对传统阅读的冷落固然让人觉得遗憾。但是,如果连作为“职业读书人”的专家学者也答不好开头的问题,就当令人警醒了。这并非向壁虚构,笔者就曾听到不少学者表示“今年没读过什么新书”,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在自己的专业之外进行太多公共阅读。

我们当然不能就以偏概全地得出所有读书人都不读书的结论。毕竟有的人还坚持在专业书外,汲取综合性书籍的思想智慧,只不过不为外人道罢了。而在老一辈学者看来,有些“闲书”读了无益,有时候“不读闲书”是一种美德,代表了学术自律和“用志不分”的钻研精神。但不能不看到,现在不少学者是“没空读书”:不仅没空读“闲书”,连正经书也干脆没空读。我们有些学者太忙了,忙着申请课题、发表论文、参加会议、报销经费,即使做自己的专业研究,也毋宁是一目十行地“浏览文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读书”。相互之间见面,聊的也多是职称、课题等琐事,十分无趣。

没空读书,学者们总要写书吧?但好像也很少出现公众能看、爱看的好书。这从近期陆续公布的各类“2014年度好书榜”中可窥得一斑。像《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失败的帝国》等广受好评的佳作获得了众多提名,但都是译著,而且类似图书比例不小,以至于有评选组织者明确要求,要给国内原创著作一定名额。即便如此,进入公共阅读空间的原创作品也还是太少了。究其原因,恐怕不是写不出,也有不愿写的成分。不少学者认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还是有门槛的,要专业化,不能大众化。

这种观点固然有一定道理,但学有精专并不必然排斥大众传播。事实上,像范文澜、吴于廑、周一良这样的前辈大家,都曾经写过雅俗共赏的大众读物。学术思想的大众传播,本来应该是学者的使命之一;善于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出高深的道理,本身就是极高的修为。把简单的道理包装成复杂拗口的专业术语,实在不是自信的表现。很多在国际上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是走“群众路线”的好书。

让学者们有空读书,愿意面向大众写书,进而积极营建公共阅读空间,学术评价体制要有所改变。不能用僵硬的论文发表、课题申请束缚住学者们的创造力。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作为公共阅读的提供者,学者理应为大众提供优质的原创思想;作为公共阅读的践行者,学者也应该用更多的时间读书,读专业之外的好书。专家学者是社会的精英,如果连他们都忙得没空读书,恐怕就有问题了。

进而言之,书香社会,既要有大众阅读,也要有精英阅读,两者并不冲突。提倡文化普及,也要提倡博雅教育。精英们不仅要学有精专,更应该是博雅君子,这需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涵养。他们要有引导公众阅读的能力和意愿,更有以身作则的义务。博观约取、雅通古今,是社会的佼佼者都应该具备的文化素养。而整个社会的人文基准线,也会随着这一群体的扩大而提升。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2日 05 版 评论员随笔)

知耻心可贵

前些时日看央视节目《开讲啦》,著名表演艺术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李雪健讲的一段话令我深思。他说他在上世纪80年代话剧《九一三事件》中饰演林彪、90年代电影《焦裕禄》中饰演焦裕禄时,都曾有为饰演好特定角色而在一个月之内突击减肥20多斤的经历,靠执著追求和艰辛努力赢得了观众认可与称赞,可在自己成名后饰演电影《横空出世》中冯石一角时,就没有下决心再去减肥,尽管这部电影也在本世纪初获得第二十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但现在每每想起来、特别是看到银幕上自己略微发胖的形象时,就会产生一种“耻辱感”,认为是从艺生涯中的羞耻,痛恨自己出名后曾经有过的“浮躁”。讲起这些,已是花甲之年的艺术家满脸愧疚,令人为之动容。我在想,李雪健之所以能够成为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艺术家,与他因敬业而知耻的职业精神不无关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把知羞明耻作为修身的先决条件,把孔子所说的“行己有耻”作为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意思是说,对自己的行为,应该有羞耻的观念。孟子也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视知耻为做人之根本,时时反省和检点自己,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可让我们见到这样的知耻之心:“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一位古代官吏知耻知足知止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个人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时刻有羞耻心,才能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地反省自己的错误,检点自己的行为,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行为中的失范之处。这或许就是清代学者王豫在《蕉窗日记》中所言“士不可一刻忘却耻字”的真意。

高尚者富有知耻之心。许多功勋卓著的老一辈共产党员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的坚强党性和原则,同时也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身经百战的彭老总看到群众自发地举着他的画像游行,当场让工作人员撕下来毁掉。

自尊者方能知耻。近日,“八一”厂老艺术家田华在畅谈学习习总书记在文

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说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从来不做商业性广告,是因为演了一辈子“正面人物”,如果为了几个钱去到处做广告,就玷污了“党的女儿”的形象与名声。刚刚辞世的著名歌唱家王昆,也坚持义务为声乐界培养人才,从不收取什么“拜师费”。这些老艺术家身上体现出的“戏比天大、德如地厚”的高尚品德,既是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人格人品的尊重。因此,她们也永葆了艺术青春,在舞台上留下了纯正照人的艺术形象,深受广大观众的拥戴。

毋庸讳言,这些年来,无论是在政界还是艺术界,都有一些缺乏知耻之心的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手中一旦有了权力,就把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性原则、法规纪律等统统抛诸脑后,利令智昏、颐指气使、狂妄自大,大搞以权谋私、化公为私那一套,滥用职权,疯狂敛财,胡作非为,不仅丧失了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也丧失了为人处世应具备的基本道德和良知。有的所谓“名人”“大腕”,沾染了市侩作风,满身铜臭气,张口就谈钱,登台就要价,“台上亮闪闪,台下乱糟糟”,完全忘记了艺术家前边的“人民”二字,使演戏与做人成为完全割裂开来的“两张皮”,既暴露出知耻之心的缺失,也大大削弱了艺术在传播正能量上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如今将这些腐败、丑恶现象清除掉,净化政治生态和艺术生态,不仅是各界向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回归,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回归。

知耻之心尤可贵。君不见,有人到身陷囹圄时,才“找回”知耻之心,着实晚矣!

《 人民日报 》( 2015年01月12日 24 版 金台随感)

不做生活的旁观者

偶然间看到一句话:2015年了,85后都要30岁了。

不禁让人感慨。“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为革命前赴后继;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年人投身于火热建设当中;改革开放初期,青年人开拓创新„„一代代青年人,秉持着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烙印,继往开来,成就自己,更推动社会前行。

新一代青年人,又将在时代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一个较为流行的说法是:不同于50、60和70后,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80后、90后,是逐步脱离了集体意识,而以自我为轴心,成长于消费主义和互联网的一代。

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大而化之,但的确可以看到,在文化日益多元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加关注自我,聚焦个体。他们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崇尚自由舒适,信奉“活在当下”,细心呵护着自己的“小确幸”。

这样的生活的确“任性”而潇洒,但也应当警惕,如若过于沉溺自我,则往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三
《比疾病更糟糕的是恐惧》

比疾病更糟糕的是恐惧

有段时间,关于癌症,我脑海中只有两本书和一个人。

这两本书分别是陆幼青先生的《死亡日记》和于娟老师的《此生未完成》。这一个人是桑塔格。世人都知桑塔格也是患癌症去世的,但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桑塔格作为一个病人时的状态。毕竟我们习惯了她人前作为文化批评家的睿智和犀利。我读过她儿子戴维写的《死海搏击:母亲桑塔格的最后岁月》一书。戴维记录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普通女人面对疾病时的态度,不但呈现了母亲的不平凡――向死而生,相信理性,倔强自信。也呈现了母亲作为普通女人的平凡――害怕死亡,渴望生存,看不透生死,如常人一样,因病焦虑,四处寻找偏方,遍求名医,期盼幸运降临。面对疾病和死亡,桑塔格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很勇敢,也很懦弱。她本能地表现出了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回避,而在别人的眼中,她是一个得了癌症的女学者。这也就是桑塔格之为桑塔格的原因,她对包括癌症在内的疾病的社会认知有着深刻的洞见。

桑塔格2004年去世。十年后的今日,癌症患者面对的情况没有多少起色。在凌志军先生写自己患癌经历的《重生手记》中。有两点很有价值,一是如何对待身体,如何对待病痛,比如癌症。二就是如何面对医生,那些缺少医德、医术的医生。从书名上就能看出来,所谓重生便是一个癌症患者从身陷绝境到逐步康复的亲历记,也是一位记者对当今中国癌症医疗体系种种利弊的观察和剖析,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勇气和乐观精神的人生励志书。同上述三位最大的不同,是他们都被病魔夺走了呼吸,而凌志军先生却赢得了与死神搏斗的胜利。他2007年被诊断为肺癌晚期,经过合理治疗,如今得到康复。

如何面对疾病,尤其是癌症,病人的态度至关重要。书中有个观念直抵人心:比癌症更糟糕的是恐惧。恐惧犹如毒蛇一般缠绕人心,滋生毒素,毁掉信念。在因癌症去世的病人中,三分之一是吓死的。凌先生根据自身的经历,结合国外的医学成果,呼吁要将癌症作为慢性病来看待。但观念之变是最难的,很长时间以来,癌症是死亡的代名词。要打破它,把癌症当慢性病来看,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与医生打交道同样艰难。在表现当代医患方面,《重生手记》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病人纪实报告。凌志军讲述了患病前后的经历,各种荒谬、冷漠和唯利是图,历历在目。凌志军文字的锋芒和锐意的批评,提升了这部纪实作品的厚度。如果说重生传递的是乐观和信念,那书中的诊疗故事则让本书在非虚构方面具有力度。关于疾病的书单里,我要加上这本凌志军先生的《重生手记》。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四
《励志文章》

人生感悟短文

每个人都是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至于目的地,没有标准答 ——题记

在人生旅途上要追逐什么,有的人很茫然,而我认为是快乐。《生命》中那位只有100天生命的小女孩用微笑面对死亡,在最后的时间里用帮助别人换来了永恒的快乐;而那个男孩只会抱怨和诅咒,因此上帝在他最后的100天里给他的只有悲观的沮丧。

在茫茫人海中,有的人追求名利,而有人则甘愿默默无闻;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得到钱财和权力后并非快乐;那些默默无闻者或许因为平平淡淡中的人世间独一无二的伟大而笑着走完人生旅程。“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这一生只要你问心无愧、坦坦荡荡,快乐一生这就足够了。

“所有的生命都会离开,所有生命的离去都会是一种悲哀和不幸,面对疾病、灾难和死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人生信念,结局也就迥异``````”那样被世俗冲晕头脑的人们,请停停赶路的脚步,回头看看你到底得到了什么,向前看看你究竟要追求什么。

成功立志哲理文章-人生感悟

我一直觉得每个人的经历不同,那么演绎得人生歌曲也不同。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旅程,有山路,有高原、有滑坡……而我们一辈子也许就做那么一件事,怎么把你的旅途绽放的更加完美。

每个人的人生目的的不同也导致着他旅途的精彩程度不同。有些人喜欢让不可能变成可能,那么生活处处充满不可思议的美妙;有些人喜欢平淡,他们安逸,平凡;有些人喜欢追求;更多的人是碌碌无为。

每天都有立志故事来勉励我们更加努力,激励我们坚持理想,但我已然盲目的心,已充满了反思和不羁。人需要在工作中发掘乐趣,在劳动中体会闲情,要常常怀有感激之心,一心才能快乐无穷。这其实是很哲理的话,我告诉自己,我要去摸索,但我还是个庸人,体会不出那浅显却又深奥的快乐。我要怀着感恩,却又每天在满足和贪婪中挣扎……

某位教授训诫大学生,人生就如搭乘火车,经过大学的训练,就等于取得了进入火车的月台票,当然最终上哪一班车,往哪一个方向走,都需要自己做决定,但如果没有月台票,上火车的机会都没有。当然教授希望学生能认真学习,而我想说的是,每个旅途的精彩不一定要取决于火车,我们也可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来体验旅程中的快乐和精彩,比如说汽车,比如说飞机,比如说徒步……

情感日志 敢爱就要敢分

有许多的事情,总是在经历过后才懂得.一段感情痛过了,才懂得如何珍惜自己.傻过了才懂得自己的坚持与放弃.在得到与失去中,我们慢慢的认识自己.其实,生活中并不需要那么多无为的执着.没有什么是真的不能割舍的.其实学会放弃,生活会更容易.学会放弃,在落泪之前转身离去.留下最简单的背影.学会放弃,将昨天埋在心底,留下最美的回忆.学会放弃,让彼此都有个更好的开始.遍体鳞伤的爱,就不会铭心刻骨.走到今天已经很不容易了,轻轻的抽出手,说声再见,感谢这一路上有你.曾经说过爱你的,今天,依然爱你.只是,爱你,确没能与你在一起.也许,有很多遗憾,也有很多的伤感.但会让这份更久远.

收拾好心情,继续走吧.错过了她,才会遇见"你".开开心心的牵手,同样也要高兴着说再见.敢爱就要敢分。

励志文章 走自己认为是对的路

自己选择的的.只有走下去才知道他正确不正确.

在从前有3个兄弟由农村到城里去创自己的世业,老大乃老A,第二大B.第三小C

他们结伴而行,一路上风餐露宿,幕天席地,遭遇漠漠尘沙,翻过七座高山,涉过二十一条大河,终于来到了一座繁华热闹的集镇。这里有三条大路,其中只有一条能够通往城市,但谁也说不清究竟哪条才是。

怨天说:“咱老爷子一辈子教我的只有一句„听天由命‟,我就闭上眼睛选一条,碰碰运气好了。”他随便选了一条,走了。

大B说:“谁叫咱们生在那个穷地方呢,我没读过书,计算不出走哪条路最有可能,我就老A旁边的那条大路吧。”怨地拍拍屁股也走了。

剩下的是一条小路,小C也拿不定主意。他想了又想,决定还是先去镇子里问问长者。长者见了他,但仍然是摇头,“没人到过城市,因为它太远了。而且我们这里的生活过得也不错。不过,孩子,我可以把我祖父的话告诉你———走自己认为是对的路。”

小C记着长者的诚挚教诲,踏上了那条小路,追寻他的城市之梦。他经历的痛苦、艰难无与伦比,但是,每一次挫折、每一回失败都没有打倒他。当他面临绝境时,总是对自己说“走错的也是自己路”,于是他挺过来了。在10年后的一天,他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城市,凭着他杰出的韧劲与毅力,从一元钱的生意做起———擦皮鞋、拣垃圾、端盘子,后来他成为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蓝领、白领,直到自己独立注册了一家公司。

30年后,小C老了,他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只身回乡寻找当年同行的兄弟。依然是那个贫穷的西部小村,依然是茅屋泥墙,怨天和怨地住在里面,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三兄弟各自叙述了自己的故事。怨天沿着大路走了五个月,路越来越窄,野兽出没,一天黄昏他差点被狼吃掉,只好灰溜溜回来了。怨地选的那条路跟怨天并无区别,回来之后,他觉得一辈子不能抬头做人。无悔叹息地说:“我走的路和你们的一模一样,惟一不同的是我选定了就绝不回头。”

其实,每条路都能通向城市,走自己认为是对的路,坚持走下去不要回头,只要你认为他是对的。

回到原点-感悟励志人生-励志文章

想到这个标题,源于一条QQ签名。主人表述了一个极其明了的意思,又回到了原来的地方。原点本来是个数学名词,而回到原点,则是非数学语言,用理性的词汇表达感性的内心,我觉得“回到原点”这个说法用得很生动。

而令我念念不忘的,是原点背后的联想。“回到原点”更像是一道人生哲学命题。

先看一段新东方总裁俞敏洪关于三文鱼的励志故事。

三文鱼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四年。每四年的十月份,加拿大佛雷瑟河的亚当斯河段,平静的水面变得沸腾起来,成千上万条三文鱼从北太平洋逆流而上,来到这里繁殖后代。银白色的鱼身在逆流而上的过程中变成猩红色。三文鱼的一生令人惊叹!从鱼产卵开始---每条雌鱼能够产下大约4000个左右的鱼卵,并想方设法将其藏在石头底下,但大量的鱼卵还是被其他鱼类和鸟类吃掉---幸存下来的鱼卵在石头底下熬过冬天,发育成幼鱼。春天来临,幼鱼便顺流而下,进入淡水湖中,它们将在淡水湖中度过大约一年的时光,然后再顺流进入大海。在湖中尽管它们东躲西藏,但大多数幼鱼依然逃不脱被捕食的命运,每四条进入湖中的鱼就有三条被吃掉,只有一条能够进入大海。危险并没有停止,在广袤无际的北太平洋中,它们一边长大,一边面对鲸鱼、海豹和其他鱼类的进攻,同时还要更加具有危险性的捕鱼船威胁着它们的生命。整整四年,它们经历无数艰险,才能长成大约三公斤左右的成鱼。

成熟之后,一种在体内的召唤使得它们开始了回家的历程。十月初,所有成熟的三文鱼在佛雷瑟河口集结,浩浩荡荡游向它们的出生地。自进入河口开始,它们就不再吃任何东西,全力赶路,逆流而上将会消耗掉它们几乎所以的能量和体力。有些鱼跃到了岸上成了其他动物的美食;有些鱼快到达目的地之前力竭而亡,和它们一起死去的还有肚子里的几千个鱼卵。最初雌鱼产下的每4000个鱼卵中,只有2个活下来长大并最终回到产卵地。到达产卵地后,它们不顾休息开始成双成对挖坑产卵受精。在产卵受精完毕后,三文鱼精疲力竭双双死去,结束了它们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的死亡之旅。

三文鱼的一生,充满了危险和悲壮。它们克服重重困难,躲避无数危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逆水搏击,为下一代给自己的生命画上句号。也许它们这样做只是遗传和基因使然,但这一生命的过程,依然让我感动。这一生命的过程,让生命本身显得弥足珍贵。使命,不管遭遇多少险阻都要完成一生的使命,哪怕以生命为代价。这种使命感,这种生命的付出,让新的生命得以延续,让三文鱼这一鱼种得以生生不息的繁衍下去。

和三文鱼相比,我们人类要幸福得多。从三文鱼身上,我们能够感悟到什么呢?人类为了繁衍下去,为了我们的后代,我们的使命是什么呢?

人类生命的进程中,也应该有非常明确的主线,我们应该努力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使生命变的成熟;为了成熟我们应该去经历,经历自然、社会、人文和历史,使我们的生命变得完美;我们更需要有使命感,活着不仅仅为了活着而已,我们生命的背后有使命存在,这些使命也许各不相同,但从终级意义上来说,应该是一致的,是为了让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在更加和谐自然的世界中幸福的生活。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三文鱼那样以生命为代价,但完成这一使命的精神,却应该比三文鱼的回游产卵更加严肃和不可动摇。

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需要成长,变得懒惰、无聊和平庸;有太多的人忘记了应该去经历,变得胆怯、狭隘和固执;有太多的人忘记了自己承担的使命,变得苍白、迷茫和失落。那成千上万的在三文鱼回游的季节来到河边的人们,在观看三文鱼与死神搏斗的同时,是否从它们身上得到一点点感悟,并且重新开始思考自己生命的历程呢? 感悟人生哲理散文

世界上有永远不凋谢的花吗??答案是肯定的,世上没有永不凋谢的花,如果有也一定是假的。 完全红透的苹果,而且能保持久的苹果有吗?答案也是肯定的,没有。如果有也一定是蜡做的或也是塑料制品。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欢乐与幸福中或痛苦与悲伤之中,在幸福的时刻总是短暂的,而痛苦确在内心深处是漫长而无边迹的。但是,只有能够品尝忧伤的人心灵才是真正能健康起来的人,那些拒绝忧伤就如拒绝长大一样,不能健康的成长,到他生命终止时刻他仍然是一个最脆弱的人生,最后会收获更深更深的痛苦之果...

欢乐与痛苦同样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是人性达到一种高处状态的表现,一个人要有一种永恒欢乐的心态,必须在经历无数次痛苦、品尝无数次忧伤之后、体会人生坎坷之后,并从才能真正明白人生意义,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快乐与痛苦的并存。才会明白欢乐并不是一时的高兴,而是一种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忧伤并不是人生绝境、坎坷并非无止境,没有谁能剥夺你的欢乐,因为欢乐是心灵结出的果实。欢乐将指引你在人生正确方向里寻找自己的错误,寻找自己人生的正确目标,并执著的走下去。

也没有谁能阻止痛苦的悄然来临,许多人经常痛苦、忧伤,就是因为他们总追求人生的一帆风顺,追求人生的所谓完美,并不清楚的认识人生本身就一个痛苦加快乐的一个过程。并不是谁与你过不去,所以有些人,稍有不顺就觉得上帝不公而怨天尤人,或者找任何借口为自己脆弱的心灵寻一份突破口,为自己失败找一份灵魂的空白,好象只有这样人生才能更加绚丽多彩,其实这本身也是一颗不成熟的人。他们不明白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真正的欢乐就是在这许多不如意中寻找一条通向如意人生的路。

真正的快乐就是在不断的痛苦之中找到突破自己心灵的钥匙,自信、从容的面对人生每一个阶段给予的痛苦及坎坷,并坚定地走下去。世上无数成功者都能乐观、豁达,并不是他们没有经历过不如意,而是他们有能力承受并最终战胜了,超越了它带来的痛苦与忧伤。

不经历风雨的如何能见到彩虹,但有时经历风雨后依然见不到彩虹。那就是面对一切现实给予的困惑与痛苦,因为你面前除了面对你还是面对,只有不断的痛苦之中才会有你多彩而丰富的人生。 在不断一次又一次面对的过程之中,让我真正感悟,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

面对浩如烟海的海天一色,自己是如此的渺小,但我在一天一天长大,我自豪的说:我学会了面对,尽管我残缺,我依然是独一无二的自己,如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因为没有谁与我一样,这就是我生命的价值。

就如我不能拒绝我所该经历的一样,也因为我有所经历才能有现在的我。

学会经营自己,学会创造自己的人,才能有丰富多彩的人生与未来。人生只是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一天天缩短生命的距离,我们只有用宽容与爱心去拉长生命每一天,学会并懂得去面对现实生活,去面对每一个给予我痛苦与快乐的时刻,丰富着我人生的每一天...... 优美人生哲理故事

1.选择人生

生活是什么?我们曾两眼迷茫两手空空地构筑自己的梦想,我们并不了解自己就做了轻易的选择。而今我们反复求证自己的步履,别人已走得很远。如果实践与挫折都未能改变我们的一颗爱心,一份执著,那么,无论结局与开始,让我们每个人的心底都拥有一个远方。

没有变化的生活,是无聊的生活。没有变化的人生,是卑琐的人生。我深信每一个活生生、坦荡荡的人,在告别白昼,走向黑夜的时候,一定在期待着明天会有一轮更明丽的太阳。现在行动着的和将来行动着的人才是生命的真正主宰。

2.尝试人生

人活着的意义应该是过程,而不是结论。所以一个人不应以自己的经验和观念去影响另一个人,何况你不是他,他也不是你,每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未必一样。人生的酸、甜、苦、辣都应该自己尝一尝,尝试就是人生。

人生没有十全十美,如果你发现做错了,重新再来,别人不原谅你,你可以自己原谅自己,因为你不是为别人而活。对人温厚,起码自己会看得起自己。人生里面总有所缺少,你得到什么,也就失去什么。重要的,你应该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世界总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心境和遭遇不一样而已!

3.拥有人生

人的生命岂会异于叶,以新绿转为微黄,以骄矜变为软弱。每一片叶,每一个人,都是走着这历程。永远没有两片树叶贴在一起一模一样,也美有两个人的呼吸一直是一致的。你也许常关心的是一片落叶的萧萧,可曾想过,新叶的来处不正已是混合在泥土里的凋汁?曾否因为源源不息,确实不重复过的生命珍重自己。

把自己放在自己并不封闭的空间,你会发现你活得并不十分暗淡,每个人的世界都有他人发现不了的快乐。想达到别人的美丽是自己的一大障碍,如果说是人想出来的,那也是缘于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既然乐章里没有一样激越的音响,丛林里不生长一样高度的树木,我和你就不需要支付给生活同样的辉煌。

4.生命的射线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从出生的死亡,犹如几何学上的线段,有头有尾,也有一定的固定的长度。但是,有些人不是这样。他们人虽死了,肉体虽然腐烂了,但是精神不死,思想的光芒依然照耀人间。

这种超越死亡的人生不是线段,而是射线。射线不同于线段,它有始发点,有方向,但没有终点,可以沿箭头的方向无限延长。一位伟人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者,当为射线;轻于鸿毛者,类似线段。古今中外,超越死亡的射线人生大有人在。譬如马克思,譬如托尔斯泰等。唐代学子王勃,年方二十八死溺水而死,但其千古绝唱《滕王阁序》至今依然被人们所吟唱。正如死了的萨特依然是一种客观存在。他生前的著作犹如蝴蝶从他的躯体里飞出来,飞向世界各个角落。他的生命和思想因这些美丽的蝴蝶而存活。

导致两种不同人生的原因,显然并不在于是否掌握延年益寿的秘诀,而在于思想。思想是有方向的箭羽,它能够使线段变成射线,射落人生的冬日。思想不仅能够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而且能够打通时光隧道,延续人的生命,让人生具有新的时间概念,使本来短暂的人生变得长久或永恒。

5.梦想的价值

不管人的寿命有多长,从宏观上来看,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人生中,睡眠却占着十分突出的位

置。人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梦乡中生活。千百年来,人们信守着这样一条公理:睡眠是为了休息。但据《新概念英语》透露的信息,睡眠休息论受到了挑战。

专家们如此进行分析:人的休息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体力休息,另一部分是脑力休息。如果想使体力得到恢复的话,只需要躺下身子不运动就可以了。只有休息脑力时才有必要睡眠。但科学家经过反复测试发现,人睡眠时,大脑活动频率并不必醒着时低。由此推出结论,睡眠不是为了休息,起码不仅仅是为了休息。科学家为了探求睡眠的奥秘开始了新的实验。他们找来一些健康的人,分为A、B两组。A组的人入睡后,等发现他们眼球转动(做梦)时就把他们叫醒。然后再让他们入睡。B组的人则等他们入睡眼球转完一个周期后再喊醒。三个月下来,结果A组的人大多精神不振,体力不支;而B组的人虽然睡眠时间没有A组的长,但个个精神良好,体力充沛。于是,科学家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睡眠是为了做一个或几个完整的梦。当然,这个结论未必可信。但是,我很在意这个结论。因为,它至少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梦对于人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人们大都讽刺南柯一梦,但一枕黄粱毕竟丰富了南柯先生的人生。假如人连梦也没有,生活将是多么乏味和单调啊。假如人失去了梦想和想象,人生又将是多么可怕。“我们似乎往往在梦幻中比在生活中经历过更多时光。被摧毁的帝国,所想象所爱恋的女子,衰退的激情,获得的与失去的才能,被遗忘的家庭,啊!我的经历是何等丰富!难道还没有二百岁!”一生只活了66岁的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维尼这番话道出了就是这个道理。人欲度过丰富博大的人生,内心深处必得存有梦想。即便梦想不能成真,我们也了无遗憾。即便在最困难的岁月,在囹圄之中,我们也能依靠梦想而存活。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五
《高一励志文章:面对挑战大声喊出我们能行》

高一励志文章:面对挑战大声喊出我们能行

导语:人们往往不缺乏能力,而是缺乏面对挑战的勇气。当一个人敢于大声的说出“yes.I can”时,他已经成功了一半!从现在开始,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对着挑战,大声的说:Yes,I can.

我记得在奥巴马当选时,他发表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演说。其中一句几乎被所有美国人乃至所有关注大选的人记住,那就是“Yes, I can.” 这简短、有力的一句似乎有战胜一切苦难的力量,让危机痛苦的人们,让紧捏着钱包挨日子的人们,热泪盈眶。

我一直不能理解的事,在中国,在日趋劳累单调的学习生涯中挨日子的学生们,像是我,像是无法计数的书呆子,何以骄傲地微笑着说人出“Yes, I can.”?--或许现在,我有了答案。

在听口营仅3天,我无数次被这里的人和事所撼动。独自来到北京,“关”在营里,我突然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有了料理生活的能力,像是洗衣服或叠衣被,再简单不过的日常琐事,变得复杂、重要而又充满乐趣,当没有父母嘘寒问暖,必须自己一人面对承担时,我惊异地发现“Yes, I can.”

当不再有考试、作业,当课堂效率为重中之重,当笔记不停一页一页翻过,原先靠不断听写抽默才能记住的词汇在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内变得清晰生动地印在大脑里。大量的词汇涌来,我不再疲于记录,而是乐于接受,当我大声开口说出自己的见解,我惊异地发现“Yes. I can.”

拓展训练中,还不太熟悉的我们迅速打成一片,我们共同欢乐沮丧,共同流下汗水,留下回忆,我们清楚自己是谁,在团队中是什么角色,我们清楚地知道“We are the one” 我们敞开心扉,结交朋友,我们了解了什么是“team”,什么是团结,当我正渐渐融入集体并乐于其中,我惊异地发现“Yes, I can.”

我勇于展示,勇于挑战,每天都是崭新的,充满生机与活力,当我渐渐自信,忘掉了以前的执妄与呆滞,我告诉自己,“Yes, I can.”是的,我能,我能超越自己,我能攻克英语,我能变得更受欢迎更开朗阳光更开心快乐。我能挑战我能挑战任何事,只是因为,“酷学酷玩”告诉我,英语不只是语言,更是代化,更是态度,更是我无法抗拒的巨大乐趣。

“Human can do whatever they want.”我坚信,七天后,我能像奥巴马那样坚定而骄傲地说“Yes, I can.”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六
《于赓哲书稿》

唐代疾病、医疗史初探

目 录

前 言………………………………………………………………………………………1

第一章 唐代主要疾病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新菩萨经》、《劝善经》背后的疾病恐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病名指向蠡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中央医疗机构的使命和局限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地方医疗机构的使命和局限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唐代官方医学教育机构评估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民间医人水平评估——由“福医”、“时医”现象说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民众求医心理中的运势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福医”、“时医”产生的土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中古医籍受众浅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中古医籍受众面之狭窄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印刷术普及之后医籍的传播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医籍受众面对医籍内容的影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唐代药材产地及市场

第六章 医巫并行的时代——咒禁术的退缩与保留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传统医疗领域的主要巫术——祝由和禁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咒禁疗法施行者规模的固定与收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咒禁疗法适用范围的逐步缩小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巫术疗法在南北方应用的程度差异 ............................................................... 69

第七章 高原疾病与战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古人对高原(山)反应的各种认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北魏与吐谷浑的战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大斗拔谷事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唐蕃战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 高仙芝远征小勃律..........................................................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章 唐宋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浮沉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唐代民间医疗活动中灸疗法的盛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灸疗法盛行的原因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宋代以后灸疗法地位的相对下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九章 蓄蛊之地——一项文化歧视符号的迁转流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蓄蛊术确实存在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蛊之为毒,中土少见”——“蓄蛊之地”的变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蓄蛊之地变迁的背后——主流文化圈拓展的脚步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沉默的蓄蛊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十章 疾病观与唐长安城的嬗变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日趋严整的都城建制 .........................................................................................

第二节 医学思想与居高避湿观念

第三节 避湿观念对长安布局的“修正”

第十一章 疾病、卑湿与中古族群边界

第一节 “南土卑湿”的文化意味

第二节 避湿观念与部分城市的变迁

第三节 卑湿与族群边界

第十二章 割股奉亲缘起的社会背景考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人肉与医疗的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割股奉亲”蔓延的社会文化背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儒家的自我矛盾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被怀疑的华佗——中国古代外科手术的历史轨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 华佗不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 对华佗的怀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 残存的外科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 重新发现华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与著作……………………………………………………………………………178

前 言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是笔者近年来研究隋唐疾病、医疗史的一些浅见。①所谓“初探”,仅指本人而言。实际上目前中国疾病、医疗史研究已经颇有成就,研究队伍也有日渐壮大之喜象。②当然,对于中古时段疾病、医疗史研究来说,目的和方法还有探索之余地,对此笔者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郑金生、李建民先生曾以传统医学史研究为“内史”,疾病医疗史研究为“外史”,杜正胜则命名后者为“另类医疗史”。 ③ “内史”、“外史”的概念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经常被自然科学史研究者用来标志研究者对于社会因素的重视程度,纯粹的“内史”研究者之所以“纯粹”是因为他们所秉持的是实证主义科学观。这种科学观认为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规律,不受或很少受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但是疾病绝不仅仅是生理概念,它也是历史概念、社会概念,以笔者寡见,大概还没有哪一门自然科学(或者称技术)如同医学一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巨大影响,面对同样的人体,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中国、古印度之间医学观差异之大,远远超越它们在天文学、数学等其它领域的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就是社会文化。各个民族的世界观、思维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医学样态。尤其在中国这个缺乏真正宗教精神的社会里,个人也好,社会也好,其思想和行为在面对疾病和死亡考验的时候往往会袒露出最真实的一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笔者这样的“外史”研究者确实是更关心疾病、医疗身上反映出来的更广阔领域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外史研究者大有可为。就现阶段而言,笔者始终是将疾病与医疗问题作为一个“读史”窗口来看待,专业的医学史研究者一般很少涉及社会史、政治史,即便涉及,也是论述社会、政治对于医学发展的影响,目前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也就是说多关注唐代的疾病与医疗活动是如何影响社会乃至政治发展的。一些平日习见的问题、现象(包括政治、思想、社会生活甚至经济各个领域),如果从上述角度来看待,也许会有新的认识与收获。这对于唐史研究来说,应该是有所裨益的。多年来,有些学者努力弥合内史、外史之缝隙,立足本专业,拓展史学或医学视野,将内外史加以融会贯通,余新忠先生指出:“我们不应以‘外史’为借口逃避对医学知识的学习,或以‘外史’自得,而有必要充分利用大陆丰厚的技术史研究资源,加强与医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使我们的研究避免就医学史而言的过

④分边缘化。”此言甚是。此亦吾辈未来努力之方向。至于对医学史的钻研究竟是目的还是工具,笔者认为大可见仁见智,甚至同一个学者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术计划有阶段性的取向。就目前而言,笔者希望能循序渐进,以此书作为第一个台阶,以疾病、医疗为切入点,所关注的仍旧是隋唐社会史、政治史、制度史的话题。其实笔者一向认为,文章的功用全在阅读者的目的,本书若能起到拾遗补阙、集腋成裘的作用,对全方位认识隋唐历史作出一点贡献,笔者就甚感欣慰了。而且笔者深知,“内”可以反映“外”,“外”亦可影响“内”,尤其对于传统医学这种“经验科学”而言,社会背景的影响力十分巨大,甚至可以这样说,传统医学某些环节的具体样态不是由医学本身决定的,而是社会背景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通过一定的学术积累,外史研究者亦可对传统医学本身的发展脉络做出解释。实际上本书已经开始了这样的尝试。这种尝试也是笔者未来学术计划的开端。笔者希望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构建自我。

下面就本书标题中的“医疗史”三字加以介绍。为了区别于传统的“医学史”,这个领域可以称①

② 本书部分内容曾经以论文形式公开发表过,但是在收入本书时多经过修正,如有引用,请以本书为准。 有关大陆疾病、医疗史研究兴起、发展脉络,请参看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58-168页。

③郑金生、李建民《现代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源流》,《大陆杂志》第95卷第6期,1997年11月,第26-35页。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新史学》第八卷第四期,1997年,第143-165页。 ④ 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历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164页。

为“医疗史”。这里重点在于“疗”字,笔者试图以此强调——我们的研究出发点在于认定医疗不仅仅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社会活动,有人的主观性因素在起作用,与当时、当地文化背景息息相关。故此“疗”字可以彰显“人”的作用。杜正胜《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余新忠《中国疾病、医疗史探索的过去、现实与可能》等已经使用了“医疗史”一词,笔者不敢掠美,只是希望能以拙作提请学界在学科命名上逐步统一。

下面就本书的研究方法和各章节的创作动机做出介绍。笔者在这几年的研究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握以下几点:1,时刻注意史料话语权的问题;2,高度重视社会心理;3,承认疾病有时代性、阶层性;4,多关注基层民间状况。

目前隋唐史领域内疾病、医疗史研究相对冷寂,在屈指可数的专著之中,范家伟《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引起笔者共鸣,这不仅仅指其内容,也指其体例,比较起有关其它时段(尤其是明清民国)医疗、疾病社会史的研究著作来说,范先生的著作似乎显得不够完整,通篇并没有一以贯之的主题,不过笔者却甚能理解范先生之苦衷,从事隋唐医疗、疾病社会史研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史料的缺稀和零散,古人不重方伎,医学和医人话语权缺位,除了几部较为完整的医书(《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医心方》)之外,相关史料都是散见于其它史料中的零星记载,须经仔细爬梳方可有些眉目,欲以此勾勒整个隋唐疾病、医疗状况则属于难上加难。范先生的苦衷也正是笔者的苦衷,呈现在诸位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也是由各个专题研究项目构成的,有的相互之间有主线联系,有的则相对独立,笔者将有主线联系的数个专题排列在前,它们是从疾病、医疗史角度出发对隋唐社会的整体把握,相对独立的数篇则列在后面,所涉及的问题不仅包括社会史话题,也涉及到具体医疗技术、政治、军事、城市史等问题。涵盖的时间段也稍广。下面分别就各个专题目前的研究状况和笔者的研究思路加以阐述。

第一章《唐代的主要疾病——以敦煌写本〈新菩萨经〉、〈劝善经〉为探索渠道》,是笔者根据敦煌文书所做的一个新尝试。对每个时代的主要疾病种类的研究是医史和疾病、医疗史研究的基石,日本早期医史专家富士川游就曾将各个时代“国民常见病”的研究列为医史研究的三大任务之一,①笔者自从事医疗史研究之始,就试图搞清楚隋唐究竟有哪些主要疾病。但是从《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传世医籍中所获得的答案并不能让人满意(详细理由见本书第四章《中古医籍受众浅论》)。在多番尝试之后,笔者注意到了敦煌文书《新菩萨经》和《劝善经》,这两种民间流传的“伪经”抄本身上体现出唐代民众对于某些疾病的深切恐惧,这种恐惧持续时间较长(自武周至宋初)、针对目标比较明确(集中在几大类疾病上)、涉及面广(流行于大部分北方地区),如果这些不是威胁唐人健康的主要疾病,那么这个现象就不好解释。因此,这一章就以此为探索渠道,分析了唐代民众面对的主要疾病,通过分析我们看到,疟疾等传染病是唐代最主要致命的疾病,另外,心脑血管疾病、围产期疾病与皮肤疾病对唐人的健康也构成很大威胁。就我们目前拥有的史料而言,这样的探索方式也许是最有可能成功的方式。

第二章《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局限》标明了笔者的一个研究原则,即“眼睛向下”,多关注基层民间社会的状况,不为史籍中官方医疗机构的话语强势地位所左右。本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唐代官方医疗机构(含医学教育机构)规模、地位的局限,指出民间基层社会才是更应该关注的重点。截至目前有关唐代医疗资源的研究,多半把目光放在官方组织上面,简单地以官方医疗机构来涵盖整个唐朝社会医疗体系,即便是比较有影响的著作或者论文也多少存在这个现象,例如台湾任育才①这三个任务包括:1,医学知识的历史;2,医学家在社会中的地位;3,疾病的历史,尤其是国民常见病的历史。见《支那思想·科学(医学)》,岩波书店1934年及《日本医学史》,掌华房1940年。转引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第24页。

先生《唐代的医疗组织与医学教育》①,对于非官方组织基本只字未提。郑宝辉先生《唐代的医学》②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该文是介绍唐代医学及医疗概貌的,开篇即论述唐代医事,但也仅局限于太医署一个机构。至于其它许许多多医学史论著和教材,差不多都存在这种现象,兹不赘举。以上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唐代官方医疗机构的作用往往给予了不适当的称赞,例如任育才文说:“自中央到地方的州政府,都有医疗机关的设立,这对国民的保健有莫大的助益。”笔者却认为,唐代官方医疗组织的作用不宜评价过高。官方医疗机构的设置初衷、规模、使命决定了它的历史地位,它不可能是社会医疗的主要承担者,惟有摆脱“官方医疗机构”这根障眼独木,才可见森林之全貌。

第三章《民间医人水平评估——由“福医”、“时医”现象说起》是第二章话题的延续,既然要多关注基层民间医疗状况,那么民间医人的状况如何?他们在多大程度上担负起了社会医疗的重任?研究这个话题又碰到了前面所提到的难题,即史料的稀缺和零散。研究宋元以后的疾病、医疗史,有相对丰富的史料可以对民间医人的情况进行归纳分析,甚至进行较为详尽的个案研究,但是对于隋唐时段研究者来说这是一种奢望,隋唐医人中留下较丰富的材料以供详细研究的大概只有孙思邈了,尽管那些材料也是真伪羼杂。至于其他的医人,即便是名列正史的名医,数量即少,③又语焉不详,也不能完全满足我们的探求,更何况还有大量闾阎游医名不见经传。在这一章里,出于对唐代基层社会生活品质的关心,笔者对民间医人的整体水平进行了一个粗略估计。正如前文所说,笔者高度重视社会心理的表象和根由,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关注到一种现象——自汉代开始社会流传“有病不治,常得中医”的民谚,唐代又出现所谓“福医”,此种医人不通或者粗通医术,然而却患者盈门,所凭借者竟是所谓福运。“福医”现象持续很久,一直延续到清代。汉代的民谚反映出民众对于医人整体水平的不信任,“福医”现象则反映出民众(至少是部分民众)评价医人水平的标准产生了歧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涉及到医人整体素质的平庸、行业标准缺位以及社会上浓厚的“运势观”。从这些现象着手去评价医人整体水平,可能要比单纯研究医人事迹更有把握。这里顺便说一下,笔者认为研究者应该破除一种思维定势,即想当然地认为民间医疗的主要承载者就是民间医人,这是一种缺乏“了解之同情”的现代思维模式,实际上,什么是“病”、什么是“医”,什么是“医疗”,对于古史研究者来说都是值得再探讨的问题,医人的医疗很可能只是社会医疗大范畴里的一个子目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古代医患关系、医疗的概念与范畴都有重新定位评价的必要。当然,这只是笔者目前的一些思考,在本章里没有体现。

第四章《中古医籍受众浅论》所谈的实际上是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医籍的问题。隋唐时代医籍主要是《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以及今人辑佚的《唐本草》、《本草拾遗》、《海药本草》、《传信方》等等,另外还有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药写本。笔者想通过这一章提请读者关注——印刷术大规模普及应用之前的时代(五代以前),书籍有特定受众面,传播范围亦有限,研究者仍然需要避免以现代思维来揣摩古人。医学本为“小术”(葛洪《抱朴子·金丹》语),医籍地位更是不可与经史同语,加上民间文化传播能力的有限和医籍本身的技术难点,导致医籍受众面较为有限。这种背景下医籍修撰者的创作初衷也受到影响,在自觉不自觉之间,他们的表达具有了一定的方向性,从而使这些医籍的普世性受到限制。传世的几部重要隋唐医籍都有这个现象存在,而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药写本则“反方向”证实了这一点,这些出自基层民众之手的写本几乎都有篇幅精短、轻理论、重治疗的特点,反映出它们与主流医籍有着不同的受众面。因此,研究隋唐疾病、医疗史必须时刻注意史料的特性和话语权的问题,避免一叶障目。假如我们承认疾病有①

② 台湾《中兴大学文史学报》第11期,1981年,第101-132页。 《食货》复刊第8、9期,1977年,第453-467页。

③ 名列《隋书》卷七八《艺术传》的有许智藏、许澄二人;《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的有甄权及其弟立言、宋侠、许胤宗、孙思邈、张文仲六人。名列《新唐书》卷二○四《方技传》的有甄权、许胤宗、张文仲三人,孙思邈被列入《隐逸传》。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七
《清唐基书》

前言

生存的步伐总是沉重的......

自然灾害与疾病不断阻挡着人类的前行。

历史反复诉说着过去,科学又总是不断地推翻旧的认识。

面对疾病,我们竭尽全力的发现与探索,用智慧全面突破现有的极限,破译生命的密码。 糖尿病,大自然给人类的一道难题。其中很多谜团,仍在我们的知识之外,一直在困扰我们。

1、健康人为什么能大吃大喝,血糖却正常,他们的血糖去哪了?

2、糖尿病人,忍饥挨饿吃得少,血糖却高得离谱,这血糖又是哪来的?

3、血糖是生命的必须物质,没有血糖,人一天都活不了,为什么降糖药却把它像垃圾一样排掉?血糖啥时变成了坏东西?

4、科学家发现了根除糖尿病的用糖疗法,这是真的吗?多年顽固的高血糖和遍布全身的并发症,能治好吗?

5、喝饮料,吃甜点,糖尿病人大开水果戒,确有其事吗?糖尿病人能像健康人一样快乐生活吗?

你也许习惯了没有答案的现象存在,也许习惯了过谜一样的人生。但你永远也不会习惯糖尿病的种种痛苦,它会迫使你寻找解脱痛苦的方法,打开健康快乐之门......

这本书将为你揭开谜底,见证奇迹......

目录

糖尿病的历史进程

第一章 你应该知道的“糖尿病真相”

一、“谁”让你得了糖尿病——充满疑云的糖尿病

二、血糖真相,葡萄糖转运体——揭开糖尿病之谜

三、人体血糖的“总开关”——葡萄糖转运体(GLUT)

四、用糖疗法——糖尿病治疗发展的里程碑

五、像健康人一样“用糖”是糖尿病的根除之道!

第二章 糖尿病应该怎么治?

一、高血糖的危害像洪水 血糖不降怎能行!

附录:揭开“糖化血红蛋白”虚假宣传背后的阴谋!

二、千万不要“忘记”害人的并发症

三、控制大小血管损害是治疗并发症之本

四、尴尬的运动与饮食控制,坑人

第三章 国际又有新发现 糖尿病有望被治愈

权威专家断言:细胞用糖能根除糖尿病!

一、科学用糖有绝招 窍门就在细胞上

二、“用糖疗法”血糖变能量 吃啥都不怕

三、“降糖”“用糖”哪个好?四项对比见分晓

大事回放:67届ADA67届美国糖尿病大会热点转发

第四章 终结糖尿病 做个健康人

一、全球热议“用糖”药 我国科研首破冰

二、“野生小草”咋成了糖尿病人的神药?

三、胰岛素是“轮椅上的健康”吗?清唐基超过了胰岛素!

四、只要和血糖有关的“坏事”,清唐基都能治!

五、国际巨头“盯上”清唐基,一场“用糖”革命已经爆发!

第五章 细胞用上糖 好处说不完

一、清唐基为何独揽国内五项大奖

二、五年高血糖“拉清单” 用上清唐基,当天就降

三、有了清唐基,血糖全天都不高

四、吃水果,喝甜饮,餐后血糖不升高

五、用了二个月,“毒瘾”没了,胰岛素停了

六、关了并发症的“总开关”,三月停药了!

七、吃了10盒清唐基 身体20多处有变化

八、小便不粘了 沫子没了,“性”趣提高了

九、以前7种药,现在就一种,不用大把吃药了!

十、餐后血糖,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十一、专家证实:是奇迹,但它很科学!

糖尿病,换一种治法,能彻底康复!广告再好,不如一试!后记

人类的发展历史,是生命不断与疾病抗争的历史。科学的点滴进步,都为生命争取到了一份延续的空间。这其中,与糖尿病的抗争,是人类成长历程中一段充满变化却又不乏神奇的历史进程。

糖尿病的历史进程

人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从“带有甜味的尿”开始的。当时的科技只能让医学对糖尿病的探究局限在“尿糖”这一表象上。古老的医学对糖尿病的治疗,也只是针对尿糖这一外在表现进行各种调理与防御,由此产生了糖尿病的对症治疗时代。在胰岛素被发现之前,糖尿病的治疗一直是这种被动的防御。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由浅入深,发现尿糖的背后是血糖在作祟,高血糖才是糖尿病害人的真凶。人们以为:只要控制住血糖,就能遏制糖尿病。糖尿病的治疗从此进入了降糖治疗阶段。

1921年胰岛素的发现,以及后期磺脲类与双胍类药物的产生,让人们一度看见了攻克糖尿病的曙光。人们乐观的认为:对付糖尿病我们有了足够的准备。然而医疗实践再次冷酷的告诉我们,降糖治疗也仅仅是一种表象显著的手段,它并没有触及到糖尿病的本质。为什么血糖越降人越体虚?降糖药物越用量越大?为什么降糖治疗控制不了并发症?为什么降糖十多年还是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大吃大喝?种种迹象表明:看似合理的降糖治疗,让糖尿病人离健康越来越远。

2005年,一个名叫洛克的科学家,通过对人的血糖流向追踪对比,终于找到了糖尿病人与健康人的差别,在人类战胜糖尿病的试卷上公布了正确答案。他坚定的说:让血糖用起来,而不是降下去,才能够真正解决糖尿病人的所有问题。至此,一个终结糖尿病的最新理论——用糖疗法诞生了,它揭开了糖尿病的全部真相,也解决了糖尿病人对症治疗和降糖治疗所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各国科学家在用糖治疗实践的过程中,用更多的事实充分证明:用糖疗法完全可以攻克糖尿病,今天的用糖治疗时代,就是糖尿病的终结期。

本书记录了糖尿病发展历史上的三个阶段,从最前沿的角度来观察与对比糖尿病各种治疗方法的利弊,并详细的介绍了糖尿病的终结疗法——用糖疗法。本书会让每一个糖尿病人都能看清自己的现状,也会让每个人都能清醒的选择自己的未来。

真相,是问题产生的根源,真相,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从古希腊第一次出土关于糖尿病的记载至今已有3500多年了。人类在一次次对糖尿病认识不断地刷新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接近了糖尿病真相。医学专家认为,对糖尿病真相日

新月异的深入探究,是治愈糖尿病的关键。只要找到真相,就能治愈糖尿病!

第一章 你应该知道的“糖尿病真相”

一 “谁”让你得了糖尿病?

——充满疑云的糖尿病

提起糖尿病,上海的退休教师李云鹏老人,可以有一肚子的苦水倒不完。按说,暴饮暴食、大鱼大肉、抽烟、喝酒、生活规律不好、不运动、家有遗传因素的人易患糖尿病,可这些不良习惯和坏毛病李云鹏老人一样都没有,他年轻时爱运动、不抽烟、不喝酒、生活非常规律、性格随和,家境虽算不上富裕,可也吃穿不愁。就是这样一个无可挑剔的人,50岁那年还是得了糖尿病,用他自己的话说:“谁都不相信我能得糖尿病,这人要是倒霉呀,喝口凉水都塞牙!”

更令李老师百思不解的是:1、顿顿降糖药,天天血糖高,体内这么多糖,嘴里还馋糖,看见糖块就想吃,自己到底是多糖,还是缺糖?2、都说血糖是能量,为什么自己高血糖的时候总是饥饿,反而精疲力乏?3、和老伴吃一样的饭,吃的一样多,有时还刻意少吃一些,为什么她的血糖不高,自己却高血糖?4、按说血糖高应该能量足啊,身体应该更强壮,可是为什么自己免疫力低、易感染、易得病毒性疱疹,人也衰老的特别快?

糖尿病人几乎都有这些疑惑,很多糖尿病医生也和李云鹏老师一样说不清这其中的缘由。

那么,到底是谁让这位“好人”得上了糖尿病呢?

糖尿病人到底是多糖还是缺糖呢?

二、血糖真相:

葡萄糖转运体——揭开糖尿病之谜

自然科学中最复杂的当属人体科学,而糖尿病又是人体科学中最复杂的一种疾病,其中有很多的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

其实要想真正了解糖尿病,我们只需要知道两个问题:第一糖尿病人是多糖还是缺糖?第二糖尿病人与健康人差别在哪?只要弄明白这两个问题,糖尿病的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早在1952年,美国的科学家韦德就运用了著名的生物测算公式:米氏方程式,检测出人体的每一个细胞膜上都存在着葡萄糖转运体(GLUT),它是人体血糖的“总开关”,它决定着血糖是留在血管里还是进入细胞中变成能量。这个“总开关”控制血糖的流向,从而

决定着糖尿病人的命运。

著名的耶鲁大学洛克教授,一直在追踪着健康人和糖尿病人的血糖流向。2007年,他聪明的运用了含有碳14的元素,可以在现代显影设备中能够形成流向轨迹的“显影糖”,分别让糖尿病人和健康人服用。通过跟踪这些“显影糖”的流向,发现了糖转运体与血糖的关系。他的血糖流向图显示:糖尿病人的血糖“卡”在了葡萄糖转运体外。血糖越高的人,糖转运体的功能越低下。这个实验量化了这一现象,得出了血糖与转运体功能的反比系数,它成为了国际上第一个将糖尿病人血糖转化程度形成量化的实验。

韦德和洛克这两个实验证明:1、糖尿病人的血糖都堆积在血管里,细胞并没有得到糖的供应,机体处在缺糖、缺乏能量的状态;2、糖尿病人与健康人差别就在于糖转运体这个“血糖开关”上;3、糖尿病人的根本问题不是血糖多余,而是血糖不能转化和被利用,只要能让细胞完全用糖,就能攻克糖尿病。

洛克教授根据这个结论,提出了糖尿病人的用糖理论。

洛克教授因其第一个量化了糖尿病人的用糖能力;第一个确定了糖转运体是糖尿病发病的真正根源;第一个提出了用糖理论是根除糖尿病的最佳办法,从而获得了第67届国际糖尿病大会的最高奖项:最新科学发现奖!

至此,像李云鹏老人以及和他一样存在四大困惑的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糖尿病患者高糖只是一种表象,细胞缺糖才是根本,糖转运体功能的下降是糖尿病人患病的根本原因。

中华糖尿病康复学会的首席权威专家王杰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暴饮暴食、大鱼大肉、抽烟喝酒、生活无规律、不运动、遗传因素等等,这些都是外因,都是糖尿病产生的外部条件,而糖尿病的真正病因就在于能否让细胞用上糖。细胞用不上糖,血糖就会升高,就会产生糖尿病;细胞用上糖,血糖就正常,你就是个健康人,这就是血糖真相!

三、人体血糖的“总开关”

——葡萄糖转运体(GLUT)

时至2007年6月25日,在美国召开的第67届美国糖尿病大会(ADA)上,来自耶鲁大学的LOCKE教授,通过碳14量化试验证实:在人体细胞膜上有一个向细胞内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葡萄糖转运体(GLUT)。如果转运体(GLUT)的功能下降,血糖就不能进入细胞内转化成能量。没有被细胞利用的血糖,会像垃圾一样堆积在血液中,从而导致血糖升高,形成糖尿病。如果能提高糖转运体的功能,使血糖都被利用,就不会得糖尿病。这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八
《正确面对困难读《失败》后的励志心得

正确面对困难

——读《失败》后的励志心得

今天我读了一篇励志故事,它的名字叫《失败》。

《失败》讲了美国约翰逊,花了几乎一生实现了自己的事业,可却陷入经济危机之中。后来,他从一次跑步中悟出了“承认失败,面对现实”的道理,于是他便振作起来,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故事中虽然没有讲后来他怎么样了,但我想他最后一定会成功的。

读完这个故事,我也知道了正视失败,面对现实的道理。是呀,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就会突然受到挫折、打击,如果你不承认失败,面对现实,不正确的看待失败,最后一定不会成功。但如果你正视失败,并且把失败当做最好的老师的话,你就会得到足够的经验,最好一定会成功的。

生活中许多人失败,都是因为这一点。比如我,我就不敢面对失败,我碰到难关就想放弃。如果有一道题,我一直做不出来,我就一定会放那儿不做,而不是一直想,直到攻破难题。但好一点的是我虽然没有正确地看待失败,但我也没有错误的看待失败过。

看来我还是有救的。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学会承认失败,去好好的面对现实,面对失败,我要学会不逃避。对待失败,我要会正确看待。

但学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我一定会努力的!

面对疾病的励志书籍篇九
《励志故事:带一份美丽心情去面对生活》

励志故事:带一份美丽心情去面对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心如明镜,懂得能够拥有一份美丽的心情,是人间至美。 很多时候,我们又蓦然发现,心情好像一种极柔弱的东西,经常会因了自然界的风花雪月或是人世间的阴晴冷暖,而剧烈的波动着,蛛丝般震颤飘荡,无所依傍。

美丽的心情,是难能可贵的无价之宝。快乐的时候,心情恣意飞扬舞动,自信而快活,即便在黑夜中徜徉,也会绽放出如花笑颜;而一旦失却了心境的美好,陷入凄苦的境地,霎时间天昏地暗,即使身在睡梦里,也会洒落泪滴数行。 心情,它柔软而娇贵,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健康与美貌皆备,如若没有一份美丽的心情,也犹如在沙土上建高塔,清水里捞月亮,一切都无从谈起。

心情,它与我们形影不离,或许,它比影子的追随还要固守坚实得多。当光慢慢消失的时候,影子就会躲藏在深深的黑暗之中,寻不见形迹。只有我们的心情,会始终如一地牢牢粘附在胸膛中最隐秘的地方,坚定不移地陪伴着我们,绝不会轻言离弃。

心情,是心田这片土地酝酿出的植物。只要我们的心脏没有停止跳动,心情就播洒着,活跃着,生长着,更迭着,强有力地制约着我们的生存状态。在我们的一生当中,可能没有爱情,没有自由,没有健康,没有财富,却独独不会缺少心情的存在。

其实,就如同日升日落轮回交替一般的道理,心情自然也会有起伏辗转的时候。因此,我们要给心情留下些许的空隙,就好像两辆车之间的安全距离——一些缓冲的余地,以便可以随时随地的调整自己,让心情进退有据。

我们当然明白,生活的空间,须借清理挪减而留出;我们也应当知晓,心情的空间,则经思考开悟而扩展。人生就宛如一副牌,无论我们手中所持有的这副牌是优是劣,都要竭尽全力把它打到淋漓尽致,如同我们在生活中不论遇见什么状况,重要的是我们处理它的方法与态度。其实,如果我们愿意撤下心防,仔细地想一想,就不难看出生活中并非总是阴影重叠,当我们选择转身面向门外的阳光灿烂时,就不可能总是被暗影迷迭笼罩着。

心情,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天生就具备变幻多端的本领。如果你一蹶不振,

你将面临畏葸和一事无成;如果你落落寡合,总喜欢孑然地面对孤灯,不愿正视苦难,只是一味地逃避,那么你将在无形中失去很多宝贵的东西;如果你昂扬向前,希望就永远微茫地闪动着,不断激励你前行;如果你百折不回,尽管生活每一次都百般压挤你,你都会充满了韧性和幽默地弹跳而起,大呼一声,我又来了,并且螺旋向上;如果你面向每一丛绿树与鲜花粲然微笑,它们必会回报你绿意与芬芳……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陈思成表白语录

下一篇: 青年文摘言论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