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观月 文言文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观月 文言文篇一
《金沙堆观月 古文今写》

金沙堆观月古文今写

在如今的湖南省洞庭湖与青海河之间,有一个经湖沙多年堆积而成的小岛,当地人们把它唤作“金沙堆”。在皓月当空下金沙堆的景色是最为美丽动人。

金沙堆高度为七八十尺,四面环绕着清澈的湖水,离开岸头像有数百里的距离。堆上的沙子细而软,脚踩在沙滩上,就如同踩在金色的高级地毯上,简直无一丝丝的瑕疵。想是每一颗沙子的粗细大小都十分匀称,是金子磨成的金粉吗?在皎洁的月光下,静悄悄地闪着金黄色的、珍宝般的光辉。

寂静的天空中无一丝丝云朵,独自垂挂这那一轮明月,越发显得月亮的洁白无暇,像足那个争强好胜的丫头,正拼劲全力在发着光,发着亮,偏又产生了一种无法言语的和谐的美景。

平静的河面上发出潺潺的水声,微风拂面带来些泥土特有的气味。水面倒映这圆月,就似水润剔透的玉石;经过精心打造的的玉盘。站在堆上,时时感到微微的湿气袭来,整个人融入这样的美景中,仿佛就在梦境中,有种腾云驾雾的感觉„„

洁白的月光,折射在水面上波光粼粼,与金沙的靓丽,一并向四周绽放,光彩激射,那亮彩几乎耀得几乎让我睁不开双眼,让我的身体不由的寒冷和目光呆滞„„

阆风、琅台、广寒宫、这些神话传说里的仙境,我虽然没能亲生去过,料想也不过如此吧!

上海疁城实验学校 六(3)班 严亦凡

观月 文言文篇二
《2011年文言文阅读》

2011年文言文阅读

一、领会杉树之直节,仰慕君子之德行(16分)

南康直节堂记

◆苏 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①。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②称,不为皦察之政③,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④,而其为人可得也。堂成,君与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⑤,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眉山苏辙记。 (节选自《栾城集》)

【注释】①填委:堆放。

②循吏:奉公守法。

③皦察之政:皦(jiǎo):白、明亮。严明苛刻的政令。

④说:同“悦”,喜欢。

⑤曲:弯曲,这里指品行不正的人。 6.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揭( ) 阴( ) 柯( ) 安( )

7.请在原文中另找一个与例句中加点“之”字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

例句: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答句: 。

8.请用/为下边的文言句子断句。(2分) [来源:学。科.网]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9.翻译下边的文言语句。(2分)

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10.本文由树及人,相映成趣。请用文中的两个字来准确概括杉树与徐君的共同点。(2分)

11.徐君一生被人所称道的德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摘录原文作答。(2分)

12.积累链接:荷莲虽小,却也有着与杉树同样的品性。请默写出周敦颐 《爱莲说》中“莲”与“杉”品性相近的四句话(计16个字)。(2分)

2010年 文言文阅读

一、 领略先贤诗文之芳醇 (16分)

[甲诗]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注释】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乙文]百丈山记①◆朱 熹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②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注释】①百丈山: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北与今武夷山市交界,海拔690米②瀵(fèn)涌:水同源分流喷出。

6.[甲诗]中作者观景的时间顺序经历了哪几个过程?请选取诗中的相关词句填写在答案的空格处。(2分)

7.请根据[甲诗] “晴天雨”的注释和相关诗句提示,说说“夏夜霜”是什么意思?(2分)

8.请结合你所学过的文言文,解释[甲诗]和[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就( ) 殚( ) 若( ) 或( )

9.纵观[甲诗],有人认为是“望”字统领全篇,有人认为是“夕”字统领全篇,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简要说明理由。(2分)

10.通读[乙文],说说作者观景的立足点在哪里?作者以立足点为中心,共写了哪几个方位的景物?(2分)

11.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

12.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台东径断,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13.积累链接:请默写出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的颈联。(2分)

2009年文言文阅读

一、观山水之美景(16分)

[甲文]

游太和山日记

■徐霞客

十一日,登仙猿岭„„五里,越一小岭,仍为郧县境。岭下有玉皇观、龙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东北,盖自郧中来者。渡溪,南上九里冈,经其脊而下,为蟠桃岭,溯溪行坞中十里,为葛九沟。又十里,登土地岭,岭南则均州境。自此连逾①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山坞之中,居庐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鳞次,不似山、陕②间矣。但途中蹊径狭,行人稀,且闻虎暴,日方下舂③,竟止坞中曹家店。 注解:①逾:跳过,越过。②山、陕:山西省、陕西省的简称。③“舂”通“冲”,下坠。

乙文]

庐山草堂记

■白居易

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白乐天见而爱之。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

是居也,前有平地,中有平台,台南有方池。环池多山竹野卉,池中生白莲、白鱼。又南抵石涧,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修柯戛②云,低枝拂潭,如幢(),如盖(),如龙蛇()„„其四旁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花,夏有石门涧云,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不可殚记,故云甲庐山者。

注解:①匡庐:指江西的庐山。相传殷周之际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于此,故称。②戛(jiá):摩,摩娑。

7.“记”是我国古代一种比较常见的散文体裁。初中阶段,我们曾经学过不少的同类文章,请你根据回忆和比对,从写作内容和行文风格上,分别为[甲][乙]两文各找一篇最近似的课文。将文题写在相应位置。

8.请用“/”线为下边的句子准确断句。(2分)

自此连逾山岭桃李缤纷山花夹道幽艳异常。

9.分别解释 [甲] [乙]两文中加点的“溯”、“蹊”、“及”、“旦”的意思。(4分)

10.根据文意,将“张”、“竖”、“走”三个字准确还原到[乙文]的括号里。(2分)

11.请用原文说出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具体建在什么地方?(限四字)(2分)

12.[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描写了“庐山草堂”旁的四季之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一组描写四季之景的句子,请默写出这组句子。(2分)

13.翻译下边的句子。(2分 )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2008年 文言文阅读

一 自然之风物(8分)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6.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2分) 7.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2分)

8.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2分)

9.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2分)

观月 文言文篇三
《2014湖北黄石中考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翁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有删节)

(乙)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月白如昼。沙①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面环水。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③;月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④。瑶台、广寒⑤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⑥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选自张孝祥《观月记》,有删节)

注:①沙:指金沙堆,是处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小岛。②尽却:使„„全部退去。③夺:争。④体寒目眩:顿感凉意,似觉眼花,像到了仙境。⑤瑶台、广寒:传说中的仙境。⑥止耳:而已,罢了。

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C.当亦如是而止耳 问今是何世 ..

D.虽未尝身至其地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

【答案】D

【解析】A项“皆若空游无所依”中的“若”是“好像”的意思,“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比得上”的意思。B项“似与游者相乐”中的“乐”是“逗乐”的意思,“山水之乐”中的“乐”是“快乐”的意思。C项“当亦如是而止耳”中的“是”是“这样”的意思,“问今是何世”中的“是”是“是”的意思。

9.下列选项中的“以”与例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以其境过清 .

A.扶苏以数谏故 B.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 ..

C.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咨臣以当世之事 ..

【答案】A

【解析】例句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项是“在”的意思。D项是“来”的意思。D项是“把”的意思。只有A项是“因为”的意思。

10.下列选项中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段记叙了作者伐竹取道,游览小石潭的见闻和感受。

B.乙文段记叙了作者中秋之夜,攀登金沙堆临水赏月的所见所感。

C.甲、乙两文段都是寄情山水的游记。

D.甲、乙两文段通篇都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答案】D

翻译与默写题(共10分)

11.把上面甲、乙两则文言文阅读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2分)

(2)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2分)

【答案】(1)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2)写下来把它作为金沙堆观月记。

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伐竹子,开辟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水格外清澈。

潭中的鱼大约有百多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和游玩的人逗玩。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样曲折,像蛇爬行一样弯曲,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没有旁人。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那种环境太过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于是记录下了此地就离开。 乙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观月 文言文篇四
《2015年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2015年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观 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

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于 是 为 备

(二)

①②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

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③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④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议遣玄北讨 讨:__________ .

(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①②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④。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

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 ..

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四)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景公曰:“趋驾烦且①之乘,使驺子②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趋驾烦且之乘 乘:__________ .

(2)尽释车而走 释:__________ .

2.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凭着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

3.文章画线句子写出了景公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用恰当的俗语、成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③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④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⑤所以慷慨,夷、齐⑥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⑦,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⑤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⑦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窃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二千里候之 候:__________ .

(2)伐雷鼓 伐: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

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①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请数其罪云 数:__________ .

(2)必轻吾国 轻:__________ .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 宗 有 一 骏 马 特 爱 之 恒 于 宫 中 养 饲 无 病 而 暴 死 太 宗 怒 养 马 宫 人 将 杀 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

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悍哉!”令劓①之。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劓:古代一种刑罚,割掉鼻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魏王遗楚王美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右备容臭 ..

C.虽恶,必言之/所恶有甚于死者 ..

D.妾知也/知之为知之 ..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王 爱 子 美 矣 虽 然 恶 子 之 鼻 子 为 见 王 则 必 掩 子 鼻

3.从本文来看,郑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袖计谋之所以得逞,在楚王身上可以找到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①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

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腿,解下衣服用胸暖温背面。

B.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腿,解下上衣暖和胸和背。

C.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

D.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脚,解下衣服盖在胸口和脊背上。

3.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月 文言文篇五
《2015中考文言文专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观 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①,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②童隶③而登焉。沙之色正黄④,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于 是 为 备

(二)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将问晋鼎②,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 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③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④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议遣玄北讨 讨:__________

(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安世①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②谏官,未拜命,入白母③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 使在言路④。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⑤,以身任责,脱有触忤⑥,祸谴立至。主上⑦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 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⑧,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

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 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景公曰:“趋驾烦且①之乘,使驺子②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趋驾烦且之乘 乘:__________

(2)尽释车而走 释:__________

2.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凭着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

3.文章画线句子写出了景公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用恰当的俗语、成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南郡庞士元①闻司马德操②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③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④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⑤所以慷慨,夷、齐⑥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⑦,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⑤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⑦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窃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二千里候之 候:__________

(2)伐雷鼓 伐: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

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太宗①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请数其罪云

数:__________

(2)必轻吾国

轻:__________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 宗 有 一 骏 马 特 爱 之 恒 于 宫 中 养 饲 无 病 而 暴 死 太 宗 怒 养 马 宫 人 将 杀 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 “悍哉!”令劓①之。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劓:古代一种刑罚,割掉鼻子。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魏王遗楚王美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B.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右备容臭

C.虽恶,必言之/所恶有甚于死者

D.妾知也/知之为知之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王 爱 子 美 矣 虽 然 恶 子 之 鼻 子 为 见 王 则 必 掩 子 鼻

3.从本文来看,郑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袖计谋之所以得逞,在楚王身上可以找到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 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腿,解下衣服用胸暖温背面。

B.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腿,解下上衣暖和胸和背。

C.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

D.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脚,解下衣服盖在胸口和脊背上。

3.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①

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释】①书舍:书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观月 文言文篇六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检测专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第二章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观 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①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

②③④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于 是 为 备

(二)

①②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

③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

④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议遣玄北讨 讨:__________ .

(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③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

④⑤⑥⑦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

⑧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①②

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 ..

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①②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趋驾烦且之乘 乘:__________ .

(2)尽释车而走 释:__________ .

2.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凭着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

3.文章画线句子写出了景公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用恰当的俗语、成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①②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

③④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⑦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

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⑤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⑦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窃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二千里候之 候:__________ .

(2)伐雷鼓 伐: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

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①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请数其罪云 数:__________ .

(2)必轻吾国 轻:__________ .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 宗 有 一 骏 马 特 爱 之 恒 于 宫 中 养 饲 无 病 而 暴 死 太 宗 怒 养 马 宫 人 将 杀 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

①“悍哉!”令劓之。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劓:古代一种刑罚,割掉鼻子。

⑤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魏王遗楚王美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右备容臭 ..

C.虽恶,必言之/所恶有甚于死者 ..

D.妾知也/知之为知之 ..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王 爱 子 美 矣 虽 然 恶 子 之 鼻 子 为 见 王 则 必 掩 子 鼻

3.从本文来看,郑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袖计谋之所以得逞,在楚王身上可以找到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①②③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

④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

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腿,解下衣服用胸暖温背面。

B.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腿,解下上衣暖和胸和背。

C.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

D.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脚,解下衣服盖在胸口和脊背上。

3.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邴原泣学

①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释】①书舍:书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童子苟有志/苟全性命于乱世 ..

B.凡得学者/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C.于是遂就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D.过书舍而泣/及鲁肃过寻阳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原则并希望他不孤独,另一个就是羡慕他能够学。

B.一个就希望他们不孤独,第二个就是羡慕他能学。

C.第一个愿望是不孤单,第二个是羡慕他们学得好。

D.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童 子 苟 有 志 吾 徒 相 教 不 求 资 也

(十)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

①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

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

②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何不赶走它呢?②若之何:为什么,怎么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饥寒犹远/去国怀乡 ..

B.是非若所知也/若夫阴雨霏霏 ..

C.乞猫于中山/乞人不屑也 ..

D.弗食鸡则已耳/食不饱力不足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与非像这样。我害怕老鼠,不在乎没鸡。

B.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的忧患在鼠上,而不在于无鸡上。

C.这不是你的东西。我害怕老鼠,而不在鸡。

D.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害怕老鼠,不在乎无鸡。

3.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①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

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

②③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

④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去西南十里( ) .

(2)比次日( ) .

观月 文言文篇七
高考文言文的整体阅读》

观月 文言文篇八
《文言文》

21《小石潭记》

一、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通过写景,把感情寓于景中。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作品中写鱼,既写了鱼的悠然自得,也表现了作者的喜悦心情;写溪水和溪岸,通过“斗折蛇行”、“犬牙差互”的比喻,“明灭可见”的描写,以及动静相融的笔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溪身和溪流的特点。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从小丘西行:向西。/心乐之:感到快乐。/伐竹取道:砍伐。/水尤清冽:格外,非常;寒冷。/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估计数目。/日光下澈:通“彻”,穿过,透过。/影布石上:倒映。/佁然不动:愣住的样子。/俶尔远逝:忽然。/往来翕忽:轻快敏捷。/斗折蛇行:斗,像北斗星一样;蛇,像蛇爬行一样。/其岸势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四面竹树环合:环绕合抱。/悄(qiǎo)怆(chuàng)幽邃:寂静得让人感到忧伤。/以其境过清:因为;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于是;离开。

三、翻译下列句子

①青树翠蔓,蒙铭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④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⑤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⑥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⑦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四、简要分析选文第二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答:第二段写景采用了侧面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写作手法。

五、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意在表现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

22《记承天寺夜游》

一、内容梳理

1.本文描写了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同游承天寺的情景。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对看到的月下美景,同时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2.文章表达的感情微妙而复杂,具体体现在“何夜无日?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之中。贬滴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即清闲的人,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之人,首先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表面上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实际却为自己赏月的高雅情趣自豪。其次,“闲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抱负远大,但一贬再贬,心中委屈不快,赏月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二、结构:(表达方式,层次,层意)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三、重点词语

欣然:高兴地(样子) 念:想,考虑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空明:清澈透明 交横:交错,纵横 益:表示推测,可译为“原来”

但:只,只是 耳:罢了

四、重点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五、课文理解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人生的感情尽在其中。反映了作者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3.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4.划分朗读节奏: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5.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解释字词

舜发于畎亩之中 起,被任用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举用

管夷吾举于士 狱官 百里奚举于市 市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所以 担子,责任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行拂乱其所为 行:行为 拂:违反,阻挠

空乏其身 使……穷困,缺乏 所以动心忍性 使……惊动 使……坚韧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人恒过 犯过失 困于心 使……忧困

衡于虑 同“横”,阻塞,不顺畅 而后作 作为,奋起

征于色 征验,表现出来 而后喻 明白,了解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在外面,指国外 国恒亡 常常

入则无法家拂士 在里面,指国内 拂同“弼”辅佐 有法度的臣士 辅佐君主的贤士

二、翻译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必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成就了作为。

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四、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这六位历史人物都是在经历了艰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事业,开篇列举这些人物及事例,是为了更有说服力的论述本文的中心论点。

五、作者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七、文章第2、3段从哪两个方面论述了本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的,运用了正反对比的写法。

八、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九、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推出这个结论。独句成段,既深化了主题,又更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十、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十一、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二、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居安思危 安不忘危 处安思危

十三、请写出至少两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十四、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你说说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十五、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景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成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27《曹刿论战》

一、《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国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解释词语

1、又何间焉 参与 2、肉食者鄙 鄙陋,目光短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安:“养”的意思 专:独自占有

4、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遍:遍及,普遍 从:跟从

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猪、牛、羊等祭品 加:虚夸,谎报

6、必心信 诚实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使人信服 赐福,保佑

8、忠之属也 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9、小大之狱 案件

三、翻译句子

1.肉良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5.夫战,勇气也。 6.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四、课文理解

1、概括首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写曹刿进见鲁庄公的原因和他的远见卓识。

2、“十年春,齐师伐我”除了交代战争发生的时间外,还指出了什么?

△(1)交代了交战的两个国家;(2)战争性质:是齐对鲁的一场侵略战争

3、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1)交代曹刿请见的原因;(2)反衬曹刿的远见卓识。

4、曹刿说的“忠之属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语句是什么? △曹刿请见。

6、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

7、首段表现出曹刿哪两个思想观点?

△(1)居高官得厚禄的人目光短浅;(2)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

8、读了首段,曹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有爱国心和责任感。

9、(1)概括第二、三两段文字的内容。

第二段:叙述长勺之战的概况。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取胜的原因。

(2)用原文语句回答:a、有利于反攻的时机是在“彼竭我盈”之时。

b、有利于追击的时机是在“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之时。

(3)第二段通过描写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和才能?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4)文中的“公将鼓之”和“公将驰之”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性格? △急躁冒进。

10、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军事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政治上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重要条件,军事上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11、(1)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

(2)一直以来,长勺之战中的鲁庄公被认为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他不“鄙”在哪里?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1)战前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佑护上。

(2)他能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12、曹刿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你哪些启发?

①我们遇事要三思而后行,切不可莽撞行事。②对事物的正确判断应建立在仔细观察、周密分析的基础上。

观月 文言文篇九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阅读专题)(第2课时)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一)观 月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①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③④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

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有删改)

【注释】①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②尽却:全部退去。③童隶:书童仆役。④正黄:纯黄。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临水之观,宜独往 宜:__________ .

(2)其具是四美者与 是: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天色没有小云,月亮如同白昼。

B.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C.天上没有云彩,月亮是白昼。

D.天上没有细云,月光白白的。

3.第2段中的哪句话是具体描写中秋金沙堆的景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盖 中 秋 之 月 临 水 之 观 独 往 而 远 人 于 是 为 备

(二)

①②郗超与谢玄不善。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于是朝议遣玄北

③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

④屐之间,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郗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问晋鼎:图谋夺取晋朝天下。③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④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朝议遣玄北讨 讨:__________ .

(2)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匿: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已经像恶狼一样吃了梁州、岐山,又看老虎在淮南。

B.已经吃了梁州、岐山的狼,又在看淮阴的虎。

C.已经像恶狼一样吞并了梁州、岐山一带地区,又虎视眈眈地企图侵占淮河以南广大领土。

D.已经吞噬了梁州、岐山的狼,又看了淮阴的老虎。

3.国家危亡之时,郗超力排众议,支持谢玄,从中可看出他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尾写“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对塑造郗超形象有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③安世仪状魁硕,音吐如钟。初除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

④⑤⑥⑦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汝父平生欲为之而弗得,汝幸居此地,当捐身以报国恩。若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受命。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其面折廷争,或帝盛怒,则执简却立,伺怒稍解,复前抗

⑧辞。旁侍者远观,蓄缩悚汗,目之曰“殿上虎”,一时无不敬慑。

(选自《宋史·刘安世传》)

【注释】①安世:即刘安世,宋代大臣。②除:被授予官职。③白母:禀告母亲。④在言路:指当谏官。⑤明目张胆:主持公道,敢作敢为。⑥触忤:触怒(皇帝)。⑦主上:皇帝。⑧蓄缩悚汗:缩着头颈,吓出冷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倘居其官/不可久居 ..①②

B.或帝盛怒/或异二者之为 ..

C.伺怒稍解/伺其欣悦 ..

D.入白母曰/入则无法家拂士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在职累岁,正色立朝,扶持公道”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在职多年,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B.在职累了,神色严肃在早上,帮助公道。

C.在职的岁月累了,真正的颜色在早上,帮助公道。

D.他在职多年,神色严肃于朝廷之上,主持公道。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刘安世不想接受谏官这一官职任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刘安世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段简要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齐景公游少海,传骑从中来谒曰:“婴疾甚,且死,恐公后之。”景公遽起,传骑又至。

①②景公曰:“趋驾烦且之乘,使驺子韩枢御之。”行数百步,以驺为不疾,夺辔代之;御可数百步,以马为不进,尽释车而走。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

【注释】①烦且:良马名。②驺子:古代管车马的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趋驾烦且之乘 乘:__________ .

(2)尽释车而走 释:__________ .

2.对句子“以烦且之良而驺子韩枢之巧,而以为不如下走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凭着烦且这样的好马和马夫韩枢的技巧,齐景公还以为不如自己下车徒步奔跑。

B.用烦且的马和韩枢的巧合,以为不如下车走。

C.凭着烦且这样的马和韩枢的巧合,是可以走下去的。

D.凭着烦且的良好技能和马夫的技巧,还是不走下去好。

3.文章画线句子写出了景公的什么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可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用恰当的俗语、成语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①②南郡庞士元闻司马德操在颍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采桑,士元从车中谓曰:

“吾闻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执丝妇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车,

③④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

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慷慨,夷、齐所以长叹。

⑦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士元曰:“仆生出边垂,寡见大义。若不一叩洪

锺,伐雷鼓,则不识其音响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庞士元:庞统,字士元,号凤雏。为刘备中郎将。②司马德操:司马徽,字德操。汉末名士,曾向刘备推荐庞统、诸葛亮。③伯成:指伯成子高,尧时贤人,禹为天子,他辞掉诸侯回家种地。④原宪:孔子弟子,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为官。⑤许、父:许由和巢父。尧舜时期的两位隐士,尧想把君位让给许由,许由拒绝,归隐箕山。⑥夷、齐:指伯夷、叔齐,商代孤竹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君死后,两人都不肯继承君位。周灭商后,二人不食周黍,饿死在首阳山。⑦窃秦之爵:战国末年,吕不韦将和自己同居的邯郸美姬献给秦王子楚,生下嬴政,即秦始皇。嬴政即位后,封吕不韦为相国,所以说他“窃秦”。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故二千里候之 候:__________ .

(2)伐雷鼓 伐: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子适知邪径之速,不虑失道之迷”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没道路的迷惑。

B.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却不担虑会不会迷路。

C.你是知道邪恶的道路,不考虑失去道路。

D.孩子知道邪恶的路更快,不考虑失去道路的迷惑。

3.文中司马德操用什么方法反驳庞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司马徽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①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太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太宗:唐太宗李世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晏子请数其罪云 数:__________ .

(2)必轻吾国 轻:__________ .

2.文中画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太 宗 有 一 骏 马 特 爱 之 恒 于 宫 中 养 饲 无 病 而 暴 死 太 宗 怒 养 马 宫 人 将 杀 之。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

魏王遗楚王美人,楚王说之。夫人郑袖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曰:

①“悍哉!”令劓之。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劓:古代一种刑罚,割掉鼻子。 ⑤⑥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魏王遗楚王美人/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B.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 右备容臭 ..

C.虽恶,必言之/所恶有甚于死者 ..

D.妾知也/知之为知之 ..

2.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王 爱 子 美 矣 虽 然 恶 子 之 鼻 子 为 见 王 则 必 掩 子 鼻

3.从本文来看,郑袖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郑袖计谋之所以得逞,在楚王身上可以找到什么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

①②③记母教铨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

④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

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有所成,蜚声文坛。

(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òu):句子中间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儿怠,则少加夏楚 怠:__________ .

(2)至夜分 至:__________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腿,解下衣服用胸暖温背面。

B.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腿,解下上衣暖和胸和背。

C.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暖和着我的脊背。

D.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双脚,解下衣服盖在胸口和脊背上。

3.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恰当的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邴原泣学

①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初潭集》)

【注释】①书舍:书塾。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童子苟有志/苟全性命于乱世 ..

B.凡得学者/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C.于是遂就书/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D.过书舍而泣/及鲁肃过寻阳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原则并希望他不孤独,另一个就是羡慕他能够学。

B.一个就希望他们不孤独,第二个就是羡慕他能学。

C.第一个愿望是不孤单,第二个是羡慕他们学得好。

D.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从邴原身上学习到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画线的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童 子 苟 有 志 吾 徒 相 教 不 求 资 也

(十)赵人养猫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

①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

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

②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夫猫也?”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盍(hé)去诸:盍,何不。诸,“之乎”的合音。何不赶走它呢?②若之何:为什么,怎么能?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去饥寒犹远/去国怀乡 ..

B.是非若所知也/若夫阴雨霏霏 ..

C.乞猫于中山/乞人不屑也 ..

D.弗食鸡则已耳/食不饱力不足 ..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与非像这样。我害怕老鼠,不在乎没鸡。

B.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的忧患在鼠上,而不在于无鸡上。

C.这不是你的东西。我害怕老鼠,而不在鸡。

D.这不是你所知道的,我害怕老鼠,不在乎无鸡。

3.赵人与其子在养猫问题上的看法是否一样?各自的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寓言故事,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

①年羹尧镇西安时,广求天下才士,厚养幕中。蒋衡应聘而往,年甚爱其才„„年征青

海日,营次,忽传令云:“明日进兵,人各携板一片、草一束。”军中不解其故。比次日,

②③遇塌子沟,令各将束草掷入,上铺板片,师行无阻。番人方倚此险,不意大兵骤至也。遂

④破贼巢。又年征西藏时,一夜漏三下,忽闻疾风西来,俄顷即寂。年急呼某参将领飞骑三百往西南密林中搜贼果尽歼焉。人问其故,年曰:“一霎而绝,非风也,是飞鸟振羽声也。夜半而鸟出,必有惊之者。此去西南十里,有丛林密树,宿鸟必多,意必贼来潜伏,故鸟群惊起也。”

(节选自《啸亭杂录》和《郎潜纪闻》,有删改)

【注释】①年羹尧:人名,清朝名将。②塌子沟:淤泥深坑。③番:我国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④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此去西南十里( ) .

(2)比次日( )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