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3    阅读: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一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课内文段

05南京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一10题。(11分) ’

【甲】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乙】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世说新语》) 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及其日中如探汤( ) (2)元帝异之( ) ..

8.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A.朋帝问何以致泣 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 ..

C.皆以美于徐公 D.策之不以其道 ..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译文:

10.【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 ,

[乙],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 。(3分)

7.(2分)(1)热水(2)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分) 8.(2分)C

9.(4分)(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每句翻译正确,得2分) l0.(3分)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 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1分,意 思同即可) 聪慧(1分,意思同即可)

2006 海南(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18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日:“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节选自《闲情记趣》)

18.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盘盂(yū B.探汤(tāng) C.鹤唳(lì) D.怡然(yí) ....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日始出时去人近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3)日初出沧沧凉凉 (4)项为之强 20.翻译句子。(6分)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2)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21.[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的——特征。你欣赏这两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6分)

18.A(2分)

19.(1)去:距离(2)故:所以 (3)苍苍凉凉:形容清凉的感觉。 (4)强:通“僵”,僵硬的意思。(以上每小题1分,共4分)

20.(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或:谁说你很智慧呢?谁说你很聪明呢?) (2)(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以上每小题3分,共6分。“孰、汝、知、私、拟”等几个词要落实好,能将句子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可得满分。如个别重点词落实不好,表意不够清楚、完整,酌情扣1~2分。翻译的句子与原意相差甚远的.不给分。)

21.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凝神观察,大胆想象,富有好奇心 示例;欣赏第一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欣赏第二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象,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本题6分,前两空每空2分,意义相近即可。后一问2分,分析合理即可。第二空中的三句答案任答出一句都可给满分)

22.略

文言文译文

【甲】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乙】

回想我童年的时候,能够对着太阳张开眼睛,明察秋毫,见到极小的东西,必定细细去观察它的纹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夏日的蚊子声音像

雷鸣,我心里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鹤在天空飞翔。心里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变成仙鹤了。我抬起头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让蚊子留在帐子里面,慢慢地吸口烟喷出来,叫蚊子冲烟飞鸣,当作青云中的白鹤观看,果然就像鹤唳云端一样,令人怡然称快。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二
《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分课辑录两小儿辩日》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中学殷艳彬两小儿辩日课内文段05南京(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一10题。(11分)’【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①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日:“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日:“日近。”元帝失色,日:“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日:“举目见日,不见长安。”(《世说新语》)注①东渡:公元316年,西晋在异族入侵中灭亡,第二年,渡江至建康(今南京)的西晋旧臣拥司马睿为帝,史称东晋。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1)及其日中如探汤()(2)元帝异之()..8.下列与例句中“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A.朋帝问何以致泣B.告以此意,更重问之..C.皆以美于徐公D.策之不以其道..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孰为汝多知乎?译文:(2)何故异昨日之言邪?译文:10.【甲】段中两小儿争辩的问题是,[乙],问题不同,但两则故事相映成趣,都表现了儿童的。(3分)7.(2分)(1)热水(2)对„„感到惊奇(每小题1分)8.(2分)C9.(4分)(1)谁说你见多识广呢?(2)为什么和昨天的话不同呢?(每句翻译正确,得2分)l0.(3分)太阳何时距离人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近)(1分,意思同即可)聪慧(1分,意思同即可)2006海南(四)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8~21题。(18分)[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三
《六年级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人教版)》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 )里填上序号。 (4分)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宋人有耕田者。

(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 这个成语。(2分)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为设果( ),是为 儿应( )...

声答曰( )。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知音,从“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伯牙绝琴》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绝: ①断绝 ②穷尽 ③走不通的 ④独一无二的 ⑤极、最

伯牙绝琴( ) 斩尽杀绝( ) 绝处逢生( )美妙绝伦( ) 绝大多数( ) 悬崖绝壁( ) ......

善:①擅长、善于 ②好 ③善良 ④容易,易于 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 )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心怀不善( ) ...

多愁善感( ) 善始善终( ) 英勇善战( ) ...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④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_______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_________,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______之矣。这是其智弗若与?曰:__________。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 ( )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虽与之俱学。( ) ..

3、你认为正确的一种朗读停顿是( ):

A、使\弈秋\诲二人\弈。 B、使\弈秋\诲\二人弈。 C、使弈秋\诲\二人\弈。

4、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回答问题

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 去人近: 及日中: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

4、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 读《两小儿辩日》,完成练习。

1、给下面字注音。

盂( ) 沧( ) 孰( ) 汝( ) 多知( )乎

2、解释下列黑体词。

(1)两小儿辩斗( )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

(3)及其日中如探汤( )( ) (4)孔子不能决也( )

(5)孰为汝多知乎( )( )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孰为汝多知乎?”你觉得这能怪孔子吗?这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理解

(一)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 )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

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2、夸父追日象征着: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五)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更”的读音是( ):

“不肖”的“肖”读音(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 的意思是 :

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

(七)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 闵(mǐn):同“悯” ,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 芒芒然:疲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四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 )里填上序号。 (4分)

(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宋人有耕田者。

(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2分)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

什么? , 。(用原文回答)(2分)

4、古文认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5分)

二、小学四篇文言文复习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

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

中 “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

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

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见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的知音,从“可以看出。

2。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见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

“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 ) ②一人虽听之。 ( ) ..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 ) ④虽与之俱学。( ) ..

3、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4、回答问题

你知道《学弈》中的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见六年级主文下册第1课)

1、解释下列字词的意思。

故 去人近: 及日中: ①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①孔子不能决也。

②孰为汝多知乎?

3、两小孩辩斗的原因

一儿认为原因是: 一儿认为原因是:

4、有关《两小儿辨日》中的科学知识。

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

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

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

附:参考答案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顺序为:4、1、3、2

2、引,拉;三心二意。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4、(1)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2)断绝 再,重新

二、小学四篇文言文复习

(一)《杨氏之子》

1、yì 拜见 wèi 杨氏子 孔君平 yìng yuē

2、 慧 非常聪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在明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后,采用否定的方式,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杨梅不是我家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二)《伯牙绝弦》

1、高山流水 钟子期 俞伯牙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2、知音难觅

3、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真正了解自己

4、钟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摔碎了他心爱的琴,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三)《学弈》

1、教导 只 引、拉 一起

2、① 的 ②指弈秋的教导 ③指天鹅 ④他,指前一个人

3、①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

②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说:不是这样的。

4、是因为他的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四、《两小儿辩日》

1、原因 离人的距离近 到了中午的时候

2、①孔子也不能判断是怎么回事?

②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4、一样的 误差、错觉 斜 直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五
《文言文课堂训练《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

一、 词语解释

1 游: 2、问其故 故:

3、及其日中如探汤 汤:

4、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远 去:

5、孔子不能决也 决:

6、成语中的“汤”与“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同义。

二、句子解释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

2、

二、 从文中找出三组反义词

1、( ) --( )2、( )--( )3、( )--( )

四、 内容理解

1、两小儿“辩斗”谈论的是:

给人的启示是

2、 孰为汝多知乎!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探汤

A、说明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

B、孔子也有不知道的东西,这是对他的讽刺。

C、从认识水平看,当时的人,包括孔子,还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3、分别写出两小儿“辩斗”的论点、论据和推理(用原文回答)

小儿一的论点: 论据: 推理: 小儿二的论点: 论据: 推理:

一、 常识填空

《两小儿辩日》选自《 》,相传为战国时 (人名)所撰。本文虽是民间传说,但文中的孔子显然是指 学说创始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六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从文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更读音( ): 不肖读音(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的人。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要

十二、《为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 、 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 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要

就 的道理。

十三、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 补天,我觉得女娲是

的人。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七
《两小儿辩日 阅读训练》

《两小儿辩日》阅读专题训练

设计教师 林广岩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阅读基础与思维训练】注意同一个考查内容的不同问法。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文中的意思。

问其故( ) 孰为汝( )多知乎( )

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 】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孔子不能决也。 ○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4.解释下列加点词并比较古今义有何不同

日始出时去人近。 古义: 今义 .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古义: 今义 .

5.用原文回答“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中“此”指代什么?

6. 两个小孩为什么笑孔子(用原文回答)?

7.请用《论语十则》中的话来回答孔子对于做学问所持有的态度。

8.两小儿提出的观点分别是什么?证明的根据分别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原话回答。 小儿甲:观点: 论据: 小儿乙:观点: 论据:

9.这个故事写得生动,形象而又寓意深刻。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用三言两语加以评说。

10.两小儿的“辩斗”对你有什么启发?

11. 文中“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

12.对“两小儿笑曰”一句中“笑”的理解,有人认为这是“善意的笑”;有人则认为这是“恶意的讥笑,嘲笑”。你同意哪一态度?谈谈你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八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小升初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 )里填上序号。 (4分)( 4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 )宋人有耕田者。( 3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2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 三心二意 这个成语。(2分)——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用原文回答)(2分)——2012年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小学四篇课内文言文复习(一)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孔君平诣其父(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 ”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杨梅不是我家果”的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二)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1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九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从文中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是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更读音( ): 不肖读音(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 , 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

十二、《为学》 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 、 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

就 的道理。

十三、女娲补天

——《淮南子览冥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

火爁燚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 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读故事我知道女娲以补天,我觉得女娲是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小儿辩日篇十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 ), “诣”的意思是 ;为设果( ),是 为 设果;儿应( )声答曰( )。

2、“惠”通假字是( ),“甚聪惠 ”是说杨氏子 从文

中 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 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 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 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 惟: 援: 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 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 ,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 ;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 及日中 孰 为汝 多知 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 )孰为读( )。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 射大地中午太阳 射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 的精神。

六、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文中原话)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七、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八、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 度: 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 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九、晏子使楚(原文)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 更读音( ): 不肖读音( ):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我知道成语( )的意思是

这三个成语运用了 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

2、这两个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晏子(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的人。

十、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 ,陷子之盾 , 何如 ?”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 ): 誉: 其矛:

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十一、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2.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3.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4.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5.趋:快走。往——去,到„„去。

6.槁(gǎo):草木干枯。

1、根据注释把全文写成白话文。

2、“予”在文中指“我”读音( )。这个寓言故事教育我们做事

十二、《为学》彭端淑(1699—1779),清代四川人。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1、理解词句意思。

本文第一段使用了 、 修辞手法。“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句子的意思是

2、作者讲述了 的故事,告诉人们做事、求学问只

要 就 的道理。

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括号里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聪颖。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请举一例。

二、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街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选自刘向《烈女传》)

1.解释下列词语。

A.嬉:

B.贾人:

2.这段文字源自历史典故: 。

三、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注释]

①曾子:孔子的弟子;②女:通“汝”;③顾:回来;④彘:猪;⑤特:只不过。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听父母之教

B.①其子随之而泣②今子欺之

C.①汝还②顾反为汝杀彘

2.解释加点的词。

(1)妻止之 止( )(2)遂烹彘也 遂 ( )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4.读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曾子有必要杀彘吗?为什么?请举一个你生活中的实例作简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列文句中加点词的词义。

①兔走触株 走 ( ) ..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释 ( ) ..

③而身为宋国笑 身 ( ) ..

④冀复得兔 冀 ( ) ..

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翻译这个句子。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从短文中你得到什么启示?从某一角度简要谈谈。

答: 。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余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1.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①以至于斯也 斯 ②从而谢焉 谢 ...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不超过10个字)。

3.这则故事给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

答: 。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ǒ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弃而还走”中“还”的意思是: 。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

3.这个故事讲的是 成语。

4.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邑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 不逮:不给他

B.衡乃与其佣作 佣作:雇佣劳作

C.而不求偿 偿:报偿

D.邑人畏服之如是 邑人:同乡

2.文中一个家喻户晓的典故是:

3.本文记述了有关匡衡的几个故事?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参考答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