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30    阅读: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一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专题升级训练:02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升级训练二 文言文阅读

一、(2012·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学官许乞便地自俨始。 建文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

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熊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①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①方岳:传说尧命羲和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服除 忧:去世 .

B.外怀要荒 怀:怀想 .

C.遂不预机务 预:参与 .

D.智足资帷幄 资:参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令钦天监试 .

其孰能讥之乎 .

B.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C.与缙等俱直文渊阁 .

失其所与,不知 .

D.俨至,即奏除之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俨年少时就酷爱读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卜算等书无不博览通晓,尤对天文学、气象学有较深造诣。

B.胡俨洪武年间考中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从此走上仕途,任桐城知县时,为民兴建水利,还得到了副都御史练子宁的举荐。

C.洪熙改元,胡俨因病退休,加太子宾客致仕,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他辞官归休。家居时他淡泊自处,生活俭朴。

D.胡俨作为馆阁的老前辈,朝廷的许多重要文稿均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书时,他担任总裁官。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2)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

二、(2012·蚌埠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

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羸妇孺 羸:瘦弱的人 .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

D.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张席隙地以居之 .

给以旷壤 .

B.当谋所以食尔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

为阖户罢市 .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过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3)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

①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

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

注:①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又二十年 迨:等到 .

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 悚:恭敬 .

C.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推移 .

D.予以事亟归 亟:急切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C.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也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迎合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得到的更多。

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二人的君子之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大水上封事 极言得失

岑文本

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又安,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馀,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开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至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之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①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去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橐弓矢,而无忘武备。凡此数者,

②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心,唯愿陛下思之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

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谷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摘自《全唐文》)

注:①休:美善,福禄。②三、五:三皇五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教之风被矣 被:遍及 .

B.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 根本:植物的根 ..

C.良为此也 良:确实 .

D.察安危之机 机:机会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功既难 吾其还也 ..

B.而疮痍未复 倚柱而笑 ..

C.是以古人譬之种树 臣以供养无主 ..

D.凡此数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开创事业艰难,但守住已经成就的事业其实更难,因而帝王都要居安思危,才能稳固基业。

B.作者认为,帝王只有实行仁政来包容保养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这样才能避免人民产生离叛之心。

C.作者引用了帝舜、孔安国的话来说明帝王与人民的关系,其目的是告诉帝王,人民是可怕的。

D.帝王如果把人民放在心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在遇到危机时能转危为安,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

(2)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怀”是“安抚”的意思。

2.B 解析:A项,表祈使语气/表反问语气; B项,介词,因为、由于;C项,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D项,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D 解析:“均出自他之手”与原文“多出其手”不符。

4.参考答案:(1)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离开了。

(2)(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礼对待他。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绝不谈及自己。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斋沐”是“斋戒沐浴”的意思;“告于神”属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神告”;“遁”是“逃走”的意思。第(2)句中的关键词“咸”是“都”的意思;“及”是“涉及”的意思;句式“以师礼”,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他从小好学,对天文、地理、乐律、历法、医学、占卜等方面的书无不博览。洪武年间,他考取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他能克尽师道。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被改派到长垣。他提出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于是,他被改派到余干。作为掌管教育的官吏,允许就近做官还是从胡俨开始的。

建文元年,胡俨被委任为桐城知县。他兴建水利工程,引来桐陂水以灌溉农田,为民谋利。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离开了。桐城人在朱邑祠里祭祀他。建文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举荐道:“胡俨饱学明理,可以通达仙人;足智多谋,可以运筹帷幄。”朝廷将胡俨召进京城时,燕王的军队已打过了长江。

明成祖即位后,下了一道命令:“听说胡俨懂得天文,让钦天监考考他。”钦天监对胡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回奏明成祖说他确实懂得天文学、气象学。不久,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任职。后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父亲亡故后,胡俨服丧期满又出来做官。他仍在文渊阁任职,接受皇帝的垂询,提供咨询,但他常常不抢先发表意见,显得忠厚诚朴。永乐二年九月,胡俨任国子监祭酒,就不再参与政务了。当时国子监执行规定严厉,假借事情请假回家的国子生,被判戍守边疆。胡俨上任后,奏请皇帝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永乐七年,皇帝到北京,把胡俨召到行宫。次年,明成祖北征,命胡俨以祭酒兼侍讲的身份,执掌翰林院,同时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永乐十九年,胡俨又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时,海内统一已近五十年。皇上正在国内修明政治,大兴教化,对偏远的地方则实现安抚、整治,公卿大夫都是些满腹经纶、彬彬有礼的文人。胡俨作为馆阁宿儒,朝廷许多重要文稿多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时,他都担任总裁官。他主持国学二十余年,总是率先垂范,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洪熙改元后,他因病请求退休,仁宗赐给敕书,奖励慰劳他,晋升他为太子宾客,仍兼祭酒。明宣宗即位,召见胡俨,任他为礼部侍郎,他辞谢后返回家乡。(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礼对待他。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绝不谈及自己。他淡泊明志,从不追名逐利,节衣缩食,十分简朴,但求温饱而已。以前,担任湖广主考官时,看到杨溥的文章,他十分惊讶,在文章上题批道:“定能为董仲舒说一些正直公允的话,绝不会曲从于公孙。”大家认为,胡俨是一位慧眼识才的长者。正统八年八月胡俨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二、1.C 解析:“卒”应为“最终”的意思。

2.D 解析:D项,“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项,以:来,连词/把,介词。B项,所以:用来„„的办法/表原因。C项,为: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3.A 解析: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

4.参考答案:(1)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

(2)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

(3)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即使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解析:第(1)句翻译重点:“挈”(带领)、“彻”(通、达)及句意通顺。第(2)句翻译重点:“但”(只)、“活”(使„„活,救活)、“虽”(即使)、“为”(作为)及句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二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专题升级训练二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升级训练二 文言文阅读

一、(2012·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学官许乞便地自俨始。 建文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

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熊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①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①方岳:传说尧命羲和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服除 忧:去世 .

B.外怀要荒 怀:怀想 .

C.遂不预机务 预:参与 .

D.智足资帷幄 资:参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令钦天监试 .

其孰能讥之乎 .

B.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C.与缙等俱直文渊阁 .

失其所与,不知 .

D.俨至,即奏除之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俨年少时就酷爱读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卜算等书无不博览通晓,尤对天文学、气象学有较深造诣。

B.胡俨洪武年间考中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从此走上仕途,任桐城知县时,为民兴建水利,还得到了副都御史练子宁的举荐。

C.洪熙改元,胡俨因病退休,加太子宾客致仕,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他辞官归休。家居时他淡泊自处,生活俭朴。

D.胡俨作为馆阁的老前辈,朝廷的许多重要文稿均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书时,他担任总裁官。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2)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

二、(2012·蚌埠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

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羸妇孺 羸:瘦弱的人 .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

D.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张席隙地以居之 .

给以旷壤 .

B.当谋所以食尔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

为阖户罢市 .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过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3)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

①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

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

注:①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又二十年 迨:等到 .

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 悚:恭敬 .

C.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推移 .

D.予以事亟归 亟:急切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C.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也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迎合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得到的更多。

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二人的君子之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大水上封事 极言得失

岑文本

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又安,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馀,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开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至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之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休①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去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橐弓矢,而无忘武备。凡此数者,

②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心,唯愿陛下思之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

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谷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摘自《全唐文》)

注:①休:美善,福禄。②三、五:三皇五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教之风被矣 被:遍及 .

B.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 根本:植物的根 ..

C.良为此也 良:确实 .

D.察安危之机 机:机会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功既难 吾其还也 ..

B.而疮痍未复 倚柱而笑 ..

C.是以古人譬之种树 臣以供养无主 ..

D.凡此数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开创事业艰难,但守住已经成就的事业其实更难,因而帝王都要居安思危,才能稳固基业。

B.作者认为,帝王只有实行仁政来包容保养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这样才能避免人民产生离叛之心。

C.作者引用了帝舜、孔安国的话来说明帝王与人民的关系,其目的是告诉帝王,人民是可怕的。

D.帝王如果把人民放在心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在遇到危机时能转危为安,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

(2)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怀”是“安抚”的意思。

2.B 解析:A项,表祈使语气/表反问语气; B项,介词,因为、由于;C项,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D项,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D 解析:“均出自他之手”与原文“多出其手”不符。

4.参考答案:(1)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离开了。

(2)(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礼对待他。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绝不谈及自己。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斋沐”是“斋戒沐浴”的意思;“告于神”属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神告”;“遁”是“逃走”的意思。第(2)句中的关键词“咸”是“都”的意思;“及”是“涉及”的意思;句式“以师礼”,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他从小好学,对天文、地理、乐律、历法、医学、占卜等方面的书无不博览。洪武年间,他考取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他能克尽师道。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被改派到长垣。他提出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于是,他被改派到余干。作为掌管教育的官吏,允许就近做官还是从胡俨开始的。

建文元年,胡俨被委任为桐城知县。他兴建水利工程,引来桐陂水以灌溉农田,为民谋利。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离开了。桐城人在朱邑祠里祭祀他。建文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举荐道:“胡俨饱学明理,可以通达仙人;足智多谋,可以运筹帷幄。”朝廷将胡俨召进京城时,燕王的军队已打过了长江。

明成祖即位后,下了一道命令:“听说胡俨懂得天文,让钦天监考考他。”钦天监对胡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回奏明成祖说他确实懂得天文学、气象学。不久,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任职。后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父亲亡故后,胡俨服丧期满又出来做官。他仍在文渊阁任职,接受皇帝的垂询,提供咨询,但他常常不抢先发表意见,显得忠厚诚朴。永乐二年九月,胡俨任国子监祭酒,就不再参与政务了。当时国子监执行规定严厉,假借事情请假回家的国子生,被判戍守边疆。胡俨上任后,奏请皇帝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永乐七年,皇帝到北京,把胡俨召到行宫。次年,明成祖北征,命胡俨以祭酒兼侍讲的身份,执掌翰林院,同时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永乐十九年,胡俨又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时,海内统一已近五十年。皇上正在国内修明政治,大兴教化,对偏远的地方则实现安抚、整治,公卿大夫都是些满腹经纶、彬彬有礼的文人。胡俨作为馆阁宿儒,朝廷许多重要文稿多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时,他都担任总裁官。他主持国学二十余年,总是率先垂范,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洪熙改元后,他因病请求退休,仁宗赐给敕书,奖励慰劳他,晋升他为太子宾客,仍兼祭酒。明宣宗即位,召见胡俨,任他为礼部侍郎,他辞谢后返回家乡。(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礼对待他。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绝不谈及自己。他淡泊明志,从不追名逐利,节衣缩食,十分简朴,但求温饱而已。以前,担任湖广主考官时,看到杨溥的文章,他十分惊讶,在文章上题批道:“定能为董仲舒说一些正直公允的话,绝不会曲从于公孙。”大家认为,胡俨是一位慧眼识才的长者。正统八年八月胡俨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二、1.C 解析:“卒”应为“最终”的意思。

2.D 解析:D项,“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项,以:来,连词/把,介词。B项,所以:用来„„的办法/表原因。C项,为: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3.A 解析: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

4.参考答案:(1)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

(2)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

(3)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即使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解析:第(1)句翻译重点:“挈”(带领)、“彻”(通、达)及句意通顺。第(2)句翻译重点:“但”(只)、“活”(使„„活,救活)、“虽”(即使)、“为”(作为)及句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三
《1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3)》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3)

山东 董宝礼 (高级教师)

(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3、阅读下列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①,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瑾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②,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③,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说明】本段文字涉及到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以下几个实词,即“朝”“请”“胜”“数”“乃”“幸”“见”“恨”“诸”“及”“既”等11个常见词语。

【训练】

1、选出与“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中的“朝”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

A、 一朝而灭,莫之哀也

B、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

C、 发枉陼兮,夕宿辰阳

D、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请”与其他三句中的“请”意义不同的一项( )

A、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 .

B、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 .

C、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

D、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

3、选出与“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中的“胜”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 而犹有不战而胜之之势

B、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阴一时新

D、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

4、选出与“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中的“数”意思相同的一项 ( )

A、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B、 数千百万之众

C、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 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也数

5、选出与“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中的“乃”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高宗意乃解

B、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C、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嗣见樊於期

D、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6、选出与“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中的“幸”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A、 幸可广闻讯,不得便相许

B、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C、 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D、 君不如肉袒负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7、选出与“飞骑因番请见”中的“见”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 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

B、 公将战,曹刿请见

C、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D、 于是入朝见威王

8、选出与“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中的“恨”意思相同的一项(

A、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B、 偿俺残生,苦恨才平

C、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桓、灵也

D、 然公子遇臣厚,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9、选出意义同“陛下作法,悬诸象魏”中的“诸”相同的一组( )

①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③ 武夫力而拘诸原,夫人暂而免诸国

④ 矫命以责赐诸民

⑤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⑥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⑦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

A、①②⑦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⑤⑥

10、选出意义同“徒流及死,具有等差”中的“及”不相同的一句( )

A、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 故不能推车而及

C、 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2 ) )

D、 扣其乡及姓字,皆不答

11、选出意义同“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中的“既”相同的一句( )

A、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 既而将诉于舅姑

C、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D、 哭汝既不问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参考答案及提示】 1、B(例句与ACD三项中的“朝”均作“早晨”讲,B项中的“朝”是“拜访,拜见”的意思。) 2、B(ACD三项中的“请”均作“请求”讲,B项中的“请”是“请求对方允许自己做某种事情,可译为‘请允许’‘希望’”的意思,另如《曹刿论战》“战则请从”,《孟子》“臣请为王言乐”。) 3、D(A中的“胜”作“胜利,取胜”讲,另如《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孟子》“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B的“胜”均作“胜过,超过”讲,另如《琵琶行》“此时无声胜有声”。C中的“胜”均作“优美,美好”讲,另如《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D句与例句中的“胜”均作“禁得起,受得住”讲。) 4、B(例句与B句中的“数”均是“几,几个”之意,指不确定的数目。A中的“数”作“数目,数量”讲,另如《赤壁之战》“众数虽多,甚未足畏”。C中的“数”作“命运,运数”讲。D中的“数”作“技艺”讲。) 5、C(做“于是,就”讲,ABD中的“乃”均为“才,方”讲。) 6、A(希望,BCD中的“幸”与例句中的“幸”均是“幸亏”的意思。) 7、C(ABD项与例句中的“见”均作“拜见、谒见”讲,C句中的“见”是“看见、看到”的意思。) 8、B(B项与例句中的“恨”均是“怨恨、仇恨”的意思。其余各项中的“恨”都做“不满意、遗憾,怪怨”讲。) 9、C(各句中的“诸”的意思分别是①众,各;②⑦诸侯国;③⑤⑥兼词,相当于“之于”或“之乎”;④介词,相当于“于”。) 10、B(例句与ACD三句中的“及”都是连词,是‘和,与,以及’的意思。B句中的“及”是“赶上,追上”的意思,另如《屈原列传》“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11、A(例句与A句中的“既”均作“既然,既然是”讲。B中的“既”是副词,不久。C中的“既”是副词,全,都。D中的“既”是连词,与“且”“又”等呼应,表并列。)

【文言文阅读系列训练(2)相关知识指导性链接】

1、 朝:“朝”的意义还有①朝见,拜见君主,如《殽之战》“先轸朝,问秦囚”,《廉颇蔺相

如列传》“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项脊轩志》“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②朝拜,归附,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五蠹》“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过秦论》“强国请服,弱国入朝”。③使„„朝拜,归附,如《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④朝廷,如《孟子》“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柳敬亭转》

a帝王朝见群臣和处理政事的处所,“是时朝中皆畏宁南”,[朝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b代指君主、政府、国家,如《赤壁之战》“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挟天子以征四方,

动以朝廷为辞”,《左忠毅公逸事》“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⑤朝代,整个王朝或一个皇帝的统治时期,如《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谭嗣同》“先遣内侍持历朝圣训授君”。

2、 请:“请”的意义还有①邀请,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

客往赴秦军”。②谒见,拜访,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闻之,往请”,“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③请示,请教,如《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不授公子兵,而复请之,事必危矣”,《送东阳马生序》“俟其心悦,则又请焉”。

3、 胜:“胜”的意义还有①尽,完,如《鸿门宴》“刑人如恐不胜”,《出师表》“臣不胜受

恩感激”,《隆中对》“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4、 数:“数”的意义还有①计算,如《信陵君窃符救赵》“请数公子行日”,《 隆中对》“跨

州连郡者不可胜数”。②列举,数说,如《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书博鸡者事》“至豪民第门,捽使跪,数之曰„„”,③细密,如《寡人之于国也》“数罟不入洿池”。④屡次,如《陈涉世家》“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5、 乃:“乃”的意义还有①用在名词性谓语前,帮助判断,可译作“是”“就是”“原来是”

等,如《孟子》“是乃仁术也”,《陈涉世家》“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信陵君窃符救赵》“嬴乃夷门抱关者也”。②竟,却,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秦晋”,《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③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如《伶官传序》“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④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如《芋老人传》“是芋视乃妇也”。⑤指示代词,这,这样,如《孟子》“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6、 幸:“幸”的意义还有①幸运,如《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观沧海》“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黄生借书说》“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也必专”。②宠幸,宠爱,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而君幸于赵王”,《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③皇帝到某处,叫“幸”,如《柳毅传》“吾君方幸玄珠阁”,《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④敬词,表示对方的行为是自己的幸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大王亦幸赦臣”,《鸿门宴》“故幸来告良”。

7、 见:“见”的意义还有①召见,接见,如《公输》“于是见公输盘”,《孟子》“暴见于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②会见,见面,如《鸿门宴》“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③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如《荆轲刺秦王》“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廉颇蔺相如列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④用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自己,可译为“我”“自己”,如《孔雀东南飞》“兰芝初来时,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出现,显现,如《荆轲刺秦王》“图穷而匕首见”,《毛遂自荐》“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马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⑥引见,如《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公输》“胡不见我于王”。等。)

8、 (略)

9、 (略)

10、及:“及”的意义还有①至,到,到达,如《殽之战》“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扁鹊见

蔡桓公》“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论积贮疏》“自古及今,未之尝闻”。②遇到,遭到,如《叔向贺贫》“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训俭示康》“公叔文子享卫灵公,史鰌知其及祸”。③涉及,延及,如《触龙说赵太后》“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促织》“一人飞升,仙及鸡犬”。④来得及,如《荆轲刺秦王》“方急时,不及召下兵”,《论积贮疏》“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⑤赶得上,比得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⑥介词,等到,到了,如《孟子》“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叔向贺贫》“及怀子,改桓之行,而修武之德”,《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⑦介词,乘,趁着,如《触龙说赵太后》“愿未及填沟壑而托之”。⑧介词,跟,与,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等。

11、 既: “既”的意义还有①尽,完了,如《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

生欺余哉!’”②副词,已经,„„以后,如《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既望]阴历每月十六,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等。

251800山东省阳信县第一中学(文化路1081号)

电话:0543-8211693 8215667

传呼:0543-95812-5280557(汉)

信箱:dongbaoli@263.net

dongbaoli-001@163.com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四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专题升级训练:02 文言文阅读 Word版含答案]》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安徽版

专题升级训练二 文言文阅读

一、(2012·皖南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学官许乞便地自俨始。 建文元年,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桐人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荐于朝曰:“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比召至,燕师已渡江。

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父丧,起复。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熊少戆。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①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世以为知人。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①方岳:传说尧命羲和四子掌四岳,称四伯。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后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母忧,服除 忧:去世 .

B.外怀要荒 怀:怀想 .

C.遂不预机务 预:参与 .

D.智足资帷幄 资:参佐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令钦天监试 .

其孰能讥之乎 .

B.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C.与缙等俱直文渊阁 .

失其所与,不知 .

D.俨至,即奏除之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俨年少时就酷爱读书,对天文、地理、律历、医学、卜算等书无不博览通晓,尤对天文学、气象学有较深造诣。

B.胡俨洪武年间考中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从此走上仕途,任桐城知县时,为民兴建水利,还得到了副都御史练子宁的举荐。

C.洪熙改元,胡俨因病退休,加太子宾客致仕,仍兼祭酒;宣宗即位,他辞官归休。家居时他淡泊自处,生活俭朴。

D.胡俨作为馆阁的老前辈,朝廷的许多重要文稿均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等书时,他担任总裁官。

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虎伤人,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2)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俨与言,未尝及私。

二、(2012·蚌埠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窥之。众无所得食,益汹汹。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炯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其冬,山乡得雨。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呼曰:“善人,善人。”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人何惮而不为善哉!”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

嗟夫!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羸妇孺 羸:瘦弱的人 .

B.若豫存获报之心 豫:预先 .

C.卒受天佑 卒:通“猝”,突然 .

D.一乡被其患 被:遭受,蒙受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张席隙地以居之 .

给以旷壤 .

B.当谋所以食尔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C.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 .

为阖户罢市 .

D.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 .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B.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被迫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正如过善人所预期的那样,他遇上了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做天下大事,只要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就一定能于公于私有所得。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2)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3)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

①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

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

注:①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又二十年 迨:等到 .

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 悚:恭敬 .

C.多为一时风气所移 移:推移 .

D.予以事亟归 亟:急切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 .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C.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 .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也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迎合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得到的更多。

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二人的君子之交。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

大水上封事 极言得失

岑文本

臣闻开拨乱之业,其功既难;守已成之基,其道不易。故居安思危,所以定其业也;有始有卒,所以崇其基也。今虽亿兆又安,边隅宁谧,既承丧乱之后,又接凋弊之馀,户口减损尚多,田畴开辟犹少。覆焘之恩著矣,而疮痍未复;德教之风被矣,而资产屡空。是以古人譬之种树,年祀绵远,则枝叶扶疏;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虽壅之以黑坟,暖之以春日,一人摇之,必至枯槁。今之百姓,颇类于此。常加含养,则日就滋息;暂有征役,则随之凋耗。凋耗既甚,则人不聊生;人不聊生,则怨气充塞;怨气充塞,则离叛之心生矣。故帝舜曰:“可爱非君?可畏非民?”孔安国曰:“人以君为命,故可爱。君失道,则人叛之,故可畏。”仲尼曰:“君犹舟也,人犹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是以古之哲王,虽①休勿休,日慎一日者,良为此也。

伏惟陛下览古今之事,察安危之机,上以社稷为重,下以亿兆为念。明选举,慎赏罚,进贤才,退不肖,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颐神养性,省游畋之娱;去奢从俭,减工役之费。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载橐弓矢,而无忘武备。凡此数者,

②虽为国之恒道,陛下之所常行。臣之愚心,唯愿陛下思之而不怠,则至道之美与三、五比隆,

亿载之祚与天地长久。虽使桑谷为妖,龙蛇作孽,雉雊于鼎耳,石言于晋地,犹当转祸为福,变灾为祥。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臣闻古人有言:“农夫劳而君子养焉,愚者言而智者择焉。”辄陈狂瞽,伏待斧钺。

(摘自《全唐文》)

注:①休:美善,福禄。②三、五:三皇五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教之风被矣 被:遍及 .

B.若种之日浅,根本未固 根本:植物的根 ..

C.良为此也 良:确实 .

D.察安危之机 机:机会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功既难 吾其还也 ..

B.而疮痍未复 倚柱而笑 ..

C.是以古人譬之种树 臣以供养无主 ..

D.凡此数者 不者,若属皆且为虏 ..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指出,开创事业艰难,但守住已经成就的事业其实更难,因而帝王都要居安思危,才能稳固基业。

B.作者认为,帝王只有实行仁政来包容保养人民,使人民生活安定,这样才能避免人民产生离叛之心。

C.作者引用了帝舜、孔安国的话来说明帝王与人民的关系,其目的是告诉帝王,人民是可怕的。

D.帝王如果把人民放在心里,采取有效的措施,不仅在遇到危机时能转危为安,国家也能长治久安。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过即改,从谏如流。为善在于不疑,出令期于必信。

(2)况雨水之患,阴阳常理,岂可谓天谴之而系圣心哉?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怀”是“安抚”的意思。

2.B 解析:A项,表祈使语气/表反问语气; B项,介词,因为、由于;C项,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D项,代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D 解析:“均出自他之手”与原文“多出其手”不符。

4.参考答案:(1)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离开了。

(2)(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礼对待他。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绝不谈及自己。

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词“斋沐”是“斋戒沐浴”的意思;“告于神”属介词结构后置,即“于神告”;“遁”是“逃走”的意思。第(2)句中的关键词“咸”是“都”的意思;“及”是“涉及”的意思;句式“以师礼”,介词结构后置。翻译时要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胡俨,字若思,南昌人。他从小好学,对天文、地理、乐律、历法、医学、占卜等方面的书无不博览。洪武年间,他考取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他能克尽师道。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便被改派到长垣。他提出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于是,他被改派到余干。作为掌管教育的官吏,允许就近做官还是从胡俨开始的。

建文元年,胡俨被委任为桐城知县。他兴建水利工程,引来桐陂水以灌溉农田,为民谋利。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离开了。桐城人在朱邑祠里祭祀他。建文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举荐道:“胡俨饱学明理,可以通达仙人;足智多谋,可以运筹帷幄。”朝廷将胡俨召进京城时,燕王的军队已打过了长江。

明成祖即位后,下了一道命令:“听说胡俨懂得天文,让钦天监考考他。”钦天监对胡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回奏明成祖说他确实懂得天文学、气象学。不久,由于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任职。后来,又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父亲亡故后,胡俨服丧期满又出来做官。他仍在文渊阁任职,接受皇帝的垂询,提供咨询,但他常常不抢先发表意见,显得忠厚诚朴。永乐二年九月,胡俨任国子监祭酒,就不再参与政务了。当时国子监执行规定严厉,假借事情请假回家的国子生,被判戍守边疆。胡俨上任后,奏请皇帝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永乐七年,皇帝到北京,把胡俨召到行宫。次年,明成祖北征,命胡俨以祭酒兼侍讲的身份,执掌翰林院,同时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永乐十九年,胡俨又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时,海内统一已近五十年。皇上正在国内修明政治,大兴教化,对偏远的地方则实现安抚、整治,公卿大夫都是些满腹经纶、彬彬有礼的文人。胡俨作为馆阁宿儒,朝廷许多重要文稿多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时,他都担任总裁官。他主持国学二十余年,总是率先垂范,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洪熙改元后,他因病请求退休,仁宗赐给敕书,奖励慰劳他,晋升他为太子宾客,仍兼祭酒。明宣宗即位,召见胡俨,任他为礼部侍郎,他辞谢后返回家乡。(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礼对待他。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绝不谈及自己。他淡泊明志,从不追名逐利,节衣缩食,十分简朴,但求温饱而已。以前,担任湖广主考官时,看到杨溥的文章,他十分惊讶,在文章上题批道:“定能为董仲舒说一些正直公允的话,绝不会曲从于公孙。”大家认为,胡俨是一位慧眼识才的长者。正统八年八月胡俨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二、1.C 解析:“卒”应为“最终”的意思。

2.D 解析:D项,“而”都是表转折的连词。A项,以:来,连词/把,介词。B项,所以:用来„„的办法/表原因。C项,为:作为,动词/因为,介词。

3.A 解析:B项,“被迫”应为“主动”;C项,“预期”错误;D项,“只要„„就”过于绝对。

4.参考答案:(1)他们就各自带着妻子儿女回家了,(临行时),欢呼的声音响遍了街巷。

(2)他当时只把救活人命放在心上,即使用尽了他的家产又有什么可顾虑的!

(3)懂得了这个道理,他即使承担天下的大事也是做得到的。

解析:第(1)句翻译重点:“挈”(带领)、“彻”(通、达)及句意通顺。第(2)句翻译重点:“但”(只)、“活”(使„„活,救活)、“虽”(即使)、“为”(作为)及句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五
《2015山东高考语文一模二模题型汇总 -古诗文部分》

2015年山东高考一模二模语文试卷题型汇总

古诗文部分(36分)

喻灵芝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六
《高中语文每篇文言文重要词语解释和重要语句的翻译及通假字的总结》

通假字与本字 例句 出处 “坐”通“座” 先自度其坐,而置之其左 《郑人买履》 “反”同“返” 反归去之。 《郑人买履》 “阙”同“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山峡》 “伏”通“服” 人皆伏其精练 《梦溪笔谈-梦天寺木塔》 “负”通“伏” 于是燕王负斧质,之阙下谢罪 《汉书-文三壬传》 “说”通“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止”通“只”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 “强”通“僵” 昂首观之,项之为强 《幼时记趣》 “邱”通“丘” 以土砾凸着为邱 《幼时记趣》 “女”同“汝” 悔女知之乎? 《论语》 “陇”通“垄” 小麦覆陇黄 《观刈麦》 “为”同“谓”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 “帖”通“贴” 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 “火”通“伙” 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 “熙”通“嬉” 圣人非所与熙人,寡人反取病焉 《晏子使楚》 “曾”通“层”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望岳》 “祗”通“只”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说》 “食”通“饲”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见”通“现” 刀美不外见 《马说》 “邪”通“耶” 其真无吗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板”通“版” 活板 《活板》 “已”通“以”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活板》 “诎”通“屈”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通“横”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简”通“拣” 盖简核桃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攀”通“扳” 右手攀右趾 《核舟记》 “裁”通“才” 裁如星点 《山市》 “支”通“肢”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送东阳马生序》 “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 《送东阳马生序》 “夷”通“怡” 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尔”通“耳”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畔”通“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唱”通“倡” 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陈涉世家》 “以”通“已” 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指”通“旨” 卜者知其指意 《陈涉世家》 “转”通“啭” 蝉则千转无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 “属”通“嘱” 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具”通“俱” 百废具兴 《岳阳楼记》 “辟”通“避” 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得”通“德”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孟子-鱼我所欲也》 “惠”通“慧 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已”通“矣” 无能为也已 《烛之武退秦师》 “共”通“供” 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烛之武退秦师》 “

知”通“智” 失其所与,不知 《烛之武退秦师》 “句”通“勾” 句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勾践灭吴》 “帅”通“率”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勾践灭吴》 “取”通“娶” 令壮者无取老妇 《勾践灭吴》 “免”通“娩”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勾践灭吴》 “政”通“征”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勾践灭吴》 “摩厉”通“磨砺” 而摩厉亡于义 《勾践灭吴》 “有”通“又” 衣水犀之甲亿有三千 《勾践灭吴》 “孰”同“熟” 徐公来,孰视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耆”通“嗜”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 《触龙说赵太后》 “反”同“返” 必勿使反 《触龙说赵太后》 “希”同“稀” 鼔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莫”同“暮” 莫春者,春服既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无”通“毋”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 “颁”同“斑”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 《寡人之于国也》 “涂”同“途”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生”通“性”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辩”同“辨” 两涘诸崖之间,不辩牛马 《秋水》 “从”通“纵”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 “景”同“影” 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 “距”通“拒” 距关 《鸿门宴》 “内”通“纳” 毋内诸侯 《鸿门宴》 “要”同“邀” 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 “倍”通“背”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 “蚤”通“早”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鸿门宴》 “趣”通“趋” 趣舍万殊 《兰亭集序》 “由”通“犹” 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兰亭集序》 “而”通“尔” 早缫而绪 《种树郭橐驼传》 “振”通“震” 振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 “俨”通“严” 俨骖騑于上路 《滕王阁序》 “销”通“消”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滕王阁序》 “机”通“几” 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 《滕王阁序》 “受”通“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不”通“否” 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 “厌”通“餍” 暴秦之欲无厌 《六国论》 “当”通“倘”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父”通“甫”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函胡”同“含糊”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石钟山记》 “莫”同“暮” 至莫夜月明 《石钟山记》 “赀”同“资” 敛赀财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记》 “曷”通“何” 亦曷故哉? 《五人墓碑记》 “采”同“彩” 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 “圜”通“圆”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

登泰山记》 “匪”通“非” 匪来贸丝 《卫风·氓》 “于”通“吁”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卫风·氓》 “说”通“脱”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卫风·氓》 “泮”通“畔”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卫风·氓》 “归”通“馈” 自牧归荑,询美且异 《邶风·静女》 “错”通“措” 湎规矩而改错 《离骚》 “离”通“罹” 进不入以离忧兮 《离骚》 “道”通“导” 来吾道夫先路也 《离骚》 “帘”通“奁” 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孔雀东南飞》 “纫”通“韧” 蒲苇纫如丝 《孔雀东南飞》 “垂”通“陲” 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 “狡”通“娇” 狡捷过猿猱 《白马篇》 “中”通“衷” 不得中顾私 《白马篇》 “尊”通“樽” 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闵”通“悯”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 “零丁”通“伶仃” 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陈情表》 “蓐”通“褥” 常在床蓐 《陈情表》 “羞”通“馐”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祭十二朗文》 “世”通“逝 皆不幸早世 《祭十二朗文》 “敛”通“殓” 敛不凭其棺 《祭十二朗文》 “冯”通“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赤壁赋》 “纽”通“扭” 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窦娥冤》 “突”通“涂” 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窦娥冤》 “那”通“哪” 那有这等话说 《窦娥冤》 “每”通“们”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窦娥冤》 “却”通“恰” 却告了相思回避 《长亭送别》 “阁”通“搁” 阁泪汪汪不赶垂 《长亭送别》 “绰”通“戳” 这招风嘴把香头来绰疤 《闺垫》 “冥”通“溟”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知”通“智”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逍遥游》 “辩”通“辨” 此小大之辩也 《逍遥游》 “而”通“耐” 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逍遥游》 “辩”通“变”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逍遥游》 “阖”通“合” 倾城阖户,连臂而至 《虎丘记》 “直”通“值” 昂其直,居为奇货 《促织》 “裁”通“才” 手裁举,则又趋忽而跃 《促织》 “翼”通“翌” 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促织》 “飨”通“享” 飨德怀恩 《促织》 “沽”通“酤” 径须沽取对君酌 《将进酒》 “耶”通“爷” 耶娘妻子走相送 《兵车行》 “刑”通“型” 刑于寡妻 《齐桓晋文之事》 “盖”通“盍 盖亦反其本也 《齐桓晋文之事》 “田”通“畋” 今王田猎于此 《庄暴见孟子》 “由”通“犹” 民归之,由水之归下也 《孟子见梁襄王》 “施”通“迤”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孟子.离娄下》

“剔”通“剃” 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报任安书》 “枪”通“抢” 见狱吏则头枪地 《报任安书》 “罔”通“网” 及罪至罔加 《报任安书》 “摩”通“磨”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报任安书》 “底”通“抵” 大底圣贤发愤直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 “失”通“佚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报任安书》 “责”通“债” 则仆偿前辱之责 《报任安书》 “不”通“否”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可予不? 《廉颇蔺相如列传》 “庭”通“廷” 拜送书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 “案”通“按” 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 “缪”通“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通“旨”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屈原列传》 “濯”通“浊”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屈原列传》 “质”通“贽” 厚币委质事楚 《屈原列传》 “决”通“块” 辞决而行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乡”通“向” 北乡自刭 《信陵君窃符救赵》 “没”通“冒” 没死以闻 《触龙说赵太后》 “县”通“悬”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伐檀》 “干”通“岸” 置之河之干兮 《伐檀》 “屈”通“缺”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 《论积贮疏》 “齐”通“剂” 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 “信”通“伸” 孤不度德量力,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还”通“旋” 居十日,扁鹊见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见”通“现” 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与朱元思书》 “识”通“志” 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记王忠肃公翱事》 “炎”通“焰” 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之战》 “衡”通“横” 有勇力者聚徒而蘅击 《论积贮疏》 “录”通“碌”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 “还”通“环” 秦王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荆轲刺秦王》 “振”通“震”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荆轲刺秦王》 “阳”通“佯” 皆阳应曰:“诺” 《记王忠肃公翱事》 “陵”通“凌”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指南录〉后序》 “灌”通“盥” 媵人持汤沃灌 《送东阳马生序》 “逝”通“誓”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硕鼠》

盗磬负斧文言文阅读答案篇七
《超强字音相同文言文》

《羿裔熠邑彝》

羿裔熠①,邑②彝,义医,艺诣。

熠姨遗一裔伊③,伊仪迤,衣旖,异奕矣。

熠意④伊矣,易衣以贻伊,伊遗衣,衣异衣以意异熠,熠抑矣。

伊驿邑,弋一翳⑤,弈毅⑥。毅仪奕,诣弈,衣异,意逸。毅诣伊,益伊,伊怡,已臆⑦毅矣,毅亦怡伊。

翌,伊亦弈毅。毅以蜴贻伊,伊亦贻衣以毅。 伊疫,呓毅,癔异矣,倚椅咿咿,毅亦咿咿。

毅诣熠,意以熠,议熠医伊,熠懿⑧毅,意役毅逸。毅以熠宜伊,翼逸。

熠驿邑以医伊,疑伊胰痍⑨,以蚁医伊,伊遗异,溢,伊咦。熠移伊,刈薏⑩以医,伊益矣。 伊忆毅,亦呓毅矣,熠意伊毅已逸,熠意役伊。伊异,噫,缢。 熠癔,亦缢。 注解:

①熠:医生,据说为后羿的后裔。

②邑:以彝为邑,指居住在一个彝族聚居的地方。 ③伊:绝世佳丽,仪态万方,神采奕奕。 ④意:对伊有意思,指熠爱上了伊。

⑤翳:有遮蔽的地方,指伊游弋到了一个阴凉的地方。 ⑥毅:逍遥不羁的浪人,善于下棋,神情坚毅,目光飘逸。 ⑦臆:主观的感觉,通“意”,指对毅有好感。 ⑧懿:原意为“懿旨”,此处引申为要挟,命令。 ⑨胰痍:胰脏出现了疮痍。

⑩刈:割下草或者谷物一类。薏:薏米,白色,可供食用,也可入药

《于瑜欲渔》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禹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瑜:“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寓,雨逾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俞宇,渔于渝淤。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初中常用通假字 七年级上

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童趣》

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 女,通“汝”,人称代词,你。《论语十则》 4、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5、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不,通“否”,表疑问。《陈太丘与期》

七年级下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伤仲永》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木兰诗》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坐,通“座”,座位。《口技》

4、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两小儿辩日》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副词,通“只”。《狼》 八年级上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要,通“邀”,邀请。《桃花源记》

2、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有,通“又”,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核舟记》

3、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诎,通“屈”,弯曲。《核舟记》 4、左手倚一衡木。 衡,通“横”。《核舟记》

5、虞山王毅叔远甫。 甫,通“父”,男子美称,多赋予字之后。《核舟记》 6、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与,通“举”。《大道之行也》

7、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大道之行也》 8、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曾,通“层”。《望岳》 9、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阙,通“缺”,中断。《三峡》 八年级下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转,通“啭”,鸟叫声。《与朱元思书》 2、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反,通“返”。《与朱元思书》 3、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见,通“现”,露出。《与朱元思书》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马说》 5、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马说》 6、食之不能尽其材。 材,通“才”,才能。《马说》

7、其真无马邪 ! 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马说》 8、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9、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送东阳马生序》 1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岳阳楼记》 1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通“嘱”,嘱托。《岳阳楼记》

12、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羞,通“馐”,美味的食物,直,通“值”。《行路难》 九年级上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首发。《陈涉世家》 2、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陈涉世家》 3、将军被坚执锐。 被,通“披”。《陈涉世家》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错,通“措”。《唐雎不辱使命》 5、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仓,通“苍”。《唐雎不辱使命》 6、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通“伸”。《隆中对》 7、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已,通“以”。《隆中对》 九年级下

1、公输般诎。 诎,通“屈”,理屈。《公输》

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梗塞,不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鱼我所欲也》 7、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 辩 ,通“辨”,辨别。《鱼我所欲也》

8、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通“德”,恩惠;与,通“欤”,语气助词。《鱼我所欲也》

9、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鱼我所欲也》

10、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愚公移山》 12、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愚公移山》 13、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愚公移山》

常用通假字例表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男生励志

下一篇: 有关蛮的成语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