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31    阅读: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一
《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论文》

浅析外交语言中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

摘要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在外交语言的艺术表达中,是较常见且形式丰富的一种修辞现象。“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广泛存在,与其具有较强的接受性密切相关。本文结合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的表现形式,对其可接受性进行分析,寻找从辞面到辞里的连接通道,进而整体把握这种修辞现象。

关键词:外交语言 “言外之意” 推理 语境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外交语言是国家外交活动的主要工具。在外交语言的艺术化现象中,较为常见的是“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即语言表达者的真实意图不是直接通过辞面呈现出来,而是隐藏在语言形式中,需要接受者透过辞面去领会。“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因其委婉、幽默及留有余地,因而在外交活动中备受青睐。本文就外交语言中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类型作大致概括,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能被理解作一些探讨。

一 外交语言中“言外之意”的类型

依据外交活动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建构和理解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逻辑推理式”和“联想搭桥式”两种类型。

(一)“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

“逻辑推理”式,即外交语言“言外之意”的建构和理解的主要途径是逻辑关系,逻辑关系是连接辞面和辞里的通道。如:晏子使楚,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使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

在晏子的回答中,通过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不露痕迹地批驳了对方。晏子在回答中设定了一个前提:只有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入。由此,其推理为:

只有“使狗国”(p),才“从狗门入”(q)

“我使楚,非狗国”(非p)

所以,“不从狗门入”(非q)

即:通过[(p←q)∧?劭p]→?劭q

在晏子的这个前提及推理下,如果对方还要坚持让晏子从小门入,那就正中了晏子“使狗国”的说法,即承认了楚国是狗国。其推理形式为:

只有“使狗国”(p),才“从狗门入”(q)

q(“从狗门入”)

所以,p(“使狗国”)

这种形式可以用符号表示:[(p←q)∧q]→p,即楚国为狗国。 所以,“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运用,使身材矮小的晏子形象高大,也为齐国大增光辉。

“逻辑推理”式“言外之意”修辞现象,除了涉及上述的形式外,还有其他类型,如“类比推理”式、“归谬式”、“溯源式”,等等,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

(二)“联想搭桥”式“言外之意”

“联想搭桥”式,即在具体语境中,修辞主体的建构和修辞受体的接受都是在联想思维引导下进行的,联想是连接辞面与辞里的桥梁。具体而言,主要依靠相似、对比、接近、关系等联想方式来构建和理解言外之意。此类“言外之意”包括一些较突出的类型,如:“举重言轻”式、“王顾左右而言他”式、“望文生义”式、“诗文酬唱”式。下面分别作一说明。

1 “举重言轻”式

即避开主要或重要的方面,重话轻说,使人思而得之。“举重言轻”式“言外之意”主要包括两小类:即“以点代面”式和“以虚代实”式。具体而言,“以点代面”式,即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用泛指的形式代替专指,或以现象或部分来指实质或核心;表面泛泛而谈,无所针对,实则有的放矢。而“以虚代实”式,是指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用并无信息量的话语来言称实质性内容,表面是毫无内容,实际却是虚实相生,无中生有。

下面我们以“以虚带实”式中的一个例子作分析:“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的往来中断了20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这里“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辞面看似含糊,但在具体语境中却是明朗的,即指“美国对华的侵略、干涉及外交封锁”这样的“言外之意”。

“举重言轻式”以“响鼓轻敲”的方式,含蓄又深刻地传达了实质性内容,在外交活动中,既可以避免国家之间关系的紧张化,也维护了表达者的国家形象。

2 “王顾左右而言他”式

修辞主体用转移话题或与当下话题毫不相干的话题来传达真实的意图,是外交活动中常见的一种修辞现象,其重要的特点是:表面的背离是深层的切合。

如:2002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美时,一名学生问江主席:“中国对熊猫保护采取了哪些步骤?”江主席回答说:“我是搞电机的,我跟你们一样非常喜欢熊猫,但对熊猫很少研究。”台下一阵大笑,这也是一种“说不”的方式。

在这段对话中,学生问的是中国保护熊猫的措施,但江主席却将话题转到自身对熊猫研究的了解状况。虽然表面不相关,但言外之意却非常明显:不想继续上面的话题;对于上述的提问,不愿意回答。

“王顾左右而言他”式“言外之意”,常常给人意料不到的话题转移,但依据表面背离中,在判断、推理的思维作用下,就能领会深层啮合的内容。

3 “望文生义”式

即修辞主体在具体语境中,将真实意图隐藏在字面意义中,赋予字面意义以具体的语境义,此语境义就是“言外之意”。

如:1995年8月,“95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在北京举行会议,参加论坛的名曰“大赦国际”的组织抵京后,与某些西方传媒互相勾结,干涉中国的内政。在9月14日的记者招待会上,“大赦国际”的代表借提问之机却向陈健提出了一个“请求”:“‘大赦国际’在

世妇会期间,曾向一些国家的政府提出了有关妇女受到迫害的请愿书„„但是,到目前为止,他们却无法把这份请愿书递交给适当的中方人员或有关部门。我想问一下:本人是‘大赦国际’的代表,能不能把这份请愿书通过你转交给中方的有关部门或有关人士?” 陈健明白,“请愿书”一事是有人故意制造事端,如处理不当,马上就会成为爆炸性新闻。如果拒绝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又正中了“大赦国际”的圈套。怎么办?面对“大赦国际”代表得意的笑脸,陈健计上心来,你设圈套,我开玩笑:“作为外交部发言人,我这里是个‘出口’,而不是‘进口’。”此言一出,记者台上爆发出一片笑声,无不对陈健的机智表示钦佩。陈健的“出口”、“进口”,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字面意义,即单个字义的相加;在此语境中,表示的是“从口出”、“从口进”的意思,以此来传达“我只是负责对外发布,对于外国对中国的要求不是通过我之口来传递,即那不是我职责范围的事”这样的“言外之意”。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除了以上类型外,还有“诗文酬唱”式,即修辞主体在一定语境中,通过赋诗或引诗等形式来传达自己的真实意图。这在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中频繁出现,在现代外交中,这种典雅而含蓄的修辞现象仍大量出现。

综上,在外交言语活动中,“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有着丰富的表现形式,并以委婉含蓄的辞面形式,风趣深刻地传达了实质的内容。 “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广泛存在与其能被恰切地理解有关。能被理解是其存在的根基,也是其生命力之所在。下面,我们对其具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二
《言外之意的传播途径》

A.言外之意的传达途经一:采用修辞

C1)采用婉曲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中对“婉曲”是这样定义的:“有意不直

接说明某事物,Ifu是借用一些与某事物相应的同义语句婉转曲折地表达出来,这 种辞格口}I婉曲,也口}I‘婉转’。婉曲可分为婉言和曲语两类。婉言是指不直接说 出本意,故意换一种含蓄的说法。曲语不直接说出本意,Ifu是通过描述与本意相 关的事物来烘托本意。”如用“个人问题”代替婚姻恋爱问题就属十“婉言"C P254 ) o “婉曲话语,妙在含蓄委婉,Ifu意在言外。”CPZSS)因此采用婉曲手段传达言

外之意这种现象在汉语中还是较为典型并目‘常见的。如:

①.女:这是一点儿小意思,只是意思意思嘛!((HSK真题及分析》

男:真不好意思,又让你破费了。

(2)采用反问

传统修辞学对反问句的特点归纳为:肯定形式的句子表示强调否定,否定形

式的句子表示强调肯定,这一概括指出了反问句的形式和意义不一致这一规律性 特点,指出了反问句的修辞作用,但是它只能让我们确定句子强调肯定或否定什 么,却不能使我们了解和把握说话人通过肯定或否定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即说 话人的言外之意。反问句在具体语境中隐含的意义,即反问句的语用含义,和其 表面形式常有着更深更远的距离,并目‘有着比表示肯定、否定更多样的功能。邵 敬敏认为任何疑问句式都可以构成反问用法。其中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最为常

见,其次是特指问,最少见的是选择问与正反问。

a)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

邵敬敏指出是非问句的反问用法主要表明说话人的一种心态,包括主观上的意愿与客观上的推理。因此由“能、敢、会、肯、该”等构成的疑问句最容易成

为反问句。除此以外,有副词“还、就、都、也、何必、难道、倒”等的疑问句 也常常是反问句;否定形式的疑问句也容易成为反问句,如“不„„吗?/不

是„„吗?/没„„吗?”等等。

请看下面例句:

①. 你整天呆在房间里,口语水平能提高吗?《汉语听力教程》第一册

C3)采用反语

“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辞格口LJ反语。反 语可分为以正当反和以反当正两类。”(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①. 男:大妈您看,我的菜多新鲜,刚从地里拉来的。

C4)采用夸张

“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口LJ夸张。”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①.瞧我这表妹多孝顺,怪不得我姨妈姨夫把她夸成了一朵花。

((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

C7)采用双关

“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 Ifu意在彼,这种辞格叫双关。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类。”(黄伯荣、 廖序东《现代汉语》)

①.男:我们这是打折商品,不能退货。

女:商品能打折,可服务不能打折啊!((发展汉语一一中级汉语听力(上))) ②.男:一般而言,女的总是喜欢找一个比自己个子高一点,年龄大一点,

C8)采用主宾重复判断句

在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里,“警策”也是修辞格的一种,我们发 现其中的“主宾重复判断句”即"A(就/总/毕竟/还)是A”这样的句子,字面

并不能传达任何新信息,Ifu实际上这样的“重言句”包含了丰富的言外之意。 ①妈,名牌就是名牌,穿上名牌感觉就是不一样。《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

(5)采用[匕I俞

“用相似的事物打比方去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这种辞格叫比喻。”(黄伯

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①.女:你太幸福了!我妈妈检查我的作业时简直就是一只老虎。

((阶梯汉语中级听力课本》2

B.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二:使用熟语

熟语是汉语中久经沿用,基本定型的短语或句子,一般只能整体表义,不能 随意变动。语言学家按其结构特点、雅俗程度以及运用方式的不同,通常将熟语 划分为: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但这并非定论,也有学者提出,应该再

划分出一种“口语习用语”员,如“我说呢”、“又来了”、“说不过去”、“谁跟谁”、 “什么A不A的”这样在特定语境下使用的相对固定的语句或框架式结构,这 样的语句和结构显然不能归入成语和谚语,和惯用语也有很大的区别。还有学者 认为,在熟语中应该给“俗语”也划出一席之地。理由是一些学者(黄伯荣、廖 序东等)将一些不具有揭示客观事理、传播经验、教育劝诫意义}fu仅借助生动形

象的语言说明一种事物或事实的、含义单纯的单句也算作是“谚语”,这样的划分是不够严谨的,如“二天打鱼两天晒网”、“屋漏偏逢连阴雨”这样的句子还不

能算是谚语,}fU仅是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某种现象。我们认为,这样的划分 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对十一些熟语的归类更科学细致,因此本文接受“口语习用 于喜”}i i“}f,'};”奇文rte,个}!}今_

(1)使用惯用语

关十惯用语的定义,“学术界讨论了好一段时间,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 是”(李行健,2002)但李行健先生也指出,惯用语的特点有二个:一、它的语

义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必需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中意义;二、它的结

构是固定的;二、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

和口语色彩。这样的分析首先指出了惯用语具有言外之意的特点,理解时不能仅 仅理解其字面语意。我们认同这样的分析,并从教材中找到了大量使用惯用语的 例子。如:

①. 毛新简直就是个夜猫子。《汉语中级听力教程》第二版(上册)

(2)使用口语习用语

常玉钟先生在他的《口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代序中指出,“在口语交际中, 有这样一类语句,功能多样,使用广泛,人们对它们习以为常,但这些语句的含 义,常常不能凭借构成成分的语义和语法上的逻辑义推导出来,如‘你看你’, ‘有的是’,‘真是的’这样的句子”,常先生把这样的句子称为“口语习用语”。 习用语应具备二个条件:表达的应是受一定语境制约的语用含义;其结构形式和

含义形成了固定联系;构成成分和组合形式固定。如:

①铃木:志强,只带这点)匕礼物合适吗?

志强:瞧你,多少是个够啊!《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C3)使用俗语

俗语可分为广义俗语和狭义俗语。广义俗语是指除了成语、惯用语和谚语以 外的熟语;狭义熟语是指“通俗}fu形象地描述人情世态的定型语句,它们主要流 行十民间大众,通常用比喻、形容、夸张或直接说明来描写表述出怎样一回事, 怎样一种人。”(见土捷、徐建华、刁玉明主编的《中国俗语·前言》)本文所涉及 的俗语均是狭义俗语。如:

①.有的公司经营不好,不考虑其他原因,先想把名字换一换,那不是换汤 不换药吗?《高级汉语口语》第二版第一册

D.言外之意的传达途径四:采取某些特定的会话策略

在教材的考察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言外之意传达的手段比较灵活,它 们并不借助如上面所述的那些相对固定的手段,即对话中没有使用修辞或熟语,也没有使用本身带有语用含义的词语或句式,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它的言外之

意。我们发现,这样的对话中使用了几种类似的会话策略,迫使听话者从明显违 反合作原则的话语中运用推理,捕捉其隐含信息。这样的会话策略有:不直接回 答}fU举出相关事实、提出假设、做比较、欲言又止、转移话题等。现分别举例如 下:

(1)不直接回答}fU举出相关事实:

运用这个策略的时候,说话者对别人的问话不直接予以回答,}fU是举出了一 个与正在谈论的话题相关的事实,让听话者自己从中判断,运用语用推理能力找 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说话者之所以采用这个策略,有可能是为了表明自己做某事 或不做某事的理由,如下面的例句②、③、⑥、⑦、⑧;也有可能是为了不凸显 自己的个人意见}fu故意摆出一个事实,让听话者去判断,最后达到让听话者产生 和自己意见相同的结果,如例句①;还有的是为了遵守合作原则}fu不能提供自己 不清楚的信息,如例句⑤。

①.女:哎,老赵,你了解张立吗?

(2)提出假设:

运用这种会话策略的时候,说话者不直接对发话人的问题进行答复,Ifu是假 设某种情况发生,让听话人从自己的假设中推理出他想要的信息。我们发现在使 用假设策略的时候,说话人可以选择某些固定的话语结构作为表达某些言外之意 的工具。如:固定模式“要是„„就好了!”这个句型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愿望, 但是也往往含有不能实现的隐含义,因此可以表达说话者对自己不能实现该愿望 的无奈或惋惜。如:

①.我要是能像她那样常回家看看就好了

《发展汉语一一中级汉语听力(上)》

(3)做[匕较

说话人不直接表态,Ifu是通过提起其他事物来做比较,从}fu暗示出自己的观

点或取向。如:

①小强,你老嫌妈做的饭不好吃,明天让你爸做,你就知道谁做的好吃了。

《发展汉语一一中级汉语听力(上)》

C4)欲言又止

说话人出十羞愧或尴尬}fu不把话说完,只说一半,让听话人自己识别其 话语意图。如:

①老李,最近手头不方便,能不能„„《高级汉语口语提高篇》

②连孩子都能主动地帮助不认识的人,可我„„,唉!

《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

③经理,您让我出差,我当然应该去,可是您看,我爱人最近不在家,我 每天要接送孩子上学。我要是走了,孩子怎么办呢?您看能不能一一 《汉语听力教程》第三册

CS)转移话题

说话人可能通过转移话题的策略提请听话人注意某种现象,Ifu这种现象 是听话人忽视Ifu说话人注意到了、但是出十某些原因不愿意由他自己说出来 的,因此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提起一个新的话题,吸引听话人对这一未被注 意到的现象重新思考,从}fu理解说话人提起这一新话题的动机,说话人这样 做是期待听话人理解其言语意图。如:

①女:你看小李穿上那条牛仔裤的样子有多可笑?

男:这我倒没觉得,不过你还是看看你自己吧。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三
《语言实际运用-言外之意教案》

复习:语言实际运用

——言外之意

随着中考命题由单纯地考查知识向以考查能力为主的转变,语言实际运用的考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是目前中考试卷中的重点试题之一,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言道“听话要听音”,这“音”既有重音之意,也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也就是听说的话不是语言文字的直接意思,而是另有所指、意思含蓄的话。这类 “言外之意”题在各地中考试卷中已安家落户,成为常考代表。

教学内容:语言实际运用的言外之意。

教学目标: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学会分析,揭示隐含信息,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提高答题效果。

首先让同学们看一个情景。

顾客:厂长,贵厂生产的毛巾,那上面的蝴蝶可是栩栩如生呐!

厂长(惊喜的):是吗?

顾客:我洗脸时,那蝴蝶竟扑到我脸上来了!

该顾客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简析:解答此题时要注意顾客话语中的双关意味。“蝴蝶竟扑到我脸上来了”表面上是照应前面“栩栩如生”,实际上是说毛巾上印染的蝴蝶竟然在洗脸时会脱落到脸上来,可见毛巾质量简直太差了。答案示例:该厂生产的毛巾脱色,质量有问题。

在语言交际中,这种言在此意在彼的情况很多,语句实际传达的信息和语句本身的意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并不能画等号, 《现代汉语词典》对“言外之意”的解释就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这样的例子在考题中经常会见到:

例:

法国著名的幽默家贝尔纳有一天去一家饭店吃饭,对那里的服务员很不满意。付账时,他对饭店的经理说:“请拥抱我。”

“什么?”经理不解的问。

“请拥抱我。”

“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生。”

“永别了!以后你再也别想见到我了。”贝尔纳说。

贝尔纳说“永别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我对你们的服务员不满意,我不再来你饭店消费了。)

概括人物对话的含义。

2002年5月24日,美国总统布什在莫斯科与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在两国总统的答记者问中,布什总统说:“武器已经不再互相瞄准。”

普京总统说:“任何手拿武器,哪怕是拿猎枪的都知道,让它退出弹药,远离人群,是最安全的。”

含义:“和平”应成为今后政治对话的主旋律。(或“和平对话,远离战争”;“要和平,不要战争”。

理解人物语言的含义。

海尔集团借助全面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全球供应链资源,因而创造了中国制造企业的一个奇迹——产品零库存(没有积压的产品)。当被问到海尔集团获得如此成功的原因时,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说:“我们主张产品零库存,同时主张成功零库存。”

张瑞敏所说的“成功零库存”的意思是:这里“产品零库存”是指“没有积压的产品,产品全部卖完”。那么“成功零库存”就是指不停留在以前的成功那里,而是要不断地创造新的成功,答案是“忘记过去的成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

言外之意在我们的考试和生活中都经常遇到,我们怎么还分析言外之意呢?下面介绍几点方法:

一、根据表层信息,分析言外之意。

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每说一句话都应有一定的语气语调。一般情况下,话语的语调、语序、重音等相对固定。一旦作了刻意的调整,听话人就很容易意识到语气语调语序的不寻常,就会体会到话语中的新信息。通过表层信息的调整对言外之意常有所暗示。如:

例1、

某上级主管对下属职员说:“看看你干的好事!”

这位上级主管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解答此题宜从揣摩说话人的语气语调入手,这位上级主管采用的是祈使句,是斥责的语气与口吻,他的言外之意是:“你把事情搞得糟透了!”

例2、

奶奶笑呵呵地拉住小孙子的手说: “你这个小坏蛋! ”

言外之意:你这个小乖乖!

这时通过语气来暗示了言外之意。

例3

清朝有一战将常吃败仗,有人上书朝廷,说他是“屡战屡败”,目的是要惩罚他。但有人将“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变成了很坚强的意思,还受到了朝廷的奖赏。

例4

“你怎么能打他呢?”

这句话的重音,如果在“打”字上,言外之意是:你只能好好地批评教育他; 重音如果在“他”字上,言外之意是:他没错,该挨打的不是他。

二、分析前后语境, 把握言外之意。

语境包括何人、何时、何地、何因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说话者的语言行为。

如: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 他说了这么一句话: “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 所有的荣誉都让

一个傻小子得了。”李雪健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 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 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显然, 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他因扮演焦裕禄而获奖,主要是他精湛的表演艺术才华, 他不从正面回答, 说明他很有文化修养, 不沾沾自喜, 居功自傲(2005年哈尔滨市中考题)。

三、根据修辞手法,推想言外之意。

四、调动现有知识经验, 理解句子言外之意。

如:话剧《陈毅市长》中的陈毅在拜访化学家齐仰之时说过这样一句话: “我身上倒有不少碱性, 你我碰在一起, 不就中和了?”“碱性”、“中和”这些概念, 学生在化学中学过,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必须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

近几年来, 各地中考特别青睐这种题型。做好这种题的关键是, 瞄准对方说话(有时指行动)时的语气、态度、目的以及所代表的立场和观点, 然后采取不同的策略才能答好该类题目。

一、把握句子的言外之意与言内之意的关系, 是分析言外之意的基本途径。句子的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存在某种逻辑联系, 把握这种联系对分析言外之意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种是转折关系。如:

一天,住同一幢楼的徐阿姨见到小林的姐姐时说:“你家小林真刻苦,每天晚上 12 点多钟了,我们都睡觉了,还听见她在练琴。”徐阿姨的言外之意是“半夜练琴影响我们休息了”。如果你是小林的姐姐,应该怎么回答?

此例可以把言内之意看成转折复句偏句,则言外之意就是转折复句的正句。 补充:转折复句中(又叫主从关系复句),前面的分句说出一个意思,后面的分句则说出与前一分句相反、相对或部分相反的意思。如:他虽然很笨,但是很勤奋。常用的关联词语有“然”、“而”、“而且”、“顾”、“虽”、“则”、“虽然……但是”、“尽管……但是”“虽说……然而”“固然……但”等。

第二种是因果关系。有的时候,言外之意是因,言内之意是果。有时,言外之意是果,言内之意是因。如:

在一家餐馆里,休斯教授在餐桌边已坐等多时,最后终于看到服务生走过来。“你想吃点什么?”服务生问。“刚来时我想吃早餐。”休斯笑着说:“现在我想大概该吃午餐了。”休斯的言外之意是:你们餐馆服务不到位,让我等的时间太长了!可见言外之意是言内之意的原因。

第三种是背离关系。句子的言外之意和言内之意是一种相反关系。如我们这学期(八年级下册)学习的第一篇课文鲁迅的《藤野先生》中写那些不学无术却又附庸风雅, 将大辫子盘在头上的清国留学生“实在标致极了”, 言外之意是:实在丑陋极了。言外与言内是一种相反和背离的关系。

第四种是类推关系。如上学期(八年级上册)我们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最后一句是“孔子云: 何陋之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 何陋之有?”不难看出, 刘禹锡在此引用这句话意在说明自己住在陋室里, 也是一个君子。这是类推获得的信息。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四
《[21]陈丽梅.“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研究》

[21]陈丽梅.“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研究

吴礼权.复旦大学,2012.

“言外之意”是古今汉语中普遍存在,且被广泛关注的一种修辞现象。“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在古今汉语各文体中都大量存在,其语料资源亦异常丰富。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探究,从先秦延续至今,有着悠久的历史;且涉及众多领域,形成了深厚的理论积淀。然而,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探讨来看,以“言外之意”修辞现象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还尚未出现。因此,“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研究,虽是一个古老的课题,但仍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和研究空间的课题。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角度,以狭义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为研究对象。即以表达者有此“言外之意”,而接受者也能恰切地理解的,且需要接受者思而得之的这部分内容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采用了“归纳法”、“阐释法”、“多学科结合和交融法”、“抽样调查法”等方法,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表达和理解贯通起来作了较为系统的探讨。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引论”部分,界定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概念,回溯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历史探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方法及创新点等。其中,在研究目的中,明确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两个目的:一是探究“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得以存在的理据。二是探究“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表达和理解的规律。本文试图通过以上探究,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能有一

个系统的把握。此外,还指出了本文的三大创新点:第一,比较全面地探究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据。第二,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生成机制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第三,对“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表现类型作了概括,并对其理解规律作了较为系统的探究。

第二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理据探究”,从哲学、语言、文化、审美四个层面探讨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首先,哲学中的“言意之辨”,指出了“言”与“意”之间是“不尽之尽”的关系。“言”、“意”这种关系为借助于“言”,从“言外”来传“意”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也指出了必然性。其次,审美层面中,对“韵外之致”的美学追求,以及汉文化中对委婉心理的推崇及对“具象托思”思维方式的青睐,为“言外之意”这种借助于中介的“言”来传“意”,且有着含蓄蕴藉、余味曲包修辞效果的修辞现象的产生,指出了必然性和必要性。而语言学中所指出的:“能指”与“所指”的离合性,又为“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产生提供了工具保障。

第三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生成机制”,从语境、心理、逻辑及修辞活动主、受体因素四个方面探讨了“言外之意”的生成机制。认为在这四个因素中,语境因素是最基础和关键的因素;而修辞主体的主动性和修辞受体的能动性以及调用的相关心理因素或逻辑因素,都是“言外之意”修辞现象产生的必要性因素。并且认为“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产生,就是修辞主体为适应具体的“题旨”、适应具体的“情境”,而调用相关心理或逻辑因素,选择恰当的语言文字进行表达的结

果。

第四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类型及涉及因素分析”,依据辞面和辞里在语言形式上连接方式的不同,将“言外之意”修辞现象概括为三种类型:“重合包孕”式、“相交关涉”式、“相离牵引”式;并对各个类型所涉及的相关因素作了探讨,也就是具体探讨了各种类型的生成机制。

第五章“‘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分析”,以第四章所概括的“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类型为基础,从思维参与方式的角度,指出了:“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就是推理过程。同时,依据推理实现方式的不同,将其理解概括为“显性推理”和“隐性推理”两个类别。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影响这两种推理实现的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出:这些影响推理实现的因素,就是影响接受者与表达者语境互享的因素。接受者实现与表达者表达语境的互享,是实现理解的关键。强调指出,“言外之意”的理解过程,就是接受者通过“语境追加”来较大程度地实现与表达者语境互享的过程。认为影响“语境追加”实现的因素,即与“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及“个人能动性”有关。“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积累越丰厚,“个人能动性”发挥程度越大,“语境追加”也就越有可能,“言外之意”理解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因此,“言外之意”修辞现象的理解,就是接受者调用“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的积累,发挥“个人能动性”,实现相应语境追加的过程;在“语境追加”的基础上,实现“言外之意”的理解。 在第五章的分析中,本文提出了“语境追加”的概念。认为“言外

之意”的理解过程是“语境追加”结果。根据这一观点,我们较为详细地探究了影响“语境追加”的因素。总之,本文的探究不仅分析了“言外之意”之所以能够理解的原因,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还探究了怎样实现理解的方法,回答了“怎么样”的问题。这在“言语理解问题”研究方面,相对于接受美学及关联理论侧重于解释理解实现的原因(即解释“为什么”的问题)而言,本文的探究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深化的。

如何7天轻松搞定论文之经验谈

1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

2 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硕士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3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主要需要说明的东西。这样下来,很快就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了。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这样下来,对论文更加了解。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我在写论文时候要特别感谢一个掏宝店铺—上海哈哈文献掏宝店(掏宝搜“哈哈文献”即可,他们家OQ: 47935525),这家店铺帮了我特别大的忙,它主要业务有两个:1、花费一百多块,只要你给出想要写的

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你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两三百篇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然后会让你挑选出最相关的数十篇硕博士论文给你,而就是这些论文后来基本上构成了我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的。

而且在他们家店铺还有一个附带的特别棒的业务,就是能够将这些特殊格式的知网万方维普硕博士论文CAJ、NH、KDH、PDF文件转换成可以编辑,可以复制的完美Word格式哦,不管是哪一国语言(英日俄语等),其中的文字、图形、表格都能拷贝的,让我后来的写作只要复制下来修改文字就行了。

就这样子,本来拖延了进度的我,仅仅花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我的论文,成为一篇立意新颖,博采众长的优秀论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五
《言外之意的感悟》

2003年第5期(总第12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FUJIANNORMAL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

No15,2003General,No1122

言外之意的感悟

李少丹1,章石芳2

(11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漳州 363000;21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摘 要:言外之意是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义,因此,人们在运用语言表达意义时往往会有超常之处。感悟言外之意可以从特殊语音信息、超常语法形式、手,同时还要注意语用预设信息和语境。

关键词:感悟;超常;言外之意

② ①

中图分类号:H15    :A:(2003)05-0112-04

  [1]

“。”它是一“言语意义是在特定的交际环境中人们使用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时双方对

[2]

具体的言语片段所理解的特定意义。”它有时显示于言语符号中,可以按常规从语言结构成分理解,有时它隐藏于语言结构成分之外,含蓄精妙。后者就是我们所要探讨的言外之意。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如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古人早就注意到汉语语言的精妙性,在现代汉语中,由于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无论是书面语还是口语,都有许多令人回味的语句。要准确感悟它们的意义,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哲学、文艺学、逻辑学、语言学等学科都在研究这个问题,但语言是语义得以显现的不可缺少的形式和手段,感悟言外之意,可以从语言要素出发,从语音、词汇、语法的超常之处着眼,并注意把握具体语境中的各种信息,揣摩出语句中潜在的深层意义。

一、特殊语音信息

口语交际中,语调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人

①②

的喜怒哀乐往往从声音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我们可以从说话人句调和重音的特殊表达中感悟出言外之意。比如句调中平调、降调、升调是最常见的,而曲调是一种特殊的句调,往往有显示讽刺鄙视等言外之意的作用。所以要注意句调反映的信息。例如:

(1)他很好。(平调,一般的肯定)

(2)他很好。(降调,由衷的肯定与赞许)(3)他很好?(升调,表示疑问)(4)他很好!(曲调,表示讽刺)“他很好”字面上看似乎是表达肯定或赞许之意,但用曲调说出,便透露了弦外之音,含蓄地表达了对“他”的否定与讽刺。所以俗话说得好:听话要听音。

说话往往有轻重,重音一般可分两大类:一类是语法重音,一类是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一句话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况下,根据语法结构的特点把某些音节的声音稍稍加重,它有一定的规律。而逻辑重音不受语法限制,它是根据说话人的表意与表情需要来确定重音位置的,因此往往隐含着说话者的特殊用意,我们可以从中揣摩出言外之意。比如同样一句话,逻辑重音位置不同,隐含的意义就不同,这

收稿日期:2002-12-28

),女,福建漳州人,漳州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作者简介:李少丹(1964— 

),女,福建宁德人,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章石芳(1971— 

—112—

就需要我们仔细听辨和领会。例如:“我要一套语文书。”当重音落在“我”时,强调我要,别人不一定要;当重音落在“语文”时,言外之意是“别的书我不要”;当重音落在“一套”时,言外之意是“只需要一套,不需要太多。”

二、超常语法形式1、超常省略

省略句是在一定的语境中省去一些不言自明的成分,使语言简练。一般的省略句省略的成分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常见的有承前省略和蒙后省略。而超常省略往往在上下文中没有出现,用言而未尽的说法来表达含蓄委婉或疑虑暗示等思想情感。有如刘熙载所说的:“非不言也,寄言也。”例如:有客人来访,主人问:“您是———?”简单两个字却礼貌地表达了“请问您是谁?”的意思,比起直接询问“您是谁?,这种省略没有上下文,殊的含义。。,其话语含义不能从字面来理解,必须通过逻辑推理才能得出真正含义。例如:甲问:“我们去散步吧?”乙答:“外面下雨呢!”乙话的真正含义是“外面下雨呢,所以不能去散步。”乙用不能去散步的原因来回答问题,省略了结果句,语言简洁而含蓄。感悟言外之意,就要善于挖掘语言形式的空白,体味出其中的内在含义。

2、超常组合

汉语句子一般按主谓宾的规律来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有一种特殊的句子,它没有谓语动词(或形容词),却凝练地展现诗情画意。如:白居易《江楼闻砧》“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语句全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却描绘了生动的画面和作者的联想与情感。它们有如司空图《诗品》中说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这种语句能通过视觉形象的连缀与强化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与情感,形成画面感和抒情效果,值得细细品味。在现代诗文中也经常可以看到这种语句,如:“好,竞走的姿势———大步,低位。三楼,四楼,过道。41,42。对,42号

)不用动词,却叙述病床。”(木杉《老师啊,老师》

了沿着三楼、四楼走到病房的过程。这种语句不

同于一般的省略句,因为它所展现的蒙太奇式的画面感是无法通过动词来补充的。

3、超常搭配哪些词能与哪些词搭配都有一定的规律,有的句子故意违反语法搭配规则,从而使语言产生了言外之意。例如:“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本来“酿”与“生活”不能构成动宾关系,但作者巧妙通过前句“蜜蜂是在酿蜜”将“酿”顺势拈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有的句子故意重复相同的语词,表面看似重复累赘,不能搭配,实则隐含说写者的某种用意,之意。例如“,,像是,前句话的宾语:朝气蓬,,敢想敢干,具有开拓精神。后句话的“谬误”实际上揭示了谬误终究是假的、错误的,终究会被揭穿,必将被真理所战胜的深刻含义。

4、句类句式的超常应用

什么样的句类或句式能表达什么样的语法意义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来说陈述句表达陈述的语气,疑问句表达疑问的语气,祈使句表达祈使的语气,感叹句表达感叹的语气,肯定句表达肯定的语义,否定句表达否定的语义。如果违反常规,则容易产生言外之意。例如:

(1)甲:我明天不来了,你明天能来吗?

乙:我不能不来呀。(2)甲: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3)营业员对不付钱的人提醒道:“同志,你是否忘了付钱?”

例(1)中乙不用肯定句式直接说能来,而是用了双重否定的句式说明能来,但多了一层无奈的言外之意;例(2)乙用问句的形式却不表疑问,而是通过反问肯定地告诉对方:我要去。例(3)为了照顾顾客的自尊心,营业员不直说顾客没有付钱,而是用了问句的形式来暗示,委婉含蓄。

三、词义的超常运用

每个词语都有基本常用意义,都有适用的场合,如果不用常用义或大词小用、小词大用,或褒义贬用、贬义褒用或同时关顾两种意义,都会

—113

产生言外之意,值得推敲回味。例如:

  (1)新娘子被新郎展览出来,忸忸怩怩,手脚不知该往哪儿放。李副市

长大大方方,一派长者风度,连说:“过来,再走近点,让我好好审查审查。”大伙儿都笑了。笑得那么兴高采

)烈。(谌容《懒得离婚》

(2)来这里帮忙也不告诉我一声,你真坏!

(3)阿里山的瓜子,一嗑就开心。(4)现在的父母成了孝子。

  例(1)不说“看看”、“瞧瞧”等词,却用“审查”,显然是大词小用,一方面造成轻松幽默的气氛,一方面也显示了说话者的官员身份。例(2)的“坏”是贬义褒用,有亲昵色彩。例(3)“开心”兼顾两种意义,心就开出来,又指心情舒畅,。例“孝顺孩子,。、借代、比拟、夸张、双关、反语、委婉等辞格都是巧妙利用词语语意的变化来达到修辞目的,产生回味无穷的言外之意。

汉语中有许多熟语,他们言简意深,往往有特殊的意义或有一定的典故来源,不能按字面意义来理解,如:黄粱梦、铁公鸡、滥竽充数、守株待兔、青梅竹马、杯弓蛇影等等,如果不了解这些中国文化精华,也难以感悟出它们在话语中的内在含义。

四、偏离会话原则

对话中交际双方一般遵循合作的四项原则,即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的会话的四项原则:量的原则(即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既不多出也不少于交际目的的需要)、质的原则(即不说虚假或缺乏足够证据的话)、相关的原则(即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有关联)、方式的原则(即讲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歧义)。偏离或违反这些会话原则,其句意往往隐藏某种言外之意。例如:

(1)甲:暑假作业做完了吗?

乙:(2)甲:

乙:(3)甲:

乙:—114

数学做完了。

我要徒步周游世界。哦,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校长的报告不怎么精彩,你说呢?天好冷,我得赶紧回家。

(4)甲:张丙在单位表现怎样?

乙:他挺聪明能干的,就是生活作风有点那个……

例(1)暑假作业一般不止数学一科,乙的回答信息量不足,违反适量的原则,言外隐含着其它科作业还没做完的意思。例(2)乙的答话是采用不可能出现的现象“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故意违反质真的原则来表明对甲行为的不信任。例(3)故意偏离相关的原则,以“天好冷,我得赶紧回家”为借口,不去评论校长的报告。(4)故意违反方式原则,用模糊语言“有点那个……。可见,,需要推。

,否则。语用预设包括交际双方共知的事实、对话的目的、意向以及有关的一些社会因素,例如《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一段对话:

  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

林黛玉说的“他的金麒麟会说话。”这句超常的话语有言外之意,金麒麟怎么会说话?如果注意他们的共知信息就能领悟到他们谈论的是史湘云,史湘云原有个护身符,是个金麒麟,宝玉在一个场合见到一个同样的金麒麟,把它收了起来,这让黛玉耿耿于怀。本来宝玉和宝钗之间就有金玉良缘之说,后又有宝玉得到个和史湘云一样的金麒麟,现在宝玉又在夸奖湘云,黛玉便有了醋意,就借金麒麟讥刺宝玉的行为。

语境不同,说话目的不同,同一句话就会有不同的含义,例如对整天埋头苦干的人说:“今天是星期天了。”言外之意是提醒他休息。而对因偷懒还没有完成原工作计划的人说:“今天是星期天了。”则是暗示他要抓紧时间完成。如果是双方原来有约定,计划星期天到郊外游玩,则“今天是星期天了。”是提醒对方要到郊外去游玩。可见语境对言外之意有制约作用,感悟言外之意必须注意联系语境。

总之,要准确感悟汉语语言,除了要有一定的语言修养,具有较为广博的社会文化知识外,还要善于把握具体语境中的各种信息来领会话语

的言外之意。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叶宝奎.语言学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3]言外之意面面观[A].迈向21世纪的修辞学研究[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4]赵毅,钱为钢.言语交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陈 芳)

TheAwarenessofImplication

LIShao2dan1,ZHANGShi2fang2

(1,TheChineseInstitute,ZhangzhouTeacher,hou,;

2,InternationalCollegeofChineseStudies,FujianU,,)

Abstract:TheimplicationistheSo,thereisalwayssomethingsupernormalinourlanguagecanbefromspecialphoneticsinforma2tion,semanticmeaning,deviationformtheconversation,prepragmaticastheartisticconception.

Keywords:;supernormal;implication

(上接第111页)

ApplicationofComparativeEtymologyinthe

StudiesofEtymologicalCultureandItsSignificance

WUShi2xiong

(ResearchCenterforForeignLanguageandLiterature,FujianTeachersUniversity,Fuzhou350007,China)

Abstract:Thispapersetsouttotracetheprocessoftheintroductionofcomparativemethodsintoety2mologicalstudyofChineseinlightofaparallelcomparisonwithetymologicalstudiesofthedifferentlan2guagesinWesterncountries.Onthisbasis,thispaperreviewstheoriginsanddevelopmentsoftheCE&CECresearchesinChina,analyzesthecharacteristicstheyholdandtheproblemstheyface,andintheenditputsforwardsuggestionsforfutureresearchofCE&CECinChina.

KeyWords:Etymologicalcomparison;Language;Culture

—115—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六
《言外之意生成的积极因素》

言外之意生成的积极因素

语言符号自身的局限性导致“言”与“意”难以对应,这是客观的无奈。然而,“言”与“意”的不相对应以致“意”在“言”外却主要出于交际者的主观有意,出于某些考虑故意使“意”在“言”外。这种现象在汉语中尤为普遍,“旁敲侧击”、“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等成语便是明证。那么,究竟是出于什么考虑人们如此青睐意在言外呢?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1、审美心理需求

美国美学家乔治·桑塔耶纳说过,人的天性中有一种审美和爱美的最根本最普遍的倾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美,创造美,接受美也是人精神的需要。那么作为人类思想和情感的负载体的语言,就有义务来满足人类的这一需求。池上嘉彦在《符号学入门》中说,语言不仅具有指示功能、表达功能、申诉功能,还具有美的功能。我们使用语言除了要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外,还要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美的感染与享受。

中国人写诗作文都主张含蓄,“含蓄”作为艺术美的形态是中国古典诗学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含蓄”作为一种美的形态的说法,较早见于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所谓“文约”、“辞微”,指说出来的少,或说得比较简洁:所谓“旨大”“义远”指所暗示出来的意味则是丰富而深远。在这里,“含蓄”的本义已基本被揭示出来了。其后,刘腮在《文心雕龙·隐秀》中对“隐”作了说明,他认为“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隐之复意为工”:“夫隐之为体,义主文外,秘响傍通,伏采潜发。”在刘舰看来,所谓“复意’,,一层是字面的意思,一层是言外的意思,而“隐”作为一种含蓄之美所重视的是“文外之重旨”,所以诗文应“义主文外”,应“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这样才能“使玩之者无穷,味之者不厌矣”。在这里,刘碍以其敏锐的艺术眼光,从创作和鉴赏两个层面揭示了“含蓄”的特征和功能。到了唐代,探讨“含蓄”美成为一种时尚,如皎然在《诗式》中提出“但见性情,不睹文字”;白居易在《文苑诗格》中提出的“为诗宜精搜,不得语剩而智穷,须令语尽而意远”;桂林淳大师在《诗评》中提出“夫缘情蓄意,诗之要旨也。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远不言远,意中含其远,闲不言闲,意中含其闲,静不言静,意中含其静”等精辟论述,都深入而准确地描述了“含蓄”的基本特征。特别值得重视的则是晚唐的司空图在

《诗品》中把“含蓄”作为“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己不堪忧。”后来所谓“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对其又多有继承和挥发。总之,重视含蓄美一直是中国诗学的一大传统。

含蓄美产生的心理机制就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所讲的“简化”和“简化性”。格式塔心理学家经过无数的实验证明,人作为有机体其内部有一种能动地自我调节的倾向,即有机体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内在的平衡感。当人们面对着刺激物时,由于刺激物的非平衡结构破坏了人的内在平衡感,就会激起一种改造刺激物,使之达到与内在平衡相对应的平衡。这种自我调节活动所遵循的就是简化原则。所谓简化原则,用现代著名美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话

来说,就是“依照视知觉的基本规律,在特定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视知觉倾向于把任何刺激式样以一种尽可能简单的结构组织起来。”[14]这种改造刺激物的力量来自内部的需要,有的心理学家称之为“完形压强”。在包括诗人在内的艺术创造中,简化倾向自觉不自觉地被诗人、艺术家所利用。阿恩海姆说:“‘简化’在艺术领域里往往具有某种与‘简单’相对立的另一种意思,它往往被看作是艺术品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特征„„那些风格上比较成熟的艺术„„即便它们表面上看上去‘简单’,其实却是很复杂的。n [15〕所以“当某件艺术品被誉为具有简化性时,人们总是指这件作品把丰富的意义和多样化的形式组织在一个统一结构中”[l6]这种“简化”和中国诗学中的“含蓄”如出一辙。

作为接受者来讲,当一个不完全的“形”(即简洁而留有空白的“形”)呈现于眼前时,主体视觉会产生一种强烈追求完整的倾向,即会激起一种心理冲动,要将它“补充”为应有的“完整”的“形”,语言的简洁与空白也使听读者的语言接收产生了独特而巨大的审美意义,从而感受到一种创造的愉快。因而,具有“空白”的语言往往能传达更多的信息,具有更多的审美意义。

含蓄作为艺术美的一种形态,是文人创作的共同追求。他们面对的是社会生活和心中涌动的感情,而生活和感情是无限丰富的,他们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生活全部描绘出来,也不可能把流动多变的感情全部直说出来。为了力求把自己内心的感情体验表达出来,作为言语修辞来讲,主要通过两条途径来传递这种难言之思、言外之意。

一是寻常语言艺术化。这一概念是修辞学家张弓先生提出来的,他解释说:“我们这里所称的‘寻常词语’,就是指在修辞方式之外(不属于比喻、拟人、夸张、反语、双关等),不能划归修辞方式的范畴的最普通的一些词语。它是朴朴素素、平平易易、一片本色、不加修饰的语言。它被运用起来,还是保持它的本义、常义,不发生什么转义现象。”};〕张弓先生认为,“寻常词语”就是“最普通的一些词语”,它们一经写说者精心选择,组织在一定的上下文里,就能够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表现出一种朴素美,发挥感染力。

中国修辞在遣词造句方面具有“炼字”的优良传统,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就是对这一修辞态度的很好的描述,一个字如若运用得好,就能收到“以少总多”、“言约意丰”的效果。钱钟书先生举过一个例子:“魏禧《日录》二编《杂说》:《左传》如‘宋公靳之’等句,须解说者,不足为简也。如‘秦伯犹用孟明’,突然六字起句,„„只一‘犹’字,读过便有五种意义:孟明之再败,孟明之终可用,秦伯之知人,时俗人之惊疑,君子之叹服。不待注释而后明,乃谓真简;读者明眼,庶几不负作者苦心。”f}gl“犹”字虽普通,但经过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激活了丰富的语义内涵,收到了一种“不言言之”的表达效果。

二是语言修辞陌生化。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从苏俄形式主义文论的陌生化理论借鉴而来的。特雷·伊格尔顿在《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中说:“文学语言疏离或异化普通语言,然而它在这样做的时候,却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和深入地占有经验。平时,我们呼吸于空气之中但却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像语言一样,它就是我们的活动环境。但是,如果空气突然变

浓或受到污染,它就会迫使我们警惕自己的呼吸,结果可能是我们的生命体验的加强。”[’”]与“寻常语言艺术化”相反,“陌生化”是一种突破规范,采用词语超常搭配,使语义产生变义,语法产生变格的修辞方法,是对语言的一种创造性的运用。在指称上,它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在语言运用中,它能变习见为新奇,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

我们古人在谈对语言如何创新时提出要“反常合道”、“无理而妙”。这也是追求语言陌生化的一种表现,通过这种“无理”的方式来传递“有理”的语言所难以表达的情感思想,使语言具有一种含蓄美。贺黄公在《邹水轩词签》中认为李益的诗“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与张先的《一丛花令》中“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等句,皆“无理而妙”。“无理”指违反一般常规和思维逻辑,“妙”就是很有余味。即看来是反常的无理的,而欣赏者却可以借助于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去领会和理解语言反映的真实性和合理性。如《西厢记》中《送别》一折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用眼泪染红枫叶,这在生物学上和物理学上都是说不通的,是“无理”的;然而,在心理上和感情上却是存在的,是逼真的,表达了莺莺缠绵徘恻的离别之情。从事理上讲,“晓来谁染霜林醉?”问得那么离奇,“总是离人泪”,答得更不近情理。然而,从修辞上讲,这一问一答,却是最合乎人心理的真实的。细想,这“无理”之中仍然有“有理”之处,“霜林”是红的,所以“染”而“醉”,眼泪是液体,所以可以用来染物。如果没有这种特点,那心理上就不会有这些感觉了。正是因为这种“无理而妙”它才感情凝重隽永,余味深长,从而具有了丰富的言外之意的效果。

修辞格大都是对语言的变异,具有“无理而妙”的特点。它们不像一般语言那样,有确定的概念来规范和束缚想象使它符合一定的概念,只有客观的普遍性;而是想象力与理解力处在一种协调的自由运动中,具有超越J胜而又离不开感性,趋向概念而又无确定的概念,具有主观情感的普遍性。这样,引起受话人主观感受上的愉悦,使人产生审美快感,去用想象自然地捕捉到那言外之意。正如陈望道先生所说:“然而积极的修辞,却是具体的、体验的。价值的高下全凭意境的高下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其轨道是意趣的连贯。它同事实虽然不无关系,却不一定有直接关系。”}zo}

言外之意的美的功能不仅体现在书面语上,同时也蕴含于具体的言语交际中。幽默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幽默的特点是恢谐而不庸俗,语言一般都比较含蓄,它不是直白地说开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而是让听话人在联想与推断之后,领悟其中奥秘,寻出其中味道。有的幽默说过之后,当时只是引起听话人小笑,回味之后,还会大笑。幽默是一种高超的机智,是对世事达观洞悉,心力活跃超越了一般快乐戏谑的表现形式。1979年,吴忠匡先生访钱钟书,吴感谢钱4月访美归来寄赠给吴的英制烟斗。钱大笑着摆了摆手说:“我自来不吸烟,好比阉官为皇帝选宫女,不知合用否?”笑过之后,我们就能明白这样的哲理:没有某种实践

(例如抽烟)就不可能有相应的真知灼见(例如哪一种烟斗合用)。

无论书面语还是口头语,对美的追求已成为人的一种自觉的行为。当然,能否让自己的语言表达更富有美感或能否体会到语言之美和自身的文化素养关系极为密切。

2、礼貌面子需求

要“面子”可以说是人的本性之一。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总是要顾及面子的,要给面子,留面子,不丢失面子。中国俗语常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些都是对人们要“面子”,希望被人尊重这一心理特征的印证。社会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生来就具有一种渴望超越别人,高人一筹的好强心理,表现在言语行为上就是:试图突出和显示自己,喜欢听恭维和赞扬的话,厌恶听批评指责的话。这种心理实质上是一种爱面子的表现。

1978年,英国人类学家布朗和莱文森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探讨。他们从剖析人们的面子意识入手,指出了礼貌语言实际上是维护他人和自己面子的一种手段,并认为面子可以分为两种: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加强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阻碍;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和喜爱。布朗和莱文森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

出于面子的考虑,交际双方都以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情达意。“言外之意”作为委婉的一种表现方式,其在言语交际中主要通过违反“合作原则”来实现的,主要包括四“准则”:(1)质真准则;(2)适量准则;(3)相关准则;(4)方式准则。

<1)故意违反质真准则,指交际一方故意说假话,或说缺乏证据的话,使语句富有含义。例如:

萍(周萍)(拿起报纸)说不出来,像是在家里住得太久了,烦得很。

举(周蔡漪)(笑)我怕你是胆小吧?

萍怎么讲?

餐这屋子曾经闹过鬼,你忘了。

萍没有忘。但是这儿我住久了,烦得很.

(曹禺《雷雨》第一幕)

周萍与繁漪嘴上讲的都不是真心话,“住久了,烦得很”,实际上是想逃避现实;“闹过鬼”,实是暗示彼此之间过去的不正当关系。这些话彼此心照不宣,之所以双方都没有直露坦白,都是出于让对方面子上挂得住的考虑。

(2)故意违反适量准则,指在交际时一方提供了适量或不足的信息量。

例如:

回家把弟妹接来,她也许不是你理想中的人儿,可是她是你的夫

人,一个真人,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

(老舍《离婚)))

这段话是“天生媒人”张大哥对同事李科员说的。“没有您那些《聊斋志异》”是故意不提供足量信息,其含义是劝诫李科员少些花妖狐魅的浪漫情怀,多讲点实际—接来“一个真人”:夫人。张大哥的话语没有说那么直接,是对李科员个人私事的尊重,但由于他又是媒人,对他们夫妻之间的事又不好袖手旁观,就只好采取一种含而不露的方式。

(3)故意违反相关准则,指交际一方故意不接对方的话茬,岔开或打断对方的话,中断交际又另有含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王顾左右而言他”。

例如:

四凤哼,妈是个本分人,念过书,讲脸,舍不得把自己的女

儿叫人家使唤。

鲁贵什么脸不脸?又是你妈的那一套!你是谁家的小姐?一

一妈的,底下人的女儿,帮了人就失了身分啦?

四凤(厌恶地)爸,您有您那一脸的油!一一您把那皮鞋再擦

擦吧!

(曹禺《雷雨》第一幕)

四凤厌恶鲁贵的为人,不愿与他交谈,但为了维持他作为一个父亲的面子,又不好当面指出他的不是,四凤就以节外生枝的方法故意岔开话题,表示不愿意和他继续说下去。

(4)故意违反方式准则,主要指发话者故意选用含糊、隐晦的语言来

制造隐含的意义。例如:

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小时候的保姆长妈妈晚上睡觉老是挤他,鲁迅的母亲就对他说了这番话,这话符合大户人家的太太的身份和教养,又给对方以面子,体面的维护了下人的自尊,话语含蓄,语义明确。

由于批评别人或暴露他人缺点会让对方很没面子,说话者往往“拣好听的说”,这样可以让听话人得到心理上的补偿,面子上过得去,使之在众人面前不太难堪,像“希望进一步加强纪律性”,“希进一步加强政治学习”等,它们分别是“纪律性不强”,“政治学习放松了”的减缓说法。

采取这种“意在言外”的表达方式,一方面是基于人们希望被尊重、被肯定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也是融洽人际关系,增进人际交往的一种策略,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3、自我保护需求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言既是一种奇妙的、神通广大的工具,也是一种不保险的工具。“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语可得知心,也可得仇人”等俗语从某种程度上便印证了这一点。对于语言的“不保险”性古人早就有所论述,《鬼谷子》中说:“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忌讳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嘴巴是隐藏情感的机关,可以保守机密,有时嘴巴只可以用来吃东西,不可

有言外之意的修辞例子篇七
《对外汉语教材中言外之意现象的考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有君和合的名言

下一篇: 经常读六字真言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