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3    阅读: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一
《伯牙》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欧阳永芳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心情。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欲取鸣琴弹,恨不知音赏。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用诗歌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古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板书课题,正音,绝 弦

3、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是我们本学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教师根据实情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善于、擅长)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表示感叹)(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

的阅读体会。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你们又从哪里看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预设答案: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

7、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乎若江河。

⑤师:当他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1、失望。2、寂寞。3 、忧虑。生4、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短短的74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或flash动画。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或背诵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二
《伯牙》

教学流程】

一、音乐激趣,揭题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曲子,我们一起来欣赏下。

(播放《高山流水》)

师:好听吗?

生:(齐)好听。

师:这首曲子不但好听,而且背后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想知道吗?

生:(齐)想。

师: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出示课题,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生:(齐读)伯牙绝弦。

师:文言文是我国的瑰宝,是我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所以我们要好好地去读一读。

二、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初读文言文,整理感知

师:请大家认真读课文三次,把字读准确,把文章读通顺了。

生自由朗读。

(读书反馈)

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一学生读。

师:(评价)你把每个字都读准确了,非常好!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指名一学生读。

师:(评价)很好,声音非常响亮,正确有力。

师: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评价)字正腔圆,很不错。但我们不光是读准确流利就可以了,我们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来,读出停顿、节奏。请大家再慢一点,把这种味道读出来。

生自由练习朗读。

2、指导断句,读出音韵美

师:这篇文言文共有几句话?

生;5句。

师:那我们来开个小火车来读一读。

生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我们在哪里停顿下更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再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名学生读第二句。

师指导停顿(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峨峨兮/若/泰山!)

师:谁能完整地读一次?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范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们可以把速度再放慢一些!

生(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我们可以吧语速再放慢一些!

生(再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指名一学生读第三句。

师:其实这句的停顿和第二句是一样的,他刚才已经读出来了。(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

指名一学生读第四句。

师指导停顿。(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齐读。

指名一学生读第五句。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注意停顿的地方。(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把语速放慢一些,再请一位同学读一次。

生2:伯牙/谓/世/再无知音

师:文言文朗读的时候,不要急,要把语速放慢了。

指名一生读。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我们再来开一次火车,这次要求畅通无阻了!

生开火车读。

师:接下来,请一位同学读全文。

生: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你读得有点急,别紧张,语速放慢一些。再请一位同学读。

生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嗯,不错,我们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非常好,读得很好!

三、读文解字,讲述故事。

师:我们读通顺了,还要理解它的意思。你自己试着说说看。

生自由练习说故事。

师:刚才大家读得这么好,我们可以从文中选一个词送给大家,是哪个词?

生:(齐)善哉

师:加上一个标点,就成了一句话了,也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说——

生:(齐)善哉!

师:文中“善”在哪里?

生:(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呢?

生:(齐)擅长的意思。

师:那我们班的**同学擅长舞蹈,我们可以说她——?

生:(齐)善舞。

师:**同学擅长绘画,我们可以说——?

生:(齐)善画。

师:擅长唱歌,可以说——?

生:(齐)善歌。

师:擅长书法,可以说——?

生:(齐)善书。

„„

师:我们说我们理解字词,可以通过哪些方法?

生1:借助工具书。(师相机板书)

生2:联系上下文。(师相机板书)

生1:借助课文注释。(师相机板书)

师:那接下来我们运用同样的方法,试着理解一下下面的内容。四人以小组,来说说看。

(反馈)——指名两人合作说故事。(读一句,说一句)

生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2:伯牙擅长鼓琴,钟子期擅长听。

生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2: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要表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太好了,我仿佛看见了巍峨的泰山!”

生1: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生2:伯牙心里想要表达流水,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 生1: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生2:不管伯牙心里想表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的道出他的心意.

生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三
《文言文伯牙绝弦》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四
《古代汉语文言文翻译》

一、文言文表达练习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译文: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二、文言文表达练习: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译文: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tòng) ,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三、文言文表达练习:

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饱喝足回家。他妻子问和他一道吃喝的人,却全都是富贵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必定酒醉肉饱地回来;问和他吃喝的人,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却不曾有显贵的人来,我要悄悄地看看他到什么地方。”

早上起来,(她)尾随丈夫到所到的地方,全都城没有和他站下来说话的人。最后走到了东郊的墓地,走到祭祀的人跟前乞讨别人剩余的祭品;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译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通“迤”)从良人之所之,遍国(都城)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fán坟墓)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四、文言文表达练习:

伯牙弹琴,钟子期倾听。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一座巍峨峻拔的泰山屹立在我眼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江河!”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知道他的心意。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坏,把弦拉断,一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没有值得为他弹琴的人。

译文: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另外一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

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译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哉?”

五、文言文表达练习:

吕不韦取了一姿色极为漂亮而又善于跳舞的邯郸女子一起同居,知道她怀了孕。子楚有一次和吕不韦一起饮酒,看到此女后非常喜欢,就站起身来向吕不韦祝酒,请求把此女赐给他。吕不韦很生气,但想到,已经为子楚破费了大量家产,就是想用来钓取奇货,于是就献出了这个女子。此女隐瞒了自己怀孕在身,到生产时,生下儿子叫政。子楚就立这个女子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派王齮(yǐ)围攻邯郸,情况非常紧急,赵国想杀死子楚。子楚就和吕不韦密谋,拿出六百斤金子送给守城官吏,得以脱身,逃到秦军大营,于是得以回国。赵国又想杀子楚的妻子和儿子,由于子楚的夫人是赵国富豪人家的女儿,才得以隐藏起来,因此母子二人竟得活命。秦昭王五十六年,他去世了,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国也护送子楚的夫人和儿子嬴政回到秦国。

秦王继位一年之后去世,谥号为孝文王。太子子楚继位,他就是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译文: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秦昭王五十年,使王齮围邯郸,急,赵欲杀子楚。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得脱,亡赴秦军,遂以得归。赵欲杀子楚妻子,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得匿,以故母子竟得活。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赵亦奉子楚夫人及子政归秦。

秦王立一年,薨,谥为孝文王。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六、文言文表达练习: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齐王身边近臣都不敢进谏。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齐国的声威竟维持达三十六年。

译文: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沈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 侵,国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 王之庭,

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於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 出。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语在田完世家中。

七、文言文表达练习:

临江(地名)的一个人,猎得一只麋鹿的幼崽,养了起来。回家进门时,(家里的)那些狗(见了)直流口水, 摇着尾巴都跑过来,那人呵斥吓唬它们。从这天开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间去,常常给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让狗和 它嬉戏。 过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图吃那鹿崽子了)。

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为狗真的是自己 的朋友,(跟狗)顶头摔扑更加亲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滚打的很友好。但还是经常舔舌头(想吃啊!)

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门,看见很多别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们嬉戏。别人家的狗见了很开心并发了 威,一起把它杀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没明白其中道理。

译文:临江之人,畋得麋麑(ní幼鹿 ),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dá)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yǎn仰面倒下)仆(pū向前跌倒)益

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八、文言文表达练习:

鹿害怕貙(chū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 ),貙害怕虎,虎又害怕罴(pí,样子像熊,比熊大,能直立行走,又名棕熊、马熊或人熊)。罴的样子为头上披着长发,好像人—样站着,非常有力而且严重地伤害了人们。

楚国的南部有个打猎的人,能用竹笛模仿出多种野兽的叫声。他悄悄地拿着弓箭和火种来到山上。模仿鹿的叫声来引诱鹿出来,等到鹿一出来,就用火种向它射去。貙听到了鹿的叫声,快速地跑过来了,猎人见到貙很害怕,于是就模仿虎的叫声来吓唬它。貙被吓跑了,虎听到了叫声又赶来了,猎人更加惊恐,就又吹出的罴叫声来,虎又被吓跑了。这时,罴听到了就出来寻找同类,找到的却是人,罴就揪住他、搏击他、捉住他、撕裂他,最后把他吃掉了。

现在那些没有真正的本领,却专门依靠外部力量的人,没有一个不成为罴的食物的。 译文:鹿畏貙,貙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持弓矢罂(yīng大腹小口的瓦器)火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貙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貙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zuó揪住)捕挽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九、文言文表达练习:

齐国进攻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到了什么地方。 使者回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都城里的人都很恐慌。”宋王身边的近臣都对宋王说:“这就叫做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啊(意思是无中生有)!凭宋国这样 强大,齐国那样弱,哪能这样呢?”宋王于是发怒,屈杀了使者 。宋王又派人前去侦探齐军,使者回报和以前一样,宋王又发怒地把他屈杀了。像这样,一连

屈 杀了三个使者

后来,又派人前去侦察,(果然)齐军迫近,都城的人都很恐慌。使者遇见了他的哥哥。哥哥问:“国家很危险了,你将要去哪里呢?”弟弟说:“我为王观察敌情,想不到齐军这样近,百性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私下担心, 以前先去观察敌寇的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报实情是死,不报实情,又恐怕是 死。将要怎么办呢?”

他哥哥说:“如果报实情,会比别人先死,(不如)比别人先逃走。” 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一点也没看到齐军在哪里。百姓十分安定。”宋王非常高兴。他身边的近臣都说:“以前死的使者是该死啊!”宋 王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齐军打来,宋王自己跳上车,飞奔逃跑了。 这个人能够在别国做了富翁。

译文:齐攻宋, 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 国人恐矣。”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 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 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 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 若将安适?” 其弟曰:“为王视齐寇, 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 向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 其兄曰:“如报其情, 有且先夫死者死, 先夫亡者亡。” 於是报於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 国人甚安。” 王大喜, 左右皆曰:“向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 王自投车上, 驰而走。此人得以富於他国。

十、文言文表达练习: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译文: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裤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五
《伯牙阎学》

感受毁灭,珍爱拥有

——闫学《伯牙绝弦》教学实录

文本透视: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

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

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

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

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

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

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板书:杨柳依依)你能照样

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生1:白雪皑皑。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清风徐徐 明月皎皎 杨柳依依 芳草萋萋 炊烟袅袅 流水潺潺 春雨潇潇 白雪皑皑 云雾蒙蒙 霞

光灼灼)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

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

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

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

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

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

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

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一)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

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

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

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

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

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

发挥想象力!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

的情景。(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

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

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

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板书: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这就是真正的——

生:知音!

(二)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

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

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

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

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

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

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

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

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

心情又是如何呢?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六
《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备课心得

《伯牙绝弦》一课,在古曲古文构建的古朴氛围中,向孩子讲述知音这段传奇故事,诠释了“境由心造,琴为心声;云烟万里,知音难求”的千古主题。设计的时候,真的迷惘,仅仅告诉孩子们一个纯粹的“知音”传奇呢,还是应该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现代意义的知音?最终选择了两者兼顾。让小学六年级学生领悟本课意境,产生知音对话,触动他们稚嫩的心弦,何其难矣!

一、解读决定设计

1、主题解读:

⑴ 境有心造,琴为心声: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琴,原来只是另外一个自己。但是一次的偶然邂逅,使得伯牙在一处山间遇到唯一的听众钟子期,于是他那“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的高洁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他的琴声遇到了钟子期,从此,生命有了知音。“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知音情节”对后世文学影响很大,翻开历代诗词文赋,比比皆是。如唐初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云:“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即表达了借高山流水之曲期盼知赏之意。又如北宋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不辞遍唱阳春。”岳飞《小重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一种身系家国安危而又不为所容不被理解的沉重忧患化作对高山流水知音的企盼,但悲剧是彻底的。伯牙虽已绝弦,但他留下的千古绝唱却敲响了文人心中的不绝追求。谢灵运、陶渊明、王羲之、谢安、谢眺、李白、孟浩然、王维、苏东坡,他们都是寻觅知音一路走来,一卷中国文化史,出现的最频繁最密集的怕也就是这两个字罢了。“高山流水”是中国文化最为阳春白雪的片断,是中国文人几千年无法割舍的知音情结。

⑵ 云烟万里,知音难求:

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只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

⑶ 面向现实,重解知音: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重新诠释知音。以下引用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的作品《话说知音》,摘录一部分,启迪思考。„„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直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愈多愈好的啊!„„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重大的损失,艺术的途径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在任何声色犬马的诱惑面前,都不能动摇和沉沦。„„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沦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艰巨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追求,始终留存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2、文本感悟:

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神交穿越世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很少与平民交往的事例中的一个。一个贵为卿相,一个则是山野樵夫。但就在一个绵绵雨夜,一段陡峭山崖,完成了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这种神交便来自音乐的魅力。透过两个“善”得知,伯牙有非凡的创造才能与演奏技能,创作出气韵相生,意境悠远的《高山流水》;子期有着精深的音乐鉴赏能力,听懂

了曲高和寡的《高山流水》,两人因音乐结缘。

⑵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冯梦龙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里说,相知有几样名色?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总来叫做相知。古人所说“声气相求”,就是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并且一方能对另一方的曲意表达"心有灵犀一点通",于众人浑浑之中洞察其真意所指。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俞伯牙用琴声表达了他高山一样的志念、情操和江河一样的智慧、涵养,而且表述得十分精确、生动和感人,而钟子期也一定具有同样的志念、情操、智慧和德性,两心相同,两个精神世界的高度一致,因而琴声一起,便引起钟子期心灵深处强烈的共鸣,两人以一曲《高山流水》而成知音。

⑶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稳定的,可信赖的,它始终矗立不变,包容万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则是多变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没有像山那样固定、执着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锋利,可以为善,也可以为恶;难于追随,深不可测,不可逾越。仁爱之人则和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他们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寿。山有一种大气,是平常人的境界所达不到的,因此,只有那些“胸怀天下”的仁者才能欣赏到山的精髓,所以“仁者乐山”;水有一种灵气,非常人所能领悟,只有智慧的人看到水才能做到心中顿悟,因此“智者乐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爱山的仁者伯牙,爱水的智者子期,两人心灵相通,谱写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传奇。 ⑷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念”字,下为一“心”字底,是心中心所思、所想,更是内心的独白!子期不但能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而且越过音乐,越过形象触及到了伯牙的内心,这表面的知音后其实深藏着子期对伯牙的知心,是心领神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一点通。

⑸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意为曲调高雅,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难得。后也以“曲高和寡”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少。伯牙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乐曲的精妙。

伯牙的绝琴明志,一者做为对亡友的纪念,失去子期,心中的况味永远没人知道,重回寂寞;再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洞悉领会而表现出深深的苦闷和无奈,这破琴绝弦的“绝”,决断的非仅仅是那一根琴弦,而是一根心弦呀!

二、教学设计思考

1、教学切入点:

⑴ 伯牙与子期的感情绝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而是以音乐为载体的对人生的态度,所谓志同而道合者,所以不必让学生从音乐的角度去理解二人之间的这种感情。对于今天的小学生是很难理解《高山流水》古曲的含义的,因此,不将音乐作为课文的切入点。

⑵ 钟子期不是一般的樵夫,至少应该属于隐居山林的知识分子,与伯牙一样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二人有情感共鸣点。但是不能将“士大夫”“樵夫”的身份提出来,证明“音乐无疆界”,同样过多地强调音乐性会使学生茫然。

⑶ 本课以“绝弦”为突破口:

“绝弦”是一个典故,出自于《吕氏春秋。本味》,讲的是伯牙与子期高山流与知音的故事。人们用“绝弦”表示失去知音的意思。唐代崔珏的《哭李商隐》里就有引用了这个典故:“良

马因足无主婉,旧交心为绝弦哀。”“绝弦”是本课的文眼,抓住了文眼,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的感悟、想象,能更好地去解读文本,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内在情感水乳交融。“绝弦”出现了两次,一次在课题中,另一次在课文中。题好一半文,教学从解题入手,让学生理解“绝弦”的字面意思,初知文本大意,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接着以“绝弦”为线,进入文章最后一句的教学“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显现文章主旨:知音难觅。由此展开,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笔意思索,深悟“绝弦”的意蕴。

2、板块教学,理性推进,步步落实:

第一板块:

初解绝弦:

从课题入手,联系课文最后一句,知晓文章的大意。

第二板块:

再解绝弦:

直接引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引导学生读好两人各自特点;然后让学生再读文,从哪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重点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借助创设情境、想象说话等方式顺畅自如地掌握了文章内容,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的深刻内涵。

第三板块:

深悟绝弦:

极具感染力的语言引领学生再现当时情境:“两人相约明年中秋再相会,当伯牙兴致勃勃地来到相约地点,万万没想到等待他的是子期冰冷的墓碑,他多想鼓琴给昔日知音„„”,配以极其悲怆凄凉的古埙乐音,紧接着回扣文本“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回环朗读中感悟千古知音佳话。

第四板块:

回味绝弦:

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典雅的琴音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读全文,收获对课文主旨的感悟。

3、教学难点:

⑴ 解题难点:

“绝弦”二字中“绝”为难点,此“绝”表面为“拉断”之意,但是一个“绝”字,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在内。

⑵ 读的难点:

两个语气词“兮”和“哉”是生字,平常是见不到的。另外,两字都是轻声,怎样读出轻声,读出感叹,明白古人连续用语气词的用心所在,读出了语言背后的心情,猜测当时的心理活动。其次,“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如何断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读得有声有

色,有滋有味,将古文的意境淋漓尽致展现在学生的眼前。

⑶ 理解文意的难点: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使用的语言形式,其中有许多特殊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尤其是文言文常使用单字,甚至在不同地方,不同情况,每个单字的用法,意义不同。抓四个“善”是抓住了“理解文意”的重点。“善鼓”可以说成“善于弹琴”,也可以说成“擅长弹琴”,再者“善哉”的“善”字典中的意思是“做得好”,用在句子中应该翻译成“弹得太好了”,如只说成“好啊”是不恰当的。5句话,77字的小文,教学中“字义连句”“想象补白”“通顺表达”等任务都要完成。

三、以古教古,诗意课堂

用凝练的古文语言来讲述一件事情或是阐述一个意见是完美的。用文言是现代人对古人的敬仰,是对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的继承。

1、夸奖学生用古文:

“妙哉!”“善哉!”“美哉!””“大哉!”“壮哉!”„„

2、提示学生用古文: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无止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纳才有吐。”„„

3、点拨学生用古文:

2000多年来,以“伯牙教琴、伯牙琴、伯牙弦、牙弦、伯牙曲、流水琴、高山流水、流水高山、高山深水、水深山峨、流水、钟期听、钟期耳、钟期、子期、赏音、知音”等化典的诗文不可胜数。“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宋代王安石《伯牙》诗:“千载朱弦无此悲,欲弹孤绝鬼神疑。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深相知。”再如唐代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之交淡如水”“莫逆之交”“士为知己者死”“管(仲)鲍(叔牙)之交”“刎颈之交”“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患难之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酒逢知己千杯少”„„

4、仿写浅显文言文:依照经典之句的结构、语气、命意仿写一段话,激发兴趣,感悟文言文语言魅力。如:“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善哉,徐徐兮若春风。”“善哉,袅袅兮若轻烟。”“善哉,萋萋兮若芳草。”„„

四、中国经典古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战国时已有关于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传,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后来高山分为四段,流水分为八段。”

明清以来,《高山》、《流水》又有变化,川派琴家张孔山改编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声的第六段,又称“七十二滚拂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后琴家多据此谱演奏。

另有筝曲《高山流水》,音乐与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间毫无共同之处,都是同名异曲,风格也完全不同。同样取材于“伯牙鼓琴遇知音”。

文言文伯牙绝学善哉的意思篇七
《初中-文言文-伯牙善鼓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

荫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鼓: 念: 阴: 于:

2.翻译文中划线句。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

3.选出与“伯牙乃舍琴而叹曰”中的“而”相同的一项( )

A 蔚然而深秀 B 后天下之乐而乐

C 夺而杀尉 D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4.从本文中引申的成语是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