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美学与生活名言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6    阅读: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一
《美学名言》

朱光潜语录

1、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比好一点,是神仙的生活,比坏一点,就是猪的生活――便呆板单调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

2、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3、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本来是很酸辛的遭遇到后来往往变成很甜美的回忆。

4、慢慢走,欣赏啊!

5、中国的问题,并不全是因为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

6、志气太大,理想过多,事实迎不上头来,结果自然是失望烦闷;志气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结果就必至于堕落。

7、有些人天资颇高而成就则平凡,他们好比有大本钱而没有做出大生意,也有些人天资并不特异而成就则斐然可观,他们好比拿小本钱而做大生意。这中间的差别就在努力与不努力了。

8、消遣就是娱乐,无可消遣当然就是苦闷。世间喜欢消遣的人,无论他们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强旺生命力。

9、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会误入歧途。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10、人生本来就是一种广义的艺术。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宗白华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人到中年才能深切地体会到人生的意义、责任和问题,反省到人生的究竟,所以哀乐之感得以深沉。

李泽厚

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

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

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

尸体而前行。战争就是这种

最野蛮的手段之一。

要死才是真的,只有短促的

人生中总充满那么多的生离

死别哀伤不幸才是真的。既

然如此,那为什么不抓紧生

活,尽情享受呢?为什么不

珍重自己生命呢?所以“昼短

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不

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说得干脆、坦率、直接和

不加掩饰。表面看来似乎是

无耻地在贪图享乐、腐败堕落,其实,恰恰相反,它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深

刻地表现了对人生、生活的

极力追求。

暴力是文明社会的产婆。

人类从动物开始。为了摆

脱动物状态,人类最初使用 美的历程》 《

了野蛮的、几乎是动物般的

手段,这就是历史真相。

人的觉醒是在对旧传统旧信仰旧价值旧风习的破坏、对抗和怀疑中取得的。

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

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

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

世俗可神圣,亲爱在人。

费孝通名言

1、以“己”为中心,象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象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象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2、都市中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在袋里藏着本姓名录、通信簿。在乡土社会中黏着相片的身份证,是毫无意义的。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3、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象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4、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

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5、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

6、从这方面看去,一个动物和时间的接触,可以说是一条直线的,而人和时间的接触,靠了概念,也就是词,却比一条直线来得复杂。他有能力闭了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中,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

7、如果握在手上的权力并不能得到利益,或是利益可以不必握有权力也能得到的话,权力引诱也就不会太强烈。

8、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9、在变迁中,习惯是适应的阻碍,经验等于顽固和落伍。顽固和落伍并非只是口头上的讥笑,而是生存机会上的威胁。

10、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

11、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2、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

13、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14、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15、不知道法律的人却又不能在法律之外生活。 16、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17、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这和友谊不同,有意识可以停止在某种程度上的了解,恋爱确实不停止的,是追求。 名人名言 汤因比经典语录 名人名言 1.人要想对自己的尊严有所觉悟,就必须谦虚。的确,人性是尊严的,但这样说还是不甚明确的,也是不完整的。说人是尊严的,这只限于没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怜悯的、有感情的、肯为其他生物和宇宙献身的这样情况。只要为贪欲而进行侵略,人就不会有尊严。为贪欲而进行侵略是人间的常事,但这是可耻的。我们在伦理行为上的这种贫困,跟技术上的光辉业绩相比,就更加感到耻辱。《生命的选择》 2.人如果出卖了自己的尊严,他将永远失去尊严。就是说,让别人作出可耻的行为,不管是迫害还是行赌,这本身就是不光彩的。这样的迫害或者诱惑者,在违反伦理的压力下,不管对方能否保卫自己的尊严和荣誉,他自己已经失去了尊严和荣誉。 汤因比名言《生命的选择》 3.如果说需要是文明之母,那么空闲就是文明的保姆。 4.历史是胜利者的宣传。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二
《美学 期末考试整理》

填空题:

席勒——德国——1750年-《美育书简》

克莱夫·贝尔——“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与比例” 柏拉图——“美是理念”

车尔尼雪夫斯基——“美即生活” 孔子——“里仁为美”

鲍姆加登——《aestheties》(美学)——美学之父

形式美的构成要素:色彩、形体、声音 表现为“表情性”

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弗洛伊德——“美是潜意识的宣泄”

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角度研究美学——被称为实践美学

法国狄德罗——“美在关系”

社会生活的美具体分为两个方面:生产劳动的美和日常生活的美

中国近代美学主要有:梁启超、王国维(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

名词解释:

黄金分割律——是指事物各部分间一定的数学比例关系,即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等于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上述比例是最能引起人的美感的比例,因此被称为黄金分割

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要求。

美感——是人们对美的感受,体验,欣赏时所产生的超越于生理快感的满足感,幸福感,愉悦感和自由感,它是人类精神生活所获得的最高享受,也是人类心灵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美育——美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美育是指人类传授现有的审美文化 并启迪新的创造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审美的人为基本目的;狭义的美育是指与德育、智育、体育并举的一种教育

寓教于乐——古罗马诗人、文艺理论家贺拉斯在《诗艺》中提出的有关诗的作用的一个重要观点,即诗应带给人乐趣和益处,也应对读者有所劝谕、有所帮助。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通俗的来说,就是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人化自然——人化自然是马克思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首先使用的术语,表示一种过程,即客观的自然界不断进入人的活动的过程,客观世界对象化的过程,或者说,由于人的对象活动使越来越多的天然生态系统变为人工生态系统的过程。

简答题:

形式美的构成规律:

1.整体性原则:是指任何形式要成为美的形式,它自身必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能够从它的背景中凸现出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形式美,整体性的原则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单纯齐一,二是多样统一

2.秩序性原则:任何形式只有当它的各种构成要素处于有机的秩序之中,才能成为美的形式,与秩序性原则相联系的基本范畴有匀称、比例、对称、均衡、反复等等,如黄金分割比0.618:1

3.和谐性原则:事物的各部分相互配合构成整体,高度协调

中西绘画的美学区别:

1.工具不同(材料不同)

2.构图方法不同 中:散点法 西:科学透视

3.表达方式不同:中:写意传神 西:求真务实

4.题材不同 中:诗书篆刻 西:单一

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特点主要有:

1.有浓郁的实用主义色彩

2.艺术美学的成果非常显著

3.对风骨.气蕴.中和.意境等部类的研究成果显著

人类床在创造和保护自然美的原则

1.以自然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节能降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3.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奢侈主义

建筑艺术的基本特征为实用与审美的结合:1.质料美 2.结构美 3.意味美

意境

1.意境的审美内涵

①主客统一 ②情景交融 ③时空转换 ④有无相生

2.意境理论的历史发展

①王昌龄 ② 苏轼 ③严羽 ④王国维

服饰打扮的美学原则:1.量体裁衣 2.因时因地制宜 3.符合民族、时代的审美趣味 4.充分个性化

崇高与壮美的区别

壮美的内容透明地融于形式之中,崇高的对象内容深藏于形式之下壮美的内容直接浅显,崇高的内容很深刻;崇高偏重于社会内容和艺术之中;壮美主要表现在自然领域,崇高的感觉里有痛感,壮美则没有

丑为什么具有审美价值

1 丑作为美的对立面,对美的反衬和对照,

成为人们对审美的追求的推动力

2 自然界和艺术的某些形式打破了传统的

美的形式法则,而获得了新的形式的美的意味

3 艺术作品把生活中的丑恶经过作家的过滤,批判性倾向地移入,因 此成了审美对象

喜剧有三种:肯定型——幽默 否定型——讽刺 悲剧型——荒诞

美感与快感的区别:快感是个别的,狭隘的,直接功利性的 ,短暂的;美感是社会的,普范性的,潜在功利性的,持久的

具体表现为:

1.美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2.美感是享受与过程的统一;

3.美感是 功利性与非功利性的统一;

4.美感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原始社会在审美活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原始社会是人类审美和创美活动的开端,具有粗糙,简单和不自觉等特征;原始社会的创美活动主要体现在石器,陶器,岩画,雕刻和人体装饰品之上,

虽然原始社会的审美活动还不是很自觉但是它毕竟开启了人类 审美和创美活动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的审美活动经历了两次巨大的飞跃:从写实到抽象;从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

论述题:

结合作品(举例)分析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形象感知的间接性

短处:阅读的语言障碍和形象的模糊性、不确定性;缺乏形象的鲜明性,弱化了文学的美感效果

长处:语言文字语义内涵具有丰富性,文学形象具有不稳定性,这些为读者提供了欣赏的再创造的广阔的心理空间,提供了审美想象的天地。

2.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动态性

超越时间空间限制

直接描写人物心理

塑造情景交融的意境

3, 表现情思的深邃性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因而语言艺术能够深刻、细腻地表现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活动,表现作家的情感评价和人生思考,从而获得超越其他艺术的心灵深度和哲理深度。 黑格尔:“诗歌艺术是心灵的普遍艺术”,“诗歌最富于心灵性的表现。”

以一首诗为例谈诗歌的审美特点(《送孟浩然之广陵》可能是)

1.诗歌的起源和发展 石器时代

2.诗歌的特征

诗情美 意境美 简约美 音乐美

3.诗歌的革新

“四贵”:贵跳跃,贵新颖,贵独创,贵抒情

“四忌”忌拖沓,忌陈腐,忌雷同,忌理性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三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

子 )

2、《大希庇阿斯篇》。 ( 柏拉

图 )

3、自然的人化。

( 马克思 )

4、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 孟子 )

7、《为诗辩护》

( 柏拉图 )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庄

子 )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马克思 )

10、《Aesthetik》

( 鲍姆加登 )

二、 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德观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把自然物

拟人化和美化,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与之相关的还有兴,即感物起兴,兴与比可以联结在一起,成为比兴,比兴

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界的一种审美方式。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

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

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

2、“美是生活”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其著作《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

与美学》)中得以系统论述。该学说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和费肖尔的美学理论的批判来构建理

论体系并论证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

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无论是人的生活,

还是自然界的生活,因其展示了“活的东西”的本性即“应当如此”的理想美,最终浓缩为生活美,简言之,生活是美的本质

所在。

3、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

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4、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

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

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三、 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立普斯移情论美学。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是移情论美学的集大成之

作。立普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移情现象分析,指出"美在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主体情感外射到对象中去,

使对象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和情趣;这种"灌注生命"的方式,使得"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

因而变得更美。移情论的实质是描述"我"的主观情志移置于物,而使对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具有了美的特质。移

情现象在文艺创作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

移情论是西方美学中有巨大影响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立者立普斯甚至被尊敬为"美学史上的达尔文"。

2、简述中国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从时间角度看,社会在

不断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影响到审美方面,就形成了随历史运转而发生

演变的审美文化。这种历史演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审美风尚随时间的

推移不断发生变迁。第二,处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中的人们看待美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比如对同

一个艺术形象,今人和古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样,对这一个形象的审美评价也不一样。第三,从美的客观存在来说,

体现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形象的文化特征也在不断地转变。诗经、楚辞、青铜器物、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

元文人画、明清小说,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分别是每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典型蓝本,而其审美形象所呈现的审美风貌

的差异是巨大的。同时,古代审美文化的代表,总体上又和今天的审美形象存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形

态的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之中,其特点也是不同的。第四,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相对的过程。除

了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化的演变还常常呈现出一种质的变化的过程。故对审美文化形态演变不能仅仅从时间来理

解。

四、 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

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

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

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示:结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答:1正因为审美是社会活动,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决定了美的本质的丰富性,

才有必要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认识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便是确立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著名论题。

2那么,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

首先,人作为审美主体与一切事物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十分广泛的,人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以及爱、意志等全部的主体性灌注到

一切对象中去,使整个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总之,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总是有意识地、自觉自由地要通过种种对象将自身的本质力

量展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3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展开

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美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宏观、深

刻的界定,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对待具体的审美现象,对其所包含的美学意蕴,还可作具体的理论展开。

(1)美是自由精神及其化生的形象。

较早提到美的自由特征、将美的理想与自由理想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席勒。

马克思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也可以从人的自由精神方面得到印证。

(2)、美是创造的结晶。

人类的另一本质是创造。创造是自由的双生子,自由的境界必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

是创造的过程,而人类创造的本质必然导致自由:创造与自由相伴相生。对于这一关系,黑格尔说得最为充分。

马克思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正是建立在对人的创造本质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美是人类创造的结晶这一命题,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美的创造是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而又时时突发的过程,这

便是美学上著名的"美是多层累突创"的理论。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2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论崇高》 ( 朗吉奴斯 )

2、神圣的比例。 ( 普洛克拉斯 )

3、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4、诗三百,一言一蔽,曰“思无邪”。 ( 孔子 )

5、寓教于乐。 (贺拉斯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

7、《艺术哲学》 (丹纳 )

8、羊大为美,故从大。 ( )

9、《沧浪诗话》 ( 严羽 )

10、有意味的形式。 (曹艺 )

二、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分。)

1、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

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2、艺术意象:就是指画面给观赏者带来的一种思想上的翕动,让观赏者根据画面的暗示不由的会联想到的一些东西,

不同的人会联想到不同的内容,但如果美术画面的艺术境界越高,就会让更多的同产生同一种或同一类联想,这个

内容就是做画面的人所想要的目的.

3、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

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4、“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

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

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三、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布洛的距离说美学。

心理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派美学家布洛关于审美本质和艺术本质的理论。布洛在对实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理距离说,并在

《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的距离”》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他认为人同艺术和现实间的审美关系存在着“距离的矛盾”,

就是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经常出现“失距现象”。“失距现象”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距离太近即“差距”和距离太远即“超距”两种情况。

前者的原因是主体不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对象或艺术品过分写实,后者的原因是艺术品的拙劣,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产生美感。有鉴

于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使主体以非理性、非功利的审美态度来看待对象,以便在保存事物形

成结构真象的同时,实现主体与对象间的感情交流,促成美感的发生。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重

要环节,因距离随对象性质和主体能力而改变,所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心理距离幅度是可以调整的,调整的尺度依照主体的个性

差异和能力高低以及艺术门类的不同要求而定。

2、简述西方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四、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

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

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

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四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著或名言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 )2、羊大为美。 ( )3、美是道德的象征。 ( )4、杀父娶母(恋母情结)。 ( )5、以美育代宗教。 ( )6、《闲情偶寄》。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8、《Aesthetik》(美学)9、美学——审美活动的理论10、美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替代性满足。11、美是生活。1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13、“自上而下的美学”与“自下而上的美学”。14、美是难的。15、《丑的美学》16、大音稀声。17、《审美教育书简》18、以美育代宗教。19、《人间词话》20、“心斋”与“坐忘”。21、大音稀声。22、美是欲望在想象中的替代性满足。23、我善养吾浩然之气。24、《Aesthetik》(美学)25、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26、美在距离说。27、《闲情偶寄》28、狞厉之美。29、《审美教育书简》30、有意味的形式。31、智者乐水,仁者乐山。32、外师造化,中得心源。33、“恋母情结”与“杀父娶母”34、《论移情作用》。35、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6、“自上而下”的美学与“自下而上”的美学3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38、《Aesthetik》(美学)39、《人间词话》40、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五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

2、《大希庇阿斯篇》。 ( 柏拉图 )

3、自然的人化。 ( 马克思 )

4、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 孟子 )

7、《为诗辩护》 ( 柏拉图 )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庄子 )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马克思 )

10、《Aesthetik》 ( 鲍姆加登 )

二、 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德观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把自然物拟人化和美化,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与之相关的还有兴,即感物起兴,兴与比可以联结在一起,成为比兴,比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界的一种审美方式。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

2、“美是生活”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其著作《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中得以系统论述。该学说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和费肖尔的美学理论的批判来构建理论体系并论证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无论是人的生活,还是自然界的生活,因其展示了“活的东西”的本性即“应当如此”的理想美,最终浓缩为生活美,简言之,生活是美的本质所在。

3、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4、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

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三、 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立普斯移情论美学。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是移情论美学的集大成之作。立普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移情现象分析,指出"美在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主体情感外射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和情趣;这种"灌注生命"的方式,使得"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因而变得更美。移情论的实质是描述"我"的主观情志移置于物,而使对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具有了美的特质。移情现象在文艺创作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移情论是西方美学中有巨大影响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立者立普斯甚至被尊敬为"美学史上的达尔文"。

2、简述中国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从时间角度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影响到审美方面,就形成了随历史运转而发生演变的审美文化。这种历史演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审美风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迁。第二,处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中的人们看待美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比如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今人和古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样,对这一个形象的审美评价也不一样。第三,从美的客观存在来说,体现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形象的文化特征也在不断地转变。诗经、楚辞、青铜器物、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元文人画、明清小说,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分别是每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典型蓝本,而其审美形象所呈现的审美风貌的差异是巨大的。同时,古代审美文化的代表,总体上又和今天的审美形象存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形态的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之中,其特点也是不同的。第四,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相对的过程。除了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化的演变还常常呈现出一种质的变化的过程。故对审美文化形态演变不能仅仅从时间来理解。

四、 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

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示:结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答:1正因为审美是社会活动,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决定了美的本质的丰富性,才

有必要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认识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便是确立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著名论题。 2那么,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

首先,人作为审美主体与一切事物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十分广泛的,人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以及爱、意志等全部的主体性灌注到一切对象中去,使整个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总之,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总是有意识地、自觉自由地要通过种种对象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3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展开

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美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宏观、深刻的界定,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对待具体的审美现象,对其所包含的美学意蕴,还可作具体的理论展开。

(1)美是自由精神及其化生的形象。 较早提到美的自由特征、将美的理想与自由理想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席勒。

马克思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也可以从人的自由精神方面得到印证。

(2)、美是创造的结晶。

人类的另一本质是创造。创造是自由的双生子,自由的境界必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是创造的过程,而人类创造的本质必然导致自由:创造与自由相伴相生。对于这一关系,黑格尔说得最为充分。 马克思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正是建立在对人的创造本质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美是人类创造的结晶这一命题,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美的创造是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而又时时突发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上著名的"美是多层累突创"的理论。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2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论崇高》 ( 朗吉奴斯 )

2、神圣的比例。 ( 普洛克拉斯 )

3、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4、诗三百,一言一蔽,曰“思无邪”。 ( 孔子 )

5、寓教于乐。 (贺拉斯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

7、《艺术哲学》 (丹纳 )

8、羊大为美,故从大。 ( )

9、《沧浪诗话》 ( 严羽 )

10、有意味的形式。 (曹艺 )

二、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分。)

1、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

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2、艺术意象:就是指画面给观赏者带来的一种思想上的翕动,让观赏者根据画面的暗示不由的会联想到的一些东西,

不同的人会联想到不同的内容,但如果美术画面的艺术境界越高,就会让更多的同产生同一种或同一类联想,这个内容就是做画面的人所想要的目的.

3、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

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4、“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

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三、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布洛的距离说美学。

心理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派美学家布洛关于审美本质和艺术本质的理论。布洛在对实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创立了心理距离说,并在《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的距离”》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他认为人同艺术和现实间的审美关系存在着“距离的矛盾”,就是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经常出现“失距现象”。“失距现象”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距离太近即“差距”和距离太远即“超距”两种情况。前者的原因是主体不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对象或艺术品过分写实,后者的原因是艺术品的拙劣,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产生美感。有鉴于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使主体以非理性、非功利的审美态度来看待对象,以便在保存事物形成结构真象的同时,实现主体与对象间的感情交流,促成美感的发生。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环节,因距离随对象性质和主体能力而改变,所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心理距离幅度是可以调整的,调整的尺度依照主体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高低以及艺术门类的不同要求而定。

2、简述西方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四、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

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示:结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三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五、 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 克莱夫.贝尔 )

2、美是难的。

( 苏格拉底 )

3、

( 丹纳 )

4、

( 孔子 ) 《艺术哲学》 里仁为美。

5、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孔子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 唐逸 )

7、《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马克思 )

8、美学——审美活动的理论 ( )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马克思 )

10、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庄子 )

六、 解释题:(本大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图腾崇拜:将某种动物或植物等特定物体视作与本氏族有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的崇拜行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约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图腾为印第安语totem的音译 ,源自北美阿耳贡金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族”或“他的氏族”,相当于是整个部族的标记。许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

2、审美关系:

3、移情论美学

4、比德观

七、 论述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3、联系自己的实际,论述艺术的审美功能。

4、“美”与“美的东西”有何区别?

八、 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可以说,审美活动就是人们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项活动。审美活动的普遍形式就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因为掌握世界的任何一种形式“也都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

——鲍列夫

(提示:结合马克思“美的规律”学说进行论述。)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四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诗学》 ( 亚里士多德 )

2、神圣的比例。 (普洛克拉斯 )

3、美在关系。 (狄德罗 )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六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

题2 分,共20分。)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

2、《大希庇阿斯篇》。 ( 柏拉图 )

3、自然的人化。 ( 马克思 )

4、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孔子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 孟子 )

7、《为诗辩护》 ( 柏拉图 )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庄子 )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马

克思 )

10、《Aesthetik》 ( 鲍姆加登 )

二、 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德观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

情操、抱负,把自然物拟人化和美化,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与之相关的还有兴,即感物起

兴,兴与比可以联结在一起,成为比兴,比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

它是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界的一种审美方式。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

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

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

2、“美是生活”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其著作《艺术和现实

的审美关系》(又译《生活与美学》)中得以系统论述。该学说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出发,

通过对黑格尔和费肖尔的美学理论的批判来构建理论体系并论证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

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车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无论是人的

生活,还是自然界的生活,因其展示了“活的东西”的本性即“应当如此”的理想美,最终浓缩为生

活美,简言之,生活是美的本质所在。

3、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

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

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

4、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

感”。美感就其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

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

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

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心理现象。

三、 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立普斯移情论美学。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是

移情论美学的集大成之作。立普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移情现象分析,指出"美在移情"。

所谓"移情"是指主体情感外射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和情趣;这种"灌注

生命"的方式,使得"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因而变得更美。移情

论的实质是描述"我"的主观情志移置于物,而使对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具有了美的特质。

移情现象在文艺创作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相看

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移情论是西方美学中有巨大影响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立者立普

斯甚至被尊敬为"美学史上的达尔文"。

2、简述中国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

从时间角度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

影响到审美方面,就形成了随历史运转而发生演变的审美文化。这种历史演变具体表现在四

个方面。第一,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审美风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迁。第

二,处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中的人们看待美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比如对同

一个艺术形象,今人和古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样,对这一个形象的审美评价也不一样。第三,

从美的客观存在来说,体现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形象的文化特征也在不断地转变。诗经、楚

辞、青铜器物、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元文人画、明清小说,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分别

是每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典型蓝本,而其审美形象所呈现的审美风貌的差异是巨大的。同时,

古代审美文化的代表,总体上又和今天的审美形象存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形态

的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之中,其特点也是不同的。第四,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是

一个相对的过程。除了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化的演变还常常呈现出一种质的变化的过程。

故对审美文化形态演变不能仅仅从时间来理解。

四、 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

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

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

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创造的世

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示:结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答:1正因为审美是社会活动,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决定

了美的本质的丰富性,才有必要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认识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

心便是确立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著名论题。

2那么,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

首先,人作为审美主体与一切事物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十分广泛的,人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以及爱、意志

等全部的主体性灌注到一切对象中去,使整个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

证。

总之,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总是有意识地、自觉自由地要通过种

种对象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3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展开

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美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对美

的本质问题作宏观、深刻的界定,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对待具体的审美现象,对其所包含的

美学意蕴,还可作具体的理论展开。

(1)美是自由精神及其化生的形象。 较早提到美的自由特征、将美的理想与自由理想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席勒。

马克思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也可以从人的自由精神方面得到印证。

(2)、美是创造的结晶。

人类的另一本质是创造。创造是自由的双生子,自由的境界必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人的本

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是创造的过程,而人类创造的本质必然导致自由:创造与自由相伴相

生。对于这一关系,黑格尔说得最为充分。

马克思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正是建立在对人的创造本质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美是人类创造的结晶这一命题,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美的创造是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而

又时时突发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上著名的"美是多层累突创"的理论。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2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分,共20分。)

1、《论崇高》 ( 朗吉奴斯 )

2、神圣的比例。 ( 普洛克拉斯 )

3、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4、诗三百,一言一蔽,曰“思无邪”。 ( 孔子 )

5、寓教于乐。 (贺拉斯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

7、《艺术哲学》 (丹纳 )

8、羊大为美,故从大。 ( )

9、《沧浪诗话》 ( 严羽 )

10、有意味的形式。 (曹艺 )

二、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分。)

1、审美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

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等。

2、艺术意象:就是指画面给观赏者带来的一种思想上的翕动,让观赏者根据画面的暗示不由

的会联想到的一些东西,不同的人会联想到不同的内容,但如果美术画面的艺术境界越高,

就会让更多的同产生同一种或同一类联想,这个内容就是做画面的人所想要的目的.

3、蒙太奇:是法语montage的译音,原是法语建筑学上的一个术语,意为构成和装配。后被借用过来,

引申用在电影上就是剪辑和组合,表示镜头的组接。

4、“畅神”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

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经历了"致用"、

"比德"到"畅神"的过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

美的超然境地,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进入自然山水的自由王国.

三、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布洛的距离说美学。

心理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派美学家布洛关于审美本质和艺术本质的理论。布洛在对实验美学批判的基础上,

创立了心理距离说,并在《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的距离”》一书中加以系统论述。他认

为人同艺术和现实间的审美关系存在着“距离的矛盾”,就是说,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经常出现“失距现

象”。“失距现象”包括主体和对象之间距离太近即“差距”和距离太远即“超距”两种情况。前者的原因是主体不

能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对象或艺术品过分写实,后者的原因是艺术品的拙劣,无论哪种情况都不能产生美感。

有鉴于此,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与对象之间要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使主体以非理性、非功利的审美态度

来看待对象,以便在保存事物形成结构真象的同时,实现主体与对象间的感情交流,促成美感的发生。保

持适当的心理距离,是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环节,因距离随对象性质和主体能力而改变,

所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心理距离幅度是可以调整的,调整的尺度依照主体的个性差异和能力高低以及

艺术门类的不同要求而定。

2、简述西方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四、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

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

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

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创造的世

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示:结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三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五、 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

题2 分,共20分。)

1、美(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美学与生活名言篇七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共20分。)

1、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

2、《大希庇阿斯篇》。

( 柏拉图 )

3、自然的人化。

( 马克思 )

4、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子 )

7、《为诗辩护》

( 柏拉图 )

8、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 庄子 )

9、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 ( 马克思

10、《Aesthetik》 分, 孔( 孟 ) (

( 鲍姆加登 )

二、 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比德观所谓比德,即是把自然看作人情感和精神的象征,用某种自然物来比拟人的品德、情操、抱负,

把自然物拟人化和美化,开创比德观的是孔子,与之相关的还有兴,即感物起兴,兴与比可以联结在一起,

成为比兴,比兴不仅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周秦时代对自然界的一种审美方式。

主体并没有进入其中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其指向主要是人的道德和人格的精神,而不是对自然的纯审美

态度,人在其中所达到的也主要是一种道德境界,而不是一种纯粹的审美境界。

2、“美是生活”说: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关于美的本质的学说,在其著作《艺术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又

译《生活与美学》)中得以系统论述。该学说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哲学出发,通过对黑格尔和费肖尔的美学理

论的批判来构建理论体系并论证美的本质。他认为“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

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在车

尔尼雪夫斯基看来,无论是人的生活,还是自然界的生活,因其展示了“活的东西”的本性即“应当如此”的理想

美,最终浓缩为生活美,简言之,生活是美的本质所在。

3、崇高:审美范畴的一种。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

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

的恐惧或痛苦。

4、审美意识:指客观存在的诸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射和能动的反映,一般通称为“美感”。美感就其

内涵来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审美意识是广义的美感。它包括审美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

如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等。狭义的美感,专指审美感受,即指具有一

定审美观点的主体,在接受美的事物刺激后,所引起的一种综合着感知、理解、想象、情感等因素的复杂

心理现象。

三、 论述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具体的审美现象,论述立普斯移情论美学。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论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是移情论美学的集大成之作。立普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普遍的移情现象分析,指出"美在移情"。所谓"移情"是指主体情感外射到对象中去,使对象获得像人一样的生命和情趣;这种"灌注生命"的方式,使得"事物更接近我们,更亲切,因而显得更易理解",因而变得更美。移情论的实质是描述"我"的主观情志移置于物,而使对象充满了诗情画意,而具有了美的特质。移情现象在文艺创作中被运用得十分广泛,如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李白"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等。移情论是西方美学中有巨大影响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立者立普斯甚至被尊敬为"美学史上的达尔文"。

2、简述中国审美文化类型的历史演变。

审美文化一方面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保持相对稳定特征,另一方面又总是处于变动演变之中。从时间角度看,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往往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影响到审美方面,就形成了随历史运转而发生演变的审美文化。这种历史演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和审美趣味等审美风尚随时间的推移不断发生变迁。第二,处在不同社会、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之中的人们看待美的文化观念不断变化。比如对同一个艺术形象,今人和古人心中的形象不一样,对这一个形象的审美评价也不一样。第三,从美的客观存在来说,体现时代特色的审美艺术形象的文化特征也在不断地转变。诗经、楚辞、青铜器物、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宋元文人画、明清小说,每一种艺术类型都分别是每一个时代审美文化的典型蓝本,而其审美形象所呈现的审美风貌的差异是巨大的。同时,古代审美文化的代表,总体上又和今天的审美形象存在文化特征上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形态的艺术形式,处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之中,其特点也是不同的。第四,审美文化的历史演变是一个相对的过程。除了从时间角度来考察,文化的演变还常常呈现出一种质的变化的过程。故对审美文化形态演变不能仅仅从时间来理解。

四、 评析题:(阅读下面文字,分析它的美学意义。本大题30分。)

正是通过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这种生产是它的能动的、类的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他的现实性。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的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所发生的那样在精神上把自己化分为二,而且在实践中,在现实中把自己化分为二,并且在他所能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提示:结合“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进行论述。)

答:1正因为审美是社会活动,美的本质离不开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决定了美的本质的丰富性,才有必要从社会实践的观点来认识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便是确立了"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著名论题。

2那么,怎样理解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呢?

首先,人作为审美主体与一切事物处于对象性关系之中。

其次,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十分广泛的,人把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性以及爱、意志等全部的主体性灌注到一切对象中去,使整个自然界成为"人的现实"和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总之,所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说,每一个人都总是有意识地、自觉自由地要通过种种对象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展现出来,实现其生命和精神理想的价值,这正是美的本质所在。

3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理论展开

必须要指出的是,我们说"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是从美的哲学本体论意义上对美的本质问题作宏观、深刻的界定,属于形而上的范畴。对待具体的审美现象,对其所包含的美学意蕴,还可作具体的理论展开。

(1)美是自由精神及其化生的形象。 较早提到美的自由特征、将美的理想与自由理想密切结合起来的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席勒。

马克思提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命题,也可以从人的自由精神方面得到印证。

(2)、美是创造的结晶。

人类的另一本质是创造。创造是自由的双生子,自由的境界必须通过创造才能实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正是创造的过程,而人类创造的本质必然导致自由:创造与自由相伴相生。对于这一关系,黑格尔说得最为充分。

马克思提出的"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命题,正是建立在对人的创造本质的基础之上的。

对于美是人类创造的结晶这一命题,我们还应特别强调:美的创造是经过一个漫长的积累而又时时突发的过程,这便是美学上著名的"美是多层累突创"的理论。

《美学原理》模拟试卷2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填空题:(将下列美学名言及名著的作者填入括号内。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2 20分。)

1、《论崇高》 ( 朗吉奴斯 )

2、神圣的比例。 ( 普洛克拉斯 )

3、大音稀声。 (斯宾塞·约翰逊 )

4、诗三百,一言一蔽,曰“思无邪”。 ( 孔子 )

5、寓教于乐。 (贺拉斯 )

6、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 (孟子 )

7、《艺术哲学》 (丹纳 )

8、羊大为美,故从大。 ( )

9、《沧浪诗话》 ( 严羽 )

10、有意味的形式。 (曹艺 )

二、解释题:(共4个小题,每小题5 分,共20分。) 分,共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