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编辑:hongyap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08    阅读:

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有些残疾人因为自己身患残疾觉得生活没有了意义,更不能为国家效力了,因此放弃了对生活的热爱。有些残疾人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他们坚信只要付出行动和坚持,下面是中国招生考试网小编整理的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供大家参考!

  第一则

  1929年,她出生于日本长野一个富裕的家庭。不幸的是,她患有先天性遗传神经性视觉障碍,只能隔着一层圆点状的网,模模糊糊地看世界。

  母亲对她说:“要是你能把你看到的圆点都画出来,那么,你的眼睛就会好了。”于是,她拼命地画她看到的圆点状的网,希望能治好自己的眼病。

  画了很长时间,她看到的依然是圆点状的网,但是,她却渐渐迷上了绘画,特别是画圆点。每天,她都废寝忘食地画着。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母亲不希望女儿成为艺术家,因此毁掉了她的画布,还经常把她关起来。但恰恰是母亲的为难激发了她的创作潜能,她咬紧牙关,决心一定要坚持画画。

  正当她举步维艰之时,她的才能得到了精神病医生西丸四方的欣赏。她的画被西丸购买,并被西丸介绍给一位研究梵高的画家。她得知梵高虽患有精神分裂症,但却是一代绘画宗师。

  26岁那年,她在旧书店里看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那些作品深深地震撼了她的灵魂,她决定前往美国。

  两年之后,历经千辛万苦,她终于得以成行。临行前,她与家庭彻底决裂,母亲给了她100万日元,却告诉她永远不要再踏入家门。失去了亲情,她的内心无比凄怆,但也促使她无比坚定地走上了艺术之路。

  初到美国时,她的画几乎无人问津。她贫困潦倒,常用在街边的垃圾箱中捡到的鱼头和烂菜叶熬一碗热汤喝,然后再继续画画。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慢慢地,她画的网状图案和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关注。

  经过多年积累,她的成名作《无极的爱》诞生了。她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当反射,视觉幻象变化万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这个画坛无名小卒开始受到评论家的追捧。她的雕塑作品《南瓜》在中国香港拍卖到272万港元,刷新了雕塑作品的拍卖纪录。她还引领着时代潮流,她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为AU设计的手机都很热销,她所主张的圆点图案服装也风靡日本。

  她,就是日本当代伟大的女艺术家草间弥生。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草间弥生曾说过,地球也只是无数圆点中的一个,画好了圆点,就画好了宇宙,画好了世态人生。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草间弥生的作品几乎都是以圆点作为载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张力,将观众带进一个奇幻的空间,让人难以确定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并在其中融入了生命的酸甜苦辣。她钟爱圆点,不厌其烦地反复画圆点,影响了当代的波普艺术,确立了她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当记者问她为何能在艺术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她说:“我坚持了一生的圆点艺术,也算圆满了人生。其实,任何一棵树,如果能够花数十年去浇灌,注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第二则

  张海迪被誉为身残志坚的一代楷模,自学成才的著名作家,出版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天长地久》,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我的德国笔记》等,翻译了《莫多克——一头大象的真实故事》、《丽贝卡在新学校》等外文著作。她现任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

  她用顽强的意志粉碎了医生对她生命长度的预言,她用积极的态度努力过好每一天,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在上世纪80年代,她坚韧不拔的精神,让全国年轻人看到了奋斗的力量,鼓舞了一大批中国青年。她就是被誉为“八十年代新雷锋”和“当代保尔”的张海迪。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张海迪,1955年9月出生于济南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她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快乐而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似小燕子般到处飞翔。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一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里刚上完一节“课”,她和小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

  张海迪当年不知道自己患的是脊髓血管瘤,病情反复发作,非常难治。五年中,她做了3次大手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高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生们一致认为,像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一天,张海迪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魔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头发,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里,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音,学查字典,学一个又一个生字。她趴在床上,用胳膊支撑着身体抄书,学完了一本又一本小学课本,没有人催问,没有人检查督促,更没有考试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自学。努力是加倍的,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于是,她的学习自觉性、学习乐趣与生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力,便随着知识一起增长起来了。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她还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1970年 4月,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来到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的农村生活。她发现小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生组织自学小组,给学生理发、钉扣子、补衣服。

  当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起初,她在白菜疙瘩上、在萝卜上扎。在白菜疙瘩上进了几天以后,就在她自己身上进针,她觉得医生就是要这样,首先要自己感觉。曾有人问她,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自己身上扎针不痛苦啊?她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自己最疼的地方,比如脸上的穴位,包括印堂穴,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第三则

  后来,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 背诗歌、 抄录华章警句。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

  1981年,张海迪的事迹开始受到媒体的关注。当年12月29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了张海迪身残志坚、勇斗病魔的事迹,她那坚韧的斗志像火一样迅速点燃了人们的激情。随后,当地共青团组织、妇联、党报都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各级单位也力邀她去座谈。

  1983年2月28日,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的胡锦涛,亲自主持召开“首都新闻单位听取张海迪同志事迹介绍会”;3月1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了《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一文,再次重点报道了张海迪自强不息的感人事迹;3月7日,共青团中央授予张海迪“优秀共青团员”称号,全国妇联授予她“三八红旗手”称号。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向张海迪学习”的旋风。

  在鲜花、掌声和赞誉的包围中,张海迪面临人生道路上新的抉择。经过深深的思考,她认为:生命的最终意义是要努力实现在精神上的追求。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1985年,张海迪拿起笔来义无反顾地投入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的创作之中,这一写就是五年。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导致她身体多处长了褥疮,长时间用胳膊支撑身体,她的衣袖磨破了一只又一只,肘关节的老茧掉了一层又一层,右胳膊也因长时间支撑身体导致血管变粗而残疾。

  夏天的济南,有“火炉”之称,没有知觉的下身排汗本来就困难,小电扇吹出的又都是热风。为了降温,每隔一会儿,她就将头发用自来水浸湿,再坐到电扇前猛吹;一到冬天,房间里又冷得像冰窖一般,就是穿上厚棉衣,每年也要冻感冒几次,而她一感冒就要发烧好几天,甚至还有可能危及生命。对此,张海迪从不后悔,反而认为,寒冷能让人头脑更清醒,增加更多的人生感悟。

  1990年,《轮椅上的梦》出版后全国发行。紧接着,张海迪又进行了第二部书《生命的追问》的文学创作。为了满足读者的购书欲望,这本书连续印刷了十次。张海迪感慨道,“作为一名作家,还有什么比读者喜爱你的作品更能让你幸福的呢?”于是,她又笔耕不辍,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等,同时翻译了多部国外优秀文学作品。

  我像颗流星,要把光留给人间

  2008年11月,张海迪当选为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她说:“我要振奋精神,让自己的精神飞翔。我也希望在困境中的残疾人兄弟姐妹要有信心,生活正在改变,一定会越来越好……我和很多同志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拥有更好的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直在为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不懈努力的张海迪,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残疾孩子唱歌,在世界妇女大会上呼吁关爱残疾女童,她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她以自己的事迹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和保障撰写提案。在2004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她提交了《关于残疾人驾驶汽车的提案》,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张海迪多年来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和孩子们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她还积极参加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呼吁全社会都来支持残疾人事业,关心帮助残疾人,激励他们自强自立,为残疾人事业的各项工作和活动,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这些事迹让人们记住了张海迪,记住了那个说过“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的“灰姑娘”,记住了那个数次打破医生对她生命期限的预言、昂头笑对人生的“弱女子”。“爱美爱笑爱生命,至情至性张海迪”,这是一位采访过她的记者的感言,也是对她最精到的描绘。

  年过五旬,当年的“海迪姐姐”已不再年轻;时过境迁,如今的“80后”、“90后”对她的事迹可能不再耳熟能详。我们重温海迪的故事,是为了见证一个道理:成功不是“中彩票”,人生梦想需要汗水和心血的浇灌。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海迪依然“年轻”,“海迪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残疾人坚持生活的事例(三则)

  历程评述:

  在今天的一些青少年看来,奋斗、磨炼、挫折,这些成功前的环节最好通通省略,最好自己走在大街上,能被大导演、大星探一眼看中,最好能凭借一部片子、一场“选秀”一夜成名……

  张海迪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这样的梦。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后来还攻读了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作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验证了风雨之后终见彩虹的真理。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