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咏钱袁枚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23    阅读:

高考必备技巧:高考古诗鉴赏训练
咏钱袁枚(一)

高考必备技巧:

高考古诗鉴赏训练

阅读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1、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4、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字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并简析“闻说”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5、清平乐李煜【咏钱袁枚】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1)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试从这一角度分析“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一句的艺术表现力。

(2)“雁来音信无凭”一句,表现了作者当时什么样的心情?

6、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送柴侍御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这是两首送别诗,两诗诗眼分别是什么?它们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2)两诗首句都写得别致,有什么相通之处?

7、咏钱袁枚

人生薪水①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②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

拟把婆心③向天诉,九州添设富民侯。

【注】:①“薪水”:不同于现在的“工资”,是借代柴米油盐之事。“君”即题目所指“钱”。②“姹女”:少女,东汉灵帝的母亲永乐太后曾专门用河间女工数钱。“铜山”,汉文帝宠臣邓通,曾自铸钱币,景帝时,被抄家,最终穷饿而死。③“婆心”:是仁慈之心,诗人希望天子能设“富民侯”,让九州百姓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1)这是一首咏金钱的诗。试结合全诗,简要评价诗人对金钱的态度。

(2)试赏析这首诗的结构特点。

8、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这首诗。

9、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结合这首诗的形象,谈谈你对前两句的理解。

(2)分析后两句的修辞手法。

10、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恒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

身游银阙珠宫,附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1)分析“曾识恒娥真体态”中“曾”字的作用。

(2)结合最后两句,分析作者在词中抒发的思想感情。

11、秋波媚 陆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1)词中的“哀”、“悲”与“兴”是否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2)作者在词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附参考答案:

1、(1)描绘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的画面。(2)早晨的喜鹊声油然引起了深闺女子的惊喜和期望,但是喜鹊声并未给她带来喜讯,却又使思妇的内心陷入极度的失望和怨恨;从而使诗韵味悠长。

2、同意。本诗以燕子为歌咏对象,实际上句句关联着自己的茫茫身世,这样借燕言情,借燕抒怀,表达了凄楚悲怆之感。

3、(1)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开篇即唤出“孤雁”,对孤雁进行正面描写;结尾用了衬托的笔法,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2)作者借刻画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抒发其渴望骨肉团聚,梦想朋友重逢的真挚情感。

4、(1)“点”字形象地写出月光映澈溪水,点破黄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点破黄昏又富有一种动态感,化静为动,饶有情趣。(2)曾几何时,梅花以芳心相许,“苦”字表达了相爱之深、相思之切的感情;当他无计诉相思时,蓦然想借多情的使者“东风”把刻骨的相思带给梅花,可听说“东风”早被竹外幽香沁人的梅花迷恋住,因此,词人怨恨、痛苦、失望、悲伤的复杂感情一齐涌了出来。“闻说”,听说之意,未必是真,但在词人想来疑虑难释,强烈表露出他对梅花的爱之深、思之切。

5、(1)作者写“砌下落梅”是眼前所见之景,“拂了一身还满”是自己所做之事,但全句着一“乱”字,表面写“落梅”,实际写心情,表明了自己心情的烦乱。(2)作者用古代鸿雁传书的故事,来说家人也想念自己,会给自己来信,只不过是大雁没有把书信带给自己罢了,所以作者认为鸿雁传书的说法是“无凭”的。表现自己对家人的极度思念的感情。

6、(1)孟诗诗眼是“断人肠”,表达了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和伤感;王诗诗眼是“不觉有离伤”,用以抚慰友人,一扫送别之悲,而见其乐观开朗。(2)首句都不言别情,却说两地相连,有“天涯若比邻”之意,以此来宽解抚慰友人。

7、(1)诗人一反历代文人视金钱为俗物的态度,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他毫不讳言金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应合理使用金钱,但同时又批判了拜金主义和满足一己私欲的倾向。(2)本诗起承转合,结构完美流畅。首联中用“寻常”“动辄”,极言钱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颔联承上之意,进一步批判了历代文人以自视清高,不顾民生,轻视金钱的态度。认为合理使用金钱,金钱并非不好的东西;不重视经济民生,也不见得清高。颈联作转,“千回”“屡见”,道尽历史、现实中不乏视钱如命的守财奴,但他们最后又得到了什么呢?尾联总提诗人观点,希望天子能设“富民侯”,让九州百姓同走上富裕的道路。

8、这首诗,抓住能体现初夏景色的典型景物来描写,既有远景南山、近景葵花,又有虚景柳絮、实景葵花,前后相互衬托,透露出了一种恬静的情调,同时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情志。

9、(1)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眼前鸟飞去之景,实则是巧妙地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寂。(2)诗的后两句运用拟人手法,突出了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同时,山的“有情”衬托出人的“无情”,又流露出诗人内心深深的孤独与寂寞。

10、(1)“曾”字意思是说,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恒娥本来相识,表现了词人超凡出世的情怀。(2)作者在写自己身到月宫远离人间的时候,还是忘不了下界人民的炎热,希望为他们起一阵凉风。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对清平世界的向往,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

11、(1)不矛盾。词中所写的“角声哀”和“悲歌”,其实不是什么忧郁哀愁的低调,而是慷慨悲壮的旋律。词人登上高台,酹酒高歌,引出的是收复失地成功在望的兴奋之情。

(2)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无情的自然物色“南山月”、“烟柳”、“池馆”,赋予了人的感情。南山月多情地把云雾推开,让词人看到了即将收复的失地;“烟柳”、“池馆”也都在期待着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的情景。这些物色的多情实际上是和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是一脉相通的。

语文
咏钱袁枚(二)

(一)原则之一:译文的“信”、“达”、“雅”

翻译文言文,首先要理解原文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改用现代汉语表述。翻译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信,即要准确,尽量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达,即要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生搬硬套,没有语病;雅,即要优美,争取做到遣词用语生动传神,富有韵味。这是文言翻译的最高境界,这需要对古今语言有较深的造诣和对文学有较高的修养,作为考生,我们只要向这个目标努力,在翻译时做到“信”和“达”就行了。

(二)原则之二: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里。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表达方式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取意译的方式作为辅助手段,因此,高考时尽量用直译去翻译文言文。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的五种方法 (一)留 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代专有名词和古今词义相同的普通名词,可以直接抄录,不必翻译。 ①光绪十六年春闰二月甲子,余游巴黎蜡人馆。(《观巴黎油画记》)

[译文]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四日,我游览了巴黎蜡人馆。

②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过秦论》)

[译文]深远的谋略,行军用兵的本事,不及过去的那些将领。

(二)调

即把古文中的倒装句式调整语序,如使动式、意动式、为动式、特殊动宾关系、互文见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使之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①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译文]我终究应当想办法让你活下去。

②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译文]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为节操而死的臣子。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

[译文]从有文字记载以来,没有过这样的东西。

④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译文]遇到平素没有准备的冷僻字,就随即刻制。

(三)换

1.用现代汉语双音词或结构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

[译文](怀王)疏远屈原而相信上官大夫。

②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雁荡山》)

[译文]但从古以来的地图、文书,都没有记载。

2.用现代汉语单音词换古文中的单音词。

①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桃花源记》)

[译文]村中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问讯。

②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中山以干仕。(《中山狼传》)

[译文]这时,墨家学派的东郭先生往北到中山国去求官。

3.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换与今义不同的词语。

①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黄生借书说》)

[译文]祖父、父亲积累而被子孙抛弃的,就不用说了。

4.用本字换通假字,用今字换古字。 ①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 [译文]要在天下伸大义。 ②将军禽操,宜在今日。(《赤壁之战》)

[译文]将军擒曹操,应该在今天。

5.用适当的词语换古文中的虚数。

①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

[译文]知道自己和敌军的实际情况,打多少次仗也不会失败。

(四)补

1.名词活用为动词,就应补出相应成分。

①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狱中杂记》)

[译文]如果被投入狱,不问是否有罪,都要用刑具拘系手脚。

②道不通,天又大风。(《赤壁之战》)

[译文]道路不通,天又刮起了大风。

2.补出省略的成分。

①岁恶不入,( )请卖爵子。(《论积贮疏》)

[译文]因为年成不好而没有收入,官吏和百姓出卖爵位和子女。

②今汝背恩如是,则并父子( )亦无矣。(《中山狼传》)

[译文]因现在你竟这样地背弃恩德,就连父子的情分也没有了。

3.补出量词。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译文]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 4.按照现代分数表示法补出未出现的成分。 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陈涉世家》)

[译文]即使不被斩首,去边地戍守而死的至少有十分之六七。

(五)删

1.删去偏义复词中做为陪衬的词。

①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

[译文]你可以告诉婆婆,尽早地把我休回娘家。

2.删去同义连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词,少量的关联词语、结构助词(包括发语词、“之”、“是”等)。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源记》)

[译文]山上有一个小口,里面好像有光亮。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译文]我已经对楚王说过了。

1.不刊之论

错例:一个编辑对另一个编辑说:“这篇文章太差劲了,真是不刊之论。”

分析: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削除。古代在竹简上写字,有错误就用刀削去。不刊是说不可更改)容易错解为“水平低而不能刊登的言论”。

正例:这篇论文,观点新颖,论据有力,材料丰富,文字精当,堪称不刊之论。

2.不忍卒读

错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报纸谎话、空话、假话、大话连篇,令人不忍卒读。

分析: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悲惨动人,令人涕泪满面。容易错解为“文章枯燥乏味而使人不想读”。

正例:读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不忍卒读的爱情悲剧故事,她心里久久无法平静。

3.不足为训

错例:这样的小错误对于整个题目的要求来说是无伤大雅、不足为训的,我们决不能只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忘了根本的目标。

分析: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训:准则)。往往被误解为“不足以成为教训”。 正例: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写法,不足为训。

4.差强人意

错例:他们差强人意的服务质量,不仅给社区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而且有损职能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

分析:表示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稍微)。往往将其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正例:虽然中国队小组赛初战告捷,但从比赛中整个球队在战术意识、进攻手段和体能上的表现来看,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

5.登堂入室

错例:盗贼翻过围墙,撬开窗户,径直登堂入室,盗走了大量金银首饰和现金。 分析:比喻学识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很高的境界。容易误解为“进入厅堂卧室之中”。 正例: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从一个小学徒,通过努力学习,登堂入室,到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工程师了。

6.高山仰止

错例:“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分析:高尚的道德使人向往。容易误解为“仰望高山因害怕而停止攀登”。【咏钱袁枚】

正例:他是一位高深莫测的大学问家,人们说起他时,常常不由自主地流露出高山仰止之情。

7.祸起萧墙

错例:没想到,由于楼房的工程质量不过关,结果造成重大事故,真是祸起萧墙。 分析:指事端或祸端发生在照壁里面,比喻祸害产生在内部(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内部)。容易误解为“事故从墙壁产生”。

正例:某些人以“祸起萧墙”来解释巴尔干地区战争危机的本源,显然是不公允的。

8.紧锣密鼓

错例:伴随着穆沙拉夫的强硬态度,巴方的军事行动也正紧锣密鼓地进行。 分析:比喻事前紧张的舆论准备工作,容易错解为行动正在紧张地进行。

正例:我国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神舟”六号太空飞行的各项准备工作。

9.屡试不爽

错例:为了明天的实验测试能顺利过关,他已将要做的实验做了很多次了,可屡试不爽。 分析: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爽:差错)。往往将其误解为“多次实验都不成功”。 正例:科研小组自制的海浪预测仪灵敏可靠,屡试不爽。

10.目无全牛

错例: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变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分析的肢解罗列,以致学生目无全牛。

分析:语出《庄子•养生主》,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以比喻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境界。容易错解为“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正例:老师傅的技艺炉火纯青,复杂的工艺流程对他来说已目无全牛。

11.七月流火

错例:高考提前一个月进行,使莘莘学子从七月流火的最炎热的日子里解脱出来,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广大考生的关怀。

分析:语出《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流火:秋季黄昏后大火星向西而下。七月流火指天气渐渐转凉。容易误解为“天气炎热”。

正例:到了七月流火的季节,温度不高不低,人们感觉舒服多了。【咏钱袁枚】

12.三人成虎

错例:在这几个犯罪分子接头之前,我们一定要端掉他们,一旦让他们接上头,就会三人成虎,危害可就大了。

分析: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多被人误解为“只要团结合作就像老虎一样力量强大”。

正例:虽说身正不怕影子斜,但是三人成虎,人言可畏啊。

13.万人空巷

错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分析: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到了大街上。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事物把许多人都吸引出来了。常被误用为“指巷子里静悄悄的,空无一人”。

正例:武警战士撤离抗洪前线的那一天,万人空巷,人们热烈欢迎亲人凯旋。

14.文不加点

错例:他最近出版了一本文不加点、几乎没有注释的旧体诗集子,这样的书,读起来确实累人。

分析:指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往往将其误解为“写文章不加标点”。

正例:传说古代有一位作家,写作之前先睡觉,睡觉起来一挥而就,文不加点,令人赞叹。

15.五风十雨

错例:今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五风十雨,导致洪水泛滥,大量庄稼被淹没。 分析: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容易误解为“风雨交加”。 正例:今年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五风十雨,因此庄稼长势喜人。

16.下里巴人

错例:虽说他是文化人,可他对茶的了解的确不敢恭维,在他眼里茶只是下里巴人用以解渴的东西。

分析:“下里巴人”原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民间流行的歌曲,后来泛指通俗的文学艺术,常跟“阳春白雪”对举,在这里想当然地把它理解成了“平民百姓”或“下等人”。

正例:话剧艺术是从国外引进的“阳春白雪”,皮影戏是土生土长的“下里巴人”,《凌河影人》将两者整合在一起,所产生的丰富戏剧语汇,给中国话剧创作带来了突破。

17.罪不容诛

错例:他不是有意的,况且他还不满十六周岁,我认为他罪不容诛。

分析:杀了也抵不了所犯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容易误解为“罪不至死”。

正例:恐怖分子滥杀无辜,危害平民,罪不容诛,正义的力量决不允许他们逍遥法外。

高考古诗鉴赏训练

阅读诗词,然后回答问题。

1、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注】不忿:怨恨。

(1)诗中前半部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台湾诗人郑愁予在《错误》一诗中有句名言“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认为这首诗中是否也存在“美丽的错误”?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2、燕子来舟中作杜甫

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

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

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

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

【注】本诗是诗人晚年客居湖南时的作品。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燕子”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

说,为什么?

3、孤雁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诗题为“孤雁”,结合首联和尾联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刻

画孤雁?

(2)清人朱鹤龄注此诗说:“此托孤雁以念兄弟也。”分析作者在诗中是如

何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4、留春令•咏梅花史达祖

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一涓春月点黄昏,便没顾、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故梦劳诗苦。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1)“一涓春月点黄昏”—句中妙用了“点”字,请你赏析这个字的妙用。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所蕴含的

大学语文:富与贵
咏钱袁枚(三)

这句话的翻译我想你已经早就了然于心了,我就不写出来浪费大家阅读的时间。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个很讲究君子之道的人,所以这句话就是孔子对于君子应如何处世,应该存在什么的价值观的一种要求和赞扬。这句话虽然成于几千年前,但我觉得现今的我们更需要去好好感悟这句话。古代和现代毕竟是不一样的,在现今的社会,富贵,或者说金钱财富的作用在大部分人的心中已经被抬到了一种很高地位,甚至有时要高过于道德的底线。多少人为了钱和利益铤而走险,不惜出卖尊严和伤害别人,这种现象的出现跟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穷苦生活是有关的,大家都穷怕了,甚至把志气都磨光了,而中国的人口众多,竞争也极为激烈。在物质和权势的争夺中就必然要出现相互践踏倾轧的现象。这种价值观的出现,导致大家评价一个人,或选择一个人,很多时候都是从他的财富或地位去看,品德在竞争中的优势已经出现越来越薄弱的趋向。这是一种悲哀,所以如今的我们其实比古时更需要好好的思考,富贵和贫贱的差别,是不是就是单单看他个人财富的多寡,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这就是我们已经陷入的误区,我个人认为,有钱不代表富贵,没钱也不代表贫贱。而是应该看这个人是否在贫穷中仍然能保持他的尊严,是否还拥有一种积极上进的心,追求富贵是没有错的,是应当被支持的,但是如果仅仅为了追求富贵,而丢掉了这种骨气和心志,那这个人是低贱的。君子丢掉了仁义,还算是君子吗?而人丢掉了尊严,和动物一样不择手段,还能曾为人吗?还算是万物的尺度吗?我的看法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能够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是富贵的。而腰缠万贯却失去了别人对他的尊重,这种人是贫贱的。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孔子说:人一生的际遇,有顺境有逆境,在境界中的取舍是一定要慎重的。比如富贵,人人都希望得到,谁不愿意永远生活在富贵中呢?但是世间还有“义”的存在,所以不可以胡乱的接受富贵。如果富贵来的合情合理,没有丝毫的不妥,那接受了也没什么不好的,假如无功而受其禄,无德而居其位,不应该得到富贵却由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就是无故的所得了,明白道理的人都对此深感忧虑。君子看见利益之后,首先想到的是“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必然会毅然辞去,绝不苟且,这就是君子对待富贵的态度。再比如贫贱,人人都不喜欢,谁不想永远摆脱贫贱的生活呢?但是人都有自己的命运,不是随便就能避免的。如果人生遭遇了贫贱,就要安贫乐道,守住自己的德行。就算是学有所成而不被世人所了解,就算修身有方而不被重用,不应该贫贱而偶然遭遇到了,这都是上天的考验,对于君子的身心没有丝毫损害,君子乐天知命,能够正确对待自己的人生,所以即使贫贱也不会用非常的手段获取利益。正确的看待富贵,即使长期生活在安乐之中也不会淫逸,正确看待贫贱,即使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不会胡作非为,不是修德体仁德君子,谁能做得到呢?

人一生的命运,起伏跌宕,不是自己能够预料的。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虽然心生欢喜,也要想想是不是合乎正道,不合道理、损人利己的事情,即使再喜欢也坚决不能做。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虽然心生厌恶,也要想想是不是合乎正道,合乎道理、利益众生的事情,即使再不愿意也要坚持做下来。时间长了,我们的思想就会有所改变,喜欢所有符合天理的事情,避免所有逆天而行的事情,对于利益则越看越淡,让他永远不能左右我们的思想。这样,放弃不义的富贵,我们高兴,安守贫寒静养身心,我们也高兴,那我们还有什么值得伤心的事情呢?

孔子说,只要有粗菜淡饭可以充饥,喝喝白开水,弯起膀子来当枕头,靠在上面酣睡一觉,人生的快乐无穷!舒服得很!就是说一个人要修养到家,先能够不受外界物质环境的诱惑,进一步摆脱了虚荣的惑乱,乃至于皇帝送上来给你当,先得看清楚应不应该当。有了这个修养,才可以看到孔子学问修养的境界。人生的大乐,自己有自己的乐趣,并不需要靠物质,不需要虚伪的荣耀。不合理的,非法的,不择手段地做到了又富又贵是非常可耻的事。孔子说,这种富贵,对他来说等于浮云一样。孔子把这种富与贵比作浮云,比得妙极了。并不是如后世认为像天上的云,看都不要看一下。唐诗宋词,作流水浮云的作品太多了。在孔子当时,很少用到。我们要注意到,天上的浮云是一下子聚在一起,一下子散了,连影子都没有。可是一般人看不清楚,只在得意时看到功名富贵如云一样集在一起,可是没有想到接着就会散去。所以人生一切都是浮云,聚散不定,看通了这点,自然不受物质环境、虚荣的惑乱,可以建立自己的精神人格了。

在这里,孔子这里几段话,在什么年龄说的,无法考证,不过弟子们编这部书,把他的观念连贯起来,编得非常妙,成一整体,所以就是说,孔子的目的在于学问。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义利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这三则主要是谈义与富贵的问题,可以看出,孔子不反对发财做官,但前提必须符合道义;他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他乐于在贫困中享受道义;他指出,人们都不会甘愿过贫困流离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获取。

译文:发财、做官,这是人人希望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讨厌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摆脱它,是不应该摆脱的。

解说:“处”,处在„„地位。这里意译为“接受”。“去”,逃避,摆脱。

孔子的这段话,深刻地阐明了如何正确对待富贵贫贱的原则问题。富贵贫贱是人生中苦乐攸关的大事,有些“正人君子”偏要回避它,就像那些自以为超凡脱俗的“雅士”,不敢说“钱”字而偏要说“孔方兄”、“阿堵物”一样。其实这大可不必,喜欢富贵,不愿意贫贱,是人之常情。硬是说贫贱比富贵好,或者任何情况下都宁要贫贱而不要富贵,这样的人不是白痴就是骗子。

清代学者袁枚在“咏钱”诗中说得好:“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可见随园老人也曾为钱发愁,也反对不敢谈钱、羞于谈钱的假清高。不过,承认富贵比贫贱好,希望富贵而想要摆脱贫贱,这是一回事;而如何正确对待,则是另一回事。所以不把这两回事分开,就难以说清楚个中的道理。先说富,富就是发财,就是钱多。钱多,好不好?当然好。人们清早起来打开屋门,有哪一件能离开钱?柴米油盐酱醋茶,没有钱,谁给你?出门乘车要买票,存车要交钱,要上厕所没钱就得憋着。现如今,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的高档次,彩电冰箱沙发地毯,甚至汽车洋房,钱少了能买得起?所以人们都希望有钱,而且越多越好。但是怎么得到钱呢?孔子回答说:“以其道得之。”《论语》中另有一句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亦有道。”这个道,就是正当的方法,“取之有道”就是靠个人的积极工作努力劳动取得,“用之有道”就是俗话说的:“钱要花到正地方”。

无庸讳言,人的能力是有差异的,人们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以及所创造的价值等等都各自不同,因而人们所获得的报酬也多少不一。人们只要量入为出合理支配,都可以把生活安排好,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一定会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人们希望富、追求富,都无可非议,但一定要用正当的方法,有自己的诚实劳动和智慧,去追富赶富致富。这就是对待富的正确态度,孔子的话就是“以其道得之。”

但是,有一种人,他们希望富,也追求富,是那样地迫不及待,见了别人比自己有钱,连眼睛都充血了。怎么办?于是便想出种种坏主意:偷、抢、拐、骗、贪、占,总之什么伤天害理,什么政纪国法,一概置之不顾。但是,他们统统忘记了或者根本不懂得“多行不义必自毙”的道理,所以当他们正在伸手捞钱或者已经捞到手正在疯狂挥霍的时候,便殃祸罩顶了。

再说贵,贵者地位优越显赫也。能够使地位优越显赫的,当然只有做官了。“父母官”也好,“公务员”也好,总之都是官儿。当官儿总是要管人,总是要说上句,必要时还能拍板敲定,“我说了算”。所以大多数人都喜欢当官儿。说大多数喜欢,是因为这同人人都喜欢钱不同,是确有不愿意当官儿的。既然大多数人都喜欢当官儿,而官少民多,也就存在着怎么才能当上官儿的竞争问题。孔子说,当官儿也必须“以其道得之”,就是说也要靠正当的方法得到它。说当儿官用什么“方法”很不中听,也不十分确切,所以说改为“道路”吧。古人不是把当官儿叫做“仕途”吗?那么怎样当官儿才是走正路呢?我想首要的是好品德,这好品德表现为正直清廉,否则是肯定成不了好官的。只有正直,才能清廉,才能不贪不占,秉公办事。“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说的是正理。再就是靠真本事,做什么官要像什么官,得真管事儿,得真懂行,得真正做出成绩来,即所谓要有“政绩”。如果这样,上司自然满意器重,下属肯定爱戴拥护,岂有不官运亨通的?这就是正路。什么是走邪路呢?就是靠裙带,靠送礼,靠拍马屁,靠拉拉扯扯,靠瞒上压下。这样的官儿多半是不学无术,不干正经事儿,也干不好正经事儿。这样的人也最怕丢官,然而又非丢不可,只是迟早的事情。

最后再说说贫贱。贫贱当然不好,所以谁都不喜欢,谁都想摆脱它。但用什么方法呢?孔子说要“以其道去之”,就是要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富贵与贫贱是相反相成的一回事。明白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富贵,也就不难明白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贫贱了。总之,人人希望富贵,人人讨厌贫贱,但是都必须用正确的态度,用正当的方法去对待,否则不仅不会如愿以偿,反而一定会自取其咎。

咏钱翻译赏析_作者袁枚
咏钱袁枚(四)

<咏钱>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其全诗如下:
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
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定清流。
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咏钱翻译赏析_作者袁枚
拟把婆心向天奏,九州添设富民侯。
[注释]
①薪水:指柴火,饮用水之类生活日用品。
②君:指钱
③解用:懂得使用,会用。俊物:杰出人物。
④“不谈”句:“<世说新请·规箭>载,王衍闭扭不谈“钱”字,其q妻故意用钱将他的床团团围住,王衍早上起来见了,称之为“阿堵物”,仍没有提“钱”字。清流:有名望而清高的人。
[译文]
人生打柴汲水本是平常事,动辄要钱可就使我也发愁。咏钱翻译赏析_作者袁枚。懂得用钱何尝不是好人才,绝口不提未必就算真清流。官人徒劳j巴钱千遍万遍数,就是拥有铜山也能一夜休。我想把这番婆心向天诉奏,

所见古诗原文_所见的诗意_作者袁枚
咏钱袁枚(五)

<所见>作者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其全诗如下: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前言]
<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所见古诗原文_所见的诗意_作者袁枚。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所见古诗原文_所见的诗意_作者袁枚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鉴赏]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探险的名人名言

下一篇: 企业老总座右铭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