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励志 >

法家四字名言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11-01    阅读: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法家四字名言 第一篇

中国古代法制名人名言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管子 禁藏》

●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管子《管子 七臣七主》 ●立法以典民则祥,离法而治则不祥。——管子《管子 任法》 ●立法而行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邓析《邓析子 转辟》

●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慎到《慎子 佚文》

●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慎到《慎子 君臣》

1、“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管子·明法解》)

释义:法是治国的标尺,是社会的客观准则,如果没有法,国家就将混乱不堪,人们的行为将没有规矩约束,法

之所以这么重要其根据在于法本身是公平正义的。

2、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管子•任法》

释义:这是对周朝“刑不上大夫”、“刑有等级”制度的巨大挑战,他要求君主和官吏在适用法律上要“不知

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因为法律是公平的,法在根本意义是代表国家的整体利益的,是统

一天下的最高标准。管仲将法律称为“公法”,认为法具有最高权威,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功能,任何社会成

员都不能置于法外,凌驾于法律之上。即使法自君出,但是法律高于意欲,君主也应带头遵守法律,君主不得

随意更改法律,也应有悟守法律的义务,并要求官吏和百姓同样遵守法律。

3、法律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管子•法禁》

释义:君主大臣和百姓平民同样应当遵从法律。

4、“不知亲疏、远近、贵贱、美恶,以度量断之。”《管子•任法》 释义:法是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在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5、“治国使众莫如法,禁淫止暴莫如刑。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管子•明法解》

释义:作为法家先驱的管仲以尚法、重法而著称,他反对西周把“礼治”作为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主张治理

国家应当以法为依据,任法而国治,舍法而国乱。

6、人主之所以令行禁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民之情莫不欲生而恶死,莫不欲利而恶害,

故上令于生利人,则令行;禁于杀害人,则禁止,令之所以行者,必民乐其政也”《管子.形势解》

释义:要立治民之刑、法,必先符合民情,为民所乐,才能“令行禁止”,可谓从心理上把握住了“治民”的要

害。

7、凡法事者,操持不可以不正”《管子.版法解》

释义:在国家的管理过程中,法是一种十分具体的工具。如何正确地使用法,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

安危。要执法必严,执法公正。

8、法者,定分止争也。

释义:典出《管子•七臣七主》“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定分:

确定名分。止争:止息纷争。法律中常用这个词语表示确定物的权属。

二、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

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

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

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

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

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

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1、徒法不足以自行,徒善不足以为政。 《离楼上》!

释义:只有善德不足以处理国家的政务,只有法令不能够使之自己发生效力。意谓治理国家必须把行善政与行法

令结合起来。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释义: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

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三、 韩非子是法家创始人,主张依法治国人人平等的原则。后来法家发展成霸道思想,与孔孟之道儒家思想演

变出的王道思想,共同用于社会治理之道。韩非子生活于公元前3世纪,是战国后期韩国的王族,他口吃,不善

言辞却善著书。

韩非子生活的时代,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

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根据历史上治国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社会状况,写出了《五蠹》

、《孤愤》、《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十余万字的政治论文,辑为《韩非子》一书。他的这些论文

在韩国不受重视,却传到当时的强国秦国,很受秦始皇的喜欢。秦始皇举兵攻韩国,韩国国王派遣韩非出使秦国

求和,秦始皇留下他准备重用,当时任秦国丞相的李斯是韩非子的同学,深知韩非子的才能高过于他,出于嫉妒

,于是向秦始皇进谗言诬陷他。秦始皇听信谗言,将韩非子投入监狱并毒死了他。

韩非子的主要著作《韩非子》是先秦法家学说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

国学智慧答案
法家四字名言 第二篇

1、 贵族共和体制在不同时期可以叫不同的名字。正确

2、 孟子所指的君子三乐不包括(金榜题名)。

3、 孟子学说的“仁政王道”解释不正确的是(仁政与刑政是统一的)。

4、 陪臣执国命是指上级被降级。错误

5、 民本就是把百姓当做根本。()正确

6、 古时对天的看法不包括:(法律之天)

7、 “天命之谓性”出自?《中庸》【法家四字名言】

8、 古代将“性”分三品:圣人、贤人、俗人。()正确

9、 墨子尊天,但反对有命。()正确

10、 《大学》是中国的修心大法,《中庸》讲的是修心的目标。()错误

1、 关于“道”的说法正确的是(正道和邪道都是道家的道)。

2、 《中庸》中“率性而谓道”的“率”的意思是(遵循)。

3、 儒家所讲的道很大程度上讲的是“正道”,意思是?道德

4、 《中庸》提倡的道是儒家之道。()正确

5、 慎独是指做事的时候要单独做。()错误

6、 关于儒家对“中庸”的“中”描述错误的是(偏离中间位置)。

7、 《中庸》的“中”解释错误的是(道家认为是时中)。

8、 《中庸》中认为小人中庸,君子反中庸。()错误

9、 儒家认为治国的人一定得是君子。()正确

1、 不属于《中庸》所说人做事的三个层面的是(懒惰而行之)。

2、 不属于《中庸》的要求的是:(不问)

3、 “诚明”讲的是修养过程,“明诚”说的是讲教过程。()正确

4、 慎独自省要求人要有戒备之心,要有警惕之心。()正确

5、 五十而知天命,所以正确对待天命的态度是听天由命。()正确

6、 《周易》的“易”的意思有:变易、(不易)、简易。

7、 从《尧典》开始记录的是?《尚书》

8、 以下形成时间最长的是?《周易》

9、 《周易》的八个基本的卦分别是:乾、坤、震、艮、坎、离、兑、巽。()正确

10、 《周易》是群经之首。()正确

1、 读《周易》要有阴阳平衡,()的视角。对立统一

2、 《周易》具有培养人的含蓄万物,()的胸怀。兼容并包

3、 《周易》中的“地”指的是()地域

4、 《周易》就是一本占卜之书。正确

5、 《周易》是周文王那个时代的很多人生活经验,社会经验,包括宇宙认识的一个总结。 正确

6、 《周易》讲的德行就是一种对人的()。勉励

7、 读《周易》我们要有一种自强不息,(进德修业)的精神。

8、 《周易》的最后一个卦?即济未济

9、 化境就是一种变化状态,达到的一种最完美的状态。正确

10、 化境就是一种在变化中达到的最完美的状态。正确

1、 《周易》这本书里边所体会出来的一种精神叫?秩序意识

2、 读《周易》具有培养协理三才(超凡)的境界。不选广博包容

3、 《周易》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人)。

4、 《周易》里边只有两个卦讲天和地。正确

5、 乾卦和坤卦是讲人和神。错误

6、 “明德”指的是像日月一样的德行,给人以(光明)和温暖。

7、 “新民”的“新”的意思是(革新)。

8、 《大学》放在四书的第一篇主要是因为《大学》准确概括了儒家的(宗旨)。

9、 大艺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并不包含人的修养。()错误

10、 小艺指的是大家所熟悉的六书。()正确

1、 “英雄相惜”是讲(贤良)的人相惜。

2、 “新民”的意思?改变自己

3、 儒家所说的“君子”指的是能够担当()的大任。、治国利民

4、 “定而后能静”的“静”指的是安心做事。()正确

5、 “知止而后有定”的“止”就是止于至善。()正确

6、 一个人要想成长成一个温文尔雅的君子需要八个发展的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确

7、 “安而后能虑”的“虑”指的是()。思虑周详

8、 “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安定

9、 正心是讨论中国人性的一个本源。()正确

10、 格物指的是明理。()正确

1、 《中庸》里边讲五达道的意思是怎么去调节人际关系。正确

2、 “正心”指的是每个人要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心性

3、 “治国”就是管理一个(小诸侯),把他治理好。

4、 儒家强调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两个方向是指?物我关系和人际关系

5、 《大学》里讲端正是方向,忠正是原则。()正确

6、 《新君主论》讲的主要是?世界上各国政要的危机公关

7、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来讲更重要的要具备几方面的素养?3

8、 不属于领导干部要具备的素养的是()。奢侈

9、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是谁讲的?老子

10、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所积累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行之有效的管理 经验。正确

1、 “气度”是(管理)的问题。

2、 法家的“因性说”的“因”是(顺着)的意思。

3、 中国文化中的两个用人策略:一是用人之长;二是用人(之短)。

4、 儒家学说的“化性说”的意思是指法律约束。错误

5、 格局决定思路。()正确

6、 《孝经》把人分成五等人,第一等最高的是天子?正确

7、 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荀子讲()。礼

【法家四字名言】

8、 “疏通知远”指的是通透而(周全)。

9、 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法则有:仁、义、礼、法。()正确

10、 儒家学说是一个守天下的学说。()正确

1、 “无为”就是要放权,“无不为”就是要抓住(要害)。

【法家四字名言】

2、 恭俭庄敬这四个字是对一个人的基本的一个素养。正确

3、 “广博易良”的“易良”的意思是(能够把道理讲清楚)。

4、 “敬”一方面是敬人,一方面是敬事。()正确

5、 道家学说讲人往低处走。()正确

6、 “涵容”就是要(包容)别人。【法家四字名言】

7、 “谦退是保身之法”是哪个学派的思路?道家

8、 道教有五门学问:山、卜、(命)、相、医。

9、 中国的管理之法是法家学说和儒家学说的结合。()正确

10、 道学讲寡色欲以养肾气。()正确

1、 法家的“势”指的是(权威)。

2、 兵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是:仁、智、信、(勇)、严。

3、 “仁智信勇严”出自?《孙子兵法》

4、 不属于法家的治国策略的是(司法于民)。

5、 法家的用人术:实能、专任、易制()正确

6、 《礼》在唐代之前指的是(《礼仪》)。

7、 《礼》在中国文化中起的是(宪章)的作用。

8、 《礼》是综合(天道人情)而形成的。

9、 《仪礼》、《周礼》和《礼记》合称三礼。() 正确

10、 《礼》是在唐之后称为《礼记》的。()正确

1、 《礼》是对先祖的(怀念)。

2、 君子的最主要特征?修身养性

3、 《礼》起源于(禁乱)。

4、 礼与法不同之处在于礼是一种社会规则,是约定俗成的。()正确

5、 《礼》有成为社会规范并维持社会秩序的教化功能。()正确

6、 《仪礼》的功能和《周礼》的特点? “礼”的一个概念

7、 “礼别异”、“乐合同”强调的是一个现实的()功能,政治化概念。政治

8、 在早期的时候关于“礼乐关系”的表述上是几种?2

9、 “礼别异”不是指人与人能够产生一定的距离感。()错误

10、 礼、乐在社会关系中分别代表社会中建立人际关系的两种方式。()正确

1、 早期官员的管制也是(礼)的一种秩序。

2、 《周礼》这本书有前代周朝的影子。正确

3、 三省六部制是跟哪本书借鉴的?《周礼》

4、 礼制是对礼的(规范)进行概括。

5、 礼是从动机上进行约束。(正确)

6、 “德莫若让”指的是(谦让是最好的德行)。

7、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起主导作用的学说是什么?经学

8、 诸子之说形成一方面来源王官之学的下行,另一个方面是什么?读书的普及

9、 “动莫若敬”的“动”指的是(一举一动)。

10、 九流十家出自班固《汉书·艺文志》。()正确

1、 “得意忘言”是彼此心里知道,不用计较于(语言)了。

2、 《国语》、《左传》中引用的史官的话不是史官脱口而出的,而是什么?是代代相传总结出来名言

3、 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根本规律)。

4、 古代的史官主要是服务谁的?王室

5、 《老子》这本书是尹喜请老子在函谷关写就的。()正确

6、 老子所说的“德”是指(规定性的特质)

7、 德经相对于道经来说更多地体现在什么方面?不同属性

8、 “道法自然”的“自然”指的是()。自然而然的状态

9、 “五德始终”指的是万物分为金木水火土,每种物都有自身的德。()正确

10、 道家与道教的不同之处在于道家尊重自然,不去改变自然界。()正确

1、 黑格尔辩论法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什么?朴素辩证法

2、 退守并不是一味地退让,而是一种()。策略

3、 老子所说的慈,指的是天地有仁心,对老百姓有恩惠,而老百姓体会不到。()正确

4、 “无为而无不为”指的是好像什么事都不做,但却把什么事都做了。()正确

5、 退守大智慧不能让人心情逍遥,心性快乐。()错误

6、 《庄子》不是在说理,而是用大量的物象、形象、故事、(神话)等作为说理的凭据。

7、 庄子把人分为神人、智人和(真人)。

8、 《庄子》学说里认为,天性和人性是(冲突)的。

9、 “游于逍遥”就是庄子提倡的一种很自然的思想。()正确

10、 《庄子》这本书主要是围绕“道法自然”来展开的。()正确

1、 “心斋”讲的是(回到你的本性)。

2、 庄子讲的“坐忘”就是忘掉理、法,忘掉外在的约束,忘掉社会中的自己,回到你的(本

性)。

3、 “同于大通”的“通”就是对这个社会彻底地明白了。()正确

4、 经学关注的是人的群体,而子学关注的是个体。正确

5、 “心斋”不是心性逍遥的前提。错误

6、 庄子认为治理天下,首先要(顺应)天下,然后才能治。

7、 齐物论的理论推导是(道生万物)。

8、 庄子说的“顺应天下”一方面是指顺应民心,另一方面是指顺应(传统)。

9、 顺物自然是说人完全按照外在的特点来生存,而不去强求。()正确

10、 万物有灵说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是像人一样,有他的灵气存在,有他的神灵存在。()正确

1、 接受并追随墨家思想的人主要是哪些人?侠客和工匠

2、 庄子对墨子的评价是(好学而博)。

3、 墨家思想有:尚贤、非命、(明鬼)、尚同等。

4、 墨家的思想在社会稳定的时候能极大的发展,在社会松散的时候很难继续发展。错误

5、 墨子的主张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正确

6、 《墨子》各篇分为(上中下)三篇,内容大同小异。

7、 “亲士”就是亲近能够成就(事业)的人。

8、 墨家“大同社会”的思想被哪个学派吸收了?儒家

9、 “尚同”指的并不是上下同心同德。()错误 10、 墨家的“大同”被儒家吸收了。()正确

1、 《墨子》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会灭亡的原因有几个方面?7

2、 “义政”讲天下食者众,而耕者寡,今天下莫为(义)。

3、 儒墨学说起点(相同),都是想让国家变得更好,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4、 《墨子·法仪》篇主要讲的是法天之说。()正确

5、 墨子对人们的分工是:能谈辨者谈辨,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正确

6、 做商人的最高境界是什么?佛商

7、 “天志”、“明鬼”理念的作用是对帝王、达官贵人的(监督权)。

8、 墨家的思想中与“天志”对应的是什么?明鬼

9、 节葬是并不是不能用生者的钱来厚葬死者。()错误

10、 墨家是不相信命的,而儒家相信。()正确

1、 “礼制“就是把天下系于一个人身上,“法制”是把天下系于一套制度。正确

2、 礼是用于维持(王室)内部秩序。

3、 不属于商鞅治国的三套理念的是(人道)。

4、 “帝道治国”是以仁政为主,刑政为辅。()正确

5、 兵刑合一是实行霸道的第一步。()正确

6、 我们说的“依法治国”是指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7、 中国最早的县叫做什么?甘谷县

8、 春秋战国时期最后通过变法取得成功的是哪一个国家?秦国

9、 以法制国就是“以法来管制百姓”。()正确

10、 法家的法制是由国君和贵族制定制度大家来遵守。()正确

1、 《法经》的内容不包括(《宪法》)。

2、 商鞅变法内容分为:正名、职分和(定一)。

3、 法律的三个基本问题是:立法、(执法),普法。

4、 商鞅变法重视的是商业。()错误

5、 正名就是把国家官员循名责实。()正确

6、 不属于韩非的变法主张的是(论道德而舍刑赏)。

7、 商鞅在立法时提出的原则是什么?弃古法新

8、 法律假定人性是善的。()错误

9、 商鞅在建立法规时提出“弃古法新”。()正确

10、 韩非认为“申子未尽于术;商鞅未尽于法”。()正确

11、“天命之谓性”出自?《中庸》 “静而后能安”的安指的是(),心安理得。

12、明”讲的是修养过程,“明诚”说的是讲教过程。()正确

韩非子名言
法家四字名言 第三篇

韩非子名言

1.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一定要让人明了,而术一定不能被人觉察)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臵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

3.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4.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所以应该将亲近好厌恶等情绪一并抛弃,才能成功地使用权谋之术)

5.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6.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7.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君主喜欢任用贤能之士,那么臣下就会自我粉饰迎合来君主)(说明∶还是让大家各司其职,别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的贤能之士身上,防止权利的偏移)

8.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9.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10.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看见就好像没看见,听到好像没听到,知道好像不知道)

11.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2. 倒言反事以尝所疑。(故意正话反说或正事反做,来试探臣下)

13. 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权柄在手就是所说的重,不离本位就是所说的静。持重者能够控御轻浮者,宁静者能够克制急躁莽撞)

14.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具体事务交由各级负责人去执行,而君主应保证中央权力的巩固。只要君主能在准确把握全局,那么四方的臣民就会效劳)--国家的大权,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须有权有势,才能治理天下

1【法家四字名言】

15.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 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6. 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君主听凭臣下私自施予刑罚与恩德,这样一来就会反为臣下所控制)

17.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18.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过于宠溺臣下,法令就难以确立。缺乏威严就会被臣下欺凌)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21.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憎恶,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22.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个格外谨慎)

23.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溪(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是它所处的地位高。)

24.世有不可得,事有不可成。(世间总有得不到的东西,也总有办不到的事)

25.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一国的存亡要看权柄是否掌握在君主手里,而不应看国家武力的强弱)

26.一手独拍,虽疾无声。(一只手击掌,即使再用力也不会有声音)

27.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28.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29.火形严,故人鲜灼;水形懦,人多溺。(火的形态看起来是严酷的,所以很少有人被灼伤;水的形态看起来是柔弱的,所以经常有人淹死)

30.去其智,绝其能,下不能意。(君主隐藏智慧,不露才能,臣下就无法猜测他的意图)

31.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2

32.私行胜,则少公功。(营私舞弊之风盛行,臣下就不能尽职为君效力了)

33.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在路上赛马,不是领先就是落后,而此时还总是关注对手的话,又怎么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自己的马呢?)

34.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不因过度思考使内心疲惫,不因个人私欲而令自身受害;依据法令和权谋来治理国家,通过赏罚来彰显是非。)

35.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圣人处世,是不需要智虑与机巧的。因为不抛弃智虑机巧,就很难维持长久。)

36.巧为輗,拙为鸢。(做车輗是聪明的,做木鸢却是愚笨的)(说明∶考虑成本与实际功效)

37.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臵等)

38.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39.因可势,求易道。(根据可以成功的形势,来寻求易于成功的方法)

40.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像和氏璧那样的美玉,不必用五色饰物来装饰)

41.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42.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用眼过度,则视力下降;用耳过度,就会听力下降;用脑过度,就会思虑混乱)

43.去甚去泰,身乃无害。(行为不过度,才不会危及己身)

44.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烹调小鱼却屡次翻动,那就会令其破碎不全;治理大国却屡次更改法令,那就会使百姓不看其苦)

【法家四字名言】

45. 时有满虚,事有利害,物有生死。(时机的盈虚是并存的,世事的利弊是兼有的,事务的生死是一体的)(说明∶君主不可因为这些不可避免的得失而怨怒)

46.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恬静淡泊之后才能把握取舍的原则,平稳安闲之后才能察知祸福的端倪)(说明∶拒斥外界的诱惑)

47.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不被小事妨害自己的长处,所以能取得大名;不过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成就大业)

3

48.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做贤德的事情却不以贤德自居,还有什么事是办不好的)

49.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小助,故能成其富。(泰山不以自己的好恶来选择土石,所以成就了它自身的高大;江海不分大小来容纳河流,所以成就了它的广博)

50.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51、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52、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商君书〃战法》

53、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快,苦则求乐,辱则求荣,生则计利,死则虑名 商君书

54、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55、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韩非子〃难一)

56、欲速则不达。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57、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韩非子〃五蠹》

58、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59、华而不实,虚而无用。 《韩非子〃难言》 《韩非子》

6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 ...亲朋道义因财失,父子情怀为利休。急缩手,且抽头,免使身心昼心愁;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与儿孙作远忧。”...司马迁写的<史记>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 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不能烛私;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 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事者,不可存也。

 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 以肉去蚁蚁愈多,以鱼驱蝇蝇愈至。

韩非子说:“法、势、术三者不可缺少,“法”是指法制、法律;“势”指权力、权威;“术”指办事、用人的方法和艺术,也就是政治手腕。” 4

 韩非子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则不非,鬼则不困。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

 韩非子说: “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也。……故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于堂。”

 韩非子说: “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 韩非子说:“明主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盲者处平而不遇深溪,愚者守静而不陷险危。如此,则上下之恩结矣。”

 韩非子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 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订下心愿,志向是难的,不在胜别人,而在战胜自己的懒怯疑。。)

  爱臣太亲,必危主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 千乘之君无备,必有百乘之臣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万乘之君无备,必有千乘之家在其侧,以徙其民而倾其国

 黄帝有言曰:上下一日百战

 臣主之利相与异者也。何以明之哉?曰:主利在有能而任官,臣利在无能而得事;主利在有劳而爵禄,臣利在无功而富贵;主利在豪杰使能,臣利在朋党用私

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人之大体,取舍同者则相是也,取舍异者则相非也

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

  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 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爱则亲,不爱则疏

  偏借其权势,则上下易位矣。此言人臣之不可借权势也

 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且怨   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

  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  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  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

  圣人之治民,先治者强,先战者胜

5

四字励志名言
法家四字名言 第四篇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3、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4、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5、火要空心,人要实心。四字励志名言

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8、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9、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10、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11、囫囵吞枣,不辨滋味。

12、身怕不动,脑怕不用。四字励志名言

13、好事多做,恶事莫为。

14、记人之善,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6、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17、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18、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1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1、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22、飞蛾扑火,自取灭亡。

23、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24、井底之蛙,所见太小。

法家名言
法家四字名言 第五篇

1、以智说愚必不听。

2、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3、能法之士劲直,听用,则烛重人之奸行。

4、君人者释其刑徳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法家名言

5、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

6、自见之谓明。

7、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8、一以当十,所向无敌。

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

10、法莫如显,而术不欲见。法家名言

11、自胜谓之强。

12、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不明察,13、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

14、变法之士,孤存孤战,不得领袖支撑,变法必败!

15、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朝纲)之外矣!

16、奸臣蕃息,主道衰亡。

17、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

18、功虽疏必赏,过虽近必诛。

19、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0、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21、君无见其所欲。

22、小利为大利之残。

23、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4、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邀君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

25、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26、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27、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

28、见而不见,闻而不闻,知而不知。

29、非圣贤莫能听至言。

30、倒言反事以尝所疑。

3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32、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33、小忠乃大忠之贼。

34、虚静无事,以暗见疵。

35、故去喜去恶,虚心以为道舍。

36、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誉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

五字励志名言
法家四字名言 第六篇

1、任重而道远。

2、舌是斩身刀。

3、忍是身之宝。

4、欲速则不达。五字励志名言

5、盛年不重来。

6、学不可以已。

7、口是祸之门。

8、力行近乎仁。

9、厚积而薄发。

10、好学近乎知。

11、知耻近乎勇。五字励志名言

12、君子坦荡荡。

13、三思而后行。

六字励志名言
法家四字名言 第七篇

1、得着风便扯蓬。

2、站得远望得清。

3、好来不如好去。

4、上不紧下不忙。六字励志名言

5、人敬有狗咬丑。

6、远水难救近火。

7、不怕慢只怕站。

8、长痛不如短痛。

9、上明不知下暗。

10、堆金不如积谷。

11、棺材卖给要家。六字励志名言

12、借人衣不敢披。

13、色是刮骨刚刀。

14、明人不做暗事。

15、严师不如益友。

16、酒是穿肠毒药。

17、君子不羞当面。

18、小水不容大舟。

19、亲兄弟明算帐。

20、活到老学到老。

21、粗丝难织细绢。

22、朝廷不差饿兵。

23、有理不在高声。

24、千闻不如一见。

25、强梁不如商量。

26、是非难逃众口。

27、好兄弟勤算帐。

28、人比人气死人。

29、君子不念旧恶。

30、海水不可斗量。

31、墙有风壁有耳。

32、心宽不在屋宽。

33、狗肉不能上秤。

34、若要精人前听。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年轻励志文章
  • 68个经典励志小故事大道理_人生哲理...
  • 名人自律成功的故事
  • 关于坚持的励志故事6个
  • 成功人士的英文故事
  • 古人失败后成功的故事
  • 变通达到成功的故事_变通走向成功的故事
  • 科比的成功故事_科比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