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说说 >

有没有关于家庭教养的说说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25    阅读:

篇一:《说说我的家风》

家风

___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2014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不少名人名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家风、家训;更有许多普通人,包括游客、旅客、市民等都带来的的一些神奇回复,这让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家风给家庭教育带来什么影响。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也作为一个母亲,今天我想就孩子的个人成长来谈谈家风家教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也是和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的。

先来说说我的家风,我出生在简单的农村家庭,没有城里的车水马龙,也没有世家大阀的雍容华贵,父母给我的只是一个完整、健康、简单的家庭,所以家风很朴实,很简单。

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身上沾满了农村人的淳朴和善良。

祖父辈,父辈他们的待人之道深刻的让我体会到做人需要热情。

受到家庭物质条件的限制,我深深的体会到节俭。

农村里的每个人,无论男女都起早贪黑的耕作,让我学会人要勤劳,生活才会更好。

小时候母亲很严厉,他们那个年代吃够了没有文化的苦处,所以崇信“士而优则仕”的教育理念,因此最怕的就是考试之后,分数达不到父母的预期,看到他们失望的表情,我比他们更失望。从小我就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别人都对家风怎么看的呢?

莫言说:勤俭、节约、好学、上进„„这些构成了家风的基本内容,家风也是在与时俱进,更加开放、自由、健康、向上。

姚明则坦言,小时候曾因不诚实被家人揍过,他对家教的最深体会是两个字:诚实。

一麻辣烫店主面对记者提问表示:家风就是有钱都得上交,老婆必须交,老妈必须养着,这两个女人都不太好对付。有没有关于家庭教养的说说

富二代”创业青年:不啃老不坑爹。

这些回答,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和思考家风的内涵与及对家庭的影响。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 它一面成长,一面收集沿途的繁花茂叶。它又似一架灵敏的摄像机,沿途摄入所闻所见。每一分每一寸的日常小事,都是织造人格的纤维。环境中每一个人的言行品格,都是融入成长过程的建材,使这个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受到感染,左右着这个人的生活态度。环境给一个人的影响,除有形的模仿以外,更重要的是无形的塑造。”作为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对两个女儿的教育相当严格。当全世界小孩都抱着iPad过童年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却只有到周末才能玩电脑和手机。奥巴马夫人米歇尔“家规”很厉害:高新科技产品只有周末可以用;大女儿玛丽亚只有在周末才可以使用手机;在非周末时间不能看电视;计算机也只能用来做功课。正因为如此,奥巴马的两个女儿从来不以“第一女儿”自居,相反,因为严格的教育让她们至今没有在公众前出过丑。有没有关于家庭教养的说说有没有关于家庭教养的说说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当孩子嘎嘎落地时第一眼看到的是家长,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要时刻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如果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堂课,那么,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是孩子重要的领路人,家长的自身素质和一言一行都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是这至关重要的。身教重于言教,为人父母、长辈,对于养成好的“家风”其作用举足轻重。

最后,虽然说今天的时代并非那些名人名言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 家风虽小,但事关重大,它是一个社会文化的缩影。我们的家风靠家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姓氏、一条血脉环环相扣的链条中的一环,继承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把自己这一环抓好,对孩子重小抓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把良好的家风融化在孩子的心灵和血液之中,使其懂得如何问心无愧的做人做事,这是父母的希望,也是血脉延续的根本。

篇二:《与家人说说心里话》

《与家人说说心里话》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在家庭生活中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任感;知道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沟通

(二)能力目标

能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主动与家人沟通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家人沟通。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写出自己真实想法和看法。 三、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真实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四、教具准备 ppt

五、教学过程

有没有关于家庭教养的说说

篇三:《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 儿童发展心理学 课程考试试题(卷)

学期

院 (所): 初等教育学院

专 业: 小学教育

年 级: 12级

学 号: 1223140010

姓 名: 孙夕然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12级孙夕然

摘要: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中外心理学家在家庭教养模式的建构及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为家庭教育和儿童的社会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和试验依据。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教养模式的建构;儿童社会化;影响因素

关于家庭教养方式,不同学者对其定义不同,Darling 和Steinberg 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教养态度、行为和非言语表达的集合,它反映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顾明远等人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有广义和侠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养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养就是指由家( 主要是父母) 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

一、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缘起

在西方,19世纪以前,社会还不存在关注儿童需要的观念。儿童的存在是否有意义取决于他们是否能使成人快乐,当父母无力照顾孩子,他们就会被遗弃。19世纪的北美殖民地,儿童不仅需要承担无穷无尽的家务劳动,而且必须服从父亲这一家庭主要权威。不服从被认为是有罪的,要遭受惩罚。传统和宗教影响着儿童教养活动。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们对待儿童的方式有了一些改善。这一方面归功于洛克、卢梭和裴斯泰洛齐作品的传播,另一方面归功于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的思想的影响。洛克的白板说鼓励父母和教师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提供最适宜的经验,他的观念仍对当代儿童教养产生影响。卢梭认为儿童需要自由成长,受他思想影响的裴斯泰洛齐强调了母亲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要性。心理学家霍尔坚信,天性良好的年幼儿童,如果不被过多指导,能够成长为有自控力的个体。虽然19世纪末人们赞成父母的爱和感情对形成儿童人格的作用,但20世纪一开始,奖励和惩罚的原则被大力倡导。儿童的教养遵循着严格的时间表,母亲被告知要期望孩子的服从,不理会孩子发脾气,限制他们的身体活动等等。进入20世纪20年代,华生的行为主义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出现,并对儿童社会化过程及家庭教养产生重大影响。两者都相信个体的早年生活对随后发展的重要性。华生从刺激反应的理论出发,相信儿童生活早期稳定行为的重要性。他认为良好有没有关于家庭教养的说说

的行为必须从一开始就形成条件反射;弗洛伊德则相信有害的早期经验会伤害儿童的发展,儿童的个性成长不能被抑制,需要让儿童表达而不是抑制情绪。20世纪40年代起,儿童的养育观念发生了变化,父母被鼓励要让儿童快乐,让他们感受到爱,鼓励儿童学会自制。

二、家庭教养模式的建构

20 世纪40 年代,学者们开始意识到儿童的发展与父母养育活动之间的关系,并根据各自的研究提出相应的理论,建构相应的模型。西蒙兹(P.M .Sym onds 1939) 从父母教养行为的维度入手,以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区分父母的教养行为。他研究发现,如果父母随心所欲地支配孩子,孩子倾向于顺从、腼腆、被动、缺乏自信心;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情绪稳定,兴趣广泛,行为更符合社会的要求[2] 。而后的霍夫曼(H offman) 和亚龙(Yarrow) 的研究发现,父母的温暖会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使儿童易于内化道德规则。韦克斯勒等人的研究认为,处于温暖环境中的儿童易于对处于困境中的人表示同情和帮助,即他们表现出更积极的利他行为。

众多研究表明,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起着积极作用,他能避免父母使用强制性方式,并有利于儿童的高自尊。而如果父母以消极的情感方式包括体罚、冷漠的拒绝、威胁等对待儿童,则会阻碍儿童对道德规范的内化,对社会规则只是刻板的而不是灵活变通的遵守。鲍德温(A .L.B aldw in,1955) 则把维度划分为:情感温暖-敌意,依恋-干涉。他采用家庭拜访和观察家庭互动基本频率的方法,重点研究了父母的宽容民主对儿童社会化的作用。他发现,采取宽容民主教养方式的父母,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儿童在这样的家庭中易形成爱憎分明的社会行为,如亲社会行为和领导行为,儿童的求知欲高、好奇心强并极具创造性。限制而不宽容家庭中的儿童表现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特点。继鲍德温之后,鲍姆林德(D .B aum rind,1967) 从控制成熟的要求、父母与儿童交往的清晰度以及父母的教养四个方面来评定父母的教养行为,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具有权威,而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是通过亲子间的交流建立的;宽容型的父母给孩子自由的行动空间,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尊重孩子的个人意愿,甚至听之任之;专制型的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 他们与子女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与专制型、宽容型家庭相比权威型家庭的孩子是成熟的、独立的,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他的研究进一步揭示,儿童个性的形成并非由父母的某个行为维度决定,

而是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可以根据不同父母的教养类型而对限制作不同区分。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父母都对儿童加以限制,但,前者的限制是“严格而合理的”后者的限制却是“无目的、不合理甚至惩罚性的”因而限制对儿童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

[3] 。

此外,马克比(M accoby) 和马丁(M artin) 在鲍姆林德研究基础上,根据父母对儿童要求性和反应性水平将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这一时期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也作过类似的研究,表明母亲采取拒绝、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教育态度,将使儿童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和富有反抗性等。

三、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因素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受社会化进程的双向互动观及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等的影响,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这时候学者们不仅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开始探讨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因素,试图把父母教养方式放在更为广阔的宏观系统中加以研究。

(一)父母与子女的自身因素

马丁(1975)发现,父母和儿童的性别影响父母对待孩子的方法,与孩子异性别的父母比与孩子同性别的父母对孩子更仁慈,少严厉且更允许孩子自由。还有研究指出孩子的行为特征,如活动量,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活动过度的儿童的母亲比正常儿童的母亲有更多的指令和否定性[4]。此外,儿童的气质也影响父母的教养行为困难型气质的儿童容易与母亲发生冲突,这就增加了母亲的控制,继而增加了孩子问题行为的可能性。安德森(A nderson)等在“谁影响谁”的亲子互动研究中发现,母亲和正常儿童在一起显得平静而肯定,而与行为问题儿童在一起时则变得具有强制性。这也表明儿童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母亲的行为。而我国学者陶沙等研究了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等变量对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职业对其教养方式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具有更多的民主性,更多使用说理方式给孩子一定自由。在工厂、服务行业工作的母亲比其他行业的母亲更多使用专制、溺爱的教育方式,而较少使用民主[5]。

(二)社会文化因素

众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社会文化因素对家庭教养方式也有影响。如:巴斯顿的研

究发现美国、法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的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在集体价值取向的日本母亲鼓励并引导孩子注视他人的行为;而在个人价值取向的美国和法国,母亲对儿童注视他人的行为没有明显的反应。跨文化的研究表明家长对待青少年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儿童与青少年的发展。在美国,父母良好的教养态度可以使儿童与青少年向着积极主动的、友好安定的方向发展;而错误的教养态度则导致儿童攻击性、反抗性的增强。而在日本,父母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的、合理的、民主的和宽大的态度青少年就会富有积极性和态度友好;反之,如果父母采取的是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态度青少年就会适应能力差,精神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等。林磊、陈会昌等的研究表明,不同社会中,家庭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特定时期的社会特征等社会因素都会影响父母对教养方式的选择。张文新比较了城乡两种文化背景对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结果发现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城乡差异,城市青少年的父亲对孩子有更多的情感理解与温暖;城市母亲与农村母亲在对孩子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方面没有差异但对孩子的干涉、保护、否认拒绝、惩罚严厉更多[6]。

(三)社会经济地位因素

C ham berlin(1974)、Lytton(1980)及M inton 和Levine(1971) 等的研究表明,白人中产阶层的父母更多地对儿童使用建议和解释,更多的对儿童的需求做出反应提供积极而非否定的反馈;而较低阶层的父母更倾向于使用强制和权利介入对儿童自由更多加以限制。马克比(M accoby)提出了中上层父母与低层父母在四个方面的显著差异,前者更强调幸福,后者更强调服从、整洁、尊重权威、不惹麻烦前者倾向于允许、民主、用诱导法劝诫儿童后者对孩子设置了更多的限制,有不少专横标准体罚儿童;前者与后者相比与孩子交谈的多使用的语言方式更复杂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对孩子显得更温暖更富有感情。Kohn 指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尤其是为自己工作的可能更强调儿童要有理想、好奇心和创造性。

四、国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

从80 年代开始,国内学者开始研究家庭教养方式。起初的研究零散取向单一,主要从儿童的性格、心理卫生入手,探求有利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家庭教养方式。进入90 年代,国内学者开始将新思路、新模式运用到家庭教养的研究中,并深入到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层面。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化的最先执行者。关颖等专门探

篇四:《家庭教育读后感》

仔细拜读了<家庭教育>一书,觉得很有感触,书中的内容广泛而又平易近人,没有一般教育理论那么高深,很容易被接受进而产生共鸣。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家庭教育读后感。”于是,先生指出小孩子的“知识之丰富,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一、把握好“爱孩子”和“管孩子”之间的度

不管该书发行所处的年代还是现在,过分溺爱和专制式的严厉管教始终是两种普遍存在的错误态度和做法。前者是对孩子无原则的爱,它有损于孩子的身心发展,因而他强调“对子女要爱护,但绝不要溺爱”。当看到有些父母代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的现象,他指出家长的责任是帮助孩子生活、自立和做人,而不是代孩子“吃苦”,因此提出活教育中的两个原则“凡是孩子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同时,他也指出,家庭教育中的专制式的严厉管教方法也是不可取的,这种管教方法的后果只能是摧残儿童的创造力,束缚儿童的思想。先生主张家庭教育要民主化,父母要平等对待小孩,尊重小孩的人格。他特别强调“做父亲的应当同小孩作伴侣”,认为这是家庭教育民主化的一个表现。家庭教育读后感。他认为父子作伴游戏的好处很多,既可以沟通父子间的情感,增加家庭中的天伦之乐,又可以利用作伴机会教育孩子,还可以发现孩子不好的行为和思想,及时加以纠正。

二、孩子是父母的镜子

陈鹤琴多次告诫家长:“做父母的教养子女第一条原则,就是要尊重‘以身作则’这条原则”。在婴幼儿期,父母是孩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小孩;即使进了幼儿园,老师和父母对于小孩子具有平均的力量,但由于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仍然特别大,往往儿童在学校所受到的一些好的教育,却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做父母的必须处处以身作则。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过程。为了教育孩子,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放弃无规律的生活,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

三、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保持教育的一致性”是陈鹤琴家庭教育理论的重要观点,我觉得这里的“一致性”应该是一种比较宽泛的概念,不仅指家园或家校教育的一致性,也指“家长教育的一致性”,做父母、祖父母的对于幼儿的教育应有一致的措施。父母、祖父母施教的方法不一致,宽严不同,孩子就无所适从,甚至会产生投机取巧、轻视长辈,甚至虚伪等流弊,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家庭教育既是一个古老的课题,又是一门崭新的学问。陈先生对家庭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奠定了科学的基础,提供了具体的方法,特别是<家庭教育>一书所提出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是我们现代做父母的一本很好的教科书。

家庭教育发展到今天,家庭教育已成为每个家庭、每个老师、每所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极其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近来读20世纪初我国现代着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的教育专着——<家庭教育>,颇有感触。

当前,我们很多的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身上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感到十分困惑,究其原因还在于我们作为师长的身上,是我们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指导作用。在深入一点说,是我们做师长的没有认识到孩子的教育是从一出生就开始的。当孩子呱呱落地、当孩子牙牙学语、当孩子初次尝试迈出人生的第一部、当孩子第一次向父母索取、当孩子第一次表现出喜怒哀乐时,我们就应该加以关注并施以教育了。但恰恰很多时候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对孩子的种种表现表现出听之任之漠然的态度。而随着孩子进入学校,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对于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也知之甚少的话,我们的孩子将会沿着怎样的轨迹发展呢?我想,这既是很多家长、从教者所困惑的缘由吧。


家庭教育读后感(二)

<家庭教育>里的<为孩子选一所好学校>一文,阐述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观点,分析了其中的利与弊。这将为许多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的家长们,提个醒,作个建议,供家长一个参考。不一定要上名校,上寄宿班。以为上了这些学校,孩子的前途就锁进了保险箱。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殊不知,不适合孩子的学校制度,反而会使孩子拔苗助长,适得其反。譬如,要就近择校,这样就不会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路上,路上安全也是一个问题。有心理恐惧的小孩也不适宜上寄宿班,因为小孩更没有安全感,反而造成更多的心理负担。都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大要素,只要让孩子从小培养起对学习的兴趣,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先天的固然很好,但后天培养更重要,与其在东奔西走,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要进名校,择名师,还不如加强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多培养一些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

<家庭教育>中的<智慧父母>不能不提,这些在教子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按照书中的方法基本能得到奏效。还有<家长学校>,<幼儿发展>等等,看了都获益匪浅。还有<巧手妈妈>,<小制作>,<家庭医生>……,都是值得一看的好栏目。希望以后能读到更精彩,更实用的<家庭教育>。来共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认知能力,为他走向健康的人生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读后感(三)

市教育文件要求教师加强阅读,我比较认同。因为我事先就形成了读书的习惯,这次从图书馆借阅要求阅读的书目,静心阅读摘抄。陈鹤琴所着——<家庭教育>,读来颇有共鸣,读来如行云流水。

我想原因有二:第一,自己写过育儿日志,思想领悟起来也容易;第二,作者的生存年代不远,语言、思想等方面没有太多因素的干扰。总而概括,如下几点:

概括来说,这本书读来顺其自然,语言毫不晦涩。作者比较常用的语法就是排比句、并列句。排比句让读者在跳动的节奏中阐释了多种情况,读者的注意力易于集中。同时,也感受到作者是一个可爱的人。并列句前半句便于读者认识,后一句便于读者思考。作为育儿的书籍,比较适合父母阅读。

其次,这是一个真正潜心研究的作者。文章足以流露出作者的人格,一个个形象的例子,一句句感悟的话语,那的确是自己的思考。让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关注自己孩子的同时,还要关注别人的孩子的发展。这样,通过对比就可以让父母收获更多的教育思想。孩子是变化的,原本乖巧的,在某个成长阶段不认真的时候也能够育儿。

再者,育儿还需要更加细致。我自认为是一个比较细心的妈妈,看了这本书,我觉得问题总不是在想当然中结束。同样一件教孩子刷牙的事情。作者又分为许多细节,有想法的教育孩子。我也需要更加细致一些,主要是思想深度需再度挖掘。

最后,在摘抄妙招的同时,要加入自己的思想。作者也读过不少书,拿<颜之推家训>这本书为例,作者在看过之后,也有自己的观点。<家庭教育>这本书从婴幼儿到五六岁,都有一些建议。我看后颇为受用。

育儿书籍,我也看了不少。在陈老这里,仍然有新的内容可学习。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的道理?继续好好读书吧!

篇五:《关于家的经典句子

1、家是什么,家,是一间房、一盏灯、一张柔软的床。有了房,不再担心风吹和雨打,有了灯,不再害怕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有了床,累了、困了、可以睡上甜甜的觉、做个美美的梦。家是什么,家是一轮太阳,爸爸妈妈欢乐的笑容,合成一缕温暖的阳光。

2、想家是一种情怀。关于家的经典句子。如今社会的是灯红酒绿,靡奢多彩,在外的人们啊,面对着这么多的诱惑,要怎样的自制力才能不违背心中的那份眷恋。在外的朋友啊,3、家,是每个人值得依靠的地方,家是每个孩子成长的摇篮,是每个孩子栖息的港湾。

4、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

5、这家外的家,是我思想的王国。在这里,可以挣脱尘世的羁绊,任思绪恣意扬飞;也可以淡泊心境,忘却庭前花开花落,天上云卷云舒。关于家的经典句子。总是试图将一物一景一心情倾注笔端,虽然表述无力笔墨稚嫰,但仍执拗着满腔热忱着。

6、夜好黑,天上只有一颗星星,它正努力地闪烁着它那微弱的光;地上有一盏灯,它放射出世界上最温馨的光芒,那灯光亮起的地方,便是家的方向,是天底下最温暖的地方。

7、明智者四海为家——地球是他的壁炉,蓝天是他的客厅。

8、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一个可以为我们消除疲劳、让身心休息的地方。

9、家,是我们永远的根,不管我们走的有多远,哪怕海角天涯,都走不出它的心,它的牵挂;家,有着我们最美的梦,最美的童话,不管外面有多么的复杂,只要想起它,我们就不会害怕!

10、勇敢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

11、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12、家是什么?众说纷纭。社会学家说,家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婚姻学家说,家是风雨相依的两人世界;文学家说,家是宝盖下面养着的一群猪……究竟什么是家呢?记得在一个朋友的结婚典礼上司仪饱含深情的那句话: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家不是放钱的地方,家不是两个人凑合过日子的地方……

13、没有家的人,永远没有一种归属感,就象一朵永远漂浮不定的云。但是,家,不仅仅是一间四四方方的房间,不仅仅是美丽豪华的布置。组成家的最重要的元素是我们的情,我们用心灵去经营的情,因为这种关爱的情,所以感到温暖,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情,所以牵挂,因为情,所以眷念。

14、家庭是大自然创造的杰作之一。

15、家是那么的温暖!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家——充满了幸福!

16、家,其实就是有你、有我的地方,哪怕是蜗居、哪怕是陋室、哪怕是艰难地扳着手指在算:下个月的工资要发了吧?然后欣喜地想象着美味在舌蕾的惬意、想象着到什么地方去看风景。

17、家是姑娘的监狱,女人的教养院。

18、家是承载爱的地方,有爱才有家!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也不只是摆着席梦思的房间……那些物质堆积起来的空间,不是家的真正内涵。

19、无论是国王还是农夫,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

20、想家是一种心情。当你难过的时候,好想和家里打个电话,告知他们你的委屈;当你开心的时候,好想和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喜悦;当你孤独的时候,好想和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寂寞;当你成功的时候,好想和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的努力;当你想家的时候,好想和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依恋是多么的深沉!

21、家是温馨的港湾,容纳漂泊的灵魂;家是如 伞的大树,遮挡酷夏的骄阳;家是清凉的雨丝,拂去疲惫的征尘;家是永远的牵挂,珍藏幸福的存根。

22、幸福的家庭,父母靠慈爱当家,孩子也是出于对父母的爱而顺从大人。

23、我爱我的家,一个幸福温暖的家。每天一起床便会看到爸爸妈妈忙碌的身影;每当一放学,桌上便会摆上可口的饭菜;每当学习遇到困难,爸爸妈妈总是耐心地为我讲解;()每当我生病时,爸爸妈妈总是不离我左右……这一切让我感到我的家充满阳光,无比温暖。

24、家,是浓浓的爱语;家,是絮絮的唠叨;家,是一页一页翻过去的琐碎的日子;家,是一串串穿起挂在房檐下的红辣椒……

25、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草窝。

26、想家,想家,无论我在海角天涯;想家,想家,忍不住泪如雨下。无论我们走得有多远,也走不出你的心啊!无论外面有多复杂,想起你就不再害怕!想家,想家,家是我们永远的根啊!

27、有人说:家是一张床,在你累的时候可以躺上去,美美的睡一觉,在你醒来时,眼中不再有血丝,心中不再有酸楚,整个人就会精力充沛。也有的人说:家是温馨的港湾,是倦鸟所能回归的巢。

28、家,是归来时爱人递过来的一双拖鞋;家,是孩子蹦跳着贴进怀中的笑脸;家,是餐桌上冒着热气的一羹一饭;家,是床头灯辉映下透着甜蜜的双人床……

29、让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这是以往有涵养的大人明智的做法。这种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来,和大人赠给孩子们的那些最精致的礼物一样珍贵。

30、每个人的家对他自己都像是城堡和要塞。

31、家,它是漂泊者的避风港,是爱的栖息地,是心灵的驿站,是精神的乐园。它是上班时的那句叮咛;它是下雨时的那把雨伞;它是生病时那句心疼的责怪,耐心的伺候;它是争吵时的互相包容;它是儿女绕膝时会心的一笑;它是那个默契的眼神;它是在外漂泊时父母深深的思念,关心的电话;它是漂泊的游子深深的牵挂……

32、科学的博爱精神把分散在世界各地、各种热心科学的人联结成一个大家庭。

33、家是什么?冷不丁的,常常会这么问。能避风、能遮雨、有灯光、有温暖的地方就是家。

34、无论何时何地家永远是向游子敞开大门的地方。

35、想家也是一种成长。不管你在之前有多么的叛逆,有多么的想逃离,也不管你和父母之间有什么误会。只要你到了外面,生活有了一丝丝的波动,你就会弃下曾经说过的“不会再给你打电话了”、“我一点也不想回到这个家”等等诸如此类的冲动话,不顾一切的告诉他们你的情况,就是暗示他们你有多么的疯狂的思念着他们!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学习中心组开展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
  • 主题教育党史新中国史知识题库
  • 2021年单位开展控烟宣传工作总结
  • 完整版思政课教案
  • 预备党员培训
  • 党员工作职责及责任区划分方案模板
  • 赞美护士的七律诗
  • 思想汇报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