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30    阅读: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一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即观书有感二首。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目录

1作品原文

2注释译文

注释

译文

3创作背景

4作品鉴赏

文字赏析

后世影响

5作者简介

2注释译文

注释

其一

1.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4. 徘徊:来回移动。

5. 为:因为。

6.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7. 那得:怎么会。

8.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9. 清如许:这样清澈。

10.如:如此,这样。

11.清:清澈。

12.为:因为。

13.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

1.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2.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3.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其一

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全被它反映了出来,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其二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3创作背景

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4作品鉴赏

文字赏析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后世影响

《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5作者简介

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

朱熹像

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2]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二
《拓展学习:观书有感其二(朱熹)》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

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1 / 1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三
《观书有感》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四
《22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五
《观书有感 朱熹》

《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①一鉴②开,天光③云影共徘徊。

问渠④那得清如许?为⑤有源头活水来。 词语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鉴:古代的镜子。 ③“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移动。

④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那(nǎ)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

⑤为:因为。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⑥“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羽毛一般轻盈。 ⑦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⑧中流:江心。引(那通 哪) 。

诗词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被打开,清澈明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一起映入水塘,不停地闪耀晃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文字赏析 :

从题目看,这两首诗是谈观书体会的,意在讲道理,发议论。弄不好,很可能写成“语录讲义之押韵者”。但作者写的却是诗,因为是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了形象,让形象本身来说话。

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闪耀浮动,情态毕见。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这一种感性的形象本身,它还蕴涵着一种理性的东西。很明显的一点是,“半亩方塘”里边的水很深、很清,所以它能够反映“天光云影”;反之,如果很浅、很污浊,它就不能反映,或者是不能准确地反映。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作进一步的挖掘,写出了颇有哲理的三、四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的“渠”,不是“一渠水”的“渠”,它相当于“它”的意思,这里是指方塘。“问渠”就是“问它”。在这个地方“它”指

代的是“方塘”。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就因为“方塘”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这个“方塘”由于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所以它永不枯竭,永不陈腐,永不污浊,永远“深”而且“清”。“清”得不仅能反映出“天光云影”,而且能反映出“天光”和“云影”“共徘徊”这么一种细致的情态。这就是这一首小诗所展现的形象和它的思想意义。

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喻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后世影响:《观书有感二首》所蕴含的道理属于美学原理范畴,其一首的说理角度是欣赏美,其二首的说理角度是创作美,这种美学原理是带有一定普适性的。例如:如果读者抛开诗歌本身的描述对象,完全可以把这种道理引申开来。比如,如果将“书”理解为“书本”,而且书本的内容不是泛泛的包括诸如医书、哲学书、史书、科技书等等,而是仅仅就文学内容诸如诗词曲赋散文等等体现文学艺术美的方面,那么,也可以认为“源头活水”表达了“不竭的文思”,而“一夜春潮”则表达了“文思勃发”等等。

作者简介: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他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融汇儒、释、道诸家而建构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对中国文化和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成果,“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深得历代文人推崇和历朝皇帝褒奖封号。后人尊他为“朱文公”,评价他为“理学正宗”,是继孔孟之后的第三圣人。他一生致力倡兴教育,先后创办了考亭、岳麓、武夷、紫阳等多所著名书院,培养了数以千计的门生,对创建中国古代文

[3]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六
《古诗12首》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问。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浪淘沙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送友人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如梦令

朝代:宋辽金 作者:苏轼 唐庄宗制,名忆仙姿,嫌其名不雅,

故改为如梦令。盖庄宗作此词,

卒章云:“如梦如梦, 和泪出门相送。”因取以为名云 水垢何曾相受。细看两俱无有。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 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暮江吟 唐代: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过故人庄

朝代:唐代 作者: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塞: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观书

朝代:明代 作者: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其五

唐:杜甫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朝代:宋辽金 作者: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朝代:宋辽金 作者: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不是爱花即肯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叶商量细细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朝代:宋辽金 作者: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书湖阴先生壁

朝代:宋辽金 作者: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示儿

朝代:宋辽金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篇七
《观书有感》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1

2

3

4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白事邀请函范文十一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关于收受礼金违纪检讨书收受礼金礼品...
  • 部队万能检讨书5000字【七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6篇)
  • 白事邀请函5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