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观书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2-01    阅读:

观书篇一
《观书》

观书,语出《载敬堂集》,为读书、看书之意。古来观书典例颇多,有主动观书的,如宋朝理学家朱熹修学观书;有被动观书的,如现代中国张学良‘西安事变’后被幽禁,蒋介石美其名曰“观书”。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一说桐乡)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与他最有名的事是“土木堡之变”。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19年(1421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明代政治家、军事家。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 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 于谦少年立志,十二岁时便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进士,任监察御史,为宣宗皇帝看中,超迁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山西。在河南、山西近二十年间,他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政绩卓著,深得民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之变后,从兵部侍郎升任尚书,拥立景帝,反对南迁。他调集重兵,组织指挥了历史上有名的京城保卫战,因功加少保。于谦为官勤政、爱民、廉洁、刚直,深得景帝的信任,也因此获罪于一些朝中大臣。景泰八年(1457),代宗病重,英宗发动“夺门之变”,于谦以谋逆罪被杀。天顺八年(1464),英宗的儿子朱见深即皇帝位。不久,他下令为于谦平反。弘治二年(1489年),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太傅,谥“肃愍”,赐祠于其墓曰“旌功”。万历中,改谥“忠肃”。

朱熹观书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1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

意思:小小的方塘为什么总是那样的明净,就像镜子一样,把飘动的天光云影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出来?乃是因为它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2]

意思: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杜牧人称“小杜”,并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初春有感寄歙州邢员外

年代:唐作者:杜牧

雪涨前溪水,啼声已绕滩。

梅衰未减态,春嫩不禁寒。

迹去梦一觉,年来事百般。

闻君亦多感,何处倚阑干?

2

观书篇二
《观书》

观书篇三
《观书》

1、《观书有感》观书:读书

题目的意思是:读书后的感受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鉴:镜子。 开:打开 一鉴开: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用时打开。 天光:天空的光景。 徘徊:来回移动。

诗句的意思: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被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渠:指它,这里指方塘。 哪:怎么的意思。 哪得:怎么会。

如许:如此,这样。 清:清澈。 清如许:这样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诗句的意思: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4、《观书有感》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这首诗是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比喻读书的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注: 比喻1:把方糖比作镜子

比喻2:把心智比作半亩方糖

比喻3:源头活水比作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朱熹的名言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朱熹

泛观博取,不若熟读而静思。——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hǎo hào hǎo

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朱熹

观书篇四
《《观书》》

观书篇五
《新观书》

观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二 重点难点

诵读感悟古诗的含义

三 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

2、学生跟读背诵《观书》

3、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观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新译:

书籍对于我可真象老友情深(书卷多情似故人

早晚忧乐间幸得他相伴相问(晨昏忧乐每相亲

如贯珠眼前直捋下三千石字(眼前直下三千字

似明镜胸中会拭尽星点浮尘(胸次全无一点尘

四:日积月累

活水的泉流所经处清波满盈(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里花柳争换得形色簇新(东风花柳逐时新

漫跨着金鞍人犹叹芳踪难寻(金鞍玉勒寻芳客

谅也不信这书斋里别饶春景(未信吾庐别有春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

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五:拓展活动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鉴:镜子。

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它,指方塘。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宋代诗人作诗多议论,少形象,而朱熹这首《观书有感》(又名《泛舟》)却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兴,寄托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读之见情趣,思之觉深邃。字面上,它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

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到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

六、学生背诵

七、你怎么理解的?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

观书篇六
《观书 天净沙 论语》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

该诗盛赞书之好处,极写读书之趣,作者于谦,是明代著名民族英雄、诗人。他生性刚直,博学多闻。他的勤学苦练精神与他的高风亮节一样名传后世。这首诗写诗人自我亲身体会,抒发喜爱读书之情,意趣高雅,风格率直,说理形象,颇有感染力。

诗的首联用拟人手法,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随、愁苦与共,形象地表明诗人读书不倦、乐在其中。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活水句,化用朱熹《观 1

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朱熹观书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意思:小小的方塘为什么总是那样的明净,就像镜子一样,把飘动的天光云影都清清楚楚地倒映出来?乃是因为它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1]

2

意思: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由自在地顺漂。

天净沙·秋

编辑

本词条介绍的是天净沙·秋(白朴创作散曲),

更多含义,请参阅天净沙·秋(多义词)。

《天净沙·秋》是元曲作家白朴创作的一首写景散曲,作者通过撷取六种自然景物,给读者描绘出一幅景色从萧瑟、寂寥到明朗、清丽的秋景图,是一首抒情诗。

作品:天 净 沙 · 秋

【元】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

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

3

注释译文

注释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秋:题目。

③残霞:快消散的晚霞。

④寒鸦:天寒即将归林的乌鸦。

⑤飞鸿:天空中的鸿雁。

⑥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⑦白草:枯萎而不凋谢的白草。

⑧黄花:菊花。

⑨红叶:枫叶。

译文

太阳渐渐西沉,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孤寂的村庄,拖出那长长的影子。雾淡淡飘起,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山清水秀;霜白的小草、火红的枫叶、金黄的花朵,在风中一齐摇曳着,颜色几尽妖艳。

《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原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

【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人。”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5

观书篇七
《观书有感朱熹》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白事邀请函范文十一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关于收受礼金违纪检讨书收受礼金礼品...
  • 部队万能检讨书5000字【七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6篇)
  • 白事邀请函5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