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摘抄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3-13    阅读:

篇一:《朝花夕拾和藤野先生》

鲁迅照片

鲁迅(1881.9.25~1936.10.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头发像刷子一样直竖着,浓密的胡须形成了一个隶书的“一”字。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在他的灵柩上覆盖着一面旗帜,上面写着“民族魂”三个字。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生前,他立下遗言:“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二、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

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

;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的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摘抄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

第二单元 学会读书——迅速捕捉阅读信息

藤野先生——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第一部分(第1-3段),写认识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看清国留学生

第二部分(第4-35段),写鲁迅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第一层(第4-5段),

1. 特意提到日暮里和水户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 初到仙台受到优待的原因是什么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第二层(第6-23段)记述藤野先生的几件事,写出了他为师的品质。

1.

成长。

2.

3.

4.

感情的深厚。

第三层(第24-31

不得不与藤野先生告别的原因。

1.

2.

第四层(第32-35

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重点赏析

鲁迅在刻画藤野先生时,既有描写,又有描写,正面描写中以、、为主。

一、藤野先生的伟大主要表现在:

1. ;

2. ;

3. 。

二、两次叹息的不同是:

1.第一次叹息,。

2.第二次叹息,三、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鲁迅怎样把藤野先生写得生动而感人的。

篇二:《1藤野先生》

1 《藤野先生》 导学案提纲

编制人: 审核人 : 使用人: 使用时间:

课型:新课 八( )班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突出人物品质的写

法。

2、理解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思想变化的原因,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 作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

2、 语言的感情色彩和副词的准确运用。

第一课时 预习案

【知识链接】

鲁迅简介 :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自第一

篇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鲁迅作品简况:本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两部《呐喊》、《彷徨》 ;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

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2、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

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3、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并写出《文化偏

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4、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5、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作者轶事:鲁迅逝世后,不少中外文豪撰写挽联,其中,下面两幅最著名:

(1) 著作最严谨,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犹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

挽鲁迅)

(2)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

文坛从此感彷徨。 (斯诺与姚莘农合挽鲁迅)

藤野先生简介:即藤野严九郎(1874-1945),姓藤野,名严,排行第九。日本福

井县人,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1896年,毕业于名古屋爱知县医学专门学校后

留校任教。1901年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任讲师,1904年7月(鲁迅去仙台医专

前几个月)升为教授。曾任解剖学、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等课程。他为人正直、

生活朴素,工作认真负责,对弱国学生无民族偏见,对鲁迅很关怀,受到鲁迅的

尊敬。

背景资料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

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因受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

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于是写出了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共十篇

散文)。《藤野先生》这篇散文就是鲁迅离别藤野先生20年后,于1926年10月

12日在厦门大学写的,回忆了他1904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时的生

活片段。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

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这篇回忆性散文带有较多的文学性,注意典型事

例的描绘,着重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我们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课前预习

1.注音 绯红( fēi hïng ) 诘责(jié zé) 不逊( xùn)

托辞(tuō cí) 发髻(jì ) 舜帝 (shùn) 挟着(xié) 解剖(jiě pōu) 匿名(ni ming) 瞥见piē 畸形jī 杳无音信 yǎo

花梗 gěng 芋头 yù

2.解释

1)油光可鉴(jiàn) :头发抹油,梳的很光亮,像镜子样可以照人

2)抑扬顿挫(yì cuî):抑:降低;扬:升高;顿:停顿;

挫: 转折。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3)深恶痛疾(wù):厌恶而痛恨到极点。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摘抄

4)物以稀为贵:物品稀少就显得其珍贵。

5)诘责:质问并责备。

6)匿名:不署名或不写真实姓名。匿,隐藏。

7)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

事情

8)标致: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9)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

10)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

11)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12)瞥(piē)见:很快地看一下。

13)发髻(jì):挽束在头顶或脑后的头发。

14)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扒 pá 扒窃 扒手 系 jì 系鞋带 系扣

bā 扒房子 扒皮 xì 系统 中文系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清文章的段落结构。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习过程:

一、导:(5分钟)导入新课。

二、思:

(一)自主学习:(7分钟)

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章内容

1.在这篇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写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在这段经历中,作者

所写的事情都发生在那里?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重点写发生在哪里

的事情?

表明地点转换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摘抄

2.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

的,叙述线索又是什么?

一、见藤野前,在东京。

二、与藤野相识相处离别

三、对藤野的怀念。

(三)合作探究:

3.课文除直接写藤野先生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A.在东京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的恶浊、庸俗的生活;

B.赴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的深刻印象;

C.受到仙台医专的职员的优待;

D.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和看电影事件;

E.弃医从文的思想的转变.

三、议:要求: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以ABC学习共同体形式讨论上述问题动笔

答题,组员互查,然后组内展示、矫正。学科组长简单记出要点,寻找正确答案

并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展:展示反馈。

五、评:补充、点评、精讲。

六、助:组内帮助还没有理解或掌握的难点。

七、测:巩固检测:

1、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为 .

2、读读课文“在仙台”部分,概括一下,本部分一共记叙了哪几件事,表现

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摘抄

1、读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学习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导:回顾旧知

二、思:

(一)自主学习

1、找出表现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片断、内容加以分析理解。

⑴在东京

所见所闻—清国留学生的丑态、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所感——厌恶之极,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⑵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爱国朝花夕拾藤野先生的摘抄

⑶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

谊,作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

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2、弃医从文的原因:

看电影事件——思想受极大震动,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匿名信事件——个人与祖国的尊严受到侵犯

(二)疑难解惑 •合作探究:

以“藤野先生是一个______的人”的形式组织语句,选择角度概括人物形象

⑴课文如何描写初见藤野先生的形象?

外貌——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

举止——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白描

⑵文中具体写了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哪几个典型事例,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的什么

思想品质?

1)添改讲义——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严格要求

3)关心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裹脚——求实精神

课文具体写了四个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

⑶“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什么感情?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感激、怀念,体现在:

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的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和力量.

然后是因“状况无聊”对没有寄信和照片的愧疚之情.

三、议:要求: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以ABC学习共同体形式讨论上述问题动笔

答题,组员互查,然后组内展示、矫正。学科组长简单记出要点,寻找正确答案

并质疑(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四、展:展示反馈。

五、评:补充、点评、精讲。

六、助:组内帮助还没有理解或掌握的难点。

七、测:巩固检测:

理解人物

藤野先生:

1、外貌描写(白描)“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

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

出先生的( )

2、通过四件具体的事件,突出什么精神性格。

A、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 )

B、 ( )

C、 ( )

D、 ( )

3、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与藤野先生相比,你觉得

他“伟大”在何处?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人。

鲁迅先生

1、但最终鲁迅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是什么原因,使鲁迅“弃医从文”

的?

2、文中还写到哪些在日本的中国人?作者抓住什么特征,借用哪些修辞手法来

描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3、小结,由此可见作者是一个 的人,因此成为了我

们这课的暗的线索。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精彩语段,体味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

2、比较阅读

学习过程:

一、导:

二、思:精彩语句品味•合作探究:

1、精读1—2段,思考: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哪几句话相呼应?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与“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呼应

以极其厌恶的情绪和辛辣讽刺的笔触,描写了清国留学生恶浊庸俗的生活.流露出

作者矛盾、失望、痛苦、厌恶的复杂情绪.反衬一个爱国志士忧国忧民的悲愤.

(2)“实在标致极了”改为“实在丑极了”可以吗?

句中“标致”是反语,用以讽刺.“实在”表示“的确”的意思,用“实在”加强“标

致”,增强反语的讽刺力量,更强烈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鄙视和反感.而改动后

语意直露,缺乏了讽刺意味.

篇三:《朝花夕拾好段摘抄》

1、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如果一丝不走样,也掘出一釜黄金来,那自然是如天之福,但是,那时我虽然年纪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这样的巧事。

2、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3、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4、我所看的那些阴间的图画,都是家藏的老书,并非我所专有。我所收得的最先的画图本子,是一位长辈的赠品:<二十四孝图>。这虽然不过薄薄的一本书,但是下图上说,鬼少人多,又为我一人所独有,使我高兴极了。那里面的故事,似乎是谁都知道的;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朝花夕拾好段摘抄。但是,我于高兴之余,接着就是扫兴,因为我请人讲完了二十四个故事之后,才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5、阴间,倘要稳妥,是颂扬不得的。尤其是常常好弄笔墨的人,在现在的中国,流言的治下,而又大谈“言行一致”的时候。前车可鉴,听说阿而志跋绥夫曾答一个少女的质问说,“惟有在人生的事实这本身中寻出欢喜者,可以活下去。倘若在那里什么也不见,他们其实倒不如死。”于是乎有一个叫作密哈罗夫的,寄信嘲骂他道,“……所以我完全诚实地劝你自杀来祸福你自己的生命,因为这第一是合于逻辑,第二是你的言语和行为不至于背驰。”

6、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7、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从他那一面看起来,是一去之后,杳无消息了。

8、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了起来,是互相的嘲笑和悲哀。他眼睛还是那样,然而奇怪,只这几年,头上却有了白发了,但也许本来就有,我先前没有留心到。他穿着很旧的布马褂,破布鞋,显得很寒素。谈起自己的经历来,他说他后来没有了学费,不能再留学,便回来了。回到故乡之后,又受着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可容。现在是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但因为有时觉得很气闷,所以也趁了航船进城来。

9、他死后一无所有,遗下一个幼女和他的夫人。有几个人想集一点钱作他女孩将来的学费的基金,因为一经提议,即有族人来争这笔款的保管权,——其实还没有这笔款,大家觉得无聊,便无形消散了。

11、我这才回忆到前几天的一件事。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广告,末一句是“请全数到会勿漏为要”,而且在“漏”字旁边加了一个圈。我当时虽然觉到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也在讥刺我了,犹言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12、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即使人死了真有灵魂,因这最恶的心,应该堕入地狱,也将决不改悔,总要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

13、不过彼一时,此一时,彼时我委实有点害怕:掘好深坑,不见黄金,连“摇咕咚”一同埋下去,盖上土,踏得实实的,又有什么法子可想呢。我想,事情虽然未必实现,()但我从此总怕听到我的父母愁穷,怕看见我的白发的祖母,总觉得她是和我不两立,至少,也是一个和我的生命有些妨碍的人。后来这印象日见其淡了,但总有一些留遗,一直到她去世——这大概是送给<二十四孝图>的儒者所万料不到的罢。

14、大家一怔之后,便容光焕发地互相告语,并且研究这刺客是谁,汉字是怎样三个字。但只要是绍兴人,又不专看教科书的,却早已明白了。这是徐锡麟,他留学回国之后,在做安徽候补道,办着巡警事物,正合于刺杀巡抚的地位。

15、但是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一年中最高兴的时节,自然要数除夕了。辞岁之后,从长辈得到压岁钱,红纸包着,放在枕边,只要过一宵,便可以随意使用。睡在枕上,看着红包,想到明天买来的小鼓、刀枪、泥人、糖菩萨……然而她进来,又将一个福橘放在床头了。

16、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17、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18、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又不是她的名字,记得她自己说过,她的名字是叫作什么姑娘的。什么姑娘,我现在已经忘却了,总之不是长姑娘;也终于不知道她姓什么。记得她也曾告诉过我这个名称的来历:先前的先前,我家有一个女工,身材生得很高大,这就是真阿长。后来她回去了,我那什么姑娘才来补她的缺,然而大家因为叫惯了,没有再改口,于是她从此也就成为长妈妈了。(读后感)

篇四:《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00字》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 师藤野 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但藤野先生工作是很认真的,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敬佩。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00字。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的一视同仁,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还有一个人物,我对他们的印象也是极深的。是衍太太,她在<父亲的病>中出场。在“父亲”临死前,她让鲁迅叫父亲,结果让父亲“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00字(二)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读着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我不由得想起自己的童年,那么真实。顿时,贪恋起童年的味道。也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散发内心对童年的热爱。让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内心充满激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里,有欢笑有泪水。然而鲁迅的童年虽然也有不愉快的事情,但他表现出了不一样的心态。在阅读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时,就感觉在和鲁迅先生聊天。从鲁迅的文章中读出了朴实。就是以为内这份朴实,让读者感觉十分亲切。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样。

鲁迅先生是怀着真挚的情感怀念他童年的一切。

第一次<朝花夕拾>时,不明白书名的含义。爸爸说,<朝花夕拾>指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的人回忆起儿时的点点滴滴。

鲁迅的童年回忆就仿佛一篇感人的日记,不经意一翻会让你感到流连忘返。

那一点一滴的欢笑与喜悦,在我们有空时,不放翻出来品尝。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00字(三)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可以看到那个人似乎站在你面前一样。比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直到写完了这篇读后感,“感”到了这么多,()我觉得我才算是真正地读懂了<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400字(四)

早闻<朝花夕拾>,但没有机会去欣赏一下。所以,趁这个寒假,我饱读了<朝花夕拾>。初读<朝花夕拾>,似乎有些不知所云但顺顺溜溜地将全书读完后,便知其大概了。我最喜欢读的是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在幼年鲁迅的心中爽直而多嘴,有很多繁琐的礼节。但她又能做别人不能做的事,买到<山海经>。对于长妈妈鲁迅只挑了几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如长妈妈睡觉时伸开手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占领全床;切切察察说话时,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着点着对方或自己的鼻尖等,简略几笔,就活画了长妈妈的个性特征。

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文章也不错,可以从中读出少年时代一个敢爱敢恨的鲁迅。<朝花夕拾>真可以算得上经典了。(读后感)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白事邀请函范文十一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关于收受礼金违纪检讨书收受礼金礼品...
  • 部队万能检讨书5000字【七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6篇)
  • 白事邀请函5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