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书信函 >

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9-04    阅读: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第一篇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 本大题共9小题,共2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9题。

材料一:

千百年来,城市一直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我们的城市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发展,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梁思成先生的话或许能带给我们更多启示:“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的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组合的“生态系统”,有它吐纳呼吸的韵律、脉搏起伏的节奏和机体运行的规律。如果能科学的认识、尊重并顺应规律,就能促进城市健康运行;反之,城市发展就会出现严重的失调、失衡、失序等问题。

比如,有些地方,新区不断扩建,城市不断扩大,一圈地就是上千平方公里甚至几千平方公里,表面上热火朝天,但由于某些建设项目脱离实际,最后要么沦为野草丛生的烂尾工程,要么变为毫无人气的闲置建筑。这说明城市发展脱离实际,人为大搞“建城运动”,只能是“摊大饼”式的盲目扩张。

不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缺乏按规律办事的保障制度,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我们难免会有水平不够、认识不清的问题,加之一些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被一时的政绩或利益冲昏头脑,让“发展”为他们的任性埋单,使“大手笔”变成“大败笔”。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人类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活动的中心。因此,城市建设要考虑到经济、政治等因素,也要考虑人口、资源、生态、文化等因素。城市发展规律是一个彼此关联又彼此结合的复杂系统。

对城市的治理者而言,既要认识到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在中国超大型人口、超大型规模的现实情况下,去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要看到城市面临问题的普遍性,又要在中国发展转型的历史阶段中,去认识城镇化进入后期的显著特点。

“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中华文明延绵千载,积累了丰富的城市管理经验。早在南朝时期,“京师冀冀,四方是凑”,就引发了“不尔何以为京师”的感慨。一个农耕古国曾经拥有璀璨的城市文明,现在同样能把握城市“致密而紧凑”的构造,构建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取材于李拯的文章)

1.材料一中,梁思成的话给城市建设决策者们带来了哪些“启示”?(3分)

2.下列对城市发展中“大败笔”的形成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缺乏科学完善的保障制度 B.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不清

C.某些决策者追求政绩,利令智昏 D.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转型期

材料二: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

交通拥堵如肠梗阻,空气污染是哮喘,水污染是血液中毒,垃圾围城好比恶性肿瘤,文脉隐没好似失魂落魄„„“城市病”疾在腠理肌肤,根在经脉脏腑。大城市“得病”,暴露出的正是短视规划带来的长久危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考察一个城市首先看规划,“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

当城镇化率过半、“乡土中国”开始转向“城市中国”时,我们也迎来了城市大发展大建设阶段。如何规划、建设、管理好城市家园,这一课题摆在各级管理者面前;怎样避免规划失误、规划折腾,更显紧迫。这方面,教训不少、代价很大。百米高楼建成仅16年就被爆拆,亚洲最大室内足球场使用不到10年便被扫入历史,类似的“短命建筑”,很多地方都出现过。据研究估测,“十二五”期间,每年“短命建筑”导致的浪费甚至高达4600亿元。而道路的“开膛破肚”,在许多城市也频频上演,浪费资金不说,更制造了交通拥堵,百姓叫苦不迭。

这背后,既有我们对城市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也有规划设计与执行的不到位。一方面, “规划跟着项目走”,我国城市规划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缺少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缺少地方特色。另一方面, “一任书记一座城,一个市长一新区” 的“规划换届”现象时有发生,长官意志代替严肃规划,导致蓝图落地变形走样。

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大、城市密度高、正在大建设大发展的国家来说,这些“风险”难以避免。大城市功能该怎样定位?空间布局如何才合理?文化特色该怎样体现?产业园区与居民区如何和谐相处?城市的包容性与有限的承载量怎样匹配„„如此种种,对城市的建设与管理都是巨大挑战。

城市规划如一部交响乐,倘若指挥不当、“独奏”互相掣肘,就会引发混乱。一旦缺乏空间、规模、产业的统筹,失去了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整合,城市就会失去秩序。不同城市之间的规划,如果跳不出一亩三分地,区域就难以优势互补,也会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因此,一个城市的规划,要承上启下,兼顾左右,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好的规划必然是和谐处理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最终达成人在尘嚣、心守宁静的美好愿景。

规划要做到科学,从来不是“我说了算”,而是政府、专家、百姓“共同说了算”。多考虑百姓需求,才可能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才能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小桥流水、杏花春雨、秋月霞天、渡头落日„„多少城里人拿这些诗词来点缀自己的梦里桃源,以期“我的城市”日行无碍、夜眠无噪,看得到四季、留得住历史。也许有一天,用“诗意城市”包裹科学规划,回应百姓企盼,才能弹奏出城市发展的美妙序曲。( 取材于姜赟的文章)

3.请根据材料二回答,如何铲除“城市病”之“根”。(2分)

4.根据第五段内容,概括说明城市规划应怎样“承上启下,兼顾左右”。(4分)

5.下列对材料二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叫苦不迭:“迭”应写为“叠”。 B.掣肘:“掣”读音是“chè”。

C.统筹:“筹”意为“计划、谋划”。 D.尘嚣:指人世间的纷扰、喧嚣

材料三:

建筑,承载了一座城市文明的历史;而一座城市,是放大了的建筑,它以文化为基,以历史为柱,以精神为顶。客观说,新建筑与老建筑、新建区与老城区,在城市难免有矛盾与冲突。如何让情感记忆穿越历史,成为城市的魂;如何让今天的城市风貌,给岁月以文明。这些给城市建设者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唯有守住城市的风貌特色,让传统与现代笔断意连,才能让城市文化与精神延续下去。

历史上,我们就对城市建设、对空间秩序有着极为丰富、智慧而又深刻的认识。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很多城市却丢了魂。因为“重新城、轻老城”“拆真古迹、建假古董”,不少城市抹去了自己的历史文化而丧失根基;在照搬照抄中,城市缺失了自己的特色风貌而泯然于众;在贪大、媚洋、求怪的风气中,“第一高楼”相互攀比,“山寨白宫”频频亮相。跟文化越来越远,与浮华越来越近;同传统越来越远,与西化越来越近。中国城市建设中的种种乱象,也反映了一些城市治理者肤浅的文化观。正是对城市历史文化的“ ”,才会一哄而上地“造城”,留下“千城一面”的尴尬;正是对城市建设规律的“ ”,才有了对传统的肆意破坏,做出割断历史文脉的糗事;正是对城市文化保护价值的“ ”,才有了济南老火车站先被拆掉、20年后复建的反转。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精神之根。去年年末的一场雪,让人们不惧严寒赶往故宫寻找“老北京”。“白雪镶红墙,碎碎坠琼芳”,风雪中的故宫变成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贴地的音符,变成了天地间独一无二又教人守望的文化坐标。这样的文化符号其实散见于全国各地:不仅有文物古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还有更多暂时不那么知名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城市的固体记忆,都曾在历史风尘中留下沧桑故事,有了它们,城市的编年史才得以续写。

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的精神与城市的特色风貌往往互为映衬。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让人直观地感受到“典雅、内敛、简奢”;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让人体会到弄潮精神与开放情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能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因为此中不仅有“钱塘自古繁华”的商业文明,更是“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城镇化进程。时代的加速度,也催促着人们去更好地坚守“文化的城市”“精神的城市”,守护城市里的文化乡愁。不让城市的文脉中断,城市的精神才得以永存。(取材于何鼎鼎的文章)

6.下列依次填入材料三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B.不知不觉 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C.不知不觉 无知无畏 后知后觉 D.后知后觉 无知无畏 不知不觉

7.根据材料三回答,为什么“风雪中的故宫”“苏州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杭州的钱江潮涌、平湖秋月”等能成为城市的“文化符号”。(4分)

8.参照材料二的标题“规划科学,才能打造‘诗意城市’”,给材料一和材料三拟写标题(4分)

9.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和链接材料,为“大栅栏更新计划”提出三条具体建议。(4分)

【链接材料】大栅栏位于北京的中心地段,在1.2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至今保留着明末清初的“三纵九横”格局,保存着大量古老建筑,汇聚着60多家老字号商铺。它是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方,存在着公共设施不完善、区域风貌不断恶化等问题,如何合理布局是规划者面临的巨大挑战。【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二、本大题共六小题,共21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5题。

卜居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甲)而蔽障于谗。(乙)心烦虑乱,(丙)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①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②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③,喔咿嚅唲④,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⑤,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氾氾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吁嗟默默兮,谁知吾之廉贞!”

詹尹乃释策而谢,曰:“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此事。” (取材于《楚辞·卜居》)

【注释】①太卜:官名,掌管占卜。②悃悃款款:忠实诚恳的样子。③哫訾栗斯:阿谀逢迎。④喔咿嚅唲:强颜欢笑的样子。⑤突梯滑稽:态度圆滑,善于迎合世俗好恶。

10.在第一段甲、乙、丙的哪一处,填入“而”字最符合文意?(3分)

11.根据文意判断,下列选项与屈原之“所疑”无关的一项是(3分)

A.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B.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C.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D.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取材于《楚辞·渔父》)

12.下列诗句中“渔父”形象与《渔父》中的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B.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江上渔者》)

C. 渔樵引入新花坞,儿女扶登小锦城。(范成大《携家石湖赏拒霜》)

D.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杨慎《临江仙》)

13.对下列语句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喻指屈原生活的社会不辨贤庸,人才弃置不用,庸人煊赫一时。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詹尹劝解屈原,人各有长短优势,皆有可取之处,不必求全责备。

C.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后要弹冠振衣,屈原借此表达洁身自好的心态。

D.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渔父以之劝说屈原与世推移。

【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14.《卜居》和《渔父》中“清”“浊”有多层意思,请分别解释这两个词在文中的含义。(5分)

15.结合《卜居》《渔父》的内容,在下面文字的(1)(2)处,补写出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语句。(4分)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____________。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6~19题。

永遇乐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辛弃疾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比著儿曹,累累却有,金印光垂组。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但赢得,靴纹绉面【注】,记余戏语。

【注释】靴纹绉面:北宋田元均任三司使,曾对人说:“做三司使数年,强效多矣,直笑得面似靴皮。”

16、根据词意,解说“烈日秋霜”的含意。(3分)

17、本词下阙虽未有“辛”字,却“辛味”十足,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其所蕴含的“辛味”。 (6分)

18、本词“戏赋辛字”,妙趣横生,请任选一个角度对词之“妙趣”加以赏析。(6分)

19、辛氏“忠肝义胆”这种精神品格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很多体现,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辛弃疾以廉颇自比,表达他老当益壮,渴望报效国家的赤诚之心;《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____________”赞扬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耿耿忠心;《岳阳楼记》“____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句,则反映出范仲淹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5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4题。

①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

②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帖,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

③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这渡船一次连人带马,约可以载二十位搭客过河,人数多时则反复来去。渡船头竖了一枝小小竹竿,挂着一个可以活动的铁环,溪岸两端水面横牵了一段废缆,有人过渡时,把铁环挂在废缆上,船上人就引手攀缘那条缆索,慢慢地牵船过对岸去。船将拢岸了,管理这渡船的,一面口中嚷着“慢点慢点”,自己霍地跃上了岸,拉着铁环,于是人货牛马全上了岸,翻过小山不见了。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

④但不成,凡事求个心安理得,出气力不受酬谁好意思,不管如何还是有人要把钱的。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这弄渡船的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一面说:“不吸这个吗?这好的,这妙的,味道蛮好,送人也很合适!"茶叶则在六月里放进大缸里去,用开水泡好,给过路人解渴。

⑤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

⑥女孩子的母亲,是老船夫的独生女,生下她后不久就去世了。在一种奇迹中,这遗孤居然已长大成人,转眼间便十三岁了。为了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老船夫随便给这可怜的孤雏拾取了一个近身的名字,叫作“翠翠”。

⑦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地在水边玩耍了

⑧老船夫不论晴雨,必守在船头。有人过渡时,便略弯着腰,两手缘引了竹缆,把船横渡过小溪。有时疲倦了,躺在临溪大石上睡着了,人在隔岸招手喊过渡,翠翠不让祖父起身,就跳下船去,很敏捷地替祖父把路人渡过溪,一切皆溜刷在行,从不误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和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⑨风日清和的天气,无人过渡,镇日长闲,祖父同翠翠便坐在门前大岩石上晒太阳。或把一段木头从高处向水中抛去,嗾使身边黄狗自岩石高处跃下,把木头衔回来。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听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或祖父同翠翠两人,各把小竹作成的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过渡人来了,老船夫放

下了竹管,独自跟到船边去,横溪渡人,在岩上的一个,见船开动时,于是锐声喊着:

⑩“爷爷,爷爷,你听我吹,你唱!”

⑪爷爷到溪中央便很快乐地唱起来,哑哑的声音同竹管声振荡在寂静空气里,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 ⑫有时过渡的是从川东过茶峒的小牛,是羊群,是新娘子的花轿,翠翠必争着作渡船夫,站在船头,懒懒地攀引缆索,让船缓缓地过去。牛羊花轿上岸后,翠翠必跟着走,送队伍上山,站到小山头,目送这些东西走去很远了,方回转船上,把船牵靠近家的岸边。且独自低低地学小羊叫着,学母牛叫着,或采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

⑬茶峒山城只隔渡头一里路,买油买盐时,逢年过节祖父得喝一杯酒时,祖父不上城,黄狗就伴同翠翠入城里去备办东西。到了卖杂货的铺子里,有大把的粉条,大缸的白糖,有炮仗,有红蜡烛,莫不给翠翠很深的印象,回到祖父身边,总把这些东西说个半天。那里河边还有许多上行船,比起渡船来全大得多,有趣味得多,翠翠也不容易忘记。(取材于沈从文《边城》)

20.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③段详细介绍小溪渡口及摆渡方式,写出了边城地势险要,表现了边城人因陋就简、俭省节约的生活智慧。

B.小说以平和的语气叙述了老船夫的身世及祖孙相依为命的生活境况,在感人的祖孙深情中蕴含着淡淡的悲凉。

C.爷爷的歌声和翠翠的竹管声使得“溪中仿佛也热闹了一些”,二人的唱和凸显了环境的静谧与祖孙心境的安闲。

D.小说结尾处茶峒山城里杂货铺的物品和河边大船给翠翠以深刻的印象,反映出“外面的世界”让翠翠感到新鲜、有趣。

21.下列关于小说语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运用顶针的修辞手法,寥寥数笔,既交代了边城的位置、环境,又引出了故事的主人公,语言自然简洁,明白晓畅。

B.小说中的三个“俨然”都是形容“很像”之意,作者用以突出爷爷的淳朴善良,翠翠的天真活泼,黄狗的忠诚尽责、通人性。

C.第⑫段中,作者运用“懒懒”“缓缓”“低低”等词语,准确刻画出翠翠作渡船夫时懒散懈怠、天真贪玩而又娇羞可人之态。

D.小说刻画人物既使用了“蛮好”“溜刷在行”等方言土语,也运用了“镇日长闲”“横溪渡人”等典雅之词,用语可谓亦俗亦雅。

22.第②段画线的语句生动地写出了潭水的清澈,令人联想到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2分)

23.小说节选部分表现出边城茶峒怎样的民风?是如何表现的?(6分)

24.汪曾祺说:“景是人物所在的环境,是人物的外化,人物的一部分。景即人。”请以翠翠为例,赏析小说节选部分是如何以景写人的。(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25微写作(10分)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日前,"中国民族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拉开帷幕。请你以品牌宣传员的身份,向活动参与者推介一个优秀的民族品牌。要求:重点突出,得体合宜。

(2)许多著名景点经常人满为患,于是有人感叹"风景太累,也该歇歇了"。对这一观点你是否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以理服人。

(3)在你参观过的博物馆,科技馆,名人故居等场所中,哪件展品让你感触最深?请以这一展品为对象,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富有文采。

26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南开中学百年来一直要求学生"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北京大学等高校把宿舍作为促成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载体,以"大家筑小舍,小舍出大家"为追求。

上面材料引发你对"养成教育"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文章。

语文必修1.2.3.4复习题5(含答案讲解)
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第二篇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珠玑 婉约 烟柳画桥 良霄 晓风残月

B.骤雨 羌管 繁花似锦 樯橹 金戈铁马

C.苍陌 吴钩 千里清秋 嬴取 斜阳草树

D.梧桐 憔悴 暗香盈袖 消魂 凄凄惨惨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无绪:没有头绪。 ..【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B.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于礼法。 ..

D.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永昼:永远白天。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永,字首卿,原名三变,北宋词人。他继承并发展了民间的和文人的词的优良传统,为宋词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并给后代的词以相当大的影响。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本单元学习的两首词都是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的作品,都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的内心苦闷,阐发了他的人生感悟。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北宋词人。他的词中多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之思和爱国之情。

D.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她通晓金石鉴赏,能诗善文,词的成就尤其突出。

5.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2) , ,十里荷花。

6.对《望海潮》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所以在词的上片极力赞扬杭州自然环境之秀美、城市经济之繁荣。

B.词人先对杭州作了总体介绍:“东南形胜”,地理位置重要;“三吴都会”,社会条件优越;“钱塘自古繁华”,有着长期繁盛的历史。接着对“形胜”“都会”“繁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

C.词的下片极写杭州黎民百姓之安居乐业。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季皆美的西湖上,从早到晚都有游兴颇浓的人群,他们或“羌管弄晴”,或“菱歌泛夜”,一派祥和欢乐。

D.词的最后两句虽然有粉饰太平的味道,却也部分程度地反映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7.对《雨霖铃》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是写作者离开京城时,与情人在长亭话别的情景。首先交代了离别的季节、时间和地点。“寒蝉凄切”,点明是暮春时节;“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和地点;“骤雨初歇”,点明气候。这些景物描写烘托出一种凄冷沉郁的气氛。

B.上片,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C.下片,词人从实写眼前之景转到预想别后之情,虚实相济,多方位地表达了自己的惜别之意。这首词铺叙委婉,语言清畅,音节幽咽,充分表现了慢词的优点和柳词的艺术特色。

D.这首词的上下片过渡巧妙。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用的是半虚半实的写法,由此过渡到下片的虚写。下片的开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也承接得巧妙,更深地开拓了词的境界。

8.对《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一首怀古词,写于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黄州时期。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表达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以及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B.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既有景物描写,又有人物刻画和情感抒发,作者把这些内容融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意境。

C.词的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D.词中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然而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词的结尾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充满了消极苍凉的思绪,不能全面体现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9.对《定风波》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愤懑至极,无法解脱之情。

B.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

C.“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

D.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10.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于作者66岁高龄镇守京口之时。表达了词人对南宋朝廷忘记国耻不思北伐,以及对自己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

B.词的上片缅怀两位古代英雄。作者对孙权和刘备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的精神气概。

C.下片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况,表达了要北伐抗敌的迫切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这个结句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D.这首词的用典最为突出,可以说是一句一典,作者的生活经历和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几乎全是通过历史典故诉说出来的。辛词刚健、雄放的独特风格和繁复、新颖的典故用法,使他在词史上成为豪放派的杰出代表,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

11.对《声声慢》一词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声声慢》是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她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B.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统领了全词的内容,展示出一种凄凉、萧条的意境。

C.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而这种情景,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

D.全词展现出作者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我们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 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

【惯看秋月春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好事近①

陆 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饮一口汨罗江

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

我报以苦笑。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白事邀请函范文十一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关于收受礼金违纪检讨书收受礼金礼品...
  • 部队万能检讨书5000字【七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6篇)
  • 白事邀请函5篇
  • 白事邀请函【四篇】
  • 白事邀请函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