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23    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群众路线读书活动读后感》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题是提倡艰苦奋斗精神。开篇列举了一些古圣先贤的故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人才都是来自基层,经过艰苦磨练。文章接着论述了成功的途径和方法:“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意思是说要成功,先要使其遭受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和挫折,使性格坚韧起来,能力增强起来,知识丰富起来,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最后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明如果人在安乐中生存,那他就会失去对外界诱惑的抵抗,对生活真谛的领悟,最后会像“温水效应”中的青蛙一样,在安逸中不思进取,进而一步步精神堕落。

安逸享乐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但这往往是堕落的开端;忧愁祸患的确会给人带来身心上的痛苦,但却也是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中国历史上一个个封建王朝的灰飞烟灭,世界历史上许多庞大帝国的土崩瓦解,当今国际舞台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凄然垮台,都印证了这个道理。古往今来,因成绩而滋长骄傲自满,由舒适而滋生享乐奢靡,忘乎所以,玩物丧志,遭受挫折乃至灭亡的事例不胜枚举。例如,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浩浩荡荡的农民大军挺进北京城,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推翻统治时间长达276年之久的明王朝。然而,农民军将领进城后骄傲自满,享乐成风,丧失民心,仅一个多月就被入关的清兵赶出北京城,落荒而败。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历史中,我们可以学习到经验教训。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大好形势面前,一些党员干部开始产生骄傲自满、急于求成的情绪,甚至滋生不思进取、颓废享乐的思想。还有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滋长,甚至以权谋私,走上腐化堕落、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些问题都不容忽视。

而目前正在全党深入开展的“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所有党员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规定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特别是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四风”问题是当前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四风”问题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严重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特别是距离群众最近的基层干部。我们务必要警醒起来、行动起来,认真反思,深刻检讨。一是要在查找“四风”中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找准自己在作风上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严格的尺子衡量自己,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深挖根源,分清是非,总结经验教训。二是要敢于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让党员和群众向我们聚焦,帮我们查找问题、揭短亮丑,用群众的评判照镜子,找准作风之弊、行为之垢的靶子。三是要正视查摆出来的问题,正视自己身上的毛病,不回避矛盾,真正拿出改正的诚意和决心,以改进作风的实际行动和

成效提高自己,带动和取信于群众。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居安思危的忧患心态和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三
《实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考复习要点》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一、文学常识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

二、语音、停顿

1、说yuè 鬲gé 拂bì

2、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衡,通“横”, 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弼。

四、古今异义词

1、举于版筑之间 筑:今义,建筑、修路 古义,捣土用的杵

2、举于士 士 今义,士兵 古义,狱官

3、百里奚举于市:市 今义,城市 古义,市场,做买卖的地方

五、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2、劳其筋骨 劳,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劳累

3、饿 使......饥饿

4、空乏 使.... 穷困缺乏

5、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颠倒错乱)其所为

6、人恒过(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7、入则无法家拂士:在里面, 指国内。

8

六、一词多义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给)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七、重点词语

1、故天将降大任 大任,责任,担子。

2、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意愿)。

3、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4、衡于虑:思虑堵塞。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于色:征验于颜色。意思是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征:征验。而后喻:明白,了解。

八、重点句子解释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饿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会有

灭亡的危险。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九、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阐述在思想

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8)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所举的6个事例中的人物最终被举荐或任用的原因。都经受过苦难的磨炼。

(9)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10)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

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十、开放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

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附论证本文观点的名言及事例:勾践,卧薪尝胆。艰难困苦,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

亡身。

3、请再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

(张海迪、爱迪生)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例: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

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

考试题集锦

一、(山东淄博市)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

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 , 。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忠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2.解释加点的字。(3分)

①衡( )于虑 ②而后喻( ) ③以光( )先帝遗德 ...

13.(甲)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是: , 。

(甲)文中的“法家拂士”具体是指(乙)文中的 。

(乙)文中,作者解决“危机”的办法是 (3分)

二、2004年泰安市

[甲]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恒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加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

[乙]郑之鄙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无所用,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又无所用,则还为盖焉。未几,盗起,民尽戎服,鲜用盖者。欲学为兵,则老矣。越有善农者,凿田种稻,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弗听,而仍其旧,乃大旱连岁。计其获,则偿歉而赢焉。故曰:“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选自《郁离子》)

5、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 ②郑之鄙人学为盖 鄙: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6分)

① 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

②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 译:

7、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4分)

答:甲文的主要观点:

乙问的主要观点:

共同特点:

三、贵阳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语段中加点的词。(2分)

①故 ②是

2.翻译“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这个句子。(2分)

3.语段主要论述了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曾益其所不能”的效果或成就。请紧

扣这一论述,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3分)

4.语段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有人对这句话持不同见解。请阅读下面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3

分)

(相关链接材料)

有些错误没机会改正

日前,48岁的喜剧演员牛振华因酒后驾车惨遭不幸。出事后牛振华的家属发表了情真意切的公开信:“一生谨慎的他犯了一次错误,而他惟一一次错误,却让他不再有改正的机会,也给我们造成终生的遗憾!”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这些话不能说不对,但有些错误是致命的,瞬间发生,没有纠正的机会。

四、2006年河南省

(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

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2)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0.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21.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

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五、攀枝花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D、必先苦其心志 .域:区域、地域 畔:通“叛” 背叛 举:被选拔,被起用 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

A、以属予作文以记之 B、之杜少府之任蜀州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C、于曹操比于袁绍 D、而择其善者而从之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

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

成功。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翻译:

六、2007年襄樊市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入则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五
《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26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学常识

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出处是《孟子》,《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⒉孟子,名 轲 ,字子舆,战国时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把他和孔子并称为“孔孟”,并称其为“亚圣”。 ⒊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⒋《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二、根据要求填空或按要求默写原文

⒈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委靡,必将导致灭亡。

⒉本文的标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请写出两个与题目两个分句意思相关的成语,并解释。

(1)多难兴邦:国家多灾难,可激发人民发奋图强,战胜困难,使国家兴盛。

(2)玩物丧志:只顾欣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志气。

⒊第二自然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⒋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成的,文中能表现磨练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⒌全文写法上,层层深入,结构严谨,论证有力:

“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上文“行拂乱其所为”说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上文“苦其心志”说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上文“动心忍性”说的。

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⒎本文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被人们广为传诵,成为名言。请你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⑶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三、字音、字形

舜(shùn) 畎(quǎn) 傅说(yuè) 游说(shuì) 胶鬲(ɡé) 管夷吾(wú)

孙叔敖(áo) 百里溪(xī) 拂(fú)乱 法家拂(bì)士

四、通假字

⒈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 解释:增加

⒉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 解释:阻塞,不顺畅

⒊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 解释:辅弼,辅佐

五、古今异义

⒈舜发于畎亩之中 古义:被起用 今义:送出,发生

⒉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被举用 今义:往上托,推举 ⒊征于色,发于声 古义:证验,表现 今义:走远路,打比方

⒋而后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说明,打比方 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古义:这样以后,这样„„才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⒍所以动心忍性 古义:用这些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⒎入则无法家拂士 古义:在里面,指国内(名词) 今义:进入(动词)

⒏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古义:在外面,指国外(名词) 今义:出去(动词)

⒐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六、一词多义

⒈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⒉ 是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样的,代词)

发于声(发出,抒发) 斯是陋室(是,判断词)

⒊拂 行拂乱其所为(fú 违反,阻挠) ⒋ 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入则无法家拂士( bì辅弼,辅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在,给)

征于色,发于声(在)

生于忧患(由于)

⒌而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而后”,然后)

⒍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七、词性活用

⒈必先苦其心志 苦:使„„痛苦

⒉劳其筋骨 劳:使„„劳累 使动用法

⒊饿其体肤 饿:使„„饥饿

⒋空乏其身 空乏:使„„穷困缺乏

⒌行拂乱其所为 乱:使„„颠倒错乱

⒍所以动心忍性 动:使„„惊动 使动用法

⒎然后知生于忧患 生:使„„生存发展

⒏而死于安乐也 死:使„„萎靡死亡

⒐人恒过 过:犯过失,犯错误(名词作动词) ⒑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国内(动词作名词)

⒒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国外(动词作名词)

⒓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敌:敌对的(名词作形容词)

八、文言句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畎亩之中”做“发”的状语,“于版筑之间”做“举”的状语,此句是状语后置的倒装句,还是被动句)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

九、阅读理解

⒈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

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

⑹百里溪(奴隶)

这六个人的共同点是都出身卑微,历经磨难,又都有所作为。

⒉第一自然段,从议论的角度看,它的作用是:

为下文论述论点提供有力的事实论据。论证方法:事实论证 ⒊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修辞,作用是:概括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突出“生于忧患”这一中心论点,增强语势。

⒋从行文看,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一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是人”指上述六人及此相似的其他人,作者认为,对那些将要委以重任的人物,应该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磨练,最终达到今天人们说的“铁不炼不成钢”,“玉不琢不成器”中的“成钢”、“成器”的境界。

⒌本文开头列举一系列的历史人物,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造就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第三段第一句从正面讲人处困境才能奋发,第二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从反面讲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本段由个人推论到治理国家,进一步论证艰苦磨练的必要性。

⒍“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与“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两句分别从人们的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说明人处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⒎选文中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得出的结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全文看,作者着重强调或议论的重心应在其中的“生于忧患”一句。

⒏全文先后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⒐第四段独立成段,作用:强调,突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⒑你能列举出一个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吗?

例:吴越之战后,越王卧薪尝胆,最终打败吴国,取得胜利;而吴王夫差却贪图享乐,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⒒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答:磨练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人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享乐。

⒓孟子认为只有逆境可以造就人才,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观点:(1)逆境可以造就人才。(2)顺境也可以出人才。(3)顺境和逆境都可以出人才。

阐述理由:(1)树立远大志向。(2)不满足于现状而艰苦奋斗。

⒔应当怎样认识“故天降大任于是也„„曾益其所不能”。这段话无论是对一个人还是对一个国家,都是正确的。对于一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对于一个国家树立正确的治国策略都有积极的认识作用。它从思想、身体、心性、才能等方面,揭示了磨难和艰苦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或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可以启

发人们正确地对待所遭受的挫折和困苦,激励人们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进而建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段话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是以静止和片面的眼光,夸大了磨难对于身体的影响,把艰苦的生活看成了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排除了顺境造人的可能性,这是孟子思想局限性的体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讲义》

中考文言文复习《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使„„惊动 同“增”,增加

在里面,指国内 在外面,指国外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四书之一。现存七篇,二百六十一章,约8.5万字。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关于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方面问题的论争。文章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流畅,且富于感情色彩。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二、 读音: 畎亩(quǎn) 傅说( yuè ) 胶鬲( gé ) 行拂( fú ) 法家拂士(bì ) ....

三、词类活用

1、劳其筋骨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 .

2、 饿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饥饿) .

3、空乏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 使„„受穷困) ..

4、 所以动心忍性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惊动 , 使„„坚忍) ..

5、 行拂乱其所为 (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颠倒错乱) .

6、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7、入、出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四、古今异义词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动词 ) .

2、举于版筑之间 (古义:捣土用的木杵 今义:建筑、修路 ) .

3、举于士 (古义:狱官 今义:士兵 ) .

五、多义词

1、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 征于色 ( 在 ) ...

2、发:发于畎亩(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

3、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 法家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

4、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

六、 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 (曾 通“增”,增加) .

2、困于心衡于虑。 (衡 通“横”,梗塞,不顺) .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 通“弼”,辅弼,辅佐) .

七、相关成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八、相关对联。

1、人无忧将死 国无患必亡

2、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3、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4、孔仲尼厄而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5、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来纨绔少伟男

九、文章主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中心意思: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

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十、用原文填空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

8、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逆境能成才。顺此事实,作者认为要成就大业就要在、行动 、 生活 三方面经受磨练。第二段扣住第一段中的“ 动心忍性 ”这四个字稍稍展开论述,先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条件,再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十一、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答:基本是按照年代顺序。(只是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和事实论证。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

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1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由此可联想到一个成语: 居安思危。

18、第一段列举六个人物,他们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都出身卑微,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19、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特殊事例,归纳出第2段的普通性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0、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意在引出下文议论。

21、本文讲了哪两方面的问题?有怎样的相似之处?这样写的根本目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造就人才需要艰苦的客观环境的磨练和自己的主观努力,而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与个人的成长因素相似,要有因敌国而生的忧患意识(客观环境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有法家拂士这样的贤臣,国家便能兴旺。

22、有人做事怕犯错误,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犯错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失败是成功的奠基石。

十二、课外拓展延伸题。

1、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

①我认为“逆境能成才”是对的,孟子曰:“困于心衡虑于而后作。”就是说人经历磨难,必须经历一番苦心焦虑,才能奋起有作为。因此,人处在逆境中,要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奋斗的精神,就能够身处逆境求生存、发展,如苏轼在逆境中仍然乐观,写出那么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②“顺境也能成才”现在我们多数人是处在顺境当中,应树立“安乐求发展”,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安乐”,把顺境当作起飞的宽广跑道,有理想,有毅力,有一股拼搏精神,不断进取。那么,即使我们是处在顺境,我们同样能够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比尔·盖茨”

③我认为“逆境”和“顺境”是否成才,关键是在于人“为”还是“不为”。“为”无论处在忧患之中,还是处在安乐之中,都可以求“生”,可以成才;“不为”,无论是处在逆境中还是顺境中,都难免一“死”因此“逆境”和“顺境”都只是外界条件,关键是看你有无理想,有无毅力,有无奋斗的精神,只要一个人主观有理想,有毅力,有不断进取的精神,无论是处逆境或顺境都能求生存发展。如邓小平同志的“三起三落”。

2、有人认为现在生活优越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了现实意义。请举例谈谈你的看法。 事例:勾践,卧薪尝胆。 艰难困苦,玉汝玉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3、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不超过20个字)

如:“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等。(言之成理即可)

4、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5、这篇散文也是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了什么道理?

正、反两面论证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6、 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7、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

成材离不开主观努力。

8、有人做青蛙实验,放开水中逃生,却在温水中死亡,说明了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9、在物质生活已经丰富的今天,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当然不能。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

10、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观点的认识

学习生活中也会有困难、挫折,只要我们当作磨练自己的机会就会克服困难,增长才干,有所进步,不能贪图享受,这样将一事无成。

11、《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结合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

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

12、孟子在两千年前就警示人们有忧患意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起你什么样的共鸣?

物质生活优越了,仍然需要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九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感

江苏南通市十三中 王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是战国时期儒家大师孟子写的。我读了这篇文章之后觉得它的篇幅虽短,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同时我也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逆境使 人立志,顺境使人丧志。

不是吗?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这六位个人都是经过艰苦的磨练,克服重重的困难,锐意进取,成了有所作为的人,虽然原来他们并不为人们所知。其实,这种人是很多的。

大家都听说过“卧薪尝胆” 这个故事吧。它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迫带着妻子到吴国去给吴王当差当奴仆。回国后,勾践为了不致让安逸的生活把自己报仇的决心消磨掉,夜间睡在柴草上,并在住处悬挂着苦胆,吃饭睡觉之前经常尝尝那胆的苦味,以激励自己的斗志。经过长期准备越国打败了吴国,雪了国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身处逆境,只要勇于拼搏,有坚强的毅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但是如果安于享乐,不奋发向上,就会一落千丈无所作为。 我国古代有一位秀才叫江淹,他很有才气,他的诗 也曾轰动一时,但由于后来做了大官在顺境中生活,丧失了学习之志,整天安于享乐,结果使自己的才气衰退到和平常人无异。后人为了不重蹈江淹的覆辙,总结出一句话成语叫“江主才尽”。可见,安于享乐危害之大。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 ,因为一直处在逆境之中,也曾

经在学习上松懈过。有一次语文单元测试,我得了全班第一名,就开始飘飘然了,老师要求我们背古文《曹刿论战》,我只是草率地看了两遍,结果默写时有好几处默不出来。第二次单元测试,许多同学都取得了好成绩,我只考了近八十分。这次考试使 我的头脑清醒了,我为自己没有树立远大和理想而感到羞愧,同时我暗暗地给自己鼓励,千万不能泄气,应该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百折不挠地向前迈进。我总结了考试中不好的原因端正了学习态度,明确了学习目的在毕业考试中,我的语文成绩终于获得了全班第一名。可是我并不满足,因为我知道海水舀不尽,知识学不完,著名文学家郭沫若说过:“一个人总要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不然会不知不觉沉下去的”。是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那些在逆境中不懈努力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对社会做出贡献,。

我学习了这篇文章,还想了很多很多,但会得到最深还是这两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体会篇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十二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导学设计

一、预习导学

1、给生字注音并对加横线解词。

畎( )亩 : 曾( )益: 拂( )士: 拂( )乱: 胶

鬲 傅说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 衡: 拂:

3、词类活用。

劳( )其筋骨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 所以动( )心忍( )性 行拂乱( )其所为 必先苦其心志,( )

人恒过( ) 入则、出则( )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 古义: ) 举于士(今义: 古

义: )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征于色(在)生

于忧患

而:而后作 而死于安乐也

发:发于畎亩 发于声 拂:行拂乱其所为 拂士

6、重点词语解释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而后作 ④、征于色

⑤、而后喻 ⑥、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法家: 拂士:

⑦、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⑧、国恒亡 ⑨、生于忧患

7、重点语句翻译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⑥、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8、课文内容理解

①、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 ②、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 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

二、整体感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四段,可分为三部分。请写出各部分的大意。

第一部分(第1、2段):

第二部分(第3段):

第三部分(第4段):

三、探究展示: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

3、仔细阅读本文,找出课文中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的句子,说说这种修辞手法在文中

的作用?

4、本文一开头为什么要先列举出古代圣君贤相的事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请

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5、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论述,论述

了什么道理?

6、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 ),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

句子( )。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

好处的句子是( ) 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 )

7、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能担大任者必须具备哪些性格?)

答:

8、人在磨难中有什么益处?(人能担大任的主观条件?)答:

9、人怎样才能生存发展?(用文中几个字作答)答:

10、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答:

11、得出的结论句是( )

四、体会本文论证的思路

1、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答:

4、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答:

5、请简要说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思路。

21、拓展: 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

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

五、课堂检测

1、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和□□□□。 (用课文词语回答)

2 、开篇列举的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试具体比较分析。

3、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 。请写

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4、孟子说理散文的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你以选文第②段为

例加以具体分析。 5文中列举的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6、文中论述的核心问题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而开篇却不惜笔墨列举了六位历史

人物,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7、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8、‘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9、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10、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11、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12、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13、 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4、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

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这

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

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四、练习反馈: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③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

舜发于畎亩之中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⑧舜发于畎亩之中 ⑨空乏其身 ⑩衡于虑 ⑾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⑿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⒀必先苦其心志 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⒂人恒..过然后能改 ⒃池.非不深也 ⒄委而去之 ⒅故君子有不战 ⒆兵革非不坚利也 ⒇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1)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饿其体肤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然后知生于怃患而死于安乐也。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⑤人恒过然后能改。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⑨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⑦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三)、选择题

1.选出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于:困于心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其: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者:出则无故国外患者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孔子云:“何陋之有?”

2.选出词义相同的一项 ( )

A.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上使外将兵 B.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C.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恐前后受其敌 D.发:征于色,发于声 野芳发而幽香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B.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恒过然后能改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舜发于畎亩之中(的)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到)

C.行拂乱其所为(他的) D.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因而)

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过去)

6.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舜发于畎亩之中 宋何罪之有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7.下面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不 言而喻

C、国恒亡 马无故亡而人胡 D、行拂乱其所为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8.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困于心衡于虑 B.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C.同舍生皆被绮绣 D.食之不能尽其材

9.下边对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 )

A.必先苦其心志(痛苦)

何苦而不平(愁) B.曾益其所不能(更加)

斟酌损益(利益)

C.出则无敌国外患(国外) 殚其地之出(出产的东西)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一鼓作气(振作)

10.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四)、问答题

1.阅读第②段,说出就“国”而言,“死于安乐”中的“安乐”指的是什么。

2.短文先从正面论述_________________,在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______________,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

3.本文认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你根据自己的认识,用个实例验证这个观点。 国家的兴亡,在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4、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5、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6.2008年5月23日,温家宝总理为震后复学的北川学子题下“多难兴邦”四个字,它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7.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

8.选文首先采用了 的论证方法,得出艰难困苦的生活能够使人磨砺成才的结论,然后采用对比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得出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教师学习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
  • 护士三抓三促个人心得体会【3篇】
  • 大学习、大练兵、大提升心得体会范文...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十三...
  •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 党支部书记培训心得体会11篇
  •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心...
  •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