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秋浦歌意思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5-12    阅读:

《《秋浦歌》》
秋浦歌意思 第一篇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及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课件1】

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李白的诗句吧,背来听听。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师:同学们,从刚才这几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非常丰富的李白。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极为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浦歌》第14首。(板题:强调怎么记住“浦”字)

2.读题,释题

(1)师: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

追问:知道“秋浦”在哪儿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指名读】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3).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注意,认认真真读上2遍。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1)自由练读(生自由读课文)【课件3《秋浦歌》原文】

(2)检查读 (指名朗读) (同桌互读)

三、读悟诗句

预设一:炉火照天地【课件4】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追问:这景象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壮观、美丽、气势浩大)

(3)师:请读出场面的壮观——炉火照天地。【板书:壮观】

预设二:红星乱紫烟【课件6: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追问:那“乱”是什么意思?

(3)师问: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热火朝天、壮观、壮美、危险的、你的心真细啊!不愧是农民的子女!)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起。(生读){秋浦歌意思}

(4)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预设三:赧郎明月夜【课件7】

(1)问:谁眼前还出现了什么画面?(在这月夜里,一群光着膀子的冶炼工人,他们的脸被熊熊的炉火烤得通红通红。)

(2)师:你看到的是一幅赧郎月夜冶炼图。(板书:月夜冶炼图)

(3)师:诗中的“郎”指的是—— (生:冶炼工人)

老师查过字典,“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那请大家想想,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生:不是)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再读这句诗。

预设四:歌曲动寒川 【课件8】

(1)师: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

(2)师:川,就是河水、河流。

(3)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这应是怎样的歌声呀?【播放音乐课件:听《劳动号子》】

{秋浦歌意思}

(4)师:读着这样的诗歌,听着这样的劳动号子,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热火朝天、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5)师:这歌曲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高亢激昂、热情奔放、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对劳动人民的一首——?生:赞歌(板书:赞歌)

(6)师:你认为,诗人要赞美冶炼工人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

是啊,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真的能震动吗?这又是什么写法?(生:夸张)

过渡:这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这首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李白诗歌大胆想象、极度夸张的特点。

小结:看啊,月夜的冶炼场面,是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壮观!请读全诗——

四、走进工人,感受辛酸

过渡:好一幅壮观、瑰丽的月夜冶炼图啊!怎能不令诗仙李白“情动而辞发”,写下这劳动人民的赞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冶炼现场,走进这群冶炼工人。请再读全诗——

1.“乱”中感受艰辛

师:读着诗的前两行,哪两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生答后追问)一“照”一“乱”,令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思?(学生自由谈:烈焰升腾、火光冲天、红星乱溅、紫烟缭绕的环境)

师引导:红艳艳的火星、炽热滚烫的火星、四处乱溅的火星,可能会溅到哪儿,产生哪些后果?(学生回答){秋浦歌意思}

师:如果说今天的冶炼工人被烫伤了,还能得到及时救治的话,那么在1300多年前,这群冶炼工人被烫伤了呢?(生自由谈)

师:因此,这个“乱”字,让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一起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生读)

师:劳动是这样艰辛,这样危险,可在这明月之夜,他们一面挥汗如雨地工作,一面情绪激昂地放歌,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再读最后两行——【课件9点击】

2.月夜中感受辛酸

师:同学们,诗学到这儿,我们不仅有许多问题想要问问这群冶炼工人了。你想问什么?

五、走进李白,感受同情。

1.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啊?(生谈)

2.叩问李白:同学们,问了这群工人,你有问题想问问李白吗?(学生自由问后)师:所有的问题只需这一问: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入睡,而你却不能入睡,偏偏要来到这冶炼现场呢?(生自由猜测)

追问:那李白究竟有什么心事呢?【介绍背景】

3.介绍背景,阅读第十五首诗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左右,年过半百的李白来到贵池,在秋浦等地漫

游。本来傲岸不屈、浪漫的李白,在秋浦时,生活的窘迫、仕途的无望,使他越来越愁肠百结,在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其中流传千古的是第十五首《秋浦歌》【课件10】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愁啊愁,愁得——“白发三千丈”啊!这是何等悠长的愁啊!再读——

正是怀着这样的愁绪,当诗人看到这一热火朝天而又壮观的劳动场面时,被冶炼工人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撼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劳动的赞歌。——齐读全诗《秋浦歌》起【课件11】

正是怀着万千愁思,在这夜深人静的晚上,当看到在火星乱溅中仍忘我劳作的冶炼工人,听到他们那高亢、悲壮的歌声,诗人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辛酸,心中不免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心【板书:同情】,于是写下了这幅月夜冶炼图。——齐读全诗《秋浦歌》起——

总结全文:秋浦歌壮观的是劳动的景象,辛酸的是劳动者的生活;诗人赞美的是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情的却是劳动者的苦难遭遇。

同学们,看,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还要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你们看,这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李白——看到一个充满大胆想象,而又关心劳动人民的李白。

作业设计

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挑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浦歌

壮观 赞歌

月夜冶炼

辛酸 同情

《秋浦歌1》
秋浦歌意思 第二篇

《秋浦歌》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及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课件1】

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李白的诗句吧,背来听听。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师:同学们,从刚才这几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非常丰富的李白。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极为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浦歌》

第14首。(板题:强调怎么记住“浦”字)

2.读题,释题

(1)师: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

追问:知道“秋浦”在哪儿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指名读】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3).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注意,认认真真读上2遍。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1)自由练读(生自由读课文)【课件3《秋浦歌》原文】

(2)检查读 (指名朗读) (同桌互读)

三、读悟诗句

预设一:炉火照天地【课件4】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追问:这景象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壮观、美丽、气势浩大)

(3)师:请读出场面的壮观——炉火照天地。【板书:壮观】

预设二:红星乱紫烟【课件6:现代炼铁中钢花四溅的画面】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

(2)师追问:那“乱”是什么意思?

(3)师问: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热火朝天、壮观、壮美、危险的、你的心真细啊!不愧是农民的子女!)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起。(生读)

(4)师: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李白的心情如何?

(兴奋、欣喜、新奇、赞叹……带上这份情感读这两句诗)

预设三:赧郎明月夜【课件7】

(1)问:谁眼前还出现了什么画面?(在这月夜里,一群光着膀子的冶炼工人,他们的脸被熊熊的炉火烤得通红通红。)

(2)师:你看到的是一幅赧郎月夜冶炼图。(板书:月夜冶炼图)

(3)师:诗中的“郎”指的是—— (生:冶炼工人)

老师查过字典,“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那请大家想想,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生:不是)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学生自由回答)

(4)师: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再读这句诗。

预设四:歌曲动寒川 【课件8】

(1)师: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

(2)师:川,就是河水、河流。

(3)师:唱着歌儿劳动,是呀,“歌曲动寒川”,这应是怎样的歌声呀?【播放音乐课件:听《劳动号子》】

(4)师:读着这样的诗歌,听着这样的劳动号子,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句话来形容。 (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热火朝天、扣人心弦、鼓舞人心……)

(5)师:这歌曲难道仅仅就是一首高亢激昂、热情奔放、鼓舞人心的曲子吗?这分明就是李白心中对劳动人民的一首——?生:赞歌(板书:赞歌)

(6)师:你认为,诗人要赞美冶炼工人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秋浦歌意思}

是啊,这样高亢的号子,这样催人奋进的赞歌,把冰冷的河水给震动了!但,这真的能震动吗?这又是什么写法?(生:夸张)

过渡:这真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这首诗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李白诗歌大胆想象、极度夸张的特点。

小结:看啊,月夜的冶炼场面,是何等热烈,何等夺目,何等壮观!请读全诗——

四、走进工人,感受辛酸

过渡:好一幅壮观、瑰丽的月夜冶炼图啊!怎能不令诗仙李白“情动而辞发”,写下这劳动人民的赞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到冶炼现场,走进这群冶炼工人。请再读全诗——

1.“乱”中感受艰辛

师:读着诗的前两行,哪两个字引起了你的注意?(生答后追问)一“照”一“乱”,令你产生了怎样的遐思?(学生自由谈:烈焰升腾、火光冲天、红星乱溅、紫烟缭绕的环境) 师引导:红艳艳的火星、炽热滚烫的火星、四处乱溅的火星,可能会溅到哪儿,产生哪些后果?(学生回答)

师:如果说今天的冶炼工人被烫伤了,还能得到及时救治的话,那么在1300多年前,这群冶炼工人被烫伤了呢?(生自由谈)

师:因此,这个“乱”字,让你感受到什么?(生自由谈)

师:让我们一起读“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生读)

师:劳动是这样艰辛,这样危险,可在这明月之夜,他们一面挥汗如雨地工作,一面情绪激昂地放歌,高亢的劳动号子,此起彼伏,响彻夜空。再读最后两行——【课件9点击】

2.月夜中感受辛酸

师:同学们,诗学到这儿,我们不仅有许多问题想要问问这群冶炼工人了。你想问什么?

五、走进李白,感受同情。

1.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啊?(生谈)

2.叩问李白:同学们,问了这群工人,你有问题想问问李白吗?(学生自由问后)师:所有的问题只需这一问: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入睡,而你却不能入睡,偏偏要来到这冶炼现场呢?(生自由猜测)

追问:那李白究竟有什么心事呢?【介绍背景】

3.介绍背景,阅读第十五首诗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左右,年过半百的李白来到贵池,在秋浦等地漫游。本来傲岸不屈、浪漫的李白,在秋浦时,生活的窘迫、仕途的无望,使他越来越愁肠百结,在

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其中流传千古的是第十五首《秋浦歌》【课件10】

秋浦歌

李 白

白 发 三 千 丈,

缘 愁 似 个 长。

不 知 明 镜 里,

何 处 得 秋 霜。

愁啊愁,愁得——“白发三千丈”啊!这是何等悠长的愁啊!再读——

正是怀着这样的愁绪,当诗人看到这一热火朝天而又壮观的劳动场面时,被冶炼工人战天斗地、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撼动,于是写下了这首劳动的赞歌。——齐读全诗《秋浦歌》起

【课件11】

正是怀着万千愁思,在这夜深人静的晚上,当看到在火星乱溅中仍忘我劳作的冶炼工人,听到他们那高亢、悲壮的歌声,诗人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辛酸,心中不免对他们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之心【板书:同情】,于是写下了这幅月夜冶炼图。——齐读全诗《秋浦歌》起——

总结全文:秋浦歌壮观的是劳动的景象,辛酸的是劳动者的生活;诗人赞美的是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情的却是劳动者的苦难遭遇。

同学们,看,我们对一篇文章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文字的表面,还要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中人物的内心,走进文章作者的内心。你们看,这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李白——看到一个充满大胆想象,而又关心劳动人民的李白。

作业设计

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挑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设计

秋浦歌{秋浦歌意思}

壮观 赞歌

月夜冶炼

辛酸 同情

《秋浦歌》
秋浦歌意思 第三篇

《秋浦歌》

教学目标:

1、读懂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热火朝天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及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

2、认识“赧”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诗描写的劳动场景,从中感受劳动者生活的辛酸和他们那种积极向上、不畏艰辛的精神

2、通过诗歌读懂诗人对劳动者的赞美和同情之心。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同学们,在我国灿若星河的诗海中,有这么两位伟大的诗人,犹如两颗璀璨的明星,显得熠熠生辉、光彩照人。他们一位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称为诗圣的杜甫;另一位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的李白。

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李白的诗句吧,背来听听。

二、初读诗歌,读通读顺。

1、师:同学们,从刚才这几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非常丰富的李白。李白一生写了大量诗歌,但有一首却是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极为罕见、极为珍贵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秋浦歌》第14首。(板题:强调怎么记住“浦”字)

2.读题,释题

(1)师:谁来读读诗题。(指名读)

追问:知道“秋浦”在哪儿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指名读】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2)再读诗题。

3.师: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注意,认认真真读上2遍。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1)自由练读(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读(指名朗读)

正音:赧郎

师:来,我们读一读,“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生齐读)

4.很好!把诗歌再读两遍,把诗念通顺,还要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评价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秋浦歌》?其他同学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的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通顺流畅,还有板有眼。(指名朗读)

(4)吟诵诗歌(学生齐读)

师:(吟诗)其实诵读古诗最重要的还是吟。古人作诗是很讲究平仄的,一声、二声是平声,读得舒缓;三声、四声是仄声,读得短促。来,咱们也学着古人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吟吟吧。(学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跟着感觉读。可以再吟一次)

3、指导理解诗意。

师:我们学古诗仅仅知道诗的读音还是不够的,还要理解古诗的意思。如何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你们以前用过什么好办法?(抓住了解诗人,借助注解,结合课外资料等方法。) 接下来,就运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自己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如果有困难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4、学生结合课外搜集的资料自学,然后汇报。师指名说诗的大意,疏通诗意后追问: ①诗开头的“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②从“照”和“乱”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你体会到了什么?

③“赧郎”指什么?让你联想到什么?

④他们唱的什么歌?歌声果真把寒川激荡了么?

⑤小结:在诗人神奇的画笔下,光、热、声、色交相辉映,明与暗、动与静烘托映衬,鲜明、生动地表现了火热的劳动场面,酣畅淋漓地塑造了古代冶炼工人的形象。

5、指导朗读,想象诗中营造的意境。(自由读→齐读→闭眼读,想象: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6、播放课件(旧时冶炼工人炼铁时的场面),齐读这首诗歌,再背诵。并说说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秋浦歌意思}

四、走进李白,感受同情。

1、谈感受: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一种怎样的感受啊?(生谈)

2、叩问李白:李白呀李白,为什么别人都能入睡,而你却不能入睡,偏偏要来到这冶炼现场呢?

追问:那李白究竟有什么心事呢?

3、介绍背景,读第十五首诗

大约在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左右,年过半百的李白来到贵池,在秋浦等地漫游。本来傲岸不屈、浪漫的李白,在秋浦时,生活的窘迫、仕途的无望,使他越来越愁肠百结,在

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其中流传千古的是第十五首《秋浦歌》(课件出示)

总结全文:秋浦歌壮观的是劳动的景象,辛酸的是劳动者的生活;诗人赞美的是劳动者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情的却是劳动者的苦难遭遇。这首诗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同的李白——看到一个充满大胆想象,而又关心劳动人民的李白。

五、作业设计

李白《秋浦歌》系列诗共十七首,我们只学了其中的两首。课后搜集其他的十五首,挑自己喜欢的读一读,背一背。

附:板书设计

秋浦歌

壮观

月夜冶炼

辛酸

赞歌 同情

《古诗秋浦歌的意思_作者李白》
秋浦歌意思 第四篇

<秋浦歌>是唐代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诗词如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前言]
<秋浦歌十七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这组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作者再游秋浦(今安徽贵池西)时。古诗秋浦歌的意思_作者李白。全诗内容丰富,情感深厚,从不同角度歌咏了秋浦的山川风物和民俗风情,同时在歌咏中又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
[注释]
⑴秋浦:唐时属池州郡。故址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
⑵山公:指山简。
⑶宁戚:春秋时卫国人。
⑷白石烂:宁戚<放牛歌>中有“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之句。
⑸黑貂裘:<战国策·秦策>载,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古诗秋浦歌的意思_作者李白
⑹水车岭:<贵池志>载,贵池西南七十余里有水车岭。
⑺寄生:一种植物,其根部不扎在土里而依附在松树、杨树等枝杈上,靠吸取这些树的养分而存活。
⑻江祖一片石:<一统志>载,江祖山,⑼逻人:今称逻人矶,乃江边一巨石。人:一作“叉”。
⑽鱼梁:地名,在逻人矶附近。
⑾舟:一作“行”
⑿平天:湖名,旧址在贵池西南的齐山脚下。
⒀赧(nǎn):原指因害羞而脸红。这里是指炉火映红人脸。
⒁个:如此,这般。
⒂秋霜:形容头发白如秋霜。
⒃白鹇(xián):大型鸟类,也叫“白雉“。
[翻译]
白发长达三千丈,是因为愁才长得这样长。不知在明镜之中,是何处的秋霜落在了我的头上。
[赏析]
第十五首诗,是组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劈空而来,似大潮奔涌,似火山爆发,骇人心目。单看“白发三千丈”一句,真叫人无法理解:白发怎么能有“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豁然明白,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少深重的愁思。十个字的千钧重量落在一个“愁”字上。以此写愁,匪夷所思。奇想出奇句,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古典诗歌里写愁的取譬很多。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按:当作“齐终南”),

《古诗春夜喜雨的意思_春夜喜雨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秋浦歌意思 第五篇

<春夜喜雨>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其全文诗词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古诗春夜喜雨的意思_春夜喜雨阅读答案_作者杜甫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前言]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注释]
⑴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⑵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⑶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⑷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⑸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⑹这两句意谓满天黑云,连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见,只能看见江船上的点点灯火,暗示雨意正浓。
⑺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⑻花重(zhòng):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时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别称。此句是说露水盈花的美景。
[翻译]
多好的春雨啊,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野外的小路上空乌云一片漆黑,只有江面小船还亮着一盏孤灯。清晨观赏细雨湿润的处处春花,朵朵沉甸甸地开遍美丽的成都。
[赏析]
<春夜喜雨>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们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是诗人听出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是诗人看见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其无限喜悦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生动。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润物”的喜悦之情自然也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老公伤心了

最新成考报名

  • 教师学习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
  • 护士三抓三促个人心得体会【3篇】
  • 大学习、大练兵、大提升心得体会范文...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十三...
  •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 党支部书记培训心得体会11篇
  •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心...
  •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