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邓小平时代心得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6-13    阅读: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邓小平时代心得 第一篇

读《邓小平时代》一书心得体会

傅高义教授所著的《邓小平时代》一书,运用丰富的史料和真实的历史事件,对邓小平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中国惊险崎岖的改革开放之路作了全景式的描述。通过对《邓小平时代》一书的习读,让我进一步了解到了一代伟人不平凡的一生,我认为其间最值得我学习的是:邓小平同志对党坚定的信仰、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热爱和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他对党有着坚定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应当坚守的政治灵魂。像毛泽东和周恩来一样,邓小平同志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维护党和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在他“三起三落”的官场沉浮时也从未动摇过对党的信仰,而是铸就了他宠辱不惊,棉里藏针,外柔内刚,对自己的处境泰然自若的品格。他的一生都在为着国家的独立、发展、富强而奋斗。在他退出政治舞台时,给全体政治局成员的信中写到:“我的生命是属于党,属于国家的,退下来以后我将继续忠于党和国家的事业。”他一生坎坷无数,多年后回忆起往事,他仍然深情地说:“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胸中有信仰,心中有人民,所以他能在逆境面前选择坚定,在是非面前秉持正义,在风浪面前从容淡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提升应对挑战和风险的能力,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邓小平时代心得】

他对祖国对人民有着无限的热爱。他的一生都在为着让人们生活地更好而顽强拼搏。傅高义在书中反复提及邓小平在七十年代末提出世纪末让国民经济翻两番的目标。针对解决温饱问题,奔小康这一决策,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并带领全国人民朝着这个目标步步挺进。他所发动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一些波折,但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功不可没。邓小平同志完美的诠释了“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含义,他提出并坚持的改革开放战略,使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力大幅增强,使我们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他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了一个为官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今天,我们站在历史的关键的转折点,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党的根基在于人民、血脉在于人民、力量在于人民。我们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热爱之情,了解群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困难,设身处地考虑群众的诉求,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坚持谋划工作站在群众立场,推进工作牢记群众观点,落实工作考虑群众利益,检验工作以群众满意为标准。

【邓小平时代心得】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向小平同志学习,直面“四种危险”,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加强理论武装,牢记“两个务必”,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嘱托;维护公平正义,诚实务实,带领引导干部群众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心得 第二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读《邓小平传》有感 借助学校“十月书香”的读书活动,有幸的拜读了英国理查德·伊文思(Richard Evans)的《邓小平传》。这本书主要记录了邓小平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和革命历程,展现了邓小平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以及一代中国领导人的风采。

伊文思带我们去窥探那段历史,了解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邓小平时代心得】

平凡造就精英,这句话在用在邓小平的早年阶段是再合适不过的了,邓小平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自小接受老式私塾教育,后来升入广安中学学习现代科学,就在这种新旧式教育的影响下,使他形成较为灵活和严谨的思维和逻辑方式,由于父亲对他的家教严格,熏陶出他有理想、有抱负、处事果断,做人严谨的性格。这些内在的因素为邓小平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奠基。

年轻的邓小平把目光放在更远,曾在法兰西留学,从马赛到巴耶漂泊了许多地方,在求学艰苦的条件下,他做过包括厨房帮工等的各种各样的工作。邓小平在步入革命生涯的前期受周恩来同志的影响是最大的,在周恩来的影响下,邓小平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并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活动,而到了1926年,他和小伙伴去了莫斯科获得了在政治上进行了深造的机会。邓小平虽身在国外,却时刻在关注着祖国的形势,1927年,在祖国需要的时候回到国内,在国内接受中央分配,到西安的中山军事学校工作。在白色恐怖时期,邓小平出色地完成了各项工作,得到了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也形成了他严谨认真、守纪的工作作风。并与毛泽东形成了一条牢固的政治纽带。

“三起三落”是邓小平一生多舛命运的概括,展现的却是一个拿的起,放得下,乐观冷静,刚毅坚韧的伟人风范。

在30年代初期中央苏区时,由于以博古为代表的中央临时政府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毛泽潭,谢唯俊等人则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反对他们的“城市中心论”。为此,邓小平遭批斗,并一度被关进监狱,他的会昌中心县委书记和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也被撤销,并受到党内最严重的警告处分。这一年邓小平只有29岁。直到1945年遵义会议,他的第一次落起至此才算结束。

邓小平第二次落起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邓小平作为“刘邓资产阶级司令部”的第二号走资派被打倒,全家受到株连,被下放到江西新建县拖拉机修理厂劳动改造。尽管如此,但他并没有意气用事,情绪消沉,他不抛弃,不放弃,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邓小平两次给毛泽东写信,要求出去工作。毛主席在信上做了肯定的批示,1973年邓小平的国务院副总理职务得以恢复。1975年初邓小平又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参谋长,并支持党,政,军的日常工作。

第三次落起是在1976年至1977年。邓小平全面整顿文化大革命时期所犯下的错误,违背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四人帮发动了“批政,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邓小平再次被打倒。直到1977年7月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前夕才获得第三次解放。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以邓小平为党的领导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并在大会上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带领中国走上浩浩汤汤的改革开放的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他用自己的充满智慧的头脑勾勒

出了中国这幅巨大的发展宏图,从此,中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赤地千里到高楼耸立,从一贫如洗到丰衣足食,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邓小平时代》一书,通过邓小平一生的不同阶段的划分,浓墨重彩地描述了他如何在几经起伏的人生中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让自己破土成为一代领袖,更重要的是带领中国人民走进新时代,带领中国人民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邓小平的一生耐人深省,尤其是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改革事业和我们人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实践证明,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托起富国强民的“中国梦”。35年的改革,生动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再次证明中共产党是一个清醒的党,是一个对人民负责的党,一个能驾驭历史发展的党。如今,我国的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艰攻期,改革的完成任重而道远,所以我们要学习邓小平高瞻远瞩,目标明确,敢闯果断,善抓重点,脚踏实地的优秀品质。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把“中国梦”变成现实,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继续埋头苦干,顽强拼搏,用我们的民族精神去激发我们的民族力量,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让一切可创造财富和智慧的源泉涌流。

对于我们个体来说,学习邓小平身上好的品质总是会受益终身。邓小平在人生道路上的一次次重大挫折和打击面前。从不气馁,畏缩退让,而是心怀坦荡,顽强坚韧,越挫越勇,他不是局限于个人的得失的小圈子里怨天尤人,悲观丧气,而是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局着眼,深刻的进行分析和思考,科学的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再度崛起积累能量。在经过了苦难之后如何让自己成功的站起来。正是因为有了振兴祖国,报效国家的决心和愿望。邓小平他做到了韬光养晦,没有放弃,一直在等待着下一次的崛起。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多的梦想和热情面对未来,邓小平就是这样做的,他没有整天怨天尤人,而是一直拥有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上,一直想着怎样报效祖国,把祖国当成自己的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最终他成功了,如果说毛主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那么邓小平让中国人民富起来了,让中国走向全世界,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我们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应像邓小平学习,展现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的风貌和风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邓小平,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是我们党和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关键人物,更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创者。他的一生充满希望,激人奋进;他的一生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他的一生情真意切,情深意浓。【邓小平时代心得】

院系:日本语言文化学院

专业:日语系

年级:大一(2)班

姓名:杨群

【邓小平时代心得】

联系方式:13125819257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邓小平时代心得 第三篇

【邓小平时代心得】

《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 为响应中共宁南县委关于组织学习《邓小平时代》的号召,县人社局在单位内部认真组织开展该项读书活动,并于5月15日举行了一场《邓小平时代》读书心得交流会。会上,局领导班子成员从不同的视角,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针对该书给自己带来的思考和感触与大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邓小平时代》通过对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以及决策过程的描写,真实立体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位平凡又伟大、历经挫折而愈加坚韧隐忍的领导人形象。特别是在1977年之后,在当时狭窄的政策空间中,邓小平同志充分发挥厚积薄发的政治智慧,睿智地使积贫积弱的中国从政治理论、经济模式、社会形态等方面成功地平稳转型,为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出了完美的设计方案和执行方法。我们学习《邓小平时代》,是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进一步了解政策,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走向。我们学习《邓小平》时代,是为了更好的珍惜当前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更好的改进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好的在工作中用“实用”、“理性”的政治智慧来解决一切问题。 读好书,讲政治,强素质,促工作,是县人社局支部对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一贯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联系自身实际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营造 “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人人都进步”的浓厚学习氛围,

真正地让读书成为需求,让读书成为习惯,让读书成为乐趣,让读书成为时尚,让知识成为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底色。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邓小平时代心得 第四篇

在半个月下班之后的时间内读完了这部64万字的巨着<邓小平时代>。美国人傅高义着,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

这休分6个时间段共23章,以邓小平和人生经历和执政轨迹为主线,记述了1969----1992年43年我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史。作者虽然没有在中国生活,亲历邓小平所经历和主导的时代,但是这本书占有的资料却十分丰富和翔实。邓小平时代读后感。当然在作者参考的资料中并不能完全排除其可信度过低,但是从我们身处在邓小平40多年的时代的经历和体会分析,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可信的。

看了这本书后,我最大的体会是邓小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与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邓小平是一个实用主义主义政治家,并不是江泽民提出的创造“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家,也不是那些吹鼓手说的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事实上,邓小平提出的东西”并没有一个清晰、完整和现成的设计“,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发展是硬道理“等等,没有对政策执行的后果作必要的评估和论证(也许在邓小平看来,说邓小平在中国领导核心中坚韧不拔智慧超人,一点都不过分。这几件事完全可以证明他的性格:

(1)在毛泽东辞世这前的文革中,邓小平两次被打倒,但是他并不恢心,而是充满信心,多次委屈地向毛泽东写信写检讨,表明自己是毛泽东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至毛泽东在天安门事件中没有听取江青四人帮的建议开队取小平的党籍,为他日后复出留下了伏笔。邓小平时代读后感

(2)在邓小平掌握权力之后,并没有立即全盘否定毛泽东。尽管他有一肚子委曲,有一百条理由(包括儿子邓朴方致残)全盘否定毛泽东。他吸取了赫鲁晓夫批斯大林的教训,而是高兴毛泽东思想的旗帜。这样他赢得了广大底层老百姓的支持,保证了他的权力的稳定。

(3)意识形态领域,对知识分子的态度上,虽然仍然用的毛泽东的那一套路,但是他没有象毛泽东那样,打击一大片,把人往死里整,而是像放风筝,紧紧地牵着你,什么民主啊,法制啊,等等,不让你飞得太高,走得太远。

(4)他连续更换了华国锋、胡耀帮和赵紫阳三任总书记,但是他自己却没有直接取代。他只要实际的权力,而不图名义上的职位。这样他可以在很多复杂的问题中使自己免于承担责任,搞好了是自己的功劳,搞砸了是他们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如果按我自己的观点,邓小平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做,在副职的位置上操纵正职,名不正言不顺,他完全可以自己直接担任党的主席,委很多事情会迎刃而解,说不定中国的发展比现在更好。

无论是文革后期的主政,还是毛泽东去世后的掌权,邓小平始终如一地推进改革开放,把经济建设搞上去这一根主线。这是邓小平时代最为伟大的功绩。如果说毛泽东把一个四分五裂,饱受外国列强欺负的中国实现了统一,使最底层的工人农民得到了的话,那么,邓小平则是指导中国引向了富强,引向了世界。

正是取小平的改革开放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评估和设计,所以在邓小平时代也带来了不少的问题,至今都困绕着中共的领导人。

一是党的领导体制的改革。80年代中期,邓小平曾经指示赵紫阳制定政治体制的改革方案,但是因为64风波的影响而搁浅,至今也没有启动。

二是市场体制的急于推进,没有相应地建立和健全市场规则,老的制度又难以实行,导致人们无休止地追求财富而不择手段,人们变得贪婪和无信,中国人整体的道德水平滑坡,中国的文明程度并没有因为财富的增加而提高。

由上述两个问题引起的官场腐败、环境污染、市场无序等等,都要给邓小平的继任者带来严峻的考验。

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会继承和发杨邓小平的遗产,坚持改革开放,也会修正邓小平时代的缺憾,克服更多的困难,带领中国人民步入全面小康。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二)

邓小平时代就是一本邓小平的传记。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叫傅高义(ezraf。vogel)。作者在序言里明确说了,这本书的写作对象是西方人,是为了让西方人能够全面的了解邓小平而写。作者为了写这本书,采访了非常多的人,参考了非常多的出版物和各种资料,这可以从作者前言里列出的长长的感谢对象的名单里看出来,也可以从书中列出的长长的参考书目引用里看出来。作者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所以在这方面做的应该是没有瑕疵。作者研究中国长达半个世纪,所以也可以相对客观的评价邓小平的功过得失。

总的来讲,一部传记性的作品主要在于史料的精当和选择。对于西方人来说,这本书讲了不少让人新奇的故事。不过对于中国人来说,()里面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了,在国内各种报纸杂志书籍里对邓小平的介绍回忆可谓汗牛充栋,所以中国人看完本书的感觉多半是:这是一个西方人把中国的各类有关邓小平的文章综合了一下。所以对国人来说,本书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新鲜感,也不会有太多感想。

顺便说一下,我看的是香港出版的版本,所以可以看到一些国内版删节的部分。当然地球人也都知道这就是邓小平晚年的事情。本书作者并没有简单的采用西方的观点,而是也引用了国内很多的观点,比如典型的就是保证了稳定的发展环境,奠定了这20多年来的高速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者提到了西方媒体面对韩国光州惨案时候的舆论和中国事件时的舆论完全不同,但是作者并没有提到美国政府在光州惨案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和包庇放纵的态度。再看看美国以及西方对于现在正在发生的埃及的乱局的暧昧态度,其虚伪的本质再一次一目了然。


邓小平时代读后感(三)

几年前,资中筠老先生担忧道:我怕年轻人不知道当代史。我诧异,不至于如此严重吧,或过于焦虑了?随着资历与知识的丰富,自己越感无知,感触也更深了。

曾遇一位非洲友人,他对中国文化与历史有着浓厚兴趣。想让我帮忙排一下新中国建立后的国家主席名单,我瞬时沉默了。或许其认为,中国人说自己的国家主席和美国人说自己的总统类似吧,应能如数家珍。当时,我灵机一动,以中国集体领导搪塞过去,避免了政策解释和原委说明,当然这也我是做不到的。

近日草读<邓小平时代>,才大约借助一位外国友人的思路,明白了世界看待中国的视角。而惭愧的是,中国的历史需要一位外国人向我讲述,这倍显了我的无知。虽然很多书评,都在批评作者偏颇,或如何蓄意,或如何摆脱不了阶级出生。但是,我认为该书整体上还是客观的,或者作者朝这个方向努力了。

邓的阅历与胸怀,确非一般人能比,更何况我这个无能晚辈。建国后的领导人各有特长,恰似金庸小说中的大侠们,在那个时代意气风发,叱诧风云,令人充满敬意。更重要的是,该书从一位西方着名学者的视角,引述了若干过程与细节,从历史资料的角度讲,是弥足珍贵的。

虽说历史不会重演,但却也反反复复。应验的是今日之转发500条法规,这使我这个新博主忐忑不安。正因如此,我自己又打印了一份该书的香港中文大学版,准备认真研读,希望让资老能有些许安慰吧。当然,历史是前进的,我也相信新浪博客会迎来春天……

《【书海悟道】《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邓小平时代心得 第五篇

点评:整个读书笔记将邓小平时代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在经济、政治、社会从计划体制实现市场体制的转变完全合乎逻辑的表达了出来,而且这就是那个邓小平时代15年左右中国的基本历史及其演进的基本过程,这既可以看出作者杨继绳先生对中国那段历史及其变革的深刻洞悉,更可以发现作者对于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应对各种政治挑战所显示的智慧与能力,使人阅后深刻改革开放之举措的推进是多么的艰难、不易,同时更为作者整体把握那个历史过程而折服,因为他算是全面、客观、且逻辑地呈现了那个时代的整体画面,每个人读了这个传记后都对对那个时代理解深刻。于你而言,能够通过一篇不长的读书笔记就全景式将整本书的整体基本准确的叙述出来,自己的整体把握能力、概括能力、文字能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更有对于那个改革开放的政治运作中的精到描述亦是显示了自己的水平的,这都是这篇读书笔记传递出的信息,这里悟性的彰显、认知的提升亦在其中了。

至于你最后提出的关于中国农村市场化的出路及其面临的挑战,你也说了那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农田一租了之的,它深刻揭示了农地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所牵涉的利益格局多么复杂,梁老师

<邓小平时代>这本书该书共12章,近50万字,分上下两卷。这部书从毛泽东逝世写到邓小平逝世,在20世纪世界社会变革进程大背景下,完整地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刻变迁。书中介绍和分析了中国改革的起点,展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对中国的农村改革、对外开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作了详尽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深刻评价了中国改革推进战略的成败得失和改革过程中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并对邓小平的遗产和中国面临种种社会经济难题进行了剖析。这部书不仅写了经济改革、政治改革,还描述了年来中国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作者充分发挥了其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的优势,运用对许多重要领导人和有关当事人的第一手采访资料,生动地展现出整个改革过程;又借助于其学者的素养,对重大事件和历史进程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使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利弊得失尽显笔端。【书海悟道】《邓小平时代》读书笔记

第一章,毛泽东的遗产。 讲了在极权政府之下绝对领袖毛泽东的逝世给中国带来的震动,及其留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极度贫困的社会现状等问题。同时介绍了毛泽东所形成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政治思想、 消灭私有制和商品经济从而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经济思想、以及压抑自我、否定个人强调共产主义集体的道德思想等。毛泽东留下的是一个问题丛生、面临改革浪潮的社会主义制度,而这正是邓小平改革的初始条件。

第二章,十月六日的风霜。 从邓小平第二次出山讲起,邓小平的出山无疑加强了务实派和元老派的[右派"的力量,[四人帮"当然是竭力阻挠并加以破坏,而毛泽东为了文化大革命不被否定,也不留下一个动乱的社会,在[左派"与[右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他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来防止邓小平否定文化大革命,用党纪党性来约束江青等人的激进。邓小平在后来的整顿工作中,采用反修防修、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三条重要指示不可分割的手法来回避毛泽东的某些具体指示,来进行经济建设,这体现了邓小平高超的政治手腕,直到四五运动中人们明确提出要打倒四人帮时,毛泽东才最终下定决心使邓小平下台,实务派受到很大打击。在这样一个非继承式的集权政府统治下,又缺乏选拔继承人的良好机制,虽然毛泽东具有最高确定继承人的最高决定权,但是在他死后,还是必然会产生继承人位置的争夺。这场争夺实际上是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争夺,是继续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把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还是放弃阶级斗争为纲,重点进行经济建设?在毛泽东死后,[四人帮"为夺权,把华国锋视为最大的直接障碍,并对其发起了攻击,但是[四人帮"除了宣传工具之外,在政治和军事上都无法和务实派相抗衡。而且个人认为华国锋是毛泽东忠实的继承人,其和务实派联合起来打倒四人帮,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四人帮"把他逼到务实派去的,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四人帮政治上的不成熟。打倒四人帮之后,华国锋成为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务院总理,成为党政军的最高领导人,但是他注定只是一个过渡人物。华国锋之所以能到达权力的顶峰,是因为在毛泽东死后的中国政治斗争的格局、政治力量的对比中,虽然务实派占优势,但是为了合法的解决四人帮问题,需要借助钦定继承人之手,这可以说明其上台只是历史机缘巧合。此外,在组织上,华国锋没有忠于自己的干部队伍,而且在掌权之后也没有利用时机迅速组建自己的队伍。在政治思想上,他提出两个凡是,全盘继承了毛泽东晚年的思想路线,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冤假错案,失去了政治思想上的向心力。在经济上,大搞洋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基建规模超过国力,国际贸易年年逆差,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后,元老派和务实派支持下的邓小平这个历史强人的存在也注定了华国锋的过渡人物的性质。如同前面所说,[权力过分集中于一身,矛盾也会集中于一身。这个一身如果缺乏必要的实力、能力、资历和魅力,他将在矛盾的焦点中备受煎熬,最后可能失去权力。"华国锋即是如此。

第三章,思想解放运动。 邓小平要有所为,必须要破除毛泽东所留下的精神枷锁和其继承人的两个凡是理论。破除两个凡是理论,邓小平巧妙地运用[准确的、完整地毛泽东思想"来代替两个凡是,在整体上体现了坚持毛泽东思想,但是给予了其巨大的伸缩性,而不是具体的毛泽东语录与指示。接着,以哲学问题真理标准问题讨论为政治手段,以破除毛泽东的思想枷锁。与此同时,外部的西单墙运动与内部的理论务虚会相结合,最终打破了两个凡是和毛泽东的精神枷锁,为改革开放做好了思想准备。但是,在邓小平看来,思想解放和民主也是有限度的,那就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当西单墙的发展威胁到党的领导地位时,他又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并且从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与评价中也可以看出,邓小平是要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思想,进行改革的。

第四章,经济改革的组织准备。 为了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政治路线,邓小平进行组织人事上的改革。首先撤掉凡是派的组织部长郭玉峰,换上以后[邓胡体制"中胡耀邦党为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其次,对文革和之前的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大平反,进行干部队伍大改组,换掉凡是派、保守派。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华国锋辞去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的职位,选举胡耀邦为中央委员会主席,邓小平为中央军委主席。至此,为改革做好了组织上的准备。

第五章,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发展重工业,通过农村组织、经济政策和户籍制度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农民一直食不果腹,饿了二三十年。文革之后,一些农村的干部与农民[憋不住"了,在安徽的小岗村村民开始自发的进行家庭承包责任的形式进行农业生产经营。这种经营方式后来也在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下不断扩大,进行着自发的实验。当然,这个过程中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声讨,但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状况,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因此在最后陈云、胡耀邦和邓小平都给予了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这完全是农民们自发的改革与创举。与此同时,为了对抗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农民自发的创造了计划经济体制外围的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遵循市场运行机制的,不仅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减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且逐步解除了统购统销,在农村又重新承认了商品经济,形成了一种经济上农村市场经济包围城市计划经济的形势,为中国城市经济的改革开辟了道路。在农村经济改革的推动下,农村的社会格局也开始了新的整合,农民群体开始分化,原有的组织体系开始涣散,由行政整合逐渐向契约性整合过渡。但是,农村的改革中也还是有很多缺陷的,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造成的土地过于分散,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混乱问题;以及农村原有价值体系的崩溃带来的道德下滑,封建迷信泛起的问题等。

第六章,敞开大门,走向世界。 作者先从旧中国一直闭关自守的历史原因说起,进而说明由于世界局势等诸多方面的影响,新中国自成立之后也是基本上处于闭关自守的状态,及由此给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带来的消极影响。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开始为对外开放进行探索,邓小平出国访谈冲击了人民闭关的思想,谷牧考察团的考察结果等进一步确定了中央对外开放的决心。最后,以深圳为试点,利用港资、台资、侨资,为改革开放找到了一个突破点。但是,广东毕竟是试验田,开放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因此其开放是一波三折的,1982年由于走私猖獗等经济犯罪的严重性,两会对其进行了整顿,1985、1986年的海南汽车事件也使改革开放受到打击。1988年由于各地经济混乱,1989-1991年的整顿治理也放慢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但改革开放还是向纵深发展的,中国已经在地域上实现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了。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对外贸体制和外汇管理体制也进行了改革,提高了对外开放的质量,以争取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除了经济层面,在文化方面也逐步实现对外开放,使人们对对中国的现状及资本主义有了新的认识。最后,邓小平把一国两制的构想付诸实践,在保证香港繁荣稳定的前提下收回了香港。

第七章,经济体制改革:从外围到核心。 邓小平改革的主要成就在经济体制改革,在于使中国摆脱计划经济,找到一种能够容纳市场机制的新的体制。在中国,否定私有制、商品经济,实行按劳分配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主体是城市的计划经济,虽然1978-1984年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沿海的改革开放,对计划经济形成了冲击,但是,城市仍然是计划经济,而且计划经济带来了诸多恶果。要想真正进行改革,必须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因此,在理论界进行了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讨论,逐渐认为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也是起核算及调节等作用的。继理论界市场经济理论的获胜,商品经济也逐步写入党的文件中,从1982年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1984年的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1987年十三大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到1992年十四大最终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商品经济回归之后,私有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几十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在消灭私有制。私有制的重新出现始于为解决回城的上山下乡的知青的就业问题,而允许经营的个体工商业。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是对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一个巨大的冲击。因此,社会主义的所有制问题也逐渐引起争论,并通过党的文件逐步承认的私营经济的合法性及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而且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也在坚持传统共产主义理论的消灭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与基于现实承认并发展利用商品经济和私有制之间取得了一个平衡。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冲击到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中的主要部分--国有企业。为了适应形势、求得发展,国企改革也是迫在眉睫的。国企的最初15年的改革经历了企业基金、利润留成两步利改税和企业承包制,虽然有一些效果,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国企的问题。国企仍存在投入产出率低、经济效益差、资产负债率高、竞争力弱等诸多问题。为了根本解决国企困境,理论界对国企困境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后来十四届三中全会前后,逐步进行产权改革。产权改革也由于在意识形态方面和传统的公有制有冲突,因而其进展也是比较坎坷的。直到1997年十五大明确提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标准--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时,才减轻了国企改革中的思想障碍。市场经济要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价格的激励作用和市场信号作用。而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商品短缺的时代,价格都是计划定的,造成了价格扭曲和失效。因此,必须对价格进行改革,价格改革经历了1979-1984年的提高农产品价格、调顺价格结构,1984-1987年的双轨价,1988年进行价格闯关,由暗补转为明补,最后于1992年全面放开价格。这些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商品短缺的情况,使市场由卖方市场逐渐转为买方市场,为价格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提供了环境。但是,在价格改革的过程中隐性通货膨胀的爆发、抢购、挤兑等一些列问题也使整个市场比较混乱,同时钱权交易等也泛滥成灾。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分配机制也要进行改革。收入分配改革大致经历了1977年的恢复奖金制度到80年代后企业工资制度改革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工资改革,这些改革使工资性收入不断合理化、规范化,但是非工资性收入却如脱缰之马,十分混乱。与此同时,劳动用工制度也由统一分配转向劳动合同制。为了缩小收入分配改革带来的贫富分化,国家在初次分配之后又通过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二次分配。上述诸多方面的改革进行同时也必须进行财政体制改革,使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之前,中国实行的是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配套的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这种体制对于集中财力进行重点项目建设有帮助,但是限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资金使用效益和投资效益差、且财政税收失去了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因此此次财政改革的主要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及改革财政管理三个方面展开的。国企改革上面已经说过,此处不赘述。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关系主要进行放权让利与财政包干,但是这带来了所谓的[诸侯经济"以及财政赤字。基于此,又进行了国企的税利分流与中央地方的分税制改革。至此,情况才有所好转。金融体制的改革主要就是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改革之前,中国只有中国人民银行一家银行,它既是管理金融和发行货币的国家机关,且经常成为财政的钱袋子,又是统一经营全国业务的经济组织。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分开办公才逐渐拉开了金融改革的序幕。改革首先是恢复几家专业银行,接着又出现了其他金融机构,从而打破金融机构大一统的局面;然后在1994年确定金融改革的目标就是使专业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成为真正的央行、并成立几家政策性银行专门从事政策性贷款。在此过程中多种金融工具和信用形式也逐渐发展起来,以央行为核心的金融体系大致形成。在此框架下,资金市场也慢慢发展起来,但是也带来了金融混乱,且像资金供给问题仍没解决好,利率市场化直到今年才放开贷款利率下限。金融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在整个经济改革中,对经济发展战略也进行了调整,在产业政策方面由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向各产业协调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方面,由均衡发展转向倾斜发展;到90年代,由于东西部差距太大,又转向产业倾斜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在转型期间由于旧的调控手段已经失效,新的手段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必然带来经济的波动。同时此次转型也产生了新的难题,比如通货膨胀、经济效益低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邓小平经济改革是成功而伟大的,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后任者的继续努力。

第八章,[两个基本点`的碰撞。 邓小平的改革是在不改变社会制度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是邓小平的使命也是其担任领导人最成功的一部分,但是其前提是不能损害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因此改革中需要寻求二者的平衡点。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后来十三大确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是这两个因素的高度抽象,因此,需要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间进行平衡。1983年的反精神污染、1986年的反自由化、1989年的北京风波即是两个基本点的交锋。在改革开放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激进分子,这时邓小平就重点强调四项基本原则,甚至不惜以经济的发展为代价;当党的领导不会被动摇、改革开放停滞时,邓小平就适当的对四项基本原则予以放松,加快经济的发展。两个基本点的每次交锋都是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这时应该是进一步通过改革来完善,但是由于被反对共产党的领导的人所利用,再加上国际局势的作用及党领导人物的对形势的过于严重的估计,四项基本原则就会被过分强调,从而由一般可以通过较温和的手段解决的问题发展成政治动乱。经历过三次大的碰撞与动乱,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程缓慢甚至停滞下来,如何解决这种状况,年迈的的邓小平试图为其做出最后的努力。

第九章,邓小平的最后辉煌。 三次两个基本点之间的激烈碰撞,使国内又一次迷茫地站在[资"和[社"的路口不知所措,由此而踟蹰不前的改革开放如何进一步推进下去,这是邓小平希望解决的问题,他在1991年对计划与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方法,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准,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为了发展经济,不应囿于姓资姓社的诘难的讲话,试图对此有所突破。但是由于思想上的保守、苏联剧变及反对和平演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批邓的观点还是广泛存在的。邓小平最大的功绩是改革开放,为了使改革开放大业继续下去,他以一名普通中共党员的身份进行了南巡,反复强调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打破姓资姓社的束缚,同时也强调了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接受了邓小平的讲话及思想。为了防止改革开放事业的夭折,邓小平需要为以后确定改革路线。因此,在南巡之后,他需要在党代会上确立这个思想体系,并制定出具体的路线方针,用党的力量来推行。而党的十四大也确实实现了他的目的,顺利地完成了领导权力的交接。至此,邓小平完成了其历史任务。

第十章,中国的改革推进方略。 回顾邓小平改革的历程,他采用的是一种渐进式改革与[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式。首先在思想领域很巧妙地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中寻找改革的理论根据并创造了一些容量很大、很具有伸缩性的提法,不仅减少了改革的阻力也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此外,在处理认识问题上采用[不争论"的方法,让人们在实践中统一认识。其次,在改革的进程中采用的是先易后难、稳妥的方略。先农村后城市、先增量后存量、先微观后宏观,在容易地部分取得成功之后,为困难的部分的改革减少阻力、增加动力。这样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逐步从外围到核心,成功实现改革。最后,在确定改革的目标上也是逐步确定的。从最开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没有把商品经济列入改革目标,到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期间也体现了一种渐进式的改良。分析中国采用的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其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比如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是,其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少问题。比如在过渡期间两种体制并存带来的[双轨病",政府职能转变的困境、国企改革的恶性循环等。这些问题有待下一代领导人的解决。

第十一章,邓小平的遗产。邓小平开启了改革之路,造就了一个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社会,给中国留下了一份巨大的遗产。在经济方面,使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生活方面,由安于清贫、安全、稳定的生活方式转变为追求富裕、勇于竞争、积极进取的生活方式。在思想方面,打破了毛泽东时代的思想价值体系,出现了暂时的思想混乱, 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多元的趋向合理的价值体系。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改革仍然任重道远。市场经济基础上的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没有跟上经济改革的步伐,产生很多问题,诸如政治高度集中和经济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矛盾,日益弱化的中央控制力量再也不能实行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日益膨胀的行政机构和日益增多的冗员使社会无法承担,高度集中而不受监督的权力和不规范的市场关系的恶性结合使权力和金钱的交换肆无忌惮,开放的经济、信息全球化和政治体制之间的矛盾, 经济改革继续深入和现行政治体制的矛盾等。此外,人口过多、三农问题、金融改革及国企困境等问题也亟待解决。邓小平的改革对社会生活也带来了巨大影响,。经济繁荣,政治上有待跟进,没有在思想上的统治,以及一大群问题。这些貌似是邓小平留下的全部,是么?

第十二章,二十一世纪的中国。 在继承了邓小平的遗产后,21世纪的中国到底会如何发展,在考虑国情和国际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国进行展望。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会出现两个基本点的碰撞,是否又会出现大的政治波动?这要看政治体制改革能否顺利进行。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主要就是实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化政治,并且加强管理的法制化。基于中国的国情及所处的国际地位,中国将为解决世界三大难题做出巨大贡献。一、国际关系中的全球化和国家利益的矛盾--中国是发展中的大国,既可以增强发展中国家的发言力量,又可以抑制极端民族主义的倾向。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中的高消耗生活方式和资源与环境的矛盾--中国人口多,但是崇尚节俭,且有低消耗生活的习惯。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中的市场经济规则和社会交往规则的矛盾--中国接受了市场经济,但是21世纪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形成一种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兼容人类所有精神财富的价值体系,从而制约着人的劣根性,维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震撼,何以如此呢?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改革是一个复杂难懂的时代,我平时也是尽量避开不看的。这次看了之后,对中国改革前前后后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感觉对现状也能有更清楚的认识。若说感受最深的一点,我觉得整本书就是写一个转型期,毛泽东是极权政府的绝对独裁领袖,正是因为如此,在非继承式的极权体制下,他的死使全国震动,军队进入紧急状态,并且在他死后产生了继承人位置之争。华国锋这个过渡人物之后的邓小平虽然实际的掌握着党政最高领导权,但名义上不是党政最高领导人,这也是他的聪明之处。因为在转型期,极权政府和独裁领袖的权力是递减、并最终走向依法治国的,他不可能拥有像毛泽东那样的独裁权利,而且,他致力于他所开创的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他要让改革开放在他死后仍能继续下去,而不是像文化大革命那样被否定。从毛泽东到今天的习近平,权力是逐渐递减的,这正是体现了政治上的转型期。在经济上,从毛泽东时代否定私有制和商品经济,到邓小平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直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和政治上的改革都是相互呼应,相互促进、相互配套的。在思想上,从马、列、毛的教条本本主义的句句正确到邓小平把马列毛的思想看作整个体系灵活的解释再到后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增加了理论的包容性和弹性,体现了思想解放与相对的自由。政治、经济、思想相应的变革促进中国尽早走出转型期,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当然,改革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直到现阶段我们还在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其次让我留意的就是邓小平的遗产中关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的问题。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土地按质量好坏搭配分配,所以,每个家庭分得的土地是好坏搭配的若干小块。90年代初,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开始探索土地集中的路子,但是缺乏推广的条件。其中珠江三角洲采取的使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的方法,让我挺感兴趣的。这个方法是,在二三产业发达,农民经营土地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采取一步到位的办法,把全部或绝大部分土地迅速向种田能手集中,发展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此种方法下,由集体经济组织向农民每人每月提供20公斤的基本口粮,引导农民放弃土地经营。我之所以被这部分吸引是有原因的。前段时间我回了一次家,刚好遇到了村里的队长,他们在谈论我们那的土地问题,我就打听了一下,大致情况是这样的:鉴于土地分散经营效益低,遂决定对土地集中经营,农户都集中搬到路旁和移民住房一起的房屋,对土地进行重整,以15亩为一个单位承包给有能力的人,农民脱离土地,按原有土地亩数对农户一亩给予每年600元钱,到底给多少年,说是一直给,不知道具体能给多少年,农户可以自己出去打工。这种做法和珠江三角洲的做法很类似,而且推行的还挺顺利的。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最近几年那里干旱严重,农业不赚钱,还不如一亩600元来的省心舒服;二、留在农村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小孩,也种不了田地;三、白拿一亩600元钱,还可以出去务工。但是我认为这其中也有问题。首先这每亩600元钱由谁出,是承包者还是政府?出多少年也是一个问题;其次,由于中国户籍制度的存在,外出务工的人最后还是会回来的,再加上那里的二三产业不发达,到时候没有土地耕作,他们以何生存?三、既然说是一直给,那么在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600元够吗?四、对于个别不愿意的农民又该如何处理?但我就这些问及大队的队长及一些村民时,他们都不能给予明确的回答。农业经营规模太小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在改革中可以借鉴一些成功做法,但不应盲目照搬,应该因地制宜、审慎进行。

读了这本书,只知道自己对那段改革历史更加清楚了,明白自己有很多不足,今后需要继续努力。

张珊珊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教师学习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
  • 护士三抓三促个人心得体会【3篇】
  • 大学习、大练兵、大提升心得体会范文...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十三...
  •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 党支部书记培训心得体会11篇
  •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心...
  •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