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十九篇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19    阅读:

体验是指在阅读和练习后写出的一种接受性写作。语言阅读体验类似于数学阅读笔记体验是指将学习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和写下来对学习内容进行反思,类似于经验总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的文章19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同志曾经讲,7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极品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拿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深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奋发作为,干事创业。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我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在真学实做上深化拓展,在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

  二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细心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抓牢、抓实、抓细。

  三是坚决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

  四是突出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要深入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并且做好全镇村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作。

  五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十九大召开在即,信访稳定是确保大会顺利召开的前提条件,要对全镇信访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带头下访接访、包案督访,带头处置重大复杂问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六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作风实现新的转变。严格要求自己,抓实全镇工作,不松劲、不懈怠、不畏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勇于担当,带头苦干实干,夙兴夜寐、_工作。确保全镇各项工作开展稳中向好,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党员干部只要时刻牢记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获得这种踏实感和力量,我们的事业也必将实现辉煌发展。

第二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贯穿《岁月》的一条红线,就是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实干苦干中绽放了青春华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青年学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第三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第四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我细读了《习*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以访谈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习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里“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学习和研读,深受震撼和冲击,进一步加深了对习总书记的敬仰,我们要像总书记看齐,求真求实讲奉献、尽职尽责敢担当,书写精彩无悔的人生。

  《习*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部历史书、教科书、指导书,是探寻党的领袖成长足迹的珍贵实录。书中并没有记录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件,更多的是在亲历者闲话家常中展露的历史细节。习总书记的成长故事,润物无声、富有滋养,让人不知不觉从中受到教育、受到启发、受到召唤。

  习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正确的理想信念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了坚强的理想信念,就能抵御住各种风险*和困难考验,就能以不屈不挠、充满自信的姿态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基层历练造就了担当意识。知青时期习*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正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习*没有抵触,没有怨言,而是努力克服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与群众一起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什么苦活累活脏活都干,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白天放羊,什么活都干,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一干就是七年,连村里的人都感叹:“*是北京的娃娃,大城市来的,但是干活跟咱农村人一样,一点也不惜力。又有文化,又爱学习,又能吃苦,了不起呀。”

  勤奋好学造就了博学多才。知青习*在梁家河那种吃不饱穿不暖,每天要进行高强度劳动的恶劣条件下,依旧没有忘记学习,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坐下来看书,陕北老乡曾回忆,“他每天下地干活回来,吃完饭就看书,到了晚上,他就点一盏煤油灯看书,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不行了才睡觉。”在插队期间,面对特殊历史时期的苦难和磨砺,习*没有抵触,没有怨言,坚持广泛阅读书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习总书记指出,“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广大青年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增强本领。

  艰苦的环境造就了坚强的意志。习*是当时下乡队伍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他带着“黑帮子弟”的身份走进知青队伍里的,被扣帽子、被歧视,忍受着各种各样的不公平。他和乡亲们打成一片,闯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然而,正是这样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政治环境,宽大了他的胸襟,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到升华。七年光阴,锤炼了习*同志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他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铸造了他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我们要以知青习*为榜样,就是要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

  群众观念造就了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党的根本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是我们不变的初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把群众的事做细做实、抓常抓长,使改革发展出实效、见长效,真正成为百姓的贴心人、发展的领路人。

  知青习*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

  我们要努力学习知青习*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脚踏实地,再接再厉,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我们要以学习《习*的七年知青岁月》为契机,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实学透、学以致用,从我做起,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坚定信念,心系群众、真抓实干,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xx大胜利召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第五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书中我得知,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一个历史时期,有苦、有泪、有心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的艰苦与奋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无形的压力,工作、婚姻、生活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一定要认清自我,坚定自我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众多诱惑所蒙住双眼,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接受磨砺,敢于吃苦,勇敢担当。
  那个时代的环境是艰苦的,无疑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生活的条件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有朝气敢想敢干。虚心学习那个时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继承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解决,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展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干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社会。

第六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第七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第八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认真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中为我们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扎根陕北,与人民群众一道开荒拓土、耕耘创业的场景,展现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作为青年组工干部,细细品来,深有感触。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养为民服务情怀。今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时,说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总书记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的迷惘,到22岁离开,七年时间,他立志改变梁家河,通过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离开陕北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和理想,那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而作为基层青年组工干部,理想信念尤为重要。当前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各种困难和挑战应运而生,如何带领干部队伍做好群众工作,关乎百姓的幸福,关乎社会的稳定。理想信念不是口号,而是如习近平总书记一样,经过若干岁月的历练成长,逐渐建立起来的。作为青年,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二是强化学思践悟,掌为民服务本领。作为青年组工干部,读书是每日必修课。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求知若渴,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展现了青年对知识的求索精神。学而不思则罔,思考亦是青年进步的重要法宝,作为基层组工干部,面对基层一线群众,如何更高效简洁地实现红色基因的传递和传承是我们不懈追求的动力。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在学习中进步,在领悟中成长,青年干部尤其如此。习近平的七年知青时间,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不断学习,不断领悟,不断创新,带领群众抓生产,引进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学习和创新,让大队焕发勃勃生机。

  三是弘扬实干担当,守为民服务初心。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缝纫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点,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想群众之所想,为群众之所需的情怀,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干在实处,落到实处,方显使命担当。

  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每一个党员干部,尤其青年组工干部更应该身先士卒,矢志奋斗砥砺前行。作为青年组工干部,应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岁月精神,在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中坚定理想信念,在艰难困苦的境遇中历练品质,在实干苦干创新干中担当作为。

第九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十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勤学苦读。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就坐下来看书,读书成瘾。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汲取知识、改变思考、开阔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充满情趣。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敢于担当。因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被大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积极作为,心系群众,干了许多好事。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更要学会担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作和生活,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即使事务再紧急,也要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强国逐梦的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第十一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应广大读者的强烈要求,将今年年初在学习时报上连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汇编出版,受到热烈欢迎。在全国阅读、学习的热潮中,西宁市委召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学习座谈会,结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一周年学习贯彻工作,认真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市委书记王晓与大家交流了自己的学习体会。

  王晓指出,党的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学习任务。《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以领袖人物的具体成长阶段为切入,素材翔实、笔触生动、情感丰沛,《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以领袖人物的内在成长规律为主线,视角宏大、脉络清晰、概括凝练,两者经纬相织,全面、生动地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红色基因传承中、艰难困境磨砺中、丰富革命实践中、复杂国际斗争历练中成长的过程,系统、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的深厚历史逻辑、实践基础、人民意愿。

  王晓指出,近年来,西宁市委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坚持每次市委常委会议都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重要批示精神,并结合实际制定落实贯彻措施,努力把总书记重要讲话中蕴含的普遍性、客观性真理转化为西宁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深感学总书记讲话就是学真理,是早学早受益、深学深受益。对于坚持把“始终对党绝对忠诚,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作为思想方针、政治纪律、组织原则、实践标准的西宁来说,更应该在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方面学在前列、用在前列、走在前列。

  “要把《知青岁月》当作重要教材来学”

  王晓指出,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要把成长经历结合思想经历来看”

  王晓指出,对全党同志来说,《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认真研习、领会精髓、把握要义。一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统一;二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历史选择与人民选择的统一;三是要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之路是实践特质与理论特质的统一。

  王晓特别强调,要善于从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历程”中学习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历程”,善于从大视野、大环境、大格局来认识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要准确认识深厚思想根脉。七年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总书记提供了一个在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原点(人民群众实践),在诞生毛泽东思想的地方(延安),在孕育邓小平理论的时间(文革结束前夕),系统进行实践、学习、思考,从而实现思想发展的宝贵机遇。这就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的各位思想巨人担负着同样光荣的使命、思考着同样重大的问题、开创着同样伟大的时代,决定了以此为起点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正源的延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脉的传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要自觉认同绝对思想权威。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人民始终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居于最高地位,也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伟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这正如毛泽东同志青年时期在湖南开展农村调查的经历一样,能够实现最为厚实的积累。这些积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执政岁月中,与新的实践进一步结合,产生了改变中国、影响世界、指引未来的重大思想。正是从习近平总书记薪火相传的信仰、百折不挠的磨砺、脚踏实地的奋斗、人民为本的初心中,我们坚信这样一位领袖所凝练的思想、所开创的理论,必定能引领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要深入了解重大思想特质。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同时也是当代世界处于大变革的前夜。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二战”以来所形成的世界格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态势正在酝酿着深刻变革。知识渊博、视野开阔的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自然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孕育形成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强烈的改革精神、宏大的创造魄力。这样的思想特质,使得习近平总书记总是能够敏锐、深刻地把握党情国情社情的重大变化,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要把学习贯彻融入西宁实际来抓”

  王晓指出,要组织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作为全市党员干部做好迎接党的十九大的思想、政治、理论准备的重要内容。

  要把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结合起来。始终对党绝对忠诚,不是静态的,而是对96年来这段苦难辉煌历程的所有历史智慧、历史经验、历史启示的尊重和掌握。坚决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绝对一致,不是孤立的,是始终对党绝对忠诚的根本保障,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13亿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有奋斗、所有实践、所有探索的尊重和延续。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把总书记嘱咐的每一件事情都办好、落实好,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当好全面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着力推动“四个转变”、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排头兵。

  要把思想养分与精神养分结合起来。既要了解总书记重要思想的起点和源头,更加坚定自觉地维护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又要注重从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汲取理想信念、为民情怀、担当意识、奋斗精神等精神养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总书记看齐,树立正确价值观、成长观、政绩观,努力践行好干部标准,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

  要把学习工作与研究工作结合起来。既要抓紧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与总书记成长经历相关的学习内容在党校等教育培训阵地进教材、进课堂,还要把握“领袖人物成长经历也是党史、党的理论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定位,拓展党史研究领域。

  要把干部教育与大众教育结合起来。在抓好党内干部教育的同时,积极运用大众化方式、新媒体手段,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历程和人格魅力,把西宁干部群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信”与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党的领袖、人民领袖的“爱”结合起来,形成和保持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整体性、实践性、持续性绝对忠诚,凝聚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中国梦幸福西宁篇章而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沿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十二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与当代大学生心贴心,总书记对青年学生无限关爱、寄予厚望,当代大学生由衷拥护、爱戴党的领袖。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追寻他的青春足迹、奔赴延安开展“青春红色筑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勉励他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总书记的这一回信及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的回信,与风靡全国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下简称《岁月》)一道,引起了强烈反响,菁菁校园中掀起了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热潮。

  《岁月》是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和充溢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学习这本书,可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众口述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总书记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当代大学生,照亮着莘莘学子把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一曲嘹亮的青春之歌,生动揭示了青春成长规律

  同人民一起奋斗是亮丽青春的厚重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无论时代场景如何变化,与祖国共成长、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路,都是青春永恒的主题。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与当地百姓“一块吃、一块住、一块干、一块苦”,当了整整七年农民。上山下乡,是那个时代所要求的知识青年的人生选择。习近平接受艰巨挑战,一步一步迈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将青春燃烧在了革命圣地广袤的黄土地上。青年习近平的苦难辉煌,为“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做了最好注脚。

  理想信念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引擎。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以实践做出了诠释。即便作为“黑帮子弟”处境艰难,但他坚持追求真理和进步,始终对党充满信心,矢志要为群众办实事。与他同窑洞住过的雷平生说,习近平有强烈的使命感,在农村的7年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就是要为老百姓办实事。正因如此,习近平先后8次写入团申请书,先后10次写入党申请书,不屈不挠,饱经周折方入团入党。理想信念犹如定海神针。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青年习近平已经把理想信念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成行。当身边的知青或当兵、或招工、或推荐上大学,一个个相继离开梁家河,只剩下他一个人,他还能从容淡定,奋发作为。因为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立志改变梁家河的旧面貌。

  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青年习近平面对的苦与难无疑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正如一位受访者说的:“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自然环境、劳动环境、生活环境乃至政治环境风霜刀剑严相逼下,他毫不气馁,不怨天尤人,而是砥砺前行,从15岁刚来到黄土地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2013年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细品《岁月》,青年学子无疑会对这段话有更感性深刻的体悟。

  勤学实干、创新创造是青春飞扬的通行证。习近平在梁家河“有个针缝的时间都读书”,渴求知识,崇学尚读,留下了许多好读书善读书的佳话轶事,如煤油灯下熏面看书,走三十多里山路借书。他的博学多识赢得了村民的尊重。在梁家河的几年里,他一直苦干实干,同他一起劳动过的王宪平说“很卖力气,肯吃苦,一点儿都不惜力”,因而被誉为“好后生”。当上村支书后,他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改革创新生产组织方式,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实干苦干创新干,让全村较短时间内就焕发勃勃生机,也让自己的青春在梁家河格外熠熠发光。

  一幅壮美的历史画卷,生动诠释了人民领袖锻铸“根”“源”

  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岁月》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黄土高原,在山沟沟里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7年的岁月,让他更加深入了解了国家的现实状况和最底层农民的生存状况,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甘苦,扎深了根基,接足了地气。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述:“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如果说上山下乡是时代使然,那么,他在读完大学在中央军委机关上班后,又到县里工作则是主动的自觉的选择。历史地看,基层沃土确乎成了青年习近平练就过硬本领、淬炼坚强党性的“大熔炉”。

  矢志为人民谋福祉。多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忆:“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旦告别了最初的迷惘和彷徨,他就找到了坚定的目标,建立起了对党、对党的事业、对为人民服务的坚定执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说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从《岁月》中可清晰看到,这一执政理念的形成,奠基于在梁家河村的最初执政实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无疑也发轫于梁家河。可以说,总书记从梁家河读懂了中国梦,也读懂了民心,梁家河“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

  铸就干事创业的历史担当。习近平总书记的雄才伟略和担当作为其来有自。青年习近平插队在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这是全国1600多万插队知青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而他是陕北知青中年龄最小、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和严酷的政治考验,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梁家河村民梁玉明说:“近平敢说敢做敢担当。”在组织上要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他没有患得患失推脱,而是毅然决然担起责任,在带领乡亲们干事创业的实践中,“干一件成一件,没有哪件事情是半途而废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想办法克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力挽狂澜,之所以能解决过去长期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难题,办成许多过去想办但没有办成的大事,无疑与他这种意志品格和敢于担当的精神气概密不可分。

  永葆赤子情怀本色。从把好点的粮食分给老乡吃,到对贫下中农、老人、儿童、残疾孩子无不真诚相待;从把“娘的心”针线包送给村民张卫庞,把蓝色大衣送给上师范的武晖,到把粮票和钱悄悄压在房东碗底下;从“解衣推食”倾其所有把一切有用的东西送给讨吃老汉,到离开梁家河多年后还给吕侯生治病慷慨助人;从在赵家河村“整队”果断治理神车沟,到在梁家河村打淤地坝办沼气,无不体现了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怀和大仁大爱。他把自己完全看作黄土地的一部分,千方百计想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生活。这样的赤子情怀,让梁家河村民对他也一往情深,举村为他上大学送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赤子情怀使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对普通群众充满真情,这充分体现在他成为总书记后开展的精准扶贫等诸多治国理政实践中。

  一部鲜活的团课教材,生动指引了青年工作根本遵循

  青年群众工作本领是共青团的看家本领。团是党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在党领导下做好青年群众工作,是团的固有职责。共青团如何在青年工作领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当时以团员身份被派到赵家河村“整队”的习近平以实际行动,回答解决好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有知青回忆,“近平做群众工作很注意方法,也很人性化,从不采取强势、高压的做法,总是尽量做思想工作,把人的思想弄通了,心里疙瘩解开。”他苦口婆心动员27岁的武刚文重新担任生产队长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经典案例,办青年夜校扫盲,带领村民打坝修梯田,开会拉话“讲得可有意思了”,独特的人格魅力让村民们至今津津乐道。无论在哪里,他都会尊重人团结人,把群众当亲人,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干。重温习近平的梁家河记忆,团干部必须坚决摒弃“青年官”的倾向,要当“青年友”,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强化群众立场、深化群众感情,知青年懂青年爱青年,练就青年群众工作过硬本领。

  先进性是共青团发挥作用的关键。读完《岁月》,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整体形象,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有追求、能吃苦、爱学习、办实事、重仁义、敢担当的“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先进青年,也为我们今天如何定义先进青年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正因为他学习上先进、思想上先进、劳动上先进、工作上先进,他是1974年延川县第四次团代会代表,还参加了1975年的延安地区先进青年代表大会。1975年,共青团延川县委9号文件,专门号召团员们在大办沼气运动中以习近平为学习榜样,争当先锋。青年习近平为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作出了突出表率。

  服务青年利益是共青团工作生命线。青年习近平为什么在梁家河村和赵家河村群众尤其是青年中有那么高的威望,说到底,是他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所有群众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后来指出,党和政府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标准,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的共青团开展工作,理应眼光向下,扑下身子,牢牢把住维护青年利益的大旗,从小事做起,努力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一个光辉的楷模榜样,照亮着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7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的历史起点。《岁月》让我们从源头上更加深刻理解党的领导核心成长的实践根基,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人民领袖诞生的历史逻辑,从源头上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思想的理论根脉。结合《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学习《岁月》,广大青年学子可深深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领袖魅力、青春魅力、思想魅力和人格魅力,同时也找到了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的根脉源头。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是直接让广大青年学生受益的人生宝典,也是新时期做好团学工作的行动指南。学思践悟《岁月》和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以青年习近平为光辉榜样,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当代大学生必将开启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征程。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通过学习《岁月》,青年学子要更加深刻理解,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地位顺应党心民心,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关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关乎“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是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迫切需要。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来自人民,其思想和魅力的形成是有源头的。精心研读《岁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重要思想,切身体察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对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进一步激发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衷心爱戴,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维护、捍卫、追随党的领导核心和人民领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汲取丰厚精神滋养,自觉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不负青春韶华。贯穿《岁月》的一条红线,就是青年习近平在融入群众中确立了理想信念,在艰难曲折中实现了精神升华,在实干苦干中绽放了青春华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年要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要不怕困难、攻坚克难,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要从一开始就扣好人生的扣子;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健康成长进步。这些重要论述,饱含着习近平总书记青年时期的人生感悟,为当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道路标注了鲜明的时代坐标和基层导向。以青年习近平为偶像楷模,青年学子要做“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永葆肯吃苦、不怕苦的奋斗精神,养成爱读书、善读书的生活方式,扎根中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谱写青春激情奋斗的华彩篇章。

  遵循青年工作规律,坚决按照强“三性”去“四化”的根本要求推进团学改革攻坚。学校共青团尤其是高校共青团在全团具有基础性、战略性、源头性的地位和作用,团学改革是共青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把握《岁月》中指引的青年工作规律,贯彻习近平青年工作思想,团学改革要奔着脱离青年学生群众的本质问题去,牢牢把握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根本要求,以自我革新的精神和钉钉子精神落实好团学改革方案,着力改革创新团学组织的制度机制、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着力夯实学校共青团的基层基础,着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着力改进团学干部工作作风。在改革攻坚中,尤其要注重与时俱进做好青年学生群众工作,切实维护青年学生合理权益,充分彰显共青团先进性,不断提升团学工作科学化制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巩固扩大党执政的青年学生群众基础,更加紧密联系和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坚定跟党走。

  把握时代际遇机缘,积极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将激昂青春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习近平总书记7年的知青岁月,牢牢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机缘,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什么是当代大学生的时代际遇与机缘呢?就在于当代大学生注定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冲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当代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他勉励广大青年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随着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新的历史阶段。接续“五四”以降的光荣与梦想,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国梦奉献磅礴青春力量。学校共青团将切实增强历史自觉,充分发挥组织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服务育人作用,组织动员和服务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创新创业创优,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将激昂青春梦紧紧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第十三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第十四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发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数千万城镇知青奔赴农村和边疆,既面临着从相对优越的城市向贫困农村的生活转变,也面临着从无忧无虑学生向辛苦劳作农民的身份转变。面对这种始料未及的巨大变化,许多人视之为人生的磨难。习近平就是这众多知青之一,而且他又是其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正是在这“三最”之艰难困苦中,习近平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课”,系紧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习近平的这七年知青岁月,也给正处在事业发展启点的青年官兵们以深刻启迪。

  一、革命理想高于天——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坚守初心

  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知青的最初生活,习近平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比较孤独、迷茫,没有长期待下去的想法,不过是怀揣一个简单的信念,就是:“听毛主席的话,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随着在革命老区的所见所闻,随着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愈益加深,随着日复一日艰苦生活的磨砺,他不断校正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越来越清晰——要为人民做实事!之后,虽然一起插队的知青,有的招工,有的入伍,陆陆续续离开了农村。习近平却不急不躁、不慌不忙,仍然该干活干活、该读书读书。为了入党,他先后写过10份申请书,执着的追求,终于使他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且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经过两千多个日日夜夜的曲折经历和实践积累,他严以律己的过硬作风、务实创新的意志品质、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复兴中华的担当精神,在他充分激情的胸膛里已然萌芽、扎根。若将世路比山路,世路更多千万盘。人生始终是在顺境和逆境中游走,从军之路亦是如此。从地方青年到革命军人,从旧体制到新体制,我们时时面临着转变,也迎接着巨大的挑战,更需要有像习近平同志那种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态度,越是身处逆境越要坚守初心,在艰苦的环境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越是身在基层越要干好当下

  深厚的感情必须以深刻的认识做基础。知青七年,习近平干过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无论哪个岗位,他心中想的就是把手中的工作干好,立足现有条件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他带领乡亲修梯田、打地坝、修路种树、打大口井、办识字夜校,还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建成了当时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连旧厕所他也动手翻修。当时农村的厕所不分男女,听见外面来人,咳嗽一声,来人就避开了。长年累月,老百姓都习以为常。习近平却主动自己动手改造,建成了赵家河村有史以来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既解决了难言的尴尬,又引领乡亲们逐步走向文明的生活。由于他既不甘平庸、善做实事,又能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找他这个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商量。多年后他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一个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受益终生的东西。”青年官兵大多处在基层,干的是最基础的工作。可能也有部分官兵感到每天都是重复性的训练、工作,认为没有意义、缺少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干好就是不平凡,把每一个简单的工作干成精神就是不简单。我们应当向习近平同志学习那种“干在当下”的精神,脚踏实地,扎根基层,把当前正在做的工作做好,多蹲蹲苗必然能够为成长为参天大树积蓄能量。

  三、读书即是立德——越是事务繁杂越不能放松学习充电

  插队期间,当时很多知青由于困于眼前的苦难,加上为今后的前途忧虑等,或放弃了读书,或无心读书。但习近平不一样,他把读书学习作为丰富艰苦生活、充实精神世界、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他去时带的两个行李箱装的全是书,无论是田间劳动间隙和晚上的零散时间,还是秋收秋种以后“冬闲”的大块时间,习近平始终坚持捧书而读、爱不释手。那时候书是奇缺品,他到处找书、讨书,有时为了借一本书,要步行几里路,看完再给别人送回去。他读的书籍也很广泛,涉及中外历史、政治和文学名著等等。这在当时把知识分子说成“臭老九”和“读书无用论”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大环境下,更显得弥足珍贵。七年时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理论素养,支撑着他在艰苦中一路走来。读书既是对知识营养的汲取,又是对自己人格品质的提高;既是滋补人身心的“保健品”,又是人心灵的“净化器”。这启示我们,要担当重任,成就一番伟业,离不开勤奋读书。作为新时代强军路上的开拓者,我们更应该认清学习的重要性,虽然部队的各项工作、日常事务比较繁杂,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止步学习的借口。当前是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新军事变革、高技术战争,对军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掌握新装备,才能获得打赢未来战争的“入场券”和“资格证”。

  四、选择吃苦就是选择收获——越是条件艰苦越要苦中有为

  陕北高原、黄土高坡、缺水无电,窑洞、毛驴、白羊肚手巾,给人的印象无疑是“苦”和“穷”。抢收庄稼、抡锤打桩等苦活累活脏活险活等,从心理到体力都超出了很多知青自身的承受能力。习近平也从起初的被动参与,到逐渐的主动接受。先后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为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梁家河村民刘金莲讲述的一个片段感人至深:“近平从村里往地里挑粪,那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层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脱下来,垫在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就不怕扁担磨了,也不用垫衣服了。”随着对人民疾苦的直接感受,习近平不仅不把吃苦受累当作一种“负担”和“愁事”,反而却以苦为乐、苦中作乐。心态的转变、诚恳的劳动,使他能够深入地了解农民、了解农村、了解当时的国情,也使他由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脱胎换骨为群众眼里“吃苦耐劳的好后生”,磨炼出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经历就是财富,苦难也是锻炼。从军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险滩,有直道也有弯路。我们面临的选择很多,关键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选择。无数人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们一定要勇于迎接挑战,敢于摔打自己,尤其要从难从严从实践出发,提高打胜仗本领,做到苦有所得、累有所获。

  “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今天的我们,时代性地站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历史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历史节点上,我们应当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把党的创新理论和领袖指引的方向作为人生指南,自觉校正人生航向,系好第一粒扣子,走出一条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内心的正道坦途。

第十五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第十六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期,我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七年知青岁月为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极其丰富的实践经历。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总书记对基层特别了解、对国情特别了解、对人民群众所思所想特别了解。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都是在陕北艰苦的农村度过的。这段插队经历,虽然使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这段人生历练,却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他念念不忘曾经养育他的黄土地,念念不忘陕北的父老乡亲,说明既是有情之人,也是有心之人,是黄土地忠诚的儿子。作为当今社会的新时代青年,我们要发扬老一辈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犹记得那年那天那个青年,去到了沟沟坎坎的黄土高原。年纪最小的他,去到了环境最苦的地方,并在那里度过了他最平凡却又最不简单的七年岁月。雷平生回忆说,那是一个永远无法忘记的日子,48年前的今天,是他与习近平一起离开北京去到陕北插队的日子。本来因年龄不够,不用被下乡的他,受父母奋斗经历的影响,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了上山下乡的知青活动。在那里,他虽年纪小,且又是书生,但却从不输气势,不怕生,与谁都能聊上几句。我想这与他坚持读书是分不开的。他曾说,在那七年的岁月中,他学到了太多太多,那将会是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喜欢读书的他,喜欢写东西的他,即使条件艰苦,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这就是我们的榜样。那份无畏与勇敢,那份热爱与执着,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形式主义者。他帮助梁家河村的人们修井取水,治理环境,改善种植方式...用自己的知识实践,服务于人民。这后生好啊,劳动能吃苦,很憨厚,很踏实,人品极好。与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村民对他的印象是极好的,也都愿意跟随,推崇他。有一种信念叫薪火相传,他是在浓郁的革命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信仰的力量一往无前,源源不断;信仰的传承筋骨相连,生生不息。他出生在一个红色革命家庭,父母都是一生追随共产党、追求真理的老革命。也不难猜到,他从小就有着这样又专又红的思想。有一种磨砺叫百折不挠,他是在苦难历史和曲折经历中成长起来的。

  试想:一个在北京长大年仅15岁的少年,孤身来到穷乡僻壤的黄土高原,有多少重的困难需要去面对,又有多少的委屈要自己扛。有人说,没有梁家河的七年,就没有如今他今天的从容执着和大气磅礴。他也曾坦言承认,正是黄土高原的苍天厚土,孕育了如今的他。这份大气,坚持是我们所推崇的。有一种奋斗叫脚踏实地,他是在长期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他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走向成功。早期思想的萌芽,加上他吃苦耐劳的精神,不断前行,才有了今天的成果,并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有一种梦想叫强国强军。他是在新的伟大斗争中确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他的这种气吞山河的气概足以面对一切的难题、重任。他的这份沉着冷静的态度足以担当起对人民的责任,挑起领袖的重任。有一种责任叫全球担当。面对全球环境问题,面对当今国际形式,他没有后退,没有胆怯,而是主动挑起重担,共创美好家园。有一种初心叫人民为本。他是在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我就是个农民,普普通通的农民。”他没有官架子,高腔势,他就是他,一个从贫困窝子里走出来的农民。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就是他,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之后,我感慨颇多。习大大的知青岁月恰好反应了孟子说过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梁家村当知青的七年,环境条件艰苦,而不到二十岁的习大大不怕吃苦,坚持了下来,还和梁家村村民成了一家人。既来之,则安之,他带领村民修大坝,建沼气池,开代销商店等等,给村民带来了许多方便从而把节省的时间加入到劳动生产中去,时时刻刻与群众在一起,心心念念着为村民谋福利。那段岁月是磨练人的,是为了以后的成功打下基础。事实证明,习大大不负众望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我们爱戴他,拥护他。不忘初心,习大大从青年时期就已经这么做了。所以说,青少年时期的发展动态是非常重要的,吃得起苦,耐得起磨练,把底子打扎实了,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我们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不怕苦,不怕累,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

第十七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前段时间,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该书用直观生动的事实,丰富翔实的素材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品格“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近日,又赴梁家河亲身体验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总书记当年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的初心,坚持不懈追求真理的理解。梁家河插队的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宝贵财富,给我很大启发。

  坚强自信知难而进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刚到梁家河时,并不习惯,最初感到很孤独,而且年龄又小,因此没有长期待下去的观念。后来受到姨姨、姨夫的教育,很快融入了陕北农村新的环境,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他和村民同劳动,过“五关”,逐渐和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带领群众干好事、办实事,修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陕西省第一口机井,办铁业铺,修淤泥坝……办成了一件又一件当年对于梁家河来说的难事、大事,改善了梁家河的生产生活,在充实的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七年的历练培养出习近平知难而进,坚强自信的品质,让他成长为一名心中有民,手中有方,敢想善做能成的干将。习近平的成长进步起始于陕北,在这里收获了自信,使他在后来的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与书为伴学以致用

  谈到习近平的知青岁月,人们说到最多的还是他爱学习。一方面,他想继续深造,所以抓住一切时间学习书本知识。习近平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经常在煤油灯下看书看到深夜,煤油烟熏得他脸上、鼻子上都是黑的。他广泛阅读政治理论、历史、文学、军事和国际政治等经典著作,村民称他有

  “书瘾”。习近平的学习、阅读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他向实践学习,到四川学办沼气,向村支书梁玉明学习育种知识。在赵家河开展社教工作,村民赵勋平说:原来的村干部组织开会,底下拉话的、纳鞋底的、瞌睡的都有。习近平组织开会,社员都赶紧过去,他讲话有意思,讲路线教育,讲农村这些事,特别实在,都是和社员密切相关的,还讲一些国内外大事,讲的清清楚楚。2015年再次回到梁家河时,总书记说:“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有大学问的地方。人生处处留意,皆有学问。”结束插队,离开梁家河后,习近平的讲话、文章语言平实、凝练,接地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与梁家河的学习工作经历息息相关。

  矢志奋斗干在实处

  他全身心投入到梁家河的建设中。那时候总书记的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为梁家河的村民做一点实事、好事,“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解开了根拴心中的疙瘩,回梁家河办铁业社,增加村民收入;“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带领村民打井,打淤泥坝、办沼气、办代销店、缝纫社、磨坊,到赵家河修男女厕所,给随娃(武刚文)做思想工作,当赵家河队长,帮老汉拉车,教铁姑娘写名字,帮赵秀全找猪……所做之事,无一不是好事、实事。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所有大学问的学校“毕业”后,基层什么样、群众怎么想、事业如何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总书记在梁家河干的工作,是一本“手把手”教我们带领群众不懈奋斗、干在实处的经典教材。

  信念坚定百折不挠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总书记说道,“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1974年清华大学招生,他写的三个志愿都是清华大学。在赵家河搞社教工作时,为了让随娃(武刚文)当生产队长,习近平前后10次找他谈话。插队期间,习近平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最终入团入党。这种倔劲儿来自于总书记对党的坚定信仰,对中央的坚决信任,对人生的坚强信心,体现了他在前行路上百折不挠的态度。

  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同时,习近平也收获了乡亲们最深厚的感情。他上大学要走的那天早上,乡亲们自发组织到他门口送他,连双腿行动不便,平时不怎么出门的残疾人石玉兵,也拄着双拐,一步一步地挪过来要送别,那一刻,坚强的习近平落泪了。习近平和13个村民一边走,一边拉话,步行到60里外的县城。第二天,大家凑齐5块5毛钱照相,习近平要出钱,大家不让。这是习近平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群众中,全心全意为梁家河的群众做了实事、好事换来深厚的群众感情、扎实的群众根基。同时也换来了自己的成功,这种成功是他踏实工作,勤奋学习的副产品。后来总书记的群众路线,群众观念,正是在这里扎下根,打下基础,也正是这种经历让习近平在之后的工作中意志坚定、处变不惊。15岁来到黄土地时,习近平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收获了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习近平的知青岁月,是一场激励青年克服困难,干事创业的现场教学;一本激励干部坚守信仰,干在实处的鲜活素材;一幅中华民族为幸福生活不屈不挠、不懈奋斗姿态的生动写照。

第十八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第十九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教师学习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
  • 护士三抓三促个人心得体会【3篇】
  • 大学习、大练兵、大提升心得体会范文...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十三...
  •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 党支部书记培训心得体会11篇
  •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心...
  •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