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心得体会 >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十七篇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7-26    阅读:

根据经验,发音是tǐhuì汉语词汇,即意义体验和理解,来源于《朱子语》第五卷。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的文章17篇 ,欢迎品鉴!

第一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二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古今中外以勤学苦读而成大事者不计其数,因不学无术而一事无成甚或败绩声名狼藉者更是数不胜数。因此,本人着力克服厌学懒思的坏习惯,抽时间读书,但缺乏持之以恒,只停留在蜻蜓点水的层面,收获甚少。近日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颇有心得。深深被书中习总书记坚韧不拔的学习毅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所感动。如果说,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是艰苦生活中的历练,那么,勤奋读书,刻苦学习则是成长成才始终如一的底色。

  “学之所以益才,砺之所以致刃”。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回忆起当年知青岁月中的读书生活时,习总书记说:“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拴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沉淀了他丰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在习总书记的许多讲话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和充满睿智、充满情怀、充满自信的魅力。这都是他多年磨一剑的结果,更是勤读、实读、深读、巧读以及注重思考的结果。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插队7年间,没书可看了他就四处借书,哪怕要走十几里山路。白天干活他随身带着书,充分利用收工、放羊、吃饭的点滴空闲读。晚上则点起煤油灯挑灯夜读。读完了当年所能借到的所有书籍。反观现在我们的读书条件,阅览室,窗明几净,书架上,琳琅满目。可一提读书,却总说没时间。把大把时间都空耗在闲聊中,浪费在吃喝玩乐中,却不愿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今日世界,一日千里,不学无所适应,不学就要落后于他人,不学将注定被社会淘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我们都应像习总书记那样,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抓紧大好时光,持之以恒地多读书,读好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习总书记读书十分注重方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在刻苦学习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他看书经常是几本书同时看,有所对比,有所分析,不但比较几种说法的同异,也推敲作者为什么这么说。习总书记读书,一方面,看一本书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同时寻找相关书籍作为佐证,从不同侧面了解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形成独到见解和观点,经过反复论证、消化吸收后归纳进自己的知识体系。“非学无以成才,非志无以成学”,如果不下功夫认真揣摩仔细研读,就不可能深入领会书中的精髓要义,不可能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只有定下身来读书,静下心来钻研,像习总书记那样,刻苦学习的同时认真的思考,才能提高质量和效率,掌握知识间的关联,也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素质。联系工作实际去读书,作为检察人来说,就是要时刻钻研法律业务,不断提高履职能力,不忘使命、不辱使命,确保忠实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以过硬的业务素质,务实的工作作风,努力使各项工作不断创出新特色,取得新突破,创造新业绩。

  苏轼有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是一个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读书带来的知识储备让我们受益终身,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孜孜不倦的精神、高效的方法和辩证的思维,更将伴随我们的成长,产生愈来愈重要的影响。掩卷沉思,心潮澎湃。习主席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广大检察人员唯有像习主席那样坚持读书、博览群书、勤学不辍,不断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厚实根基,才能积极发挥自身的作用,激发和增强投身检察工作,奉献检察事业的信心和力量。

第三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第四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对这一名言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选调生,我们无法深切体会习总书记当年的苦难和压力,但幸运的是,我们与总书记一样,选择来到基层,来到群众中间学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一腔热血、一份深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结合工作实际,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是跨越“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中的种种不适应,还是先后写下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的压力与艰辛,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当面对一位素未谋面的乞丐,仅仅是询问后得知他曾是与父亲并肩的老兵。习近平当即把身上所有的钱和粮票,甚至自己的外套都送给了老兵。这种对老军人的感恩和对人民的关怀也体现出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深刻理解。我们青年干部选择基层不是为“镀金”,而是为了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根植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一直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始终牢记自己从群众中来的身份,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才能对得起人民的养育之情,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三、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一孔窑洞、一盏煤油灯、两箱图书,青年习近平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读书过程中他注重分析对比,常常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参考,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读过的书就融进了灵魂,信手拈来,触类旁通。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青年干部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刻苦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把书本知识中的水分蒸发掉,逐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自己锻炼成基层的政策通和多面手。
  四、培养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唯有看到问题的人才能解决问题,唯有接近人民的人才能帮助人民。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始终塌下身子深入群众,秉持着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七年知青岁月帮助习总书记看到了基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听到了黄土地最真实的声音,进而帮助他做出正确决断,一步步实现最初梦想。这也足以启发我们青年干部要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把统筹大局与抓细抓小结合起来,立足平凡的岗位,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五、塑造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青年干部年纪轻、阅历浅,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对此,更好倍加珍惜机遇、珍惜平台、珍惜前途,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始终行得正、站得直、坐得稳,做一个真正靠得住、信得过的人,经受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结束的时候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新时期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保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一锤子接着一锤子敲”的钉钉子精神,以饱满的斗志和激情投入到党的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第五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我认为,可以用“四个再现”来彰显青年习近平的人格魅力:一是再现了一位吃苦耐劳、踏实干事的青年习近平;二是再现了一位勤奋好学、志存高远的青年习近平;三是再现了一位一心为民、重情重义的青年习近平;四是再现了一位意志坚定、敢于担当的青年习近平。从中可以感受到领导干部成长的“四点启示”:一是树立正确的“三观”,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根本;二是紧密联系“三实”,即思想实际、岗位实际、工作实际,是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关键;三是始终充满“三情”,即对党的理论认同之情、对人民群众的朴素热爱之情以及对组织培养和同事相助的感恩之情,是领导干部执政为民的内生动力;四是认真践行“三家”即好家庭、好家教、好家风,是领导干部健康成长的基石。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要切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增强自己在思想上拥戴核心、在政治上维护核心、在行动上紧跟核心的政治定力。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好总书记作为党员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中所体现的各种优良习惯和作风品质。

  一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的精神。书中受访者提到,习近平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没有离开过书本,没有放弃过读书,就算是在工作最繁忙、最辛苦的时候也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正是由于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知识的储备,对知识的海纳百川,才有了后来不断发展的潜力和为民办实事好事的能力。我们现在身处中国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代,物质条件优越,更应该注重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踏实肯干的作风。习近平从一名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一步一个脚印,用实干的精神诠释了只要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办实事,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拥戴。我们基层普通党员干部都要学习总书记这种沉下身子、耐下性子,从一件件小事干起,竭尽全力把每一项工作做好、做精,做出实效、做出特色,无愧于良心、无愧于组织,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要学习总书记心系群众的情怀。对基层群众感情至深,是习近平的显著特点。我们要学习总书记这种为民爱民情怀,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忘初心、真心为民,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在实处。在扶贫攻坚方面,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扶贫开发联系点,听民声、释民惑、解民忧、惠民生,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解难事急事、办实事好事。

第六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口气读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对这一名言有了更深刻的共鸣。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基层选调生,我们无法深切体会习总书记当年的苦难和压力,但幸运的是,我们与总书记一样,选择来到基层,来到群众中间学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待入尘寰,与众悲欢,始信丛中另有天”,习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一腔热血、一份深情,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了我、教育了我。结合工作实际,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学习体会。

  一、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中,无论是“黑帮子弟”的政治污蔑,还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现实困境,是跨越“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中的种种不适应,还是先后写下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的压力与艰辛,都没有让青年习近平放弃最初的理想。当面对一位素未谋面的乞丐,仅仅是询问后得知他曾是与父亲并肩的老兵。习近平当即把身上所有的钱和粮票,甚至自己的外套都送给了老兵。这种对老军人的感恩和对人民的关怀也体现出他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深刻理解。我们青年干部选择基层不是为“镀金”,而是为了在实践锻炼中激发潜能、积累经验,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打牢成长的根基,像当年的习总书记一样,铸就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

  二、根植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七年知青岁月,青年习近平一直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他用双脚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度,一心只为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样的爱民为民情怀孕育了习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由此,我们便不难理解他为什么反复强调“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什么要求“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为什么勉励当代青年“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青春是美好的,也是短暂的,我们青年干部只有把青春植根在祖国大地,始终牢记自己从群众中来的身份,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才能对得起人民的养育之情,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

  三、锻造勤奋好学的进取精神

  一孔窑洞、一盏煤油灯、两箱图书,青年习近平即便身处困顿也没有失去对知识的渴求,读书成了他始终坚持的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在读书过程中他注重分析对比,常常以看一本书为主,同时寻找相关的书籍作为参考,不断拓展书中的知识。久而久之,读过的书就融进了灵魂,信手拈来,触类旁通。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身处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青年干部必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一方面刻苦学习新理论、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到群众中去,拜人民为师,把书本知识中的水分蒸发掉,逐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把自己锻炼成基层的政策通和多面手。

  四、培养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

  唯有看到问题的人才能解决问题,唯有接近人民的人才能帮助人民。在七年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始终塌下身子深入群众,秉持着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办沼气、办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磨坊……“我们选近平当村支书,最主要的是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七年知青岁月帮助习总书记看到了基层人民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听到了黄土地最真实的声音,进而帮助他做出正确决断,一步步实现最初梦想。这也足以启发我们青年干部要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结合起来,把远大目标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把统筹大局与抓细抓小结合起来,立足平凡的岗位,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出不平凡的业绩。

  五、塑造洁身自好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我们青年干部年纪轻、阅历浅,在工作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面临各式各样的风险。对此,更好倍加珍惜机遇、珍惜平台、珍惜前途,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始终行得正、站得直、坐得稳,做一个真正靠得住、信得过的人,经受住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结束的时候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一名新时期新时代的青年干部,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牢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始终保持“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一锤子接着一锤子敲”的钉钉子精神,以饱满的斗志和激情投入到党的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第七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王晓指出,出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领袖人物宣传、党的理论传播、党员党性教育等方面的一大探索创新。我们既要将这本书当作“史”来读,更要将这本书当作“经”来读,做到经史结合,实现教育效用最大化。

  首先,这是一本关于马克思主义领袖论的生动教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高度重视“权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权威和服从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确定的,而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人的才干、气质、风范的“黄金时期”的成长过程,以直观生动的事实,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领袖地位是建立在多么坚实、多么深厚的根基之上,让我们深刻领会到马克思主义权威观、领袖论的科学性、重要性,让我们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运动、党的事业发展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领袖的需要和依靠是内在的、必然的。比如,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心中,习近平总书记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党的领袖。这“三个最”与书中提到的另外“三个最”,即习近平总书记在知青中“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有着跨越时空的内在联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民怀抱,哺育成长。当年梁家河的“三个最”中已经蕴含着当今大国大党领袖“三个最”的初始密码。学习这本书,就是要通过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追寻真理、脚踏大地、植根人民的成长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新时期党的领袖、人民领袖发自内心的崇敬与爱戴,进一步把忠诚核心、拥戴核心、维护核心、紧跟核心融入血脉、植入灵魂,化为坚定的信仰信念和自觉行动。

  其次,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党性论的重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以习近平总书记这一当代中国党性最强、觉悟最高”的领袖人物在青年时期如何坚定理想信念、如何锤炼意志品质、如何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党性修炼之道”。学习这本书,就是要从这一个个故事中,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怎么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进而寻找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强大走向强大、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答案。

  第三,这是一本关于新时期群众工作方法论的权威教材。《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全景式地展现了总书记当年“与群众坐在一条凳子上”“与群众一块过、一块苦、一块干”的经历,是一本总书记“手把手”教我们做群众工作的教材。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堂党的群众工作精品课程。学习这本书,就是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融入群众、植根群众、造福群众的群众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落到实处。

第八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用真实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再现了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为当代青年励志成才提供了鲜活教材。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过程,让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一次洗礼和升华。我谈三点学习体会,跟大家分享交流:

  一是要敢于吃苦。作为青年必须要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气概和精神,在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

  二是乐于吃苦、善于吃苦。我们要以总书记为榜样,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形成拼搏奉献的良好氛围。

  三是不忘吃苦。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只要经受了艰难困苦,锤炼了意志和顽强的品质,在人生的不同时期都能处变不惊、应对自如,当代青年必须学好吃苦这个人生必修课。

  我将以青年习近平为榜样,学习总书记“敢于吃苦、乐于吃苦、善于吃苦、不忘吃苦”的精神,使自己不断成长、前行。

第九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近日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翻开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从书中我得知,知青岁月,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杂陈的一个历史时期,有苦、有泪、有心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做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作为新一代青年人,我们生长在新中国新社会,无法真正了解那个时期的艰苦与奋斗,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和成长空间,但也面临着来自社会的无形的压力,工作、婚姻、生活等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一定要认清自我,坚定自我信念,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要被众多诱惑所蒙住双眼,要立足岗位、主动作为、积极实践、接受磨砺,敢于吃苦,勇敢担当。
  那个时代的环境是艰苦的,无疑我们这个时代的青年是幸运的,生活的条件以及展示自己的机会等等,因此我们更应该坚定自我信念,努力提升自我价值,有朝气敢想敢干。虚心学习那个时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继承老一辈革命优良传统,遇到困难不要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解决,保持一颗乐观的心,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工作中要敢于挑战自我,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展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貌,干出一番成绩,回报祖国社会。

第十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通过29位受访者讲述自己当年亲身经历的往事,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习近平同志曾经讲,7年的知青岁月带给他两点的收获:一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可以说,《习极品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何在艰苦的实践锻炼中“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把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认为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读好这本书,从书中去体会习近平总书记志不渝的理想追求、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奋好学的进取精神、求真务实的良好作风、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

  作为一名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拿出更好的精神状态和干事创业的劲头,深入推进各项事业的发展,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机遇,奋发作为,干事创业。总结上半年,部署下半年,我要做好六方面的工作。

  一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列重要讲话精神热潮。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住关键少数,抓实基层支部,在真学实做上深化拓展,在解决问题上狠下功夫。

  二是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精心细心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把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抓牢、抓实、抓细。

  三是坚决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战,不断提升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水平,抓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

  四是突出抓好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要深入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治理大气污染的工作部署,组织实施专项行动,并且做好全镇村民冬季清洁取暖工作,大力推进气代煤、电代煤工作。

  五是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十九大召开在即,信访稳定是确保大会顺利召开的前提条件,要对全镇信访工作再安排、再部署,带头下访接访、包案督访,带头处置重大复杂问题,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六是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推动干部作风实现新的转变。严格要求自己,抓实全镇工作,不松劲、不懈怠、不畏难,带头转变作风,带头勇于担当,带头苦干实干,夙兴夜寐、_工作。确保全镇各项工作开展稳中向好,为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献礼。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党员干部只要时刻牢记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想问题、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就能获得这种踏实感和力量,我们的事业也必将实现辉煌发展。

第十一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十二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去年11月28日至今年3月17日,中央党校《学习时报》连续刊发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系列采访实录共19篇。为了满足社会期待,中央党校决定把这一系列采访实录结集成书,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8月17日,第一批成书出版发行,当晚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发了消息。

  这段时间,这部书受到了广泛的社会欢迎,目前发行已超过200万册,并且增长势头强劲。这部书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主要在于人民领袖成长的独特魅力、在于崇高思想精神的独特魅力、在于生动感人故事的独特魅力。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的忠实读者,我抱着一颗虔诚的心研读全书,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我谈几点体会。

  一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锻造了习近平总书记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从北京来到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梁家河。他与几个知青一起住窑洞、点煤油灯、睡土炕;窑洞里跳蚤很多,他被咬得浑身都是包;一开始,不会干农活,就跟着老乡学,老乡咋干,他就咋干。从种地到拉煤,从打坝到挑粪,插队那些年,几乎什么活都干过。梁家河的插队生活,不仅让青年习近平练就了强健的体魄,还学会了“擀面条、蒸团子、腌酸菜,样样都行”的生活技能。多年后他回忆道,自觉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几年中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村里的壮劳力和种地的好把式。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培育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群众、爱民为民的家国情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展开一幅幅青年习近平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历史画卷。总书记曾经回忆道:“那时候,我和乡亲们都住在窑里、睡在土炕上,乡亲们生活十分贫困,经常是几个月吃不到一块肉。我了解乡亲们最需要什么!”当村支书时,他带领群众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多年后总书记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锻炼很大。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上山下乡的经历,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必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三是七年的知青岁月,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为我们生动再现了一位涉世不深、质朴厚道的青年成长为一名信念坚定、果敢担当的党员领导干部的历史过程。作为老一代革命家的后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小受到的革命家庭教育熏陶,传承着红色基因。梁家河的7年磨练,他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中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转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7年中,他矢志不移,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终于得以入团、入党,并担任梁家河村大队支部书记。他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写道:“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四是七年的知青岁月,养成了习近平总书记读书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他积淀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奠定了扎实基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青年习近平带着沉甸甸的一木箱子书下乡来到梁家河,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跑几十里山路借书以及带领大家读书的情节。据北京知青孔丹回忆:插队期间,劳动是艰苦的,生活是艰难的,好在政治上还是平稳的,书还是可以读的,读书的时间也是有的。总书记当年读的书很多,主要是政治、经济和文学类书籍。受访者曹谷溪回忆说:“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他从来没有忘记博览群书。在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每天他都要读书到深夜。据我所知,上大学前,他就三遍通读《资本论》,写了厚厚的18本读书笔记!”。受访者北京知青戴明说:“在梁家河那段艰苦的日子里,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部书,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近平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总书记自己曾说:“在德国,我讲了自己读《浮士德》的故事。那时候,我在陕北农村插队,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这本书。”读书学习成为总书记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的生活爱好和精神追求。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养成了他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积淀了厚重广博的文化素养、知识素养、历史素养和理论素养。

  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让我们从历史和生活的层面,生动、真切地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一段极其重要的人生经历。我们由衷认识到:习近平总书记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有深刻的实践基础、群众基础的,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选择。我们也深刻地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7年知青岁月,为我们党员领导干部和广大青年树立了可亲可近可敬可信的光辉榜样,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年心中应该珍藏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确实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励志成才的生动范本,是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提高党性修养、提升政治能力的鲜活教材。

  当前,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全党全国上下热切期盼。我们要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部书,同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7·26”重要讲话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结合起来,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对习近平总书记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感情认同,提高政治能力,自觉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优异工作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第十三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勤学苦读。总书记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尽管条件艰苦,但总书记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有一点点空闲时间就坐下来看书,读书成瘾。作为青年的我们,更要多读书,读书可以汲取知识、改变思考、开阔眼界,可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有所创造, 有所成就, 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采, 充满情趣。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敢于担当。因为公道正派,头脑灵活,又肯干,被大家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办沼气、打水井、办铁业社,积极作为,心系群众,干了许多好事。作为正处于成长时期的我们,更要学会担当,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工作和生活,养成遇事沉着冷静,即使事务再紧急,也要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读总书记的七年,学他的志存高远。曾任延川县文安公社知青专干的刘明升说:“近平立志办大事,不搞形式主义。”与习近平一起到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的知青王燕生说:“近平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升华。”总书记寄语青年人,忠于祖国不负时代,勉励青年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放飞青春梦想。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和鞭策,要牢记在心,付诸于行,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强国逐梦的新征程上绽放光彩。

第十四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记述了40多年前总书记在梁家河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反映了青年习近平重感情、讲情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辨,志存高远、知行合一的品格风范。

  黄土地之子:重感情、讲情义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重感情、讲情义的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在的、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抽象的。他把自己称作农民,把这看成很光荣的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无论是老汉、后生、娃娃、婆姨,他都能跟大家聊到一块儿。他办事有条理,说话有道理,群众把他看成自家人。他眼里没有贫富贵贱之分,他尊重每个人。他与人交流、谈话的时候,即使对方是再穷的人,他也全神贯注地听。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群众的这种感情,从书中可以看到很多例子。比如,年纪轻轻的他就很本能地看重中国的人情,对革命前辈很尊重。他们一帮知青刚到梁家河的一天早晨,习近平和同伴走到一户人家院子里,得知主人的老母亲——一位当年支持革命的普通妇女,因年迈过世,习近平先是客客气气地征求主人家的意见:“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然后进到窑洞,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只要对革命做过工作,哪怕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青年习近平都对她们怀有崇高的敬仰之情。这是一种朴素的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也可以说是流淌着红色血脉的亲情。

  青年习近平对人民有感情,人民对他也有感情,1975年在他离开梁家河时,一推开窑洞门,全村男女老少站满一院子自发为他送行,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村民们唯一一次看到习近平落泪,是他这时赶忙走过去搀扶一位前来送行的双腿残疾的村民。离开梁家河后,他还是念念不忘当地人民,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在厦门工作时他写信给延川县委书记帮忙给村里通电;在福建省委工作时联系给村里办了所学校;他两次帮助一位患骨髓炎的村民治病,救了他一条命。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15岁时,习近平来到黄土地时也曾迷茫、彷徨,然而22岁离开时他已有了坚定的信念,那就是:“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干一切事情都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通过《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书中的许多事例可知,这一坚定的理念是有其情感基础的,这和他青年时代对人民的深厚情怀是一脉相承的。

  豪放青年:志存高远、善于辨析

  青年习近平思想很活跃、很解放,他勤于思考、善于思辨。他头脑中新思想新观点新想法很多,有年轻人特有的激情与闯劲儿。比如,他读诗读到兴奋处,会跑到院子里大声朗诵,有时在山上劳动时也会朗诵。每每读到书中这些地方的时候,一个慷慨激昂、豪放自信的青年形象就跃然纸上。

  青年习近平勤奋好学,读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这在同伴中是有口皆碑的。但重要的是他不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带着问题读、带着思考读,有自己独特的分析对比方法。一方面,他会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的侧面去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另一方面,他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会跟别人进行讨论。这样,就历练出他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善于辨析的能力。

  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志存高远、有远大抱负、崇尚革命英雄主义,而又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有为青年。

  在陕北的7年,不论头顶上“黑帮子弟”的帽子多么沉重,青年习近平追求进步的信念执著而坚韧,他一次又一次地写入团、入党申请书,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直至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

  青年习近平在插队生活中,带头参加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学会地道的延川方言,把每件事都干得很漂亮。他在借调到赵家河大队整队时,把公窑外面又臭又脏的厕所修好了,这看似一件小事,意义却很大。他搞整队成绩出色而被提拔担任了梁家河大队的党支部书记,以满意的答卷踏上他步入政界的第一步。在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他办沼气有模有样,真把农户家的灯点亮了;他亲自下到井里带领村民打水井,解决了全村的吃水问题;他办了一个铁业社,解决了社员劳动工具的需求;他带领村民打坝地,给村里增加了几十亩耕地;他还种烤烟、办代销店、办缝纫社,等等。上世纪80年代,他从耿飚秘书的岗位决定下基层到河北正定做农村工作,也是抱着“干好了成就一番大事,干不好就在下面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的踏实态度。

  人格魅力:言行一致,知行合一

  青年习近平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特别善于做人的思想工作,既有执行力又有很强的战略定力。

  他刚上任要办铁业社,村子里的能人根栓尥蹶子不干,他通过谈心谈话,把工作做通了,铁业社的事办成了;他办沼气,从四川来陕北帮忙的技术员要回老家,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技术员最终没有半途而废;改造村里一个“二流子”,在批斗会上他不仅没有骂人家,而是一条一条说理,最后还让这个有艺术特长的“二流子”在会上唱了一曲信天游,后来,那个50多岁的“二流子”转变成了一个好社员。

  青年习近平从来不说过头话,但该做的事说一不二,丁是丁,卯是卯。当时有些人当领导,裙带关系严重,把亲戚朋友照顾得很好,多吃多拿多占。青年习近平当书记后对知青、社员一视同仁,绝不用公家的资源额外照顾朋友,绝不做不公正的事,所以大家都信服他,认为他公正,没有私心。

  习近平自己也说:“要当好一个村的领导,必须一碗水端平。群众最讲究的就是‘公道’二字,最信服的就是公正的人。哪怕一毛钱的事,你处理得不公,群众也不答应;10块钱的事,你处理得公道,群众也不会有意见。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该咋办就咋办。”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青年习近平身上体现的品格风范仍然是非常宝贵的,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的。

第十五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最近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书籍还原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访谈内容丰富、事例生动活泼、文字朴实感人,读完以后感触颇多。
  习总书记有坚持学习和思考的态度
  习总书记在知青岁月里,从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甚至是“痴迷”阅读,阅读面十分广,像《中国通史简编》等各种书籍,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公里路才借到。习总书记同时注重阅读的深度,饿着肚子也要把喜欢的书读完,要研究透彻。如同书中说的那样,习总书记执政理念、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
  自己所在的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曾经提出了“五必读”,即读原著原文、时事政治、法律法规、历史文化、科学技术,要深入了解一方面知识必须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因此,要真正干好一件事情,必须要能沉下去,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及时自觉充电,博学深究,领跑团队。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自己深刻感受到,作为承担着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的国防武器装备科研单位,我们要担负起引领国家空天防御事业发展的重任,支撑起打造航天强国的重担,就必须对系统工程、军事智能、大数据、云作战等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学习,学以致用,做到习总书记说的“功以学成,业由学广”。
  习总书记有敢做、敢担当的作风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时,因为敢说、敢做、敢担当,被推举为大队党支部书记,采访时提到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他说的有错大家指出来,他肯定改;如果说的没错就要求大家不打折扣的执行。建沼气池、挖水井、打坝地等等,都体现了他敢做敢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作风。
  自己所在的单位承担的某些项目都是非传统领域竞争项目,靠着敢打硬仗的作风,才取得不断的成功。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前几年本单位刚进入某领域,团队去某单位开展试验,为了抢进度和不把风险留在后期,队员每天都是干到凌晨以后,第二天在迷雾的清晨中又出发,最后仅仅用了7天便完成了该领域传统单位15天的工作任务。这支年轻的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得到了锻炼,做到了习总书记说的“勇于担当,做发展的开路人”。
  习总书记有勇于创新的胆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第十六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人的一生被划分成了很多的阶段,每个人在不同阶段经历的差异成就不同的人生轨迹。青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黄金时期,这意味着青年时期的经历跟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为我们再现了青年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高原,七年来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情同手足、血肉相连、鱼水交融的青春面貌。本书通过访谈生动描绘了青年习近平树立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植根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

  作为新时代成长的青年人,品读此书能够从小故事中读出大道理,从口述史中洞察大时代,从真情怀中感受大担当,从奋斗史中汲取大智慧。

  毋庸置疑,本书意义非凡,对青年来说更为意义深远。它是当代青年人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鲜活教材,也是当代青年人励志成才的重要典范,还是当代青年人绽放青春光芒的党史宝典,更是当代青年人汲取真理光辉的精神宝藏。

  艰苦奋斗磨砺七载

  1969年,从北京同乘一列火车去插队的知青,大多数人在插队一到两年内都陆陆续续离开了,而习近平在陕北一待就是七年。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在书中提到,习近平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发展过程,每个人也都有一个历练和成长过程,虽然没有“天生伟大”这一说,但习近平七年来经历的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生活劳动、严酷的政治考验、巨大的心理压力,磨炼了其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先贤的这句话在习总书记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印证。

  实事求是干在实处

  习近平在梁家河村不到两年时间内,办沼气、办铁业社、办磨坊、种烤烟、办代销店,打井、搞河桥治理、打5大块坝地等。对无所事事的人来说,两年时间很漫长,但若想在两年内做出这么多大事实事,两年时间又实在太短。每件事情都不是特别大事,但是把所有事情集中起来就有很大很显著的效果。习近平在梁家河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之前村子里从未有过的事,每一件事都是便民惠民的事,每一件事都是身体力行、苦干实干做出来的事。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苦干实干精神和勇于担当精神。习近平在艰苦时期的苦干实干,为百姓做实事,切实解决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解决了人民生活的后顾之忧。干在实处,取得实效,正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真实写照。

  坚定理想绽放青春

  2013年习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要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变挫折为动力,用从挫折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习近平“从15岁刚到黄土高原时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时,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七年来,习近平贴近黄土地,贴近农民,下决心扎根农村,立志改变梁家河的面貌,在这七年时间里,他靠自己的苦干实干做出了一番成绩,在实干中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当今社会的发展一日千里,很多青年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迷失方向,我们从习近平的知青经历中学习到,年轻人要不畏困难,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经受考验,在努力实干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和方向。

  情系人民磨砺初心

  为群众做实事的信念在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时就已悄然扎根,“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让我们可以更加系统、准确地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内涵,更加全面、历史地认识到确立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党核心的重大意义,更加深刻、直观地领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精神所在,更加具体、清晰地理解“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的执政为民情怀。习总书记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执政为民情怀与目前的“厕所革命”是呼应的。五十年前,习近平在梁家河做知青时就进行过厕所整改,此后,从河北到福建,从浙江到上海,都一直高度重视。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三年两次重要指示“厕所革命”,充分体现了习总书记对百姓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切,彰显了习总书记“民生之事无小事,民生之事一抓到底”的执政为民情怀。

  矢志奋斗砥砺前行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第十七篇: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比如建沼气池,我觉得是技术创新,办铁业社、缝纫社和代销店,是商业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以代销店为例,以前村里人买东西要走70多公里到公社去,走一天时间,改为代销店后村里一两个人统一去采购,大家再去店里买,这样效率提高了、成本降低了、老百姓方便了。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那时候,属于实体经济短缺时代,习总书记围绕实体对象开展了很多创新工作,如今面对信息经济时代,需要发展新的创新模式。最近几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大力发展专有云平台和航天云网平台,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我觉得和习总书记当时的创新理念是相通的。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智慧社会的目标。现在我们正在开展复杂产品智能制造系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智慧总体部建设,作为参与者,感到挑战巨大,学习完习总书记当年创新实干的事例后,进一步增强了信心。争取2020年前,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引领,夯实智慧总体部基础,支持跨专业、跨厂所的协同设计与联合验证,实现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快速转化和复杂决策支持,开创研发和管理新模式,为建设智慧社会贡献航天人的智慧和力量。

  习总书记曾经回忆说:“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觉得正是在艰难岁月里的学习、思考、实践、创新,才使得习总书记有了坚定的目标并持之以恒为之奋斗。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说的“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我们这代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当“坚定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我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岗位上砥砺奋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航天人应有的贡献。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教师学习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心得体会范...
  • 护士三抓三促个人心得体会【3篇】
  • 大学习、大练兵、大提升心得体会范文...
  •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培训心得体会【十三...
  • 2023年全国两会精神解读心得体会范文...
  • 党支部书记培训心得体会11篇
  • 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学习心...
  • 农技人员培训心得体会范文(通用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