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演讲稿 >

《信心铭》讲稿

编辑:zhangyanqing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2    阅读:

  《信心铭》讲稿

  <二见不住,慎勿追寻>。

  二见不住就是不住二见,若在二见上安住下来了,也就落到二见、边见上去了,如不是死就是生,不是好就是坏,不是黑就是白,等等。也就是上文中“唯须息见”的见。从根本上说,我们凡夫有见则必落两边,见从何而来,从我而来,没有我那来的见?既是我见,必执一边,有我见,就有人见,与我相对的别人的见。当然,圣人也有见,但那不是我见,而是从自性中流溢出来的见,当然,这个见也只有圣人才能完全了解,在我们看见,圣人的见也是边见,为什么?因为我们带着自我这个肉壳子看问题,怎么能看得透呢,所以,对圣人的话千万不要轻易批评,因为我们没有那个资格,没有那个智慧。

  弄不好,就会造业受报。既然不落边见要那么高的标准,要圣人才行,那我们凡夫还怎么修这个“二见不住”?只有从相似上面去修,我们不可能做到真正的不住二见,就从相似于不住二见上去着手,比如,我们对做恶事的,说他是恶人,对做善事的,说他是善人。但我们要知道,这是错的,是边见,善是一边,恶又是一边,是二边。你说这人善,但善的结果是什么,最多升天,天福享尽,还是要堕落,这个善有什么意义?你说恶吧,从某角度看也不一定叫恶,一人有病了,你会说他恶吗?会讨厌他吗?不应该嘛。那么,一个人喜欢做坏事,说明什么?说明他心灵上有病,不健康,不是吗?恶人是有病啊,不是恶啊,或者说恶就是疾病啊,所以菩萨慈悲,不厌弃恶人,而是怜悯他们,救度他们。所以,善与恶都是戏论,都是不彻底的,都是权宜这样说的,本质上无善无恶。但我们做不到这样,虽然这样,我们却不能自暴自弃,一定要真认自己错,认真向菩萨学习,做相似的行为。就是要看透善恶的本质,不要为之所扰。善也好,恶也好,不要分别,不要憎爱分明、起心动念。当然不是善恶不分,不是糊涂蛋,而知善知恶而心不动,菩萨不分善恶吗?分噢,分得比我们清楚多了,我往往被眼睛所骗,黑白颠倒、善恶不分,菩萨不会。菩萨神通具足,哪里会被凡夫所骗呢?只是菩萨不会厌弃恶人,因为恶人是重病号,更值得同情,更值得救助。下一句是慎勿追寻,“慎勿追寻”也就是上面的“不用求真”,大师再次强调,你只要把见解放下就行了,千万不要去追寻什么。

  放下就得,一追便失。慎是谨慎、慎重;勿是不要;追是追求;寻是寻找。直译是:要慎重啊,不要追求寻找啊。不要追寻什么?一切,一切东西,我们修道总是找找找,找这样那样,心外求法,最根本的就是上面讲的“求真”,找真理,找真理对不对?但那是修行的总方向,在修法时不能存这个心,禅宗上讲“将心待悟”,你的心时刻想着要开悟,想着,修修,快了快了,就要开悟了,如果你这样想,永不得开悟,待悟之心就是大障碍,你开什么悟。以上四句大师是反来覆去、苦口婆心地叮嘱我们:不要有求真的心啊,只有把见解放下就行了。把见解放下吧,不要去求这求那就行了。你看翻来覆去叮嘱,我们一定要依都奉行,不要辜负了大师的一翻苦心。下面的几句大都是讲一与二问题。

  <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是非是两边,我们心中一有是非观念,真心马上就失去了。才有,就是刚刚有,是讲是非的产生与失心的同时性。是就是我们认为对的,非就是我们认为错的。是非是妄见啊,我们受这个是非的观念毒害最深,而且是非观念是糖衣毒药,吃了味道很好,实际上他给我们带来的危害之深,实在是无以复加。我们大家都生活在是非之中,六根与六尘一接触,马上六识开始作是非判断,这个好,那个不好,这个对,那个错。大家可以好好观一观自己的心,看是不是这样,是不是在每件事上都产生我见:我认为应这样,我认为应那样,有我见,就是是非,与我意见一样的是是,不一样的叫非。我们的心成天这样动来荡去,一时高兴,一时生气,一时意气奋发,一时又垂头丧气,这样还怎么能看到真理?就象一潭水,你一搅动,它就混浊不堪,通过它,你再也看不见任何东西。

  所以,要保持心静,清静,不要让心动,这是修心的根本啊,修行就是要时时观心,看自己的心动不动,动了,就要能看到,看到这个动,不需要强迫它静下来,你只要能看到,看到后还是看,不要多长时间,这个动就没有了。生气了,你要知道自己在生气,并认真地看自己生气,只要你看得真切,你的所谓“气”就继续不下去。大家可以试试。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

  这两句直译的意思是:二是由一产生的,但也不要死守这个一。二是什么?一又是什么?二是一切有为法,一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世界上一切事物、思想都是因缘所生,都是由别的东西组合而成的,离开别的东西,这个东西也不能存在。比如这桌子,是由木头、钉子等材料与人的劳动和合而生,没有这些,桌子不存在;我们的观念也是,要有我们头脑做载体,要有其它形成这种观念的各境遇,没有这些,观念也无法产生。各人的观念不一样,为什么?就因为产生它的因缘条件不一样。无为法是指离因缘造作而独立自存的法。无为法有不同的层次,所谓三无为、六无为,其中的真如无为是最高层次,是佛的境界。

  这个大家了解一下就行。二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思想、一切可思可议之的东西,包括上面讲到的“二见”。这些东西从何而来?从真如佛性而来,从我们的自性而来。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了四句话,最后一句叫“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怎么也没有想到啊,自性竟能产生出万事万物。这就是说二由一有,二是由一产生的。这里的自性就是一,万法就是二。下一句又强调“一亦莫守”,说二由一有,二因为一才有,也就是说万法因为自性才有,但是,也不能执著一,执着自性,执着一就不是一了,一是我们的佛性,本来如是,你一执着,就成了二,一个是主体我,二个是我所对的自性,这就是二,落到二里,一就失去了。所以说一亦莫守,不能想到还有一个一,如果开悟的人有开悟的想法,啊,好,我开悟了,我这个想法,就不对,就说明没有开悟,因为有我与我所悟的境界,成了二。守就是执着。佛学上有句话叫万法归一,也是讲这个道理。但我们常常问,一归何处,既然说万物归一,一归何处?大家看看,一归何处?从佛理上讲,我想应该回答“一归万法”:佛性是什么?是能量,是作用,不可见,不可道,不可思。但这个能量我们怎么知道的?从作用上见到的,我们能走路,这不是佛性的作用吗?没有走路,佛性在哪里显现?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飞禽走兽也是,都是佛性的作用。因为有万法,我们才知道有佛性,把万法都灭了,哪里还有佛性在?所以万法与自性是一不是二,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是说明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比较深,大家先了解一下,以后慢慢研究。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上面讲一亦莫守,一也不要执着,这一句接着说,如果能不执一,当然更不执着二,那么万事万物都没有毛病。一心不生:就是内心清净,没有对立的概念,没有我和我所,没有一切见,就是我灭、我空,达到这一步,就会发现万法各归其位,没有什么对与错,是与非。

  你想,我没有了,哪还有我所拥有的东西?没有了,这样,一切都还了本来的面目。所以叫万法无咎。我们平时发现这个世界矛盾重重、问题成堆,似乎不可收拾了,但实际上这是因为我们生心,如果我们心空,里面没有一物,还有什么问题?法华经上说:是法住法位。是即这,前一个法指万法,后一个法指自性,一切万法都座落在自性上,都是自性的相,还有什么问题?没有了嘛。修行人就是要修一心不生,只有心不动,在任何情况下都平而又平,不动,那么天下太平,什么都好,什么都没有问题。什么都没有问题了,那我们就得大自在了。我们天天辛苦修行,为什么?就为了这个大自在呀。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

  这两句完全是针对上两句讲的,是要我们离一切执着,执着有两种,一是我执,一是法执,认为有一个我存在(我实有)是我执,认为有万法存在(法实有)是法执,这两句就是破法执的。前面讲“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这里有多少法?“一心”是法,“不生”是法,“万法”是法,“无咎”是法,有四种法。真如是什么?是一法不立,一切都没有,你立一个一心就与真心不相应,哪有一心啊,是你妄想出来的,实际上没有一心二心的,其它也一样,没有,都是假名字,实际是空,都要破除。所以这句讲没有什么咎与无咎,没有什么法及非法,没有什么生与不生,也没有什么心与不心,都没有,都没有才与真如相应。无字与不字意思一样,都表示否定。

  真如超言绝虑,我们一对他表述,就落下尾巴,比如这两句是为了舍上两句,但这两种中还有个无咎乃至不心,还是法,没有办法舍净,大道无言,一有言就落两边,没有办法,所以佛只好拈花微笑,但还是有小辫子,小辫子是什么?就是这个“拈花”与“微笑”,“拈花”与“微笑”还是相啊,所以有的禅师干脆闭口不言。大家要用心体会这个意思,并在修行中学会运用。当然相有粗、细、微细、极微细等等不同,大家先离粗相,比如骂人啊,暴怒啊,争名夺利啊,粗相除掉了,细相才能看得见,看见了才能想办法对治,这样由粗及细一步步除下去,等极微细的相除掉了,就豁然见悟了。

  <能随境灭,境逐能沉>。

  能是能起作用的主体,因为主体是自动之法,能自动起作用,所以佛法上习惯将之称为能,境呢?主体起作用总有对境,相对的叫境,比如我在听音乐,这个听是能,被听的音乐叫境,它被动之法,也叫做所。因为它是主体所作用的对象,所以叫所。这个能境是两边,是妄见,且是相互依存。我们凡夫之所以是凡夫,就因为我们能境俱足,忘不了一个我,忘不了与我相对的各种境界,因而产生无量无边的造作,使我们业力缠身,永无脱苦之期。你修行,如果把境除光了,见一切都是空,最后这个见也没有,也是空,那么,还有主体吗?没有了,见者都不在了。这个见者就是能啊,你看,境灭了,能也就灭了,所以叫能随境灭,能随着境灭而灭。

  下一句也一样,逐是追逐,就是跟着,也就是随,逐与随是一个意思。如果主体没有了,还哪有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对存在的,主体没有了,客体就复归本位了,本位是什么?是空,是真如自性。我们现在为什么烦恼,就是因为不守本位,从本来的位置上溜掉了,如是你复归本位,那么与你相对的一切也就随之复归本位了。那么,万事大吉,天下太平。你回本位叫能灭,境顺本位叫境灭,能灭时境也跟着灭,所以叫境逐能沉。沉是沉没,沉没了,不就是灭吗。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

  这两句与前两句正相反,前两句讲灭的因果关系,这两句讲生的因果关系。直译的意思是:境是由于能才有境,能是由于境才有能。主体与客体是相对而生的,有能才有境,有境才有能,没有能,则境归空,没有境,则能入灭。两者是同起同灭。同起则能境相因,变现出世界万象。同灭则物我一如,自在无碍。为说明这个道理,再介绍佛法上两个名句:一是“心本无生因境有”:这句是讲,心本没有,因为有境才有心。二是“心生则种种法生”。

  这句是讲,境本没有,因为有心才有境。这两句实际是一个东西的两面,不是两个东西,不是说先有心后有境或法,也不是说先有境或法后有心,心法同生同灭,无先无后。我们的心本是圆同太虚,圆同太虚了,与太虚相合了,还怎么分心与境,心即境,境即心,但现在我们的心因无明所障而变小了,缩到了一个身体里,这样,便把三千大千世界排斥在心之外,境就产生了。然而心又怎么会缩小呢?哪里有心啊,心是因为真如被遮蔽才产生的,真如被遮蔽,妄境出现,所谓的心才产生,没有妄境,哪来的心呢?所以说心本无生因境有。这个问题是佛法中最深奥的部分,没有开悟,都是盲人摸象,说不清楚,所以就不多说了。只是我们大家在修行中需要注意,要认识到心是假的,我是假的,你一切境遇都是假的,世界都是假的,是假有,不是真有,一切得失盛衰、悲欢离合都是过眼云烟,一定要精进修行,证得我空法空,归家稳坐,亲见爹娘。

  <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这两句与二由一有的意旨是一样的。欲是要;知是知道。两段:两截,两个东西。就象一根棍,本是一段,现在被截断了,变成了两段。一个是上文所说的能,一个是上文所说的境。元:原,原来,本来,实质上。一:就是上面一再提到的一,也就是诸法实相,就是真如佛性。空:指真空,也就是一,也就是真如、佛性,一就是空,空就是一,一空连用,意思是一个。这两句的意思是:你要知道,这能与境的的本原,还是一个东西,还是一个空,不是二个。万事万物都是从空而有,从一而有,我们看到沧海桑田、世事流转,这世界时时在变、月月在变,年年在变,这样灭了,那样生了,我们人也是这个死去了,那个出生了,没完没了,但虽然相上变化无穷,但这个一不变,理不变,佛性不变,它不动不摇,不生不灭。你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在起作用,世界的生灭都是因为它啊,世界都是它的外化啊,所以说两段元是一空。这一句同下一句一样,还是讲性与相的关系的。万事万物都有三个方面:一面是它的性,又叫体,即事实的本质,一个叫相,即事物可见可感可测的状态,一个是它的用,即事物的功用,作用。

  比如杯子,它的体是什么?是一种容器,能盛茶水。它的相呢?你看,有的是玻璃做的,有的陶瓷做的;有的方的有的圆;有的大有的小,种种不同,这就是相。它是用呢?都是用来喝茶的。任何事物都有这三个方面。但一般我们只说性与相,谈到性相,用即在其中了,不用单独说用。从佛法上讲,自性是万法之体,万法是自性的相用。这两者原本一体,无法区别。比如,性是海水,相是波浪,没有海水,哪来的波浪?相反,把波浪拿走了,还有海水吗?也没有。这就是性与相的关系。文中的所说的一、能就是性,所说的二、境就是相。大家对性相要有基本的了解,不然,知见难明,修行往往会走弯路甚至于邪路。这一句是导境入能、导相入性。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

  这一句与上一句相反,是导能入境、导性入相。这个一,这个空同两无二无别,就是两,所以说“一空同两”。万事万物都包含在其中,这就是“齐含万象”。同,相同,指一与两相同。齐,指同时性,整体性。因为万象全体一齐包含在一空之中,所以用这个齐。我们平常说“大家一齐来”,这个齐字的意思与本处的齐是一致的。含:包含。象:事事物物。万象就是一切事物,也就是与能相对的境,一切境。上句说万法是一空,这句讲一空是万法。

  一空也不能离开两、离开万象而独立自存。没有相,体从何来?又有人比喻,性是金子,相为戒指、金条等金器,这个金子是什么?是戒指、金条等金器,把金器都拿走了,金子在哪里?金子不能独立自存,不能离开金器去找金子,那样你找不到。金子就是金条,就是金戒指、金耳环。所以说一空同两,所以说齐含万象。所以,一是大宝贝,得到一,就得到了一切。为什么?齐含万象啊。这不是假的,不是说着玩的。你看极乐世界的人,他们只要想要什么,心念一念,东西就来了,他们还没有证得一,有的还是凡夫,但他们已能这样了,为什么?佛力加持,是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愿力加持的,没有佛力加持,这些菩萨没有这么大的神通。所以他们还要修行,只有真正觉悟了,才能真正神通自在,不然,离不了佛,离开了佛力,失去了佛力的加持,一切神通马上失去。我们信佛人一定要立大志,不要只是烧烧香、拜拜佛、捐几个小钱了事,要真修行,誓在今生得到解脱。这样才不枉了做人一场、信佛一场。轮回路险,一失一身,再想得人生,再想走上修行路,真如盲龟值木,山顶穿针,难哪。

  <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证得一空,则是“不见精粗,宁有偏党”。精即是细,与粗相反。宁:岂,难道,怎么会等意思。偏:片面,侧重于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如偏向,偏见等词都是这个意思。党:党字的古体字是黨,上尚下黑,本义是晦暗不明。在古代指集团时,带贬义,如结党营私。

  党代表某个集团的利益,所以是偏,用作动词是偏私,偏袒。因而文中偏党连用,表示心存偏面,不公正。我们看世界,千姿百态,万法纷呈。至人看世界,万法一如,都是一个样子,看不到谁精谁粗,哪里还会有自己偏见、偏爱?这就是这两句话的意思。精与粗,正与偏都是两边,圣人不着两边,故不见,故没有。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到达后,一切法平等,没有谁高谁低之见。这是证道者的境界,凡夫没有办法不分别,不执着。见到精粗是分别,有偏有党是执着。凡夫做不到,但是,我们修行人要知道这个道理,努力实践这个道理,做个相似佛,相似佛做长了,就能成真佛。你不想向佛学,怎么成佛?而且向佛学不是一天二天就能成就的,一开始你学得不像,慢慢的有点像了,就成了相似佛,但像还不是啊,只是像啊,还要继续修,只到与佛把臂而行为止。上文讲一空同两,齐含万象,这两句是接着讲一空的境界的。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

  大道就是最高的理,就是真如,佛性,法身,如来藏,实相,法界,法性,圆成实性,无上菩提,如是等等,名号各别,其旨是一。用世间哲学讲,就是指最高的真理,绝对真理。这个大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禅师有说:道在粪尿。什么意思?就是说这个大道体宽。

  尽虚空遍法界,一切都是大道所成。华严经说: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归还此法界。没有什么不是从这个一真法界里流出来,也没有什么不要归还这一真法界。你看,这大道之体是不是宽。正因为大道无处不在,所以要证入大道不存在易,也不存在难,说难,道在眼前,无遮无隔,触目就是,难什么?说易,我们无始以来轮转六道,至今还在生死道上挣扎,易在何处?我们对证大道有难易之见,这本身就是障道之因,不要有难易之见,只要一种平怀就行,就是心里不要有想法,不要琢磨,一琢磨,心就被混浊了,就不能见大道了。这让我想起关于聪明人与老实人的问题。我们现代人比过去聪明,思想上与时俱进、做事上八面玲珑,还有的被称作精英,更是所谓的“人尖”。然而,从修道上讲,从心灵上讲,这种人的根最钝,最不能成道。为什么?因为太聪明,故见解太多,执着太深,对世法执着太深了,还怎么成道?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一点也不错。而老实的人呢,只要他走上学佛之道,成就就会很快。佛陀时代的周梨盘陀迦,愚笨而现证阿罗汉,唐代的慧能,不识字而闻法大悟,都是典型的例子。所以,我们千万不能自夸聪明,聪明误人,不要对每一件事都指手划脚,说三道四,自以为高明,那样你就永远无法进步。一个愚人,他因为愚,所认不认为自己了不起,如果他有佛缘,有善知识指点,那么,他就不会把心用在怀疑上,不去想这样修行会不会成功?是不是会走弯路?有没有更好的法门?他不想这些,师傅让他念佛,他就万事皆休,死心踏地地去念佛,直至净念相继,亲见如来。

  <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上句讲体悟大道实际是无易无难,但我们有分别心,不会心甘情愿地放弃自我,万事随缘,离易离难,修行总想着快一点成就啊,快一点开悟啊,或者相反,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时间早了,别急,慢慢修吧。想快的,能不能快起来?

  不能喔,古人说,欲速则不达,想快的本身成了障碍,达不到目标啊真理是普遍的。所以这里讲小见狐疑,转急转迟。小见:偏面的见解,偏面的看法。也就是凡夫的见解,因为我们没有悟道,都是在梦中,所见的只是梦想,所说的都是梦话,不是真的,所以是错误的,因而叫小见。比如,有个成语叫管中窥豹,从一个小孔中看豹子,豹子就成了一个金钱图案,豹子真是金钱图案?不是喔,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小见,看不到全体。所以,我们修行人就是要不断扩大自己的心量,使自己学会包容,你心的包容量越大,你站的越高,你所见越远,所见越真,当你把束缚你的心的一切都消除时,你的心就与法界无差无别,那样,你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了。这时,你就是罗汉、菩萨、佛,不存在急与迟的问题了。因为小见,思量迟急问题。狐狸多疑,所以用狐与疑连用。转:转变。一时急着想成道,一时就道心消退,弃道不顾,转来转去,所以用这个转字。急与迟也是两边,两边则与道不合,道是什么?不落两边。也就是佛学上所讲的中道。什么是中道?不执两边,随缘起用。所以,我们处事时不要用心,不要筹算、计划,随缘好了。一用心,就是五毒、五恶见现前,我们就不自在,就难以进步。

  <执之失度,必入邪路>。

  执著于迟急这两边就会失去中道,结果必然陷入邪路。执:执着,指片面而孤立地理解并顽固地坚持某种事物的妄情和妄想。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前面我们讲过,执着主要有“我执”和“法执”两种。“我执”就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虚妄分别的“法见”。因为执着于我有、法有,从而产生种种贪爱取舍,也由之而造业受报,六道轮回。之指上文所讲的急与迟这两边。

  度:原意是计量长短的标准、尺码,后泛指一切规则。这里的度指上文所讲的“急”与“迟”这两边相对的中道,意思是执着急与迟这两边,就失去了中道。执之失度不是指执着超过了一定的限度,而是说只要执着就会失去轨则、失去中道。从而得到下一句的结果:必入邪路。邪路是什么?广义上讲,所有不合中道的见解与修行方法。直路通玄,通真如大海,邪路呢?邪路通不到真如大海,通哪去了,通六道、仙道、神道里去了,就是通不到佛道上去。我们大家要注意,一有执着,必入邪路,一定要时时刻刻修无著心,不要放不下:父母妻儿、官位奉禄、美色美食,包括劳累、娱乐,以及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等世间一切都要放下,有一点执着,就会走到邪路上去,就不能开悟,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你想,当你一息不来之时,心里不是想着极乐世界,而是以上这些东西,你怎么往生?去不了啊。就是想着一朵花、一棵草都无法往生,不要说大的贪着了。刚才讲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叫八风,这八种风一吹,我们的心都动了起来,所以叫做八风。八风怎么吹?就是我们爱它憎它,取它舍它。我们可以体会一下,我们坐这儿,心本来很平静,突然有人赞扬你几句,你心马上动起来,怎么动,高兴啊,舒服啊,但突然又有人嘲笑你两声,你的心接着又动,动得更厉害,怎么动?高兴的心刹那没有了,难过的心、愤怒的心、想报复的心即刻升起,你看,外境是不是象风,而你的心就象湖水,风一吹,你心马上动,小吹小动,大吹大动。所以我们的心不安哪,苦恼啊。

  <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不要用心,我们的心本来清静,你不要把赃东西泼到它上面去,不要让八风在它上面盘来旋去,只要任其自然,就会天下太平。放之,之代表我们这颗心,放之就是放下我们这颗心,不能去束缚它,不要让它思来想去,动荡不定,放它回复自然,就好了。

  什么是自然?佛经讲‘法尔如此’,它原本是如此的,没有加工,没有破坏,没有用主观去改变它。怎么样叫不自然?心有一动就不自然。因为心的原态是常住而不变不改,从来如此,永远如此,你心一动,就离开了本位,就不再是真心,不是真心,一切问题就产生了。自然就是本然的状态,也就是如如之境,我们常说,佛性天真事,怎么天真?没有人力所加,如来如此,所以叫天真。大家对不用心、不动心可能很难理解,不能把不动心想象成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不知道,就像一块石头,如果是这样,我们还修什么行?成什么佛?实际上不是这样,佛无所不知、神通俱足,但只有知却没有知者,只有见,却没有见者,我们看东西,是我看,东西是我所看,但在佛那里,没有看与被看,或者说看与被看是一个,不是两个。懒融禅师“无心颂”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这首偈就讲这个道理。恰恰:古语意思是指用心的样子。另一个意思指同时性,即正在、刚刚、正当等意思。本句兼有这两种意思。正在用心的时候,却刚好无心可用;没有心却恰恰在用,恒常用心却不见有心。意思总是:有作,但无作者。这是圣人境界,我们没有体悟,只是有心思维,怎么也达到真实境界。下一句叫体无去住。体指什么?任何东西都有体,有物体,有心体,物体好理解,心体却不好定义。心有两种,一种是本来心,一种是染污心,本来心是一,染污心则有万万千千,你的心动一次就是一个心,一天动八万四千次,则有八万四千心,心心不同啊。那么,本来心是一个样子,染污心又是另一种样子,样子不同,说明本体不同。本来心是“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就是三论宗所谓的八不中道。其中不来亦不出就是本句的“体无去住”。本心不动,本来如此,所以说不来不出,或不去不住。这两句是说,你一旦把心放归自然了,就证得真如之体而无去无住了。那么,无去无住又怎么样呢?下一句讲了——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

  证得真如之体后,你就能放任心性了,虽然放任却不违大道,此时,才是真正的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啊。任:就是没有人为因素,就是不用再时时看着我们这颗心,怕它越轨。性就是本心、自性、般若、真如,也就是上句所说的体。放之自然,证得不去不住的理体之后,我们的心就自由了,不用你看着了,所以叫任性。虽然任性,却不违本性,所以叫合道。我们看看历代高僧大德,他们证道后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放浪形骸,惊世骇俗,有的则和风同尘,世德高洁。宋朝淅江道济和尚,人称济颠,俗称济公,他在临终时书偈: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倒西壁。于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另外现代镇江金山寺的金山活佛也是如此。

  这些人不管表面上行止如何,他们仍然是任性合道,为什么?他已证无我,无我相,他的外在表现是做给人看的,是为了度人的,而不是因为贪嗔痴慢。由于无作者,所以是逍遥绝恼,快乐自在。逍遥:不受拘束,随心所欲的样子。绝:断绝。绝恼就是断除了烦恼。

  <系念乖真,昏沉不好>。

  上一句讲要任性,这一句从反面告诫我们,如果你不任性,而是执着于妄想,就与真理相悖。这是讲动心,但不动心呢,又要防止昏沉,这个昏沉与系念一样,也不是好东西。昏沉就神识昏钝,懵然无知。

  我们精神常在两种状态下,一种就是这个昏沉,与之相反的叫掉举,掉举就心念动摇,不能控制。比如我打坐,不是妄念纷飞,就是昏昏欲睡,很难做到不动心而了了分明。这个妄想就是系念,被妄念系住了,捆住了,所以系念。这个就是掉举,掉是摇动,摆动的意思,举是上升,上升也是动。这两者都不好,都乖真。乖:背离,违背,不和谐,乖真就是与道相背离。就是不合于道。系念为什么乖真?因为真者离念,真如之境是无牵无挂,没有相对的东西,你一系念,相对就出来了,心就固定了、物化了。有系这动作,就有系者,被系者,这就是相对。所以要放之自然,不要系念,执着这个妄念。不妄想了,也不能昏沉,昏沉如木石一般,还成什么道?系念还可这样理解:系是执着,念呢?与系一样也是动词,就是心里老想着什么,这也是执着。所以系念就是执着,系念乖真就是执着与真相背,这样理解也很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

  系念与昏沉都不好,其结果是劳神,使精神疲劳,使精神痛苦,所以说不好劳神。

  要注意这个句法,由于文章用铭这种文体,四字一句,所以用词经济、简洁。不好劳神是与上句联系起来的,系念与昏沉不好啊,它让人疲惫不堪哪。大意如此。这里还要补充讲一下,掉举与昏沉虽然是相反的两种精神状态,但却不是毫无联系的,因为掉举是精神散乱,精神散乱的结果是能量损失,能量损失了,精神当然昏沉,从医学上讲,昏沉也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昏沉是对精神的修复,是养神。这两种状态都是障道之因,但根本是掉举,因为掉举,能量失掉了才要修养,才出现昏沉。所以,掉举消除了,也就是精神专一不散乱了,能量就充足,能量充足就没有疲劳,没有疲劳也就用不着修养,因而也就不会昏沉了。所以本句的不好虽说是指掉举与昏沉两者,本质上还是指掉举,也就是系念,也就是胡思乱想。既然系念不好,使人劳神,所以还是要“任性合道”,但大师这里没有用“任性合道”,而是用“何用疏亲”,不要动用疏与亲这个念头。疏与亲是两边,你对喜欢的疏远,对厌恶的亲近,就说明心有系念,有执着,所以说何用,就是为什么还要这样呢?用:使用、采用、施行。为什么要让疏与亲这两种心态施行呢?这种翻译机械了一点,但有助于对文句的理解。这里再对疏亲多说一点。我们凡夫最大的问题是我执,不知道我是假有,是幻觉。我们修行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就是证我空,证得我空就是开悟。我从何而来,我们知道,一心分为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其中末那识就我执的根源,它老是以为阿赖耶识是我,死死执之而不放,第六识就是依之而起,没有第七识,天下太平,万事大吉。有一个偈就讲这八识:八个兄弟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

  八个兄弟指八识,一个痴是谁?是第八识,它什么糊里糊涂,前六识作什么业,不问孬好,他都收藏在其中;最伶俐的是谁?是第六识,意识,它最活跃,我们通常所说的心就是指它,你看我们的心是不是很活跃,活跃的不得了,不要说有八风吹,就是没有风吹他也一秒也不停的动来动去;五个门前做买卖的是谁?是前五识,他整天与色、声、香、味、触打交道,所以说是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的是谁?是第七识啊,第七识执第八识为我,前六识都为其所使,我们的心、口、意为什么造业啊,还不是为了我吗?所以说他是出主意者。你看,谁最厉害,第七识喔,有第七识,就有我,一切就以我为中心,顺我者则亲之,爱之,逆我者则疏之,如果没有我,还会有疏与亲吗?不会啊,一切问题的产生的根源都是我啊,没有我,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修行过程中就要修平等观,一切平等,无有高下,不要一切以我为中心,不要以为什么都是自己对,别人错,不要对什么都指手划脚,说东道西,别人做某事,你认为不对,即使你是正确的,你也要注意自己起什么心,注意自己以什么方式表达。最好的方法就是所谓的自他交换,如果你是做这个错事的人,那么,你希望别人怎么指出你的错误?你用你能够接受的方法来对待别人,那就对了,这就是平等,人我平等。人我是最大的两边,最严重的两边,我们修行要知道根本,不要以为念念佛、烧烧香、拜拜佛、放放生、做点什么好事就是修行了,修行的目的是除我相,我相不除,永在六途。一定要知道这个道理,实践这个道理。

  • ·提高安全意识演讲稿(2015-07-07)
  • ·2015年安全生产获奖演讲稿之一(2015-07-08)
  • · 珍惜青春美好时光演讲稿(2015-07-08)
  • ·2015年李嘉诚汕头大学演讲稿(2015-07-08)
  • ·明星刘德华精彩演讲稿(2015-07-08)
  • ·2015年小学祖国在我心中经典演讲稿(2015-07-08)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党支部书记党课讲稿范文六篇
  • 2023年学校党支部书记讲党课讲稿范文...
  • 学校支部书记廉政党课讲稿范文(精选12篇)
  • 妇女权益保障法讲座讲稿范文六篇
  • 廉政党课讲稿: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十六篇
  • 廉政教育党课讲稿(通用5篇)
  • 支部书记大比武演讲稿【八篇】
  • 作风建设党课讲稿范文(精选9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