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1    阅读: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一
《上海市嘉定区201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

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

A.感叹号 B. 问号

⑫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

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李白《行路难·其一》)

(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 。(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曲江对酒①

②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③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臵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

①②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二
《上海市嘉定区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一模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嘉定区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一模试

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

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

A.感叹号 B. 问号

⑫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

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马致远《远浦帆归》)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曲江对酒

②①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④⑤③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臵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

①②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三
《上海市嘉定区201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

‚皈依‛到大洋彼岸的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

分)

2A.感叹号 B. 问号

⑵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 。(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① 曲江对酒 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②。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③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④⑤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

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①②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

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臵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也!‛齐王曰:‚善。‛赐之上卿,命而处之。 (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①苏子:即苏代,苏秦的弟弟。②处女:古时指未出嫁的女子。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欲去之( ) (2)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 ..

(3)苏代伪谓齐王曰( ) (4)茂德王之赐( ) ..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甘茂亡秦且之齐 儿之成,则可待乎(《项脊轩志》) ..

B.厚其禄以迎之 思试之斗以觇之(《促织》) ..

C.弃逐于秦而出关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 ..

D.甘茂,贤人,非恒士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2)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20.甘茂为什么对苏代讲“江上处女”的故事?(2分)

21.依据全文,概述苏代是如何帮助甘茂“重于齐”的。(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1分)

送石昌言使北引 苏洵

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昌言举进士,日有名。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昌言闻吾废学,虽不言,察其意甚恨。后十余年,昌言及第第四人,守官四方,不相闻。吾日以壮大,乃能感悔,摧折复学。又数年,游京师,见昌言长安,相与劳苦,如平生欢;出文十数首,昌言甚喜称善。吾晚学无师,虽日为文,中甚自惭;及闻昌言说,乃颇自喜。

①②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

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

②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自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

③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也;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

③④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日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

【注】①两制:宋指翰林和中书两部门。②折冲口舌:靠外交的辞令同敌斗争。③奉春君:即汉时的娄敬,因刘邦赐他姓刘。《史记〃刘敬传》载‚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赢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赢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骂刘敬曰:‘齐虏!以口舌得官,今乃妄言沮吾军。’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④匈奴:契丹。

22. 第①段叙述了作者自己半途而废、折节复学、□□□□的求学经历。(1分)

23. 第①段回顾了石昌言“啖我”、“闻吾废学”、“称善”等往事,意在。(2分)

24.下列与石昌言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石昌言是作者的近邻,又是亲戚,比作者年长。

B.石昌言考中了进士第四名,在京师及各地做官。

C.能有今日的富贵是石的幸运,作者提醒他珍惜。

D.石此次出使的契丹,是屡次入侵宋的强悍之敌。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分)

26.第③段例举了两个出使敌国的典型事例,请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二 写作70分

27.作文。

著名学者王元化在《思辨发微·序》中说过这样一段话:“青年时代,我在一本通俗小册子里读到伽里略的事迹,我一直记得伽里略创地动说受到教廷审判宣告自己错误的情景,当这一切完毕以后,他怀着屈辱站起来说:‘可是地球还是动着的!’至今我一想到这事,我的心仍会感到战栗。”

那么,在你的学习、生活中,在你的成长历程中,曾有什么事让你至今想起仍感到战栗? 请你以“心因 而战栗”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将题目补充完整;⑵不少于800字;⑶不要写成诗歌;⑷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四
《2011年杭州中考一模(语文试卷)》

2011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上城区一模试卷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班级。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

一(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职(châ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à) ...

B.蓦然(mù) 骸骨(hái) 吹毛求疵(cī) ...

C.哂笑(shěn) 猝然(cù) 度德量力(duó) ...

D.泯灭(mǐn) 弥高(mí) 气冲斗牛(dòu)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踌躇 略胜一愁 硝烟 烟消云散

B.端详 宁静祥和 继承 相辅相成

C.提纲 小题大做 合作 一拍即和

D.儒雅 妇嬬皆知 帷幕 进退维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这既是立法的进步,也反

映了当前比较严酷的养老形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

B.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炼。 ..

C.提到莲花,人们自然会对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顶礼膜拜。 ....

D.由于面试前做了充分准备,所以面对考官的各类提问,他对答如流。 ....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 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①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③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 世界。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从品位上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从整体上处理好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的关系?

是我们建立健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体系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B.“真是太可怕了!”在经历了洪水带来的泥石流之后,巴西中北部山区的一位老板惊

魂未定地说,“当时汽车横飞,人们发出恐惧的尖叫。”

C.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漫长努力,但永远不做,城市堆积

如山的垃圾状况就永远改善不了。

D.历史上,“西溪芦雪”曾经闻名遐迩,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素有:“一片芦花,

明月映之,白如积雪,蔚为奇观”之誉。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3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

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①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②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③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8.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受风俗文化的传统影响,酒后驾驶现象在我国

普遍存在,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②整治酒后驾驶必须保持高压,必须打持久战。③今后,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打击力度和酒驾整治范围,营造严查酒后驾驶的社会氛围。

9.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新华社电,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

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水利投入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多渠

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3分)

杭州市的贴沙河,是杭州市饮用水的水源地。但是一到夏天,总有一些人来此游

泳,水厂决定写一块广告牌,告诫人们不要在此游泳。现在请你写一则告示,告示中不要出现“严禁”、“罚款”等字样。(不超过30字)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

(一)

祖母的呼唤

我认为耳朵也能记忆。耳洞深处,天然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心灵深处的忆念。祖母的呼唤就贮存在我耳朵的深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它是我人生长河的源头。

我十四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其中就有祖母在黄昏时呼唤我的声音。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时空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的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是母亲或祖母的。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是在村外,还是在村里的任何角落,我都能一下子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呼唤声独特而富于变化,声音发颤,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有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是有道理的。我们那一带,狼叨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狼叨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警告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以至于长大后看到木门框,祖母的呼唤声就回响在耳边。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

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和蔼地说:“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曲折艰难的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催我勇往直前。

11.文章第四段说“她的呼唤声独特而富于变化”,“独特而富于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祖母的呼唤就贮存在我耳朵的深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

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它是我人生长河的源头。

②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以至于长大后看到木门框,祖母的呼唤声就回响在耳边。

13.文章第六段写狼叼孩子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4分)

14.祖母的叮咛给了“我”哪些人生启示?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二)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我们都可以看到化学洗涤剂的踪迹。每天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也在大量地做着化学洗涤剂的广告。在这些被包装得多彩多姿的化学洗涤剂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如同吸毒般地依赖着它。在不能自拔地使用着化学洗涤剂的同时,化学污染便通过各种渠道对人类的健康进行着危害。所以有些科学家大声疾呼:“化学洗涤剂不能再用了!”

化学洗涤剂的洗污能力主要来自表面活性剂。因为表面活性剂有可以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以渗入到连水都无法渗入的纤维空隙中,把藏在纤维空隙中的污垢挤出来。而化学洗涤剂则挤在这些空隙之中,水难以清洗它们。同样,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渗入人体,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渗入血液,皮肤上若有伤口则渗透力提高10倍以上。而进入人体内的化学洗涤剂毒素可使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血液酸化,人容易疲倦。这些毒

素还使肝脏的排毒功能降低,使原本该排出体外的毒素淤积在体内积少成多,使人们免疫力下降,肝细胞病变加剧,从而容易诱发癌症。

化学洗涤剂侵入人体与其它的化学物质结合后,毒性会增加数倍。尤其具有很强的诱发癌特性。据有关报道,人工实验培养胃癌细胞,注入化学洗涤剂基本物质LAS会加速癌细胞的恶化。LAS的血溶性也很强,容易引起血红蛋白的变化,造成贫血症。人们在使用化学洗涤剂洗头发、洗碗筷、洗衣服、洗澡的同时,化学毒素就从千千万万的毛孔渗入,日积月累,潜伏集结。由于这种污染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很明显,因此,往往会被忽视。但是,微量污染持续进入体内,积少成多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尤其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改善洗涤剂,使用不危害人体、不破坏生存环境、无毒无公害的洗涤剂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全世界高呼“环保”、“拯救地球”的呼声中,许多国家把希望寄托在海洋中。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中提炼天然洗涤剂是全人类的迫切愿望。远在3000多年前中东死海附近的居民就懂得用海水净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就在研究从海水中提炼的洗涤剂;80年代在日本的西药房里也可以买到医用海水洗涤剂,这种洗涤剂已接近无毒无公害的标准。在我国也曾有用鸡蛋清洗头发,用皂角泡水洗衣服等做法的记载,这也说明在天然资源中开发洗涤剂是前途宽广的。当人们逐步认识了解了化学洗涤剂的危害之后,一定会加速开发天然洗涤剂资源的步伐,为使人们更健康,社会更进步而努力奋斗。

15.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说“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渗入人体,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只有0.5%渗入血液”,说明了化学洗涤剂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小的。

②文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人都懂得利用天然洗涤剂资源,说明了天然洗涤剂已经普遍运用。

17.化学洗涤剂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18.怎样避免化学洗涤剂对人类的伤害?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3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③②①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五
《(一)2011年上城区中考语文一模》

2011年杭州市各类高中招生文化考试上城区一模试卷

语 文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班级。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

一(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职(châ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à) ...

B.蓦然(mù) 骸骨(hái) 吹毛求疵(cī) ...

C.哂笑(shěn) 猝然(cù) 度德量力(duó) ...

D.泯灭(mǐn) 弥高(mí) 气冲斗牛(dòu) ...

2.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A.踌躇 略胜一愁 硝烟 烟消云散

B.端详 宁静祥和 继承 相辅相成

C.提纲 小题大做 合作 一拍即和

D.儒雅 妇嬬皆知 帷幕 进退维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草案要求儿女“常回家看看”,这既是立法的进步,也反映了当前比较严酷的养老形势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

B.书籍具有不朽的本质,在人类所有的奋斗中,唯有书籍最能经受岁月的磨炼。 ..

C.提到莲花,人们自然会对其“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顶礼膜拜。 ....

D.由于面试前做了充分准备,所以面对考官的各类提问,他对答如流。 ....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3分)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 一群群孩子在雪地里堆雪人,掷雪球儿。那欢乐的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了。 ①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②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③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

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 世界。

A.③④②①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何从品位上提高大众的审美趣味,从整体上处理好高雅艺术与通俗文艺的关系?是我们建立健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文化体系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B.“真是太可怕了!”在经历了洪水带来的泥石流之后,巴西中北部山区的一位老板惊魂未定地说,“当时汽车横飞,人们发出恐惧的尖叫。”

C.垃圾分类是个渐进的过程,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漫长努力,但永远不做,城市堆积如山的垃圾状况就永远改善不了。

D.历史上,“西溪芦雪”曾经闻名遐迩,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素有:“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蔚为奇观”之誉。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3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为政》)

②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③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④天街小雨润如酥,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7.用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将下面三个短句组合成一个复句。(句序合理,语意贯通;可以删去和调换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①提出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②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③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

8.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受风俗文化的传统影响,酒后驾驶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不是短时间内能解决的。②整治酒后驾驶必须保持高压,必须打持久战。③今后,全国公安交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打击力度和酒驾整治范围,营造严查酒后驾驶的社会氛围。

9.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新华社电,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

文件提出,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水利投入总量和增量要有明显提高。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多渠

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提示在横线上补写一段话,要求语意明确,语言得体。(3分)

杭州市的贴沙河,是杭州市饮用水的水源地。但是一到夏天,总有一些人来此游泳,水厂决定写一块广告牌,告诫人们不要在此游泳。现在请你写一则告示,告示中不要出现“严禁”、“罚款”等字样。(不超过30字)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

(一)

祖母的呼唤

我认为耳朵也能记忆。耳洞深处,天然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心灵深处的忆念。祖母的呼唤就贮存在我耳朵的深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它是我人生长河的源头。

我十四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其中就有祖母在黄昏时呼唤我的声音。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时空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的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是母亲或祖母的。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是在村外,还是在村里的任何角落,我都能一下子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呼唤声独特而富于变化,声音发颤,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有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是有道理的。我们那一带,狼叨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狼叨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警告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以至于长大后看到木门框,祖母的呼唤声就回响在耳边。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

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和蔼地说:“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曲折艰难的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催我勇往直前。

11.文章第四段说“她的呼唤声独特而富于变化”,“独特而富于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祖母的呼唤就贮存在我耳朵的深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

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它是我人生长河的源头。

②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以至于长大后看到木门框,祖母的呼唤声就回响在耳边。

13.文章第六段写狼叼孩子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4分)

14.祖母的叮咛给了“我”哪些人生启示?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二)

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我们都可以看到化学洗涤剂的踪迹。每天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也在大量地做着化学洗涤剂的广告。在这些被包装得多彩多姿的化学洗涤剂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如同吸毒般地依赖着它。在不能自拔地使用着化学洗涤剂的同时,化学污染便通过各种渠道对人类的健康进行着危害。所以有些科学家大声疾呼:“化学洗涤剂不能再用了!”

化学洗涤剂的洗污能力主要来自表面活性剂。因为表面活性剂有可以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以渗入到连水都无法渗入的纤维空隙中,把藏在纤维空隙中的污垢挤出来。而化学洗涤剂则挤在这些空隙之中,水难以清洗它们。同样,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渗入人体,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渗入血液,皮肤上若有伤口则渗透力提高10倍以上。而进入人体内的化学洗涤剂毒素可使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血液酸化,人容易疲倦。这些毒

素还使肝脏的排毒功能降低,使原本该排出体外的毒素淤积在体内积少成多,使人们免疫力下降,肝细胞病变加剧,从而容易诱发癌症。

化学洗涤剂侵入人体与其它的化学物质结合后,毒性会增加数倍。尤其具有很强的诱发癌特性。据有关报道,人工实验培养胃癌细胞,注入化学洗涤剂基本物质LAS会加速癌细胞的恶化。LAS的血溶性也很强,容易引起血红蛋白的变化,造成贫血症。人们在使用化学洗涤剂洗头发、洗碗筷、洗衣服、洗澡的同时,化学毒素就从千千万万的毛孔渗入,日积月累,潜伏集结。由于这种污染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很明显,因此,往往会被忽视。但是,微量污染持续进入体内,积少成多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尤其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改善洗涤剂,使用不危害人体、不破坏生存环境、无毒无公害的洗涤剂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全世界高呼“环保”、“拯救地球”的呼声中,许多国家把希望寄托在海洋中。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中提炼天然洗涤剂是全人类的迫切愿望。远在3000多年前中东死海附近的居民就懂得用海水净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就在研究从海水中提炼的洗涤剂;80年代在日本的西药房里也可以买到医用海水洗涤剂,这种洗涤剂已接近无毒无公害的标准。在我国也曾有用鸡蛋清洗头发,用皂角泡水洗衣服等做法的记载,这也说明在天然资源中开发洗涤剂是前途宽广的。当人们逐步认识了解了化学洗涤剂的危害之后,一定会加速开发天然洗涤剂资源的步伐,为使人们更健康,社会更进步而努力奋斗。

15.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说“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渗入人体,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渗入血液”,说明了化学洗涤剂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小的。

②文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人都懂得利用天然洗涤剂资源,说明了天然洗涤剂已经普遍运用。

17.化学洗涤剂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18.怎样避免化学洗涤剂对人类的伤害?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3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2题。

李若水字清卿,洺州曲周人。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

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难色,若水以为无他虑,扈从以行。金人计中变,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诋金人为狗辈。金人曳出,击之败面,气结仆地,众皆散,留铁骑数十守视。粘罕令曰:“必使李侍郎无恙。”若水绝不食。或勉之曰:“事无可为者,公昨虽言,国相无怒心,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若水叹曰:“天无二日,若水宁有二主哉!”其仆亦来慰解,曰:“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若水叱之曰:“吾不复顾家矣!③②①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六
《2012-2013学年嘉定区高三语文一模卷》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七
《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语文检测试题卷及答案》

2012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卷

命题人:楼晓东 金帆老师 审核人:王卫芳、周娅丽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必须在答题卷的密封区内填写校名、姓名和班级。

3.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4.考试结束后,上交试题卷和答题卷。

试题卷

一(3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脚踝(huái) 佝偻(gōu) 恪尽职守(gè) ...

B.潮汛(xùn) 骈进(pián) 强聒不舍(guā) ...

C.嗤笑(chī)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

D.扶掖(yè ) 襁褓(qiǎng) 气吞斗牛(dòu) ...

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 )

A. 荟萃 出类拔粹 惶恐 张皇失措

B. 恻隐 深不可测 瑕疵 闻名遐迩

C. 焕散 涣然一新 粗犷 心旷神怡

D. 震撼 振聋发聩 朝廷 大廷广众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味辛,性温。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的功效,可以

风寒。

②他父亲是京剧马派名票,为人 ,才艺出众,唱功在京剧界受到好评。

③结尾是整篇文章的着力点,千万不能 ,一笔带过,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

A.祛除 殷实 轻描淡写 B.驱除 厚实 轻而易举

C.祛除 厚实 轻描淡写 D.驱除 殷实 轻而易举

4.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很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很多民营以及西部边远地区招不到需要的工作人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大学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B. 我们国家排在世界第一的是什么?是人口。13亿人口的沉重负担向13亿人力优势转变,靠教育,13亿人力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还是靠教育。

C.“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温总理引用这句名言意在说明:要想了解政策的缺失,就必须深入民间调查。

D. 依我之见,少年写作文,就应该多写一点“有意思”的事。何必那么深刻?何必那么深沉?故作高深,一本正经,老气横秋,少了童年的童趣和稚气,倒没有什么可爱之处。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沁园春·雪》是毛泽东主席的名篇,分上下两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这首词抒发了

诗人伟大的抱负。

B.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回忆了许多童年和求学时期所遇到的善良的人们,其中有闰土、阿长、藤野先生。

C.《陈涉世家》是西汉时期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记载了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吴广的

事迹。

D.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战国策》一书,共三十三篇,分十二国策,又称《国策》。《唐雎不

辱使命》选自其中的“魏策”。

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只选做三小题)(3分)

①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白居易《观刈麦》)

② ,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月夜》)

③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温庭筠《商山早行》)

④燕子来时新社, 。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

7.阅读下面的材料,在①②③处分别填写恰当的句子,使之语意连贯语句通畅。(3分)

在全世界 。京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民族情愫,成为联系大陆同胞和台、港、澳同胞,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重要艺术纽带。京剧不但 ,而且 ,最富民族性,同时也最富世界性,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8.下面这段文字有三句话,各有一处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①从2009年9月下旬开始,长江中下游河段水位持续减少,长江流域相关站点均出现了历史最低水位。②江河的枯水情况不仅制约了长江航运,而且严重地给流域区内的数百万居民供水造成了威胁。③水利部门发出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做好深入一线积极应对。

9.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3分)

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90华诞,武汉硚口区街头唱了十几年《生日快乐》的洒水车,开始改唱起《歌唱祖国》等红歌;河南师范大学把红歌请进了食堂,学生们在食堂里一边听红歌,一边进餐;井冈山兴建一座“红歌广场”,掀起了红歌传唱的热潮;湖州开展了 “走进美丽乡村,唱响经典红歌”活动;革命圣地延安、四川成都、云南昆明等多个城市也都开展了百万群众唱红歌活动。

10.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在横线上填写内容。要求运用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3分)

人生离不开希望,希望是冰天雪地中傲然开放的梅花,让你在严冬中感受到温暖的气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8题。

(一)祖母的呼唤

我认为耳朵也能记忆。耳洞深处,天然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心灵深处的忆念。祖母的呼唤就贮存在我耳朵的深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它是我人生长河的源头。

我十四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其中就有祖母在黄昏时呼唤我的声音。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时空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的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这些声音大多是母亲或祖母的。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是在村外,还是在村里的任何角落,我都能一下子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呼唤声独特而富于变化,声音发颤,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有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是有道理的。我们那一带,狼叨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狼叨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警告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以至于长大后看到木门框,祖母的呼唤声就回响在耳边。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

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和蔼地说:“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曲折艰难的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催我勇往直前。

11.文章第四段说“她的呼唤声独特而富于变化”,“独特而富于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

意简要回答。(4分)

12.分析下列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情感。(4分)

①祖母的呼唤就贮存在我耳朵的深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

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它是我人生长河的源头。

②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以至于长大后看到木门框,祖母的呼唤声就回响在耳边。

13.文章第六段写狼叼孩子的情景,其作用是什么?(4分)

14.祖母的叮咛给了“我”哪些人生启示?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二)日用洗涤剂与人类健康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我们都可以看到化学洗涤剂的踪迹。每天的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也在大量地做着化学洗涤剂的广告。在这些被包装得多彩多姿的化学洗涤剂的使用过程中,人们正在不知不觉地如同吸毒般地依赖着它。在不能自拔地使用着化学洗涤剂的同时,化学污染便通过各种渠道对人类的健康进行着危害。所以有些科学家大声疾呼:“化学洗涤剂不能再用了!”

化学洗涤剂的洗污能力主要来自表面活性剂。因为表面活性剂有可以降低表面张力的作用,可以渗入到连水都无法渗入的纤维空隙中,把藏在纤维空隙中的污垢挤出来。而化学洗涤剂则挤在这些空隙之中,水难以清洗它们。同样,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渗入人体,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渗入血液,皮肤上若有伤口则渗透力提高10倍以上。而进入人体内的化学洗涤剂毒素可使血液中钙离子浓度下降,血液酸化,人容易疲倦。这些毒素还使肝脏的排毒功能降低,使原本该排出体外的毒素淤积在体内积少成多,使人们免疫力下降,肝细胞病变加剧,从而容易诱发癌症。

化学洗涤剂侵入人体与其它的化学物质结合后,毒性会增加数倍。尤其具有很强的诱发癌特性。据有关报道,人工实验培养胃癌细胞,注入化学洗涤剂基本物质LAS会加速癌细胞的恶化。LAS的血溶性也很强,容易引起血红蛋白的变化,造成贫血症。人们在使用化学洗涤剂洗头发、洗碗筷、洗衣服、洗澡的同时,化学毒素就从千千万万的毛孔渗入,日积月累,潜伏集结。由于这种污染的危害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很明显,因此,往往会被忽视。但是,微量污染持续进入体内,积少成多可以造成严重的后果,尤其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危害。

改善洗涤剂,使用不危害人体、不破坏生存环境、无毒无公害的洗涤剂已成为当务之急,在全世界高呼“环保”、“拯救地球”的呼声中,许多国家把希望寄托在海洋中。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海水中提炼天然洗涤剂是全人类的迫切愿望。远在3000多年前中东死海附近的居民就懂得用海水净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就在研究从海水中提炼的洗涤剂;80年代在日本的西药房里也可以买到医用海水洗涤剂,这种洗涤剂已接近无毒无公害的标准。在我国也曾有用鸡蛋清洗头发,用皂角泡水洗衣服等做法的记载,这也说明在天然资源中开发洗涤剂是前途宽广的。当人们逐步认识了解了化学洗涤剂的危害之后,一定会加速开发天然洗涤剂资源的步伐,为使人们更健康,社会更进步而努力奋斗。

15.第一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16.指出下列说法的错误,并简述理由。(4分)

①文中说“表面活性剂也可以渗入人体,沾在皮肤上的洗涤剂大约有0.5%渗入血液”,说明了化学洗涤剂对人体的危害是很小的。

②文中列举了许多国家的人都懂得利用天然洗涤剂资源,说明了天然洗涤剂已经普遍运用。

17.化学洗涤剂对人类有哪些危害?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分)

18.怎样避免化学洗涤剂对人类的伤害?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3分)

三(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9—22题。

余家苦鼠暴,乞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锯且利,私计鼠暴当不复患矣。以其未驯,维絷之,群鼠闻其声,窥其形,类有能者,屏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以其驯也,解其维絷,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起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矣。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毋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噬鸡是其病也, 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已而伈伈泯泯②,饥哺饱嬉,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出。

既而鼠窥之益熟,觉其无他异,遂历穴相告云:“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③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过半矣。余之家人执而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材也哉!”遂笞而放之。

【注】①维絷(zhí):用绳子绑。②伈伈(xǐn)泯泯:小心谨慎悠悠然。③亟:马上。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两项是(4分)

A.余家苦鼠暴(苦于) B.比家人逐得(靠近) ..

C.群鼠复潜视(专注地) D.余之家人执而至前,数之曰(责备) ..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A.既而以其驯也 徒以有先生也 ..

B.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 项燕为楚将 ..

D.而有噬鸡之病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 ..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噬鸡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

②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出。

22.借题发挥是本文的主要特点,请就此作简要分析。(3分)

2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两题。(5分) ①C.既而鼠窥之益熟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秋日行村路 [宋]乐雷发

儿童篱落带斜阳, 豆荚姜芽社肉①香。

一路稻花谁是主? 红蜻蛉伴绿螳螂。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八
《长春市2013年中考语文考前浏览题》

2013年长春市中考语文考前浏览题(三)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

2.

3.

4.

5.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夕阳西下,口口口口口口。 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望月》中表明作者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名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6. 郦道元在《三峡》中通过引用渔歌来突出三峡寂寥悲凉之感的句子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

7. 宋代诗人陆游在《游山西村》一诗中以“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探求与发现的喜悦之情。

8. 清代文学家龚自珍晚年辞官归乡讲学于丹阳云阳书院,一一生的学问启迪莘莘学子。他在《己亥杂诗》中曾写道:“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文明之光生生不息,靠的正是一代一代的呵护者薪火相传。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醉翁亭记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开,云归而岩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yǔ)偻(lǚ)提携(xié),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yì)者胜,觥(gōng)筹(chóu)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9.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人名)(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望之蔚然( )而深秀者 (2)佳木秀( )而繁阴

(3)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 (4) 树林阴翳( )

11.“醉翁”自号的欧阳修,其实“饮少辄醉”,而“醉”也不过是一种表象,真实质是“乐其乐也”,他到底在“乐”什么呢?谈谈你的理解。(2分)

12.作者在概括描绘了滁州山水之美之后,先写到了滁人之游,写那些“负者”“休者”“伛偻者”“提携者”,写他们的“前呼后应”“往来不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2分)

13.前人评价此文“至末始点名,先点太守,末点姓名,煞有深意”,的确文中九提“太守”,却只有最后一句自报家门,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深意吗?(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其主犹以为少。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主人许之。因为执勤,不懈朝夕。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于是,始敬鸿,悉还其豕。鸿不受而去。

14、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1)悉( )以豕偿之 (2)主人许( )之

15.用自己的话说说,梁鸿是怎样赔偿别人的损失的?(2分)

16.这则故事中的梁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心灵的意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我14岁离开家乡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某种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闷与苦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我本姓史,成汉是我的本名。

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或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愤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而耍野成性的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所以人们叫它瘸腿狼。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因此,祖母常常告诫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成汉,快回家来,狼下山了„„”

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

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洞穴( ) (2)贮( )存 (3)沟壑( )(4)吁( )喘

18.作者在文章开头一段中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这句话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3分)

19.生活在乡村的孩子有城市孩子没有的天地和自由,而他们的亲人也就多了城里孩子的亲人所没有的担心,你在祖母对作者的呼唤中是否能听出这样的担心?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谈一谈。(4分)

20.作者在第三段的开头有处景物描写:“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请你说说它的表达作用。(4分)

21.祖母也是站在门口呼唤儿孙的亲人中的一个,作者在写到自己的祖母呼唤的门口时有两个细节,请你概括这两个细节,并说说它们的作用。(4分)

22.作者在结尾部分中的一段话说“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嗥叫声”,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狼”?(4分)

23. “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作者在最后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结合全文说说这一结尾的意味。(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欲待转身再回酒店里来,寻思道:“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存想了一回,说道:“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

武松正走,看看酒涌上来,便把毡笠儿背在脊梁上,将哨棒绾在肋下,一步步上那冈子来。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此时正是十月间天气,日短夜长,容易得晚。武松自言自说道:“那得甚么大虫?人自怕了,不敢上山。”

24. 选文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文学家 。(1分)

25.“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常用来形容英雄人物的临危不惧、一往无前,但武松的“偏向虎山行”却是“存想了一回”的,你体会到他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26.“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这句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2分)

二、综合实践与作文(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 幸福家庭的26个关键词:赞美、信任、关怀、重要日子、表达、原谅、礼物、健康、兴趣、共同活动、亲吻、爱、欢笑、需要、观点、玩闹、品质、责任、分享、感谢、理解、承诺、风趣、反思、思念、热情。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过:如果可以从80岁往下活到18岁,人生肯定会幸福得多。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积极心理学家眼里,我们能做的就是从现在开始,与家人一起快活到80岁。上面的家庭幸福原则,不妨学上几招,会对你有所启发。

这26个关键词除“亲吻”暂且不需要外,其他的对你更是至关重要,有所启迪,因为你还没有到18岁,处理得好,就不用有马克吐温这种过来人的感叹。请你选择一个或几个,阐述你对此的认知。(不少于100字)

答:责任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形式来区分,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责任有不同的范畴,如家庭责任、职业责任、社会责任、领导责任等等。这些不同范畴的责任,有普遍性的内涵,也有特殊性的要求。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责任是神圣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履行道德责任,会受到道德的谴责和良心的拷问;不履行法定责任,会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度的惩处。

(二)作文

(1) 题目:友情的温暖

友情的温暖

冬天的脚步正伴着呼啸的寒风渐渐走近我们,面对冬天的冷寂,你是否有足够的准备呢?印象里,冬天应该是一个满是温馨的季节,大雪纷纷的清晨,牵着朋友的手,漫步在阒寂无人的旷野,构想着关于冬天的童话,该是怎样浪漫的感受啊。友情是暗夜里一盏闪烁的灯,能点亮心中希望的光亮;是寒夜里一簇跃动的火焰,能温暖心中难舍的眷恋;是初春的一缕和风,能融化心中不解的坚冰。

友情是风,是雨,又是云,是一个关切的眼神,是一句温暖的祝福,是分离是难舍的眷恋,是重逢是难以抑制的喜悦。友情的温暖时时刻刻地包围着我们,就想

空气一般,只是她存在的久了,并且是理所应当的,久而久之,我们便会忽略它的存在,不在珍惜这些对我们生命弥足珍贵的感情,正如没有人会为空气的存在而去感激,去珍视,我们也正在渐渐淡忘朋友在我们生命中的地位,很少为朋友的付出而感动,也似乎不在能

清晰地感受那种来自友情的温暖。

也许是这多彩的世界迷乱了我们的眼睛,也许是太多盲目的追求遮蔽了我们的内心,在这纷繁芜杂的现实中,我们太久太久没有停下来好好思考自己,思考现在的生活,就想对于友情,似乎已经没有特别清晰的概念了。可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友情的裹挟中,每时每刻都在经历着她,只是我们很少有人能准确感知她的存在而已。

经历岁月锤炼的友情就像一坛陈年老酒一样,越陈越香,正如友情一样,即使很长一段时间不去碰触,并在自己以为自己已经遗忘的时候,只是一个微笑的模样,一句淡淡的问候,就能激起所有的感情。因为无论遇到什么,你总会自觉

不自觉的在心地为朋友留一个空间,来储存自己的快乐抑或忧伤。

友情是我们这一生都无法舍弃的感情,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敞开心扉,接纳友情,用心去温暖她呢,告诉身边的朋友,你对他们的感谢,对这份感情的诊视,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有时真的只是几句话就会改变许多。

为什么不行动起来呢,用行动来温暖友情,温暖自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用心描绘属于自己和朋友的童话,让友情的温暖为这萧瑟的寒冬添几抹亮丽的色彩,让这个冬天不再寂寞,不再孤单。让暖暖的友情为我们冬天美丽的童话演绎着属于她的异样风采。

(2)阅读下面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回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作文要求:

(1) 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表现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2) 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3) 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4) 不少于600字。

答案:1——8略

9. 宋 欧阳修

10. (1)草木茂盛的样子 (2)茂盛 (3)像鸟展开翅膀的样子 (4)遮蔽

11. 乐在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三乐归一,与民同乐。

12. (1)说明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是太守治理有方的结果,是太守醉与乐的基础。(2)体现这里政治清明,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

13. (1)从行文看,解开全篇悬念后戛然而止,使文章意蕴丰厚。(2)从内容看,作者以太守的身份与民同游,与众客尽欢,正表现了作者胸襟豁达,与民同乐的情怀,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胸襟与境界。

14. (1)全 (2)答应 允许

15. 不仅把自己放养的猪全部赔偿给了房舍被烧的人,而且还给他做佣工。

16. 他是一位为人诚实,勇于承担责任的人。

17. 略

18. (1)概括了文章第一段内容。(2)引起下文,总领全篇。引出下文对童年时祖母的呼唤的回忆。

19. 从“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可以看出祖母对孙子的担心。

20. (1)渲染出冬天傍晚寒冷黑暗的气氛 (2)让人感受到亲情的温度,富有情谊。

21. 两个细节:(1)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2)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 作用:形象地写出了祖母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九
《上海市嘉定区2013年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 文 试 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

的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

A.感叹号 B. 问号

⑵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

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童年时,每当黄昏,特别是冬天,天昏黑得很突然,随着田野上冷峭的风,从我们村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 。(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 (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其一》) (2) ,双照泪痕干。(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4)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 。(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 ;今我来思, 。(《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 。(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曲江对酒 杜甫①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臵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①②④⑤③②

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篇十
《语文 6》

才子教育(第八届)中考冲刺班

语文学案

级 名

2014 . 6 . 10

第四次课 学习内容 : 文学类作品阅读指导

学习重.难点: 1.考点.考题分析 2.答题技巧指导 教学过程: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青春年华

下一篇: 形容人生的词语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