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3    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题全集含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 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

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

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解、练习[1]》

一、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实词积累

(1)发:起,指被任用 (2)畎亩:田间,田地

(3)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 (4)筑:捣土用的杵

(5)士:狱官 (6)市:市井之间

(7)任:责任,使命 (8)苦:使„..受苦

(9)空乏:资财缺乏。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10)拂乱:拂,违背;乱,扰乱;拂乱,使做事不顺

(11)所以: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 (12)动(13)忍:使坚韧 (14)曾:同“增”,增加

(15)恒:常 (16)过:犯过失

(17)衡:通“横”,梗塞,不顺 (18)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9)征:征验,表现 (20)色:脸色

(21)喻:了解 (22)入:在里面,指国内

(23)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2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25)出:指国外

(2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译文]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

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黾铀痪弑傅牟拍堋?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三、给下列字注音:

畎(quán) 说(yuè) 鬲(gé) 拂(bì)

四、写出文中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1)曾——增,增加

(2)衡——横,梗塞,不顺

(3)拂——弼,辅佐

(4)忍——韧,坚韧

五、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六、相关对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 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生无情轻如鸿毛 死有义重于泰山

孔仲尼厄演《春秋》,生于忧患

李后主因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七、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拂士。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八、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之意。但舜为帝王,其余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差别。

8、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例证/事例证明/摆事实

9、“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上述六个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无内忧外患,国家灭亡)。 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磨难如何使人“动心忍性”。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使人充满生活的激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五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习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选自《四书章句集注》。

二、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被尊为“亚圣”。

三、条件填空: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上文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早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四、问答题

1、第一段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排比 增强气势,说明力强。

2、第一段属于什么论据?有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事实论据 举例论证 有力的证明了磨难使人生存发展的观点。

3、“是人”指什么人?人能担当大任的先决条件(客观条件)是什么?文章从那几个方面阐述?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还包括其他能担当大任的人,条件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从精神、生活、身体、行为这四方面阐述。

4、受磨难为什么能使人承受大任?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文中举例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经历艰苦磨难后最终有所作为。

启示: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逆境、磨难对人的成长有益处,因此我们应不惧怕困难,勇敢战胜困境。

6、作者认为导致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才能使国家生存发展?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在国内要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在国外要有能与其抗衡的国家竞争。

7、课文着重证明论点的那一方面?

生于忧患

8、第一、二、三段分别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第一段:举例论证 第二段:道理论证 第三段:正反对比论证

9、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结尾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独立成段,即深化主题,照应题目,再次点明中心,更鲜明的突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10、《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围绕“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展开。

短文先从正面论述生于忧患,在列举六位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接着又从反面论述死于安乐,并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顺理成章的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11、“天降大任于是人也”中,“大任”指什么?

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12、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两千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名言能引起你怎样的共鸣?

围绕,在物质生活优裕的今天,仍要有忧患意识。

13、《格言联璧》中有一联:“天欲祸人,先以微福骄之;天欲福人,先以为祸警之。”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一句表达的是上联的意思还是下联的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做简单说明。

表达了下联的意思。

“微祸”给人带来内心的困苦,思虑的梗塞,但能让人最终奋起,有所作为,这也恰恰是富人之处。

14、“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强调了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人的意志。

15、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时艳阳高照,有时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当你身处逆境时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的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了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勇气和力量,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的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16、2008年,伟大的祖国遭受了雪凝、藏独、地震等接踵而至的突难。我们渴望天佑中国,但我们也深知“多难兴邦”。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但我们今天仍然光芒死衬,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请结合短文简析:多难为何能兴邦?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的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时,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的民族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的突出来。这样就能是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的走向繁荣和富强。

16、文章第二、三段从那两个方面论述了中心论点?运用了什么写法?

从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论述。 运用反正对比的写法。

17、作者认为成才的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起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

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8、由本文题目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

19、请写出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1)穷且志坚,不坠青云之志。(2)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0、请写出一句孟子的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

2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有哪些忧患意识,请列举3例。

(1)台独分子破坏两岸和平统一。

(2)生态环境恶化。(3)粮食危机。

22、根据本文内容创作对联。

历经忧患成大器,贪图安乐葬人才。

孔仲尼扼而演《春秋》,生于忧患;李后主囚乃赋离愁,死于安乐。

生无情轻如鸿毛,死有义重于泰山。

23、本文作者提出的“生于忧患”的观点,而现实生活中已没有那么多“忧患”,生活在顺境中的人一样可以成才,那么作者的这一论断岂不失去了意义?就这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现在虽没有过多忧患,但逆境坎坷不如意的事还是存在的。我们学习的是古人经受磨炼使性情坚韧的精神,不但不过时,在和平安定的今天更有忧患意识,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才能和谐发展,事业腾飞。

24、结合本文,说一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与才干,增强忧患意识,使人充满生活激情。磨炼人的意志,使人内心惊动,性情坚韧,增加原来不具备的本领。

25、有人做事怕犯错误,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就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人无完人,犯错误在所难免。要敢于面对错误,我们要从错误中积累经验,然后加以改正,错误就会成为奔向成功的基石。

26、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结合文章说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炼有的人发奋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应该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材,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27、说说“故天降见大任于是人也”在结构上的作用。

过渡,承上启下。由列举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说明要成就大事必须经历磨难的道理。

28、“发”和“举”意思相近。为何六个例子不用同一个字?

“发”是“起”,指被任用,“举”是被举用、被选拔的意思。但舜为帝王,其他几人为臣子,故而有细微区别。

29、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0、在作者看来,“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的磨炼带给人什么益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地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侧重论述了哪方面的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侧重于“生于忧患”。

33、结合文章内容,如“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由这些人们熟知的话中,你得到哪些启发呢?选择你喜欢的一处,写出你的感想。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生活中可以将自己所经历的挫折,失败,当作磨砺自己的机会,并从中吸取教训,为将来成才做准备。

3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5、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3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此段的论证的方法是:

道理论证。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 , ▲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在文中填上空缺的文句。

2.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人恒过 饿其体肤 入则无法家拂士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5.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从本文的学习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步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锇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3)人恒过,然后能改( )(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小题1】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其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曾益其所不能 通 ,意思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通 ,意思

【小题1】将画线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小题1】 唐代名臣魏征认为:帝王心怀忧危,就能任贤受谏;心怀安乐,就会危及国家。

这印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2分)

【小题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B. 本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

C. 论证“死于安乐”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

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

D. 全文从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方面论说人要成就一番大业,必须经过艰苦的

磨炼。

参考答案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2.恒:常常 饿:使„受饥饿 拂:通“弼”,辅佐

3.略

4.国内有法家拂士,国外有敌国外患。

5.观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启示:多难兴才,多难兴邦等等(意符即可)

【解析】提示:书写正确、规范、美观得2分,否则得1分;有错字不得分。

6.

【小题1】 ⑴被举荐 ⑵这样的 ⑶常常 ⑷在外面(外国)

【小题1】⑴曾 增 增加 ⑵衡 横 阻塞

【小题1】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

【小题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小题1】 C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要求学生熟记本文的通假字及含义即可。

【小题3】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

【小题4】此题考查学生对次阿联的理解,联系文章中的句子进行回答即可。

【小题5】此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本文论证的重点是“生于忧患”故C项错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篇九
《语文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启示200(2016-01-22)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启示300字(2016-01-29)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