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神曲但丁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3    阅读:

神曲但丁篇一
《但丁和神曲》

神曲但丁篇二
《但丁的神曲》

神曲但丁篇三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

“现实得救的方式”。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就是“耶稣之死”。耶稣被希律王钉死在十字架上,三天以后复活。耶稣作为上帝的化身(上帝的一个位格),换言之,他本人就是上帝,他创造一切,怎么能被钉死呢?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为什么《圣经》的作者,特别是《新约》的作者要写他一定会被钉死?其实这里面隐含着一个选择,或者说隐含着《圣经》写作者们的一个选择,这就是死掉的是耶稣的肉身,不死的是他的灵魂。那么这个故事也就是在告诉人们:抛弃肉体的现实的物质生活,寻求精神得救才是基督教最重要的价值。肉身死掉了,精神才能得救。换句话说,耶稣在十字架上受死就是告诉人们:肉体、现实的生活是应该被抛弃的生活,肉体的生活属于地上之城的生活,属于现实的生活;那么,人们要想冲破现实生活的束缚,必须抛弃现实,走向人的精神的复活。这就是中世纪文化的精髓。但丁在写这部作品的时候,其实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也在告诉人们,意大利民族要想得救,走现实之路是走不通的,因为现实之路是黑暗的,无路可走的———前面有野兽,后面有深渊。从现实上走不通。如果想得救,只能走灵魂解放和精神的解放之路。应该说,但丁在意大利民族解放道路的指明上,仍然没有脱离开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强大制约。他使用的仍旧是基督教一直坚持的解放之路,不是新的创造。因此,我们说这部作品从主旨上而言,仍然是中世纪的,是属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

但是,但丁在《神曲》中又体现了新的文化要素。从这个层面而言,新的因素明显体现在作品里出现的两个人物身上。这两个人物中,一个是维吉尔,另外一个是贝亚特丽采。我们知道,“维吉尔”象征着“理性”“;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这里,但丁实际上是说,人要想灵魂得救首先要有理性,在理性的引导下才能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然后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才能达到至高的真理。“理性”和“信仰”都是人所独有的能力,强调理性和信仰对灵魂得救的重要性,其实就是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强调人的精神强盛的能力。从但丁的这部作品就可以看到,他已经把中世纪早期的“信仰的理解”的观念,已经转化成“理解的信仰”的观念了。换句话说,但丁给人指出的这条灵魂得救之路是以理性为基础、信仰为引导的路,而不是在中世纪一直鼓吹的那种盲目信从的路,被动的死守戒律的路。

具体而言,人究竟如何得救呢?《神曲》中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地狱和炼狱以及天堂的情形。

地狱九层,象征的是自有人类以来人所犯的九大类错误(每大类错误中,又可以具体分为不同表现形态的错误———这就是又在每层中分为不同的场景或不同的沟的原因)。假如我们把这部作品看成是人的精神文化象征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地狱篇》是自人出现以来各种错误的一部形象历史;或者说,是人类出现以来所犯的各种错误的总结和形象刻画。我们看第二层情欲的错误,佛兰塞斯卡和保罗的悲剧其实就是在讲情欲的错误,这是针对罗马晚期历史经验的总结。罗马帝国为什么会灭亡?其中就是来自罗马的奢华和腐败。所以基督教产生以后,就把罗马的那种淫靡的风气看成是最大的敌人。由此,奥古斯丁才告诉人们“地上之城”是罪恶之城。而对其他罪恶的展示,也都具有蛮族入侵、教会黑暗、社会风气堕落的现实罪恶所支撑。同样,从地狱的第一层到第九层,又是但丁心目中人的罪行或错误程度的划分。罪孽较轻的在上面,罪孽或错误较重的在下面。从地狱的安排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欲错误———这个在基督教中较大的罪过已经在但丁那里变成了轻罪(在第二层),而背叛则被看成了最大的错误,犯背主罪的人、背叛罪的人被放在了地狱的最深处的第九层。这说明,但丁生活的时代,对罪孽和错误的评价,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但丁的伟大在于,他没有按基督教教士们的标准来判断罪孽和错误,而是用一个古典的人物(古典的价值标准)去重新认识人类历史上的各种错误,所以他才强调理性的重要。

也就是说,但丁用古典理性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进行了重新的认识和分类,重新加以了评判。

在第二部《炼狱篇》中,但丁其实是告诉人们如何改正错误。《地狱篇》如果说是对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罪孽和错误的总结的话,那么《炼狱篇》指出的是人们改正错误的途径和方法。

怎么改正?尽管作家写了七个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解决问题办法。但在我看来,其实说到底就是一种办法———即在理性的指引下,人要自觉克制情欲,把自己变成一个禁欲主义者和蒙昧主义者。这就是《炼狱篇》给人们提供的方法。

克制情欲、克制欲望也是中世纪基督教主张的最根本的方法。但是,但丁的不同在于:他所主张的克制情欲不是被动的、盲目的克制,而是在理性引导下的克制。“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炼狱”的情节表明:是理性意识使犯罪的人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罪恶,因此,觉悟了,自己主动要去克制,主动要去改正。

而人是靠着理智来认识罪恶,来改正罪恶的思想,就使人从被动的上帝的羔羊、盲目的信仰者变成了理智的信仰者、主动的行动者。所以,虽然是同样主张禁欲主义,但中世纪教会的教士们主张的是盲从服从的禁欲主义,而但丁主张的是自觉地和理性地走向禁欲主义。

这一点我们必须要区分开。但丁在这里写作的时候,他虽然鼓吹了禁欲主义,但是他是一种自觉的禁欲主义,是在理性指导下的禁欲主义。当理性思考进入到这个程序的时候,这就是新的思想的曙光,这就在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但丁在《神曲》中还认为,“理性”只能帮助人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却不能使人上天堂,上天堂需要坚定不移的“信仰”。《天堂篇》的价值在于,作者通过这个部分告诉读者:人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目的是为了使人的灵魂提升和精神世界的升华。如果不能升华,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是没有意义的。而人的精神要升华,就需要有坚定不移的信仰。其实,这也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想。(有些学者将此看成是但丁的局限,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个人有怀疑精神,也不乏有改正错误的勇气。但是总是处在怀疑中,不能提升自己的精神,那么这种怀疑只能是就事论事的怀疑。

因为理性认识的都是具体的东西,只有当它升华了的时候,个人的认识才能变成人类的认识,个人的认识价值才能变成人类价值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在人的精

神和灵魂升华过程中的价值和作用。换言之,没有理性的信仰是盲目的信仰,而没有信仰的理性是不完整的理性。人要想得救,就必须要做到二者的辩证统一。

其次,但丁的《神曲》表现了中世纪特定时期对人自身的认识程度。

在整个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观念中,人是上帝的造物,因此,人也就是上帝的羔羊。在这种观念中,其实是强调或者说凸显着人的一种精神特性:“服从”。在基督教文化的视野中,人只是“服从”或者说是“顺从”精神的化身。而但丁则把对人的认识大大地丰富了。他继承了基督教文化中人有“服从”精神的特性的思想;同时,又对人的其他精神特性进行了探讨。

《神曲》的创作表明,但丁认为,人除了具有“服从”的特性之外,还有第二个特性“理性”和第三个特性“信仰”。在《神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人物“但丁”主要代表着“服从”精神,他听命于“贝亚特丽采”派来的“维吉尔”,跟随着他游历“地狱”和“炼狱”,寸步不离。

他按照“维吉尔”的安排,由上而下到地狱的第九层;随后有由下而上,进入到炼狱的最高点“伊甸园”。而“维吉尔”主要代表着“理性”精神;“贝亚特丽采”象征着“信仰”精神。这样,在但丁看来,它们三者不能分割,即分别代表了人的精神领域的不同侧面,人的多种具体精神组成了完整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丰富的人的精神世界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实,这种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发现,我们在中国此时前后出现的文学文本中也可以找到。中国明代中期出现的神怪长篇小说《西游记》,其实也是象征性地描写了人的具体的精神追求最高真理的过程。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排除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人由具体的问题出发,克服各种各样的困惑,寻找终极真理的过程。在《西游记》中,为什么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呢?道理很简单,就是孙悟空是“具体的精神”,如来佛象征着“思想体系”,具体的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制约。一种具体的精神可以把现实的世界打得七零八落,但冲不出思想体系的束缚和限制。历史上的农民起义英雄们(如李自成等)不都是这样吗?他们可以把现实中的皇帝推倒,但是推倒皇帝之后,他们还是要去做皇帝。

所以说,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就是因为具体精神逃不出思想体系的控制。再看,吴承恩是怎么看待人的精神世界的构成的。我们认为,其实《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就是作者所寓意的一个人的完整的精神世界:唐僧代表着“执著精神”,孙悟空代表着“战斗精神”,沙僧或者白龙马代表着“服从精神”,而猪八戒代表着“懒惰(或曰享乐)精神”。这四种精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心世界。一个人只有“执著精神”而没有“战斗精神”干不成事。人不能天天执著时时战斗,谁也不服从谁也不行,所以人还得有点“服从精神”。中国哲学还告诉我们:“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所以人还得有点“懒惰享乐精神”。唐僧师徒四人在去西天取经(追求最高真理)的路上,谁也不能离开谁,作者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人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是由多种精神要素(具体精神)构成的,缺一不可。分离了,人的精神世界就不完整了。所以,中西方此时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认识,但丁揭示出了人有三种精神,中国人认为人有四种精神。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时期,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虽然它们之间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是可以看到都在这一时期回答的基本问题:“人是什么”。而人是丰富的人,人是多样化的人,人是有着各种各样世界的人,几乎是共同的结论。

这样,但丁从基督教早期的人只有一个特性的人发展到人是由三个精神特性构成的,就说明,他对人的认识极大地深化了。他的心目中的人就成为了服从精神、理性精神和信仰精神的结合体。这样,但丁对人的认识就超越了他的前辈。

第三,但丁在《神曲》中还提出了什么是“终极真理”的问题。

《神曲》中描写“终极真理”的时候文字很少。只有但丁最后到了“幸福的玫瑰”,他往上一看,上方出现一个“穿白袍的灵魂”“,唰”地一闪。然后他感觉到自己沐浴在巨大的爱和幸福之中,全篇就结束了。可以说,但丁并没有在作品中多说“上帝是什么”。这里,我们必须明白,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语境下,人们对上帝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怀疑的。假如一个人怀疑上帝的存在,那么他就是异教徒。至于上帝内涵是什么,在中世纪早期,也很少有人去解释。所以,在但丁的《神曲》

中,所以他没有多写上帝的文字,就可以理解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但丁此时仍然受着基督教思维方式的束缚和文化语境的制约,是和其他中世纪的宗教作家描写上帝的笔法是一样的。然而,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就会提出一个疑问:但丁真回避了回答上帝是什么了吗?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

《神曲》中给我们最深刻印象的是:上帝其实一直陪伴着作品中的“但丁”的。“但丁”不论是在地狱中,在炼狱中还是在天堂里,他不断地认识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不断地从低一级的天层向更高的天堂前进,永不停止,也不后退。其实在作者但丁看来,这就是上帝的精神的具体体现———上帝不在人身之外,而存在于人身之内。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看一看《圣经·旧约》中“上帝造人”的故事。故事中说上帝是用泥土捏了人,叫亚当。然后上帝吹了他一口气,使人身上有了上帝的灵,由此,人才活了。换句话说,上帝用泥土造的是什么呢?造的是一个躯壳、一个精神载体。人为什么能活了呢?就是因为上帝给了他一口气(给了他灵魂)。因此上帝与人,本质上是一致的。“人是上帝的写真,在精神上感受着至善至纯。”或者说,人就是上帝的灵的一部分,人之所以能够追随上帝并能够不断地走向上帝,就是因为他是上帝的灵的载体。因而,追求精神、进取精神其实即体现了上帝的精神。

这样,但丁对上帝内涵的回答,并不是给了一个结论,而是给了一个过程。作品中的但丁”不断认识错误和不断改正错误以及不断进取向上攀登,最后见到了上帝的全部过程,就是告诉人们,上帝其实就在人的心中。以后,这种写作的方法,被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浮士德》所继承。浮士德就是在不断追求进取中体现了上帝的精神,因此,在死后,他的灵魂也被“光明圣母”接上了天堂。并且上帝还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凡自强不息者,吾辈皆能拯救。”因为凡是自强不息的人,在他的追求进取的行动中就体现了上帝的精神。换句话说,这种永不停息、不断向更高真理上升(飞升)的精神其实就代表了上帝。

可见,但丁的《神曲》在深度上表现了中世纪很多东西,可最终它的落脚点还是在人的身上。而人又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口号。所以,但丁的创作在深度上也表现出了新时代的曙光!

作者简介: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水涓)

神曲但丁篇四
《但丁的《神曲》思想内容》

神曲但丁篇五
《但丁与神曲》

神曲但丁篇六
《但丁《神曲》.docx作品赏析》

但丁《神曲》

一、作家及其思想

但丁全名但丁·亚历盖利(1265—1321)年,是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恩格斯对她有很高的评价:“意大利是一个资本主义民族,封建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资本主义新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伟大人物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对她的历史地位给与了很高的评价。所以我们说但丁是欧洲历史发展转折期的文化巨人,它既是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时期文学先驱。代表作《神曲》被马克思称为“不朽的诗篇”。

1.生活背景。但丁生活在13世纪下半叶和14世纪初的意大利。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封建生产关系衰落的时代。意大利处在东西方文化交通要道,从1096年十字军东征后,给意大利的工商业带来了繁荣和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在欧洲萌芽最早地区之一,到了13世纪意大利北部的一些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等成为商业和经济中心,资本主义最早萌芽在这些城市。但这个时期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发展并不平衡,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北部这些城市出现了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东部以罗马为中心是教皇统治,这就出现了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市民要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样斗争明朗化,在但丁故乡佛罗伦萨十分尖锐,形成两个对立党派:一个是代表封建势力的奇伯林党,拥有神圣的皇帝,成皇帝党;一是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市民,叫盖尔非党,他们拥护教皇,主张意大利城市自由独立。这两党是新旧两个势力的代表。但丁生活的时代正是这两个党斗争尖锐的时代,最后盖尔非党胜利。但是不久又很快分化了,分裂为白党、黑党,依靠教皇势力叫黑党,反对教皇束缚,要保持独立和自由;发展资本主义叫白党。因此在盖尔非党和奇伯林党的斗争余波未尽时,两党又拉开了战幕,但丁是白党重要成员,开始白党胜利,但很快黑党借助外国势力打败了白党,社会从此更加四分五裂。但丁就是这个时代中完成《神曲》的。

2.生平和创作。但丁,1265年5月下旬生于佛罗伦萨,出生在一个城市没落贵族的家庭,《神曲》中记载,它的先祖参加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被封为骑士,但丁生活时期家族已经没落,生活困难,他童年时代父母双亡,他自幼非常好学,学会了拉丁文,修辞学,读了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并对诗很精通,随着年龄的增长,但丁日趋成熟,他勤奋好学,对古罗马文学深入研究,另外哲学、历史、绘画、音乐等方面也颇有造诣,是当时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一生中有两件事对他生活和创作影响很大,第一件他对贝雅特丽齐精神上的爱意(柏拉图式的),他只在9岁时见过她一次,九年后,18岁时又见过一次,只见过两次,但她的美丽使他疯狂的爱上了她,后来她嫁给了一个银行家,24岁时便死去了,但丁悲伤不已。在1295年他把自己写的赞美她的诗和哀悼他的诗整理编成了第一本诗集《新生》。诗中充满了对生命的热情赞颂,对纯洁爱情的歌唱,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当时黑暗的中世纪,在禁欲主义的束缚下,反映了作家思想的巨大进步,也表现出中世纪封建文学罕见的清新自然的风格。第二件事是他投身政治,卷进了党派斗争的漩涡。但丁在青年时代就加入了盖尔非党,参加了反封建贵族的斗争,被选为佛罗伦萨六个市政委员之一,盖尔非党分裂后,他加入了白党,反对教皇干涉佛罗伦萨内政,很快成为白党的领袖,可是黑党在教皇和法军的支持下,取得了政权,所以1302年但丁被黑党判处终身流放,他多次想回国,但愿望都化为泡影,此后他便集中精力进行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流放时期他写了四部著作。《伦俗语》(1304--1305)是意大利最早的一部关于民族语言文体的著作。《伦俗语》这本书对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飨宴》(1304――1307)是他第一部用意大利俗语写成的作品,是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涉及了哲学、文学等方面内

容,目的是把知识作为丰富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宴会”就是痛饮知识的意思。《帝制论》(1310)是用拉丁文写成的政治性作品,体现了但丁的政治观点,他主张政治和宗教平等,应建立政教分离的统一的国家,反对教皇干涉内政。人们称他是中世纪教皇皇帝争权时,帝制派观点的代表者。

在贝雅特丽齐死后一年,但丁受朋友之劝与盖玛结婚,生了四个孩子,他的一个女儿取名贝雅特丽齐。被流放后,一直没有回到祖国,晚年定居拉文纳,在那儿完成了《神曲》。1321年9月13日在拉文纳逝世,结束了他伟大的一生。他生活和创作时代,正是新旧两种生产关系交替的时期,所以他的创作既有落后的东西,又体现了进步的思想,所以说他是旧时代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的最早的一位诗人。

二、关于《神曲》

(一)《神曲》是在1307年动笔的,第一部《地狱篇》完成于1308年。《炼狱篇》完成于1308――1314年,《天堂篇》完成于1315――1321年,前两篇在1320年出版,《天堂篇》是死后出版的。《神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作者在流放时期,进一步接触到人民,进一步看清祖国四分五裂的现实,他在寻找社会混乱的根源和通往幸福和平的途径,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这样创作了《神曲》。他自己说:“要使得生活在这一世界上人们摆脱悲惨的境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就是唤醒人民的心灵,揭露社会的现实,给国家人民指明政治、道德上的出路,试图让人民通过克制自己的情绪或者通过理性和神学信仰来达到道德上的至善至美和国家统一。这时候作者的创作目的是主观的,从客观上看《神曲》反映了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现实,内容丰富,所以被称为中世纪的史诗。《神曲》开始译为《神的喜剧》,后译《神曲》。

(二)、故事概括:《神曲》是但丁在流放期间经过14年呕心沥血的忧愤之作,它采用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叙述了他在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引导下幻游地狱、炼狱,并由贝亚特利采齐引导游历天堂的故事。这三界的旅行,象征着人类精神净化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地狱篇》表现的现实最强,是全诗中最有价值、最精彩的部分。长诗是以“序曲”开端的。但丁在人生的途中(35岁)是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中迷路,黎明时,他朝着一个有阳光的山顶攀登,但忽然跳出豹、狮、狼拦住了他的去路,他惊恐万状,这是古罗马维吉尔的灵魂出现,原来他是受贝亚特利齐的委托来解救但丁的,于是但丁随着维吉尔神有了三界。序曲概括地预示全诗的内容。“黑暗的森林”象征着尔虞我诈、争权夺利的佛罗伦萨:“豹、狮、狼”代表世俗和宗教的罪恶势力;维吉尔是理性、人智的化身;贝亚特利齐是神智(信仰)的化身。但丁只有依靠他们的引导,超脱天边的“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和至善极乐世界。但丁所想象的地狱,像一个插入地球中心的大漏斗,上宽下窄,自上而下共分九层,地狱里的罪人按生前罪过的大小分别在不同层次受苦,层次越下,刑罪越重。

第一层的外部是地狱,在“走廊”里面是怯懦者、懦弱者的灵魂,他们的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

第一层“侯判所”„走廊是怯懦者的灵魂,他们既不能上天堂也不能下地狱。

1、“侯判所”——异教徒:荷马、贺拉斯、柏拉图、奥维法、亚里士多德等,等待上帝判罚(没有痛苦)

2、真正地狱开始——关的是放纵情欲的灵魂:海伦、帕里斯(在狂风中飘荡)

3、生前饱食山珍海味(经受风暴、冰雹的打击,并有恶狗)

4、贪婪、势利、吝啬、又挥霍无度(互相厮打)

5、生前心胸狭窄,容易的动怒的人(在“恨湖”力相互厮打、仇视、甚至咬自己的肉)

开始进入下层地狱

6、诱惑人心的邪教徒(遍地燃烧着烈火)

7、欺诈者的灵魂,有10层,这里有地狱里最残酷的罪行(被恶鬼鞭打的阴谋者,泡在粪便中阿谀奉承,盗贼,全身腐烂的伪造者„)

8、残暴的灵魂

(1)对别人施行暴力、暴君(2)自杀者(3)不敬上帝的人(血水里受刑、花为树林,怪鸟用爪子撕裂,沙中煎熬)

9、冰湖(变节和卖主求荣者,冰结在水中,只露头在外面。如:犹大、撒旦)

10、地心,维吉尔带着但丁一步步沿着地心向上,走出地狱,走向净界。净界又称炼狱是生前犯过过错,但可以得到宽恕的灵魂赎罪的地方,分三部分。

外部:从海滨到净界山门;本部:山门以上宝塔山;顶部:地上乐园。本部分七层,所以炼狱共九层。本部七大罪:骄(身背巨石)、嫉(耳眼失明)、怒(浓烟中行走)、惰(干活)、贪财(受贫苦的折磨)、贪食(眼前有精美的食品,却吃不到)、贪色(在火中行走)。维吉尔又将但丁领进“地上乐园”。维吉尔完成了它的任务,回到了“侯判所”。在四季常青的乐园中,但丁和圣洁爱的化身贝亚特里采齐相会。然后由她引导游历了天堂。天堂在“地上乐园”之上,但丁以地球为中心,围绕地球有九重天。

1、月球天(正人君子);2、水星天(善人);3、金星(博爱);4、太阳天(哲学、神学家);5、火星天(为信仰而牺牲);6、木星天(贤明君主);7、水星天(天使);8、土星天(隐逸寡欲者);9、恒星天(胜利的圣贤)。第一重天中还有人形,从第二重开始人们逐渐超凡入圣,天层越高,灵魂越纯洁。在九重天上有天府,有幸福的玫瑰围绕,这是上帝和天使的住处。但丁受贝亚特里采齐的微笑和目光的吸引,上升到天府。他瞥见上帝(圣父、圣子、圣灵为一体)的一刹那,电光一闪。《神曲》全部结束。

(三)、主题和内容:

主题的二重性,反映在作品的思想内容上也是矛盾的。他一方面具有进步的倾向,诗人根据自己的政治、道德和宗教的观点抨击当时的社会的罪恶势力,透露出新时代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一种思想体系,主张反封建,反神权,提倡个人自由。我们说这个时期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但丁他接受了这种新的时代精神,反映在他的创作中,使他的作品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早期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这是但丁《神曲》积极进步的一面,是主导的一面。另一方面,他又深受宗教神学和禁欲主义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作品神学思想浓厚,并且大力宣扬禁欲主义。整个作品是把这进步的和落后的两方面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矛盾,复杂的统一体。

1、《神曲》反映了作者对宗教,教会的矛盾态度。《神曲》中,一方面对教会的黑暗和暴君的罪恶给与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教会的最高统治者——教皇,作品中用瘦母狼比喻罗马教会,表现出他们的贪婪。另外,作品中把教皇放到地狱中去受刑,在地狱的第八层中前教皇尼科那的第三的灵魂在这里受煎熬,尚在人间的教皇蓬尼发西第八,也被安排到这里忍受痛苦,由此可见,作者对教会的批判锋芒是极为尖锐的。另外,作者也批判了教会干涉政治,操纵政治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他反对政教合一的思想,他主张政教分离,他的这种思想史和历史发展、人民的愿望相一致的,所以是进步的。他的这种思想直接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改革思想,开了宗教改革的先声。另一方面,在他批判的同时,又肯定了理想中的基督教,宣扬人类必须依靠信仰和神学达到至善的境地。我们前面说的他批判的目的并不在于彻底完全否定宗教、教会。《神曲》中对理想的基督教进行了赞扬,对一些圣徒进行歌颂,让他们的灵魂生活在天堂中,这是作者世界观的局限所致。对待宗教的态度有肯定有否定,否定的不彻底,肯定的也有局限。

2、《神曲》中也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中世纪的禁欲主义的陈腐思想在作品中有反映,例如地狱的第二层中关的就是放纵情欲的人,让他们在深谷中呼号,在风波中沉浮,还有作者把那些寡欲者安排到天堂,这

些都表现出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早期人文主义思想,诗中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作为“人智”的象征,让他把但丁引出迷途,这就肯定了和赞美了人的智慧和人的理性,这也标志着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所以《神曲》中对人类世俗生活的反映也是有矛盾的,即表现出腐朽陈旧的封建贵族思想,同时又浸透着早期人文主义的曙光。

3、《神曲》中也表现出对社会政治的矛盾态度,作品一方面无情的批判了社会上残暴君主和贵族,同时又把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在封建帝王第七身上,甚至在天府里留了位置,这也是他的世界观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4、在对待文化思想等方面,也表现出了深刻的矛盾,一方面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歌颂,并把维吉尔当作指导老师,称他为智慧的海洋,“拉丁人的光荣”。但是另一方面,又让维吉尔在地狱“侯判所”等待上帝的宣判,所以作品中有表现出虔诚的基督徒的思想,作者把基督教产生之前的圣者(和马、柏拉图、维吉尔、亚里斯多德)放到地狱中去,说明当时的基督教思想占据重要地位。总之,作品思想内容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文精神和宗教神学,中古社会偏见交织在一起,在体现作品进步性的许多画面中,又大多掺和作者旧的意识。这种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反映了作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但丁世界观上的矛盾,也反映了欧洲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过渡的时代特点,也就是当时过渡时代的时代特点,决定了作者世界观矛盾,和《神曲》主题、内容的矛盾。总的来看,作品是积极进步的,在黑暗的中世纪,他最早表达了人文主义的思想,是欧洲中古文化的哲学、艺术的综合,是欧洲近代文学的“序曲”,在欧洲文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四)《神曲》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也有新旧交替时代的特点。

1、梦幻形式和象征手法同反映社会现实内容结合起来,作者袭用了中古文学梦幻和象征的艺术手法,并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广泛的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我们也可以说,作品用中世纪陈旧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崭新的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具有时代的烙印。

2、《神曲》的构思宏伟,结构严密完整而有秩序,他把诗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各部分又分33篇,地狱前加“序诗”共100篇,各部分的长短又大致相等(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并且每一部结束都用“群星”一词结尾。另外全诗是以三、

九、十三个数字进行布局的(全诗三部,每部分三十三篇,每段三行,地狱九层,炼狱九层,天堂九重天外加天府,合成十)这些数字的运用,不但工整匀称,而且在中世纪人的心中非常神秘,“三”象征神学中的“三为一体”是很神圣的,“十”表是完美的意思,100是10的平方,9是3的平方,更是完美中的完美,可见《神曲》的结构是极其工整,而又有秩序的,《神曲》不愧能以结构严密性和完整性著称与世。

3、另外《神曲》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很有独到之处,但丁一反常规,改用拉丁语写作,并大胆采用民间俗语,对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间文学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但丁成为意大利第一个民族诗人。

4、另外,人物性格刻画得十分鲜明

总之,《神曲》不但使意大利民族文学名著,也是世界文学名著,对世界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很喜欢《神曲》,他们常常借用书中的诗句和人物形象,解释自己的理论。

三、选文分析。

(一)“第一篇“即为全诗序曲。

1、《神曲》共分三个部分,每一部分三十三篇,加上一篇序曲共一百篇,分《地狱》、《练狱》和《天堂》三部,通过诗人梦游三界的故事广泛地反映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现实,象征着人类通过理性的引导,信仰的帮助,历经净化,由卑下达到完美、幸福境地的曲折过

程。但丁在作品中积极关心现实,他写的是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生活。诗中所写的游历三界的所见所闻,很多都是意大利的现实生活,涉及了当时佛罗伦萨以至意大利复杂的党派斗争,涉及教皇和僧侣们的罪恶,也涉及贪官污史、及新兴资产阶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等。《神曲》也表明了但丁是个爱国主义者。他渴望祖国统一和平,反对分裂和纷争,即使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也和鬼魂们谈论意大利的政治形势和国家兴亡问题,有时禁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还抒发自己的强烈的感情。

2、作品采用了中古梦幻文学的形式——象征的手法、寓言的形式和严谨的结构,叙述了诗人在“人生的中途“迷失在一片树林里,黎明时分,他来到一座小山脚下,忽然旁边跳出3只怪兽拦住了去路。他高声呼救。危急之中,古罗马诗人维其略受但丁早年的恋人贝雅特丽齐的嘱托,引导他游历地狱和炼狱。接着由贝雅特丽齐引导他游历了天堂。在这里诗人将自己所憎、所恶之人(分别用豹、蛳、母狼三只怪兽来象征)放入了地狱。因地狱是惩罚罪孽的地方,所以色调凄惨、阴森;本序曲中运用了《旧约》和《新约》中那些为意大利而战死的英雄的典故,如《埃涅阿斯纪》等。强调自由意志的重要,反对蒙昧主义,提倡追求真理,赞美人的才能与智慧,肯定文化知识的重要。

(二)“第五篇“叙述了诗人来到地狱第二圈(地狱共九圈)。

地狱形似一个上宽下窄的大漏斗,直达地心,共分9层。罪人的灵魂按生前罪恶的大小,发配在不同的地狱层里,接受不同程度的酷刑。但丁和维其略乘坐小船渡过冥河,来到了地狱的第一层。这里又称候判所。接着来到了第二圈,而真正的地狱开始于第二圈。这里关的都是色欲场中的灵魂。他们生前沉湎于肉欲而抛弃理性,如埃及艳后等人,他们永不停息地在狂风中飘荡着,颠倒着,时不时撞在断崖绝壁上,悲惨地呼号痛哭。还有克里克奈何巴、海仑娜、巴黎士和田士丹等,他们为了拯救自己的灵魂,都在地狱中受尽磨难。这时,两个灵魂向但丁飘来。他们是一对情侣——法郎赛斯加和保罗。但丁听罢他们的哭诉,感动得晕倒在地。从此篇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充满着神秘的宗教色彩及对信仰的虔诚,诗中被关在地狱中的灵魂的语言描绘也象征着诗人的人文思想:“人不但要求理智的解放,而且要求感情的自由。”在此篇中对因相爱而被惨杀的情侣法郎赛斯加和保罗的描写中,就明显地违反了宗教的观点,诗人对他们争取恋爱自由的精神,表现了深切的同情,这使得作品在显示超凡脱俗思想的同时,又有着执着尘世的世俗性。但丁既主张苦行禁欲但又同情自由爱情,从这种对待人生和世俗生活的肯定中,已经吐露出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四、思考与练习

神曲但丁篇七
《但丁和《神曲》》

神曲但丁篇八
《从神曲分析但丁》

从《神曲》分析但丁的宗教伦理思想

摘要:但丁的巨作《神曲》蕴涵着众多的思想。是西欧中世纪晚期文化向近代过渡期思想的结合,笔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神曲》中所包含的思想,从而简要论述但丁的宗教神学,政治,伦理,人文主义,现实主义,民族主义等思想观点。 关键词:但丁 思想 自由意志 变化

前言

但丁生活于13世纪后期和14世纪初的意大利,这个时期正是意大利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逐渐兴起的新旧交替的时代,政治上四分五裂,党派之争异常尖锐,城市国家和教会之间矛盾重重。但丁的创作,深刻的反映了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他的作品既带有旧时代的痕迹,又闪烁着新时代的曙光,因此他也被恩格斯称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最初的诗人”

一、从《神曲》看但丁的宗教哲学观

从本体论来看,但丁的宗教哲学观和基督教神学如出一辙。都是上帝一元论。上帝是宇宙中至高无上的,唯一的主宰者。《神曲》自始至终都贯穿着这一思想。 “他承认人是除上帝之外唯一具有理性(心智)的动物,但同时又认为人的理性是上帝赋予的,其自身是不完满的。”正如维吉尔说:“神力造成我们这样的外貌,并感觉到热和冷的苦恼,但其中的秘密是识不破的。希望用我们微弱的理性,识破无穷的玄妙,真是非愚即狂。人类啊!在„为什么‟三字前驻脚罢!”“他认为人类的理性只有借助上帝的创造力和善才得以存在,,但他却承认人处于罪恶的深渊,其最终归宿是天堂,从地狱到天堂得凭借对上帝的信仰。他认为理性只能使人辨别真善美,认识假恶丑,而人的提升与超越,则必须依靠爱与信仰。”这一点可以从他对亡灵的安排中看出,他把那些在耶稣之前的古代圣贤安排在候审所,把不信仰耶稣的邪教徒安排在地狱,把一生追随耶稣信仰耶稣的亡灵安排在天堂,这说明生活在中世纪的但丁,不可能摆脱基督教对他的影响,但同时,他的思想已经打上了新时代的烙印。从认识论上看,他的思想不同于基督教的神学。

但丁接受了基督教的原罪和赎罪的观点,但是他引人了人的自由意志这个观念,基督教宣扬世人皆有罪,人类无法自救,需要上帝的恩典。人类所能做的就是俯首跪拜上帝,祈求上帝的宽怒。这就否认了人作为个体的本质比如在《神曲》一开始。诗人就把迷失在森林里的原因归结为豹、狮、狼三只野兽挡道。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当时黑暗腐败的社会.而豹、狮、狼分别象征人类所具有的淫邪、野心、贪婪、嫉妒等丑恶的情欲。“在但丁看来,这些丑恶的情欲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他人生的中途横亘在他面前的。而他的堕落也并非逃避不了的命运,而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他承认罪恶的存在,但却否认它是一种生存规定,而认为它是自由意志选择的结果。但丁向我们描绘的天堂之路二自由意志十爱十信仰”

二、从神曲看但丁的伦理道德观

但丁以基督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准,创作了《神曲》。虽然但丁遵循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价值观,但是他又从独特的视角和理念出发来理解人类的罪,恶,道德行为。基督教伦理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的神学性,核心思想就是天国拯救的思想。人类对上帝所犯下的罪孽即是前提条件。在《神曲》中,亚当说“不是吃那棵树上的果子本身,而只是这种行为超过了限度”。其实这番话的本质是:漠视上帝的禁令,对上帝的怀疑、否定、绝望与淡漠,便是了亚当夏娃的子孙世代相袭的重罪,基督教伦理把它看作更甚于杀人偷盗这类普通伦理概念上的罪恶,因为它是神学意义上的重罪。 但丁基本上遵循了基督教的伦理观与价值观。以上帝的意志作为善恶的标准,然而由于但丁对现实世界中的丑恶现象的僧恨,“他的伦理观与价值观又有超越基督教伦理观与价值观的成份,注人了自己的民族情感与世俗情怀。”他按照基督教观念再地狱中安排了将不信仰上帝、违背“摩西十诫”和基督教爱的原则的亡魂,但是同时他又按照个人意志大好恶报上帝的宠儿神职

人员安排到了地狱,如被乌格利诺伯爵咬着的卢氏埃里大主教。著名的叛徒犹大和托勒密。爱情传说中的海伦,狄多等。但是但丁又注重人的自由意志,关注人对世俗生活的追求,对自己命运的把握。他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维吉尔、贺拉斯等一大批古代希腊罗马的先贤打人地狱之中.但他却对他们表示出极大的尊敬,称他们为“可尊敬的人”。还将他们安排在地狱中唯一没有苦刑的候判所里,而且还把维吉尔奉为导师。还从人道主义角度对保罗何口兰其斯佳的爱情故事给予同情,以至于感动的“倒地昏死过去”。这也表达了但丁的爱情观,他肯定爱情的价值,但是又认为爱要适度。这也是对基督教会所宣扬的禁欲主义的挑战。在听了被关饿塔中的乌格利诺祖孙三代都被活活饿死的悲惨遭遇后,他深表同情,并认为这种连诛是不合适的。表达了其人道主义的思想。

三、综述

综合来看,深受古希腊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影响的但丁,在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新时期,在其伟大的作品《神曲》中向世人展示了一条宗教意义下的人类追求自由和光明,到终极幸福的道路。通过其作品隐寓现实,强调人的主体应,强调自由意志,任的价值和尊严,重视道德和信仰的双重结合,在其生活的时代,打开了人文主义的第一枪,让人们听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脚步声。其思想在今天仍然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不能脱离其生活的时代和历史背景来理解但丁。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应该承认侧印在世俗社会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1徐葆耕 西方文学十五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伍鑫甫 主编 西方文学论 上册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 3郑克鲁主编 外国文学史 上册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0 4李玉娣 但丁与神曲 西安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神曲但丁篇九
《但丁和他的《神曲》》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优美的文字

下一篇: 校运会加油稿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