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曲江李商隐颈联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05    阅读: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一
《高中语文《李商隐诗两首》课件1 新人教版必修3》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二
《江苏省南京市2016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南京市2016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6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胚胎pēi 怪癖pǐ 犄角jī 不露声色lòu

B、翘首qiáo 狙击 zǔ 蓊郁wěng 烟熏火燎 liǎo

C、晌午shǎng 缱绻qiǎn quǎn 潜藏qián 一蹴而就cù

D、恫吓xià 嫉恨jí 镌刻juān 长歌当哭dàng

2、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一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我国每年出版的专著 ,但不少传播有限,特别是那些蕴含真知灼见、启人 、极具现实意义的论著,并没有得到进一步推广和传播,以致 ,这是非常可惜的。

A、汗牛充栋 心智 默默无闻

B、叠床架屋 心志 默默无闻

C、叠床架屋 心志 湮没无闻

D、汗牛充栋 心智 湮没无闻

3、下列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B、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4、下列语段空缺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3分)

卞之琳的早期诗作精巧细致, 。诗人的琴弦早已沉寂,他的学识在莎剧的翻译、研究上得到了施展。

①映出年代的久远

②传来一丝凄凉的古香

③如古瓷小摆设 ④这样的古瓷惹人喜欢

⑤略许的晦涩又像是蒙上一层薄薄的细纱

⑥却经不起风吹雨打

A、④①②③⑥⑤ B、③①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⑤③⑥①②④

5、下面是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第七轮“中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讲的一段话,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这段话的含义。(40字以内)(4分)

虽然我熟悉的是中国秧歌,雅各布·卢财长了解的可能是美国街舞,但不同的舞蹈都是对舞台的丰富。无论单人舞、双人舞,还是双方参加的集体舞,中美都感到有收获。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张久中墓志铭

曾巩

君姓张氏,名持,字久中,初名伯虎。庆历三年来自曲江,入太学。当是时,天子方诏学官岁献士二人,学者以数百千人,独献君,会学散,不报。于是时,予盖未尝识君也。后二年,过予之所居临川,始识之。

君为人深沉有大度,喜气节,重交游,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而君所尤称者,广汉张贲,以为

年少可进以学者,莆阳陈惇。盖君之学多贲发之,而于惇以师友自处也。凡君之与人交,喜穷尽其得失,其义足以正之,而其直未尝苟止也。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与之言,必随其材智所到,不病以其所不为。故君之友皆惮其严,而喜其相与之尽。众人之得君游者,亦皆喜爱而未尝有失其意者。其语曰:“士生于今,势不足以持世,而游于其间,当如此也。”于临川,出其文章,因与予言古今治乱是非之理,至于为心持身得失之际,于其义,余不能损益也。后二年死于兴国军,某月某日也。

明年,其弟来江南,以力之不能,将独负君之骨以归。是时陈惇方以进士得出身,约君之弟曰:“吾忍不全归吾友邪,明年吾得补为吏,力能以君之丧归。”其弟乃止。 君年若干。祖某,考某。君幼孤,养于兄嫂,尝曰:“嫂之于吾犹母也,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然卒亦无也。君固难交,然不易其好。而陈惇者,与君交尤深也。予尝视惇与君之相从,忧穷龃龉,无不共之,其中心岂有利然也。世之交友道废久矣,其有之,或非此也。然则君之事,其有取于世教非邪?惇以某年某月某日归君之丧葬地,而属予铭。其辞曰:

呜呼久中,不如其志。孔孟以然,何独于子?生而不大,天固为之。其长在人,于此观之。 (选自《元丰类稿》)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学散,不报 报:批复

B、余不能损益也 损:损害

C、约君之弟曰 约:阻止

D、而属予铭 属:嘱托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时所与之游者甚众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B、不病以其所不为 其皆出于此乎

C、君幼孤,养于兄嫂 虎兕出于柙

D、生而不大,天固为之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8、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至其与众人接,尤温以庄,不妄与之言。

(2)妇能以姑之礼事吾嫂者,可以为吾妇矣。

9、文中哪些内容从侧面表现了张久中交友有道?请用自己的话概述。(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雨寄崔碣

杜牧

春半平江雨,圆文破蜀罗。

声眠篷底客,寒湿钓来蓑。

暗澹遮山远,空濛著柳多。

此时怀旧恨,相望意如何?

(1)前两联如何描写“江上雨”?(4分)

(2)联系全诗,简析颈联的作用。(4分)

(3)尾联中“一恨”具体指什么?(2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2)若夫乘天地之正,

(3)扪参历井仰胁息,。(李白《蜀道难》)

(4),春有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5)驾一叶之扁舟,

(6),不思其反。(《诗经·氓》

(7)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沧海月明珠有泪, 。(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花狗

萧红

在一个深奥的很小的院心上,集聚几个邻人。这院子种着两棵大芭蕉,人们就在芭蕉叶子下边谈论着李寡妇的大花狗。

有的说:

“看吧,这大狗又倒霉了。”

有的说:

“上回还不是闹到终归儿子没有回来,花狗也饿病了,因此李寡妇哭了好几回„„”

“唉,你就别说啦,这两天还不是么,那大花狗都站不住了,若是人一定要扶着墙走路„„” 人们正说着,李寡妇的大花狗就来了。它是一条虎狗,头是大的,嘴是方的,走起路来很威严,全身是黄毛带着白花。它从芭蕉叶里露出来了,站在许多人的面前,还勉强的摇一摇尾巴。

但那原来的姿态完全不对了,眼睛没有一点光亮,全身的毛好象要脱落似的在它的身上飘浮着。而最可笑的是它的脚掌很稳的抬起来,端得平平的再放下去,正好象在操演的军队的脚掌似的。

人们正想要说些什么,看到李寡妇戴着大帽子从屋里出来,大家就停止了,都把眼睛落到李寡妇的身上。她手里拿着一把黄香,身上背着一个黄布口袋。

“听说少爷来信了,倒是吗?”

“是的,是的,没有多少日子,就要换防回来的„„是的„„亲手写的信来„„我是到佛堂去烧香,是我应许下的,只要老佛保佑我那孩子有了信,从那天起,我就从那天三遍香烧着,一直到他回来„„”那大花狗仍照着它平常的习惯,一看到主人出街,它就跟上去,李寡妇一边骂着就走远了。

那班谈论的人,也都谈论一会各自回家了。

留下了大花狗自己在芭蕉叶下蹲着。

大花狗,李寡妇养了它十几年,李老头子活着的时候,和她吵架,她一生气坐在椅子上哭半天会一动不动的,大花狗就陪着她蹲在她的脚尖旁。她生病的时候,大花狗也不出屋,就在她旁边转着。她和邻居骂架时,大花狗就上去撕人家衣服。她夜里失眠时,大花狗摇着尾巴一直陪她到天明。 所以她爱这狗胜过于一切了,冬天给这狗做一张小棉被,夏天给它铺一张小凉席。

李寡妇的儿子随军出发了以后,她对这狗更是一时也不能离开的,她把这狗看成个什么都能了

解的能懂人性的了。

有几次她听了前线上恶劣的消息,她竟拍着那大花狗哭了好几次,有的时候象枕头似的枕着那大花狗哭。

大花狗也实在惹人怜爱,卷着尾巴,虎头虎脑的,虽然它忧愁了,寂寞了,眼睛无光了,但这更显得它柔顺,显得它温和。所以每当晚饭以后,它挨着家是凡里院外院的人家,它都用嘴推开门进去拜访一次,有剩饭的给它,它就吃了,无有剩饭,它就在人家屋里绕了一个圈就静静的出来了。这狗流浪了半个月了,它到主人旁边,主人也不打它,也不骂它,只是什么也不表示,冷静的接得了它,而并不是按着一定的时候给东西吃,想起来就给它,忘记了也就算了。

大花狗落雨也在外边,刮风也在外边,李寡妇整天锁着门到东城门外的佛堂去。

有一天她的邻居告诉她:

“你的大花狗,昨夜在街上被别的狗咬了腿流了血„„”

“是的,是的,给它包扎包扎。”

“那狗实在可怜呢,满院子寻食„„”邻人又说。

“唉,你没听在前线上呢,那真可怜„„咱家里这一只狗算什么呢?”她忙着话没有说完,又背着黄布口袋上佛堂烧香去了。

等邻人第二次告诉她说:

“你去看看你那狗吧!”

那时候大花狗已经躺在外院的大门口了,躺着动也不动,那只被咬伤了的前腿,晒在太阳下。 本来李寡妇一看了也多少引起些悲哀来,也就想喊人来花两角钱埋了它。但因为刚刚又收到儿子一封信,是广州退却时写的,看信上说儿子就该到家了,于是她逢人便讲,竟把花狗又忘记了。

这花狗一直在外院的门口,躺了三两天。

是凡经过的人都说这狗老死了,或是被咬死了,其实不是,它是被冷落死了。

12、本文开头的邻居对话有哪些作用?(6分)

13、围绕花狗,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14、就全文看,李寡妇“悲哀”的原因有哪些?(4分)

15、请探究小说的结局花狗之死蕴含作者哪些情感。(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6-18题。

旅游三香

流沙河

一是隔锅香。苏东坡听人说庐山烟雨如何奇幻,钱塘江潮如何壮观,后来亲眼见了,颇感

失望。有诗云:“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原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诗写得很诙谐。世上景物往往听说绝妙,学界叫距离美,民间叫隔锅香。“到得原来无别事”——到那些景区去一看,唉,原来也就是那么一回事而已。西谚有云:“邻家草坪最绿。”这也是隔锅香。不过这种隔锅香除了心理作用,还和视角有关。站在自家门前,低头近看,草显得稀,当然绿得不够。抬头遥看邻家草坪,草显得密,当然最绿。唐人诗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也是这个道理。我说的是心理作用的是隔锅香,非关视角。人害了这种病,常常认为风景在别处,而忽视了自家门前的老树寒塘,田间的青牛白鹭,屋后的古庙昏鸦。其病甚者,耗一生于旅途,忘却归路,可悲可叹。

二是碰头香。风尘仆仆,跟随导游来到景点,连胜哇噻,赶快留影。接着听导游逗趣的解说,其中不免附会一些荒谬神话。又有民风民俗化装演出,糟粕令人作呕。至多住宿一夜,就够了。像这样的被动旅游,要想不碰头香也太难。何况碰头香原本属人类的劣根性,不但在赏景上容易犯,而且在交友上、在做事上、在婚姻上,都容易犯,整所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须知风景并非客观存在之物,比不得一桌佳肴,摆在那里等你去享用。风景乃主客观汇融后的情境,你要静气凝神,欣然赏之,方有所得。我这方面太差,很难欣然赏之,往往肃然读之。肃读虽大异于欣赏,亦有所得,例如了解此处历史沿革,古人谁曾来过,有些什么故事,等等。能够增长一点知识,也就不辜负旅屐载我了。

三是回忆香。鄙人临场不能欣赏,未获所谓审美愉悦,固属憾事。稍可释憾者,尚有回忆香。回忆所以能香,或应感谢遗忘。当年临场对景,肢体的酸疼、精神的困倦、内衣的汗湿、口舌的干燥、腹中的饥火,以及现代结队旅游必然有的种种不愉快事件,全被岁月淘洗一净,回忆里只留下一些最难忘的片段,恋恋犹香。有这一缕回甜之香伴你终身,这才是旅游的最大收获。一九八零年夏游北戴河,住中海滩区招待所。某日黎明,慢跑在海边的松阴道上,凉风梳头,清气澡身,左海右山,沿途无人。那时尚在中年,人虽瘦而腿脚有力,心情又好。跑完两公里,沿海滩走回。早潮刚退了,一路拾贝壳。抬头乍见红日出海,肃穆无声。此景之美,至今记忆犹新,一想起就回甜。事去不到三个十年,景物全非,海滩白沙变黑,海湾水有臭气,海岸上的树林和大片空闲地都砍了占了,丑陋的楼厦逼到海边来。游客拥挤,市廛喧嚣。海滩虽然污黑,倒有那么多照相摊点。海水虽然有难闻的臭气,仍有那么多人游泳。放心吧,三个十年以后,他们也一定会有回忆香,如我一样。

16、文中“隔锅香”“碰头香”各指什么旅游心态?(6分)

17、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层次。(6分)

18、第三段两次举游北戴河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6分)

七、作文(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柏林一个公园里,有十几条长椅,椅下藏有4厘米长的锥形钢刺。只要人们坐下来看手机时间超过10分钟,椅子就会发出警告,钢刺就会冒出来。许多游客说这样的椅子中看不中坐,而当地居民知道,这长椅是最人性化的设计。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三
《必修三 李商隐诗两首 课件》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四
《上海市嘉定区2013届高三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

嘉定区2012学年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

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

A.感叹号 B. 问号

⑫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

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李白《行路难·其一》)

(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 。(马致远《远浦帆归》)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 。(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曲江对酒①

②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④远,老大徒伤未拂衣⑤。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③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 ”。(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臵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

①②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五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六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义山诗使事用典之辨

摘要:对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论者代诵,评述如云,而对其使事用典却很少关注。从前人对义山使事用典之总体评价来看,亦有许多独到之处和可取之法。义山诗用典密度大,而且精切巧妙,以议论入诗亦是其一大特点。在用典上,他继承了庾信的技巧,但更有所发展,手法上有了较多的变化。义山诗使事用典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但其缺点也不应被忽视。 关键词:义山 诗 使事用典

对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的研究,论者代诵,评述入云,特别是对其党派之争或诗歌有无寄托关注较多,却很少有人注意其使事用典问题,只在几本理论著述中略有涉及。这不仅关系对其创作思想和作品风格的全面了解,也影响到对唐诗用典问题的全面考察,因而完全有必要予以探索和研究。

诗文写作中所引用的历史故事、名人事迹、神话寓言或古书上的警句,古人的名言等,都可称为典故(或典实),简称“典”。用典也称“用事”。诗歌是一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篇幅一般都较为短小,它要求作者把丰富的思想感情浓缩起来加以表现,使有限的篇幅能容纳更加丰富的内容,而用典正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许多作者往往喜欢用典。而晚唐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最富典型的一位。

李商隐诗好积故实,如《喜雪》云:“班扇慵裁素,曹衣讵比麻。鹅归意少宅,鹤满令威家。”又“洛水妃虚妒,姑山客谩夸。”“联辞虽许榭,和曲本惭《巴》。”一篇中用事者十七八。还有如《锦瑟》、《隋宫》(紫全宫殿锁烟霞)、《贾生》、《筹笔驿》、《九成宫》、《马嵬》、《牡丹》(锦帏初卷卫夫人)、《圣女祠》、《垂有感》、《有感二首》、《曲江》、《楚宫》(湘波如泪)、《宋玉》等,就都运用了大量典故,有的连制题也为求深隐,可见这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

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以用典繁多和用典深僻而著称,但正如袁枚所说:“三百篇至今日,凡诗文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惟义山诗,稍多典故,然皆用才情驱使,不专砌填也„„”(《随园诗话》卷五)杨钟义亦指出:“欧阳磵东论诗,谓:唐人惟玉谿生善言情尤善使事,世人讥其獭祭,乃指其文,非诗也。”(《雪桥诗话初编》卷八)

诸如“命意精切,用事精远”,“前辈云,诗家病使事太多,盖皆取其与题合者类之,如此乃是编事。李商隐《隋宫》诗云:‘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又《筹笔驿》云:‘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则融化翰旋如己出,精粗顿异也。”,“前辈言论李商隐咏骊山云:‘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以为白乐天《长恨歌》费一篇,而不如商隐数句包括得许多意。盖述得事情出,则不必言垂泪断肠,而自不能不垂泪断肠也。东坡《别杭州南北山诸道人》云:‘当年移鬓两青青,疆脱重临慰别情。衰发 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所谓辞不迫切,意已独至者。苍山曰:‘坡句毕露,不及义山。’”还有“义山善用事,《哭刘贲》云:‘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自应制科至谪死,止以十字道尽。”如此等等,都是对义山诗中使事用典的肯定评价,从前人对李商隐诗歌当中使事用典问题的总体评价,我们可以看出,李商隐之用法亦有许多可取之处。钟嵘《诗品总论》说:“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即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这里的用事即用典。但钟氏的话带有片面性,好诗是在不同场合也不忘用典的,关键在于如何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李商隐在诗歌当中用典的特点以及有何成功之处。

义山诗有用典繁多的特点,而用典方法与用典密度是紧密相关的。用典方法上既然要忠实于原文,那么一个单体典故在诗中所占的幅度就必然比较大,一个典故用两句或更多的句子来叙述也就是常见的现象了,这样,用典密度自然不能提高,义山诗中的用典密度大大提高,常常是一句含一典,或者两句含一典。这正是他的用典方法不同于前人的缘故。也就是说,用典密度大可谓义山诗用典的一个突出特点,但用典密度大不等于杨仪在《谈苑》中所称的“獭祭鱼”之说。比如他的《牡丹》诗: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石家蜡烛何曾剪,苟令香炉可待熏?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这里八句诗用了八个典故,可说是用典太多了。其中有的典故像“越鄂君”或“垂手”、“苟令香炉”也不是人们很熟悉的,或者当时认为很平常的,现在看来已不是很熟悉了。这样用典又怎么样呢?他咏牡丹,用人来比,这是很普通的。但他眼中的牡丹,有各种各样,有盛开的,有初放的;有在风中舞动,像垂手舞的,像折腰舞的;有光彩的,有

香气的。他要把这些都写出来,这就需要用各种典故,这样的用典多,正说明他的观察细致,要表达的内容丰富所造成的,这同他的文化知识的丰富也有关,他运用这些典故,是自然生动的,他要写盛放的牡丹,自然想到锦帏初卷的卫夫人;写含苞初放的牡丹,自然想到用绣被来裹的越女了。因此用典多而显得灵活。这种灵活表现在动作上,不是用卫夫人或越女来比,是用锦帏初卷的卫夫人,用绣被裹着的越女来比,显得生动。不仅这样,还有含意,像梦中传彩笔,含有令狐楚教他作时文的用意在内。结合“寄朝云”,既有寄与美人的含意,也有冯浩在按语里指出祝愿令狐楚还朝的用意。这样多的含意,用两句话来表达,不用典是无法措手的。这是用典最多的一首。

李商隐的用典大都是通过典故与事物相对而别出心裁,对于典故所蕴含的文化密度,他不是稀释而生发之,而是凝缩而锤炼之。如《安定城楼》一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意未休。”

开头两句,紧扣诗题,写登楼所看到的自然景象,从而引发出下面深沉的慨叹。三四句以“贾生”(贾谊)和“王粲”两位古代名人自拟,《汉书·贾谊传》云:“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冯敬(时任御史大夫)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贾谊籍贯洛阳)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汉文帝六年(前174),贾谊上书陈事,其开头曰:“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虽感情痛切,忧时念国,但同样未被重用,到头来只落得个“空垂涕”而已。被誉为“七子之冠冕”(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的王粲,适逢汉末北方大乱,只得离开荆州依附刘表,历十五年而不被重用,他曾登上当时城楼,写下著名的《登楼赋》抒写去国怀乡,忧时伤乱的感情。李商隐以贾谊上书献策,王粲登楼抒情,抒发自己正值年轻而不受重用的境遇和心态,此可谓一事用两典之法,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忧愁程度。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其中的“江湖”、“扁舟”,暗用春秋时范蠡功成归隐的典故,曲折的表达了平生的抱负和志愿。据《史记  货殖列传》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尾联“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借用庄子《秋水》里的典故:“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雏,子知之乎?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

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雏过之,佯而视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嚇我也?’”“鹓雏”,凤凰一类的鸟,诗中作者自比,“鸱”即鸱枭,猫头鹰,喻朋党中的势力之徒。诗人通过庄子这则寓言,嘲讽那些势利小人好像鸱枭一样,把腐烂的老鼠当成有滋味的晚餐,他们竟然无休止的猜疑,压制如鹓雏那样有志向的人。五六、七八两句含一典,不谓写得慷慨激昂,诗情荡漾,不因用典而沉滞,也算极尽解嘲、辩解和宣泄之能事。

这首诗正是因为典故的运用,才显得摇曳多姿,形象生动。全诗四处用典::因贾谊、王粲当年的身世遭遇与诗人目前的处境相似,故明用;范蠡功成名退,归隐江湖的故事有助于反映诗人深藏已久的曲曲心事,表达诗人的抱负志趣,故暗用;此外,面对强大的恶势力诗人又如何巧妙地变换斗争手法,借用《庄子》寓言故事,不仅揭露朋党中一些势利小人的丑恶本质,还击了他们的恶意中伤,而且显示出自己耿直磊落的品质和睥睨政敌的凛然正气。这与李白四句化一典,如《上李邕》:“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甚至八句化一典,如《赠新平少年》:“韩信在淮阴,少年相欺凌。屈体若无骨,壮心有所凭。一遭龙颜君,啸咤从此兴。千金答漂母,万古共嗟称。”形成鲜明对比,李商隐作为苦吟之师,而李白作为狂吟之师,一者如苍山重岩,一者如月光流水。

其次,用典的精切巧妙亦是义山使事用典的一个显著特点。李商隐擅长写骈体文,在运用典故史事构成“好对切事”方面素有训练。他的一些优秀诗篇,用典严密工切。不仅典故本身经过精心选择,而且在组织安排上很见苦心。如《寄令狐郎中》:“休问梁园旧宾客,茅陵秋雨病相如。”梁园,汉景帝时梁孝王的宫苑。司马相如曾为梁孝王的门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悦)之,因病危,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李商隐从大和三年到开成二年这段时间曾三次在令狐绹的父亲令狐楚的幕府为幕僚,故自称“梁园旧宾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常称病闲居,不慕官爵,拜为文园令。既病危,家居茂陵。”作者会昌二年因丁母忧而罢秘书正字,几年来一直闲居。这里以闲居病危的司马相如自况,此是用古事为今事,切合得当。《哭刘贲》诗中“上帝深宫闭九阍,巫咸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刘贲之卒于贬所柳州,因直言对策伤中官致祸,所以哭之痛愤拟同屈平。首联用《离骚》、《招魂之词》,言上帝安居深宫,重门紧闭,而不派巫咸来人间了解衔冤负屈的情况。虽用《离

骚》、《招魂》实赋当时之事,比喻既切当,而上帝亦可双夹,即指天子。颈联以潘岳、宋玉自喻,写自己的痛苦心情。西晋的潘岳(字安仁)擅长写悼念死者的诔文。战国时的词赋家宋玉曾有一篇《招魂》,写的是为屈原招魂的。李商隐的诗句是说,对刘贲的冤死,自己只能做诗文致以哀悼,却无法招其魂魄之复生。将忠良受屈,昏君无权,全局包举,阔大典雅,所以为妙。又如《旧将军》:“云台高议正纷纷,谁定当时荡寇勋?日暮灞陵原上猎,李将军是旧将军。”此诗为李晟所作,李晟收复京城,为张延赏所 ,解职避谗,一“故”字,增无限感慨,使人善于化典故为形象,宛若现实中的情事。再如《曲江》颈联,上句用陆机为宦官谗害事,暗指甘露之变期间朝士惨遭宦官杀戮;下句借索精怀荆棘铜驼之忧,抒写自己对唐王朝国运的深思熟虑。这些典故都用得非常精切,能使自己不便所言的情事得到既微而显的表达,而通过史诗典故本身所概括的历史内容,丰富了读者的联想,扩大了读者的内涵,充分体现出读者语言的精炼、形象和启示性。尤能见其特色的是用典的灵活巧妙。七律《隋宫》: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垂问《后庭花》?”

凡是咏古诗都是专咏一事。通篇固然宜用本事,而欲活泼出之,结句更须有意乃为佳称。义山这首《隋宫》诗皆运古入化,最宜取法。首句总写隋宫之景,次句言芜城之地,两句意为长安的宫阙在烟霞缭绕中已显得十分壮丽,炀帝却还要另取江都作为帝都,言外之意讽其无见识也。三四言如果不是因为传国的玉玺归于日角龙庭的真命天子,炀帝的龙舟想必一直游到天涯海角了。沈德乾说:“用笔录活,后人只铺叙故实,所以板滞也。”纪昀亦称:“无限逸游,如何铺叙,三四只作推算语,及并未然之事亦包括无疑,最擅用笔。”五六言于今腐草江山,还有谁取流萤十斛;怅望长堤,惟有流水棲鸦,带着垂杨萧瑟。萤火垂杨,即用隋宫往事,而以感叹出之,句法亦摇曳多姿。末句言亡国之悲,以为已经国亡身殒的隋炀帝,如果在幽冥之中和陈后主相遇,难道还好意思再问《后庭花》吗?有时他也非常善于活用典故,如《咏史》: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钟山龙盘,石城虎踞”,是金陵形胜的突出标志。诗人通过南朝三百年间亡国败君相继的史实和“钟山何处有龙盘”的反问,含意深长的表明:险要的山川形势并不能挽救腐朽政权覆亡的命运。对于荒淫昏愚的封建统治者来说,“钟山龙盘”不过是一句空话。刘禹锡《金陵怀古》说:“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本篇所表达的思想与刘诗大体相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七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诗词鉴赏考点大全

❶诗歌分类

体裁――――古体诗、近体诗(绝句、律诗)

题材内容――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咏怀诗

表达方式――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每句字数――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

写作风格――豪放派(苏轼、辛弃疾……)、婉约派(李清照、柳永……)

❷常用鉴赏术语

表达方式――抒情、描写(人、物、景)、叙述、议论

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借代、对比、对偶、拟人、用典、化用、铺陈

表现手法――比喻、起兴、对比、讽刺、正衬、反衬、象征、想象、联想、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古今对比、以动衬静、动静相衬、以乐写哀、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相生、主客转换、重章叠句、名词叠用、先景后情、先情后景、移步换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

绘景角度――天地、远近、声色、动静、冷暖、景人、仰俯、里外

❸常考意境(主旨)

秋思、思乡、征人思归、思家人、思友人、思情人、离别、生命逝去

不得重用、报国无门、仕途失意、不遇之感、知音难觅、幽思之情

历史兴亡、国运衰亡、借古讽今、讽喻朝政、揭露官治、人民疾苦

向往高洁、脱离尘世、厌恶官场、隐逸之志、田园生活、闲情逸趣

追慕古贤、渴望建功、立志报国、人生得意、深厚友情、甜蜜爱情

感悟生命、人生哲理、自然美景、赞叹盛世、点评历史、充满禅意

壮美(豪放雄浑阔大、高山大河大战场、激人向上)、优美(小桥流水春花秋月、一人一景一时、玲珑婉约凄恻)

意境之大小――国家大于个人;悲壮大于悲惨

❹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

●直接抒情

即不借外物、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

●间接抒情

即通过写景、叙事、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借景抒情

古代诗词中,有些景物被诗人们赋予了一定的人文象征意义,如柳象征离别,梅象征高洁,月象征团聚,雁象征音信等等。诗人们在描绘这些景物的同时,往往也寄寓了某种情怀。

●融情于景

即诗人提笔之际内心已有既定的情感活动,将情感含蓄于笔下的景物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体会。 ●因情造景

诗中的幻境、梦境是典型的因情造境。如果诗人所描写的景物不是处于一时一地或并非写诗时所闻见,而诗人为了抒情的需要却将它们集聚到一首诗中进行描绘,可称之为“因情造景”。

●虚实相生

●托物言志

借物喻人,借物(事)喻()理,是咏物诗的重要手法。

●借古讽今、怀古伤情

●比喻

●夸张

夸张是指夸大或缩小事物原有的形态、规模、程度,以增强诗歌的主观感情色彩。(李白常用夸张) ●象征

象征是指通过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近似的思想情感。

●用典

运用典故来抒情言志、表明心迹。

●对比

对比就是使对比的双方的特征更加鲜明,如黑与白的对比,生与死的对比,对与错的对比,动与静的对比,通过鲜明的对比来强调、揭示某一种现象,阐释某一个道理。

●反衬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蝉噪”衬“林静”,以“鸟鸣”衬“山幽”。与对比相比,不难看出反衬是以相反的一方写另一方,“牺牲”相反的一方来突出另一方,如以动写静、以乐写悲、以黑写白等;对比却不具备这样的特质,对比双方不存在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双方都为某一个目标服务。 ●正衬(烘托)

是绿叶对牡丹的衬托,是云彩对明月的烘托。如《山园小梅》的颈联“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在这里是虚拟“霜禽”和“粉蝶”对梅的喜爱,烘托自己对梅花的喜爱。正衬与反衬的性质一样,只是正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同一“立场”,反衬的陪衬者与被衬者取相反“立场”。

●化用

诗词的诗句是由前人的诗句变化而来。如王实甫《牡丹亭·长亭送别》中的句子“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就是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借代

较普遍的技巧。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白居易《琵琶行》)“帆”代“船”;“朱门”是朱红色的大门,这里代指权贵豪门之家;“丝竹”,“丝”本指琴瑟一类的弦乐器,“竹”本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这里“丝竹”一起代指音乐。

●通感

一种特殊的比喻。

“通感”就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白居易《琵琶行》)用触觉“冰泉冷涩”写听觉琴声低沉(“弦凝绝”),传达出琴声的幽愁暗恨。再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清淡、时断时续。

●互文

一种特殊的省字法,使诗句更精练。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实际是说“秦汉时明月秦汉时关”,即古时的明月,古时的关;“秦”字后省去了“汉”,“汉”字前省去了“秦”,不仅语言精练,而且给读者一种时空阔大之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实际上是说“迢迢皎皎牵牛星,皎皎迢迢河汉女”。“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木兰辞》),实际上说“雄兔脚扑朔眼迷离,雌兔眼迷离脚扑朔”,所以两兔在地上跑时很难分辨出谁雄谁雌。

❺诗歌的意象鉴赏

▲ 雨

愁思,是古典诗歌中雨意象的主要含义。这主要是因为绵绵雨丝常常能引起诗人的情感共鸣,便常用这一意象来写心中的不尽愁思。借助具体雨意象与抽象的心理活动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联系,传达出了诗人的或离别之绪、或思念之情、或厌倦之心、或悔恨之意、或国破家亡之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李端《宿淮浦忆司空文明》)

但有时,雨意象也传达出一种温润与暖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园,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但总的说,雨意象以表达愁思为主。

▲ 水

雨意象传达的主要是愁思,水意象传达的主要是被阻隔的无奈。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相距并不遥远,但因不可逾越的水的阻隔,只能留下地老天荒般的大遗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无论你怎么努力,眼前的美好,都会因水的阻隔而变得可望不可及。

与阻隔的无奈相反,水意象有时又是传达离愁、思念之类情感的媒介。

“去年下扬州,相送黄鹤楼。眼看帆去远,心逐江水流。”(李白《江夏行》)“心逐江水流”,茫茫江水正是无限离别之情的生动写照。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向东滚滚流去的春水正是不尽愁恨的传神写照。

▲ 青山

青山意象是古典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无数的诗人对此倾注了自己的深情。大致而言,青山意象有下面几种意义。

象征故乡,栖息身心。

“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己《送休师归长沙宁觐》)“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司空曙《贼平后关人北归》)“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暗示虚无,显示苍凉。

“是非成败转头空。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临江仙》)“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浑《金陵怀古》)“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引为知己,安妥灵魂。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

▲ 落花

花很美丽,但这种美丽常常是短暂的,因此在多愁善感的诗人心中,飘零的落花总会引起无限的惆怅。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漫天飞花是诗人的无边愁苦。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以落花暗示繁华不再、盛世一去不返。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落花变成了坠楼人,传达的是哀怨与愁恨。 当然,并非所有的诗人笔下的落花都是感伤、忧郁、衰老、死亡的意象。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有诗云:“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这是以落花写澄澈心境。 李白《少年行》有诗云:“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这是李白式的生活——不言伤感,只有纵情,落花也能增加游兴。

龚自珍有诗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还护花。”这更一种积极进取、发愤有为精神的写照。

▲ 飞鸟

像鸟一样自由飞翔是人类自古就有的愿望。表现在诗歌中,飞鸟意象成为了人们心灵自由飞翔的重要凭籍。

以鸟的自由飞翔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渴望。“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这是生活在司马氏专权年代的嵇康的精神翱翔。

以鸟的翱翔太空表达诗人对超然玄远的人生境界的追求。“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王维《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以飞鸟回巢写游子的思乡愁肠。如“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以孤鸟独飞写人的漂泊无定。“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

▲ 钟声

钟声意象在古诗中的意义可分两个阶段来看。

第一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前,那时的钟声多是作为庆典音乐的体验,带给人们一种欢快、热烈的享受,如《诗经》开篇《关雎》中的句子“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二阶段是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阶段要比第一阶段复杂。

王维的诗中的钟声,多回荡在远离尘嚣的山谷云雾、参天古木之中,传达的是一种隐遁山林、皈依佛门的空寂与恬淡。如“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还有许多诗人都使用过这种具有佛教色彩的钟声意象。像李白的“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听蜀僧 弹琴》)

在诗人笔下,钟声还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如“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李商隐《无题》) 有的诗人还借助钟声思考“我向何处去”的重大命题。如刘禹锡的《元和甲午岁,诏书尽征江湘逐客,余自武陵赴京,宿于都亭,有怀续来诸君子》:“雷雨江湖起卧龙,武陵樵客蹑仙踪。十年楚水枫林下,今夜初闻长乐钟。”革新失败,一贬十载。奉诏还京,百感交集。宿于长安附近的驿站,听到皇宫中隐隐传出钟声,刘禹锡写下了这首诗。

钟声有时还传达着离愁。如“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 舟船

屈原、李白、杜甫,中国三位大诗人都孤寂地死在漂泊的小船上。这或许是巧合。但古典诗歌与舟船的关系却是一种必然。在古代,对于更多的诗人来说,水路比陆路更为方便,因此也更为重要。他们所有的远行,走的几乎都是水路。于是,旅途中借以安身的一叶扁舟便很自然地进入了诗人的笔下,成了他们诗作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一是写诗人的漂泊之感。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刘虚《暮秋扬子江寄孟浩然》)

两首诗所用意象极相似,主题也极相似。无论是“月照一孤舟”,还是“孤舟兼微月”,都是将“月”与“舟”两个意象组合起来,再通过声色(猿声、秋声与暝色)的烘托,便很好地传达出了漂泊他乡的孤独沧凉之感。

二是写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读到这些诗句,我们仿佛感到了诗人们急切跳动着的企图摆脱束缚的自由心。

❻诗歌的意境鉴赏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中遵从的一个重要概念。可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之作,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因为营造意境是诗人表情达意的基本手段,所以解读、辨析诗词中的意境是鉴

赏古诗的重要手段。

▲ 离别意境

离别是古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大概是因为人喜聚不喜散,但又不得不散,于是对相聚的留恋、对分别的感伤甚至痛惜,便常常成了诗词歌咏的对象。所以,诗人写离别很少轻松用笔,像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高昂笔调并不多见,而是大都写得很沉重,且往往在伤情中引发出一种生命短促、前路茫茫的无可奈何之叹。

营造离别意境的主要意象有绮筵、泪眼、长亭、寒蝉、秋雨、骤雨、兰舟、别路、暮雨、来帆、去鸟、散丝、杨柳、残月等等。

离别意境的感情基调是缠绵、伤感、悲凉。

▲ 离乱意境

离别多为私情,离乱则可能更能体现时代特征。中国几千年的古代社会,经历了无数的战乱与分割。每一次战乱,都给百姓带来了无限痛苦。但“国家不幸诗人幸”,有良知的诗人都会以一颗爱悯、忧伤的诗心,去表现人民的的苦难、家国的伤痛以及诗人个体生存的艰辛。这些诗作的意境因多为诗人的亲历之境的再现,所以往往表现出情感深沉、思想深刻的特征,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赋到沧桑句便工”。

离乱意境的主要意象有清秋、夕阳、大江、悲风、鼓角、天涯、星河、飞雁、黄花、梧桐雨等。 离乱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悲壮深沉、孤独寥落、清冷忧戚、伤感惆怅。

▲ 隐逸意境

隐逸是中国古代士人们的一个重要情节。特别是那些道德文章都很棒的人,他们本可以出仕为官,但因种种原因,最终选择了归隐。不过这种生活,也创造了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意境——隐逸意境。他们将自己高超的文化修养投射到山水田园之中,不仅表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人生理想,更使山水田园也有了一种性灵。正是人因山水田园而“隐逸”,山水田园因人而“性灵”。

隐逸意境的意象有草屋、空山、丘山、明月、朝云、暮雨、田园、尘网、枯树、静水、飞鸟等。 隐逸意境的感情基调是从容自在、优雅静谧、惆怅孤独、哀愁悲凉。

古代隐逸诗人很多,陶潜被称为“隐逸之宗”,隋末唐初的王绩自号“东皋子”,唐初的王维、孟浩然进一步丰富了隐逸诗。王维的诗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思乡意境

恐怕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思乡、会思乡。翻开一部中国文学史,思乡之作不可胜数;举凡一切他乡风物、异域情调都可成为思乡的引线。游子思念故乡,是中国古代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思乡意境的意象主要有杨柳、归雁、宿鸟、明月、晚风、落叶、寒山、青山、流水等。

思乡意境的感情基调是温馨、无奈、哀愁、悲凉。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八
《语文 人教新课标版必修3 2-7《李商隐诗两首》 精品课件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九
《上海市嘉定区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一模试卷及答案)》

上海市嘉定区2013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末试卷(一模试

卷及答案)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6分)

当代中国诗人为何只向西看 鲁枢元

①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诗人如海子、苇岸,当他们谈起自己追慕与效仿的诗人时,可以说出长长的一排:荷马、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荷尔德林、惠特曼、爱默生、纪伯伦、普希金、叶赛宁、济慈、雪莱、黑塞以及米什莱、赫德逊、列那尔、普里什文等等,却很少提起自己国度的传统诗人。苇岸曾坦诚地承认:‚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学,一直以来未能进入我的视野。‛海子更是绝情地说:‚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

②这里我不想责备年轻诗人的偏激,我只是为我们中华民族诗国疆土的沦丧感到悲哀。是什么原因使我们最有希望的诗国传人竟翻越一道道异国语言的障碍‚皈依‛到大洋彼岸的

③以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为例,时至今日,陶渊明的世界影响,主要还在汉文化圈内,至于他在西方国家的流布与影响,却查找不到过多的记载。20世纪以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很不平衡。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经过近百年严厉的自我批判已几近干涸,而西方现代文化却如太平洋的海啸一般汹涌而来,几乎淹没中国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地。

④中西文化的阻滞与隔膜只能是一个历史阶段的遗憾,就其作为共同的人类文化而言,交融、互补才是必然的,文学更是如此。即便从陶渊明西方接受史的点滴文献中,也可以感觉到这一点。

⑤20世纪20年代,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看到了年轻的中国留学生梁宗岱翻译的陶渊明的诗篇,在随即给梁宗岱的信中写道:‚你翻译的陶潜诗使我神往。不独由于你的稀有的法文知识,并且由于这些诗歌的单纯动人的美。它们的声调对于一个法国人是这么熟悉!与我们古代土地上升上来的气味是同样的。‛接下来,法国印象派诗人瓦雷里在为梁宗岱《法译陶诗选》一书撰写的序言中写道:‚试看陶潜如何观察‘自然’,他将自己融进去,参与进去,……有时像情人,有时像多少带点微笑的智者。‛陶渊明就是‚中国的

拉封丹和维吉尔‛。美国的陶渊明研究虽然起步较晚,陶渊明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却被色彩浓重地写进教科书中,将其描绘成一位‚不一般的中国农民‛,一位喝酒、吟诗、将理想寄托于世外桃源、陶醉于简单田园生活的诗人。新近,一位叫马克〃艾尔文的美国汉学家更把陶渊明归于‚生态保护主义者‛的行列。

⑥东方古代诗人陶渊明的自然主义哲学与田园式的回归诗学其实不难在西方文化界找到知音。如果稍微深入地加以探究,我们将会发现,在对待‚人与自然‛这个元问题上,中国的陶渊明与西方的某些先哲总是操持着共同的语调。如古希腊时代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以往国内学界常把伊壁鸠鲁说成一位享受主义者,其实他追求的享乐主要是精神上的平静和谐,这恰与陶渊明是一致的。伊壁鸠鲁哲学的核心也是顺从自然,主张简朴、清贫的田园生活,‚贤人应当喜爱田园生活‛,‚宁静无扰的灵魂既不扰乱自己也不扰乱别人‛。

⑦依我看来,海子,苇岸这些被誉为‚麦田诗人‛、‚大地诗人‛的年轻一代文学家,无论如何也应该更钟情于自己民族的自然主义诗人陶渊明吧。因为在‚简化生活‛、‚蔑视金钱‛、‚景仰朴素‛方面,陶渊明不是更早、更近、更好的榜样吗?然而我们这些20世纪后期的诗国骄子始终没有把视线投注到陶渊明身上。如今,自然之死的进程在我们的国土正极速蔓延,诗人的声音依然微弱。海子死了,苇岸死了。更加不幸的是,那位在一千六百年前去世的陶渊明在今天也已经再度死去,而且是在年轻一代诗人的心目中死去的。 ..

(节选自2012年10月13日《文汇报》)

1.概括第①段大意。(25字以内) (2分)

2

A.感叹号 B. 问号

⑫简要说明这样选择的原因。 (3分)

3.第⑤段作者以罗曼·罗兰及瓦雷里的文字为例意在( )。(2分)

A.说明陶渊明的诗歌令西方作家神往。

B.说明陶渊明是一位生态保护主义者。

C.证明中西方文化交融互补是必然的。

D.证明陶渊明在西方还是颇有影响的。 4.简析第⑥段的作用。 (3分)

5.第⑦段加点词“死去”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6.结合本文,推断当代中国诗人“只向西看”的原因。(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

祖母的呼唤 牛汉

①在一篇文章里,我说过‚鼻子有记忆‛的话,现在仍确信无疑。我还认为耳朵也能记忆,具体说,耳朵深深的洞穴里,天然地贮存着许多经久不灭的声音。这些声音,似乎不是

心灵的忆念,更不是什么幻听,它是直接从耳朵秘密的深处飘响出来的,就像幽谷的峰峦缝隙处渗出的一丝一滴丁冬作响的水,这水珠或水线永不枯竭,常常就是一条河的源头。耳朵幽深的洞穴是童年牧歌的一个源头。

②我十四岁离开家以后,有几年十分想家,常在睡梦中被故乡的声音唤醒,有母亲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有祖母深夜在炕头因胃痛发出的压抑的呻吟。几十年之后,在生命承受着不断的寂寞与危难时,常常能听见祖母殷切的呼唤。她的呼唤似乎可以穿透几千里的风尘与云雾,越过时间的沟壑与迷障: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成汉是我的本名。

③许多家的门口,响起呼唤儿孙回家吃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极少,总是母亲和祖母的声音。喊我回家的是我的祖母。祖母身体病弱,在许多呼唤声中,她的声音最细最弱,但不论在河边,在树林里,还是在村里哪个角落,我一下子就能在几十个声调不同的呼唤声中分辨出来。她的声音发颤,发抖,但并不沙哑,听起来很清晰。

④有时候,我在很远很远的田野上和一群孩子们逮田鼠,追兔子,用锹挖甜根苗(甘草),祖母喊出第一声,只凭感觉,我就能听见,立刻回一声:‚奶奶,我听见了。‛挖甜根苗,常常挖到一米深,挖完后还要填起来,否则大人要追查,因为甜根苗多半长在地边上。时间耽误一会,祖母又喊了起来:‚狼下山了,狼过河了,成汉,快回来!‛偶然有几次,听到母亲急促而忿怒的呼吼:‚你再不回来,不准进门!‛祖母的声音拉得很长,充满韧性,就像她擀的杂面条那么细那么有弹力。有时全村的呼唤声都停息了,只我还没回去,祖母焦急地一声接一声喊我,声音格外高,像扩大了几十倍,小河、树林、小草都帮着她喊。

⑤大人们喊孩子们回家,不是没有道理。我们那一带,狼叼走孩子的事不止发生过一次。前几年,从家乡来的妹妹告诉我,我离家后,我们家大门口,大白天,狼就叼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狼叼孩子非常狡猾,它从隐秘的远处一颠一颠不出一点声息地跑来,据说它有一只前爪总是贴着肚皮不让沾地,以保存这个趾爪的锐利。狼奔跑时背部就像波浪似的一起一伏,远远望去,异常恐怖。它悄悄在你背后停下来,你几乎没有感觉。它像人一般站立起来,用一只前爪轻轻拍拍你的后背,你以为是熟人跟你打招呼,一回头,狼就用保存得很好的那个趾爪深深刺入你的喉部。祖母常常警戒我:在野地走路,有谁拍你的背,千万不能回头。

⑥祖母最后的呼唤声,带着担忧和焦急,我听得出来,她是一边吁喘,一边使尽力气在呼唤我啊!她的脚缠得很小,个子又瘦又高,总在一米七以上,走路时颤颤巍巍的,她只有托着我家的大门框才能站稳。久而久之,我家大门的一边门框,由于她几乎天天呼唤我回家,手托着的那个部位变得光滑而发暗。祖母如果不用手托着门框,不仅站不稳,呼唤声也无法持久。天寒地冻,为了不至于冻坏,祖母奇小的双脚不时在原地蹬踏,她站立的那地方渐渐形成两块凹处,像牛皮鼓面的中央,因不断敲击而出现的斑驳痕迹。

⑦我风风火火地一到大门口,祖母的手便离开门框扶着我的肩头。她从不骂我,至多说一句:‚你也不知道肚子饿。‛

⑧半个世纪来,或许是命运对我的赐予,我仍在风风雨雨的旷野上奔跑着,求索着;写诗,依我的体验,跟童年时入迷地逮田鼠、兔子,挖掘甜根苗的心态异常的相似。

⑨祖母离开人世已有半个世纪之久了,但她那立在家门口焦急而担忧地呼唤我的声音,仍然一声接一声地在远方飘荡着:

‚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

⑩我仿佛听见了狼的凄厉的叫声。

⑪由于童年时心灵上感触到的对狼的那种恐怖,在人生道路上跋涉时我从不回头,生怕有一个趾爪轻轻地拍我的后背。

⑫‚旷野上走路,千万不能回头!‛祖母对我的这句叮咛,像警钟在我的心灵上响着。

(选自《中国散文小品鉴赏辞典》)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①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8.第③段画线句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3分)

9.第⑥段描写了光滑而发暗的“门框”与像牛皮鼓面中央的“凹处”这两个细节,请加以赏析。(3分)

10.作者多处描述祖母的呼唤声,对此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第②段由“故乡的声音”、“脚步声”等引出对祖母呼唤声的回忆。

B.第③段“最细最弱”、“发颤,发抖”等句,是对声音的客观描述。

C.第④段写母亲“急促而忿怒”呼吼声,是以母亲的急躁陪衬祖母。

D.“就像她擀的杂面条”这一比喻切合人物身份,而且富有乡土气息。

E.“小河„„都帮着她喊”使用拟人手法,活现出老祖母的焦急心理。

F.第⑥段描写呼唤声时虚实结合,真诚地表达了对童年顽劣的愧疚。

11.“成汉,快快回家,狼下山了!”这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这样写的好处是4分)

12.本文对“狼”的叙写很有意味,请对此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长风破浪会有时,(李白《行路难·其一》)

(杜甫《月夜》)

(3)落花水香茅舍晚,。(马致远《远浦帆归》)

(李商隐《夜雨寄北》)

(5)师者,(韩愈《师说》)

(6)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采薇》)

(7)鸟雀呼晴,。(周邦彦《苏幕遮》)

(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8分)

曲江对酒

②①杜甫 苑外江头坐不归,水精宫殿转霏微。

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

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

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注】①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春,是诗人最后留住长安时的作品。此时诗人虽仍任拾遗,但有名无实,不受重用。②霏微,迷濛的样子。③判,读“pān”,甘愿的意思。④沧洲,水边绿洲,古时常用来指隐士的居处。⑤拂衣:振衣而去。指归隐。《新五代史·一行·郑遨传》:“见天下已乱,有拂衣远去之意。” ④⑤③

14.杜甫,字子美,其诗作被称作“”。(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咏史诗,首联“转”字写出时过境迁的意味。

B.颔联不仅上下句对仗,而且还有“当句对”,格律严谨。

C.颈联正话反说,尾联使用了“沧州”、“拂衣”等典故。

D.全诗感情浓烈,运思深刻,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16. 诗的第三句原作“桃花欲共杨花语”,后来杜甫“自以淡笔改三字”(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深得后人赞誉。联系全诗,谈谈你的看法。(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

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崤塞、谿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臵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

苏代伪谓齐王曰:‚甘茂,贤人也。今秦与之上卿,以相迎之,茂德王之赐,故不往,愿为王臣。今王何以礼之?王若不留,必不德王。彼以甘茂之贤,得擅用强秦之众,则难图

①②

曲江李商隐颈联篇十
《《李商隐诗两首》课件

  • ·曲江李商隐颈联赏析(2015-12-29)
  • ·曲江李商隐的翻译(2016-01-04)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上一篇: 做爱要咋做

    下一篇: 冬天的假山有冰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