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一:散文阅读鉴赏

散文阅读指导

【知识链接】

一、散文的定义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

二、散文的特征(特点)

散文要以精短的篇幅,写出对人生或自然的感悟,而且写得坦诚、亲切、优美、隽永,既有一箭中的那样的准确有力,又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那样的含蓄有味。这一要求,决定了散文形式创造的特点。

1、“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迈进,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这就是‘虚’。”

2、“情景交融”。

散文没有小说那样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也没有戏剧那样的高潮迭起的矛盾冲突,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情景交融”。优秀的散文,既要有“情”,又要有“景”,既像“诗”,又像“画”,“情景交融”、“诗情画意”是许多散文家追求的目标。

在叙述方式上,散文对事物的反映都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以个人抒情为主。虽然也使用记叙、议论等表达方式,但又无不融合着作者的感情,常常是将抒情、记叙、议论熔于一炉,形成一种夹叙夹议的笔法,读起来使人犹如走进作者敞开的心灵,聆听其倾诉衷情,备感亲切。

3、“形散神聚”。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所谓“形散”,是指内容散、章法散、笔法散;而“神不散”,则是说

散文的“形”,指散文的外在形式。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又是怎样组织的,表达方式又是怎样采用的,语言使用得怎样,都可以看作是属于“形”的一类。所谓“形散”,主要有三个含义:一是指题材广泛,不受时空的限制。一篇散文,所选的材料,可以横跨几万里,纵贯数千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至国际风云人间沧桑,小至花开叶落虫鸣鸟啼。二是指笔法自由。散文的写作,或记叙,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一任作者的爱好自如挥洒纵横驰骋,高手的作品,更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三是指结构灵活。散文可以以一个中心思想为结构中心,组织不完整的人物活动及其他片段,也可以以特定的人物为中心,写出一个生活的侧面,还可以以情感为中心,联结一些与事件、片段相关的意境。

散文的“神”,指蕴含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着作者的写作意图。所谓“神聚”,是说散文虽“散”,但又必须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必须按照中心的需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地去表达,题旨鲜明,意蕴通达,不论内容怎样“散”,总有一条线索贯穿始终;不管结构笔法如何散,总有内在韵味、情趣笼罩着全篇,或清新、或隽永、或华美、或古朴,情趣虽各异,归旨却为一。

散文创作既贵“散”,又忌“散”,优秀的散文总是“形散而神不散”的典范。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神不散:主题、意境集中。

三、散文的分类

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

(一)记叙性散文(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一种记叙人、事为主要内容的散文样式。或以记人为主,或以叙事见长,也有二者并重难分主次的综合类型。除了经典的文学散文之外,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回忆录、

游记等也属于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对人和事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为突出特色,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这是因为,叙事散文所写的人和事,大都与作者有密切的关系。所写的人,或是亲人,或是师长,或是战友,或是所敬仰爱戴的人;所写的事,或是亲身经历,或是教育大、影响深的事。因此,作者写这些人和事,必然带有饱满的感情。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也有抒情、议论,但以记叙、描写为主。故事情节不一定完整,人物性格刻画不一定深刻。记叙事件常只是选取生活中的某一侧面域片断。描述人物,只选择最突出性格的某一方面。情感多含蓄或通过场景渲染、环境烘托、人物描写流露出来。

(二)抒情性散文(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是指侧重于表现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的散文。它们或咏物状景中言志抒怀,或在叙事记人中传达情思。

此类散文往往以小见大,追求诗情画意的统一和语言的精粹,以获取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表达方式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

类型主要有写景散文和状物类散文。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借其风采魅力,传递情意,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议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用的方式,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请于景。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转换为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点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达方式多托物言志、象征。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强烈的抒情性为其突出特点。它或者直抒胸臆,或者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景物,作者也赋予它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多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同时作者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三)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以议论为主的散文样式,主要包括杂文和小品文。文笔自由灵活,多关注社会矛盾。

它通过刻画某种具体形象,将作者要表达的哲理寓言于形象之中,以形象来启发读者,让读者明白其中寓含的抽象哲理的一种散文。一般采用象征手法。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它虽以论说见长,但注重选取生活中的典型现象或言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由表及里地剖析、议论,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生成强大的艺术冲击力、感染力。议论性散文中影响较大的是杂文和小品文。杂文侧重抒写杂感随想。优秀的杂文体式短小精悍,行文泼辣尖锐,多用讽刺幽默的笔调,极富感染力、说服力。小品文是一种短小精练带有较强抒情意味的议论文。所谓知识小品、科普小品、随笔、札记即属此类。小品文篇制虽短但立意集中,行文挥洒自如,语言或诙谐幽默或雅致蕴籍,溶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兼知识性休闲性之并长。虽然社会意义、时代精神有限,但可拓展视野陶冶性情,满足人们求知、审美、休闲的文化需求。

把握哲理散文体现出的思维方式,体悟哲理散文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积淀。

1、哲理散文中的象征思维:哲理散文因为超越日常经验的意义和自身的自然物理性质,构成了本体的象征表达。它摒弃的是浅薄,而是达到一种与人的思想情性相通、生命交感、

灵气往来的境界,我们从象征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超越一般情感反应而居于精神的顶端。

2、哲理散文的联想思维:由于哲理散文是个立体的、综合的思维体系,经过联想,文章拥有更丰富的内涵,不至于显得单薄,把自然、社会、人生多个角度进行了融合。

3、哲理散文中的情感思维:哲理散文在本质意义上是思想表达对情感的一种依赖。“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由于作者对生活的感悟过程中有情感参与,理解的结果有情感及想象的融入,所以哲理散文中的思想,就不是一般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寓含了生活情感的思想,是蘸满了审美情感液汁的思想。从哲理散文的字里行间去读解到心智的深邃,理解生命的本义。这就是哲理散文艺术美之所在。

四、散文的学习目标

1.培养鉴赏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散文,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散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3.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尝试散文创作,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五、散文的学习要求

1.把握散文的特点。

2.抓住散文的线索。

3.领略散文的意境。

4.探索散文的意蕴。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四、散文的解读途径

(1)叙事散文解读途径

①明了人物形象的内涵。明了代表身份、地位、思想性格、人物形象意义。

②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如各种描写、映照、衬托等。

③把握文学作品的主旨。

(2)写景散文解读途径

①把握景物形象的外在特征,包括形态、声色味等。

②分析形象的内在品质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分析刻画形象的表达技巧。

(3)抒情散文解读途径

①辨清散文类型、写作的话题。

②抓线索、理思路,整体理解作品。散文线索是文章的红线,理清线索,也就是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散文的线索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人物,或是作者的感情、文章的标题。 ③明确抒情的方法。是借景抒情还是托物言志。

④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句、品味语言。一方面要从语言本身去揣摩,另一方面也要了解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感情。一定要注意文章结尾议论抒情的句子,它可能就是点明中心的句子。

⑤联系文章主旨,理解作品的内容、主题。。

(4)哲理散文解读途径

①把握贯穿全文的象征物的整体形象。

②整理分析作品刻画形象揭示哲理的思路。

③分析具体描写的形象特征,理解阐发的哲理。

④把握全文主旨。

五、散文的阅读方法

1、阅读和欣赏散文时,要抓住“认读、感悟、鉴赏”三个环节。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的多重对话过程。散文阅读教学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要学会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主要内容,关注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及穿透的人生哲理,了解渲染、衬托、铺垫、象征、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前后呼应等表现手法,学会鉴赏、评价文章的优劣得失等等。

(1)可以“认读”为切入点,从内容的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语言与表现手法运用的品评,

都离不开对文本的阅读;

(2)以“感悟”为突破口,了解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以及崇尚自然之美、生活

之趣的心境,让学生潜心沉浸在“景美、人更美”的感悟和暇思之中,进而捕捉到作者寄寓于其中的绵长的情思,深邃的哲理;

(3)以“鉴赏”为落脚点,把握散文的意蕴,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寻找线索,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1)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是将文章材料贯穿起来使之成为整体的脉络,是散文组织安

排材料的“纲”。 人们通常将贯穿全文联缀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叫做“线索”。散文因其“散”而更需要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线索是在主题思想指导下串联和组织文章情节和材料的。线索运用得当才能有层次、有步骤地开拓文章意境,使材料散而不乱,杂而有序。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线索可以有很多种,如。以中心人物的性格特征(或品质)为线索、以人物活动为线索、以景或物(或物的特征)为线索、以人物的感情(或感情变化)为线索、以历史往事为线索、时间(时间推移)线索、地点(空间转换、移步换景)线索、发展过程线索等等。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叙事散文,所叙事情虽不完整,但总有一定的情节性,因此应当从情节方面去寻找线索。抒情散文,或寄情于景,或托物言志,物象和情感在文中总是具体可感的,所以抒情散文的线索可以从画面展开的层次或从作者与借托物之间的关系方面去寻找。抓住散文的线索,进而理清散文的结构,是散文鉴赏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寻找线索的过程一般是:在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内容,把文章各小块的大意作一个粗略的概括;然后在相互联系中再来确定文章所写的主体;最后,根据各块大意同主体的关系,块与块之间的内部联系,来理清文章的总的线索。

(2)散文的思路通常表现在文章的取材、线索、顺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段落层次的

关系等方面,理清文章思路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①文章的脉络一般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如时间的先后、地点的转换、事情的发展过程、思想感情的变化、描述内容的不同角度等。例如,散文通常都有叙事、抒情、写景的线索,抓住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意脉。

②从文章结构看,有总分式、承接式、并列式、递进式等结构形式,理出结构层次,思路也就清楚了。

③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表达的层次感。

3、披文入情,体味散文的意境美

散文贵在意境。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

散文的意境熔铸着散文家成熟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散文中的“意”是指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这些可寄托作者情思的景、物、事就是“境”。意境即作者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亲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景物与作者心境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的自然融

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领略散文的意境,往往能得到多方面的情感思想的启迪。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一是以形传神,就是通过对具体形象的逼真描绘而传达出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传递出文中主人公的主观情感,阅读这样的文章,不妨循其形,入其里,察其情,达到鉴赏的目的,获得审美的愉悦。比如,在《现代散文选读》的“文字绘出的图画”中,四篇美文描绘出大自然的雄阔、坦荡、妩媚、深邃无边、残忍暴戾、无私多情等多方面特点,使读者从中认识了自然,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

散文意境创设方法之二是以神写形,就是通过对象的底蕴来塑造形神兼备的意象。在这种方法下的意境,通常呈现出夸张变形的特点,充满象征意味。阅读这类散文,我们尤其应该探求散文形象变异的原因,象征的背景,较之前者那种自然的进入,更着意在有意识的探求。比如,在《现代散文选读》的“人与物的对话”中,作家们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的描写,不仅让我们认识了物,也让我们更深刻的反省人的世界。

探究散文意境,一般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是作者的内心孕育着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二是作者是选择了怎样的生活画面来表现这种思想感情;三是这两者的结合自然巧妙的程度如何。

因此,我们在阅读鉴赏散文时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探求散文的意境美,从而悟情、入情、察情,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作品的内容之美、境界之高、情致之雅、理趣之妙。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

4、驰骋想象,展开联想,探索散文的意蕴(感情、主题)。

体会文章的感情。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有点文章感情很复杂,我们还要理解其多元的情感。例如阅读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一文,就要注意体会作者多元情愫:难以割舍的乡愁;今昔变迁的感叹;个人遭遇的伤感。

散文的构思离不开想象,阅读鉴赏同样脱离不了想象;散文的阅读鉴赏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若没有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阅读就只能是一种肤浅化的“泛”读,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鉴赏就是运用联想将语言还原为自己曾经有过的类似的生活体验。”(袁行霈《感受、联想、修养》)

散文的意蕴是散文的内在含义,就是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思考,对于生存之理的探索,就是渗透于散文形象中的哲思。

(1)诵读文本,深入思考,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探索主题,是把握散文意蕴的有效途径。比如,

《现代散文选读》中的胡适的《我的母亲》和刘鸿伏的《父亲》都是写的亲情,这就需要发挥想像,换位思考,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切意会到爱的真谛。很多同学探索散文主题时有个最为常见的毛病,即不是从作品的全局着眼,而是孤立地从某一枝节、某一部分来归纳主题,这样不是使主题理解流于表面,就是在思想上人为地拔高了主题。

(2)知人论世,也是把握散文意蕴的有效途径。比如,学习《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时,了解

作者的为人与生活背景,才能领悟唐宋八大家散文在叙事当中融进抒情议论所表达的哲理。

(3)把握文眼,寻找并理解关键句。

①所谓“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句子。“文眼”出现在篇首,则后必顾之;出现在篇末,则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则必前有伏笔,后有照应。抓住“文眼”、纲举目张,是提高散文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荷塘月色》中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文的“文眼”。由此,全文叙写了这样的内容:想起荷塘—夜游荷塘—离开荷塘。所以,找到“文眼”便找到了全文脉络的枢纽。

②注意那些或具有特殊含义或在行文结构上起重要作用或带有明显情感基调的关键句。一般说来,一篇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总是有表征可循的。从内容上看,要抓住能揭示文章题意、主旨的语句,抓住每一个段落中那些能概括段意的语句。从表达方式上看,要注意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二:高中语文科散文阅读鉴赏写作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三:散文的阅读和赏析

散文的阅读和赏析在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大文学体裁中,散文与小说最接近。我们要知道怎样阅读和欣赏散文作品,得首先知道散文和小说有什么区别。小说和散文有什么区别呢?它们的区别在于作者和作品的关系。如果说小说家与小说的关系就像一个建筑师和他的建筑物的关系,散文家与散文的关系就像一个人和他的家的关系。建筑师把建筑物建筑完毕,建筑师就离开这个建筑物了。在这时,尽管这个建筑物还是这个建筑师的劳动成果,还是带着他的建筑风格的,但所有这一切都已经成了这个建筑物本身的特点,可以离开作者而独立发挥自己的作用了。而一个人和他的家的关系则不同。尽管一个人已经把自己的家布置好了,但这个家仍然是他的家。别人可以来看,来做客,但你却不能认为这就是你的。它的主人住在这个家里处处合适,你住在里面就不合适了。在你转述小说《阿Q正传》的时候,完全可以舍弃掉它的作者鲁迅,你可以代替鲁迅转述这篇小说里的人物和事件(第一人称小说里“我”也是小说里的一个人物,不完全等同于作者本人),但你转述散文《为了忘却的纪念》的时候却不行。鲁迅已经完成了这篇散文的创作,但他还住在这篇散文里,你必须把作者同他记叙的人物一同转述,你无法代替鲁迅,因为你与柔石、殷夫、冯铿等人没有那样的交往。你的感受也不能代替鲁迅的感受。在这时,我们可以想到,不论对于谁,都存在这么两个互相联系又彼此不同的世界:一个是我们直感直觉中的世界,一个是我们想象中的世界。散文表现的是作者直感直觉中的世界,小说表现的是作者想象中的世界。散文实现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直接交流,是把作者的见闻或感受直接告诉读者,小说实现的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间接的交流,是通过对一个想象世界的感受和理解实现的潜在的交流。散文的真实是实际生活的真实,小说的真实是想象中的真实。散文必须写自己的亲见亲闻和真情实感。散文表现的是作者的亲见亲闻和真情实感,所以散文的思想艺术的魅力也与这两个方面息息相关。散文写的是作者亲见亲闻的事情,他的所见所闻必然有与众不同之处,并且能够把这些见闻写得比别人更加细致真切。要说明散文的这个特点,我们以苏轼的《石钟山记》为例最合适不过了。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所记,石钟山“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但是由于所记不详,人们并不深信,待到苏轼夜泊绝壁之下,亲耳听到了“大声发于水上”,并且发现了大石发声的原因,才证实了郦道元的记载

。正是因为苏轼是亲见亲闻,所以他的所记就有与众不同之处,并且描写得比已有的记载更加详尽真切。这篇散文也就有了新意,有了令人豁然开朗之感。“感”和“情”总是连在一起的。“感”中自有“情”,“情”中自有“感”。有“实感”就有“真情”,有“真情”也必有“实感”。散文写的是作者的亲见亲闻,所以好的散文也一定流溢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朱自清的《背影》,对他父亲的描写是何等真切细致呵,但也就在这细致真切的描写中,也流露着对他父亲的真挚的理解、同情和爱,这种感情一点也不夸张,不虚矫。读散文,就得读出它描写的细腻深入处来,读出作者的真情实感来。实际的生活观察和体验是想象的基础,散文写作是全部写作的基础。我们中学的作文练习,绝大多数是散文的写作。作文首先注意的是要写自己的亲见亲闻和真情实感。事不在大,而在实;情不在重,而在真。只有这样,人们读了才感到真切自然,才能与你建立起理解和同情的关系。这也能促进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感受力,逐渐把文章写得更丰满更充实。作文如做人。做人,首要的一条是要诚实,不自欺欺人。讲真话,诉真情,才能和别人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一个满嘴没有真话的人,是无法和别人建立起真正的感情联系的。小说创造的是一个完整的想象世界,一部好的小说不仅在内部是统一的,在外部也是统一的。《红楼梦》写了那么多的人物、事件、情景,但都被组织在贾府的盛衰史中,就是从外部看,也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散文写的是作者的亲见亲闻,这些见闻在外部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不一定有起就有迄,有因就有果,有开头就有结尾,但在内部却一定要有自己的统一性。假期连内部也失去了统一性,散文就不是散文,而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流水账了。这个内部的统一性是从哪里来呢?是从这些事物与作者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作者的见闻不论多么零碎、杂乱,但它们都与作者有联系,它们在作者的观念中是联系在起的。例如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既写了百草园,也写了三味书屋,从外部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它们都与鲁迅的童年生活联系着,在鲁迅的记忆中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反映了他童年生活的变化及其感受。散文的这种特点我们通常用“形散神不散”一语概括之。散文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记事的,有写人的,有抒情的,有议论的,有写自然景物的,有写生活场面的,有写心理活动的;有日记体,有书信体,有语录体;有回忆往事的,有表达理想和愿望的……总

之,我们有什么样的见闻和感受,就有什么样的散文;这些见闻和感受需要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就有什么样的散文形式。散文无定格,适用者为上。我们欣赏别人的散文,主要看它怎样轻松自然而又细致生动地表达了它所要表达的,不要死记它的结构模式;我们的作文,也不要遵从一种固定的格式,不要让老师告诉我们怎样写,不怎样写,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要用自己感到方便的形式写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散文是我们的精神的呼吸,越自由,越轻松,越能写得好。 捕情感 入意境 寻文脉 品语言    ——高中散文教学浅谈散文,向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近几年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文体。作为语文教师,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散文作品的基本规律,对组织和引导学生阅读、理解、把握和赏析散文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谈谈散文教学的方法,希望对自己和各位同行今后的散文教学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一、捕捉情感,让学生感觉美钟嵘在他著名的《诗品序》中说道:“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这充分说明,任何作者的写作,都是因为他们内心有不能平之情才产生的。就散文而言,它不像诗歌,有深奥的典故;不像小说,有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不像戏剧,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一篇散文的构思,往往是作者带着偶然性、机遇性,而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是作者的随感而发。因此,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捕捉每一篇散文的动情点,体会散文的情感,从而感受散文的美。我们知道,优秀的散文作家,常常是从自然界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触发情感,而写下脍炙人口的美文。例如粤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的几篇散文都是这样:一方荷塘,一抹晚霞,童年拣麦穗的日子……一一都成为引发作者情愫的景与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细细品味每一篇文章中的景、物与事,从而捕捉到作者涌动的情感。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写于第一次大革命失败之后,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苦闷和矛盾的情绪。而作者这种在黑暗时代不满现实、寻找超脱以及暂时超脱而终究不能超脱的情感寄托在文中一片片宁静而美丽的荷花、荷叶上,融合在浮起着薄薄青雾的荷塘里。我们可以透过月夜荷塘上幽静、安恬的梦幻般景色,去捕捉到作者隐含其中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感受到文章的奇妙之处,领悟到文章的深邃之意。《拣麦穗》是张洁的一篇散文名篇,文章讲述了上个世纪中叶一个农村女孩对爱的追寻的故事。文中女主角大雁是一个天

真单纯,从小缺乏父爱,且长相不美的女孩,她一直渴望得到关爱,于是在一个善良的卖灶糖的老汉身上她感受到了这份关爱。文章便演绎了小女孩对老汉从天真单纯的喜欢到依恋进而思念的不断升华的感情故事,而作者将这种情感寄托在文中几个特定的事物——麦穗、烟荷包、火红柿子上面,学生如果抓住了这几个动情点,便能很好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脉络,从而感受到文章中淡淡的惆怅美。二、进入意境,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深情涵泳意境,是写景散文的命脉。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散文物我一体的意境,散文的主题、感情、技巧等都能够带动起来。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散文的思想、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并还原散文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让自己进入意境,对作品有深刻透彻的理解,这样才能带着学生进入意境。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境”由“情”生,“情”浓“境”幽,无“情”则不能入“境”。教师应把自己的感情完全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处感知作品撼人心肺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之中,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双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起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带情”、“引导”是很重要的两环。教师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带领学生一同在美妙的艺术殿堂遨游,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比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教师就可以由形到神,顺着文中一幅幅如梦如幻的美丽飘渺的画面,深情地引导学生走进这种朦胧的意境之中,带着学生在欣赏婀娜多姿的荷花、微微吹拂的晚风、缕缕淡淡的荷香、曲曲折折的小路、淡淡的月色和薄薄的轻雾中,细细品味着作品迷离恍惚的情调,从而进入这种夹杂着淡淡的哀痛、淡淡的恬静的独特的意境,慢慢地领悟作者在那血雨腥风的黑暗社会中苦闷彷徨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就把握住了。散文教学中,教师如同导游,带领着学生一同畅游。师生共入意境,深情涵泳。在赏析中感受、思索,作品感染了学生,学生领悟了作品,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散文教学就是再现散文以情感人的真面目。从这一意义上讲,散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 三、紧扣文眼,寻找行文脉络文眼,即揭示全文主旨的点睛之笔,是牵制全篇的艺术构思的焦点。行文脉络,是一个完美、严谨的艺术整体的脉络和筋骨,在全文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优秀的散文,都是作家围绕一定的主观意图

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材料铸成一个个完整的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而且这个艺术整体充溢着作者强烈的情感,这就体现了散文的特性——“形散而神聚”。我们在散文教学中就要找到文章的线索,特别是情感线索来分析作品,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作品的思想内容,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作品内容本身所蕴涵的艺术美感教育。紧扣文眼,其实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目的是以点带面。要抓住文眼,需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自己放到“情动而辞发”的“重点”上,引导学生顺着文路揣摩,循着文意思索。还是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暗无天日的1927年,全文蕴藉隽永,隐晦曲折,教师要紧紧抓住开篇“这几天颇不宁静”这个文眼,细心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知道,文章接下去虽未交代“颇不宁静”的原因,只是写作者独自一人夜游荷塘,观赏月色荷塘的幽静,写朦胧月色的宁静,等等。但作者并不是欣赏其静,而是以此反衬自己内心的不宁静。这看似矛盾的两者,一为客观环境的“宁静”,一为主观感情的“不宁静”。在文中,作者在心情“颇不宁静”时,在荷塘产生了一种“偷来的片刻逍遥”,在这幽美的荷塘月色中,这一对矛盾体暂时达到和谐统一的境地。而眼前的“宁静”终究不能彻底排除作者内心的“不宁静”,所以,作者“忽然想起了采莲的事儿”,“一抬头,又回到家门”,将作者扯回了彷徨的现实中,回到了篇首“心里颇不宁静”的文眼上来。散文像风筝,飘远含蓄而难以捉摸。因此,教师要始终抓住文眼,细致引导,才能让学生也紧扣文章的重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当然,仅仅紧扣住“文眼”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理清行文的脉络。我们在指导学生分析文思时,还要指点学生明了每一篇散文的精巧的艺术构思。比如,我们在讲授《拣麦穗》一文时,我们一方面要指点学生把握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即以“拣麦穗”为明线,以“小姑娘大雁对老汉的情感发展变化”为暗线。明线暗线互为映衬,情景交融,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在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这两条线索,便能使学生分清层次、理清脉络,领会作者在看似平静的叙事中所蕴含的淡淡惆怅。由此可知,教师要讲好散文,必须紧扣文眼,理清行文脉络,从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千万不要笼统评论,空洞分析。四、品味语言,升华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入选中学课本的散文都是字字珠玑、声情并茂的美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丰富的美感。朱熹说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四:散文名篇欣赏

白色山茶花

——席慕容

山茶又开了,那样洁白而又美丽的花朵,开了满树。

每次,我都不能无视地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那样洁白温润的花朵,从青绿的小芽儿开始,到越来越饱满,到慢慢地绽放;从半圆,到将圆,到满圆。花开的时候,你如果肯仔细地去端详,你就能明白它所说的每一句话。就因为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所以,它就极为小心地绝不错一步,满树的花,就没有一朵开错了的。它们是那样慎重和认真地迎接着唯一的一次春天。

所以,我每次走过一棵开花的树,都不得不惊讶与屏息于生命的美丽。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

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春天吹着口哨

刘湛秋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哨音在青色的树枝上旋转,它鼓动着小叶子快快地成长。

风筝在天上飘,哨音顺着孩子的手,顺着风筝线,升到云层中去了。

新翻的泥土闪开了路,滴着黑色的油,哨音顺着犁铧地镜面滑过去了。

呵,那里面可有蜜蜂的嗡嗡?可有百灵鸟得啼啭?可有牛的叫?

沿着开花的土地,春天吹着口哨;

从柳树上摘一片嫩叶,

从杏树上掐一朵小花,

在河里浸一浸,在风中摇一摇;于是,欢快的旋律就流荡起来了。 它悄悄的掀开姑娘的头巾,从她们红润润的唇边溜过去。 它追赶上了马车,围着红缨的鞭子盘旋。

它吻着拖拉机的轮带,它爬上了司机小伙子的肩膀。

呵,春天吹着口哨,漫山遍野地跑;在每个人的耳朵里,灌满了一个甜蜜的歌声——早!

金色花

(印度)泰戈尔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 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 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橡树

(意)费拉里斯

——生与死相互交替的规律

初春,大地从沉睡中苏醒。田野里飘来一阵阵泥土的清香;草儿吐露出娇嫩的幼芽,好奇地窥视着人间;姑娘们穿着艳丽的衣裳,在碧绿色的草地上欢快地歌唱。

万木争春,小溪哗哗作响,两岸铺上翡翠般的地毯。举目眺望,大自然一片生机,令人陶醉,使人神往。

只有一棵橡树默默地站在一旁。它没有穿上新装,它那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老皮一丝不挂地袒露着;它雄伟、挺拔、巍然屹立,干枯的树枝直拂天穹,犹如高举双臂,祈求上帝怜悯。可是它的血液已经凝滞,生命的火花已经消失,严酷的寒冬结束了它的残生。

不久前,它还神采奕奕,英姿勃勃的。然而自它睡下去,就再也没有醒来。

几天之后,来了几个人,七手八脚把它锯断,又把它连根刨出,装车运走。在生长过它的地方,只剩下一堆黄土。

橡树啊,我童年的伙伴和朋友,你曾赋予我多少甜蜜的幻想!我喜欢在你高大的躯干上攀登,在你坚韧而富有弹性的树枝上尽情地悠荡。

多少次,我在你那幽静、凉爽的浓荫下悠闲地歇息,自由地畅想。如今,那些甜蜜的时光同你一起离开了我们可爱的故乡。

幼小的橡树长出第一批嫩叶,又把枝条向四处伸延,转眼之间填补了你留下的空间。茁壮的幼苗变成参天大树,孩子们又会在它的树荫下嬉笑、玩耍,成年人又会在那里歇息、畅想。

雨之歌

([黎巴嫩]纪伯伦)

我们是上帝从天上撒下的银线;大自然将我们接住,用我们来美化山川。

我们是从阿斯塔特女神王冠上落下的美丽的珍珠,早晨的女儿抢走了我们,将我们撒遍大地。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五:优秀散文赏析

〖优秀散文赏析〗

“子曰”一生

作者:查一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童音响亮,我黎明即起,早诵夜课。 父亲大悦,半部《论语》治天下,你这样读下去,查门有望矣。我心里想的不是“查门有望矣”,而是想讨父亲高兴,免一些棍棒。因为我心里很清楚,父亲爱“子曰”胜过爱“子女”。

文革时“破四旧”,烧我家上千册线装书。遗落几本,父亲拾起来,一并扔进火堆。边扔边说,你们工作做得不仔细。放火的人很委屈:我是故意给你留几本。父亲很理解很配合:不用!不用!书都在我脑子里。 家贫,每天的菜肴都是白菜萝卜。父亲却很快乐,用筷子敲打碗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的意思是鼓励我们大啖萝卜,见贤思齐。而最初,母亲以为萝卜烧咸了,还需再加一瓢水。我和姐姐则以为“贤哉回也”是萝卜的别称。放学回家,问姐姐中午吃什么,我姐姐说,又吃“贤哉回也”!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如果有一头猪叫“贤哉回也”就好了。 父亲穷而好捐。有一年春天,附近村子死了一头牛。父亲称上一斤

牛肉,扔下十元钱。说你们死了牛,是件大事,又赶上春耕,我十分心痛!那时牛肉只要三毛钱一斤。队长过意不去,夜里执牛头相送,父亲奋力地用瘦弱的双肩抵住两扇门,大呼:“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我都说了不要找零了你还要送牛头来,我说话不算数今后怎么做人啊?“仁”与“义”都是好东西,瞬间引爆了父亲瘦小体腔里的爆发力。硬是把两扇门合并起来,并且闩上了门闩。

母亲常常看着空空的米缸感叹,世上的孬子都知道把米往家里讨,你们的父亲却把钱往外送。父亲走过来“嘿嘿”地笑笑:“这正好说明了问题,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时,父亲工资只有四十五元五角,一半要用来接济周围的人。偶尔,路过办红白喜事的人家,父亲摸摸口袋,惭愧地跟人家说,我确实没有钱送了,这样吧,我帮你们写写字。父亲一笔字,颜骨柳风,人家求之不得,事后都被收藏。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就这样奉“子曰”为圭臬,处处以“君子”的风范来自我约束。他的内心是宁静而充实的,而且充满了随时可以引爆的道德能量。秉持“子曰”之剑,去迎战“风车”,剑锋所指,尽是世间的艰难、苦难与不公。他时而显得强大,时而显得脆弱。

一年秋天,西风漫道,黄叶纷飞,父亲病得很重。这是父亲最后一次说“子曰”了。探病者不胜其悲,父亲则从病榻上奋力抬头,说:“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生死听于天命,还是不忧不惧为好。”最终,他不忧不惧地走了。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六:散文的阅读与欣赏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七:优秀散文欣赏

优秀散文阅读及赏析篇八:论散文的阅读与鉴赏

第18卷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