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0    阅读: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一: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

第五章 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

5.1 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公共管理问题确认的环节和公共管理目标确定的过程。理解公共管理决策的特点;了解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掌握公共管理运作方案抉择的满意标准。掌握公共管理运作方案修正的必要性。

5.2 内容简述

公共管理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对社会问题的准确把握和确认,离不开对管理目标、运作方案、运作机制的合理发挥,而对运作情况的经常性评估和总结是改善公共管理运作效能的必要条件。

5.2.1 公共管理问题的确认和目标的确立

公共管理起因于社会问题的出现。但并非任何社会问题都会有相应的公共管理项目和方案的产生。由社会问题到方案产生需要经过许多环节。首先,必须确诊问题是什么,它为什么会发生。其次,问题的重要性是什么,也就是解决它有何社会意义,对社会生活有何影响。其三,对问题加以比较,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中选择最重要、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其四,对现实条件的把握,以使那些“应该”解决和“能够”解决的问题得到最有效的解决。 在确定公共管理目标时,公共管理人员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一是要考虑社会需要和现实条件;二是要考虑人们之间的各种利益关系;三是综合人们利益的最佳方法;四是效果预测,包括对目标实现障碍的估计等。

正确地确立公共管理目标以及根据目标合理地拟定项目计划是公共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其正常运作的前提。公共管理人员无论是高层的还是中低层的都应予以高度重视。这既是公共管理运作的需要,也是公共管理机构存在的必要条件。

为有效地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公共管理中实施目标管理法。目标管理法是使每个时期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标明确化的方法,这些具体目标必须始终与项目的最终目标相一致。因此,在目标管理法中项目总目标与公共管理目标一致,而项目总目标又划分为若干具体的小目标(即项目分目标),项目分目标与项目总目标一致。在许多情况下,项目分目标又可能包含着许多具体的子目标,从而形成树状式的目标体系。

5.2.2 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决策

当目标确定后,公共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运作方案的决策。对决策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决策主要是直觉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它主要是一种艺术;另一种观点认为,决策是一个理性过程,它包括一些基本步骤,而直觉式决策是不可能划分明显的思考步骤的。据此,决策可分为程序式和非程序式两大类。在公共管理中,决策大多是集体作出的,分工负责和专业化使得管理人员个人只能在决策中起很小的作用,因而决策主要是程序式的。民主程度越高,公共管理决策的程序化则越强。程序式决策是理性决策,非程序式决策是直觉性决策。

拟订方案是指对决策目标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假设、推理和判断,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准备一系列行动方案的过程,也就是要解决“做什么”、“谁来做”、“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怎么做”等问题的,它是技术性决策阶段。

拟订方案具有如下几个特征:第一,围绕决策目标必须拟订多种方案。第二,拟订方案的同时就开始了方案的检验和审定。第三,拟订的方案是以预见性来指导实践的。

拟订方案需要遵循目的性原则,拟订备选方案时必须对准决策目标。可行性原则,拟订方案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决策环境的主客观条件以及发展过程变化,对方案进行深入分析,使方案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并有最大成功的可能。整体详尽性原则,拟出的方案应当包括所有实际上可以实施的方案。互相排斥性原则,所拟订的各个备选方案的内容应各自独立、相互排斥,不能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实质上的不同。在拟订方案过程中必须满足三个基本要求:首先,方案要具体明确,具有目的性。其次,方案要多样化,具有层次性。再次,方案要有新意,具有创造性。

可行性分析是指对决策环境实际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能力、时间、后果这样一些主客观条件以对决策方案有无承受能力进行分析的方法。可行性分析具有如下特点:超前性、调整性、有效性。

公共管理方案抉择就是决策者在对智囊团的制订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对比和评价基础上,最终确立一个最满意方案的工作。首先,抉择环节的重要职责对决策者的决策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现代决策科学的发展。其次,抉择方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备选方案优化的过程。再次,科学合理的抉择是方案实施成功的基础。

备选方案的抉择需要遵循全面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对比优化原则、可行性分析原则、集体抉择原则等。

在现代决策过程中,决策方案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评价过程,它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多中选一、合多为一、重新拟定、暂缓抉择。

公共管理决策者需要遵循的决策标准只能是满意标准。满意标准是指:决策者在收集信息、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和实施决策阶段都只能也只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意,去寻求绝对的最优不仅是徒劳的、也是不必要的。首先,人们的认识规律具有渐进性特征,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其次,从理论上说最优结果的前提是列出全部的备选方案,但是,在实践中不可能列出全部方案,那么,也就无法证明在列出的备选方案中最后选出的方案是最优的。再次,在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价值判断,特别是公共管理决策中,由于受利益关系的影响,价值判断的作用更加突出。

从公共管理的实践来看,决策方案选定后并不等于决策过程的终结。对于重大的决策,最好不要马上付诸实施,一般应先采取小范围试点,加以验证、补充和完善,然后再具体实施。

5.2.3 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和修正

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主要是为公共管理原作方案的贯彻落实做先期准备工作,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第一,制订实施方案。公共管理运作方案本身尚比较抽象,应该把决策目标分解为具体的执行目标或阶段目标,从而确定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行为步骤。第二,思想准备。即运用新闻媒介、会议、公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的信息沟通与传播工作,使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执行者、方案所影响的相关人员充分理解方案的目标、精神、含义、内容,并对方案产生认同感,从心理上、精神上和思想上做好参与和配合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第三,组织与人力的准备。应根据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具体性质、内容和要求,安排一定的组织机构和部门、一定数量的执行人员分头负责实施的各项具体工作,并应制定出相应的实施办法和规章制度。第四,财物准备。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应预先进行详尽的开支预算,筹措所必需的各种物资材料。

(2)落实阶段。一旦公共管理运作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就应着手于具体的

落实。为了保证方案的落实,必须注意:第一,设置一定的指挥中心。有些重大方案的落实工作繁琐复杂,可视情况成立统一的指挥中心。第二,搞好沟通、协调工作,明确各级组织与人员的权责。第三,实行有效控制。使参与执行的各级组织和人员能按照方案目标实施行动。这种控制既包括在准备阶段进行预先控制,又包括执行过程中由相应的高级管理人员直接进行现场控制,还要通过反馈,进行反馈控制。

(3)评估阶段。公共管理运作方案落实之后,应对整个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方案实施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对方案本身的正确与否加以检验。评估阶段的主要内容有:第一,效果检测。将落实后所产生的结果与预定的方案目标相对照,看实施的效率与效果如何。第二,绩效考核。对有关组织机构和人员的贡献、能力、控制与管理水平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第三,总结经验。采用群众评议与领导评估相结合的方法,找出优缺点及其原因,为今后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决策及其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

公共管理运作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偏差,大致可以分为下列三种情况:

(1)执行方案的人员没有按运作方案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出现了诸如“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导致方案目标的偏离。(2)方案实施中由于种种不可控因素的干扰,造成了方案执行中的困难,如自然灾害、客观环境条件和社会问题变化等等。(3)一定的方案经决策而实施了一个阶段之后,不但没有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重了问题的严重性,或者有时该方案的实施不能产生任何效果。

公共管理运作方案修正之所以是不可缺少的,是因为:(1)任何方案的制定都是一个复杂的认识过程,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考虑不周,认识发生偏差,导致方案偏离目标。

(2)任何公共管理运作方案都带有预测性、风险性和探索性,没有完全现存的答案供参考。这种探索性本身就决定了相应的方案有失败或非预期性结果出现的风险。(3)在民主制度还不完全健全的情况下,决策在某些情况下会受到种种因素影响而缺乏科学性。(4)由方案提出到实施的“时间推移”会影响方案本身的修正。

但是,方案的修正和补充本身可能产生一定的负效应:(1)它可能会影响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形象或声誉。(2)它会影响方案实施的进度和效率。(3)从经济角度看,方案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社会资源,使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不必要的多余支出。(4)方案修正会对人们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

5.3 本章知识点

1、公共管理问题确认

2、公共管理目标确定

3、公共管理决策的特点

4、拟定方案的涵义、特征和原则

5、公共管理决策的满意标准

6、公共管理运作方案修正的必要性

5.4 思考题

1、公共管理决策中拟订方案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2、方案抉择在公共管理决策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3、为什么公共管理决策只能遵循满意标准?

4、为什么公共管理方案实施后的修正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5、公共管理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5.5 例题与习题

例题:1、方案抉择在公共管理决策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方案抉择在决策程序中处于关键地位,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抉择环节的重要职责对决策者的决策素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次,抉择方案的过程实质上也是备选方案优化的过程。再次,科学合理的抉择是方案实施成功的基础。

2、为什么公共管理决策只能遵循满意标准?

答:公共管理决策的满意标准是指决策者在收集信息、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和实施决策阶段都只能也只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意,去寻求绝对的最优不仅是徒劳的,也是不可能的。公共管理决策之所以只能是满意标准:首先,人们的认识规律具有渐进牲,需要通过反复实践,才能逐渐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其次,在实践中不可能列出全部方案,也无法证明在列出的备选方案中最后选出的方案是最优的。再次,在决策的各个环节都存在着价值判断,特别是公共管理决策中,由于受利益关系的影响,价值判断的作用更加突出。

3、公共管理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答:(1)它可能会影响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形象或声誉,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方案的多变性,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们怀疑方案制定者和决策者的能力。(2)它会影响方案实施的进度和效率。假若方案决策正确,实施中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修改和补充,这就无疑会减少方案实施的障碍,加快实施速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进度。(3)从经济角度看,方案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社会资源,使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不必要的多余支出。(4)方案修正会对人们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方案修正过多,人们对新方案的可靠性和持久性产生动摇,持某种怀疑和观望态度。这会使新方案的执行和贯彻效率受到限制。

4、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了重大改革。此项改革涉及社会公众的重大利益,应该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改革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末到1994年的研究阶段,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第二个阶段是1994年到2000年的试点阶段,先在九江市和镇江市进行试点,后扩大到全国100多个城市进行试点;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开。请分析:

(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此项改革要进行不同范围的试点?

答:(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前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存在较大缺陷,包括医疗费由国家、企业完全包揽,个人可享受及医疗单位属于大锅饭,导致医疗经费很大浪费。缺乏合理的医疗经费筹措积累机制。覆盖狭窄,享受医疗保险的仅2亿人。因此,改革的目标是完全通过社会保障税来增加来源,个人自己承担部分医疗费用,建立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帐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2)医保制度改革要进行不同范围试点的原因是:第一,医保制度改革涉及到社会所有成员的利益,是一种利益的调整过程,必然会引起社会成员的普遍关注。第二,通过医保制度的改革,要改变原有的各种弊端,需要引入一些新的机制和做法,如医保经费的多元化、赋予病人选择医院的权利等。但这些新的机制和做法会产生什么结果,会引起什么变化,需要进行试点才能反映出来。第三,由于我国各地条件差异较大,医保制度改革不能搞一刀切,应该允许各地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试点,才能使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有利于正式出台的医保制度改革方案更加切合各地的实际。

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拟订方案

2、方案抉择

3、满意标准

二、简答题

1、公共管理决策中拟订方案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2、方案抉择在公共管理决策中具有什么重要作用?

3、公共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4、公共管理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三、论述题

1、为什么说公共管理决策过程必须遵循规定的程序?

2、为什么公共管理决策只能遵循满意标准?

3、为什么公共管理方案实施后的修正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四、分析题

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对医疗保障制度实施了重大改革。此项改革涉及社会公众的重大利益,应该采取慎而又慎的态度。改革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80年代末到1994年的研究阶段,主要是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第二个阶段是1994年到2000年的试点阶段,先在九江市和镇江市进行试点,后扩大到全国100多个城市进行试点;第三个阶段是2000年以后在全国各地逐步推开。请分析:

(1)我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为什么此项改革要进行不同范围的试点?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二:公共管理过程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三:公共管理的过程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四:公共管理学形考作业及答案

公共管理学形考1(1-3章)及参考答案

公共管理学S形考1(1-3章)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

1、1887年在美国《政治学季刊》上发表《行政之研究》的学者是()

A.古德诺 B.斯坦因 C.泰勒 D.威尔逊

2、对官僚制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促成公共行政学体系建立的是()

A.法约尔 B.赫伯特•西蒙 C.马克斯•韦伯 D.泰勒

3、在1776年撰写《国富论》的学者是()

A.亚当•斯密 B.凯恩斯 C.胡德 D.史蒂文•科恩

4、政府失效,政府对人的本质和行为的基本假设是()。

A.社会人 B.经济人 C.自动人 D.复杂人

5、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

A.合理性 B.合法性 C.操作性 D.强制性

6、自下而上的政策执行政府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保罗•萨巴蒂尔 B.本尼•杰恩 C.丹尼尔•马兹曼尼安 D.J.佛瑞斯特

7、在《行政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思想的是()

A、威尔逊 B.凯恩斯 C.泰勒 D.法约尔

8、1926年美国出版的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研究导论》的作者是()

A、怀特 B.凯恩斯 C.泰勒 D.法约尔

9、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作( )

A、第一部门 B.第二部门 C.第三部门 D.私人部门

10、在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社会和经济实施全面的干预,是一个()

A、小政府B.全能的政府 C.间接的政府 D.恰当的政府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 )

A、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

B、政府组织与其它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

C、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问题解决上

D、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

2、公共管理学基本研究方法( )

A、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B、系统分析法C、比较研究法D、案例分析法

3、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

A、公共管理学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B、是一门学术性与应用性相统一

C、公共性与管理性相统一D、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4、广义的政府是指行使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包括()

A、立法B、行政C、司法机关D、营利组织

5、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职能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A、限制政府干预B、主张政府干预

C、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和定位D、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

6、综合国内外学者对政府职能的论述,将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A、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B、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

C、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D、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

7、政府失效的主要表现在( )

A、公共政策失效B、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C、内部性与政府扩张D、寻租及腐败

8、政府失效论的启示是( )

A.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

B.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必须是适当的,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

C.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

D.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规范的系统之中。

9、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

A、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B.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

C、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D、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

10、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

A、非政府性B、公益性C、正规性D、专门性

11、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广泛性B、针对性C、中介性 D、正规性

12、分析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A、政社不分B、经费不足C、能力不足D、法制缺陷

13、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的主要弊端是( )

A、政企不分,政事不分。

B、机构臃肿、效率低下。

C、权力过于集中。

D、政治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薄弱。

14、非政府组织可分为( )

A、营利组织 B、非营利组织C、社会组织 D、第二部门

15、当代公共管理者必备的职业能力主要表现为( )

A、管理认知能力 B、 管理诊断能力C、管理决策能力 D、 人际沟通能力

16、社会团体包括( )

A、协会 B、学会 C、联谊会 D、商会

17、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 )

A、公共管理的基本职能B、公共管理的组织系统

C、公共管理的运作过程D、公共管理的绩效评估

18、公共事务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根据公共事务的性质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四种类型( )

A管制性公共事务B基础性公共事务C服务性公共事务D保障性公共事务

19、现代公共管理者提倡全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 )

A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B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 C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D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由下而上的建立公共组织。

20、依据公共政策的从属关系,一般可分为( )

A元政策、B基本政策C具体政策D命令

21、公共政策的特征( )

A利益选择性B目标指向性C权威约束性D功能多极性

22、政策问题建构的方法( )

A、问题搜索B、问题界定C、问题表述D、问题感知

23、政策规划主体( )

A执政党B立法机C关行政机D关其他机构

24、政策规划的程序( )

A确立政策目标B拟定政策方案C评估政策方案D择优政策方案

25、 政策的合法化包括()

A政策的合法性B政策的法律性C拟定政策方案D择优政策方案

26、 政策评估的障碍( )

A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B政策效果的多样性C政策资源的阻滞性D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27、政策评估结果的处理方法( )

A政策方案调整B政策方案持续C政策方案终止D政策方案重组

28、 政策评估的特点()

A对目标价值的评价B依据事实的评价C对政策实施流程的评价D择优政策方案的评价

29、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是()

A目的不同B限制因素不同C物质基础不同D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

30、为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公共管理的内涵,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

A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B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C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D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三、判断题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务。

2、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3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4市场失灵指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市场是存在缺陷的,存在单纯依靠市场仍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需要政府的干预来解决。

5目前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体主要由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构成。 6公共政策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7法律的实施主体只能是行政机构.

8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既可以是行政机构,也可以是立法机构、司法机构

9公共政策是针对一定的问题制定的,一旦问题解决,或环境发生变化,政策就需要终止或修正。

10政府失效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率的情景。

11、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管理活动规律的学科,它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2、公共管理者的职业特点主要表现为执行公共权力、服务公共社会。

13、凯恩斯在其《行政之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政治与行政二分原则的思想。

14、一般来讲,政策评估应坚持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

15、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企业利益。

16、新公共管理学在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应运而生,并迅速扩展到西方各国。

17、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

18、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为适应国家的根本目的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诸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责和功能。

19、政府失效理论告诉我们,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

20、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作第三部门。

21、政府组织是典型的公共组织。

22、所谓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

23、公共事务是社会成员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有序进行而共同要求处理和实现的事务。

24、凯恩斯提出了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和对策。

25、公共权力是公共组织履行职能,实现公共管理目标所必须的支配性力量。

26、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不同属管理领域。

27、政府是公共管理活动的核心主体,是唯一的主体。

28、“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

29、新公共管理思想是西方社会特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发展条件下的产物,体现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30、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的企业化管理,强调管理的高效率。

公共管理学S形考1答案

一、 单选题(每小题2分)

1 D 、 2 C、 3 A、 4 B 、 5 B 、 6 B 、 7 A 、 8 A、 9 C 、 10B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

1 ABCD 2 ABCD 3 ABCD 4 ABC 5 ABC

6 ABCD 7 ABCD 8 ABCD 9 ABCD 10ABCD

11 ABC 12 ABCD 13 ABCD 14 AB 15ABCD

16ABCD 17 ABCD 18 ABCD 19 ABC 20ABC

21 ABCD 22 ABCD 23 ABCD 24 ABCD 25AB

26ABCD 27 ABCD 28 ABC 29 ABCD 30ABCD

二、 判断题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16 √ 17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27× 28 √ 29 √ 30 √

《公共管理学》形考作业2(第4-6章)及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将职能部门和基础上小组进行组合,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的新型组织结构

被称为(C)。

A.直线式结构B.职能式结构C.矩阵式结构D.扁平式结构

2、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亦称(A)。

A.行政组织的部门化B.行政组织的层级化C.管理层次D.管理幅度

3、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形成于19世纪的(A)。

A.英国B.美国C.法国D.德国

4、我国开始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时间是(C)。

A.1978年B.1988年C.1993年D.1992年

5、将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汇编在一个预算内,形成一个收支项目安排对照表,而不区分各项财政收支的经济性质的预算形式是(C)。

A.基数预算B.单位预算C.单式预算D.复式预算

6、国家预算程序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预算的编制与审批、预算的执行与监督和

(A)。

A.国家决算B.国家审计C.国家核算D.国家监督

7、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亦称(B.)。

A.行政组织的部门化B.行政组织的层级化C.管理层次D.管理幅度

8、预算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B )两级组成。

A.主管会计B.单位预算会计C.二级会计D. 三级会计

9、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是(A)

A.公共组织B.第三部门C.社会团体D. 营利组织

10、一种垂直领导的组织结构形式是(A)。

A.直线式结构B.职能式结构C.矩阵式结构D.扁平式结构

二、多选题

1、公共组织结构主要类型(ABCD)。

A、直线式结构B、职能式结构C、直线-职能式结构D、矩阵式结构

2、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包括(ABCD)。

A、变革需求的认知B、组织现状的诊断C、变革目标和方案的确立D、变革方案的实施。

3、在西方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存在着四种基本的制度(ABCD)。

A、政治任命制度B、公务员制度C、集体谈判制度D、弱势群体保护行动制度

4、公共部门人力资源除具有能动性等一般人力资源特性以外,还具有的特殊性质(CD)。

A、社会性B、再生性C、政治性D、道德性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五:公共管理重点

第一章 公共管理学导论

1.公共管理的含义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其要点为:(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管理是在公共行政的基础上提出并发展起来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公共管理(公共行政)的发展表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全球性的行政改革运动即“新公共管理”运动,是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转型的开始,公共管理发展的趋势是政府公共政策化和公共管理的社会化。

3.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1)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统一,重在公共利益上;(2)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相统一,重在政府组织上;(3)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相统一,重在解决问题上;(4)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统一,重在结果管理上;(5)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相统一,重在公平上;(6)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相统一,重在外部管理上;(7)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相统一,重在服务管理上。(8)管理制度与技术相统一,重在制度创新上。

4.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1)目的不同。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非营利性的成品和服务,从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其目的是公益性的。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2)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是代表公共权力的的。其整个过程都受到法律的制约,包括公共组织的权利、职责、活动方式等。而法律对企业只是外部制约因素、其原动力是追求最大利润。(3)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税收,其财务预算与支出属于公共财政,须公开化。而企业的物质资源来自自身的投资,其资金的使用由其自主的权利,无须社会监督。(4)管理人员的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在人员的聘用上注重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有职业化、终身化的去向。而企业用人主要是依据本企业的具体目标和个人能力。(5)绩效评估不同。主要体现在对管理效能评估的标准上的不同。

5.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大家对它不熟悉,所以不仅应知道它是研究什么内容的学科,还要清楚它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这样才可从整体上有所把握。请注意以下两点:(1)因为公共管理学是在公共行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清楚公共行政学的形成和发展。1845年法国科学家安培提出建立一门管理国家的科学的设想,被认为是行政学产生的胚胎;1887年美国的威尔逊总统发表《行政之研究》主张政治与行政分离,明确提出将行政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1926年美国出版了怀特的《行政学研究导论》、威洛比的《公共行政学原理》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形成。(2)要清楚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知道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和区别。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兴起了一场公共行政改革运动,这场改革被称为:“重塑政府”“再造公共部门”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公共管理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公共管理学以研究公共管理的问题为核心,融合了相关学科的知识,突破了传统行政学的学科界限,涉及了以往行政学所未涉及的许多领域和主题,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第二章 公共管理的主体及其行为特征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据公共管理理论,政府虽然是专门的公共管理机构,但却不是惟一的机构。在政府之外有着自治和半自治的公共管理机构来承担公共管理的职能。随着公共管理职能的转移,政府则更多地侧重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监督,政府对公共权力的垄断也将被打破。

2.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能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建立并维护社会和市场秩序;(2)提供公共物品及基础服务;(3)调控宏观经济并保持稳定;(4)进行收入和财产的再分配;(5)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

3.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的转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改变管理理念,为全社会提供服务;(2)改革企业制度,实现政企分开;(3)加强法制建设,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体系;(4)实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发展;(5)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

4.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陷,而无法使资源配置的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这一理论对人的假设,包括政府公务员,都是经济人假设。由此,这一理论认为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以看成是经济行为。政府行政过程中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判断得到质疑。 政府失效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1)单纯依靠市场和过多依靠政府干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两者互相制约、协调,才能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2)既然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管理和干预,就必须明确界定政府管理的范围、权限,同时积极培育、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自身而不是靠政府去发挥作用。(3)在进行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体制的改革的顺利进行。(4)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5.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还不够发达,目前我国的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体主要由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构成。自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为非政府公共组织的提供了发展的空间,非政府公共组织得到了快速地发展。非政府的基本特征是有:非政府性;公益性;正规性;专门性。非政府公共组织活动的特点具有:广泛性、针对性和中介性。 6.形成非政府公共组织与政府组织的良性互动主要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精简政府机构,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合理局面。(2)改变非政府组织建立的方式,由下而上的建立公共组织。(3)营造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氛围,并逐渐形成社会机制。

7.公共管理主体已呈多元化的趋势,公共管理者的角色发生着深刻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现代

公共管理者提倡全新的理念。主要体现在:由以权力为中心转向以道德为核心;由以控制为目标转向以服务为宗旨;由一元治理模式转向多元治理模式。 第三章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与评估

1.政府进行公共管理主要是应用公共政策的实践过程,也就是通过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等过程的管理。公共政策是指一定的政治实体在特定的环境中,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公共政策的特征有:(1)利益的选择性;(2)目标的指向性;(3)权威的约束性;(4)功能的多极性;(5)动态发展性。公共政策的类型可分为:元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

2.政策规划的主体主要包括执政党、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其他机构。政策规划的原则是:公正原则、受益原则、系统原则、权变权责和优化原则。政策规划的程序是:确定目标方案、拟定政策方案、评估政策方案和择优政策方案。

3.政策执行是指执行主体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从传统的行政理论出发,强调行政组织的集权和有层级,认为上级负责制定政策,下级负责执行政策。从政府的政策决定出发,考察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实现时间、实现效果等问题,并分析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之间的关系,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自上而下理论模式也表现出了较大的缺失。(详见教材96页)自下而上的理论模式则认为政策执行机关应有一定的自主空间,重视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的互惠和沟通。重视执行过程中机关组织间的互惠性与裁量权,重视彼此意见的沟通与交流是值得肯定的,但与自上而下的模式相比则过多地重视了边陲而忽略了中心。更为恰当的公共政策执行模式是:吸收以上两个理论模式的长处,针对具体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4.公共政策的合法化包括政策的合法性和政策的法律化两个层面的问题。政策的合法性要解决的是政策的制定程序及内容要符合宪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政策的制定符合法定的程序,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民主化要求,没有程序的保证,政策就可能成为极少数人的个体行为,使政策失去民意。除程序合法外,政策的内容也要合法,即要符合现行政治法律结构,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政策的法律化要解决的是政策立法问题。政策的法律化包括制定、修改、废止、补充、认可、审查法律等活动,由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及部分司法机关来完成。 5.公共政策的评估障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在制定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目标模糊、分散、冲突等现象,给政策评估带来困难。政策效果的多样性。由于影响政策效果的因素很多,有时难以预料政策效果的真正性质,因而,政策评估的准确性常常受到限制。政策资源的阻滞性。政策资源从广义来讲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多方面的资源,这些资源都可能影响政策评估的效果。政策问题的复杂性。政策是针对政策问题制定的,政策问题是极其复杂的。一个政策问题可能包含另外的未被发现的政策问题,不同的政策问题又可能相互交织。政策问题的复杂性给政策评估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6.政策评估是指政策评估专业人员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方案的内容、执行情况、执行结果的估计与评价。其特点是政策评估是对目标价值的评估;是依据事实的评估;是对政策实施过程的评估。其功能是:有利于提高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有利于促进政策的实施进程;有利于检测政策实施的效果。

7.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是事实标准和价值标准。其主要障碍是: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政策效果的多样性;政策资源的阻滞性和政策问题的复杂性。 第四章公共组织管理

1.公共组织是指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的,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社会组织。公共组织可分为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公共组织。其基本特征是政治性;社会性;权威性;法制性和系统性。

2.公共组织结构的类型可一般可分为:直线式;职能式;直线---职能式;矩阵式四种结构。 3.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研究表明,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某一特定规模的行政组织内呈反比关系。管理层次多,则每一层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窄;反之,管理层次少,则每一行政机构的管理幅度就宽。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直接影响着组织的结构。管理层次多、管理幅度窄的行政组织结构呈高金字塔型,是“尖型结构”;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宽的组织结构则呈扁金字塔型,是“扁平结构”。不同形态的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功能特点。

4.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因素主要有环境、技术、目标与价值观、管理职能的变化、组织成员的心理、专家意见等。公共组织变革的过程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对变革的认知;对组织现状的诊断;对变革目标和方案的确立;变革方案的实施。

5.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主要来自(1)人们的认知,即人们对组织变革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态度;(2)利益分配;(3)变革所需付出的成本;(4)组织的惰性;(5)变革的不确定性。消除公共组织变革的阻力的基本对策是:(1)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2)尽心设计变革方案,加强宣传力度;(3)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4)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5)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6)强化革新行为;(7)必要的折中妥协;(8)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9)妥善安置因改革受到冲击的人员。

6.未来公共组织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1)功能的分化与重合;(2)结构的扁平化;(3)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4)工作方式的弹性化;(5)工作单元的团队化;(6)组织系统的开放化;(7)管理取向的人性化;(8)管理机制的市场化;(9)组织的虚拟化。

第五章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1.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宏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是针对的是对整个公共组织系统。微观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每个具体的行政组织、政府工作部门,依法对本部门内现实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与管理的活动及其过程。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基本精神是:(1)确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2)注重组织的整体效益、群体目标和团队精神。(3)在管理原则上既强调个人又强调集体。(4)在管理方法上既强调理性又强调感情。(5)在领导方式上既强调权威又强调民主。(6)在管理实践中既强调能力又注重资历。

3.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有:(1)人力资源的获取。(2)人力资源的发展。(3)人力资源的激励。(4)人力资源的维持。(5)人力资源的研究。

4.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是(1)公开考试,择优录用;(2)严格考核,根据功绩晋升。(3)政治中立,职务常任。(4)人事分类,依法管理;(5)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5.对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改革与探索应明确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传统人事制度的弊端和不足。其主要表现为:(1)“国家干部”的概念过于笼统,缺乏科学分类;(2)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管人与管事脱节;(3)管理方式陈旧单一,阻碍人才成长;(4)高度集中单一的管理体制,阻碍了竞争机制发生作用;(5)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机制缺乏法治规范。二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确立和基本内容。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1993年8月颁布,1993年10月1日起实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对公务员的进入、管理和退出等环节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对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公务员的监督也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三是我国公务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对此我们还应不断改进和完善。

6.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基本精神表现为:(1)功绩主义的精神。即以成绩和能力作为公务员任用和晋升的标准。(2)法治主义的精神。即实行法制化的人事行政管理,做到一切有法可依、依法办事。(3)人本主义的精神。即明确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发展。在制度建设上,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4)市场主义的精神。即合理运用市场法则,重视人才的竞争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人才成长环境。(5)分权主义的精神。即转变人事主管机构人事权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与职能部门合理划分人事管理权限,发挥用人部门的积极性。 第六章公共财政管理

1.公共财政管理是政府对国家财政收支分配活动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等管理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财政预算与决算、预算会计、政府审计等内容。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职能;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和稳定经济职能。

2.我国财政领域的改革是从国家财政模式向公共财政模式的转变。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其主要表现为:对财政支出的规范;政府财政职能的转变;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财政的法制化。

3.国家预算的原则是:完整性原则;统一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公开性原则;年度性原则。 4.政府审计是政府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有效益的专业性活动。其重要作用表现为:政府审计是加强财政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政府审计是维护财经纪律,保护国家资产不受侵犯的重要手段;政府审计是完善国家财经制度,促进财政管理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第七章信息资源管理与电子政务

1.政府是最大的信息拥有者,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对政府来讲,最重要的就是政府信息的公开。其主要意义是:(1)保证政府决策公正,遏制行政腐败。(2)促进公民参与行政,保障公民知情权。(3)简化行政运作环节,提高服务质量。

2.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决策功能,将相关的各种内、外部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分析、加工、存储、整理和传播的系统过程,其作用是用于管理决策,提高管理效能。管理信息系统一般由四部分组成,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管理者、信息使用者。

3.管理信息系统强调的是“事物的处理”,而决策支持系统是强调的是“决策活动”。具有更多的分析功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以管理学、心理学、运筹学等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工具,以提高管理者决策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支持非结构化问题决策的管理信息系统。

4.电子政务是指政府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政府的管理和服务转移到网络上运做和完成,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的制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为社会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服务。主要包括(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3)建立网上服务系统,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即“电子政务”;(4)将电子商业用于政府,即“政府采购电子化”。其积极作用表现为:(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2)扩大公民参政渠道,更新参政技术手段;(3)提高政府运做透明度,促进公共管理公开。

5.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对政府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缺少心理和理论上的准备;(2)国家对政府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明确的指导;(3)政府信息化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4)政府信息化建设与政府实际工作有分离;(5)网络安全问题;(6)信息资源的开发质量不高;(7)人员素质问题。 第八章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1.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设定统一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帮助管

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其结果与目标符合的程度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过程一般包括:绩效评估、绩效衡量和绩效追踪。绩效管理的特点是:(1)讲究结果导向;(2)注重组织绩效;(3)重视动态管理;(4)强调战略管理;关注系统管理。

2.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绩效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标准和程序,对行为主体的业绩、成就和实际作为做尽可能准确的评价。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是提供公共组织绩效方面的信息,鼓励和促进单位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公众监督,还可以诊断组织中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而推动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

3.绩效评估的标准主要有经济标准,主要是指投入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描述;效率标准,即指投入与产出之比,费用与效用之比,开支与收入之比,代价与收益之比。效果标准,通常是指那些难以量化的公共服务实现目标的程度,如福利状况的改变程度,使用者满意程度等;公平标准主要指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时所应体现的平等性,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能够感到公平的待遇;责任标准是指政府的一切公共管理行为,都必须符合公民的意志、利益和需求,都必须对公民承担责任。

4.用户满意原则认为公共部门是为公众而设立的,因此评价公共部门绩效优劣,不仅看它投入了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主要是考察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只有当公共服务能满足其用户的需要并为用户所接受时,才是有绩效的。在公共管理中倡导用户满意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改变传统上公共部门的权威心态和公共部门为尊的状况,为公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坚持以服务对象满意度测评公共管理活动的绩效,首先,必须明确公共管理的具体服务对象,即明确用户的含义;其二,要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结构;其三,要建立与用户(公众)之间的长期互动关系。

5.公共部门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大致可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评估分析与衡量。第一,税负水平。社会团体、企业、公众以纳税形式为自己消费公共服务而向政府付费。于是,在同等程度的公共服务下不同的税负水平,或者在相同的税负水平下不同程度的公共服务,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自然也会有高低之别。第二,受益程度。政府行政的根本目的是要对社会、企业、公众实现其自身所设定利益有所助益。因此,社会公众从行政服务中的受益程度应是衡量满意程度的核心指标。第三,投诉申诉。投诉申诉数量的多少、比率的高低,可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政府行政绩效的优劣。第四,工作效率。效率虽然不宜作为政府绩效的综合性评价尺度,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政府某项具体工作如开会、验审、审批、事务处理之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和实用性。 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伦理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伦理化的必然性?主要有以下几点:(1)公共管理是公共领域的管理,无法放弃对价值问题的关注,公共领域的特点决定了走伦理化之路是公共管理发展的唯一正确的方向。(2)公共管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固然重要,但如果片面地追求科学化、技术化,忽视公共管理的伦理化,则会导致公共管理的畸形发展。(3)政府无法在政治与经济职能之间寻求平衡,必须走公共管理伦理化的道路。政治、经济、伦理应当是三位一体的管理职能,而伦理职能是最终的发展方向。

2.公共管理中的伦理,首先是指公共管理伦理中的制度伦理。因为个体的伦理是有限的,公共管理者的腐败行为难以避免。而制度的伦理是深刻、广泛和稳定的,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它可以引导和规范公共管理者的行为,对其权力加以制约,对公民的利益加以保护。其二,公共管理中的伦理应强调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定位。这是因为制度伦理虽然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但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周详地解决社会和公众的复杂问题。公共伦理制度必须得到公共管理者个体道德的支持。公共管理要求公共管理者摒弃个人利益,维护公共利益,能够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发生冲突时,选择公共利益。

3.公共管理伦理是指公共管理过程中被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准则,这些准则不受不同文化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尊重、诚信、公正、廉洁、负责、民主、程序正当等价值取向,这些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职业特点所要求的。公共管理伦理的主要内容有:(1)公共管理理想;(2)公共管理态度;(3)公共管理义务;(4)公共管理技能;(5)公共管理纪律;(6)公共管理良心。 4.公共管理伦理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导向功能。即公共管理伦理是公共管理主体共同认可与遵循的价值标准,代表社会的道德主流。规范功能。即公共管理的伦理对公共管理主体及社会行为具有规范的作用,在舆论、信念等方面形成评价标准。效益功能。注重公共管理的伦理建设,对提高公共管理效益具有重要作用。

5.公共管理责任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法律、政策、道德等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公共管理客体所承担的义务。公共管理的责任机制有:行政控制机制。主要表现为行政监督权、行政监察、审计、行政复议等职能的发挥。立法控制机制。主要表现在质询权、调查权、弹劾权、不信任表决权等方面。司法控制机制。对政府来说,主要体现在诉讼责任和侵权赔偿责任两方面。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六:公共管理学答案

(3)目标指向性

一、填空 (4)权威约束性 1、公共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学 (5)功能多极性 2、公共组织 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利益 公(6)动态稳定性 共权力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3、罗伯特 达尔 赫伯特 西蒙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 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 公益性 正规性 6、公共权力 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 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 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 政策分解 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 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 (3)正规性 (4)专门性 (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 (2)利益选择性 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利益集团 (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 (2)受益原则 (3)系统原则 (4)权变原则 (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组织。 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解决。 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 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在外部管理。 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 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40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的缺位是(3)权威性 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4)法制性 现了真空。 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能(5)系统性 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 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P124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 本对策。P90 五、案例分析 略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社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 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 事务官 8、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 “公共” 11、资源配置 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6C 7C 8C 9B 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5 (1)政治性。 (2)社会性 (1)职能目标原则 (2)完整统一原则 (3)精干效能原则 (4)法制原则 (5)职、权、责一致原则 (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P126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以外延为主的变革侧重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5A 激进式的变革也成突变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改革组织系统,使原有的组织形态实现较大的转变。这种类型的改革,雷厉风行,行动迅速,容易造成较强的社会心理震动,对改革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渐进式的变革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个实现改革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性的调适,最终实现改革的总目标。这种类型的改革,一般表现为较长时间跨度的、较缓慢的、连续性的变化变化的量和质都较小,对社会的震动较小,不能及时触及公共组织的实质问题,

因而见效较慢。

4、简述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P134

第一,功能的分化与重合

第二,结构的扁平化

第三,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

第四,工作方式的弹性化

第五,工作单元的团队化

第六,组织系统的开放化

第七,管理取向的人性化

第八,管理机制的市场化

第九,组织的虚拟化

5、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P148

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取

第二,人力资源的发展

第三,人力资源的激励

第四,人力资源的维持

第五,人力资源的研究

6、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P156

第一,确立组织目标

第二,收集信息

第三,预测供需

第四,编制人力资源规划

第五,实施与评估人力资源规划

7、简述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点。P175

第一,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第二,严格考核,功绩晋升

第三,政治中立,职务常任

第四,人事分类,依法管理

第五,专业培训,素质更新。

8、简述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能。P194

(1)资源配置职能。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选择提供某种消费品,并为之提供资金的职责和功能。

(2)调节收入分配职能。指政府为了为了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而对市场经济形成的收入分配格局予以调整的职责和功能。

(3)稳定经济职能。是指政府具有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职责和功能。

9、简述国家预算的原则。P203

第一,完整性原则

第二,统一性原则

第三,可靠性原则

第四,公开性原则

第五,年度性原则

10、简述政府审计的程序。P213

(1)检查阶段。向被审计单位发出审计通知,开始审计检查。

(2)报告阶段。审计人员对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后,应当向其所属的审计机关提出审计报告。

(3)执行阶段。被审计单位应当执行审计决定,将应当缴纳的款项缴入专门账户,将依法没收的违法所得和罚款,全部上缴国库。被审计单位或协助执行的有关主管机关应当将执行情况书面报告审计机关。审计机关应当检查审计决定的执行情况。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分析公共组织变革的动力与阻力,并阐述消解其阻力的对策。P128-P130

A、动力

第一,环境。组织的变革常常是由其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引起的。

第二,技术。主要指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办公自动化技术。

第三,目标与价值观。公共组织的目标是其价值观的反应和真实体现,价值观则是其组织的灵魂和理性支撑。

第四,职能。管理职能是公共组织存在的基础,是确定赋于公共组织何种权利责任、机构设置、职位安排等内容的根本依据。因此,管理职能的变化必然引起公共组织结构的变化。

第五,组织成员的心理。组织成员的心理,尤其是组织成员的动机、愿望、态度以及与之 一致的群体效应对组织变革具有推动作用。

第六,专家。专家不一定是组织的正式成员,也不一定拥有固定的职权,但他们丰富而优越的系统知识、理论和方法,有助于他们对组织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途作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而这些正是变革所必需的。由于他们的介入和帮助,公共组织的变革往往变得比较清晰和容易。因此,专家是推动公共组织变革的特殊动力。

B、阻力

第一,认知。人们对公共组织变革的目的、机制和前景的理解和看待有时差别很大,其结果可能导致基于理解不清或理解混乱而抵制、干扰变革。

第二,利益。从实质上说,公共组织的变革,意味着组织内权利、利益和资源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必然会触动某些人的切身利益,进而形成不满和阻力。

第三,成本。任何组织的变革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入大于收益,改革的发展就难以继续进行。

第四,组织惰性。公共组织的成员是独此一家的专业人员,他们在本质上趋于僵硬、保守、墨守成规、动作缓慢。而变革的本质就是对既定模式和习惯的一种否定,因此容易受到组织惰性的抵制和阻挠。

第五,变革的不确定性。公共组织变革的复杂性,人们很难在变革付诸实践之前证明改革是有益的,更难对自己从变革中获得的预期收益进行精确计算,这容易使人们产生不安心理,对变革产生疑虑,进而形成消极态度和抵触性行为,妨碍和制约变革的顺利进行。

第六,习惯性。当变革试图改变公共组织成员的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理性的感情震荡,使他们失去公正的判断变革的客观尺度,或者招致他们下意识的不良反应,产生抵制态度。

C、消解阻力的对策。

第一,客观分析变革的动力与阻力的强弱。采取措施,增强支持因素,消弱消极因素,推动变革前进。

第二,精心设计方案,加强改革宣传。消除人们的误解,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改革方案。

第三,进行人事调整,做好组织保证。从宏观的组织体系上保证未来的改革能顺利进行。

第四,提高普通工作人员对组织变革的参与程度。从而尽量降低组织变革的阻力。

第五,正确运用组织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里。

第六,强化革新行为。对表现出新态度、新行为的团体和个人给予积极的宣传和充分的肯定。

第七,折中妥协。在实际过程中,多数变革都存在这种现象,只是这种妥协的程度不同而已。

第八,提高领导者的自身素质,完善领导行为方式。

第九,妥善安置因改革而受到冲击的人员。

2、谈谈你对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特性的认识与理解。P152

(1)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有思想感情,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

(2)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人力资源是在身份资源,其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

(3)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任何人力资源的成长和发展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 (4)人力资源的时效性。人力资源在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5)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6)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的自身的特殊性 a.政治性 b.道德性。

3、谈谈你对我国公务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P180

a.义务与权力。国家公务员作为公民,享有和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并且与国家行政机关建立起一定的义务与权力

b.职位分类,录用和聘任。

c.考核,职务任免,升降奖惩。

d.薪酬保障。

e.培训,交流与回避。

f.辞退,辞职和退休。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社会主义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制度,他继承了党和国家干部人事制度的优良传统,同时也借鉴了西方国家的一些科学管理的办法。

五、案例分析。 略。

公共管理学作业3

一、填空题:

1、数据,信息接收者

2、欧洲

3、知情权

4、经济绩效,社会绩效,政治绩效

5、绩效评估

6、方向标准,优化标准

7、政府自身,社会组织,公民个人

8、用户满意原则 9、道德定位

10、公正原则,效率原则,人本原则

11、公共管理主体

12、回应性,负责性

13、行政控制,立法控制

14、诉讼责任

二、选择题

1A 2B 3C 4D 5C 6B 7D 8C 9B 10C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信息资源及其管理的基本内容。P227

政府信息资源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决策信息 (2)服务信息 (3)反馈信息 (4)政府之间交流信息

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除包括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外还应包括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有关的决策、计划、预算、组织、指导、培训等活动,特别是与信息内容及其相关资源相关的人员管理、设备管理、资金管理和技术规范、标准的管理。

2、简述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P240

问题:(1)信息公开主体的工作不到位。 (2)信息公开的时效性差 (3)信息公开的方式上存在问题

对策:(1)加强责任意识、转变观念

(2)明确职责,落实行动

(3)规范行为,依法行动

(4)加强网站建设,提高效率

(5)加大宣传力度,动员公众参与

3、简述电子政务的主要作用。P243

(1)拓展政府服务空间,优化政府服务手段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七:第六章 公共事业管理的一般过程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八:公共管理学2

公共管理学练习题

第二部分(第4~6章)

一、名词解释

1、行政手段

2、中介组织

3、非营利性机构

4、目标管理法

5、拟订方案

6、方案抉择

7、合同出租

8、政府采购

1、行政手段——各级政府机构凭借上下级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对社会进行管理的各种方法和途径。

2、中介组织——在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各类组织。

3、非营利性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

4、目标管理法——使每个时期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标明确化的方法,这些具体目标必须始终与项目的最终目标相一致。

5、拟订方案——对决策目标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假设、推理和判断,为实现决策目标而准备一系列行动方案的过程。

6、方案抉择——领导者在对智囊团制订的多种备选方案进行全面的对比和评价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一个最满意方案的工作。

7、合同出租——把公共服务的一些工作任务推向市场,由公共管理机构确定某种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然后对外向私营部门或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的承包商接与公共管理机构签订的供给合同提供公共服务。

8、政府采购——各级政府及其所属机构为了开展日常政务和活动,或为公众提

供公共服务的需要,在财政的监督下,以法定的方式、方法和程序,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从国内外市场上为财政开支单位统一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行为,其核心是统一购买、公开招标。

二、简答题

1、政府职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

2、20世纪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第三部门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

4、公共管理决策中拟订方案需要遵守哪些原则?

5、公共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6、公共管理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7、什么是公共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8、公共服务的付费制有那些优点?

1、政府职能转换的实质是什么?

答: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社会活动中固有的功能。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掌机构,其基本职能就是维持、处理社会事务。政府职能转换既不是取消政府职能,也不是削弱政府职能,其实质是政府职能的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即政府职能重心由政治统治转向公共管理,管理方式由行政手段为主转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

2、20世纪以来政府职能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20世纪以来,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全面广泛的干预,使政府公共职能越来越重要,政府的公共管理成为整个社会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政府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机构。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领域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其中经济职能的扩大尤其突出。政府职能的重心由政治统治职能转向公共管理职能。

3、第三部门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正规性。中介组织必须是合法注册的具有常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并开展经常性活动的组织。(2)非政府性。中介组织必须是非政府的、私人的或民间的组织,在组织机构上与政府相分离,不承担政府职能,理事或董事会

的成员不应由政府官员担任。(3)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设立中介组织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是为社会提供专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4)奉献性。中介组织所从事的行业大都是营利性机构一般不涉足的领域,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使人们对这些中介组织的信任度大大高于营利性机构。(5)专业性。中介组织越来越承担专业性的工作,对工作人员专业水平要求高,员工的提升标准不是看他为组织创造了多少利润,而是看他们专业水平所达到的层次。

4、公共管理决策中拟订方案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拟订方案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1)目的性原则就是拟订备选方案时必须对准决策目标。即拟订方案时是有目的、有意识地针对目标,针对为解决问题所确立的目标,而不是盲目的、无意识的。(2)可行性原则就是要求拟订方案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决策环境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科技能力、时间、后果这样一些主客观条件以及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变化;对方案进行深人分析,对后果进行准确评估和论证,从而使方案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并有最大成功的可能。(3)整体详尽性原则就是要求拟出的方案应当包括所有实际上可以实施的方案。也就是所有通向目标的途径不能遗漏。(4)互相排斥性原则就是指所拟订的各个备选方案的内容应各自独立、相互排斥,不能只有形式上的不同而无实质上的不同。

5、公共管理方案的实施需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答:公共管理运作方案的实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这主要是为公共管理原作方案的贯彻落实做先期准备工作,创造必要的主客观条件。(2)落实阶段。一旦公共管理运作方案实施的准备工作就绪之后,就应着手于具体的落实。(3)评估阶段。公共管理运作方案落实之后,应对整个活动过程及其效果进行检查和评估,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方案实施工作提供借鉴,同时也对方案本身的正确与否加以检验。

6、公共管理方案的修正有可能产生哪些副作用?

答:(1)它可能会影响到公共管理机构的形象或声誉,因为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方案的多变性,如果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就容易使人们怀疑方案制定者和决策者的能力。(2)它会影响方案实施的进度和效率。假若方案决策正确,实施中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修改和补充,这就无疑会减少方案实施的障碍,加快实施

速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反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这种进度。(3)从经济角度看,方案修正在一定程度上会浪费社会资源,使人力、物力、财力产生不必要的多余支出。(4)方案修正会对人们的信心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方案修正过多,人们对新方案的可靠性和可持久性会产生动摇,持某种怀疑和观望态度。这会使新方案的执行和贯彻效率受到限制。

7、什么是公共管理方式的市场化?

答:公共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就是在公共管理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公共管理机构的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组合,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管理能力。

8、公共服务的付费制有那些优点?

答:对于一些公共服务采取收费的方式,其目的是通过付费方式把价格机制引入到公共服务中来。从理论上讲,付费制具有一些特定的优点:第一,它能够克服免费提供公共服务所导致的对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浪费;第二,它有助于协调对公共服务享受方面的客观差别;第三,它可以使价格真正起到信号灯的作用,从而使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得以良好运行;第四,它可以增加财政收入,解决一部分财政支出的不足。

三、论述题

1、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否意味着削弱政府的作用?

2、为什么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更多地发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

3、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4、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特征是否意味着它们为社会提供服务时不能收费?

5、为什么公共管理决策只能遵循满意标准?

6、为什么公共管理方案实施后的修正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7、公共管理方式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8、举例说明公共管理方式市场化改革是否会损害公共管理的目标?

1、政府职能的转换是否意味着削弱政府的作用?

答:政府职能的转换并不意味着削弱政府的作用,而是意味着政府职能的重心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管理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政府职能由以政治统治职能为主转向以公共管理职能为主,政府管理手段从以行政手段为主转向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政府职能的这种转换有利于在新的环境中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2、为什么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更多地发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作用? 答:法律手段的特点在于,它的制定和修改要经过一定的程序,具有最大的严肃性和连续性,它以国家权力作为后盾,具有最高的权威性和最大的强制力。更多地发挥法律手段的作用符合市场经济法制化的要求。经济手段是政府依据客观经济规律,用物质利益去影响人们行为的管理方法。经济手段的运用需借助于具体的经济指标和经济杠杆,这些指标和杠杆涉及到社会公众各自的利益必然引起即时的、充分的反映,而且对物质利益的反应更有真实性。

3、西方国家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践对我国有什么借鉴意义?

答:第一,传统的国有企业既缺乏内在的动力,又缺乏外在的压力,必然表现出效率低下等问题,造成国有资产的损失,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具有紧迫性。第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和市场化经营方式,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益。第三,国有企业改革应根据不同的条件和目的采用不同的模式。第四,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应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关系。

4、中介组织非营利性特征是否意味着它们为社会提供服务时不能收费? 答:中介组织中的非营利组织可以收费,在某些年度可能会获得一些利润,但该机构理事会成员不能分红,而且收入的盈余应当全部投入符合宗旨的事业之中。作为非营利机构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现有资源提供尽可能多而好的服务。一个非营利机构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其所提供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取决于其对社会公共福利的贡献大小。

5、为什么公共管理决策只能遵循满意标准?

答:公共管理决策的满意标准是指决策者在收集信息、拟定方案、选择方案和实施决策阶段都只能也只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意,去寻求绝对的最优不仅是徒劳的,也是不可能的。公共管理决策之所以只能是满意标准:首先,人们的认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九:《公共管理学》第一次平时作业

一、简答题

1、公共管理的内涵是什么?

公共管理的含义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永远的公共权力,为有效的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其要点为:1、公共管理的主题是公共组织;2、公共管理的客厅是公共事务;(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4)公共管理过程是公共权力的运作过程。

2、公共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目的不同。公共管理是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主要给特定社区的人们提供非营利性的产品或服务,其目的是公益性的;企业管理主要是通过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服务,以营利为目的。(2)限制因素不同。公共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都受到法律的限制,企业管理则不同,法律在其活动中仅仅是一个外部制约因素,它的原动力就是为了追求高额利润。(3)物质基础不同。公共管理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源于税收和发行债券,是公共的,必须公开化;而企业管理中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主要来自于投资的回报,来自于所获得的利润,不需要公开化。(4)管理人员选拔方式不同。公共管理人员是选举或任命而产生的,主要依赖于政治才干和政治倾向性,有职业化、终身化的趋向。(5)绩效评估不同。公共管理评估的主要指标是行为的合法性、公众舆论好坏、减少各种冲突的程度、公共项目的实施与效果、公共产品的数量及其消耗程度等,偏重于社会效益;企业管理的评估指标主要是销售额、净收益率、资本的净收益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程度、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偏重于经济效益。

3、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哪些职业能力?

答: 当代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职业能力:

1、 管理认知能力

2、 管理诊断能力

3、 管理决策能力

4、 人际沟通能力

4、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非政府性(2)公益性(3)正规性(4)专门性(5)志愿性

5、我国非政府公共组织的主要活动领域有哪些?

(1)环境保护(2)扶贫救困(3)社会公益

二、论述题

如何理解政府失效理论?

论述要点:(一)政府失效论及其表现:政府失效也称政府失灵,是指由于政府主体和机制等方面存在本质上的缺失,而无法使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佳的情景。其主要表现及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公共政策失效;2、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4、寻租及腐败。

(二)政府失效论的启示: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点:第一,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市场失灵;第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政府的适当管理和干预;第三,在经济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第四,加强各项法律、法规的建设,使政府的决策过程和管理过程都能纳入正常的监督系统或机制之中。

三、案例分析题

人民的关切就是政府的责任

对群众关切的问题,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一一作答,体现了人民政府、责任政府的勇于担当。

每一分钱都必须对人民负责——亿万人民关注的巨额投资用在哪里、怎么用,报告强调“政府投资必须用在应对危机最关键的地方,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我们的每一分钱都来自人民,必须对人民负责”,“要确保监管到位,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情真意切的表态温暖人心。

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产品质量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人民迫切要求严打伪劣产品,强化市场监管。报告提出了今年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的主要工作任务,说到了百姓心坎上。

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上千万失业农民工、600多万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牵动百姓心。今年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从5方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和灾区劳动力都在政府关心和帮助的范围内。报告还提出改善就业信息发布、职业培训等就业公共服务,百姓想到的,政府都想到了。

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人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因素。报告从重点抓好五个方面部署今年教育工作,突出体现了教育优先原则。落实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标准等一系列措施,回应人民关切,让人看到未来。

坦诚面对人民,倾力改善民生,经济发展陡遇困难之时的政府工作报告,让人信心倍增。人民大会堂里响起的阵阵掌声,表达了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与期待,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与憧憬。

1、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解与认识。

2、结合案例,说明我国政府在职能转变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其走向。

1、 科学发展,凝聚人心(能够使我们国家在比较长的时间,保持经济社会较好的、比较高质量的发展)。

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话题,一直位居“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在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百姓民生,于细微处体现着政府对百姓民生问题的关切。P37(12345)

要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以改革促进和谐稳定,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宁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2、以上几点问题涉及民生、关系全局。报告很平实,很务实,也很振奋人心。

每一分钱都必须对人民负责;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千方百计促进就业;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更多的是p37(1、2)p39

公共管理过程是运作_____的过程。( )篇十:2011公共管理学答案

最新公共管理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公共管理活动 公共行政学

2、公共组织 社会公共事务 公共利益 公共权力

3、罗伯特 达尔 赫伯特 西蒙 新公共行政学

4、限制政府干预 主张政府干预

5、非政府性 公益性 正规性

6、公共权力 公共社会

7、政治实体 行动方案和行动准则

8、调节性 自我调节性

9、政策宣传 政策分解 物质和组织准备

10、事实 价值

二、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6B 7A 8D 9B 10D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公共管理的内涵?P2

所谓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组织运用所拥有的公共权力,为有效地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组织

(2)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的过程是公共权利的运作过程

2、政府职能演变经过那几个阶段?P34

(1)限制政府干预

(2)主张政府干预

(3)对政府职能的重新思考

3、简述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及政府失效的几点表现?P45

政府失效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对人的“经济人”的假设。即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而且每个人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府公务员也不例外。由此看来,在政治决策过程中,人的一切行为都可看成是经济行为,而使“政府政治过程的目的肯定是增进公共利益的假设”受到质疑而不得不被放弃。

(1)公共政策失效

(2)公共产品供给的低效率

(3)内部性与政府扩张

(4)“寻租”及腐败

4、简述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基本特征。P49

(1)非政府性

(2)公益性

(3)正规性

(4)专门性

(5)志愿性

5、公共政策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P71

(1)公共性

(2)利益选择性

(3)目标指向性

(4)权威约束性

(5)功能多极性

(6)动态稳定性

6、简述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和基本原则。P84

公共政策规划的主体是指参与政策方案设计与研究的所有机构和人员。

(1)执政党

(2)立法机关

(3)行政机关

(4)利益集团

(5)大众传媒

政策规划的原则是指政策规划需要遵循的基本准则。

(1)公正原则

(2)受益原则

(3)系统原则

(4)权变原则

(5)优化原则

7、分析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相关因素。P97

(1)政策本身的因素:一项可以有效执行的政策依赖于政策的质量。政策的质量主要通过政策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来衡量。

(2)政治因素:第一,政治体制影响政策的执行。第二,;利益格局也会影响政策的执行。

(3)行政因素:行政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执行机构,政策执行人员的素质和政策执行所需要的各种资源

(4)沟通因素: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政策的理解会影响执行的结果。

四、论述题

1、如何理解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特征?P14

第一,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统一,重在公共利益。

第二,政府组织与其他公共组织统一,重在政府组织。

第三,社会问题管理与资源管理统一,重在问题解决。

第四,结果管理与过程管理统一,重在结果管理。

第五,管理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统一,重在公平。

第六,公共组织的外部管理与内部管理统一,重在外部管理。

第七,服务管理与管制管理统一,重在服务。

第八,管理制度与技术统一,重在制度创新。

2、分析转型期我国政府职能转换中存在的主要问题。P40

(1)政府职能的越位和错位。政府职能的越位,主要是指政府干了不该干的事情和管了不该管的事情,过多的参与了本来可以通过市场进行的私人产品的生产与供应。这样,既破坏了市场机制的有效性,也消弱了政府的正常职能。

政府职能错位,主要是指政府内部发生的职能混乱现象,即你干了我的事,我越了你的权。

(2)政府职能的缺位和不到位。政府职能的缺位是指本来应该由政府生产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却没有充分尽职尽责,甚至在某些公共领域出现了真空。

政府职能的不到位,主要是指一些政府的职能只能体现在文件上、书本和口头上,而在实践操作和执行中远远没有实现。

3、分析公共政策制定民主化、科学化的必要性和基本对策。

必要性:一、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政策要表达公共意志,维护公共利益,这就需要更好的了解公共需求,利用公众的智慧,体现在公共政策制定上,就是要鼓励和保障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参与。

二、个人认识的局限性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个人受价值观、知识结构和具体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认知上是具有局限性的,这种局限性可能会造成公共政策制定的失败。这就要求更多的人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用自己的优势对个人局限性进行补充,通过利益博弈削减认识的局限。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的趋势更为明显。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增强,这种利益取向都被诉诸公共政策,这就形成了公共政策制定主体的多元化,使得政府必须对于公民的这种积极性加以引导。四、公共管理职能部门的转变要求公共管理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 基本对策:一、树主现代化的公共决策观念。

二、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的系统机制。

三、推进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科学化的法治建设。

五:近期网上和一些报刊都报道了我国超生现象。如:《超生现象挑战我国16亿人口上线····》一文中指出我国“超生人口”的比例,某些省在12.5%至18.5%间,有的省达到20%~30%。同时出现一种倾向:富人子多。对一些强化经济调节手段,提出提升二胎“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标准——对制药交媾了“社会抚养费”,就可生二胎,引起争论。

你如何看待以上这些情况?请根据上述案例结合政策规划的原则,谈谈你的想法和建议。

答:制定公共政策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比如:公正原则。也就是要兼顾政策相对主体的利益,不能以偏私去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成全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只有坚持公正的原则,政策规划才能被普遍认同。对“富人多子”使用经济调节手段,提高二胎“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显然是对穷人是不公正的。再比如:系统原则。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大,城乡差别明显,政策规划如果采取短期行为,急功近利,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纵向系统性;如果仅仅注意局部而不顾全局,则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横向系统性,从而影响政策规划的科学性,引起争论就不可避免。

公共管理学作业2

一、填空题

1、社会性 权威性 法制性

2、反比

3、结构及功能

4、外部环境的 原有的状态

5、“人力资本”

6、需求和供给预测

7、政务官 事务官

8、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9、公务员制度

10、“市场” “公共”

11、资源配置 稳定经济

12、预算的编制与审批 国家决算

二、选择题

1C 2A 3ABD 4ABCD 5A 6C 7C 8C 9B 10D

三、简答题

1、简述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P115

(1)政治性。

(2)社会性

(3)权威性

(4)法制性

(5)系统性

2、简述公共组织设计的原则。P124

(1)职能目标原则

(2)完整统一原则

(3)精干效能原则

(4)法制原则

(5)职、权、责一致原则

(6)人本原则

3、简述公共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和特点。P126

(1)以外延为主的变革和以内涵为主的变革。

以外延为主的变革侧重组织实体的外部规模和技术特征,其特点是易于实行、政治效应强,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其成果不易巩固。

(2)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和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组织结构为中心的变革着眼于公共组织的职能范围、权力体系、机构设置、人员编制以及管理层次与幅度的调整,是常见的组织变革模式,其主要目的是公共组织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以人为中心的变革则着眼于公共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等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其观念、态度的更新以及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人际关系的调整,从而达到提高组织效率的目的。

(3)激进式的变革和渐进式的变革

激进式的变革也成突变式的变革,主要是指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全面改革组织系统,使原有的组织形态实现较大的转变。这种类型的改革,雷厉风行,行动迅速,容易造成较强的社会心理震动,对改革的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渐进式的变革是指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逐个实现改革的阶段目标通过阶段性的调适,最终实现改革的总目标。这种类型的改革,一般表现为较长时间跨度的、较缓慢的、连续性的变化变化的量和质都较小,对社会的震动较小,不能及时触及公共组织的实质问题,因而见效较慢。

4、简述公共组织未来的发展趋势。P134

第一,功能的分化与重合

第二,结构的扁平化

第三,机构和人员的灵活化

第四,工作方式的弹性化

第五,工作单元的团队化

第六,组织系统的开放化

第七,管理取向的人性化

第八,管理机制的市场化

第九,组织的虚拟化

5、简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职能。P148

第一,人力资源的获取

第二,人力资源的发展

第三,人力资源的激励

第四,人力资源的维持

第五,人力资源的研究

6、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规划的程序。P156

第一,确立组织目标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下一篇: 条码趣事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