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一: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2004年4月史学集刊

CollectedPapersofHistoryStudiesApr1,2004第2期  No12 

・博士论坛・

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

易 兰

(复旦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33)

  摘 要:古希腊人在对自由的不懈追求中,折的变化:,,到强调社会生活当中

出判定,、完全退入到个人的内心世界当中。这一过程

、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问题上的态度变化,体现了古希腊人的心路历程,是开

启解读希腊文化之门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古希腊人;自由精神;自由观念

中图分类号:K54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559-8095(2004)02-0098-07

英国历史学家J.B.伯里在论及古希腊人的辉煌成就时,把古希腊人“精神的自由”视为“他们哲学

[1](P9)这不仅仅说明自由上的思想,科学上的进步,和政制上的实验”以及“文学艺术上的优美”的根据。

思想对古希腊社会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表明了古希腊人“自由”的复杂性:古希腊人的自由问题本身不是一种孤立的事物,它与希腊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知识水平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古希腊人自由思想的反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古希腊人正是借助行动的或意识的、主观的或客观的、现实的或虚幻的等等形式凸显出他们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本文试图对古希腊人各种自由观念的产生与发展作简要的阐释,以期展示古希腊人的自由精神。

古希腊人的自由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发展。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古希腊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矛盾也不同,其自由观念因此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特征。但是无论哪种自由都是受限制,并且“自由的

[2]第一个条件是生存自由……只要没有生存自由,那末不管有其他的什么样的自由,都不能算是自由”。

(P144)这种限制力量最初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自由”这一概念首先表达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自由与自然

古希腊人像所有同时代的其他族群一样,要生存首先必须面对的是自然的挑战,而“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

[3](P34)这种自然威力在希腊特殊的地理环境中体现得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

更加淋漓尽致:希腊山多平原少,可耕种的土地少且较贫瘠,大部分土地只适于种植油橄榄、无花果树和葡萄,少量的粮食作物的收成完全要依仗少雨的地中海式气候,生存所需的粮食大部分依赖从外输入。

收稿日期:2003-12-10

作者简介:易兰(1978-),女,湖南株洲人,复旦大学历史系2002级博士研究生。

—9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由于地势起伏不平,各地相互隔绝,陆上交通十分不便,虽然有众多的深水海湾,但是驾驶一艘划桨的船、靠一张简陋的风帆在爱琴海航行,无疑是一种很大的冒险———为希腊人提供便捷交通的大海随时会变成吞噬生命的恶魔。在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古希腊人要获取生存的自由是异常艰难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便构成古希腊人实现自由所要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自然条件下,古希腊人要求得生存、实现自由,唯一办法就是“消解”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必然过渡到自由。然而古希腊人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无法对自然威力形成科学的认识,因而他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掌握自然界的规律、从而改造自然界。他们又不甘心因此而臣服于自然的淫威、无所作为,于是便“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4](P113)以无所不能的自由思维创造出许多自然神,如地母该亚、夜神纽克斯、雷电之神宙斯等。借助这些自然神,古希腊人达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达到的“自由”:雷电之神宙斯能随心所欲地让天空忽而乌云密布忽而晴空万里;管辖海洋的波塞冬能在海洋上漾起巨浪、也能平息海上的暴风雨等。

随着希腊社会群体的发展,社会生活中的事物日趋复杂。这些事物对古希腊人来说,既是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的大事,也是维系正常生活中的难题与困惑,如战争的胜负、亲情伦常的判定、手工业技能的提高等等。古希腊人渴望解决这些问题,,,让自然神承担起调节社会事物责任。,,战神阿瑞斯、,在古希腊人的神话体系当中,神与人,还能与人结合,生育出近似乎神的英雄。在,神倾听了英雄在困境中的祷告后会伸出援手,而英雄总能在神的帮助下取得各种胜利。依据古希腊人的这种设想,控制着自然力、社会力的神也就成了人类的保护者,神的职责变成了守护人类;而人类也可以借助与神的交往而影响到神的决定与行动,从而改善自己的处境。通过这种心灵上的自由想象,古希腊人将面目可憎的自然、社会力量转变为自身所能触及甚至能够控制的神祗体系,从而在精神层面上为自己获取生存的力量设定了一个乐观、自信的平台。

借助这些神祗体系,古希腊人一方面表达了对强大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不屈服,从而在精神层面上实现了自由;另一方面古希腊人也由此获取了极大的勇气与精神力量,从而积极地改造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古希腊人始终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存所遇到的困难,神祗体系仅仅只是精神上的一种安慰与依靠,古希腊人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由的追求与捍卫。反映在神话体系当中,就是古希腊人从来没有将神祗想象成是不受任何束缚、绝对自由的,神也有其抗争与痛苦。无论是普通人、半人半神的英雄,还是强大的神本身,都受制于不可抗拒、不可认识的命运。睿智的大神———普罗米修斯虽然可以预知未来,但是

[5](P223-也“必须接受命运的支配,不会大惊小怪”。即使是万神之主———宙斯“也逃不出命运的规约”。

247)命运的力量如此之大,以致俄狄浦斯想方设法、竭尽全力想要逃脱弑父娶母的命运,最终也只是用所有的努力证明了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命运无法更改,但是人、英雄、神都不向命运低头屈服,更不向命运顶礼膜拜。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可怕的命运以后,千方百计试图躲开命运的安排,直至最后无法推开命运的车轮而刺瞎双目,以此表达内心的不甘以及对命运的愤恨。史诗《伊利亚特》所描述的特洛伊战争当中,即使战争由于命运的驱使而胜负结果早已预定,但是参战的人、神全然不顾命运的安排,个个都奋力拼杀,以不屈的力量与强大的命运抗衡,以期战胜命运,进而成为命运的主宰。古希腊人正是通过对这种不屈精神的讴歌,展示了力图战胜命运的决心与勇气、为自由不断抗争的精神。

当生存问题成为实现自由的主要阻碍时,古希腊人对自由的争取主要表现在人类主体对外在客体的抗争上,尤其是对自然力的抗争上。由于人自身力量的弱小、知识的贫乏,尚没有能力把理想世界中的自由转化为现实行动中的自由,只好依据神话当中众多自然神、社会神,在观念中实现意识上的自由。不仅如此,这些神话当中的众神的欲望与行为,也就是古希腊人欲望与行为的体现,古希腊人正是借助这些神祗表达了征服自然、获取自由的愿望与壮举。

二、自由与城邦

随着古希腊人认识能力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增强,自然力对人的制约作用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而社会

—9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对个人的制约作用大大提升。古希腊人对自由的理解与追求也因此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以城邦生活为中心的社会当中,如何追求自由成为古希腊人新的关注点。

城邦是古希腊人社会生活的重心,古希腊人所追寻的自由的真义随着城邦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在荷马时代,各个城邦族群之间的战争与掠夺是社会生活中最突出的活动。战争和掠夺的结果是战败的一方或者被掠夺者将失去以往在氏族中所享有的权利或地位,被当作战利品而沦为奴隶。“自由”一词在此时意指与奴隶状态形成对照的另一种状态。自由的生活是古希腊人所珍视的,为了自由古希腊人宁愿付出生命的代价。特洛伊战争当中,勇士赫克托耳“痛心疾首”是由于妻子将因城池的陷落而沦为奴隶“:阿开亚壮勇会拖着你离去,夺走你的自由。……你得劳作在别人的织机前,……违心背意———必做的苦活压得你抬不起头”。为了捍卫自由、确保妻子“不致沦为奴隶”,赫克托耳宁愿“一死了事,在垒起的土堆下长眠”。在古希腊人看来,违背自己心意、在别人的压制下劳作的奴隶生活是极其痛苦和难以忍受的。为了不失去自由、不受奴役,勇士们慷慨赴死;而“兄弟们的悲惨”和“特洛伊人将来的结局”远远不及捍卫自己和亲人的自由重要[6](P182)。在城邦还只是松散利益联盟的荷马时代,保卫城邦只是城邦居民在捍卫个人自由时利益趋同的一种必然结果,古希腊人在战争当中英勇献身的动力来自于对自身自由的向往与追求,而不是城邦的整体利益。、在古希腊人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还不甚大,随着城邦的发展日趋充分、,、伊里利亚一些部族的战俘。古希腊人的生活也渐渐和城邦密不可分,“,自由”也就作为城邦的一种集体权益而存在。这种“自由”是对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区分,是受制于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强制力量。要实现自由,都必须以契约的形式既约束这种“强制”,又要确认这种“强制”,从而使人在自律和他律的限制下实现其在整个社会中的自主状态。斯巴达的来库古立法以及由此而来的斯巴达军事寡头政制的建立、雅典提修斯改革、德拉孔立法以及雅典民主政制的确立,都是以法的形式,对全体公民自由权利所作的一种规约和保证。这种制度下的公民自由只是一种集体意义上的自由,它直接依附于公民身份,没有公民身份就没有自由。

但是这种依附于公民身份的“自由”异常脆弱。斯巴达奴隶制国家以及公民的权益建立在对希洛人的集体奴役之上,主要依靠对希洛人的不断残酷镇压来维持奴隶制度。这种制度使人们认为“在斯巴,

[7](P28)实际上,建立在对希洛人残酷压迫基础达,自由人是世界上最自由的人,奴隶是最彻底的奴隶”。

上的斯巴达公民的自由,因希洛人此起彼伏的反抗而面临崩溃。为了自由,希洛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

[8](P81-83)这样不但希洛人无法享有誓死抗争;而斯巴达公民也不断地从军事上强化对希洛人的统治。

自由,连高贵的斯巴达公民也不得不放弃了个人的自由,全民过着一种缺失自由的军事化生活。而在雅典奴隶制国家里,还存在贵族与平民在自由问题上的分歧。掌握政权的氏族贵族依据军功或者权势获取了良田沃土以及大量的财富,而平民守着薄产艰难度日,两个阶层之间在经济上的差别日趋明显:氏族贵族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以高利贷的形式大肆盘剥平民,积聚了大量的财富;而平民的处境日益恶

[9](P4-5)经济地位的变化,不少平民欠债成为“六一汉”,有的平民甚至将地产和家人都抵押给了债主。

化直接影响了两者政治地位的变化:许多还不起债的债务人及其家属被债主卖到国外沦为奴隶而失去公民资格,勉强保有薄产和自由身的平民也无暇去参加与其切身利益有关的公民大会,几乎放弃了公民权利;而贵族凭借财力和政治影响力几乎把持了整个城邦。贵族和平民之间的矛盾日渐激化。

围绕这一问题,希腊社会一系列政治变革应运而生。斯巴达的来库古立法不但以铁血的方式确立了对希洛人的统治,也把斯巴达公民的自由权利纳入到城邦的基本运行规则当中。而在雅典,梭伦颁布“解负令”、取消“六一汉”制,确立了以财产为基础的政治军事义务,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利、加强了公民大会的作用。此后,匹西特拉图僭主统治、克利斯提尼改革等进一步从经济和政治上为雅典平民争取了权益、完善了雅典的政治制度,也以直接民主的形式,从制度上将个人的自由纳入到城邦生活当中。这

[10](P234)样“,孤立的个人始终只是一些偶然附带的东西,离开了国家的现实,它们本身就没有实体性”。

在这种自由中,城邦的法律是高于个人自由的。在德谟斯提尼的《反阿里司托格通》中有这样的论述,“为什么元老们要有议事会?为什么全体公民都要参加公民大会?为什么人们要上法庭?为什么上一

—10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位执政官要自觉地为他的继位者作准备,…原因就是法律。人人都要服从法律,如果抛弃了法律,每个

[11](P38)正由于认识到城邦共人都为所欲为,不仅政制遭到破坏,人们的生活也会降低到野兽的水平”。

同利益的优先性,古希腊人才如此珍视法律。当波斯王薛西斯打算入侵希腊,曾问达马拉图斯:希腊人那么少,而且又没有统一君主强迫他们作战,他们是否不会抵抗?达马拉图斯说“他们虽然是自由的,,但是他们并不是在任何事情上都自由。他们受着法律的统治,他们对法律的畏惧甚于你的臣民对你的畏惧。……凡是法律命令他们做的,他们就做,而法律的命令却永远是一样的,那就是,不管前面有多么

[12](P505)多的敌人,他们绝对不能逃跑,而要留在自己的队伍里,战胜或是战死”。

在城邦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古希腊人还是有很大自由的。公民可以自由地发表言论,即使是嘲讽城

[1](P10)不仅如此,埃斯库罗斯在其戏剧当中对当权人物极尽所能地邦所尊崇的神灵,也不会因此获罪。

[8](P170)古希腊人为自己拥有这种自由权利嘲讽,也没有“因之而有任何禁演戏剧或迫害作者的措施”。

而骄傲,更愿意为了捍卫这种自由而献出生命。当波斯人统帅劝拉凯戴孟人归顺薛西斯时,拉凯戴孟人对波斯统帅所谓的“被赐以一块希腊的土地而成为统治者”的诱惑毫不在意,甚至嘲笑波斯统帅是“一名奴隶”“、从来没有体验过自由,不知道它的味道是不是好的”,义正言明地表示自己作为自由的希腊人

[12](P515-),“不单单是用枪,而且是用斧头为自由而战”。

制制度,也是对波斯人践踏天赋的自由、,一再向世人表明:,的精神”,[13](。可以说,希波战争彰显了古希:。

古希腊人珍视集体自由权利,宁愿“在一种民主制度中受贫穷,也比在专制统治下享受所谓的幸福

[14](P120)然而雅典民主制度下的集体自由实际上也是对个人自由的一种好,正如自由比奴役好一样”。

漠视。雅典人的陶片放逐法、集体决议对公民个人的宣判与放逐等等,实际上是对公民个人最基本的自由权利的一种践踏。不仅如此,城邦生活当中,民主制度试图把人转化为政治的人,仅仅追求一种狭义的政治自由平等,这样的出发点导致政治权力很容易被一些不太高明的蛊惑者所把持,从而侵蚀了个人的自由与利益。“许多城邦的党派领袖们有似乎可以使人佩服的政纲,他们虽然自己冒充为公众利益服务,但是事实上是为着他们自己谋得利益。……他们既不受正义的限制,也不受国家利益的限制;他们随时准备利用不合法的表决来处罚他们的敌人,或者利用暴力夺取政权,以满足他们一时的仇恨。……

[12](P238-239)在米但是那些能够发表动人言论,以证明他们一些可耻的行为是正当的人,更受到赞扬”。

提利尼事件当中,自认为享有自由权利的雅典人在民主制度下成了“每一个新怪论的……奴隶,瞧不起

[15](P124)在苏格拉底的审判当中,雅典人对敢于冒犯熟悉的东西,没有等漂亮话出口就来不及地鼓掌”。

城邦权威、质疑城邦民主制度的苏格拉底的审判,在形式上是最合符雅典人引以为豪的民主,但却剥夺了苏格拉底最起码的生存自由。

就自由的真义而言“,自由就是从事一切对别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权利。每一个人所能进行的对别

[16](P438)对自由的追求就是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最大化地人没有害处的活动的界限是由法律规定的”。

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古希腊的自由内涵被限制在集体的名义下,个人的自由却在集体当中消解了。

三、自由与个人

希腊社会在经过提修斯改革、梭伦改革和克利斯提尼改革之后,氏族制度的最后残余也随之消亡了。氏族血缘关系枷锁的解除,使个体丧失了在境遇发生变化之时在氏族中受到的保护,个人要想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幸福,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这种变化使希腊人认识到自身的存在价值,认识到人之所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是独立具体的人。人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的主观判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奴隶不自由的本质并不在其失去了人身自由,而是丧失了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这种自由的丧失才是奴隶成为奴隶的标志。而拥有这种自由的“希腊人可以自由地思考这个世界,摒弃所有

[13](P22)自由是一种传统的解释,不听任何祭司的教条,不受任何外界权力的影响来追求真理”。“天赋的

自由”,而且这种自由是不可剥夺的。“一个人无论思想什么,只要想在肚里秘而不宣,总没人能禁止他

—101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17]的。限制他的心的活动者,只有他的经验和他的想象力”,[1](P1)这种自由“是心灵的最高定性”。

(P322)“自由”也就变成了个人内心世界的问题了。这种“心灵的最高定性”在自由观念诞生之日便有了。当古希腊人的生存自由受到自然力的阻碍时,最初正是借用这种自由形式把面目可憎的自然力转化为幻想出来的神灵,从而在内心世界里实现自由的。随着古希腊人改造世界能力的提高,这种自由形式潜伏在人的内心深处,是苏格拉底的审判使古希腊人开始正视这种早已存在的自由形式。而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人早已开始用大胆的哲学思辨表达这种自由。

泰勒斯笃信人的主观力量,提出“一切是水”。这一个命题也深刻表明这一时期古希腊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由“只相信人和神的实在,而把整个自然界看作人和神的伪装、面具或变形”,转变为“人是事

[18](P31)人的精神是自由的,对物的真理和核心,其他一切只是疑似和幻觉的舞弄”。“自由”的笃信使古

希腊人开始毫不犹豫地自主界定世界的基础,或者说是认识、知识体系的基础,而不用借助“神话式和譬喻式”了。换句话说,古希腊人对自由的追求由对外在客体的克服,转向了相信人的力量,从而在人的内心世界寻求自由。

如果说,泰勒斯还只是“以概念的形式”把古希腊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从“神话式和譬喻式”的表达方式中初步解救出来,。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19](P138)将全部现象(包括人的行为)人”—。,普罗泰戈拉“并不只是宣称:,[20](P66)这不仅仅表明人已经脱,“尺度”权利———这也就将政治上自由平等的权利从认识论上予以确认,从而将具体政治生活中的自由平等与精神世界里的自由统一在认识论的基础上。普罗泰戈拉对人的笃信既是古希腊人对自由追求的结果,也为古希腊人进一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提供了一条有效的理路———将自由的实现问题引到德尔斐神谕“认识你自己”上。表面看来,普罗泰戈拉将赫拉克利特的“我寻找和探求过我自己”这一认识扩及到对整个人的自由状态的探求上,实际上,普罗泰戈拉是将自由的实现问题退缩到了精神世界,且认为精神世界的自由实现比政治上的自由更为现实、重要。这并不是普罗泰戈拉看到了政治生活中自由平等实现的血腥性而退缩,从而选择一种较之更易于实现的精神上的自由,也不是因为精神自由更能体现古希腊人所追求的自由本义———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而是因为精神世界的自由是政治上对自由平等追求的根源和力量源泉。简言之,精神上的自由是一切自由的根本。由此,古希腊人对自由的探索起点与终点都落到了精神自由上。

无论是泰勒斯还是赫拉克利特、普罗泰戈拉等,都还只是“用直觉把握真理,而不是靠逻辑的引线攀援真理”,[18](P88)他们对自由实现的理解仍然建立在一种主观体认上。苏格拉底才真正理清了这种自由的实现途径。他主张从个人的内心世界着眼,通过个人的伦理化达到全社会的伦理化。在苏格拉底看来,真正自由的人是明白自己自由权利以及自由目的的人,而不是空有人身自由而在思想上沦为奴隶的人。因而,在公民没有认识到自由的本意之时,城邦试图创立一种社会秩序以调和每个公民对自身利益的理解,这最终将造成个体自由遭到践踏。在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是没有认识清楚“主体自己来从事决定”的真义,而实施所谓的自由权利,实际上是在滥用自由、剥夺自由;自由只有在人理解了它的本意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因而实现自由的关键在于人自身的内心世界。

与泰勒斯、赫拉克利特、普罗泰戈拉等相比,苏格拉底不回避神秘的事物。他将神话时代的神秘转化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神秘“灵异”。这种“灵异”不同于古希腊人常常信奉的神谕:古希腊人托庇于神谕,是因为“人民并不是决定者,主体不能自己作出决定,而是让另一个外在的东西给自己决定”,这种做法实际上是缺乏“主观自由”;[20](P87)而苏格拉底的“灵异”是“介于神谕的外在的东西与精神的纯粹内在的东西之间”的“、一种有异于希腊宗教中通行方法的方法”,这种“灵异”实际上意味着“现在人是按照自己的识见由自己来作决定”。在苏格拉底对神谕以及人自主性的理解当中“,我们看到了认识的自由,亦即自己独自决定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善的;这种自由已不受共同生活的约束,而包含着一种意义,即是:人对于他自己所应当作的特殊事务,也是独立的决定者,自己迫使自己作出决定的主体”。苏格拉底正视神秘事物的结果是“拿人自己的自我意识,拿每一个人的思维的普遍意识来替代神谕”,[20](P86)从

—102—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二:古希腊人的命运观

观《俄狄浦斯王》,品古希腊人之命运观 希腊悲剧常常以表现人的努力在不可抗拒的命运之下的无望作为主题,因此又被称为命运悲剧。古希腊悲剧一般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人冲突。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俄狄浦斯王》展现出的命运观

俄狄浦斯王的悲剧源于自身无视人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限性,夸大了主体性的作用,过分相信理性。他承认自己有罪,又认为自己无罪。他将自由意志、勇敢智慧、信仰与诚实、民主、正直、信守承诺等看做世界的终极尺度希望通过穷尽世界的奥秘,摆脱悲剧性的处境,寻找到人的解放、自由幸福。在俄狄浦斯看来,只要自己用自由意志反抗这一厄运,只要遵循了一切世俗化的价值规定,就可以摆脱悲剧性的处境。然而,人企图通过主体的力量走出封闭性自我,就如同用自己的手托起自己的身体一样不可能,人性中的魔性也势必在这种精神的迷雾中显现。她的遭遇表明,人越是企图通过理性与自由意志摆脱杯具性的处境,就越是制造了更大的灾难。人越是企图自我拯救,就越是陷入毁灭与虚无的深渊。人越是企图揭开所有的谜底,就越会变的无知。可见,对于那些企图以理性与自由意志执着的追求自己所肯定的价值和穷尽世界的无限与永恒的英雄们,悲剧的命运是注定的。

二、“杀父娶母”的悲剧,人为?天意!

俄狄浦斯这个悲剧的不幸儿,似乎从他还没成型之前就注定了他今生的悲剧。或许说,要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他就不应该出现在这个世界。从《俄狄浦斯王》这场戏剧我们可以看出:

(一)、古希腊人是敬畏命运的,命运总是变幻无常无法预测,许多人因此而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无力承载命运的重轭,他们或许蒙蔽双眼及时行乐,或许犯下错误却像逃避惩罚。俄狄浦斯的父亲在知道自己被诅咒缠身之时,他选择的是逃避。逃避与妻子的璧合,若不是一场醉酒,就不会有这场悲剧的存在,换言之,俄狄浦斯就是一场醉酒交合后产物,不带感情,不被喜

爱,不被祝福的存在世界。而俄狄浦斯的生父在他降生之后,选择相信了那个诅咒,刺残并丢弃了这个命中注定的悲剧儿,这也间接促使了这场悲剧的发生。我们假设,如果俄狄浦斯一出生没有被刺伤抛弃,而是生活在父祥母爱的环境中,那么这场悲剧还会发生?或许发生的是另外一场悲剧,但绝不是这种乱伦灭绝的悲剧。所以,这种种的一切皆不表明古希腊人对命运的敬畏,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对命运选择的是消极相信与服从。

(二)希腊人信仰命运,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与自我意识提升、主宰自我命运二者构成了永恒的矛盾冲突。俄狄浦斯从神那里得知自己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时,他为了躲避神示的厄运降临,就逃离了科林斯,因为他以为科林斯国王和王后是自己的亲生父母。可是俄狄浦斯万万没想到正是这种刻意的躲避加速了他人生悲剧的步伐。他离开养父母,朝忒拜城走去,在逃离的路上俄狄浦斯受到了一伙路人的凌辱,一怒之下杀了四个人,其中就有他微服私访的亲生父亲——年迈的忒拜国国王拉 伊俄斯。不久之后,俄狄浦斯以其非凡的聪明才智除掉了危害忒拜民众的人面狮身女妖斯芬克斯,被忒拜人民拥戴为王,并且娶了前国王的王后——他的生母为妻,还和她生育了两个孩子。 俄狄浦斯就这样成为了杀父娶母的罪人,可他自己对此却毫不知情。为了平息忒拜国内流行的瘟疫,按照神的指示,俄狄浦斯寻找杀害前王拉伊俄斯的凶手,结果发现要找的凶手就是自己,而杀父娶母的命运还是降临到了他的身上。俄狄浦斯的母亲伊俄卡斯忒在悲痛中自尽,来洗净自己的罪孽。俄狄浦斯在百感交集中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自我放逐眼,然后自我放逐,与他的两个女儿远离了忒拜城,到处流浪,以求忏悔。从俄狄浦斯的一生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希腊人对命运是不可拒绝地信赖,同时,他们又不甘愿对命运低头,却又对命运的决定无能为力的挫败。

古希腊悲剧被称为“命运的悲剧”,在戏剧上演绎了一场场人生的悲剧。古希腊人似乎约定俗成的在命运的交响曲中充当着默默无闻又不敢叛逆的奴隶,在命运面前,他们是卑微的,是渺小的。因为命运不曾掌握在他们手中,他们好比被牵绊的木偶,往哪迁就往哪走。他们敬畏命运,信赖命运,对命运的安排百依百赖,这也就造就了例如《俄狄浦斯王》等等的英雄悲剧,人生悲剧,命运悲剧。

参考文献:

1、《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版.

2、豆丁网 从《俄狄浦斯王》谈古希腊命运观

3、百度百科 俄狄浦斯悲剧的特征与根源

4、百度百科 《俄狄浦斯王》故事简介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三:古希腊人思想的自由

第27卷第4期暗尔滨学院学报

V01.27No42006年4月

JOrJRNALOFHARBlNUNIVERSITY

Apr

2006

[文章编号】1004--5856{2006)04——000I—05

古希腊人思想的自由

杨振宇1,张立迎2

(1.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80

2.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0)

[摘要】古希腊人哲学思想的发展有一个连续的历程,文章追溯了希腊哲学从智者学派到亚里士多德这一重要的发展时期,圮其论述了古希腊人的思想从自在到自觉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力求把握人类童年时期思想发展的内在关系。

【关键词]智者学派;理念;奉体;柏扛图;亚里士多德【中田分类母】B502

【文献标识码】A

古希腊人是先有事实上的自由,然后才有提出来的。世界万物无非是我们人的认识对象,

自由观念的。古希腊人很早就建立了城邦民主

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等所了解的东西。所以,哲

制,公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这种民主学即认识世界是否存在和如何存在的中心乃是自由权利就是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也会使我人,是我们自己,这才是枢纽和轴心。这样,从智们感到吃惊。比如,按照雅典的法律,被判有罪者学派开始古希腊哲学实现了重大的转向,哲学的人只要自己认罪,就有自己选择刑罚的自由。的注意中心从自然转向人,从外部世界转向主体但是你若问希腊人,这种民主制度存在的根本

的人本身这个对象,也就是从研究人来看人周围原因?他们会回答不上来,大概他们最后会说,

的自然和世界。智者学派的反恩哲学是哲学史这是神赐予给他们祖先的。这说明古希腊人对上第一次人的发现。这种人是用思想理解万物自由尚处在自在阶段,还没有达到自觉的高度。

的观点,是智者向思想本身提问,是思想本身意在古希腊哲学中,第一个彻底的反思哲学派识到了自身,进而认识到人类意识是真由的,人别,也就是第一个有自由观念的哲学派别是智者

的思想对具体事物、感性事物的关系是自由的。学派,我们从普罗太戈拉的那个著名命题中就看

思想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在这样的思想面前,到了这一点,“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思想的对象都是思想的产物,人是高于自然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j。一切事这就是智者学派的简单的自由观,这也是古希腊物究竟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普罗太戈拉认为,这人第一个自由观,因此,黑格尔这样说,“在智者个问题是不能离开人这个主体而就其自身,即就之前,希腊人是伦理的人,还不是道德的人”L2J。

自然本身来讨论的。我们凭什么来肯定、讨论和智者学派对自由的思想做了感觉主义和相规定世界万物的“存在”和“不存在”呢?这些问对主义的理解,这是智者学派的一个重大缺陷。题的解决不能离开我们自己,因为问题是我们人

事物是什么全凭感知它们的人的感觉而定,而感

[收稿日期]2005—09—24

[作者简介]杨振宇(1966一),男,黑龙江齐荠哈尔人,颉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古希腊哲学研究

张立迎(1970一),士,哈尔滨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心理学理论厦妾用研究。

2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正

觉是属于人的,它随人随时而异,具有个别性、流动性,因此,单用感觉作为知识即衡量对象的准绳是不行的,一定会导致是非莫辨的弊端或诡辩。与智者学派把反思只作个别的经验的理解相反,苏格拉底的反思是有普遍的客观的内容的。苏格拉底认为,人必须意识到在意识之中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物。它潜在于每个人的意识里,意识应当以这个普遍物为对象,人的一切行为都应该遵循这个普遍物的规定,苏格拉底的这个普遍物就是善。进一步归纳起来,苏格拉底的反思

特剐研究过毕达哥拉斯学派,而且他又时常与最有名的智者相过从。”【20柏拉图是哲学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大哲学家,在哲学史上居于极高的地位。黑格尔把他和亚里士多德并称为人类的导师,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认为,“所有的现代哲学都是对柏拉图的注释”…,这是不为言过的。柏拉图在三个方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这就是:“分有说”、共

相有逻辑联系、共相有最终目标——善。

第一,“分有说”。苏格拉底在寻求善的定义时,并没有认为这个共相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而单独存在的东西。把善、美、真理看作完全与个别分离的“理念”是柏拉图的特点。这样从表面看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在普遍和特殊的

哲学的产生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人要有自

由意识。这种自由意识表现为人对外在事物的关系中,包括对法律和社会的关系,人是自由的,认识到思想是行规定者。第二,人必须意识到在意识之中有一个绝对的普遍物,它是意识的对象,有了它的知识人才有自由。

于是,苏格拉底的反思哲学对智者学派的反思哲学表现了巨大的不同和进步。苏格拉底认为,普罗太戈拉其实并没有认识人tl己,因为人之所以为人不在于他有感觉或感官的欲望,而在于人有灵魂、思想,追求善,真正的善乃是灵魂中道德的善、纯粹的善。只有感觉特殊性的人,只有差别、对立和冲突,没有普遍的一致的本质,就算不上真正的人,所以对于人来说,认识自己的本质在于善,致力于自己灵魂的净化和最大改善,才是他们最要紧的事情。哲学的目标就是要唤醒人们认识自己的这个本质。黑格尔比较了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后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还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己当作目的,这里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21所以,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是真正的哲学,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哲学成为科学是从苏格拉底开始的”12J。

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把握住了苏格拉底哲学的真正内涵,并把苏格拉底哲学发展成为了体系。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朋友和门徒,他从师苏格拉底八年,并广泛学习和研究了其他

关系上观点是相反的,但实质上柏拉图这一观

点的根源来源于苏格拉底,并未违背苏格拉底的思想,而是苏格拉底思想逻辑的完成和发展。在苏格拉底的对话里,苏格拉底从不说他自己认为的真正的善是什么,他只说我对此无知,他要别人提出定义,然后一一加以驳斥否定,指出他们所说的都是特殊的或自相矛盾的,以此引导人们研究那个一般的绝对的善。从这一点我们能够看出,苏格拉底还没有得出一个单独存在的一般的善,这确实是事实。可是,从他对特殊的东西都加以否定和驳斥来说,最终也只能导出柏拉图的“理念”来。

应该指出的是,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分前期、后期两个阶段,而且这两个阶段的观点有着重大的区别。柏拉图前期的理念论,主要以他的《斐多篇》和《国家篇》中的观点为代表。柏拉图认为,世界可分为真实的理念世界和不真实的现象世界。理念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本原因,是绝对不变的东西,而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柏拉图前期的这种分有论的突出之处,就在于柏拉图处处把普遍和个别对立起来,达到了绝对割裂的地步。在他看来,具体事物都是在不断运动的,只有理念才是永恒不变的;具体事物都是包含对立,或由对立的东西组成的,因而总是相对的、不确定的。理念是绝对的、单一的、非组成的、不可分解的。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现象世界的事物因为分有了理念,因此也有其存在的一方面,但它又是对立的,总在运动

各个哲学派别,与当时其他哲学派别的代表人

物交往甚密。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中曾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在柏拉图从苏格拉底学

中,所以是处于存在和不存在之间的东西,算不

上是真实的存在。

柏拉图的这一观点无疑是错误的,但我们

习以前,他曾经与克拉底鲁过从,曾钻研了赫拉克利特的学说。他叉研究过爱利亚学派,而且

第4期杨振宇,张立迎:古希腊人思想的自由

也应该看到柏拉图在肯定理念有其客观存在,改造,就成为晚年柏拉图的一个迫切任务。

比较有趣的是,柏拉图在改造理念论时,受

到了赫拉克利特学说的重大影响。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年轻时就熟悉赫拉克利特的学说,直至晚年也保持着这一观点。柏拉图很早就承认和接受了赫拉克利特学说中一切感性事物是处于流变之中的观点,不过在早期思想中,柏拉图以为正因如此.对感性事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知识。后来柏拉图的思想有了转变,当他发现了自己的“理念论”有无法解决的困难时,又转

甚至他在认为理念比个别事物更真实这一点包

含着重要真理。他的错误只在于他不懂得一般

和个别的辩证关系,在力图抓住普遍者强调它的意义时脱离了个别事物,走向了极端,不理解

普遍只能存在于个别特殊之中的道理。但我们

决不能因此而否认事物中普遍的共性的客观存

在,这些普遍性不是我们主观幻想的产物。我

们只能认识它们而不能创造它们。康德曾对柏

拉图作过这样的评价:“一只敏捷活泼的鸽子自

由飞翔时,把空气分开,感觉着空气的抵抗力,

它也许会想象在真空里将飞翔得更轻快些。正是这样,柏拉图离开了给知性以如此严格限制的感觉世界,驾着‘相’的羽翼冒险超出了那个

向了辩证法——柏拉图是古希腊最早在抽象的

理念里发现了辩证法的伟大人物,从而开始了在理念和概念中研究辩证法的哲学史新篇章。这是在更高成次上向赫拉克利特的回归。

在柏拉图前期思想中,他的每一个理念都是巴门尼德式的“存在”,即孤立、绝对、永恒不变的东西,A=A。哲学最初要把握住纯粹的普遍东西,必须凭借思维抽象力的分离作用,从个别事物的多样性中把那些性质分离出来,以便就其纯粹的形态来考察它们。这样普遍的东西不仅显得同个别事物完全分离,而且各种不同的普遍者也显得是彼此完全分离的,因为不如此,就不能一一加以确定。柏拉图在晚年对他早期的这些观点进行了较大修改,这主要体现在《巴门尼德篇》、《智者篇》中。对任何一个“理念”必须把它同别的“理念”结合起来理解,并且每个“理念”自身也不是单纯统一而是包含内部的区别和差异的。这个“理念”才是真正存在的,这是柏拉图的新观点。这种观点的取得应

世界来到纯知性的真空里。他没有注意到费尽了力气也还是没有前进一步——因为他根本没

有遇到抵抗力。”uJ

柏拉图在提出分有说时,对具体事物如何

分有理念,并不是很清楚,他说“我不能确定”[3】,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熟,柏拉图逐步试图解决这个困难。终于在晚年的时候,柏拉图写下了《巴门尼德篇》、《智者篇》等重要文献,对前期的分有说进行了较为彻底的修改。在这几篇重要的文献中,柏拉图放弃了理念世界与现象世界绝对对立的观点,认为理念是“事物的理念”,“个别事物所具有的他们自己的有规定的理念”,¨1就是说这时的“理念”已经不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割裂的“理念”了。这是

后期柏拉图理念论里“理念”概念的一个根本性

的转变。不过柏拉图在这里并没有进一步加以研究说明,只一带而过,他似乎还没有弄清“理念”究竟以什么方式存在。但他既然认为“理念”是个别事物所具有的东西,应该说已经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第二.理念是有逻辑联系的,成体系的。柏拉图的理念论同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区别是,巴门尼德的“存在”只有一个,而柏拉图的“理念”很多。在柏拉图前期的理念论中,柏

归功于柏拉图的一项独特的发现——辩证法。

后期柏拉图发展出了关于“普遍”即本质的辩证法思想,使理念论开始活动,它与人们从感性事物中直观到运动的辩证法有质的不同,这是黑格尔式的逻辑概念辩证法研究的真正开端。柏拉图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使抽象的普遍者成为能运动的、有具体性的东西,即包含对立面的东西。从这一点来看,后期柏拉图对哲学发展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有着十分伟大的意义。

拉图不仅认为理念与感性事物分离剖裂,而且认为理念与理念之问也是分离割裂的。这就必然造成了理解每一个理念本身的困难,理解理念与理念的关系上的困难,这也是理念论本身的困

难;而理念论本身的这种不完善,反过来又必然使得用理念论来说明现象事物更加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因此,重新检查原来的理念论并加以

第三,理念有最终的目标——善。柏拉图的《会饮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短文,柏拉图以

对爱情的赞颂和讲神化的表现方式,表达了最

高的本体乃是永恒绝对的真、善、美的理念观

点,真、善、美的理念凌驾于万事万物之上,赋予一切感性事物和较低级的特殊的相以美和善。

柏拉图说:“但有生殖力的灵魂——世上有些人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6正

在心灵方面比身体方面更富于生殖力,长于孕育心灵所宜于孕育的东西,这就是智慧和美德。一切诗人以及各种技艺的创造者称为发明者,就是有这种灵魂,但最伟大美好的智慧是关于治理国家和家族的,叫做节制和正义。”【33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分层次的,有较低级的理念,也有较高级的理念,善是至高无上的理念。柏拉图既把善看作是最高的道德范畴,同时也是本体论、认识论范畴。各种理念在善的统辖下,形成一个有条理的真实的世界。同时善作为最高的理念,也是其他理念所追求的目的。这样,以善的理念为最高级的理念世界就形成了一个目的论的体系。

柏拉图晚年在《智者篇》中深入探讨了不同层次理念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原因。柏拉图

提出由于理念是多且叉是逐次的“一”一“多”系

统,所以这种理念论中用来规定“理念”的方法,本身就包含着按种加属来定义的萌芽。这种规定方式既有确定性,即每一个理念与别的理念

有明确区别,保证了它的自身同一性;又同巴门

尼德同语反复式的自身同一规定不一样,其中包含着每一个“理念”与其上的各级“理念”和其下的各级“理念”有一种几乎是必然的联系,因为每个“理念”自身正是在这种联系中才被规定的。此外,还有一个种之下的两个属或几个平列的属之间的关系,例如,在“存在”之下的“动”与“静”,有如在主奴关系中的“主人”之相与“奴隶”之相,它们既彼此对立,又彼此在对立中得到规定,这些理念之间显然也有既有分离又有联系的关系。这就是说,柏拉图把对“理念”的规定与对“理念”的追求看成是辩证法的本性。

这一点正如黑格尔所指出的那样,“柏拉图的辩

证法进一步规定的乃是独立自存的共相。共相又表现为各种形式,……柏拉图的最高形式是‘有’与‘非有’的同一:真实的东西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东西并不是没有否定性的。于是柏拉图指出.‘非有’是存在的,而单纯的、自身同一的东西分有着对方,单一分有复多o'E23当然,柏拉图的这些思想还很粗糙,在很多方面还仅仅是萌芽,但这并不能抹杀柏拉图对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历史性贡献。柏拉图作为概念辩证法的真正创立者,他使人类的思想更具有明晰而深刻的特点,这是人类思维向前迈出的一大步,这也是人类思想向着自由迈出的重要一步。

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虽然是人类思想的巨大

进步,但其中也一直隐藏着危机,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这就是柏拉图始终不理解现实事物。柏拉图把理念作为世界的原因,并且建立了一个有相当条理的理念体系,但柏拉图的理念却与现实世界相脱离,这样他的理念世界就成了空中楼阁,因而也就谬误重重了。亚里士多德看到了这个要害之处,所以,他重新对世界的本原

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得出了全新的观点。这样

就把古希腊哲学推向了最高峰。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师从柏拉图二十年之久,对柏拉图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最终与柏拉图及其学说分离了。黑格尔说:“实际上,亚里士多德在思辩的深度上超过了柏拉图,因为亚里士多德是熟识最深刻的思辩的唯心论的,而

他的思辩的唯心论又是建立在广博的经验的材

料上的。”‘2o亚里士多德也看到了柏拉图晚年在《巴门尼德篇》中所作的自我批评和重要修正,但

他认为,柏拉图并没有最后解决问题,认为柏拉

图最后还是站在理念的立场上理解具体事物,也没有放弃理念的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是站在

新的立场上来重新探讨一般和个别、本质和现

象、普遍的东西和感性事物的关系的,这个立场就是:感性事物才是真实的能够分离独立的存在,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事物之中,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独立的存在,所以必须从感性事物出发来研究和理解这些关系。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从两个方面全面超出了前人的思想,这两个方面也是人类的思想大大深化的重要标志。

第一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本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不好理解颇受人们误解的理论。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论述,见于他的《范畴篇》、《物理篇》和《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在进行哲学研究时,眼睛始终没离开哲学的根本任务

——解释说明现实世界。在《范畴篇》中他提出

哲学的第一本体是个别事物的思想。应该说,从现实出发、从具体事物出发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终生坚持的出发点。只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亚里士多德又进一步探寻个别事物成为本体的原因和根据,这就引发了后来亚里士多德在《形

而上学》中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我们不

妨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根据不同情况,归纳

出以下几点具体结论:(1)仅有广延的物体。亚

第4期杨振宇,张立迎:古希腊人思想的自由5

里士多德认为,数学、几何图形不能是本体意义

的个体,它们只是量的东西,这实际上是对毕达格拉斯学说和柏拉图的相论一数论中认为数是本原的观点的否定。(2)自然界中无生命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也不是本体意义上的个体。(3)人造的无生命的东西。亚里士多德认为,这些东西是不是本体意义上的个体,要看工匠在造物时意志是不是自由的。早期工匠认

第二方面,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真正创立者,他仔细研究了人类思维本身的各种形式,提出了一系列人类探索真理所应遵循的方式方法。他的具体内容是专门逻辑学的知识,笔者这里就不提了。笔者要说的是,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使人类思维插上了理性的翅膀,成为人类探索真理的重要工具,为人类思想的丰富与深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古希腊哲学发展到亚里士多德阶段,人们终于理解了感性事物,黑格尔说:“人类对理性的认识是由抽象到具体的。”【2o就古希腊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智者学派之前,抽象意义的存在,如数,内容虽是客观的,只是逻辑内涵太低

为,人是借助神或祖先的帮助来造物的,那么他

就没有思想自由,造出的东西也不是本体意义的个体,如祭祀用品。后来很多工匠认识到人

对自然的关系是自由的,人能支配人造的物体,

那么这时他造出的东西就是本体意义的个体。

(4)生命个体。亚里士多德认为,本体主要是指

生命个体(人、植物、动物),生命个体相对于无生命个体的最大特点是能自己否定自己。黑格

级,而不具有现实性。智者学派以后,抽象意义

的存在,逻辑内涵逐渐增加,从而也就具有了现实性,也就能理解现实事物了。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达到了这种理解的最高峰。个体是以自身为根据的无限概念,它是一切有限的特殊规定或概念的现实根据,同时也是对一切有限的特殊规定的肯定。它作为这种根据,又完全是超越一切有限规定的。个体概念达到了思想和存在的统一,是思想发展自己成为现实,是最高的思想和现实。古希腊哲学理解了个体事物,是那时人类思想走向自由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也是人类思想走向彻底自由的新起点。

[参考文献]

[1]杨适.哲学的童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

尔所说的生命是自由在自然领域中的实现也是

这个意思。(5)类、纯形式。亚里士多德认为,类是本体.自然无机界没有本体意义的类,如山,它们是人类反思的产物。而生命有类,生命

个体的本体意义是有限的,因为生命个体会死

亡,但生物的种类会长期存在。亚里士多德说:

“生命的本质是类,生物个体是为了种和类而存

在的。”【40类有能动性,它完全可以进入现实中

支配个体的生命活动。纯形式也是本体。纯形

式是理性的神,也就是概念和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天体因为向往理性而作圆周运动。

综合说来,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虽然还有一些宗教神学的色彩,但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个体事物的.是为了来说明个体事物这一第一本体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尤其是类,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存在,这与柏拉图的观点针锋相对,这说明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思想已经开始能理解把握具体事物了。

[2]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3]柏拉固.柏拉图对话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

责任编辑:李新红

IdeologicalFreedom0fAncientGreek

YANGZhen—yul,ZHANGLi-yin92

(1.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150080,China;2.NorthestAgricultural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

Abstract:TheancientGreekphilosophicalthoughtdevelopsthrough

articlehastracedtheGreekphilosophyfromtheSopbists

to

continualcoHrse.This

ASstotlethisimporfantdevelopment

time,discussedtheancientGreekthoughtespeciallyfromself-existenttoselfoconsciousdevelopmen—talprocess

so

as

to

makeeveryeffort

to

grasp

thedevelopmentalintrinsicIelationsofthethoughtin

humanchildhoodtime.

Keywords:Sophists;philosophy;nnumenon;Plato;Aristotle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四:古希腊文学中对人的思考

古希腊文学中的人本思想

希腊山多地少,土地贫瘠,海岸曲折,岛屿密布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古希腊很难形成固定的农耕文明,海洋生活衍生出航海冒险,挑战自然,外向冲动等性格,促使古希腊人形成了强烈的叛逆精神、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于是在古希腊的神话和英雄传说中的人物是为所欲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己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他们多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敢于违抗天帝的意志,体现了古希腊人在自然面前的理想和激情,人即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人。古希腊是泛神论的国土,在古希腊神话中人物多是人格化的神,是神向人的下滑,人的主体性得到高扬,作品中所表达的神的意志其实就是人的意志,神的欲望其实就是人的欲望,神便是人自己。而古希腊英雄的英勇和敢于冒险的行为实际上是为了个人荣誉而舍生忘死,也体现了人本思想。因此古希腊文化文学对人物的思考主要体现为对人的肯定。

在希腊神话中人类开始认识和肯定自我。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 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的产物, 是“ 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作为意识活动的成果, 表达了古希腊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认识。一方面, 他们把形象化了的自然力奉为神明, 并把自然神推到高高在上的地位! 干预人的生活, 安排人的成功和失败, 欢乐和痛苦, 幸福和灾难, 人要听命于神的驱遣。另一方面, 他们又把人的体形特征、感情欲望赋予诸神, 使神人同形同性孙使神成为世俗性很强、人格化的神。

古希腊神的显著特点就是神, 人同形同性。神被高度人格化了,不仅外貌与人相似, 而且神性与人性相通, 同样具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并经常与人交混在一起,参与人世纷争,与人一起同欢喜同悲戚。神的存在并非为了普渡众生或惩恶扬善, 而是尽情地享受世俗生活的欢乐。他们爱慕青春、美貌和荣誉,彼此之间互不相让, 还不时溜下山里和人间的美貌男女谈情说爱。禁欲主义是和古希腊众神格格不人的,他们不仅没有节制反而更加放纵自己的原欲。古希腊文学中借神来释放自己的欲望,在此阶段, 古希腊文学描述了丰满的人性神。从自然神性到神的人性,完成了古希腊人本意识蒙发过程的序曲。

希腊神话关于神的故事, 以宙斯为界分为旧神谱系和新神谱系两大系统。旧神谱系反映的是母权氏族时期的状况, 家庭关系以女性为主, 母子通婚或在两性关系和家庭形式上有明显的杂交和血缘家庭的痕迹; 新神谱系反映的主要是父权社会的状况, 神像人一样以宙斯为中心组成了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家庭也由一夫多妻和杂婚过渡到一夫一妻。神话故事中, 神与人同形同性一样有爱、有恨、有嫉妒心也有虚荣心, 只是比人有更大的力量。神的身上

投射了原始初民的情感和欲望, 神出鬼没的形象是古希腊人用象征隐喻的方式塑造出来的人, 有丰富的灵性和内涵。在神话中, 神的意志就是人的意志, 神的情欲就是人的情欲, 神就是人自己; 神和英雄们为所欲为、恣肆放纵的行为模式, 隐喻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原始欲望充分实现的潜在冲动, 体现了个体本位的文化价值观念在神的一切行为中所看到的实际上是人的千姿百态, 喜怒哀乐、气质性情, 乃至一切羞耻和不光彩的行为! 盗窃、通奸、欺诈。这种拟人观念正是人的自我意识的反映。

普罗米修斯造人和盗火种的故事正表明了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历史是同自然界进行斗争的历史。受自然力摆布的原始初民, 在生产斗争的实践中, 增强了同自然力进行抗争的能力, 他们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相对立的地位, 从观念上提出进一步改变现状, 以满足更大的物质利益的要求。这种情况必然要打破唯神独尊的传统和格局, 于是, 在提坦诸神中出现了造福于人类的伟大的神一一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作为人类文明的建树者, 敢于蔑视与人类为敌的神界律条, 敢于否定最高主宰宙斯的权威, 坚定地毫无条件地站在人的一边, 把天火盗到人问, 使人类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它作为神界的叛逆者所具有的智慧、力量、意志和术屈不挠的反抗意识, 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伟大精神, 也是人的自我意识醒的象征。

英雄传说与祖先崇拜相联系,在故事中讲述着远古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祖先的英雄业绩。在古希腊人心目中, 英雄是神和人结合生下来的后代,充满着积极进取、勇于冒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他们被特定的古希腊部落或城邦所崇拜, 是后代希腊人引为自豪的祖先。英雄主义传说时期的人本意识是张扬的主题曲。对神的反抗, 对命运的抗争, 对自我的超越是关于人本意识的又一次兴奋和冲动。人对神开始由对立到反抗。如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勒斯的悲剧( 俄狄浦斯王》中英雄传说再一次体现出来人对神的不公正的反抗, 对神的预言的怀疑.

古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表现在荷马史诗上。荷马史诗中英雄们对荣誉的崇尚,表现了古希腊人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和对现世人生意义的充分肯定。荣誉对于英雄们来说重于生命,对于个人荣誉的侵犯就是对生命个体的最大的凌辱。阿喀琉斯宁愿用生命换取荣誉也不愿生命在平庸与安逸中消亡;可是当阿伽门农以暴力使他的荣誉受到侵犯的时候,他又怒退战场,置一切于不顾。因为在他的思想意识当中,个人的名誉或荣誉是至高无上不容逾越的。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何物与其发生了冲突,那么作为异己的他物都必须做无条件的妥协和让步。这一形象充分阐释了古希腊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精神。而从微观的层面,这一形象又生动地绘画出古希腊人作为个体对个人欲望的崇拜和放纵。

从人本思想的角度去考察, 史诗充分肯定了人的个性的价值。史诗热情讴歌了在长达十

年战争中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力量、智慧、信念和追求,并以个人的品格, 英勇或怯儒、正义或邪恶、无私和自私、忠诚和背叛作为区别个人行为价值的标准。对此史诗作了极鲜明的描述, 对前者予以高度的赞颂, 对后者则作为强烈的谴责。这说明古希腊人在对人的认识上有了新的突破, 他们思考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选择自己的行为, 思考人的行为价值, 这不能不说是人的自我意识新的觉醒。

在哲学方面, 对人本思想发展上做出贡献应首推智者派。智者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有句名言“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者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这个命题显然是认识论上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 他把认识的真伪、是非看成是个人的主观感觉。但他的哲学命题, 冲破了传统的人与神、人与自然关系的束缚, 强调了人的自我意识, 力图在人的生活本身确立和寻求人的存在的原则, 从而把人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心,提高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 在当时起到了巨大的启蒙作用。这个命题不仅反映了人类摆脱原始蒙昧状态, 不断提高控制自然能力的历史趋势, 而且具有反对传统的道德、法律和宗教观念的意义, 认为法律和道德规范不象所说的那样, 是自然产生或由神的意志而决定的, 而是人为的产物, 批判了现存的社会秩序,并提出了自己符合“ 理性要求” 的心主义理论,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进步。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五:古希腊人的婚姻和家庭

古希腊人的婚姻和家庭

不夸张地说,古希腊人的生活方式是理解西方社会的一把关键性的钥匙,正如古希腊历史不能不是整部西方文明史的必然性序言一样。西方生活的基本模式以及情态演进,大都可以从古希腊人那里找到源头性的诠释。这是摘自《古希腊生活》一书的一段话,这充分说明了古希腊生活对研究和理解西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毫无疑问,雅典和斯巴达是爱琴海岸的焦点。它们都是爱琴海地区面积最大、实力最强,也是最稳定(当然,这些都是相对的,由于希腊人的好战与殖民扩张活动,很多城邦都处在战乱之中)的城邦。对他们的婚姻和家庭的研究对理解古希腊人的婚姻和家庭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在古希腊,和现代婚姻形式一样的一夫一妻制是得到承认的婚姻形式,但实际上是一夫多妻制,因为纳妾却很盛行,而且几乎不受舆论的谴责。在雅典,法律是禁止成年公民在没有合理原因的情况下过独身生活的,而且,没有正当理由而坚持独身的公民是会被当成罪犯而受到法律的惩罚的。因为男婚女嫁并不被当作私人事务,而是作为为城邦生育下一代,完成责任的一种必然形式。

和以前的中国人结婚需要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并讲究门当户对一样,希腊姑娘大约在15岁时由父亲和媒人为她选择婚姻,且婚姻依政治和经济条件而定。这就导致一对新人在婚前完全有可能没见过面。所以只能先结婚后谈爱情。此外,他们需在结婚之前举行有证婚

人在场的订婚典礼,还需要行净礼。当然,彩礼和陪嫁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婚后,丈夫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妻子并不被认为与丈夫具有同等的地位。她们的生活可以说是悲惨的。在那个崇尚自由与民主的地方,已婚妇女的生活的自由却是极受限制的,甚至比不上家里的女仆。已婚的妇女终日与女奴共处,指导、监督她们看孩子、洗衣服、做饭和纺织等。当然,家庭贫穷的人家的妇女还需要自己动手做这些家务。除了参加城邦公开葬礼和某些大型节日外,她们很少外出,一般就留在自己的房间里,没有丈夫的允许是不允许外出的。就算要出门上街,也得有女仆跟着。女人是不能参加正式的家宴的,当丈夫的客人来访时,妻子要退避并单独用餐。另一条法律进一步导致了女性在婚姻上的弱势地位。那就是丈夫可以抛弃甚至杀死自己的妻子而不受到法律的制裁。因为结婚的目的就是养育公民和家庭合法继承人,所以以无法生育为理由抛弃自己的妻子被认为理所当然。虽然形式上,妻子也可以提出离婚,但必须要说明离婚的理由并征得丈夫的同意。此外,她一生都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她还受到特别地方官的监视,是一个永久的未成年,处于监护人的完全支配之下。她的监护人可以是她的父亲,丈夫,丈夫的继承人。当这些人都不在的时候,政府官员所代表的国家便成为了她的监护人。她像一件商品一样任由主人处置。由于生育公民和家庭合法继承人是婚姻的主要目的,希腊人的婚姻渐渐呈现出近亲结婚的趋势。当后代中没有男性继承者时,女性继承者会被要求与父亲家庭年龄最大的亲属结婚。这样,父亲留

给她的财产就会传给属于同一个群体的孩子,领地也仍然是这个家族的财产。实际上,女性并不是真正的继承者,她只不过被当作一个产生男性继承者的工具,而且仅仅是一个孵卵器或供男人播种的土壤,因为当时流行的生殖理论认为,男人的精液才是孕育生命的基本物质,女人只不过是给这一物质提供营养的工具。当然,这既由于对女性的歧视,也由于人们的无知。由于古希腊人重视男人,轻视女人;将男人看作整个精神生活的中心,而将女人视为儿女的母亲和家庭事务的管理者;他们认为男人与男孩子之间的爱情是高于异性的爱,只有同性的爱才是唯一合理的、纯洁的、持久的爱。希腊人甚至因赞同同性恋而闻名。

斯巴达同样不允许成年公民在无正当理由的情况下过独居生活。这里甚至有惩罚晚婚的规定,比如说责罚单身男子汉游街示众,并在游行时自唱受罚的原因。但实际上,斯巴达与其他城邦有着明显的不同。一定程度上,在实行公有制的斯巴达,男女是平等的,它是古希腊给予女人几乎与男人同样待遇的唯一城邦。虽然丈夫们只能在晚上偷偷摸摸地她们幽会,但她们不完全是丈夫的财产,也不必被关在丈夫的家里,甚至可以以优生的借口要求与另一个男人结合。虽然可以摆脱男人的奴役,但他们却需要忍受“母性”的奴役,因为她们的孩子完全归城邦所有。斯巴达男性即使在结婚之后,兵营生活仍未结束。这时他们还要参加公民社团,每个团15人,社团成员白天在一起军训,过公餐式的集体生活,晚上才回家过家庭生活。即使到了60岁,已经是退役的年龄,但还是要作为预备军,随时听候待命。

斯巴达人像是特地为战争而生 ,那里没有市场也没有剧场,只有现役和非现役军人的座座军营。

从整体上讲,古希腊人婚姻和家庭生活是衰败的。婚姻并不意味着两个相爱的人结合在了一起,而是具有政治和经济安排的性质,显得多么世俗而毫无浪漫可言。妻子处在次要甚至无足轻重的地位,她作为丈夫伴侣的地位早为外邦那些有文化的女子和年轻男子取代。她们过着凄惨的生活,但即使同时期的最伟大的哲学家也从未认为这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六: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古中国人思维方式之差别 王婧如

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古中国人思维方式之差别

姓名:王婧如 班级:2011级生态学 学号:220110919010

摘要: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古中国人分别创造了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与古中国文化,这三种文化却是大相径庭,除却政治背景与物质的区别,起主要作用就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不同的思维方式,但同时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导致了文化的不同。本文就这三大文化间的差别论述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古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区别,这三者间的区别也即今天东西思维方式的区别,论述三者的利弊,有利于寻找一种更为完善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 古希腊人 古罗马人 古中国人 思维方式 文化

引言

思维方式,顾名思义,指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即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的思维方式衍伸出不同的文化,反之,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二者间存在哲学上的充要关系。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交际文化,尤其体现于哲学、语言、科技、美学、文学、艺术、医学、宗教以及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外交、军事、生产和日常生活实践之中。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古希腊人、古罗马人以及古中国人创造了各自盛极一时的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和中国文化,其中,古罗马文化多师承于古希腊文化,二者可谓一脉相承,共同造就了西方文化的发展基础,对其影响至今。与西方相对的,古老的中国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成就了今天灿烂的东方文明。这三种古文化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每一文化都有其不同于其他二者之处,就其形式和内容来讲,代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究其根源,乃是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别,或者具体而言,是古希腊人、古罗马人和古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区别。

一.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与其各自的思维方式

古希腊文化主要是指公元前5至4世纪希腊古典时代以雅典为代表的文化,主要囊括了古希腊战争,古希腊艺术和古希腊神话三部分。战争作为人们扩张领土的主要手段之一,是文明起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古希腊文明也不例外,较为著名的古希腊战争有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

古希腊文学表现了古希腊人对宇宙、自然与人生的理解与思考,其中蕴涵着他们较为原始的精神、心理、情感和文化的内容。外部世界的神秘莫测,大自然不可驾驭,

人生的变幻无常,使他们形成了带有宗教宿命论色彩的“命运观”。体现在文学中,命运对人具有绝对的控制性和不可改变性,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但人又可以在命定的范围内发挥最大的才干与潜能,随心所欲的去做自己的事。如作为西方文学史上最早的书面文学作品《荷马史诗》,其主题是歌颂希腊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质,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但同时史诗也具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常常是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

在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神和人都具有自由奔放、独立不羁、狂欢取乐、享受人生的个体本位意识,而在困难面前又表现出艰苦卓绝、百折不挠的精神。威力无穷的命运给古希腊人带来了困惑与恐惧,也培养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此外,他们在与命运抗争中激发出了蓬勃的生命活力。古希腊文学正是在描写人对现世价值的追寻、人与命运的矛盾和抗争中展示了人性的活泼与美丽,表现了人类童年时期的自由、乐观与浪漫。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自由观念是古希腊文学的基本精神,也是西方文学和文化的基本内核。

古希腊人这种崇尚自由、享乐,重视个人价值的特点,形成了他们开放的思维方式,即今天西方人所具有的不同与东方人的思维方式,他们强调个人的价值,在处事中常侧重于个人的作用。譬如西方大肆宣扬的民主,这一名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民主国家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在全球化的今天,西方人以其标准角度来判断东方人的权利体系及种种,认为中国没有民主,从而抨击政府,这一点是不对的。在中国上千年的发展中,就没有民主这一概念,民主于我们也显得没那么重要,论具体原因,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与他们大相径庭,这一点,我将在下文说明。

古罗马虽然在文化领域多师承希腊,但罗马的统治者看重于对外征服、对内夺权,对被统治阶级采取高压政策和利用宗教控制,不断强化帝国的政治权力,致使奴隶制危机不断加深,因此,反映在文化上,就形成了古罗马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的特征,表现出了奴隶主阶层腐朽没落、悲观绝望的情绪,而缺乏古希腊文化中那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民族精神[3]。如在艺术作品的创作方面,作品多以君主、贵族政客为题材,带有明显的贵族气息;刻划的人物面部表情多严歧、矜持,力求表现君王的神圣、威武之势,没有希腊艺术作品中的那种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表现力量[2][1]

和动态美的风格。文学作品在内容上也偏重于粉饰太平、为帝王歌功颂德。反映在思想上、法学上,都旨在维护贵族政制、维护私有制、等级制,可以说罗马法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而罗马人也是“世界上最懂得使法律为自己的意图服务的民族”。

二.不同于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相较于西方文明的发展,古老的东方大地在其几千年的发展中,也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文明,由于东西方人思维方式的差别,预示着这两种文明的截然不同。古中国文化很明显的一个特点是表现在对圣贤的崇拜上。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是专制与反专制的历史。政治上的统治是专制的。各种内讧、动乱、战争,起因在于推翻一种专制,但不管成功与否,目的仍然还是建立另一种专制,以至一直延续着绵绵古国的超稳形态。专制政治须“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成必然逻辑。后来,经无数打压、围剿、杀戮,如火如荼如血,“异端”近乎赶尽杀绝,于是中国人“崇圣”的思维终成了主脉[4]。这种崇圣、狭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系统性的客观存在。

古希腊文化中注重个人的价值,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而中国人的思维核心是承认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变。古书籍记载“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正是这种思想的体现。古中国人用整体的、联系的观点去看问题,而缺少把问题从整体背景中区分出来的意愿、能力、技巧,因而无法做出进一步的分类。所以在中国生物的发展极为缓慢,虽有神农尝百草在先,对于植物系统的分类却是最早由西方人提出,在中国直至西方文明传入后才有人对这一方面提出见解。同样,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远程作用力,却不善于对此内容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与分类,也就不可能产生电磁学、量子力学等新的学科,更别谈更专注更深入地研究。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现在目标上,是希望达到和谐,就认知过程而言,中国人从整体去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行为表现上,常采取折中的方法。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适度的合理性,使多个矛盾可以并存,这也解释了上述提出的为何在中国没有民主这一概念的产生,民主过度地强调了个人的权利与利益,于集体,未必是和谐的存在,而中国几千年的君权神授制度将人分为三五九等,人的出生便是不平等的所在,再去强调谈论民主无非是统治者为了便于统治及说服民众的一个借口而已。中国人看[2]

待问题从整体出发去衡量全局也是对的,当我们需要整体的效果时,个体的过分表现会成为极不协调的因子,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中国是不需要民主的,只是在文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已,但在中国,只需稍加仔细观察,所谓民主只是蒙蔽的一个幌子而已,真正的民主其实是没有的。

三.各思维方式的利弊之处

当然,一个专攻于生物学的学生提出关于这个利弊问题显得有点唐突,我对于古希腊文化与古罗马文化的了解仅止于表面,古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不是我寥寥几句就能说清,谈这几大文明创建人思维方式的利弊未免有点失礼。但就我一门外汉的见解如下,不实之处尚请老师一笑尔尔。

谈及古希腊人思维方式的有利之处莫过于前文所述,古希腊人正如古希腊神话中描写的那般,是崇尚自由且最为开放的民族,他们独立不羁,享乐人生,面对困难又艰苦卓绝、百折不挠。古希腊人强调个体的价值,以个人为中心,在思维方式方面,更侧重于分析个体的作用,属于逻辑思维,善于分析事物的本质,这种以个体为中心的思想使得他们在面对世界时也保持着一种主动的姿态,今日西方民族的强大同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分不开的。

古希腊人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精神,这些也固然是好的,但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大自然的变幻莫测相较,人类显得如此的渺小和无力,巨大的落差感带给希腊人的是对于宿命和命运的执着,自然中但凡个人自其一出生就背负着各自的命运,命运不可抗拒、不可更改,人必须服从命运的安排,在其宿命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才干和潜能。这种宿命论在今天看来甚是悲观,不过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人的行为。但观今日,人类无所畏惧,肆意破坏自然生态,使多少生灵失去栖身之地,全然不顾可能产生的后果,所以人还是敬畏自然的好,但这样讲也不是要肯定宿命论,宿命论不可取,带给人悲观情绪,使人失去奋进之力。

古罗马人对于人类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罗马律法和基督教。罗马律法虽是罗马统治者为了维护其贵族统治和私有制而存在,但在欧洲史上,它是第一部完备的律法。基督教虽被罗马统治者作为其统治工具而接受,但也成就了它的发展使其成为世界三大教之一。古罗马人在文化方面虽继承了古希腊文化,但缺乏古希腊人那种积极和开放,由于其政治的原因,古罗马文化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宗教色彩,这些造就了古罗马人更加悲观的思想。

古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在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但这使得他们缺乏进取创新之心,一次次的农民起义只是在推翻一个专制的基础上建立另一个专制统治而已,这也是封建统治能在中国存在这么久的原因之一,若不是西方列强强行打开中国大门,还不知这种统治能持续到几时。当今的社会,人们一味埋怨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国人失去了创新力,殊不知,这种创新力早在千年前已经失去了,单靠这几十年的教育又能改变多少呢,这是植根于中国人脑中的定式。古中国人倾向于整体的和谐与稳定,强调环境及他人的作用,属于辩证的思维。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复杂,是因为这整体的缘由,缺乏了个体也使中国人的自我结构是依赖性的,这样导致我们在面对事物时始终是处于被动的位置。

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使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总是考虑着其间的的各种联系,古希腊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使其缺乏了对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认识,所谓世间无绝对的存在,自我的思维终有一天可能走向末端和极端,而中国人这种大同的思想却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一种能够永久立于世的思想,这种思维方式也是能让人类长久发展下去的。

综上,古希腊人缺乏古中国人联系辩证的思维,而希腊人的积极进取及强的个体意识也是古中国人所没有的,若二者能取长补短,是为最好,当前,全球化速度加快,相信在这种东西文化交融之下,新思维方式的产生也不再是梦想了吧。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七:古希腊名人

1. 苏格拉底 Socrates

公元前469 - 公元前399 〖古希腊〗

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的中等阶级家庭。他从父亲那里继承了一个雕塑作坊。他的母亲是一个助产婆。苏格拉底面目丑陋,身材矮小,步履蹒跚,性格尤其特别。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是一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平时生活像一个智者,以教育青年为己任。他的对话式教学方法也有智者风格,但他与智者有本质的区别:他从不收学费,更反对诡辩和似是而非的夸夸其谈。他自称是没有智慧的人,而不自诩为有智慧的人。“爱智慧者”和“有智慧者”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根本不同。前者指追求确定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哲学对于苏格拉底来说不是纯思辨的私事,而是他对城邦所尽的义务。在此意义上,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

2柏拉图 Plato

公元前427 - 公元前347 〖古希腊〗

柏拉图生于雅典贵族家庭,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早年丧父,母亲改嫁,继父是伯里克利的朋友。青年时参加过伯罗奔尼撒战争,目睹雅典民主制的衰败与无能。柏拉图受过良好的教育,涉足哲学和文学,和当时的其他贵族子弟一样热衷于政治。20岁时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一生景仰其师的思想和人格。三十寡头执政期间,他的舅父查米德斯和表弟克里底亚均是寡头,但他不满于寡头的暴力镇压手段,对他们企图假苏格拉底之手害人的行径更感厌恶,因此拒绝参与寡头政治。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使他对现存的一切政体完全失望,决心通过哲学改变统治者,以此改造国家。怀着这一政治抱负,他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公元前388年,他第一次在西西里时触怒了叙拉古国王狄奥尼索斯一世,被送往市场当作奴隶拍卖,幸遇昔兰尼派哲学家阿尼克里出资为其赎身。公元前367年狄奥尼索斯一世去世,他应邀再去西西里岛教育狄奥尼索斯二世,与国王的舅父狄翁友情笃厚。狄翁与国王发生内讧后被迫离开西西里,柏拉图也返回雅典。公元前361年又应国王邀请去西西里传授哲学,但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计划,次年返回雅典。狄翁于公元前357年成为叙拉古的统治者,但不久遭谋杀。柏拉图的政治理想遂彻底破灭。

在政治事业屡遭失败的同时,柏拉图的哲学事业却获得成功。公元前387年自西西里返回雅典之后,他在以希腊英雄阿卡德穆命名的运动场附近创立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得名。柏拉图在那里除讲授哲学之外,还讲授数学、天文学和声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但以哲学为最高课程。学园的目标不是传授实用的技艺,而是注重思辨的理论智慧,吸引了各地的学生到此学习。

亚里士多德在悼念他的诗文中写道:“对于这样一个奇特的人,坏人连赞扬他的权利也没有,他们的嘴里道不出他的名字。正是他,第一次用语言和行动证明,有德性的人就是幸福的人,我们之中无人能与他媲美。”

3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公元前384 - 公元前322 〖古希腊〗

出生在斯塔吉拉城,父亲是马其顿王阿穆塔的宫廷医师,在亚里士多德幼年时去世。 亚里士多德18岁时被送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学习,后来担任教师。柏拉图逝世后,他

离开雅典来到亚洲的密细亚的阿索斯城,建立学园,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3年后,波斯帝国攻陷城池,亚里士多德逃到累斯博岛的米提利尼城。公元前335年回到雅典,在城外吕克昂的阿波罗神庙附近的运动场里另立讲坛,由此,他的学园被称为“吕克昂”。与柏拉图的学园相比,它更注重实际,研究问题更注重提出疑难,注重多方面收集材料、尝试和探索。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突然死去,雅典发生了反马其顿的运动,亚里士多德被作为政治打击的对象,被控以“亵渎神灵”的罪名。他把学园交给泰奥弗拉斯多,避难于卡尔基,次年因病逝世,终年63岁。

其著作分为两大类,一是他生前公开发表供一般人阅读的,用的是对话体,这类著作大部分已经散失,只有一些片段流传到今天。另一类作品相素无华,推论严谨,大概是亚里士多德的讲授提纲、研究札记或学生的听讲笔记,此类保存下了一部分。其著作主要有:《范畴》、《解释》、《前分析》、《后分析》、《论辩》、《智者的驳辩》,总称《工具论》,主要涉及逻辑问题;《形而上学》,主要涉及抽象的一般理论问题;《物理学》、《论天》、《论生灭》、《论灵魂》,主要涉及自然哲学问题;《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德谟伦理学》,主要涉及伦理问题。此外还有《政治学》、《诗学》、《修辞学》及其他有关生物、经济方面的著作。

4伊壁鸠鲁 Epicurus

公元前342 - 公元前270 〖古希腊〗

伊壁鸠鲁生于萨摩斯,早年学习柏拉图和德谟克利特学说。18岁时来到雅典服兵役。之后在外地学习和教学。公元前306年再次来到雅典,在自己住宅的花园里开办学校,他的学校因而被称作“花园”。花园聚集着伊壁鸠鲁的朋友,吸引了不少学生,包括一些妇女。伊壁鸠鲁生前享有崇高威望,追随者把他当作神圣者来崇拜,他的教导被当作正统学说严格执行,形成了花园派独尊师长的传统。伊壁鸠鲁著述传说有三百余卷,但只有三封信和题为《格言集》和《学说要点》的残篇流传下来。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是通过论辨和讨论的方式产生幸福生活的一种活动;正如不能治疗身体疾病的医药是无用的技艺,不能解除灵魂痛苦的哲学是无用的空话。为了能够幸福地生活,必须学习伦理学;为了摆脱错误的认识和不必要的忧虑与恐惧,必须学习物理学。 5奥古斯丁 Aurelius Augustin

354 - 430 〖罗马〗

奥里留·奥古斯丁生于罗马帝国北非努米底亚省的塔加斯特镇(现位于阿尔及利亚)。幼年时曾从母亲加入基督教,但19岁在修辞学校读书时成为摩尼教追随者。从修辞学校毕业后,先在迦太基城,后到罗马和米兰教授修辞和演讲术。其时受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影响,脱离摩尼教,一度醉心于柏拉图主义和怀疑派的著作。他最后皈依基督教的契机是“花园里的奇迹”。据他的自传《忏悔录》记述,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奥古斯丁年轻时生活放荡,他感到这段话击中要害,“顿觉有一道恬静的光射到中心,驱散了阴霾笼罩的疑云”。387年复活节,他接受安布罗斯洗礼,正式加入基督教。此后回到北非的家乡,隐居三年之后被教徒推选为省城

希波教会执事,395年升任主教。在任职期间,他以极大的精力从事著述、讲经布道、组织修会、反驳异端异教。他在晚年目睹了汪达尔人的入侵,死于希波城沦陷之前。他去世之后,汪达尔人控制的北非脱离了罗马帝国,从此不再受罗马教会的管辖。但奥古斯丁的著作流传到西方,成为公教会和16世纪之后的新教的精神财富。

奥古斯丁是教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堪称神学百科全书。在这些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忏悔录》、《论三位一体》、《上帝之城》可算作代表作,包含不少哲学论述。 6托马斯•阿奎那 Thomas Aquinas

1224 - 1274 〖意大利〗

托马斯·阿奎那生于意大利的洛卡塞卡堡,该城堡是阿奎那家庭的领地。阿奎那家族是伦巴底望族,与教廷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托马斯5岁时被父母送到著名的卡西诺修道院当修童,父母希望把他培养成修道院长。1239年被革除教籍的弗里德利克二世派兵占领并关闭了卡西诺修道院,托马斯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在这里接触到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自然哲学与逻辑学著作,并于1244年加入多米尼克会。修会计划把他送到波洛尼亚的总堂深造,但在半路被他的兄弟劫回家囚禁。1245年他摆脱家庭控制,被修会送到巴黎的圣雅克修道院学习,直到1248年。大阿尔伯特在科隆开设大学馆时,他才随之来到科隆继续学习。在大阿尔伯特的推荐下,1252年秋托马斯进入巴黎大学神学院学习,1256年春完成学业。学校没有授予托钵僧侣神学硕士的先例,由于教皇亲自出面干预,托马斯才获得学位。从此托马斯正式开始了教学生涯。托马斯的著作卷帙浩繁,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其中包含着较多哲学观点的著作有:《箴言书注》、《论存在与本质》、《论自然原理》、《论真理》、《波埃修<论三位一体>注》,代表作为《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他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物理学》、《后分析篇》、《解释篇》、《政治学》、《伦理学》、《论感觉》、《论记忆》、《论灵魂》以及伪亚里士多德著作《论原因》做过评注。

托马斯无疑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

7弗兰西斯•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 - 1626 〖英国〗

弗兰西斯·培根,新贵族出身,毕业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从政,历任国会议员、国王顾问、大法官等要职。1621年被指控犯有受贿罪而下台。他的主要著作是《伟大的复兴》、包括《论学术的进展》和《新工具》两册。培根还是一位政论家,著有《政治和伦理论文集》。

培根是近代自然科学的鸣锣开道者。他最早表达了近代科学观,阐述了科学的目的、性质,发展科学的正确途径,首次总结出科学实验的经验方法--归纳法,对近代科学发展起到指导作用。培根是除旧立新的思想革新者,他对经院哲学的科学观和传统逻辑思维方式的批判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8笛卡尔 Réné Descartes

1596 - 1650〖法国〗

勒内·笛卡尔,出生在一个法国贵族家庭,信奉天主教,从小在耶稣会办的学校受教育,后在大学学习医学和法学,同时对数学和科学保持着长期的兴趣。毕业后曾一度参加荷兰雇佣军,退役后到各地旅行。1628年后移居荷兰,潜心研究和写作,他的主要著作都是在荷兰完成的。晚年应瑞典女王之邀到宫廷讲学,次年在瑞典逝世。笛卡尔不但是哲学家,还是著名的数学家和科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指导心智的规则》(1628)、《方法谈》(1637)、《第一哲学的沉思》(1641)、《哲学原理》(1644)。

9

斯宾诺莎 Bauch/Benedict Spinoza

1632 - 1677 〖荷兰〗

巴鲁赫(本尼狄克)·斯宾诺莎出生在荷兰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年轻时进入培养拉比的宗教学校。在他24岁时,犹太教会以思想异端的罪名革除他的教籍,把他驱逐出犹太社团。他移居到阿姆斯特丹等地,以磨制镜片为生,在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他仍然坚持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他的思想通过通信方式传播到欧洲各地,赢得人们的尊敬,普鲁士选帝侯曾邀请他到海德堡大学任哲学教授,被他谢绝。斯宾诺莎的一生是思想自由、品德高尚的哲学家的榜样。他的主要著作有《笛卡尔哲学原理》、《神学政治论》、《伦理学》、《知性改进论》等。

10洛克 John Locke

1632 - 1704 〖英国〗

约翰·洛克毕业于牛津大学,他原是学习古典文献的,但对亚里士多德和经院哲学感到厌恶,转向实验科学。他精通医学、化学,1688年成为皇家学会会员。后任辉格党领袖莎夫茨伯利伯爵的家庭

教师和秘书,随之参加辉格党活动。詹姆士二世复辟期间,流亡法国,五年后因“光荣革命”成功回国,任政府部长等职。著有《人类理智论》、《政府论》、《论宗教宽容的书信》等著作。

11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bniz

1646 - 1716 〖德国〗

莱布尼茨是德国莱比锡一个哲学教授的儿子,德国启蒙运动中伟大的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被称为德国以及欧洲历史上最后一个各学科的通才。 莱布尼茨曾担任过外交官、宫廷顾问和王室图书馆馆长,广泛结交政治、科学和文化等方面的精英,参与不少国家科学团体的发起和组织工作,曾作为俄国彼得大帝的顾间,参加拟定创办俄国科学院的计划。他是德国柏林科学院的创办人和第一任院士,他还曾致信清朝的康熙皇帝,提议在北京也创立一家科学院。

在与牛顿并列为微积分的发明者之后,莱布尼茨变得非常自负,瞧不起任何人。哪知,这种自负也有不堪一击的一天。当他读到中国《河图洛书》的拉丁文译本后,激动之下将自己的微积分的书扔进了垃圾箱,大叹自己虽然了不起,却比不过中国人的脑筋。由此,他如痴如醉地研读有关中国文化和哲学的著作,甚至托朋友向康熙皇帝申请加入中国籍,只是自恃国势强盛的大清皇帝并不肯屈尊降贵地接纳这个化外之邦的“蛮夷”。

莱布尼茨是近代西方第一位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者,他以单子论的实体学说而名扬一时。他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和古典辩证法的直接思想先驱,其观点及批判被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所批判继承。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辩证思维系统的建立,更是与莱布尼茨的思想贡献密不可分。

12康德 Immanuel Kant

1724 - 1804 〖德国〗

伊曼努尔·康德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父亲是一个马鞍匠。康德的家庭信奉路德宗的虔信派(Puritianism),康德从小在教会办的学校受教育,1740年进入格尼斯堡大学神学院,1745年毕业后当了九年的家庭教师。从1755开始,康德一直在格尼斯堡大学任教,当了多年的编外讲师,1770年才晋升为教授。

康德一生没有离开格尼斯堡,每天生活极有规律。他每天下午都要在一条街道(它后来被命名为“康德小道)上散步,他准时到这种程度,以至当地居民按照他出来的时间校正手表。但是,他那刻板和平静的表面生活与他的丰富多彩而又充满着革命思想的内心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他在普鲁士这个边远小城,注视着世界的最新发展,讨论着时代的前沿问题。他在创造了深刻反映启蒙精神的批判哲学之后,又明确地提出了“什么是是启蒙运动”这一至今还吸引着哲学家的问题;他一生中只有一次离家到一个一百公里外的城市旅行的经历,便他却像一个阅历丰富的旅行家那样,在人类学著作中对各国风土人情做了详细而生动的描写;他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但他的理性宗教观却被普鲁士政论指责为“歪曲蔑视《圣经》和基督教的基本学说”。康德是卢梭的崇拜者,他与卢梭一样,是一个平民哲学家。他说:“我生性是个探求者,我渴望知识,急切地要知道更多的东西,有所发明才觉得快乐。我曾经相信这才能给予人的生活以尊严,并蔑视无知的普通民众。卢梭纠正了我,我想象中的优越感消失了,我学会了尊重人,除非我的哲学恢复一切人的公共权利,我并不认为自己比普通劳动者更有用。”

《纯粹理性批判》发表之后,康德成了青年学生向往的导师,政府也不断向他咨询各种问题,但为了捍卫思想自由,他不顾政府的禁令,在退休之后发表了《学院之争》(1798),继续讨论宗教问题。

人们为常说,康德的生平就是他的著作。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或A版,1781;第三版或B版,1787)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1783);实践哲学的著作有《道德的形而上学基础》(1785)、《实践理性批判》(1788)、《完全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1793)和《道德形而上学》(1797)等。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一部内容特殊的著作,其中关于审美判断和目的性判断的论述可以解释为联系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媒介,也可解释为前两部批判的补充。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八:古希腊传说人物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九:古希腊人的生活_亨德里克_威廉_范隆

古希腊人卡里亚斯篇十:古希腊诸神、英雄以及半神传说人物简介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