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1    阅读: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一: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学前教育部分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一般会这么问:用所学的**理论解读实例中的幼儿(教师),你认为,该幼儿的表现反映出了哪一种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问教师的做法遵循或违背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解释?]

(1)案例分析——慢半拍的孩子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

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的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不料涛涛却认真的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想出来的”佳威回答说。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

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气质无所谓好坏。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

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2)案例分析——“好听的声音”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 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 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反思。

答:1.幼儿正处在自我评价初步形成的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评价的依存性,即根据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

2.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真是好孩子”“真聪明”“真笨”之类的话,把幼儿进行简单的两级分类,而是应具体指出什么地方做得好,让幼儿了解自我评价的依据,并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3.评价要具体明确,要根据具体事情进行评价!

(3)案例分析——起床

起床了,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乐乐走到我身边,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李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但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我随他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儿我帮你把被子晾干了就行了。你先去拉尿。”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的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谢谢李老师!”

----以上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好吗?体现了体现了什么教育原则?该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1.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自尊心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道德感得到发展,幼儿会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害羞,并希望成人能为自己保守秘密。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自尊心的水平。

2.案例中老师没有戳穿乐乐尿床的真相,并悄悄帮助幼儿换好裤子,让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自尊心得到维护。

3.当幼儿犯错时,老师宜私下给幼儿指出来并进行教育,不宜当众批评幼儿,以免损坏幼儿的自尊心。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各种权利。

(4)案例分析——“乞丐”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以下的案例,并谈谈你对指导幼儿游戏的体会。

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碗弯着腰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一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二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一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又仔细想了一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

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一辈子当乞丐。

答:1.幼儿阶段是道德感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知还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对行为好坏对错的判断常常依据外显的结果而非内在的动机,流于表面而非本质。

2.在本案例中,凯凯和小朝两位小朋友就是根据做乞丐“很舒服”“不用劳动就有钱赚”“还可以偷”等外显的结果来认定“做乞丐好”,而未认识到做乞丐的本质动机(没有本领,走投无路)以及其他内在的不良后果(被人歧视、贫穷等)。

3.教师要帮助幼儿从本质上全面认识一种行为才能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另外,因为幼儿道德认知的具体形象性,所以,老师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时应注意方法,单纯的说教缺乏直观形象性,不易被幼儿理解和记忆。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调查、实地观察等直观体验的方式让幼儿正确认识“做乞丐到底好不好”。

(5)案例分析——认识水果【该题2011年福州市招考有考】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用了什么教育策略?用得如何?它揭示了教育的什么规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中班A的李老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小朋友认识水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香蕉、苹果、桔子、葡萄、西瓜、樱桃等图片,告诉小朋友它们的名称、味道、产地、形状、特征、用途等,中班B的张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果园的地里观察水果的生长状况,参观农民伯伯的工作,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西瓜、草莓等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回答要点:

直观性,多种感官,动手操作

1.两班的老师都利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教小朋友认识水果。幼儿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生动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幼儿准确感知、记忆和理解。

2.A班老师仅仅使用图片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水果的认识不仅仅是记住外形和名称,还需要了解其气味、味道、生产特点、用途等,而这些是难以通过图片来形象展现的,用语言表述又缺乏形象性,还是观察水果实物以及参观果园会更直观和全面。B班老师不仅让幼儿参观,还让幼儿自己动手栽种水果和做记录,这一方面利用了幼儿认知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利用了幼儿思维中具有感知动作思维的特点,当幼儿动手去种、去记录,他们会对水果的各种特征以及生长过程产生更深刻的感知、记忆和理解。另外,亲身体验的过程也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知事物有促进作用。

(6)案例分析——“神童”

一名六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答:1.幼儿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广度小,对形象生动符合自己兴趣的事物易于记忆,对抽象无意义的事物(比如数字)难以记忆,但本案例中的这串数字是有对称的形象规律的,幼儿可以用形象记忆的方法记住的。

2. 幼儿缺乏记忆的策略,通常采用机械记忆加简单复述的方法帮助记忆,所以,幼儿在短时内记住一串数字是很正常的。

3.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事物,并将新事物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联系,让幼儿充分理解新事物后再进行记忆。

(7)案例分析——“凉爽爽”

今天早上晨间户外活动时,风很大,杨柳树哗啦啦的响,有孩子说:“好凉快!快来快来,叫风吹吹。”于是,趁机招呼那些在太阳下走来走去叫卖冷饮的人过来乘凉兼兜售冷饮。另外,这阵子天气变热后,我们已经取消了做操时的排队要求,而代以“找个凉快的空地方做操”的要求。活动开始了,故事中角色的“求助”一下子引起了孩子的“助人为乐”:有人提议:“洗个澡!”——我这个大水龙头一开,他们就哗啦啦的洗开了:“先学大象冲冲身,再学猴子搔搔痒。”有人提议:“钻到冰里。”!可怜,我稍一顿,随之就成了“猫和老鼠”里那只汤姆猫,“格格格格’牙齿直打颤,说话直哆嗦:“太、太、太、凉、凉、快了吧、吧„„”逗得他们哈哈笑。这么多冰!!!还钻进去???怎么好???——有人转过来了:“冰放可乐里!”好的,几位临时“服务员”马上为“顾客”的橙汁、雪碧、可乐、牛奶„„“杯”里加“冰块”,还好,有人要了1块、有人要了2块,检查下来没有“肚子疼”的。这个节目就过了。紧接着,有人说“到树底下去”,于是男生就是一棵棵大树让女孩子们“乘风凉”;有人说“撑一把太阳伞。”,于是女孩子们变的“美丽太阳伞”为男孩子们“遮太阳”。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幼儿的质量,评价活动的过程。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

回答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教师的角色: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1.以幼儿兴趣为主;2.

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主,在活动中生成教育内容。

(8)案例分析——打针

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答:(1)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自我控制化(内隐化)。(2分)

(2)小班幼儿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2分)

(3)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大班幼儿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忍住不哭,还“装作”勇敢的样子。(2分)

(9)案例分析——气质

她易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情。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0几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于陌生人接触。她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该幼儿的表现体现出心理过程动力特征的哪些特点?从整体来说该幼儿的气质特点偏于哪一类型?根据这一气质类型的幼儿你会提出哪些教育建议。

答:(1)动力特征:强度低(1分)、速度慢(1分)、敏感性高(1分)、内向(1分)、适应性差(1分)(2)总体偏于抑郁质。(1分)

(10)案例分析——“我是好宝宝”

中一班教室后面的墙上有一块“我是好宝宝”的展示区,上面有各个小朋友的照片和名字。每周结束时,张老师都会问每个小朋友“你这周表现得好不好?”大部分小朋友都回答“好”,但是张老师只发小红花给她认为表现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贴在自己的照片旁边。 你是否认同张老师的做法,根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独立性:实际上没有给幼儿独立评价的机会; (2分)

(2)客观性:评价不具体,且没有说出评价的依据,不仅自己没有,也没有引导幼儿做到有理有据;(2分)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二:案例小故事

班里出了个老大

大众城朱泾幼儿园 谢静

实录: 早上,乐乐拿了一个百变魔尺来园,凡凡马上走到他面前说:“拿来,我先玩玩。”说完拿着就走,而乐乐则瞪着眼睛张望,一脸无奈的样子。琪琪拿了赛尔号的翻翻卡。凡凡走上前说:“给我一张。”琪琪乖乖地让他先挑选一张。圳圳坐在那里画 画,凡凡走过去蛮不讲理地说:“起来,我要坐这把椅子。“这是我先拿的,你自己不会再去拿一把吗?”圳圳不乐意地反驳。“我就爱坐这一把。”凡凡边说边动手抢了起来。而旁边的宁宁也跑过去帮着凡凡抢椅子,眼见两人要打起来了,我出面调停,而凡凡看到我介入,立马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哄着圳圳说:“圳圳,刚才我是跟你闹着玩的,走,我给你看卡片去。”说完,不由分说地拉着圳圳走了。琪琪和乐乐则说:“凡凡是老大呀,不听他的,就有苦头吃了。” 我决定对凡凡“以牙还牙”:“凡凡,刚才你拿别人的东西,人家同意吗?”

“不同意,不过没事,他们都怕我。”“怕你什么?”我装作什么也不知道。

“怕我厉害呀.他们都打不过我。”凡凡边说边挥舞着胳膊。 “那老师能不能打过你呀。”“能。”“那我就是老大啦,现在我就要你的坦克削笔器,还有百变魔尺。”“不行,我不能给你,这是我妈妈买给我的。”凡凡紧紧搂住这两样东西。 “我就是想要,这是命令,你必须给我,否则我要抢过来。” “你不讲理。”凡凡的声音里有了哭腔。

“我怎么不讲理了,我是老大,我能打过你,你就得听我的,在班里你不也是这样做的吗?要不,咱们就找小朋友评评理。” 我召集孩子们过来评理,早就对凡凡不满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七嘴八舌地批评凡凡。凡凡低下了头,似乎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

思考: 孩子年龄小,喜欢模仿,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行,及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将孩子的一些不良做法遏制在萌芽之中。同时,我们还要学会挖掘孩子自身的优点,扬长避短,帮助孩子成为大家喜欢的、真正的“老大”。

2014年9月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三:幼儿园教育案例2

幼儿园教育案例

——他伸出的不再是拳头了

大班的杰杰小朋友在班里是出了名的“打架好手”,每天都有关于他的一些新闻。每当他看到其他孩子做游戏、玩玩具时,他悄悄地靠近他们,趁其不备便伸手去抢玩具,抢不到就撒泼哭闹,甚至拔出拳头伸向同伴。他的一对拳头几乎成了他的全部语言。由于他爱打人,同伴们都不愿与他一起玩,还不断地向我告状,告状声越多,他越孤单,拳头也就越多地伸向别人。

分析

我想,标标的行为一定与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关。通过电访及来接送家长交谈,我了解到他的爸爸文化层次较低,他的妈妈对孩子是百依百顺,从不对他提出任何要求,而爸爸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他的爸爸自述:“标标在家不听话,跟他讲道理太累,还是痛打一顿有效,打痛了,他才会长记性。有时被打后还不服,反而发起了野性,把玩具扔得到处都是。”久而久之,在爸爸的暴力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这样标标也就有了动不动就打人的恶习。据观察,标标在幼儿园,也非常想和别人交流,又因为表达的方式与众不同,小朋友都不愿与他一起玩。

对策

1.家园合作。共同要求标标遇到问题先把想法说出来,不能动手打人。要求标标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要求他爸爸在任何情况下不动手打孩子,要做到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同时要求标标妈妈也要改变

与其爸爸在教育上截然不一致的做法,不要去迁就孩子的不良行为。我也向家长保证,在任何情况下不掺杂对标标的成见和偏见,公正而耐心地对待他。当标标动手打人时,我们一定都要弄清楚原因,不要先去责怪或处罚他,平时,我要求家长多观察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2.我们发现标标虽然很调皮,好动,很喜欢打人,但他很喜欢讲故事,听故事。我平时会在自由时间里,让他坐在我的旁边给他讲故事。如《四个好朋友》,《小红花找朋友》,《雷锋的故事》等,并从中引导他要有礼貌,要和小朋友友好相处,懂得爱护公物,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做错了事要说“对不起”。虽然他在听的时候似懂非懂的样子,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时却也表现得不错。如:有一次我组织小朋友到草地捡落叶,这时标标说:“要不我也学雷锋,去捡吧。我笑着说:“好吧,小雷锋,去捡吧。”他高高兴兴地去了,而且表现很不错。

3.行为专项训练:由于标标与同伴交往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了欠佳,因此,培养他合作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平时,我经常让他当值日生,给他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分勺子、分碗、分盘子;使他能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学会与同伴交流。比如,在玩结构游戏的时候,我提供了丰富的游戏材料,让他与同伴拼搭动物园的各种动物。他玩得很认真,而且不断变化手中的作品。快结束时,标标面前的玩具少了,找不到他要的积塑,就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到领桌去拿,嘴里还说“借我一块”。到了评价的时候,我请标标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作品是什么,漂亮吗;他很自信地说:“是熊宝宝,漂亮!”

我向全体幼儿亮出了他的作品,并表扬了标标懂得向别人借玩具,也表扬了借给他的几位幼儿。标标体验到了与人合作,对人礼貌的愉快,并在同伴中树立了好孩子的形象。

经过一段时间,我们惊异地发现标标打人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与同伴的关系也开始变得融洽起来了。在游戏中,他向同伴伸出的不再是拳头,而是一双合作和友好的手。

反思

当孩子有了缺点,犯了错误,我们应用一颗宽容之心,平常心去看待孩子成长的问题,他们毕竟是年幼的孩子。由此,我深刻领会到家长、老师在孩子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更领会到了带领家长共同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任何幼儿、任何问题都应有冷静的头脑,要多观察,多思索,在平等、友善但又不失严肃的氛围中教育好我们的孩子。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四:幼儿园培训案例:小事情大教育

培训案例:小事情大教育

幼儿园对幼儿生活常规一贯比较重视。以往,老师们对幼儿的生活安排得十分细致,可以说照顾得过分周全,幼儿基本在教师的高控制下。近年来,自从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之后,老师们越来越想将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这是教育的进步。但怎样才算真正让孩子主动学习呢?是不是撒手让孩子去做就是主动学习呢?不少人在这样一些问题上还存在着模糊认识。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们又看到另一种极端:厕所只提供成卷的卫生纸,让孩子自己撕;午点喝完豆浆、牛奶,让孩子自己去盥洗室洗杯子;刚入园不久的小班孩子要自己拧抹布擦椅子;整个的苹果自己啃;大大的毛巾被自己叠;孩子之间发生的纠纷自己想办法解决„„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课题组希望引导老师们研究,怎样才能既让孩子主动学习,又让老师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真正实现生活环节的教育价值。这一次培训,我们就从叠被子和如厕入手,让老师亲临现场,深入观察和剖析,从而让她们认真思考小事情中的大教育。

一、重提老生常谈的问题

培训活动开始,我们先让老师以园为单位讨论:起床和如厕环节能渗透哪些教育?大家都能从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自信心、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幼儿认真做事、互相帮助等大的教育价值方面进行挖掘。看来,老师们都有渗透教育的意识,但缺乏从小处着眼、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从细微处入手的眼光和方法。于是,在现场观察前,我们提醒她

们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关注孩子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还会出现哪些问题,如何在此环节中渗透适宜的教育。

二、现场观察

到了班里,大家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由于不用带班,老师们站在旁观的角度确实能更清楚、细致地了解孩子,也更能审视教育的措施是否适宜。孩子们叠毛巾被时,大家亲眼看到,小班末期的幼儿用小手去叠大而软的毛巾被,是那样艰难而无奈:既抖不开,又铺不平,更叠不起。有的孩子放弃不叠了。有一个孩子

试了几次叠不上,正为难时,带班老师走过来说:“我帮你把毛巾被变小,你就能叠好了。”说着,老师把毛巾被对折两次,放在了孩子的床上。孩子终于轻松地叠好了毛巾被,脸上露出了笑容。大家还看到,有的大毛巾被被成人对拆起来,缝成了小毛巾被,既便于孩子盖,又便于孩子叠。一个小女孩将自己的毛巾被叠好后,又高兴地去帮助别的小朋友叠。

孩子们如厕时,老师们注意观察了四岁左右的孩子是怎样撕卫生纸的,一个小女孩一手搂着卫生纸卷,一手扶着墙跨过便池。由于卫生纸卷较大,她只好用

另一只手往下拉裤子。裤子半天拉不下来,于是,她又把跨过去的脚从便池上迈回来,放下卫生纸卷,用双手脱下裤子,再一手抱纸卷一手兜裤子,双脚凑近便地用力迈过去。这时,一位老师扶了她一把。另一个小男孩蹲在那儿边大便边从纸卷上往下揪纸。他揪了许多小块放在地上,大概都不合意。这时,看班的老师帮他撕下了两块大小合适的纸。

老师还发现,有的孩子一撕纸就把纸拉出很长;有的孩子一撕纸就斜着拉出一条长长的尾巴„„几位老师拿起纸卷看了看,上面便于撕开的针孔都不太明显,要想按针孔撕下来并不容易。

三、讨论分享,同构新策略

现场观察让老师们细致地看到了孩子们生活中的这些小事。她们感慨万端:

“一直认为撕卫生纸是件很容易的事,没想到让孩子去做时会有这么多困难和问题。”

“刚才看到那个小女孩搂着纸卷脱不下裤子,,心想亏了她没憋得太厉害,不然早就拉裤子啦。”

“真是旁观者清,看了才知道,平时让孩子做的事孩子没来找我说不会,并不等于孩子做好了,没有问题了。我们必须关注细节、关注孩子做的过程。”

“上次我到别的幼儿园看到,一个大班孩子蹲在那儿边大便边撕卫生纸。他一手拿纸卷一手拉纸,把拉出的纸放在便池前面的地上铺平,对折成长度合适的两条纸才开始撕。纸撕下来,他把纸卷放在地上,再把两条纸分开折起来用。这个孩子做事可以说很认真,但他只顾分纸,不顾卫生了。”

老师们分析孩子们大便时,还要拿卫生纸、迈便池、脱下裤子、把裤子往前面兜好,注意裤腿别踩在地上,注意卫生纸要撕好、要保洁等等,年幼的孩子要顾及这么多事有很大难度。我们不能让孩子一下子全部做到,要细致地搭设台阶,才能使孩子真正学会自理、学会自我保护,

感觉自己是能干的。大家针对孩子们的表现,又讨论了教孩子撕卫生纸的具体策略:幼儿园应选择针孔明显、密度大,便于孩子撕开的纸;当孩子自理能力不够强时,应在厕所为孩子提供撕好的卫生纸;开始教孩子撕卫生纸的时间不应在孩子急于如厕时,地点也不应在厕所内;根据孩子的情况,形式灵活多样,以实现不同教育价值。可请部分孩子为大家服务,可利用零散时间集体练习,可排值日生轮流负责提供。

谈到孩子叠毛巾被,老师们很自然地提到了那个主动助人的小女孩。她们从小女孩的身上体验到了成功感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因为她叠好了自己的毛巾被,她便相信自己的小手很能干,进而产生了再做事的愿望和热情;成功的喜悦使她能以愉快的情绪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这种良性的循环将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反之,总生活在不成功的阴影中对孩子的影响也将是深刻的。所以,适宜的教育应使孩子有成功感。比如,毛巾被大小应合适,太大可以缝小一些,或者引导孩子两人一起合作曾。有的老师说,实施教育的时机也要适宜,千万别在孩子对幼儿园没有安全感、对老师没有信任感时做难度较大的事,否则他们就不爱来幼儿园了„„

小组分享后,课题组做了如下概括。

1.应将保证孩子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放在工作的首位,这是教育的前提。

2.教师不但要有渗透教育的意识,还应具有渗透教育的智慧。我们的策略是关注每一个孩子、分析每一个细节,为孩子主动学习搭建适宜的台阶。

3.在研究方法上,教师应注重以小组为单位,以某一具体生活环节为背景,相互观摩和研讨。

四、培训后的探索与尝试

培训结束时,老师们都有试一试的愿望。在后来的半年多时间里,她们进行了许多尝试,有成功的经验,也遇到许多问题和挫折。研究生活中的小事确实有一定难度,但老师们已经开始以教育的眼光审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从新的角度发现生活中相似背景下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她们正尝试着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搭建适宜的台阶,提出具体的策略(如《让吃饭成为孩子的愉快时光》、《让喝水成为孩子的主动愿望》、《让节水成为孩子的自觉行动》)。尽管还不能说已经尽善尽美,但是,老师们渗透教育的智慧显然是在不断增长。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五:幼儿教育案例

幼儿教育案例

案例一

幼儿园里发生了失窃案,每到午睡的时候,小朋友们的鞋子都会神秘失踪。细细追查才

发现,原来是2岁的锡坤拿走了大家的鞋子,并把鞋子逐一放进垃圾箱,然后把垃圾箱推到

外面。

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解析:碰到类似的情况,家长要分析孩子到底为什么会做出

这样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还是确实喜欢这样的过程、喜欢探索研究。“呀,是

谁把鞋子弄丢了?”故意地大声询问,然后观察孩子的表情,如果很愉快,沾沾自喜,则属

于前者,但若是孩子表现出脸红、不好意思,那么就是他在探索。 针对两种现象,都要

采取不同方式的引导。对于前者,要让孩子知道不一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引起关注,主动

放好东西、认真做手工等方式也同样可以得到关注表扬,千万不要厉声呵斥甚至打骂,这样

只会让他觉得得到了关注,哪怕是“负面效果”,也会让他乐此不疲。 对于热爱探索的另

一种孩子,妈咪要告诉他不要在幼儿园做这样的实验,同时,在家中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

探索。就像电影中的片段那样,老师拿一间房子,让锡坤把小珠子撒得满地都是,乱踩、乱

滚,而后和锡坤一起把珠子收拾妥当。

案例二

每天早晨小女孩辰辰来到幼儿园后都不进屋,只是在门口静静地等待,刚开始老师都不

知道她在等谁,后来才知道,她等的是一个叫南德小男孩。辰辰每天来得早,南德每天来得

晚,等待是辰辰每天早晨的功课。等来南德后的两人总是一起过家家,不参与别人的活动。 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解析:这是孩童世界中正常的现象,孩子也有自己的喜好和

细微的情感。孩子表达喜欢的方式很特别,也很直接。只要是他们认定喜欢的,那么不管旁

人如何说,也不会改变,而他本身也不会考虑后果。身为妈咪,只要把握孩子的喜好即可。

案例三

5岁的小男孩池亦洋是幼儿园的孩子王,个头最大、力气也最大,孩子们都不敢惹他。

一场足球赛上,因为手球,池亦洋被判违规,结果这小家伙大吵大闹,一边怒吼别人不懂规

则,一边跟老师动手,骂他“混蛋”„„

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解析:这个孩子主要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平日里,父母给予

了他太多的自主权。虽然,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主张尽可能地多给予孩子自主权,但并不

是任何时间和任何场合都行的。正确的做法是,在不牵扯原则性问题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自

主选择,而牵扯原则性的问题,则必须按照规矩来。确立规则的时候,妈咪要耐心地用坚决

而平和的语气,不要使用威胁、打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地坚持,潜移默化地影

响。

案例评析:由玩水引发的思考

案例一

时间:上午9点28分

人物:托二班幼儿、教师甲

地点:托二班盥洗室

幼儿进盥洗室洗手,打开总阀门后,幼儿们兴高采烈地涌了进去,迫不及待地伸出小手

洗了起来,刚开始还洗得挺像模像样,但没过几分钟,幼儿们就不约而同地玩起水来。几乎

所有在洗手的孩子全部加入了玩水游戏。此时,教师走了进来,看到这情景,脸一下耷拉了

下来:“你们这是在洗手吗?老师有没有让你们玩水?辰辰,你的袖管全湿了!教师立即关

上水阀,催促着孩子们快速地离开盥洗室,孩子们一个个耷拉着小脑袋不情不愿、不声不响

地溜了出去。

案例二

时间:上午10点15分

人物:托二班幼儿、教师乙

地点:托二班厕所、盥洗室

又到了幼儿游戏活动时间,今天安排了区域自选游戏。幼儿们高高兴兴地各自分散去到

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开始了游戏。只见晓捷和筱羽窃窃私语了一番,两人一前一后,偷偷地

溜进了厕所,打开水龙头高兴的玩起水来。教师注意到了两人的举动,不动声色地跟了上去,

悄悄地躲在门边,发现他们俩人正在玩水,很开心!因此她并没有阻止他俩,只是说了句:

“老师给你们提个建议,你们玩水时把水龙头开小些,尽量不要弄湿衣服!”说完,她退了

出去。过了一会儿,三个小伙伴立刻动身来到盥洗室,加人了玩水的行列。越来越多的幼儿

参与了进来,厕所间显然已不够容纳。正当这时,一直在旁默默关注的教师走进盥洗室向幼

儿发出了到盥洗室一起玩水的邀请,同时还提供了瓶子、水盆、水桶、杯子、毛巾、玩具等

多种材料,组织孩子们玩起了水的游戏。幼儿们各自挑选了不同的材料,自由地游戏起来。

倒水游戏、浮与沉、挤水游戏等,游戏在孩子们一张张满足的笑脸中圆满结束!

具体评析:

一.分析幼儿(从隐性课程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托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来看:2——3岁正是幼儿认知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自己周围的世界抱有巨大的探索热情,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不知疲倦地通

过他们自己的方式感知着周围的一切。

其次,水是孩子生活环境中接触较多的物质之一,玩水也是所有学前幼儿都喜欢的游戏。

孩子们通过玩水可以感知水的特性、作用及保护等相关问题,同时玩水活动也能很好地激发

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分析教师:

1.在案例一中,幼儿玩水游戏与日常常规和教师接下去的正常教学计划产生了冲突。因

此,教师利用自己的权威中断了幼儿的玩水游戏。(类似教师甲的处理方式在幼儿园的实际

教学中屡见不鲜。)

2.在案例二中,教师乙通过观察捕捉到了幼儿的兴趣点,并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计划,

不受计划所累,给了幼儿一个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探索的空间。

从以上两个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甲和教师乙不同的处理方式充分反映了两种不

同的教育观念:

1. 案例一中的教师更关注的是玩水活动会弄湿幼儿的衣服,会着凉感冒以及防碍了自

己下面教学计划的实施,忽略了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玩水活动背后蕴涵着的良好的教育契机。

2. 案例二中的教师关注的是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发展需要,创造一个开放、支持、引导的

自主性教育氛围。同时不受教学计划所累,真正体现出《新纲要》中所指的:“教师应善于

利用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

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

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

性的发展”等要求。 由玩水活动引发的思考,使我深深体会到:现代幼儿教育应从孩子的

兴趣、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优势,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

条件,重视幼儿的自发活动,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尽最大

可能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幼儿大胆地去探索、去实践,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全面

发展。

《谁的种子先发芽》

有一天,徐子慧小朋友急匆匆地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的种子的皮给小朋友弄破

了。”听她这么一说,我和其他小朋友赶紧围过来仔细观察,还真的有小绿豆破了皮儿,上

面还有小白点。小绿豆出芽了,并不是让人弄破了。但是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们,想听一听

孩子们的说法,了解一下孩子们有没有关于发芽的经验。这时,周楷文说:“老师,上面还

有小白点呢!”徐虎仔问:“那个小白点是什么呀?是小芽芽吗?”黄一一说:“不象,妈妈

买来的绿豆芽可比它长。”“那是什么呀?”“我也不知道。呀,你看,我的菜种子有一点绿

点了,老师,是不是发芽了。”那边董钿浩在叫;“老师,我的种子烂掉了。”旁边的邱骐鸿

说:“你给种子喝的水太多了。”为了鼓励孩子们的发现,特别是第一位发现者——徐子慧小

朋友,让她把小绿豆的变化画在自己的记录表中,让黄一一也把菜种子的变化记录在表中,

并用他们明白的符号做记录。同时也鼓励董钿浩小朋友,再接再励,下午放学时特意吩咐其

家长重新准备种子。然后,请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直接肯定他们的行为,鼓励其坚

持性观察以激起大家的观察兴趣。我则把他们的话记录下来。从此,每一天幼儿都关注种子

的变化过程,每一天都有新的发现,争着做记录,家长们也不甘落后,与孩子一起观察,关

注种子的成长。幼儿的兴趣更加深了。

分析 通过《谁的种子先发芽》这一教育实例,使我们认识到教师与环境在幼儿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为了培养幼儿观察并发现植物变化的能力,注重研究孩子,研究材料,努力将

教育目标物化在环境和材料之中,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获得发展。使幼儿在实

验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观察记录,,同时让家长也参与到观察中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观察

兴趣,进行连续性的观察。 幼儿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会产生对自己能力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如果幼儿在自己的活动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能经常感受到别人的关心,

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学习的主动性。区域活动属于个别活动的形式,它可以给幼

儿提供更丰富的学习经验,活动中孩子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活动材料,使他们在没有压力的环

境中主动地学习,获得成功的机会较多,并给幼儿提供了较多的同伴交往,在同伴面前表现

自己,显示自己的机会,使同伴了解他,也使他了解同伴。在相互了解的过程来了解自己,

产生自信心,从而促进幼儿自主性的发展。教师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教育内容变化不断创

设新奇的环境,充分利用场地,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尽量让幼儿有更多的选择,从

而引起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去观察、操作、探索、发现,从而认识问题和

解决问题。

在活动中,教师充分认识到并尊重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

动地活动。由此可以看出,要培养孩子某种兴趣并能将这种兴趣保持下去,老师的积极参与

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鼓励方式。为孩子提供更多的表现与展示的机会,使孩子们拥有成功感、

增强自信心的必备条件。同时,成功与自信又会促进孩子自主发展并保持对某一事物的兴趣

性,使之不断探索再获成功,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将对他们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有利。

反思 蒙台梭利强调指出,对于幼儿生理和心理的正常发展来说,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是十

分重要的。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

对迫切的需要。”只有给儿童准备一个适宜的环境,才能开创一个教育的新纪元。

一、在新《纲要》的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

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创设基于教育内容的环境教育,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自

主性,展开生活,从而促进幼儿向期望的方向发展。 1、 让幼儿直接参与自然界的建设,给幼儿以参与权。 长期以来,班上的自然界内容的设定及创设多体现老师的主观意志,孩子们只是在教师精心不止的环境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老师设定的任务。然而我改变了这种传统方式,让家长与孩子都参与到环境的布置中来,使家长与孩子一起来关心自然界,分享孩子的成功。使孩子从中感受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任,自己有能力参与到班级自然界的建设,从而乐在其中,使连续性观察得以成功。 2在观察中教师给予适宜的知道和与帮助 在连续性观察中,教师始终给予积极关注,在孩子认知发生冲突的时候,在孩子产生了新经验的时候,个必要的帮助和知道,使孩子不断扩展对事物的认识,使连续性观察有兴趣进行着。

二、“纲要”指出“教师应善于利用人、物、时空等各种要素,综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效应,以促使儿童自主活动的生成。”新“纲要”和瑞吉尔理念中也谈到“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改变传统的“听从”方式,而引导幼儿去关注环境,这种知道方式有助于发展幼儿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我深深体会到:从孩子的兴趣、需要出发,充分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优势,将教师的预设目标与幼儿的自发活动结合起来,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孩子们会非常投入,大胆的去尝试,也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以人为本”,作为新《纲要》的一个鲜明特征,是与“终身教育”观念相辅相成的。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既是一个符合终身教育理念的定位,又是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定位,更是一个符合幼儿长远的可持续性发展为本的定位。在新《纲要》的各领域的目标、内容与要求、组织与实施、教育评价中,强调“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就是着眼于幼儿终身持续发展、个性化发展所需的基本的重要的素质,例如:浓厚且丰富多样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情感态度、与环境互动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等。以人为本、终身教育,使幼教工作者以更整合的、更深广的角度,“以上帝的眼光”审视“幼儿教育”的真正含义所在,思考“什么样的幼儿教育才是真正高质量的?”;更将使幼儿享受到引领其步入成功人生的天使般童年!

案例4:

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关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一、案例分析题(共1 0分)

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答案与解析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有趣的儿童性教育故事作者:lolo521 发表于:2012-06-21 查看:1097 评论:0 性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课,但是父母们却总是羞于启齿,不屑于向孩子传授性知识,这样就使孩子出现了性困惑。其实,性教育没什么不好意思的,爸爸妈妈可以从给孩子讲故事开始。

(育儿园(9ye.com),育儿,幼儿,幼儿园,宝宝)6809

性,是家长嘴里嘴难言说的字眼;性,是孩子眼中最神秘的事件。如何为孩子解说并不神秘的性,如何将性教育进行得妙趣横生,容易理解,是众家长们要上的大课。如果您真的不知将性教育从你们家开始,那你可以参考一下以下的教育故事。

(育儿园(9ye.com),育儿,幼儿,幼儿园,宝宝)6809

日常生活的性教育故事

(育儿园(9ye.com),育儿,幼儿,幼儿园,宝宝)6809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六: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幼儿园教育案例分析:贴画“风波”

[案例产生的背景]

瑞吉欧教育体系认为,教师是幼儿活动材料的提供者,儿童活动的参与者和协作者,儿童行为的记录者和研究者。这些角色集中体现在一点上,那就是教师要机智而灵活地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纲要中指出,探索型主题活动就是追求幼儿与教师保持一种自然和谐的互动关系。强调幼儿的自主性,追求活动的过程性。在活动中,幼儿的行动是自由的,思维是活跃的,而教师则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案例实录]

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英语擂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张雨琛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琛上完英语课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学英语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开设了“英语大擂台”,规定每得10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琛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9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琛英语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10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张雨琛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苏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琛,再看雨琛“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

苏明睿:“老师,张雨琛这样做不算数。”

宇哲:“是呀,她这样是骗人的。”

孙滋惠:“老师,应该把张雨琛的贴画撕了。”

牛牛:“对,老师怎么办?”

于是,孩子们把目光又投向了我,我看看雨琛不知所措的样子,再看看这边孩子们期待的目光,我顺势把问题抛向了孩子们,说:“雨琛这件事该怎么处理?如果你们愿意讨论的话,咱们可以来讨论讨论。”随即我们组成了一个临时“讨论小组”,开始讨论:

师:“张雨琛为什么要把贴画一分为四?”

殷明睿:“她想得小红旗。”

邦皓:“她想得奖品。”

张舒羽:“她想得很多贴画,但这样做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晨曦:“她这是骗人的,不是真实的。”

李兴宇:“张雨琛不应该把贴画撕成四半,因为撕成了四半那三张就不是她努力得来的。”

韩金硕:“张雨琛在撒谎。”

辰羽:“她把贴画撕成了四半,这是在作弊。”

牛牛:“张雨琛骗人,应该惩罚她。”

宇哲:“告诉外教老师,不能再发给她贴画了。”

佳琳:“把这张贴画撕掉。”

孙滋惠:“可以让她站一小会儿。”

明睿:“我们应该帮帮她,可以给她一次机会。”

师:“怎么帮呢?”

张程成:“张雨琛,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撒谎。”

天宇:“上英语课要表现好点,才能得多的贴画。”

晓昱:“上课要积极举手,声音要响一些。”

瑞宇:“张雨琛,你要改掉这个坏习惯。”

付波涛:“张雨琛,以后得了贴画要珍惜,不要再撕了。”

刘烨玮:“张雨琛,你以后不能这样了。”

宋振豪:“张雨琛,你能改掉这个毛病吗?”

张雨琛小声说:“能。”

师:“雨琛,听了小朋友的讨论,说说你的想法吧。”

张雨琛:“我以后不了,我要好好表现,要靠自己的真本事多得贴画。”

听完,我和小朋友们一起为张雨琛鼓起了掌。

师小结:雨琛想得很多贴画,很积极上进,这种想法很好,但她把一张大贴画一分为四,当四张贴画来用,这种获得很多贴画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的贴画,才算真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只要能够知错就改,就是最棒的。

[案例分析]

在解决事情的全过程中,我发现了问题,但没有直接介入,而是把问题留给了孩子,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关注的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

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

经过讨论,孩子们对于贴画“风波”的是非对错已经认识的很清楚,使幼儿分辨好与不好,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而且我相信他们,也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事情该怎样思考,怎样处理。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七: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一、小军是个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 父母很喜欢他 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军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 比如: 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小军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小军的这一类行为,并为小军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分析: 3 岁 6 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 “玩插塑时 让他想好了再去插 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 插出什么样 就说插的是什么”。 小军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军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二、一天,是中三班幼儿巧巧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巧巧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我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我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我又接着说:“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并嘱咐家长要回家注意观察,幼儿身体是否有不适的现象,有的话要立即上医院进行检查。请从幼儿园安全的角度对此案例进行分析,并对幼儿园管理提出建议。解析: “孩子生日”原本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却因糖果发生了不愉快,甚至导致幼儿生命危险,再次给教师敲响了警钟,不能忽视幼儿的安全教育,对教师以后的工作也是一个提醒和督促。幼儿园中,除了幼儿带来食品与大家分享,而且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给幼儿发一些糖果作为奖励,会非常留意提醒幼儿将糖果带回家吃。孩子们拿着糖果走出教室门与家长一起回家时,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要吃糖果,经常是边吃边在幼儿园中玩耍,家长则会让孩子自由地在园所里奔跑、游戏,家长们则远远地站在一旁,或是俩俩聊天,或是坐在花坛边休息,这时就是发生危险的隐患。孩子发生意外事故,这是作为家长、幼儿园、

教师最不愿意看到的。然而,有时这也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孩子尚处在幼儿期,身体机能发展不完善,安全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面对突发状况不知如何应对和防范,因而易受到伤害。同时,这一现象有时又是可以预防,甚至是可以避免的。一方面,教师要与家长做好沟通,协助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请家长不要带圆形的硬糖等食品来幼儿园分发,离园时,教师向家长告知分发食品的情况,以便家长加强观察及提醒,家长接好幼儿要关注幼儿的活动安全。第二方面,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培养,例如,用一些事例、故事,让幼儿讨论,如何避免危险?让幼儿知道在饮食中,要坐定吃、不奔跑、吃完后再玩。第三方面,教师要掌握一些幼儿急症的方法,如遇到幼儿气道阻塞,可使用背部敲击法、腹部推压法,第一时间进行急救处理,减少对幼儿的伤害。三、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解析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 3 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四、星期一,李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王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李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解析 :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

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 “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 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五、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分析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 “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 “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六、如今的孩子很小就接受了各种各样的新生事物,脑子里千奇百怪的东西很多。有时候,他们会在课堂上或课后向你提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你在课堂上讲太阳和月亮,有的孩子便会问:“老师,太阳为什么白天出来?月亮为什么晚上才出来?”对这样的问题还能勉强回答,但有些孩子在课后向我提的问题,真的让我难以回答。比如,有的孩子会冷不丁地问你:“老师,什么叫‘酷毙了’?”

“老师,怎样才能当上还珠格格?”我一时哑然。有时我想,或许我真的是年纪大了,不再适合当小学老师了。问题:面对这位老师的困惑,你认为问题出在哪儿?请作教师素质现代化的要求来回答 答:这位教师的困惑,主要在于他对当今时代社会的新生事物,新鲜词的不理解,换句话说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跟不上步伐。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因为教育中的任何活动都要靠教师进行,教育的目标的实现,效果如何都取决于教师。 教师素质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职业道德素质的现代化,能力素质的现代化。总之,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对现代人的总体要求在教师职业上的特殊反映。七、19 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 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快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问题:你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分析:所谓差等生就是指那些不能达到基本教育要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水平较差或发展不平衡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没有哪个学生天生就是不想学好,世界上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决没有不可教育的孩子。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1、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3、给差等生以高尚的教育爱,转变差等生并不难,使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八、一天中午,我打扫完卫生,站在红花园地前看我班小朋友的贴画的情况,无意间发现我班张雨馨小朋友的贴画很特别,一张大大的贴画被撕成了“四张小贴画”贴在上面,于是我把这一发现悄悄地告诉了班里的赵老师和王老师。我们三个商量,暂且不声张,看下午雨馨怎么说,(为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这一学期开始,我们规定每得10 个小贴画可换一面小红旗,5 面小红旗换一个奖品,雨馨加上“一撕为四”的贴画数正好是 9 张)。果不出我们所料,雨馨一下课,就拿着新发的小贴画,非常兴奋得说:“老师,我的贴画已经 10 个了,该换小红旗了。”这时王老师走过来说:“好,我来看看。”还没等王老师说完,站在我跟前的苏琪娟小朋友大声喊:“马老师,张雨馨把一张大贴画撕成了四半,当四张贴画用。”苏琪娟的话立刻引来了一些围观的小朋友,大家一起把目光投向了雨馨,再看雨馨“哇”的一声哭了,大家开始议论纷纷。如果您是这位教师您会如何处理这件事?请结合幼儿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个性化逐步凸现出来,幼儿的自我意识也愈来愈强。幼儿会从对事物的比较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的比较复杂的、深刻的理解。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经常引导幼儿分析事物,逐步学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推理其因果关系,推理出因为某件事情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教师关注的应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意在引导幼儿掌握合适的获得途径、解决问题的方式,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幼儿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通过讨论,幼儿自己明白了作弊是不对的,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而且,有些结论来自幼儿自己的思考,以及幼儿集体的智慧,所以对幼儿更有说服力,认识也更深刻。换个角度看,其实,幼儿争强好胜不一定全是坏事情,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幼儿只知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其个性发展都是不利的。争强好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竞争者和被竞争者调节自己的行为,获得有益的经验。不择手段遭到同伴抵制和老师的批评,认识到自己不被同伴接受时,就会反思、调整自己的行为,教师在调解过程中注意教给幼儿运用正确的方式来获得成功,引导幼儿明白成功要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让大家信服与支持。九、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我发现创想区一个人也没有。于是,我说:“创想区谁愿意去玩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今天

谁愿意去玩纸箱啊?”这时,孔妍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要去创想区玩。创想区“纸箱加工厂”的游戏开始了,从窗口望去,孔妍等几名幼儿都在玩,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从头到尾把整个游戏的过程和玩法讲给了她们听,并给她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在我的辅导下创想区里的“纸箱加工厂”总算顺利的开展起来了。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创想区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正在玩开“小汽车”的游戏呢。看到我来又赶紧玩起了纸箱,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请根据孩子的反应对这位教师的游戏区设置是否合理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创想区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二)教师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对策:(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二)在活动当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在区域活动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三)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十、妈妈在家里给 5 岁的小华制订了严格的作息制度:每天晚上 8 时准时睡觉,早上 7 时必须起床。刚开始,小华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做。可是每晚当小华睡觉的时候,客厅里还隐隐约约传来爸爸妈妈看电视的声音;有好多次小华早上近 8 时醒来时,妈妈还在睡懒觉„„请您分析这位家长的做法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自己的建议。分析:孩子最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来自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成人只是一味地要求孩子去遵守规则,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家庭教育中规则的设立必然会失去意义。在给孩子设立规则的同时,家长必须考虑自己能否做到。上述案例中的家长在给孩子进行规则教育时陷入了困境:要求孩子按时睡觉、起床,自己却看电视、睡懒觉。家长自己都做不到,怎么还有资格去要求孩子做到?很多家长在给孩子设立规则时言行不一致:即在要求孩子时,总是“依法行事”;而要求自己时,却敷衍了事。这样的家长即使硬给孩子设立了规则,也只会事倍功半,而且严重时还会使家长失去权威。十一、明明的妈妈在为 4 岁的明明设立规则时,经常变换方法。有时候喊明明吃饭,明明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下,明明高高兴兴地去吃饭了。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八: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中四班 张任弛家长

幼儿刚入园的会出现诸多不适现象。

不适应症一:宝宝哭闹难入园。

有的孩子入园特别难,哭天喊地,还有的孩子抱着家长的腿就是不让家长走,搞得家长欲走不忍,欲留不能。有的家长听到孩子哭闹很不放心,便躲在墙角、门后、窗外观望,还有的家长为防孩子哭闹,送孩子上幼儿园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甚至长时间将孩子留在家里。 分析与建议:家长不要怕孩子哭,孩子是哭给大人看的。家长送完孩子后要赶紧离开。其实家长走后,孩子大多停止哭闹,因为老师有许多平息孩子情绪的办法。家长的心不要太软,只要孩子不生病,家长就要坚持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千万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中断。家长要明确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该上幼儿园了,就像妈妈上班一样,这是任务。”千万不要说“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等灰色的语言,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可怕的地方。另外,家长在送孩子去幼儿园的路上,不要反复叮嘱孩子要守纪律懂礼貌、唱歌时要大声、画画时要画好等,这些过高的要求、禁令或者劝告,也会使孩子望园心怯,甚至产生焦虑情绪。

不适应症二:回家以后发脾气。

有的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变得爱发脾气、闹情绪,家长就以

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受了天大的委屈,对此不知所措。

分析与建议:孩子在家里习惯了任性而为,初入幼儿园,对于诸多规距难以适应,如想玩玩具时老师不让玩,不想睡觉时老师非让上床。而回家后,就彻底放松了,发一点小脾气也很正常。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家长先不要去管他,让他把脾气发出来,然后再去安抚,并讲清道理。如果孩子哭闹得异乎寻常,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一下,向老师问问孩子的情况,看看是不是老师表扬别的小朋友而没有表扬自己的孩子引起的,以便让老师多给孩子一点儿鼓励,进行正面教育。对于有的孩子无原则的哭闹,家长千万不能一味迁就,要有原则,不该做的事情就是不能去做。但孩子哭完,要给孩子喝点水,以免上火。

不适应症三:穿衣、如厕都不会

有些家长,特别是老人,对孩子太过溺爱,孩子在家里的所有事情一律包办。这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后,连吃饭、穿衣、如厕都不知如何应对。

分析与建议:在孩子1岁半到两岁的时候,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动手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试着让孩子自己上厕所,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入园后结合幼儿园的要求,家长要配合幼儿园的老师,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同时,教孩子学说一些日常生活用语,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如:饿了、渴了、热了、上厕所等;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这样可以使家庭教

育与园中教育协调一致,还可以让孩子产生自信心。

不适应症四:幼儿园里不午睡

有的孩子不习惯在幼儿园午睡,自己没睡好,还影响了其他小朋友休息。

分析与建议:家长可以给孩子带一个在家常玩的、心爱的宠物玩具,孩子抱着它睡觉,可以减少孤独感。在小朋友都午睡的时候,让他帮老师做点事情,然后跟他说,如果你不来幼儿园,老师会想你的。如果你睡醒午觉再能帮老师分水果,那就更好了,老师会谢谢你的。

不适应症五:缺乏朋友孤独少语

入园前跟小朋友接触少的孩子,入园后难以融入到小朋友之中,不愿参与游戏,群体生活似乎与他无关,表现比较孤独。

分析与建议:家长可利用入园和离园时间,让孩子认识本班的一个或者几个小朋友,互相介绍后,鼓励孩子在一起,拉拉手,玩一玩。同时,家长主动请老师帮孩子介绍一个活泼大胆的朋友,让孩子活泼起来。在家的日子,家长要尽量找一些邻居的小朋友跟孩子玩,培养孩子的群体意识。总之,家长要多给孩子创造与外界接触的机会,时间一长,孩子熟悉了幼儿园,朋友就会越来越多了。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九: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与反思

1、案例分析:没有朋友的孩子

案例描述:波波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一些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玩积木的时候要挑选自己喜欢的,站队的时候自己要当第一,游戏时要别人听他的指挥,要不他就在别人游戏时横冲直撞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语言活动《说说我的好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说:“心元是我的好朋友,帅帅是我的好朋友,翔翔是我的好朋友……都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翔翔立即站起来反对:“不是,我不做他的好朋友。”理由是波波经常在喝水的时候朝翔翔和其他小朋友身上吐水。接着又有几个孩子也声明自己不做波波的好朋友,有的说他抢积木,有的说他抢玩具,有的说他打小朋友……让他很尴尬。

案例分析:

1、通过案例中波波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在同伴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现在的幼儿中,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

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如:骂人,踢人,推人,对别人吐口水,争抢玩具等等。波波在同伴交往中不能够正确的运用交往的手段。比如与小朋友交流时音量往往太高太急,还有喜欢在与小朋友经常出现的一些带有粗鲁,冲撞行为的动作中取得游戏的快乐,而引起误会,但是他自己却浑然不觉。表现得较独断、任性、无礼。有些幼儿在同伴交往中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及时矫正这些行为,幼儿会逐渐形成无礼暴躁、冷酷无情等不良情绪。

2、波波在家庭中形成唯我独尊心理。除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之外,还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爷爷溺爱着他。虽然家长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孩子入园前就会讲故事、背儿歌、数数,背三字经等,但是全家老少五口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娇惯,养成了孩子唯我独尊,任性霸道的性格。而家长对此也不是特别在意,觉得只要孩子聪明伶俐,健康活泼就好,更加纵然了波波的一些不良行为。

教育策略与措施:

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对人的健康心理和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和谐发展,打破只重知识、而轻能力等观念。

幼儿期是人的一生各种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期形成的各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她一生的发展。因此,波波这些事情虽很小,但是反映的是自私、霸道、任性、唯我独尊的表现,而这种表现比较普存在在幼儿当中,只是个别幼儿较为突出而已。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疼爱和老人的溺爱更加加剧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因素,对此,我制定了以下措施,在对波波进行重点引导的同时,也对其他幼儿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幼儿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幼儿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交往。

1.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帮助波波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文明礼貌,互相谦让,团结合作,告诉波波只有这样才会被大家喜欢,才真正有自己的好朋友。

2.组织各种形式的游戏,促进波波与同伴之间合作,逐渐体验到友好合作带来的快乐,从而慢慢调整自己的各种行为,让自己变得被大家接受,喜欢。

2、案例分析与反思:生命的故事

案例描述:冬季的告别,迎来了一个美丽新鲜的春天,孩子们在我们的带领下寻找着春天的气息,泥土中探出一点点“小脑袋”的小草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发现感到兴奋,偶尔蝴蝶的飞过总能激起孩子们纯真而又俏皮的笑脸,最近的植物角也热闹了很多,孩子们纷纷带来自己喜欢的植物。

贝贝一早来到幼儿园就迫不及待的要和我分享她的新发现:“老师,我来了就去看小鱼了,它们也想和我一起寻找春天”。“小鱼”?一时间我还未反应过来,其他孩子就已经被这个话题吸引了,在一旁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琪琪说:“那是河里不结冰了,小鱼开心就出来了”。强强说:“不会是小鱼想和我们做朋友吧,可是今天我去看他们的时候他们统统都游走了。”妙妙这时插上来还抱着我的肩膀兴奋地说:“老师,要不我明天给小鱼带好吃的吧”。。。。。。孩子们你一言我一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此时只有璐璐和航航一声不响坐在座位上,表情凝重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介于他们两个内向的性格我也没有多加留意!

第二天一早先是璐璐带着小金鱼来了,我和孩子们都很开心小金鱼的到来,璐璐悄悄的告诉我:“老师,能把我的小金鱼放在我的植物旁边吗?我想让小金鱼和我一起照顾植物”我为她的想法感到骄傲,一整天她都很开心,只要有空就会去看小金鱼。同时也很意外内向的航航和妈妈一起带来了两条小金鱼,奇怪的是为什么要分两个鱼缸呢?我再怎么问他,他都不回答我,也不许我把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

下午的时候传来了孩子们的叫喊声:“老师,璐璐的小鱼死了”当时我并未特别重视,只是疏散了孩子和他们说明情况小金鱼有可能吃得太饱了,草草就把小金鱼处理掉了。没过多久又传来孩子们的叫喊声:“老师,璐璐哭了”,这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璐璐虽然内向但却很懂事也很能干,从来不会没缘由的乱哭!我走过去轻轻抱住她:“宝贝你怎么了?老师抱抱好吗?”抽泣声好久没有停止我只能询问原因,“是不是哪里不舒服?”“是不是想妈妈了?”。。。。。。。她都摇头表示不是!还是孙老师问了一句:“是不是小金鱼死了?”她哭得更加伤心了。我恍然大悟,原来小小金鱼却牵动了孩子们的善良心灵,顿时我感到百感交错,除了紧紧地拥抱住她给予安慰,我想我还要为孩子们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我得让他们明白生老病死是正常的,潜意识里让他们知道生物是有有限生命的,同时我们也共同探索了为什么小金鱼会死掉呢?进而结合本班特色我们讲述了绘本《生命的故事》。整个活动中璐璐都表现出了一份强烈的探索欲望。

幼儿园教育小案例篇十:幼小衔接案例

小鸟起飞 梦想起航

——幼小衔接案例 一年级的小学生入学,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输,往往不是输在智力上,而是输在习惯上。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以积极的心态迎接上学。

案例:孩子不愿上学, 找出原因应对

问题:我班学生贾XX,开学第一天,家长完成交接任务要离开学校时,就使劲拽着妈妈的衣服,哭着不让妈妈走,以后几天也都有这种情况发生。

学生马XX,虽然来上学时没有表现出不高兴,但在一天当中总有几次为了很小的事情而低声抽泣。

原因:贾XX,年龄偏小,在家里家长比较溺爱,生活自理能力稍弱。由于学前教育不是很好,基础稍差。学习没有一定的自信心,对学校存在着恐惧心理。

马XX,这个小女孩的妈妈是幼儿教师,幼儿园一直在妈妈的陪伴下度过。上小学后,离开妈妈的身边,一时不是很适应。

应对措施:

(一)老师对这样的同学要多加关注,课堂上多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来评价他们的行为。课下主动和她们交流,谈一些比较随意的话题,首先让她们从心理上来接纳老师,喜欢学校;另外给她们介绍一些比较活泼的小朋友认识,让她们交朋友,这样引导她们尽快融入这个大集体中来,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二)与家长做好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在家表现,也将孩子的在校学校及时告知家长,让孩子明白虽然离开了妈妈,但妈妈的关爱一点也没少。并且让孩子将学校的事情也告诉家长,这样既培养了孩子的说话能力,还增强孩子与学校的感情,从而更加喜欢学校,喜欢上学。

效果:开学近一个月,这两个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逐渐变得活泼起来,课堂上能专心听讲,积极发言,学习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课下也能和其他小朋友一块玩耍。完全融入了这个班集体。

案例: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很大一部分上课不会倾听。

问题:老师讲课,有些孩子就顾自己玩,铅笔盒、橡皮、铅笔都会成为他的玩具,或者自己发呆,想些什么也没人知道,根本没有听老师讲什么,这样的听课效率特别低。

原因:许多家长认为听力是与生俱来的,只重视孩子的大脑开发,给孩子准备了很多关于大脑开发早教的课程。遇到孩子插嘴或不专心倾听,只会训斥、责备孩子。而训斥、责备则使孩子失去倾听的欲望和兴趣,会变得不爱倾听或不会倾听。 受幼儿年龄特点的局限,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比较弱,缺乏倾听别人说话的耐心,在听的过程中难免会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等、责备孩子。

应对措施:

(一)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比如说话时就要求他看着你的眼睛,耐心听大人把话说完,不插嘴,等大人说完了他再说。

(二)课堂上要求学生不仅要听老师讲,更要认真听同学的发言,为了训练学生能听同伴的发言,我经常用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的读,这样后面的同学就能集中注意力,将火车顺利开下去;另外还让某个同学起来复述刚才同学回答的问题,通过多种形式训练孩子倾听的能力。

(三)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给同学们读故事,然后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因为一年级孩子都爱听故事,这样用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也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并且在班内提倡亲子阅读,妈妈读故事给孩子听,让他专注地从头听到尾,不随便插话,不走神。经常训练,孩子就学会静下 。 效果:经过近一个月的家校配合训练,班内大部分同学课堂听讲能力已大有进步,随便插话的现象明显减少。发言先举手,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也逐渐形成习惯。

行为。

各位家长了解了幼儿注意力不集中,倾听能力差的原因是受其年龄特点的限制。那么,我们就应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以尊重幼儿,赏识幼儿的态度,运用激励,鼓励的方法培养幼儿的倾听习惯。

借今天的机会, 向各位家长介绍:“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希望能对各位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有所启示。所以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比如说话时就要求他看着你的眼睛,耐心听大人把话说完,不插嘴,等大人说完了他再说。也可以买

个录音机放故事给他听,或者妈妈自己读故事给他听就更好了,让他专注地从头听到尾,不随便插话,不走神。经常训练,孩子就学会静下心倾听了案例背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进入大班的最后一个学期,为了使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们顺利完成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老师通常会开展一些幼小衔接的教育活动,给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经验上的多方面准备。结合教师的了解,以及和家长交流中发现,大多数家长往往有以下几种担忧:有的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动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时间观念没有紧迫感;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依恋性强自理能力差懒散的生活习惯无法适应相对紧张的小学生活,也有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觉性等等。针对以上几种现象,我在教学活动上尝试跳出常规教学的框架,开展了“我上小学了”这一主题活动,从培养幼儿的时间观念和自我服务能力及学习习惯出发,为孩子能平稳过渡到小学创造良好的氛围与条件,促进这一阶段孩子的整体和谐发展。 案例描述与分析: [幼儿园教案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