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送友人 李白翻译

编辑: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4    阅读: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一
《李白_送友人_一诗的英译研究》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二
《李白_送友人_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第23卷第3期2010年7月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ofHenanRadio&TVUniversity

Vol.23,No.3Jul.2010

李白《送友人》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赵海娟

(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文化内涵丰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诗歌的翻译要做

到忠实达意已是不易,若要保持其语言、形式上的艺术价值就更难。本文以波兰文艺理论家英伽登的艺术作品结构的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李白的《送友人》作对比分析,探讨层次理论基础上他们的译文对汉诗英译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送友人》;翻译;层次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62(2010)03-0067-02

二、两种译文的比较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一朵奇葩,吸引了众多中西学者竞相译介。中国古典诗歌用词极为凝练,往往言少意多,而且极讲究韵律,再加上各种修辞手法、典故,使得古诗的翻译难上加难。本文将以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结构层次理论为基础,对庞德和许渊冲所译的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作对比分析。

一、英伽登艺术作品结构的层次理论

英伽登认为作品在结构上包括四个异质独立又彼此依存的层次,这四个层次分别为:

TakingLeaveofaFriend

Bluemountainstothenorthofthewalls,Whiteriverwindingaboutthem;Herewemustmakeseparation

Andgooutthroughathousandmilesofdeadgrass.Mindlikeafloatingwidecloud,unsetlikethepartingofoldacquaintanceWhobowovertheirclaspedhandsatadistance.

Ourhorsesneightoeachotheraswearedeparting.(EzraPoud)FarewelltoaFriend

Greenmountainsbarthenorthernsky;Whitewatergirdstheeasterntown.Hereistheplacetosaygood-bye,You′lldriftout,lonelythistledown.Likefloatingcloudyou′dfloataway;WithpartingdayI′llpartfromyou.Wewaveandyoustartonyourway;

Yourhorsestillneighs,“Adieu,adieu!”(XuYuanchong)1.语音层

语音层是作品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包括语调、节奏以及韵律等。中国古典诗歌非常讲究韵律,可以说格律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生命。此外,叠字也是一种重要的乐感手段,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优秀的诗作更富节奏感。因此,古典诗歌的英译中韵律、节奏和叠字等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到译作的质量。

很明显,庞德翻译的这首《送友人》并没有顾及到尾韵,但在翻译中庞德略去了部分动词保持了汉语的弹性,这种“脱体法”的诗歌手法正好保持了原诗的节奏,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原诗的节

1.字音与高一级的语音组合

英伽登区分了“字音”与“语音素材”,指出语音素材(语音、语调等)与具体阅读有关,变动不居。字音并不是指具体阅读时的语音状态,而是指那种“携带意义”、超越个人阅读经验而使阅读和理解成为可能的东西,因此,它是经由语音素材来传达,又超越于语音素材而恒定不变的东西。

2.意义单元。意义单元层指的是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

构成的层次,对别的层次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在英伽登看来意义指与字音有关的一切事物,而与字音有关的一切事物指的是意向性关联物,与一个单词相对应的意向性关联物是单个意向性客体,与一个句子相对应的意向性关联物是一种意向性事态,而字和句两类关联物都区别于客观实在。

3.多重图示化方面及其他方面连续体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只能用有限的字句表达呈现在有限时空中的事物的某些方面,并且这些方面的呈现与表达只能是图式化的勾勒。因此,一部作品的意象性关联物不过是事物之多重图式化方面的组合体,它有许多“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的想象来填充或“具体化”。

4.再现客体

所谓“再现客体”就是虚构的、具有不完备性的意向关联物。这是读者阅读作品的最终目的之所在,即实际上作者写的是什么。

收稿日期:2010-04-17

作者简介:赵海娟,女,甘肃张掖人,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67·

奏美。例如“Bluemountainstothenorthofthewalls,Whiteriverwindingaboutthem”.对于末尾的“萧萧”二字,庞德直接使用了英

语中表示马鸣的拟声词“neigh”(嘶),虽然译出的“班马鸣”的含义,但原诗中叠字创造的音乐美却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许渊冲是我国古诗词翻译界倡导格律体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于韵律的处理堪称完美。这首《送友人》中ababacac的尾韵格式充分再现了原诗的韵律和节奏美感,而句末又以直接引语的形式加入了“adieu(再见)”,在体现原诗情趣的基础上,再现了原诗的声音之美,让读者仿佛听到两匹马儿哀哀的鸣声。

2.语义层

意义单元层指的是作品结构中由字词的意义所构成的层次。英伽登认为这一层次在作品结构中处于关键地位,它对别的层次起着根本的制约作用。读者必须准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才能实现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在文学翻译中,实现对原文语义层的理解是翻译的最基本的步骤,它是通向美学层次翻译的关键的一步。中国古典诗歌中词语和句子的意义都与意象息息相关,诗歌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主观的情感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而意象与意境又是密不可分的,意境则是包括意象在内的作品的整体美学效果。译者必须对意象和意境有准确的理解后才能做到准确翻译。

李白这首《送友人》全诗未见“送别”二字却充满送别之情。首联对偶句写景青山白水两个意象使人联想到朋友间深厚而纯洁的友谊。“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写白水的动,用词准确而传神。颔联以“孤蓬”二字准确而生动地描摹出朋友的孤单无依。颈联是全诗的诗眼,以“浮云”和“落日”两个意象来表达游子之意和故人之情,让人叫绝。尾联“萧萧班马鸣”一句表面写马,实则借离群之马的鸣声来寄托他和友人的离情。

庞德将原诗中“山”“水”“城”“浮云”“落日”“手”“马”等英语读者同样熟悉的意象全部直译为英语。值得注意的是他将首联中的“青山”译为“bluemountain”而不是“greenmountain”,不得不说是一个创新。汉语中“青”的含义随语境的变化而不同,可以分别用来表示“蓝”、“绿”、“灰”、“黑”等颜色。庞德翻译此诗时深知,“青”与“白”乃是中国诗人按照山水画的技法对两种颜色进行远景把握的结果,因此他使用“blue”来保留原作的远景呈现。译文首联下半句为“Whiteriverwindingaboutthem”,其中“them”按上文理解应是指代“Northofthewalls”,这与原诗的“东城”相去甚远。第四句中庞德使用“must”准确地传达了作者“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的与朋友难舍难分的离别之情。颔联中“孤蓬”这一意象庞德取了费氏遗稿之说译为“deadgrass”,变成了在枯草中千里跋涉,确实有失偏颇。“蓬”英译应为“tumbleweed”,《简明牛津词典》解释为“plantformingglobularbushthatbreaksoffinlatesummer

andisrolledaboutbythewind”。作为全诗画龙点睛之笔的颈联,没

有动词,没有人称代词,没有数,只是“浮云”、“落日”、“游子意”、“故人情”四个意象的并置,庞德用“like”一词点明了其比喻关系,准确传达了原诗的意境。末句“挥手自兹去”中的“挥手”庞德将其译为“bowovertheirclappedhands(拱手作揖)”,将“挥手”改为“抱拳作揖”这一中国古人的经典动作,这已经是李白原诗中没有的意蕴了。尽管是对中国古时的礼节作了一番了解,却显得有些画蛇添足,“wavehand”足以表达原诗中“挥手”一意。

许渊冲的翻译中,“青山”“白水”“浮云”“班马”等意象都采用直译的手法表现,首联中“横”和“绕”分别用“bar”和“gird”,突出了“横”的静和“绕”的动,忠实贴切。颈联“落日故人情”一句,许渊冲译为“WithpartingdayI′llpartfromyou”,尽管本身是不错的句子但与原诗有距离。末尾“adieu”一词则充分传达了分手的马和分手的人一样忧伤的心情。

·68·

3.图式层

中国古典诗词以语言简洁、结构紧凑见长,虽然篇幅短小但内涵丰富,往往以少含多,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然而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将古诗中的这种“空白美”直译保留的话往往会使译作晦涩难懂,反而失去原诗的艺术价值。因此译者必须考虑西方读者的接受能力,往往要采用各种手法使原诗中抽象、模糊的意象变得具体、清晰,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无主语是中国古诗的一大特点,这首《送友人》中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任何人称代词。庞德在翻译中采用了“we”作为主语,尽管与原诗要表达的“离别情”没有冲突,却模糊了标题中“送”的含义,更像是两人的离别,而不是诗人去送别,这正如他所译的标题一样,让人搞不清到底是谁要走,究竟是谁送谁。对于颈联两句中四个意象的并置,庞德用“like”一词准确传达了比喻关系。

许渊冲的译文相形之下送别的含义要清晰得多,译文第四句“you′lldriftout”点明了主题。“浮云游子意”一句许渊冲译为“like

floatingcloudyou′dfloataway”(你将像浮云一样飘走),将原诗的

意境表达得分毫不差,且译文简单明了。“落日故人情”却被译为“WithpartingdayI′llpartfromyou”,完全省略了“落日”这个意象,没能使原诗中浮云落日刻画出的美景表现出来,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4.客观层

这个层次是客体的再现,实质是由虚构的人物、事件等构成的文学作品的世界,为了达到作品的客体层次,需要读者积极地阅读作品,以一种特殊的首创性和能动性思考和理解句子的意义,抓住句子意义确定的对象领域,即理解作者实际在写什么。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是读者,要认真理解句子所指向的客观层,翻译中不仅仅局限于字面意义的直译。

5.结语

通过以上四个层次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从语音层来看,庞德采用的是无韵体来翻译,这尽管有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但韵律毕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特色之一,应该尽量保留,而且自由体的翻译或许也会给西方读者造成错觉,认为中国的古典诗歌本来就是无韵的。从语义层、图式层和客观层看庞德翻译基本忠实于原诗,但毕竟他不懂汉语,加上资料有限,有些地方翻译的不是很恰当。许渊冲的翻译保留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意境的传达也更准确。但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庞德的译作对于传播中国古典文化的作用。因为古诗英译可采取两种步骤:(1)先把最能引起英语读者兴趣的东西传达过去,使更多人能关注中国古诗这一文化瑰宝;(2)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大,再逐步将中国古诗独特的外形美和音韵特征介绍出去,这样做有利于加强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翻译水平也有所帮助。

[5]

庞德无疑完成了第一步,而第二步正是包括许渊

冲在内的广大中国学者努力的目标,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译者译出更高水平的译文,为传播中国古典文化作贡献。

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魏家海.英伽登的层次理论与BurtonWatson英译中国古诗[J].

中国翻译,2009,(1).

[2]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

[3]裘克安.李白《送友人》一诗的英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1,(3).

[4]汪精玲.从间性理论看埃拉兹·庞德的汉诗英译[J].安徽师范

大学学报,2008,(9).

[5]顾正阳.古诗词曲英译美学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6.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三
《送友人 对比翻译赏析》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四
《李白诗歌《送友人》中审美意象的英译分析》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五
《生态翻译观照下李白《送友人》的意象美及其英译赏鉴》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六
《李白《送友人》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七
《送友人 李白》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八
《送友人 李白》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九
《送友人李白》

送友人 李白翻译篇十
《关联理论视角下李白送友人的英译李宏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InnerMonoliaAriculturalUniversitSocialScienceEdition       ggy

第12012年第6期(4卷 总第66期)

No.6 2012(Vol.14 Sum No.66)

关联理论视角下李白《送友人》的英译

● 李宏霞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本文从关联理论角度出发,对李白《送友人》一诗及其三种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论证了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交际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的可行性,从认知语用角度为中国古诗英译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新的意图、视角。

关键词:关联理论;送友人;交际意图;认知语境;最佳关联:/DOI10.3969.issn.1009-4458.2012.06.153j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206-0395-03

引言  一、

erber和Wilson在Grice的交际理论与会话含  关联理论是Sp主要研究信息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语用理论,

“交际的推理过程。关联理论认为,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传递其

[]2158

”本身假设的最佳关联。交际过程中,交际者提供信息,接受

游子和离群长啸的马交织在一起,相符映衬,情景交融,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气韵生动的画面。诗人将这些信息组合在一起,意图是表达诗人对友人羁旅生涯的关怀以及二人依依惜别之情。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描写送别场景、抒发惜别之情的送别诗俯拾皆是,我们对这种主题并不陌生。该诗首联写景,点明送别地点;颔联叙事,表明送别之事;颈联借景写情,写友人漂泊之意与二人惜别之情;尾联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厚情谊与痛别之情。这种写作顺序与我们认知事件过程的逻辑非常符合。

《送友人》一诗中运用了很多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例如孤蓬、浮云、落日、班马。对于诗歌而言,意象必不可少,“往往是诗歌意境构建的关键。朱自清在《诗论》中曾指出,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feelinimaegg,‘。”“趣’简称‘情’意象’即是‘景’情景相生而且相契合无间,情

[]541

”恰能生景,景也恰能传情,这边是诗的境界。李白这首诗中

由此推理出语境暗含,获得最者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最佳关联,

佳语境效果。ErnstAuustGutt根据这一理论对翻译进行了研  g并提出关联翻译理论。G翻译是一个特殊的明究,utt认为,——推理的交际过程,示—是一种三元关系的原作者、译者、译文——推理”读者之间的双向“示意—过程,包括译者对原文明示信译者对译文读者进行的明示信息及息的暗示意义的推理过程,

其暗示意义的表达,以及译文读者对译者明示信息所隐含的暗示意义的推理。在关联翻译理论翻译论的视角下,译者既应依据动态语境进行认知推理,找到最佳关联,还应充分考虑译文环最终给出最能体现原作者交际意图的译境下读者的认知能力,

文,帮助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原诗的关联理论分析  二、

送友人》一诗如下:  李白的《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原诗的交际意图与认知语境1.

《送友人》是李白送别诗的名作。该诗传递了青山、白水、孤蓬、浮云、游子、落日、班马等多重信息。青翠的山岭、波光粼粼的流水、随风飘转的孤篷、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浪迹天涯的

的大量意象,对于该诗意境的构建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读者理解该诗的关键。

““此地一为别”挥手自兹去”等诗句均为无主句诗句,主体这给理解和翻译带来一定的在语篇空间中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困难。末句“萧萧班马鸣”笔锋一转、由送别情境的抒写突然转向班马长鸣的描写,给译者及读者的认知与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

原诗的关联性2.

关联性是征对话语在语境中的语境效果而言。在《送友人》“、“、“一诗中,孤蓬”浮云”游子”等词汇信息在整首诗的认知语“境中所带给中国读者的关联,是羁旅生涯、漂泊之意;落日”和

2012-03-18*收稿日期:

:“,广西区教育厅立项项目关联理论与诗歌语篇分析”项目编号:201204LX128。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宏霞女山西吕梁市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1983-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012年第6期(4卷 总第66期)                                2

“班马”这两个意象关联离别愁绪。这些关联对于原诗的理解与翻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孤蓬”,又名“飞蓬”,原意为随风飘转、飞转不定的蓬草,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形容人生之漂泊无定与渺茫莫测。鲍照《芜城赋》中有诗句“孤蓬自振,惊砂坐飞”;欧阳詹曾作“惆怅策疲马,孤蓬被风吹”;武元衡亦有名句“游人西去客三巴,身逐孤蓬不定家”。由此不难推断,“孤蓬”在《送友人》一诗中有很强的文化关联,

暗示友人之漂泊不定、人生之变幻无常。“浮云”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浮”有漂浮、飘动之意,

因此,“浮云”常用来象征浪迹天涯、漂泊不定的游子。《古诗十九首》有名句“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韦应物曾作“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杜甫亦有名句“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由不难推断,在《送友人》的认知语境中,“浮云”暗示友人行踪不定、任意漂泊的羁旅生涯。

“落日”作为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多种意义,其中最常见的一种就是表示羁旅行役、

离愁别绪,从唐彦谦的诗句“落日下遥峰,

荒村倦行履”、欧阳修的诗句“秋风吹行衣,落日下霜草”和李觏的诗句“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中可见一斑。由此文化关联和原诗语境不难推断,《送友人》一诗中,落日依依、惜别大地,暗示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班”在中国古语中有“别”之意,因此,“班马”有“离群之马”之意,在送别诗中多被用以抒发惜别之情,例如,宋祁曾著“班马萧萧祖账阁,

晓参横影送征鞍”;刑恕有名句“此日离违限南北,萧萧班马正依风”;钱谦益亦曾作“头白此为别,忍听班马鸣?”由此不难推断,“班马”在《送友人》一诗的认知语境中关联惜别之情。

  三、

《送友人》三种译文的关联理论分析  Amy 

Lowell的译诗如下:Clear green hills at a right angle to the North wall,White water winding to the East of the city.Here is the place where we must part.The lonely water-plants go ten thousand li;The floating clouds wander everywither as does man.Day is departing———it and my friend.Our hands separate.Now he is going.“Hsiao,hsiao,”the horse neig

h.He neighs ag

ain,“Hsiao,Hsiao.”[3]

101

Ezra 

Pound的译诗如下: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Here we must make sep

aration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Who bow over their clasp

ed hands at a distance.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3]

100

许渊冲的译诗如下:

Green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White wat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Once here we sever,you and I,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396

As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With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Waving 

your hand,you go your away;Our steeds still neig

h:“Adieu,adieu!”[4]234

《送友人》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述送别之地。这两句诗“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勾勒青山静姿,“绕”描写白水动态,动静结合,使整个场景变得生动活泼,画面极富层次感。Amy Lowell将动态的“横”(“横”为“横亘”、“横跨”,有绵延横陈之意)译作静态的介词短语“at a right angle”(在直角位置上)

,用词呆板,意义不够精确,没有传递出原诗的语境效果。zra Pound将动态的“横”译作静态的方向介词“to”,也没有获得原诗以动衬静、动静相映成趣的语境效果。在许渊冲的译诗中,“green mountains”与“white water”相对,“the northern sky”与“theastern town”相对,体现了原诗的对比关联;动词“bar”(阻塞、设栅栏)和“gird”(环绕,佩带)在词态上和“横”“绕”保持一致,再现了原诗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修辞关联。Amy Lowell和Ezraound均将“绕”译为动词“wind”的现在分词“winding”(曲绕,环绕),与之相比,“gird”不仅在词态上更接近于原诗“绕”的词态,而且在意义上更为丰富,除了“环绕”之意,还蕴含“佩带,装饰”之意,更容易激发译文读者的联想。

继开篇写景、交待送别地点后,《送友人》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叙写诗人与友人分别之事。“一”意指“一经,一旦”,暗示这两句诗的条件逻辑关联。许渊冲的译诗采用“once(一旦)…will(将)”的结构,再现了此逻辑关联;Amy Lowell和zra Pound的译诗却没有体现这一点。“为别”指“分别”,Amyowell译作“part”(分开),Ezra Pound译作“make separation”(分离,分开),许渊冲译为“sever”(分离,隔绝,切断)。与“part”“make separation”相比较,“sever”的感情色彩更丰富,除了“分别,分离”之意,还蕴含“切断,隔断”之意,暗示经此分别,友人或羁旅天涯、

书剑飘零,两人或再无相见知时,更容易激起译诗读者的伤悲之感,

更好地体现了原诗的语境效果。“孤蓬”一词具有很强的文化关联,指在外漂泊、羁旅天涯的人。Amy Lowell和zra Pound分别将其译为“lonely water-plants”(孤独的水生植物)和“dead grass”(枯死的草),都没有准确地传递出“孤蓬”所隐含的漂泊飘零、变幻无常之意。许渊冲将其译为“lonely thistle-own”(孤独的蓟绒)。“thistledown”在英文中指蓟花的冠毛,轻如绒毛、漂浮不定,故有谚语“as light as thistledown”(轻如鸿毛,漂浮不定)。由此可见,“lonely thistledown”较好地保持了“孤蓬”的文化关联。“征”指“征程,出发”,Amy Lowell译作“go”(去),zra Pound译作“go out”(外出),许渊冲则译作“drift”(漂流,漂流)。由原诗语境可以推断出友人的羁旅天涯、漂泊不定,因此,“drift

”一词较好地体现了原诗的语境效果。继开篇描写送别地点、颔联叙写送别之事后,《送友人》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写友人的漂泊不定与二人的惜别之情。“浮云”和“落日”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具有强烈的文

化关联。Amy Lowell和许渊冲将“浮云”译为“floating cloud”(漂流的云),较好地再现了“浮云”的文化关联。Ezra Pound却将“浮云”译为“floating wide cloud”(漂浮的宽云),这种直白的描述性译法在语法上无大出处,语境效果却大为减弱。Amy Lowell,zra Pound和许渊冲分别将“落日”译为“day”(白天),“sunset”(日落,傍晚)和“parting 

day”(分别的时刻)。“day”意义上不够精EePELEdEE

送友人》的英译                                     著  译● 李宏霞 关联理论视角下李白《

准,未能体现原诗语境中“落日”的文化关联;“sunset”正是英文中“落日”的表达;“parting day”虽然扩大了读者对“落日”的认知范围,

却强化了其文化关联和语境效果。颈联采用静态的方式,用“浮云”写“友人”的漂泊不定,“落日”写二人的惜别之情;AmyLowell,Ezra Pound和许渊冲的译诗都传递了此修辞关联。在许渊冲的译句“As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With parting dayI’ll part from you”中,许渊冲没有译“游子”和“故人”,却引入人称代词“I”(我)、“you”(你),从而将原诗静态的叙述改为动态的对语,刻画了一幅生动的告别情景:一边是好友“你”,将如天际浮云般飘然远去、游荡万里;一边是作者“我”,依依惜别,牵肠挂肚;

一我一你,一送一别,扣人心弦,感人肺腑,既将双方的离愁别绪和真挚情谊表现得淋漓尽致,又拉近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距离。尽管该译句在形式上与原诗句不完全一致,却获得了较好的语境效果。

《送友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用动词“挥手”“去”写诗人和友人分离时的动作,用马鸣萧萧衬托离别的缱绻情谊。Amy Lowell将“挥手”译为“hands separate”(手分开了),意义不够精准。“挥手”表示挥动手臂,以示信号、问候或致敬,而“hands separate”并不蕴含“挥动手臂”的意义。Ezra Pound将“挥手”译为“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鞠躬合掌),或许是为了营造一个圆形的身体意象,从而与“落日”的圆形意象形成呼应;或许是因为在他印象中,东方人总是鞠躬合掌,恪守礼节。总之,Ezra Pound的译语“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是对原诗的误读与扭曲。许渊冲将“挥手”译为“waving hand”(挥动手臂),获得了较好的语境效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萧萧”作为拟声词,既可形容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萧萧哀风逝”“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也可形容马的嘶鸣声,如“萧萧马鸣”“车辚辚,马萧萧”“半掩店门灯煜煜,横穿村市马萧萧”。EzraPound将“萧萧”一词略而不译,Amy Lowell则将“萧萧”译为“Hsiao,Hsiao”(“萧”的汉语拼音)。由于英文中多用“whinny”(马嘶,马鸣)形容马鸣声,因此,“Hsiao,Hsiao”并没有收窄读者的认知范围,并不能引导译文读者产生有关马鸣的联想;读者可能要花费较多的认知努力,才能认知到相应的语境效果。许渊冲将“萧萧”译为“Adieu,Adieu”(再见,再见)。“Adieu”并非拟声词,却传递了“萧萧”的文化与语境关联: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马儿似乎也懂得主人心情,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四、

结语  通过对《

送友人》原诗及其三种译文的关联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歌翻译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交际行为,同样存在普遍交际行为中的“示意———推理”过程。关联翻译理论中的交际意图、认知语境、最佳关联等概念在诗歌翻译中同样具有可行性,对于中国古诗英译和诗歌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

[1]Gutt,Ersnst-August.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

nition and Context[M].Oxford:Basil Blackwell,1991.[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

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3]吕叔湘.中诗英译对比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4]许渊冲,许明.千家诗:汉英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8.[5]朱自清.诗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接第394页)

折门,洋洋得意地从一间客厅走到另一间客厅,夸耀这些客厅有多么宽

敞时,

安妮岂能不为这位女人的行止感到可笑和惊奇,并为之叹息。[8

]这里安妮清醒地认识到摆脱家里债务的方法是厉行节俭,她对父亲和姐姐租赁出凯林奇大厦后仍追逐奢侈享乐生活的做法表示惊讶和不赞同,也折射出奥斯丁对没落贵族爱慕虚荣的无情嘲讽。

她心里很清楚,她的演奏并不受欢迎,只不过出于礼貌,或是给别人提提神罢了。她知道,当她弹琴的时候,只有她自己从中得到快

乐。

[8

]安妮到妹妹家暂住时,帮忙调解家庭纠纷,照顾小孩,安慰情绪善变的妹妹,給大家弹琴娱乐,成为耐心的倾听者和家庭润滑剂,而她弹琴时,

既不刻意卖弄,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琴技有着客观公允的评价和很好的自知之明。

这一切都表明,他至少在恢复对她的情意。昔日的嗔怒、怨恨和回避已经不复存在了,

代之而来的不止是友好与敬重,而且是过去的柔情蜜意。是的,颇有几分过去的柔情蜜意!她仔细想想这个变化,觉得

意味非同小可。他一定还爱着她。

[8

]安妮通过冷静观察温特沃斯的一举一动,客观地分析他对自己的情感变化。最初,安妮听从教母的劝导,解除了与温特沃斯的婚约,耽误了八年青春。温特沃斯后来成为海军军官,

衣锦还乡,对安妮之前的拒绝心存怨恨,刻意疏远;随着两人接触增多,他被安妮聪慧善良、成熟谨慎的品质吸引,

但却迟迟不敢表露真情。安妮冷静地分析了他犹豫不决的原因,

一方面努力保持镇静,坚信如果真心相爱,两人感情会经得起考验;

另一方面,在与哈维尔上校的谈话中,安妮巧妙地向温特沃斯发出暗示 :“我们对你们当然不像你们对我们忘得那么快。也许,这与其说是我们的优点,不如说是命该如此。……我认为我们女人的长处……就在于她们对于自己的恋人,即便人不在世,或是失去希望,也

能天长日久地爱下去!”[8

]温特沃斯终于明白了安妮的心意,随即向她

表白,促成了两人的美满姻缘。奥斯丁不仅让安妮掌握了话语权,赋予了她观察、

分析、评判他人的权利,还使她在选择配偶时,掌握婚姻主动权,

打破了男权社会中女性被动等待男性追求的婚姻模式,间接表达了奥斯丁本人的婚恋观。

  四、

结语  在男性话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

奥斯丁通过变换不同的话语模式,采用理智而冷静的女性叙事策略,不动声色地摆脱了男性话语的控制,隐蔽地表达了自己的婚姻理想,彰显了女性意识,建构了女性话语权威。□参考文献:

[1]申丹,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83,303,303.

[2]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9-103,91.[3]朱虹.奥斯丁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0:205.[4]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77-

78,37,132,87.[5]Lascelles,M.Jane Austen and Her Art[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96.

[6]简·奥斯丁.理智与情感[M].武崇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23.[7]苏珊·S·兰塞.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

黄必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0.

[8]简·奥斯丁.劝导[M].孙致礼,唐慧心,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10,96

,33,131,164-166.

397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