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通文达理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4    阅读:

通文达理篇一
《存在与虚无》

“有”到“无”时方知“有”——存在和虚无,西方和

东方

[内容提要]

存在主义哲学家蒂利希(Paul Tillich,1866-1965)认为,存在和虚无的关系,就是存在和存在物的关系,是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的关系。存在者是虚无。自为的存在是虚无。存在比虚无有更大的适用范围。存在包蕴虚无,虚无依赖于它所否定的存在。存在先于虚无。虚无只能通过和存在的联系才有自己的规定性。蒂利希认为,存在最为根本。虚无对人构成威胁,是有待克服的困境或焦虑的根源。焦虑是存在对于虚无的意识。我认为,从基督教的观点看,罪的基本本体论意义是“不足”“欠缺”,是“应该是”和“能够是”的东西的缺少,是虚无性。在虚无的意义上,此在是有罪的。

存在论的虚无,导致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伦理学的非道德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哲学的历史无目的、无规则和二元论,导致反科学、反民主。在东方,亚细亚生活的艰辛,导致佛、道“虚无”的哲学理念, 而这在西方的海德格尔,是罕见的仅有。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一个存在”的。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对抗存在。相反,他的虚无,指的是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它也被称为存在。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制造的矛盾的术语。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认为它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关键词]哲学 存在 本体 形而上学 分析哲学语言

Ontology 本意是关于“是”与“有”的学问。它追寻何者为“是”,何者为“有”,何以是“是”,何以有“有”,归根结底“是什么”,归根结底“有什么”。“有”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判断标准。存在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标准,也是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的标准。并非西方哲学家不知道虚无或不存在,并不是他们没有虚无概念,而是西哲以存在为判断的标尺。原始民族或脱离动物不远的民族没有虚无的概念。人类进入一定阶段才有虚无的概念。但是虚无的概念却使成熟的人类更了解存在概念的重要性。

西方哲学的主流认为虚无不可致诘(jie),不可言说。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无。虚无的观念导致中国科学不发达。中国哲学排斥语言,这是其“虚无”的另一种表现。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蔑视语言。有人胡诌什么中国哲学是“超语言”。1何方妖孽,竟自称“超语言”?这“超语言”就有些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道隐无名”(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道不可言,言而非(道)也”(庄子:《知北游》)。魏晋玄学认为,“言不尽意”。似此,怎么会有科学认识呢?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倾向,使中国没有产生科学。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是“语言”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规律。逻各斯造成了西方各种-logy,就是各门实证的科学。

本文作者认为,虚无或者谈论虚无是没有意义的。虚无是存在的遮蔽或匮乏。“无”是“有”的影子。立竿见影,立存在之竿,见虚无之影。在海德格尔那里,虚无是有待克服的消极的东西。哲学的去蔽,去伪存真,就是去掉虚无的遮蔽,去除虚无的摩耶帐幕。存在(Being)是个名词,有所指谓,而“非存在”(Nothing)只是不定代词,其指谓不固定,不具有实在性。非存在(Nobeing)是从存在(Being)中派生而来的,它后于且依附于存在。

最近中国学人在炒作中华文化“虚无”的同时,也对数学上的零情有独钟。零,于是变作虚无了。于是他们说虚无是存在的。可是,无论如何,零不代表虚无。零是存在。它不是对一切数目的否定,而乃增值。零表示弃权,不是缺位。投弃权票后,人还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弃权不是缺席或者阙如,不是不存在。零和负数都表示存在。希腊人在文明史上首屈一指,他们在公元前775年把他们的象形文字改造为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采用拼音字母使他们更通文达理,更有能力记载思想。后来希腊人把他们的记数制改为字母记数。从象形文字进到拼音文字肯定是一大进步。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凡四卷,却唯独没有中国数学思想的篇幅,因为中国古人没有字母数字,不善于运算。近来中国学人忽然发现西方有人谈“无”论“非”,就眉飞色舞套近乎,兴致勃勃拉关系。可是,为何我们不可以从西方本体论学点什么呢!这虚无就值得我们骄傲几千年吗!

在西方哲学中,自古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存在”的概念。这是存亡攸关的问题。有些哲学家说存在问题只是语言学的偶然事件,因为偏巧印欧语言中有“是”(to be )这个系动词。但是巴雷特说,这碰巧是西方的荣耀,我们必须遵守。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的圣经,讨论的恰好是存在,而不是虚无。他不断重复“存在”的问题,目的是要摧毁西方思考“存在”的方式。他要求西方恢复久被遗忘的存在——当然有些压根没有“存在”观念的哲学谈不到“恢复”的问题。东方文明没有产生存在者和存在的分离的哲学。海德格尔总是从西方文明取材。即使在他超越西方文明时,他也是从西方文明取材。当然我们在品评他的思想时要提到东方。海德格尔认为现在西方人必须把久被遗忘的存在找回来。巴雷特设想,中国哲学的“道”可能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观念最接近。但这不应当引动我们中国人的自大意识。因为,他的这种看法不能说明什么。毕竟海德格尔死守西方传统――尽管他超越这个传统!2假如西方思想真的东方化了,那连东方人也会莫名其妙!可惜,西方毕竟是西方。

一、 黑格尔的虚无论

有“有”无“无”,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 “是”是“非”非,既,是,存在,而非,倒不存在。

哲学的唯一问题应该是:存在是什么?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就是说,存在是完全。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奥康诺认为,海德格尔的“虚无”是“有害的胡说”。3西方哲学自来就解释存在而不是虚无。存在问题是西方哲学的老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自古已经提出„„存在是什么?”《圣经》说,“我是自由永有。” “我思故我在”,从我怀疑出发展开全部的存在。“存在就是能被感知”,解释人何以知道存在存在。“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说的是,只有存在,才合理,虚无不合理。不合理的不存在,非存在不合理,所以不存在。对不合理的非存在,理性当然也无可奉告。

西方哲学自古就和东方哲学判然有别。他们是从存在而不是从虚无出发。柏拉图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哲学的天分。但是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的确没有虚无的地位。人类天性就相信存在高于虚无。传统西方哲学在本体本原的意义上肯定存在,不承认虚无。这一点不因为东西文化会通而有些许改变。近代以来,倒是东方和印度接受西方的观念多一些。我们看不到东方文化虚无观念有迈步踏上世界讲坛的迹象。

西方哲学向来讳言“无”。但到黑格尔,却以虚无来衬托存在。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说,虚无化“植根于我们存在的核心”。黑格尔说,我们对事物能够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是它们存在。虽然各种各样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各不相同的性质,但它们都存在。因此,存在就是心灵所能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而且,存在必定逻辑地先于任何特殊的存在者。因为存在者体现了那原初没有任何规定性的事物的特定状态。这样,逻辑学就从无规定性开始,从“先于一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开始,它是首先的。我们称之为存在。”这没有规定性,也就是虚无。因此黑格尔的体系从存在概念开始,这才是正题。

黑格尔把存在和虚无当作正题和反题对立起来。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的。因为你先假定存在,然后加以否定。存在和虚无,不可能是具有同样内容的概念。虚无是存在的空洞。存在存在,而虚无不存在。

黑格尔的虚无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对至高无上的存在,你无法言说,不能用范畴把握,这就有些虚无的味道。他说,我们有一个概念,但它并不包含存在事物的性质。存在的观念没有任何内容,当你赋予它某种内容时,它就不再是纯存在概念,而是某个东西的概念。但黑格尔相信,从这一存在概念能够推导出另一个概念。即,由于存在概念是纯粹的抽象,因此也就是绝对的否定,它就是非存在概念。没有任何特定性质的存在,就使心灵从存在状态过渡到非存在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存在和非存在是同一的。当然,黑格尔也看到,“存在与虚无是同一的,这个命题是如此荒谬,难以想像或理解,或许只是个玩笑。” 黑格尔因此说,把存在和虚无看作是同一的,“是思想所能做到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过,黑格尔认为,虚无是从存在推导出来的。虚无概念也很容易将心灵引导到存在概念。当然,黑格尔仅局限于纯存在的概念。他说,纯存在的观念

包含了虚无。这样,他就从存在概念推导出虚无。反题“虚无”被包含在正题“存在”中。在黑格尔的逻辑中,反题总是从正题推导来的,因为它已经包含在正题中。

心灵从存在到虚无的运动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变易”。黑格尔说,变易是“存在与虚无的统一”。变易就是存在与虚无的合题。一个东西如何能够既存在又不存在?黑格尔会说,当一个东西变易时,它就既存在又不存在。

中国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这不能給于人任何教益。这有点像西方哲学开始时的初级阶段的情形。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装糊涂的前哲学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把戏。这“IHV” (夷、希、微)是绝对的空虚或虚无。它是至高无上的,是一切事物的来源。黑格尔说,当希腊人说“绝对是一”的时候,一切规定性都被取消了。他说,假定哲学不能超出这个阶段,那它就是停留在低级或初级阶段。

黑格尔说,这“IHV”(夷、希、微)是绝对的来源,是“无”。他说,道家以及中国佛教中的绝对原则,万物的起源、终极者和最高者,乃是“虚无”。也可以说,他们否认世界的存在。然而他认为,这里本来应当说:“统一是完全无规定性的,是自在之有,因此以‘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无”并不是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是离绝观念,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无规定性的、抽象的同一。这“无”也是肯定的,就是本质。

黑格尔说,如果我们停留在否定的规定里,这“无”也有某些意义。那起源,事实上是“无”。但“无”如果不扬弃一切规定,它就没有意义。同样,当希腊人说“绝对、上帝是一”,或者当近代人说“上帝是最高的本质”时,那也是排除一切规定性的。最高的本质是最抽象、最无规定性的,完全没有规定性。这当然也是否定,不过是以肯定的方式说出。同样,当我们说“上帝是一”时,这对于“一”与“多”的关系,对于“多”,对于“殊异”本身毫无述说。这种肯定式说法,并不比“无”有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哲学思想不超出这种抽象的开端,则它和中国人的哲学便处在同样的阶段。”5好,看来中国哲学乃初始阶段。

黑格尔认为,实在的生命和源泉是变迁和否定。而且,存在就是思维,现实的就合理。这不是一个僵化死板的过程。存在(being)的概念,作为正题,产生了它的相反的概念——非存在(nonbeing ),然后是合题:生成(becoming )。黑格尔的意图是解释变化如何可能,这显然不是本体论或存在论的问题,也不是认识论的问题,不是解释存在何以可能,或如何认识存在的问题,也不是解释虚无何以可能,或如何认识虚无的问题。

二. 海德格尔论虚无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的基本存在论或基本本体论并没有包含虚无。他把存在和在世(being in the world )当作基本

概念。和历代西方哲人一样,他拥抱“存在”而不是倡导“虚无”。在他,论述虚无是为了方便讨论存在。虚无是使万有浮现的背景。存在者不是虚无。即使对于虚无,我们也只能通过存在通达它。

引领海德格尔进入哲学的是布伦塔诺(Brantano, )。他的《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多重含义》(1862)引起海德格尔对存在的兴趣。这一问题后来成为海氏毕生研究的主要问题。海德格尔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存在的强调。6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一个存在”的。7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那它是什么?它是‘虚无’。虚无是存在的特征”。虚无不是存在,不是本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虚无是毛,存在是皮。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虚无:同一”。海德格尔跨过许多步骤,才达到这个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他讨论了虚无。讨论虚无,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存在。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显然,这不是虚无主义的虚无。他真正要克服的恰恰是虚无主义。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来对抗存在。他的虚无,虽然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也被称为存在。相反,他认为应当重返古代希腊,回到“存在者之存在”上。他的虚无,根本上不同于东方的虚无。他所谈论的虚无,在西方是空前绝后的。他的虚无,包含澄明的意思。澄明自身就是存在。解蔽—敞开—澄明—闪耀。他是在“解蔽”、“敞开”的意义上使用“澄明”概念的。澄明与虚无、显豁,无疑是同一关系。

即使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但西方形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在”“是”。“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杜撰的矛盾的术语。而且,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他认为它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是”的问题或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一切哲学问题中最为根本的、范围最广的问题。所有不是“无”的问题,都在此范围之内。即使是“无”,也在此范围之内。我们谈论“无”,丝毫不是说它是“某物”。8在海德格尔,“无”是通达到“是”或存在的途径。先有“有”或者“是”,才有“非”或者“无”。“是”猫,就“不是”狗。使“是者”成为“是者”的“是”,同时就是“无”,因为只有在“无”的陪衬下,“是者”才成其为“是者”,才不是“无”。所以,“是”乃万有之源,“是”也是否定之源,从而也是虚无之源。

海德格尔追问“无”的问题,据他说是在追问“虚无者”,而不是追问“虚无”。追问“无”,是为了追问存在。只有东方人才认为,最高的存在是虚无。

通文达理篇二
《叶圣陶》

叶圣陶课程思想及新课改启示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陆平

摘 要:叶圣陶长期关注中国教育现实,在不同时期拟定过语文课程标准,就课程问题发表过许多真知灼见,涉及课程价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系统、深刻的课程思想。研究与发掘叶圣陶的课程思想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叶圣陶;课程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示

叶圣陶先生(1894—1988)是我国卓越的文学家、教育家、编辑出版家。叶老虽无系统的教育理论专著传世,但他毕生关注我国教育现实,撰写过大量探讨教育问题的小说、论文、札记、时评、序跋、书信等,其教育思想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份珍贵的遗产。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课程研究意识的淡化,叶圣陶的教学思想受到广泛传播,但他的课程思想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研究与发掘叶圣陶课程思想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建设和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叶圣陶课程思想的主要内容

叶圣陶在其七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创制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研究课程问题,他的课程思想涉及课程价值、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诸多方面。

(一)课程价值观:大众化取向,“造成健全的公民”

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载体,叶圣陶的教育理念集中体现在他的课程价值取向和所拟定的课程目标上。

1.课程是为着学生的,要帮助学生“确定切合人生的人生观”

人的发现,尤其是妇女和儿童价值的发现,是“五四”最重要的历史功绩之一。1919年,叶圣陶在《今日中国的小学教育》一文中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小学教育是为着小学生的,小学教师是栽培小学生的,我们究竟希望小学生达到怎样的地步呢?”相对于封建时代“学而优则仕”的“利禄主义”教育而言,叶圣陶的答案在当时是振聋发聩的:“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1]在叶圣陶看来,人之所以可贵,不在于他既已为人,而在于他进而成为更高尚的人,对人类更有价值的人。真实明确的人生观,是每个人必须具有的。“学校教育定出各种科目叫学生学习,只为帮助他们确定切合人生的人生观。”[2]1923年,叶圣陶起草《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所拟定的课程“目的”的第一条便是“使学生有自由发表思想的能力”[3],反映了他对儿童自身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视。

2.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拟定课程目标

相对于封建教育是少数人的专利,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重心的下移,受教育人口扩大,教育普及和追求全体公民素质的提高。叶圣陶以他的远见卓识,认定了极具现代教育意义的课程目标。1942年,叶圣陶在《认识国文教学》一文中批判了“旧式教育的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针对某些人“早也一声‘国文程度低落’,晚也一声‘国文程度低落’”的感叹,他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旧式教育的真相——“通文达理的是极少数,大多数人一辈子不能从读书达到通文达理”。他指出,国文课程不能再以培养少数“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为宗旨,而要“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4],他认为,“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5]

叶圣陶恰如其分地提出了阅读、写作、说话、写字等语文课程子目标。对于作文教学目标,叶圣陶将文学创作与作文作了严格区分,“文学的写作,少数中学生或许能够写来很像个样子,但是决不该期望于每一个中学生。这就是说,中学生不必写文学是原则,能够写文学却是例外”[6]。当时社会上关于作文教学目标的看法出现严重分歧,有人认为应该“培养作家”。作文教学“是不是为了培养作家呢?”身为一代文学大家的叶圣陶旗帜鲜明地回答:“不是!”他指出:“作文是为了培养表达的能力。这个能力,人人都必须有,在日常的生活中工作中都要用到”。[7]再如,他坚持将写字教学目标定位于“人人所必需”的“行款齐整笔画匀称之字”,而“不必人人为书家”,他说“我向在教育部即持此意见,我为少数”[8]。叶圣陶坚持大众化取向拟定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致力于“造成健全的公民”,以提高整个民族的素质。

(二)课程结构观:基于“为人生”的统整综合的思考

我国传统学馆的课程、教材、学习年限等随意性大,一般采用蒙学读物及儒家经典作为教材个别施教,融识字、生活常识、伦理教化等于一体,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分科课程。西学东渐,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学校教育制度。在课程设置上,“癸卯学制”学习西方,实行分科教学,学科门类大增。对于课程结构问题,叶圣陶有自己独到的认识:

1.分科不忘统整

分科制度产生后,教师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过于强调本学科传授知识的功能,忽视了育人作用,淡忘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叶圣陶从培养人的

[9]统整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出发看待分科制度,“做人做事原是不分科目的”,

“为教授的便利起见,把种种事物分析开来,便有了关于身体、关于修养、关于知识的种种科目”[10];学校教育“由于这种不得已,才有分科教学的办法”[11]。他提醒教师“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国文科在训练思维,养成语言文字的好习惯„„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12]。这样,每一门课程就像车轮上的一根根辐,许多的辐集中到教育之轴上,便成为把国家民族推向前进的整个轮子。

2.不宜分科则综合

叶圣陶主张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依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就分科与否问题进行权衡取舍。针对不能升学的学生,他主张“中学不容不培养他们的实际生活知能,使他们当前得到受用。就这一点而言分科教学不如不分科,而以生活为中心,问

[13]题为中心,着手教学来得见效”,即中学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要适当分流,

对升不了学的学生加强综合性生活实用技能教育,让他们走上社会“受用”。他还认为小学宜设综合课程,不适宜分科,因为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还没有分化,科目“分开独立,易于忘却何所需此科;全部所习,复难得有统贯的精神;徒使学童入于偏而不全、琐屑而遗大体之途”[14]。

3.反对取消选科制

上世纪三十年代,民国教育当局取消选科制,叶圣陶撰文表示反对。他认为尽管选科制是舶来品,输入时间短,且实施方法上存在些微流弊,但每个学生的资禀、个性各不相同,“现在使不同的人物修习齐一的课程,希望把他们变成相似的货色,这种‘有见于齐而无见于畸’的办法,在理论上,在事实上,都是不可通的。况且,我们的疆域这么广大,我们的社会正在激变,课程呆板,怎么能普遍适应?”[15]叶圣陶清醒地认识到选修制的独特价值,能加强课程的灵活性,一是满足了不同个体个性发展的需要;二是满足了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需要;三是适应了社会激变的需要。

4.重视活动课程开发

1917年至1921年,叶圣陶在吴县县立第五高等小学任教,与吴宾若等日夕研究教育改革,带领学生挥锄破土创办了“生生农场”;他节衣缩食,捐款创办了博览室和利群书店,陈列出自己收藏的书刊,笃策学生博览多闻,“发展思想,涵育情感”;他在博览室四壁开辟了诗文、书画等专栏,鼓励指导学生练笔;他开设了篆刻课,教学生刻图章印记,刻竹板压书,刻诗文互赠,刻花鸟共娱;每周一次同乐会,每学期两次恳亲会,他和王伯祥是编剧兼导演,指导学生将《荆轲刺秦》、《完璧归赵》等作品搬上舞台。这些教育改革实践以学生为本位,“特设了一种相当的境遇”,实际上是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丰富了活生生的直接经验,使学习与生活相交涉。

5.洞悉学校课程的缺憾

上世纪初,叶圣陶认识到,学习了学校课程不等于是个有知识的人,因为他发现,许多关系人生的有价值的事物并没有列入学校课程。在《小学教育的改造》一文中,他指出:“与实际生活相比较,就觉得科目的划分有简单和支离的缺憾”;“科目之外,关系人生的事物还有许多,这许多事物因为和日常的事物混在一起而无法区分,就没有列为专门的科目,就够不上教授的价值。”他提出一连串质疑:“学校里只顾选定现成的科目,叫儿童来凑合,来购买,只为了教者的方便,哪里肯顺着儿童的需求来规定种种设施呢?”“这几个科目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包括得尽吗?这几个科目都是合理而且有系统的吗?只要学习了这几个科目,就能应付人生的种种事物了吗?”[16]

(三)课程内容观:以生活为本位,促进学生经验的发展

课程理论大致围绕三种取向认识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即教材;(2)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3)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大多取第一种理解。叶圣陶是编撰教材的行家里手,他突破了“课程内容即教材”的观念,认为“课本是一种工具或凭借,但不是唯一的工具或凭借。许多功课都是不一定要利用课本的”,非文字的实际事物“罗列在我们周围,随时可以取来利用,利用得适当,比较利用文字的课本更为有效”[17]。“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18]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当时

中等学校对学生课外阅读书报,“颇有加以取缔的”,把学生看作“思想上的囚犯”,叶圣陶呼吁这些教师自我反省,“给与学生阅读的自由”[19],建议指导学生“看好小说,你的指导越周到,越深入,他们从好小说领会到的就越丰富,越精辟”[20]。

叶圣陶主张开发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他说,“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21],让儿童学会对书籍采取批判的态度,结合实际事物思考体验,这样“通过文字与事物的实际打交道,才可以获得真知识,真经验,

[22]养成真能力,真才干”。如前所述,叶圣陶在甪直执教期间注意开发课程资源,

丰富课程内容。学校除有教室、教材之外,“宜有会场、农园、工室、博物室、图书室等等设备”[23],儿童一旦进了这样的学校,“只是与各种事物相接触,只是觉得有许多事情要做”;“他们对于环境,兴趣所及有所不同;他们各从所好,随时运用心力和体力,或是工作,或是游戏,来满足各自的欲望,便随时长进经

[24]验,随时有所创作有所进步”,这样的课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经验的不断长进。

(四)课程实施观:“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叶圣陶认识到,课程标准“无论定得怎样完美,总之是写在纸面的条文”,要收到真效果,课程实施是关键。他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尤其紧要的,却在怎样指导与督促,使得课程标准显出功效”;教者与学者“尤其重要的,却在怎样用力量,用心思,使课程标准发生作用”[25]。

1.抨击枯坐听讲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通文达理篇三
《数学史》

第一章 数学的萌芽时期

1.1 古埃及的数学(至公元前332年)

古埃及纸草书,是用尼罗河流域沼泽地水生植物的茎皮压制、粘连成纸草卷,用天然涂料液书写而成的。有两份纸草书直接书写着数学内容。一份叫做“莫斯科纸草”,大约出自公元前1850年左右,它包括25个数学问题。这份纸草书于1893年被俄国人戈兰尼采夫买得,也称之为“戈兰尼采夫纸草”,现藏莫斯科美术博物馆。另一份叫做“莱因特纸草”,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650年左右,开头写有:“获知一切奥秘的指南”的字样,接着是作者阿默士从更早的文献中抄下来的85个数学问题。这份纸草书于1858年被格兰人莱因特购得,后为博物馆收藏。这两份草书是我们研究古埃及数学的重要资料,其内容丰富,记述了古埃及的记数法、整数四则运算、单位分数的独特用法、试位法、求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问题,以及数学在生产、生活初中中的应用问题。

1.2 巴比伦 (至公元前二世纪)的数学

古巴比伦泥板书,是用截面呈三角形的利器作笔,在将干未干的胶泥板上刻写而成的,由于字体为楔形笔划,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泥板,从19世纪前期至今,相继出土了这种泥板有50万块之多。它们分别属于公元前2100年苏美尔文化末期,公元前1790年至公元前1600年间汉莫拉比时代和公元前600年至公元300年间新巴比伦帝国及随后的波斯、塞流西得时代。其中,大约有300至400块是数学泥板,数学泥板中又以数表居多,据信这些数学表是用来运算和解题的。这些古老的泥板,现在散藏于世界各地许多博物馆,并且被一一编号,成为我们研究巴比伦数学最可靠的资料。巴比伦数学从整体上讲比古埃及数学高明,古巴比伦人采用60进位制记数法,并计算出倒数表、平方表、立方表、平方根表和立方根表,其中2的平方根近似为1.414213...。巴比伦的代数有相当水平,他们用语言文字叙述方程问题及其解法,常用特殊的“长”、“宽”、“面积”等字眼表示未知量,除求解二次、三次方程的问题之外,也有一些数论性质的问题。巴比伦的几何似乎没有古埃及的几何那么重要,只是收罗了一些计算简单图形的面积、体积的法则,也许他们只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才搞点几何。此外,巴比伦数学中有很明显的商业、农业和天文的应用背景。

1.3 古印度的数学

印度是世界上文化发达最早的地区之一。印度的早期历史分为史前时期(又称前哈拉帕时期,公元前2300年以前)和印度河文明时期(又称哈拉帕时期,公元前2300—公元前1750)。在印度次大陆的大片地域内,均大量发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这些遗址表明,早在公元前6000至3000年,印度居民过着狩猎采集

生活。从公元前3500年俾路支最早出现居民点到公元前2300年印度河城市文明的兴起,大体可以分为半游牧、畜牧业发达和地域性村社三个阶段.公元前2300年左右,前哈拉帕文化结束,印度河文明开始。印度河文明是当地居民在特定环境中的卓越创造,至今已发现70多处遗址,最著名的是摩亨卓·达罗(在信德)和哈拉帕(在旁遮普).摩亨卓·达罗的遗址清楚地显示出城市营建的统一规划。在建筑遗迹和某些遗物如彩陶、雕塑品、贝壳和各种材料作成的印章上刻有一些古代铭文。这些保存完好的古代铭文显示了哈拉帕文化的高度发达,而从贝壳上刻的算术线条可以推断,数学知识的某些积累是哈拉帕文化的成分之一。公元前1750年左右,印度河文明开始衰落。

印度最古老的历史文献是印度—雅利安人的作品《吠陀》 、《吠陀》所记载的时代称为吠陀时代。在这个时代的前期,印度—雅利安人活动在印度西北部,而在其后期,印度—雅利安人进入恒河中下游地区。在其内部,出现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种姓。不久,部落共同体逐渐过渡到地区性共同体,奴隶制国家开始形成。公元前6至前5世纪,印度东部出现了十六个国家。佛教和耆那教开始成为占有重要地位的两大宗教。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侵入印度,不久即撤退。前325年旃陀罗·笈多推翻难陀王朝,建立了孔雀王朝,几乎在整个印度次大陆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阿育王是这个王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他大力提倡佛教,并向邻国派出传教使团。公元前185年该王朝灭亡,继之而起的是巽伽王朝。公元前150—公元300年,印度次大陆陷于混乱。北印度的笈多王朝(320—540)开始了印度的古典时期,印度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在这一时期产生了很多重要的科学文献,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天文学著作,其中包括大量的数学知识。

6—7世纪,在印度形成了特殊形式的封建主义,种姓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大量的属于最低种姓的贱民——“不可接触者”的生活处境十分艰难,这促成了八世纪阿拉伯人入侵信德地区后伊斯兰教的传播。与伊斯兰国家的联系对印度科学的进步有重要意义。7至8世纪印度学者的著作已为阿拉伯哈利发所了解。11世纪初,伽色尼王国的马哈茂德入侵;12世纪后期,古尔王国控制了北印度。

1206年,古尔王国驻印度的总督自立为苏丹,建立奴隶王朝,开始了长达300多年的德里苏丹时期。这一时期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穆斯林政治体系,伊斯兰文化大量引进。在南印度,14世纪出现了两个强国,穆斯林统治的巴赫马尼王国和印度教徒统治的维查耶那加尔王国。1526年巴伯尔率军占领德里,建立莫卧儿帝国。从此,印度分散的教派、分散的村社走上了民族统一的道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在这样复杂的历史条件下,科学的发展在各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政治动乱的抑制,但自古以来数学始终是很受重视的科目.相传,佛祖悉达多·乔达摩(即释迦牟尼,公元前623—前544)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用八年时间专门学习语文和数学。在印度数学的发展始终与天文学联系在一起。数学著作大都是天文学著作中的某些篇章。

最早的数学著作《绳法经》(S.ulvasūtras)出现在吠陀时代,它包含在古代婆罗门教的经典中,专讲祭祀礼仪,其中包含毕达哥拉斯定理等数学知识。在以后的大约1000年中,缺少可靠的史料,数学的发展所知甚少。公元500年以后,印度数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印度数学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数学知识由印度经阿拉伯国家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中古时期数学的发展。

由历史资料提供的情况断定,希腊和印度两国之间科学知识有一定的交流,

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按照自己的风格或习俗发展科学。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数学的道路在许多方面都不相同。希腊数学遵循着严格的逻辑叙述,所以几何学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印度人则相反,不去求得严格的证明,而主要是发展实用的数学,因此算术、代数和三角具有优势。

在5至16世纪,印度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天文学家兼数学家和一批杰出的著作。这些著作都是用印度的宗教和官方语言梵文写的,就象伊斯兰国家中的阿拉伯语和中世纪西欧的拉丁语一样。印度数学著作的最大特点是叙述得过于简练,命题或定理的证明常被省略。运算法则的表述也极简短,又常常以诗歌形式出现,再加上浓厚的宗教色彩,致使这些著作更加晦涩难读。

现在所指的最早的印度数学家是5至6世纪的阿耶波多。他是在印度首先运用代数方法的人。499年,他用两行实体写成《阿耶波提亚》。这部著作是印度历数书天文学的一次系统化,并概述了当时的数学知识。书中大部分讨论天文学和球面三角学,也介绍了算术、代数和平面三角中的若干法则。他还算出了π的近似值3.1416。

瓦拉哈米希拉(Varāha-Mihira)是6世纪著名学者。他通晓哲学、天文学和数学,是《五大历数全书汇编》的作者。此书是希腊、埃及、罗马和印度天文学的一部提要,最重要的一部分是《太阳的知识》。(Sūrya Siddhānta)。其内容并不是有关太阳的知识,而是由太阳神传授的知识,具有神话色彩。另外还包括四部历数书。这部著作的计算图表是以希腊算法和亚历山大算法为基础推算的。

婆罗摩笈多(Brahmagupta, 598—约665)是7世纪最著名的天文学家,在印度中部城市乌贾因工作。628年他写了一部《婆罗摩修正体系》(Brāhmasphutasiddhānta,西方又译《宇宙的开端》)。其中以诗的形式叙述了印度天文体系,有两章是讲数学的,包括等差级数,二次方程和各种有关面积、体积的几何定理的证明。他大量地把代数应用于天文学。

千余年内印度最有成就的数学家是婆什迦罗 Ⅱ(Bhāskara,1114—1188)。他作为古代印度最重要的数学中心乌贾因天文台的领导人,是婆罗摩笈多的嫡系继承人。他所著《天文系统极致》(Sinddhāntaāsiromani,1150)可以认为是印度数学的最高成就。《天文系统极致》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名为《丽罗娃提》(Lilāvati),主要内容讲算术。“丽罗娃提”意为美女,对此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婆什迦罗Ⅱ以此书献给其女儿,另一种则认为作者把数学本身比喻为美女。第二部分为《种籽计数论》,内容为代数学。其余部分是讲述天文学的。婆什迦罗Ⅱ继承了婆罗摩笈多和其他前辈的工作,填补了他们的许多缺漏。《丽罗娃提》共有13章.第1章给出几个计算表;第2章讲述整数和分数运算,包括计算平方根和立方根;

第3章介绍解算术问题的各种方法(如单设法等);第4章讨论来自希腊和中国的应用问题;第5章给出一些算术级数的求和法;第6—11章的内容是几何学,主要是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和一些可以化为线性方程的实际问题;第12章讲述不定分析;第13章是组合学的内容。《种籽计数论》由8章组成,其内容是关于一次和二次代数方程的理论.他和婆罗摩笈多一样,也引用了大量的缩写符号。其第一章叙述正负数法则:第2—3章是一次和二次整系数不定方程的解法;第4章讲一元和多元线性方程组;第5章研究二次方程,并给出毕达哥拉斯定理的两个证明;第6章包含一些线性不定方程组的实例;第7—8章补充了二次不定方程的内容。

婆什迦罗Ⅱ的《天文系统极致》在印度有很大的影响,他的嫡孙在13世纪创建了一个专门研究此书的学派,以后的400多年间有许多数学家对此书进行了

注释。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位最著名的学者及其著作外,下文将要提到的数学家还有阿耶波多Ⅰ的主要继承人婆什迦罗Ⅰ(Bhāskara Ⅰ,629年在世);9世纪在南印度迈索尔工作的马哈维拉(Mahāvira,约850);著有《计算精华》(Ganita-Sāra-sangraha),内容十分丰富;活跃在9—10世纪的数学家有施里德哈勒(Srīdhara)和阿耶波多 Ⅱ(Aryabhata Ⅱ);14—15世纪著名的数学家有纳拉亚讷(Nārāyana,约1356)和尼拉坎塔(Nīlakantna,约1444—1501之后)等等。

1881年,在西北印度巴赫沙里附近出土了一部无名氏著的算术和代数手稿,其准确时间尚未确定,多数学者认为是6—8世纪的作品.我们称之为《巴赫沙里手稿》。其中论述了不定方程和不尽根逼近等问题。

第二章 初等数学时期

2.1 古希腊数学(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6世纪)

数学在希腊的发展,有其社会原因。古代希腊人定居在小亚细亚,即欧洲大陆上如今希腊所在地区以及意大利南部,西西里(Sicily),克里特(Crete),罗德斯(Rhodes),第罗斯(De-los)和北非等地区。当时,希腊为奴隶社会,早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使之变得比较完善,比较先进.马克思把她比喻为“发育正常的小孩”。恩格斯也指出,这种奴隶制“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从而为古代文化的繁荣,即为希腊文化创造了条件。没有奴隶制,就没有希腊国家,就没有希腊的艺术和科学,„„”。因此,社会的变革,对希腊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希腊人大约在公元前775年左右实施了文字改革,把他们用过的各种象形文字书写系统改换成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采用了拼音字母之后,希腊人变得更加通文达理,更有能力和条件来记载他们的历史和思想,也更有利于进行数学逻辑运算和推演了。

希腊是埃及、巴比伦的邻国。地理位置为希腊人游访埃及、巴比伦,并与之贸易往来创造了方便条件。通过这些往来活动,使希腊人有机会了解、学习埃及人、巴比伦人创造的数学.例如,被誉为希腊哲学、数学和科学的诞生地——小亚细亚、爱奥尼亚(Ionia)地区的米利都(Miletus)滨临地中海,来自希腊本土、腓尼基和埃及的船舶都驶进它的港口,并有队商大道与巴比伦相通。

古代希腊形成了多个数学学派,他们的活动和研究,对数学的发展和传播是有重要作用的。古希腊数学延续了1000年左右,这在数学发展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几个国家之一。

希腊后期的数学一般指公元前146年罗马灭亡希腊以后的数学。由此,希腊本土的文化逐渐退居次要地位,科学中心开始转移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城,成为新的希腊文化渊薮。由于亚历山大里亚的学者继续不断地发明、创造,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2.2 阿拉伯数学(公元9世纪至13世纪)

阿拉伯数学是指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后,崛起于阿拉伯半岛,建立在横跨亚、非、欧三洲的阿拉伯帝国统治下各民族所开创的数学。

通常所谓伊斯兰国家的数学或中亚细亚数学也是指阿拉伯数学。在伊斯兰国家里,科学文化的发展是许多民族的学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数学也不例外。他们是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塔吉克人、希腊人、叙利亚人、摩尔人、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等等。他们大都是伊斯兰教徒。讲到这一时期这一地区的数学,没有很恰当的词语来表述,由于当时的数学著作都是用阿拉伯文撰写的,一般就统称为阿拉伯数学。上述各民族的学者有时也统称为阿拉伯人。

公元6世纪以前,阿拉伯人过着游牧部落生活。当时阿拉伯半岛盛行多神崇拜,各部落间战争连绵不断。由于东西商路改道,社会经济日趋衰落,要求改变

通文达理篇四
《刻意练习理论》

告别严酷的高考争战,满身阳光的学子走进大学,对这片更多绿荫的园地无不心起肃然憧憬:他们可能意识到,在这里自己将要度过的是今生最后一段清纯的闲暇岁月——自上中学以来,我们的少年们就几乎没有过闲暇,大量误用的文科或声光电化课程爬满了稚气的时间……人到老年,闲暇时日会自然再来,可那个时候,闲暇必然被暮气笼罩,甚至被遗憾、懊悔纠缠……     这段最后的清纯闲暇确乎珍贵无比——如何善用这段闲暇,值得每个珍视自己人生的青年憧憬。不过,值得憧憬不等于能够憧憬——多数大学青年不能够憧憬,因为,如今的大学主要培训实用技术知识,政法理工财经商贸诸科占据了如今大学的大半场地。无论中西方的教育传统,高贵的闲暇就是读毫不实用的圣贤之书。按此标准,即便大学文科学生也没可能指望拥有高贵的闲暇,因为,按照当今教学大纲,文、史、哲三科文科生首先修读的基本课程是各专业的概论和通史——从一级学科的概论和通史进到二级学科的概论和通史,让学生们获得虚假的满足:以为通过概论和通史已经掌握历代圣贤心脉。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新潮时髦论说,年轻的灵魂很快被拖进种种“主义”洪流——“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爱奇,言贵浮诡,饰羽尚画,文绣鞶帨,离本弥甚,将遂讹滥。”     为何青春闲暇时光得抓紧时间多读历代圣贤之书?即将告别襁褓的青春少年正在、甚至已经步入生命的道德牵缠,此时最需要的莫过于依伴历代前贤文迹陶铸性情,以备充分的德性涵养走向属己的人生。资器虽有大小,闻见纵有浅深,要其功化。上哲历来罕见,唯有进入古典诗文,我们才能与之相遇——“经典者,身之文也;所以陶铸神情,启悟耳目”。西方大学教育的奠基人昆体良早就强调,大学时光务必先读、多读古人作品,后读、少读当世作品,理由是:选择作家非常重要、也非常困难,作家越古选错的可能越少,我国古人所谓“为文之难,知之愈难”——我们的大学如今若“不述先哲之诰”,则“无益后生之虑”。     古典诗文之学,绝非中文系的一个专业行当(所谓二级学科),而是化性起伪之本。教育首先关乎雕琢性情,而非单纯学门手艺——即便习政法理工财经商贸之技,也需要先通文达理,“明理之人学技,与不明理之人学技,其难易判若天渊。然不读书不识字,何由明理?故学技必先学文。……文理二字之为锁钥,其所管者不止千门万户。盖合天上地下﹑万国九州,其大至于无外,其小止于无内,一切当行当学之事,无不握其枢纽,而司其出入者

也。……三教九流,百工技艺,皆当作如是观”(李渔《闲情偶寄》)。     滋养性情者,向来是敦厚的诗文,而非形而上学认识论的理性经验。“不学诗,无以言”——用昆体良的话来说,涵咏经典诗文,观于嘉言懿行,方能培育优良的政治观念和辩美恶目光如镜的审鉴能力。大学基础教育若以形而上学化的哲学史取代古典诗文,无异于把尚且支离惝惘的心智驱往思辨的荒漠。所谓“学诗”,如今不仅当习诵我国历代经典诗文,亦当细窥西方经典诗文——“生今之世而慕古之人,观乎古人则今人可知”;生华夏而慕观西域古书,则华夏圣哲贤明可知,道理就在於:性之所近为心之所之。古代圣哲贤明之书,无论中西,都不按文、史、哲、经济、政法、物理分类,而是按“体”分类——“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古书之“体”大要分文与笔两类:讲究韵律的各种诗体为“文”(古人称“有韵之文”),不讲究音律的各种文体为“笔”(古人称“无韵之笔”)——用今天的语文来讲,不外乎“诗”、“文”两类,西方经典亦无例外。如今的文科二级分类,把青年学子赶进预设的胡同,让他们纵有闲暇也无从遇到好些历代前哲。     《古典诗文绎读》打破现代化的学科分割,以可读性强的原典绎读开学养正,不仅为人文科学的本科生、也为社会科学各专业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基础读本,亦可供理工农医科学生休闲。所选篇章多从某个视角或细节入手绎读古典作品,引发青年学子亲自进入作品,细察性情心术之微,“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所附“作家小传”力求生动活泼,“原典阅读指引”则约而精要,仅列可读的原典版本(或中译本)和基本参考文献。     “追慕古心得真趣”,唯有扶持素质教育,方能保育后学天素,发其英华——《古典诗文绎读》编译者愿倾方寸赤诚,为斯世扫榛莽,为学子营闲暇。1万小时的原理许多人都听过了,如果你对通过练习实现卓越感兴趣,这本书就是你想要的。      1. 天才,它不是一种经验,在许多领域有成就的人,数年之后反倒更糟。它也不是特别的天生能力。天才源于练习,比如投球手赖斯,他花很少时间去比赛,但是却针对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练习。      2. 专家和普通人的不同反映出:通过长时间的刻意努力,在特定领域内可显著提升表现水平。关键是提高绩效,刻意练习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      3. 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和我们平常的练习的区别在于两点: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的高强度活动;重复的数量要高到单调

乏味的程度。高度重复是刻意练习和实战最大的不同。      4. 刻意练习需要反馈,刻意练习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得到的。没有反馈的练习只会发生两件事情: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不在乎了。      5. 刻意练习是费神的,刻意练习要求专注和集中,工作量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似乎无人能长时间坚持下去,一天练习4-5小时似乎是刻意练习的上限。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认为,思想高度集中地练习,1个半小时足够,因为你不可能整整一天都保持高度集中的练习状态。      6. 刻意练习缺乏乐趣,做我们得心应手的事情会让人浑身舒畅,但这恰恰是刻意练习的反面。从本质上说,刻意练习是不令人愉快的。      7. 要避免自动状态,伟大的成功者从来不允许自己进入自动状态,这就是刻意练习的效果,避免自动性,或者说,避开惯性。      8. 杰出人士,对于杰出人士而言,刻意练习最重要的作用是使他们能够突破或者绕过大多数人普遍认为的决定性限制。具体来说,它能够使他们比大多数人感悟更强,知道更多,记得更牢。最终,多年高强度的刻意练习能够完全改变人的身体和大脑。      9. 杰出人物的重要能力:他们知道征兆的重要性;他们看的更远;他们看得更少,但是知道的更多;他们比平常人拥有更好的辨识力。所有的这些能力都是练习的结果。      10. 深入和普遍联系的知识,积累和培育知识是刻意练习的目的之一,在一个领域不断拓展能力,必然要积累不断丰富的知识,高成就者在自己的领域内往往具备了更多的知识,他们的知识是完整的,是通过高层次的原则联系起来的。许多卓越的企业有人认识到,掌握本领域深层次知识的重要性,超过普通管理能力。      11. 大块理论(chunk theory),杰出人士具备特别的记忆技巧,以快速,可靠的方式对于大容量知识进行长期记忆。杰出人士对其领域的深层理解,形成了一种结构,能够放置他们曾学过的大量信息。这种能力只有多年的高强度研究才能获得,它要求持续将新信息与高级别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非常辛苦的。      12. 音乐模式,你知道你要传达的信息,挑战在于如何高效的表达出来,信息可以被拆成小片,每一片进行分析,然后反复练习。演讲和写作属于这种模式。      13. 国际象棋模式,研究某个特定的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与大师的选择做比较,如果不同,就找出原因,看看哪个结果最好。国际象棋模式的精髓是这样的问题:你会做什么?你遇到的许多情况,都是回答这个问题

的机会。案例分析也属于这个模式。      14. 体育模式,面对不同的情况,强化认知技巧和能力,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      15. 创新者,众多领域的伟大创新者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取得任何突破性进展之前,他们都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最卓越的创新者一直都是那些始终如一,完全沉醉于自己领域的人,他们在自己的领域积累了大量知识,不断将自己推向行业前沿。 我认为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万小时定律”的细节延伸。      这种练习,不是纯粹的反复,而是一种“刻意”的练习,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它是为了提高绩效而被设计出来的:选择在哪方面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技能。   1 需要教师或者教练的专业指导,因为我们很少人能给自身绩效一个清晰坦诚的评价。   2 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原则,那就是:不断延伸个人现有的能力。   3 刻意练习要求人们清晰确定需要改善的元素,然后狠下功夫去提升它们。      二 刻意练习和平常练习的区别——重复的次数   1 要在学习区选择合理高强度的活动,一般人在练习场上的练习肯定无法符合这个标准,因为我并没有专注在任何特别的事情上。   2 重复的数量。伟大成功者重复练习的数量达到了单调乏味的程度。      三 对结果的反馈是可持续的:如果看不到效果,你将不再进步,或者你不再在乎了。   1体育运动、下棋等活动获得反馈是非常容易的,因为很容易看到比赛结果。   2当结果需要解释的时候(比如对自己小提琴弹奏的评价),只有老师、教练或者导师能提供重要的反馈意见。      四 持续专注的能力——这是非常费神的   一天内练习4-5个小时是练习的极限,每段时间只能持续60-90分钟      五 这是非常枯燥的。      刻意练习在工作中的误区:   1 在工作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与第一个原则直接相反:它设计出来,并非让我们把某件事情做好。我们仅仅是为了完成上头的任务。   2 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行为通常是不能被多次重复的,工作中总是不断面临新的挑战。   3 工作中的高度费神和令人疲倦和刻意练习中的不一样,这种精力的损耗是因为长时间重复做一些我们早就知道的事情造成的。      刻意练习的结果的差异:   1 刻意练习不能解释所有成功——还得看运气、机遇等因素。   2 刻意练习虽然能延长人们高水平的时间,但是随着时间过去,生理机能的不断衰退是不可避免的。   3 练习的方法是人设计出来

的,教师、顾问水平的差异会造成方法的好坏不同。         大量的反复练习并不会导致成功人士的自动完成:      1老虎伍兹挥杆过程中遇到重大干扰的时候,并不会惊慌地自动完成而击出一个臭球,而是停住,后退一步,使自己恢复平静。      2练习的本质是长时间做那些人们不能舒舒服服做到的事情,以至使自动行为变得不肯能,持续刻意练习的效果是避免自动性。            刻意练习是如何起作用的:   “收益递减原则”——几乎所有的进步都在开始的小部分训练过程中发生,之后的训练获得的进步就很少。      成功人士的关键在于寻找突破限制:      1他们知道征兆的重要性,但一般人没有留意到。   一个典型的例子:普通击球手眼睛集中在球上,然而最好的球手却是通过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从而减少回应时间而不是加快反应时间。      2他们看的更远:   很多企业会进行一些假想规划,对一些假象进行演戏(不是预测),一旦情况真的发生,他们会比竞争对手更快地作出反应。      3他们虽然看的少,但知道的更多:高成就者通过大量的练习,学习这个在他们领域中最重要的决策能力。用较少的信息作出较快性决定,常常是一种优势。在华尔街,30秒就能将一个赢利交易变为亏损。      4他们比平常人拥有更好的辨识力。   小结:这些能力显然都是训练和练习的结果,这些能力一般转移出他们掌握该能力的领域。      如何进行刻意的练习:   1在专门领域拥有更多的知识——掌握本身领域深层知识的重要性,而仅仅是普通管理能力。    深蓝程序尽管1秒能估算1亿步,但还是输给了世界冠军加里,因为人类拥有电脑所没有的大量的国际象棋知识,比如什么选择会导致什么结果      2记住更多——大块理论(Chunk theory)    国际象棋记忆的是一整块的棋子而不是一个棋子,他们看到的是单词,不是字母,更重要的是,他们明白单词的意思。    长时工作记忆的力量在于,它能建立一个与该项活动的本质机密联系的检索结构,这是建立在对这个领域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多年的高强度研究才能获得。      3 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关键不是“什么”,而是“知道”——这需要彻底的承诺。      4直接练习    音乐模式:你知道自己想要传达什么信息,但挑战在于如何高效地将其传达出来    实践:一个人可以分析演讲稿的文字,确定每个部分向听众传达的最主要意思——

通文达理篇五
《仿写》

通文达理篇六
《仿句训练》

通文达理篇七
《“有”到“无”时方知“有”时方知》

“有”到“无”时方知“有”

“有”到“无”时方知“有”

------ 存在和虚无,西方和东方

Being is well known when being becomes nonbeing

------------- Being and Nonbeing,the West and the

East

[内容提要]存在论的虚无,导致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伦 理学的非道德主义、政治上的无政府主义以及历史哲学的历史无目的、无规则 和二元论,导致反科学、反民主。在东方,亚细亚生活的艰辛导致佛道“虚无” 的哲学理念,而这在西方的海德格尔是罕见的仅有。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 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他是在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 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是‟ 一个存在”的。这可能 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他和虚无主 义毫无关系,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然而 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海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 教的“空”对抗存在。相反,他的虚无指的是和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 存在者。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存在的“无”,因而它也被称为 存在。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但西方形 而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

“有” “在” “是”。“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制造的矛盾的术语。海德 格尔批评传统形而上学,恰在于认为它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 研究存在。

[关键词]哲学存在本体 形而上学分析哲学语言

Ontology本意是关于“是”与“有”的学问。它追寻何者为“是”,何者为 “有”,何以是“是”,何以有“有”,归根结底“是什么”,归根结底“有 什么”。“有”是存在和不存在的判断标准。存在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标准, 也是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的标准。并非西方哲学家不知道虚无或不存在,并不 是他们没有虚无概念,而是西哲以存在为判断的标尺。原始民族或脱离动物不 远的民族没有虚无的概念。人类进入一定阶段才有虚无的概念。但是虚无的概 念却使成熟的人类更了解存在概念的重耍性。

西方哲学的主流认为虚无不可致诘(jie),不可言说。中国哲学的本体是虚无。 虚无的观念导致中国科学不发达。中国哲学排斥语言,这是其“虚无”的另一 种表现。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一开始就蔑视语言。有人胡诌什么中国哲学是 “超语言”。何方妖孽,竟自称“超语言” ?这“超语言”就有些叫人丈二和 尚摸不着头脑。“道隐无名”(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道不可言,言 而非(道)也”(庄子:《知北游》)。魏晋玄学认为,“言不尽意”。似此,

怎么会有科学认识呢?邓晓芒认为,中国哲学的反语言倾向,使中国没有产生 科学。在西方哲学中,逻各斯是“语言”的意思,可以引申为规律。逻各斯造 成了西方各种-logy,就是各门实证的科学。

本文作者认为虚无或者谈论虚无是没有意义的。虚无是存在的遮蔽或匮乏。 “无”是“有”的影子。立竿见影,立存在之竿,见虚无之影。在海德格尔那 里,虚无是有待克服的消极的东西。哲学的去蔽,去伪存真,就是去掉虚无的 遮蔽,去除虚无的摩耶帐幕。存在(Being)是个名词,有所指谓,而“非存在” (Nothing)只是不定代词,其指谓不固定,不具有实在性。非存在(Nobeing) 是从存在(Being)中派生而来的,它后于且依附于存在。

最近中国学人在炒作中华文化“虚无”的同时,也对数学上的零情有独钟。零, 于是变作虚无了。于是他们说虚无是存在的。可是,无论如何,零不代表虚无。 零是存在。它不是对一切数目的否定,而乃增值。零表示弃权,不是缺位。投 弃权票后,人还要阐明自己的立场。弃权不是缺席或者阙如,不是不存在。零 和负数都表示存在。希腊人在文明史上首屈一指,他们在公元前775年把他们 的象形文字改造为腓尼基人的拼音字母。采用拼音字母使他们更通文达理,更 有能力记载思想。后来希腊人把他们的记数制改为字母记数。从象形文字进到 拼音文字肯定是一大进步。克莱因的《古今数学思想》凡四卷,却唯独没有中 国数学思想的篇幅,因为中国古人没有字母数字,不善于运算。近来中国学人 忽然发现西方有人谈“无”论“非”,就眉飞色舞套近乎,兴致勃勃拉关系。 可是,为何我们不可以从西方本体论学点什么呢!这虚无就值得我们骄傲几千 年吗!

在西方哲学中0古代以来占统治地位的一直是“存在”的概念。这是存亡攸关 的问题。有些哲学家说存在问题只是语言学的偶然事件,因为偏巧印欧语言中 有“是”(to be )这个系动词。但是巴雷特说,这碰巧是西方的荣耀,我们 必须遵守。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存在主义的圣经,讨论的恰好是存在, 而不是虚无。他不断重复“存在”的问题,目的是要摧毁西方思考“存在”的 方式。他要求西方恢复久被遗忘的存在——当然有些压根没有“存在”观念的 哲学谈不到“恢复”的问题。东方文明没有产生存在者和存在的分离的哲学。 海德格尔总是从西方文明取材。即使在他超越西方文明时,他也是从西方文明 取材。当然我们在品评他的思想时要提到东方。海德格尔认为现在西方人必须 把久被遗忘的存在找回来。巴雷特设想,中国哲学的“道”可能与海德格尔的 存在观念最接近。但这不应当引动我们中国人的自大意识。因为,他的这种看 法不能说明什么。毕竟海德格尔死守西方传统一一尽管他超越这个传统!假如 西方思想真的东方化了,那连东方人也会莫名其妙!可惜,西方毕竟是西方。 虚无不能单独存在,也不能自我支撑。它是存在的匮乏、欠缺和隐蔽。犹如月 食或日食只是月亮或太阳的隐退,而不是不存在。没有出生的人,谈不到存在, 当然也谈不到虚无。虚无依附丁•存在。虚无不单独存在。虚无不是本体或存在。 它是存在的隐蔽。太阳落山时隐退,并非太阳不存在。认为物欲横流、环境污 染问题应该求助丁•东方周易八卦佛道虚无,这不对。亚当夏娃偷食禁果后眼睛 明亮,但却看不见上帝了。“我的上帝,你在哪里? ”虚无主义乃是人类有罪 的表现。亚当堕落是历史的开端。同样,西方存在论的历史开始于存在的沉沦。 我们不能设想虚无:“要不是……,你就……”,纯粹的虚拟。可是我们不能

对这个虚无进行思考和言谈,因为这是没有意义的。要肯定虚无,你就必须首 先肯定存在。虚无主义者认为虚无就是他们的一切。但是,你必须首先肯定某

种东西,然后才能否定它。任何谈论“虚无本体论”的做法,都会陷于自相矛 盾。

一、黑格尔的虚无论

有“有”无“无”,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是”是 “非”非,即,“是”存在,而“非”倒不存在。

哲学的唯一问题应该是:存在是什么?巴门尼德认为,存在是“一”,就是说, 存在是完全。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实体。奥康诺认为,海德格尔的“虚无” 是“有害的胡说”。西方哲学自来就解释存在而不是虚无。存在问题是西方哲 学的老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自古己经提出……存在是什么? ”《圣经》说, “我是自由永有。” “我思故我在”,从我怀疑出发展开全部的存在。“存在 就是能被感知”,解释人何以知道存在存在。“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 合理的就是存在的”,说的是,只有存在,才合理,虚无不合理。不合理的不 存在,非存在不合理,所以不存在。对不合理的非存在,理性当然也无可奉告。 西方哲学自古就和东方哲学判然有别。他们是从存在而不是从虚无出发。柏拉 图认为,人类天生就有哲学的天分。但是在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中,的确没有 虚无的地位。人类天性就相信存在高于虚无。传统西方哲学在本体本原的意义 上肯定存在,不承认虚无。这一点不因为东西文化会通而有些许改变。近代以 来,倒是东方和印度接受西方的观念多一些。我们看不到东方文化虚无观念有 迈步踏上世界讲坛的迹象。

西方哲学向来讳言“无”。但到黑格尔,却以虚无来衬托存在。在《精神现象 学》中,黑格尔说,虚无化“植根于我们存在的核心”。黑格尔说,我们对事 物能够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是它们存在。虽然各种各样的事物具有特殊的、各 不相同的性质,但它们都存在。因此,存在就是心灵所能形成的最普遍的概念。 而且,存在必定逻辑地先于任何特殊的存在者。因为存在者体现了那原初没有 任何规定性的事物的特定状态。这样,逻辑学就从无规定性开始,从“先于一 切规定性”的“无规定性”开始,它是首先的。我们称之为存在。’,这没有规 定性,也就是虚无。因此黑格尔的体系从存在概念开始,这才是正题。

黑格尔把存在和虚无当作正题和反题对立起来。从逻辑上说,虚无是后于存在 的。因为你先假定存在,然后加以否定。存在和虚无,不可能是具有同样内容 的概念。虚无是存在的空洞。存在存在,而虚无不存在。

黑格尔的虚无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对至高无上的存在,你无法言说,不能用 范畴把握,这就有些虚无的味道。他说,我们有一个概念,但它并不包含存在 事物的性质。存在的观念没有任何内容,当你赋予它某种内容时,它就不再是 纯存在概念,而是某个东西的概念。但黑格尔相信,从这一存在概念能够推导 出另一个概念。即,由于存在概念是纯粹的抽象,因此也就是绝对的否定,它 就是非存在概念。没有任何特定性质的存在,就使心灵从存在状态过渡到非存 在状态。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存在和非存在是同一的。当然,黑格尔也看 到,“存在与虚无是同一的,这个命题是如此荒谬,难以想像或理解,或许只 是个玩笑。”黑格尔因此说,把存在和虚无看作是同一的,“是思想所能做到 的最困难的事情之一。”不过,黑格尔认为,虚无是从存在推导出来的。虚无 概念也很容易将心灵引导到存在概念。当然,黑格尔仅局限于纯存在的概念。 他说,纯存在的观念包含了虚无。这样,他就从存在概念推导出虚无。反题 “虚无”被包含在正题“存在”中。在黑格尔的逻辑中,反题总是从正题推导

来的,因为它己经包含在正题中。

心灵从存在到虚无的运动产生了第三个范畴:“变易”。黑格尔说,变易是 “存在与虚无的统一”。变易就是存在与虚无的合题。一个东西如何能够既存 在又不存在?黑格尔会说,当一个东西变易时,它就既存在又不存在。

中国的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 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 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但这不能給于人任何教益。这有点像西方哲学开 始时的初级阶段的情形。“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 微”。这装糊涂的前哲学是中国两千多年的老把戏。这“IHV” (夷、希、微) 是绝对的空虚或虚无。它是至高无上的,是一切事物的来源。黑格尔说,当希 腊人说“绝对是一”的时候,一切规定性都被取消了。他说,假定哲学不能超 出这个阶段,那它就是停留在低级或初级阶段。

黑格尔说,这“IHV”(夷、希、微)是绝对的来源,是“无”。他说,道家以及 中国佛教中的绝对原则,万物的起源、终极者和最高者,乃是“虚无”。也可 以说,他们否认世界的存在。然而他认为,这里本来应当说:“统一是完全无 规定性的,是自在之有,因此以„无‟的方式表现出来”。这种“无”并不是 通常所说的“无”或“无物”,而是离绝观念,也就是单纯的、自身同一的、 无规定性的、抽象的同一。这“无”也是肯定的,就是本质。

黑格尔说,如果我们停留在否定的规定里,这“无”也有某些意义。那起源, 事实上是“无”。但“无”如果不扬弃一切规定,它就没有意义。同样,当希 腊人说“绝对、上帝是一”,或者当近代人说“上帝是最高的本质”时,那也 是排除一切规定性的。最高的本质是最抽象、最无规定性的,完全没有规定性。 这当然也是否定,不过是以肯定的方式说出。同样,当我们说“上帝是一”时, 这对于“一”与“多”的关系,对于“多”,对于“殊异”本身毫无述说。这 种肯定式说法,并不比“无”有更丰富的内容。“如果哲学思想不超出这种抽 象的开端,则它和中国人的哲学便处在同样的阶段。”好,看来中国哲学乃初 始阶段。

黑格尔认为,实在的生命和源泉是变迁和否定。而且,存在就是思维,现实的 就合理。这不是一个僵化死板的过程。存在(being)的概念,作为正题,产生 了它的相反的概念——非存在(nonbeing ),然后是合题:生成 (becoming )。黑格尔的意图是解释变化如何可能,这显然不是本体论或存在 论的问题,也不是认识论的问题,不是解释存在何以可能,或如何认识存在的 问题,也不是解释虚无何以可能,或如何认识虚无的问题。

二.海德格尔论虚无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的基本存在论或基本 本体论并没有包含虚无。他把存在和在世(being in the world )当作基本概 念。和历代西方哲人一样,他拥抱“存在”而不是倡导“虚无”。在他,论述 虚无是为了方便讨论存在。虚无是使万有浮现的背景。存在者不是虚无。即使 对于虚无,我们也只能通过存在通达它。

引领海德格尔进入哲学的是布伦塔诺(Franz Clemens Brentano, 1838—

1917)。他的《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多重含义》(1862)引起海德格 尔对存在的兴趣。这一问题后来成为海氏毕生研究的主要问题。海德格尔从来 没有放弃过对于存在的强调。

海德格尔对虚无概念的使用完全不同于西方哲学关于这个论题的讨论。他是在 阐发和回答“存在的意义”时阐述他的主导思想“存在者之存在,自身并不 „是‟ 一个存在”的。这可能才是他的“虚无”的真正意义。“那它是什么? 它是„虚无‟。虚无是存在的特征”》虚无不是存在,不是本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虚无是毛,存在是皮。在这个意义上,“存在:虚无:同一”。海 德格尔跨过许多步骤才达到这个结论。在这个过程中他讨论了虚无。讨论虚无, 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存在。对虚无的探讨就是对存在的探讨。显然,这不 是虚无主义的虚无。他真正耍克服的恰恰是虚无主义。他和虚无主义毫无关系。 相反,他要克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谈到东方的虚无观念。然而这不表示他赞成东方哲学的虚无主义。海 德格尔的虚无一点也不是用虚无和佛教的“空”来对抗存在。他的虚无虽然和 存在者有关,然而却绝不是某种存在者。它就是“无”,但却是决定存在者的 存在的“无”,因而也被称为存在。相反,他认为应当重返古代希腊,回到 “存在者之存在”上。他的虚无根本上不同于东方的虚无。他所谈论的虚无在 西方是空前绝后的。他的虚无包含澄明的意思。澄明固身就是存在。解蔽一敞 开一澄明一闪耀。他是在“解蔽”、“敞开”的意义上使用“澄明”概念的。 澄明与虚无、显豁,无疑是同一关系。

即使海德格尔赞成虚无,那也至多表明他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清算。但西方形而 上学毕竟没有死亡,而且,一旦讲到形而上学,则必定是“有” “在” “是”。 “虚无的本体论”是中国学人杜撰的矛盾的术语。而且,海德格尔批评传统形 而上学恰在于他认为它遗忘了存在。海德格尔讲虚无恰恰是要研究存在。 海德格尔认为“是”的问题或存在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一切哲学问 题中最为根本的、范围最广的问题。所有不是“无”的问题,都在此范围之内。 即使是“无”,也在此范围之内。我们谈论“无”,丝毫不是说它是“某物”。 在海德格尔,“无”是通达到“是”或存在的途径。先有“有”或者“是”, 才有“非”或者“无”。“是”猫,就“不是”狗。使“是者”成为“是者”

的“是”,同时就是“无”,因为只有在“无”的陪衬下,“是者”才成其为 “是者”,才不是“无”。所以,“是”乃万有之源,“是”也是否定之源, 从而也是虚无之源。

海德格尔追问“无”的问题,据他说是在追问“虚无者”而不是追问“虚无”。 追问“无”是为了追问存在。只有东方人,才认为最高的存在是虚无。但“虚 无”是使存在者作为存在者向人公开的力量。虚无并不和存在对立而是和存在 相联合。存在只有嵌入“无”的此在的超越之中才能公开出来。“无,原则上 不是任何科学所能通达的。真言虚无从来异乎寻常。”即使是虚无,也属于存 在。《形而上学是什么?》的结尾处依然是“为什么就是存在者在,而„无‟ 倒不在?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当然不应当是“因为有虚无,所以有存在”。

在海德格尔看来,虚无不是指某种现成的东西或者指实体不存在。它指的是此 在的被抛性,被抛到各种可能性之中。虚无以被抛、筹划为根据。和柏拉图一 样,海德格尔认为,在谈到某个事物“存在”时,我们必须知道这指的是什么。 柏拉图指出,哲学对“存在”的含义纠缠不清。海德格尔要解决的,也正是这 个“纠缠不清”。他认为,哲学必须回到存在问题上。“唯当真理在,才„有‟ 存在——而非才有存在者。而唯当此在„在‟,真理才„在’。”存在和真理 同样原始地„在‟。”存在主义的存在,不是指存在者。存在者可能不存在, 但存在“在”。我们不能把存在者的缺席或不在,等同于存在论的虚无。海德

通文达理篇八
《北京国际青年感受》

2015北京国际青年感受

7月20日,2015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在中国传媒大学正式启动。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委员方泽华、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院长、国家广告研究院院长丁俊杰等领导出席了活动。

此次旅游季在内容设计上充分考虑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触媒习惯,提出了“北京任我行”的活动主题。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宋宇在启动仪式致辞中说道,北京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历史名城,要从多角度宣传推广北京。青年人作为来京旅游的主要人群,是最能够推广旅游、传播旅游,并赋予旅游新内涵的群体。2015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基于此,围绕“新方式、新故事、新视野、新旅游、新定义、新感受”的6大核心策略,设计了一系列更符合青年人定位、注重互动体验的主题活动,以鼓励青年进行探索,定义自己的旅行新方式,发掘北京的新魅力,并把它推向社会。此次活动举行时间为7-10月,共历时三个月,希望能为青年群体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参加到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中来。

启动仪式上,从《我是演说家》走进大家视线的优秀青年演说家陈秋实作为青年意见领袖代表,从青年人的角度进行了主题为“北京任我行”的演讲,分享了自己和北京的故事,以及对北京的情感,让在场观众都深受感动。

随后,此次旅游季的重点线上活动——“国内、国际达人探索新北京”正式启动,备受关注的探索团队代表也进行了亮相。7-9

月,探索团队将分别在青年演说家陈秋实、青年演员齐溪、青年主持人王倩和国际旅游达人的带领下,和通过网络征选出的李靓、雷涛、任秋凌等青年旅游达人一齐出发,探寻北京。每队将亲自策划、设计线路,同时全程的体验游览过程均有视频跟拍并同步上传至官网专区,最后由网友点赞角逐出最佳探索队伍。体验路线分别以“教育”、“京郊”、“文创”为主题,以期望为国内外青年打造一个“通文达理、活力四射、新奇有趣”的奇妙体验。此外,旅游季还将在8月举办青年互动会。届时,青年音乐会、青年创意集市、北京民俗体验、北京旅行产品青年特惠日等多项活动也将精彩亮相。

为了更大程度吸引青年群体加入,本次活动建立了国际化、多轮次、多角度的传播平台,并通过微博、微信、官网等互动平台,进行新闻报道、视频上传,以及精彩花絮的全面展示,预计将吸引近百家国内外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以让大家能够随时感受2015北京国际青年旅游季的精彩!

通文达理篇九
《TPO21 READING参考译文》

TPO21 READING参考译文

地热能

地球内部因放射产生的热量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造山运动和地震提供了能量。这种热量还可以用来驱动发电机发电以及为家庭供暖。水流经地表下可能深达几百甚至几千英尺处的热岩区域(一种热储)被加热,通过水的传输地下的热量就变成了可以加以利用的地热能形式。这些水通常是沿着岩石的断面下渗的天然地下水,少数情况下是人为从地表泵入的水。通过为了采集地热能所钻的孔,这些水会以液体或蒸汽的形式被带到地表。

到目前为止,

在此温度范围20000间以上的公寓是由从巴黎附近叫做巴黎盆地的地质构造的热储中汲取的温暖的地下水供暖的。冰岛位于一个被称为是大西洋中脊的火山构造之上。冰岛的首都雷克雅维克完全是用火山热产生的地热能供暖的。

动的区域,出现的形式有干热的岩石、天然热水或天然蒸汽。后两种形式的储集层局限于少数区域,在这些区域,地表水通过地下断层或断裂渗入到被近期的熔岩活动加热的深层岩石。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蒸汽供应位于加州旧金山以北120公里处的盖沙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那里产出的电能大约能满足旧金山半数的需求。当时已经是该发电厂运行的第三个十年,并且开始显示出发电量下降的迹象,这可能是由于过度的开发。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加州、犹他州、内华达州和夏威夷约有70个地热发电厂在运转,产生的电能足以供应一百万人口所需。目前有18个国家利用地热能发电。

要从极干热的岩石中提取热量存在一个更大的难题:必须破碎岩石使得水可以在其中循环,而且水必须是人工提供的。通过泵人高压水可以将岩石破碎。开发利用此能源的技术的实验正在进行之中。

就像大多数其它能源一样,地热能也具有一些环境问题。如果抽取地下热水而又不泵回,地表就会下沉。此外,地热加热的水含有从热岩中溶出的盐分和有毒物质。这些水如果不能被输送回抽取的地方,将会产生处理方面的问题。

地热能对世界能源未来的贡献是难以估量的。地热能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再生的,因为多数情况下从热储提取热量的速度要比热流极为缓慢地从坚硬的岩石传到热储的地质作用的更新速度快得多。不过,在很多地区(例如加州、夏威夷、菲律宾、日本、墨西哥、非洲的裂谷),这种能源可能非常可观,它们的前景将取决于生产的经济性。目前,我们只能有效的利用天然形成的热水或蒸汽形式的地热能。尽管潜能巨大,近期之内地热能可能只能对毗邻用户以及经济状况良好的地区做出重要的局部贡献,就像在加州、新西兰和冰岛地区的情况一样。即便到21世纪后期,地热能也不太可能会对世界的能量预算做出大尺度的贡献。

农业的起源

农业是如何独立地在世界的多个中心(东南亚大陆、西南亚、中美洲、南美的高地与低地以及赤道非洲地区)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呢?在那些熟知动植物的人类中农业发展得相当缓慢。从打猎和采集转变为农耕并没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定居下来去发明贮存方法,并且发展出通常所需的灌溉系统。狩猎者差。

传统上认为向农业转变是世界性人口危机带来的结果。有人认为一旦采集狩猎者遍及全世界,人口开始增长,食物变得匮乏,此时农业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但是,众所周知,同时代的采集狩猎者具有很多种控制人口的方法。因此世界性人口危机的想法就不太可能成立了,虽然在某些地区可能会存在人口压力。

有人提出冰河时代末期,也就是13000年前的气候变化是农业起源的原因。短时期内(以年而不是以世纪为单位)温度急剧上升使得食物资源丰富,采集狩猎者人口增加。但是,气候条件存在波动,造成干湿交替,以致可以获取的动植物数量忽高忽低。

似乎是气候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了那些原本放牧的人定居下来,逐渐发展出了定居的生活方式,这也反过来造成人口增长以及所需食物量的增加。在这些条件下,农业诞生了。后来,由于人口的急剧膨胀,

考古学家斯蒂文·米森有一个观点,这在他的《思维的史前史》一书中有精彩地阐述,该观点认为约在40000年前,人类的思维形成了认知流动性,即对各种特化的思维加以整合:技术史、博物学(以理解自然资源的行为和分布)、社交智能以及语言能力。认识流动性解释了艺术、宗教以及复杂的演讲。一旦人类拥有了这样的思维,他们就可以找到解决严重的经济危机,例如先前所述的农业困境的具有创造力的方法。

有些社会驯化了动植物、发现可以使用金属打造工具、通文达理并且形成了国家的事实不应使我们忘记其他社会虽发展出了畜牧或园艺(蔬菜园艺)但是仍停留在文盲状态,并且生产力较低,只有少数社会进入了现代的狩猎采集社会。探究使某些社会选择农业而其他社会停留在狩猎采集或园艺的条件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但是,我们应该记住有很多知晓农业的社会几乎是有意不选择它。米森的解释是否恰当还有待讨论,而且近来有些作者强调其它因素的重要性。

自传式记忆

回忆你的童年并尝试找出你最早的记忆。那时你多大?大多数人无法描述出有关三岁前经历的记忆,这种现象就叫做婴儿期遗忘。为什么会发生婴儿期遗忘这个问题已经引发了心理学家们数十年的兴趣,不少人发现理解自传式记忆,即对在某人自己的生活中发生的事件的记忆的一般特性可以为这个不解之谜提供一些重要的线索。3到4岁的儿童开始可以对自己过去经历过的事情给出相当长的具有连贯性的描述。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个发育的转折点。

也许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可以追溯到具有影响力的瑞士心理学家 让·皮亚杰,他认为两岁以下的儿童与大于两岁的儿童回忆事件的方式有质的不同。根据这个思路,两岁的儿童发展出的语言能力可以使他们对事件的组织方式与婴儿基于动作的组织方式有根本的差异。事实上,一岁儿童的语言能力与他们一年后对事件的记忆有关。当研究人员让一岁的儿童们在第一次见到一个动作顺序后的一年模仿这个动作顺序,他们能否成功完成这个记忆任务与他们第一次看到这个事件时的语言能力相关。但是,即使是语言能力很差的儿童也显示出了记得该事件的证据,因此,语言能力可以促进记忆,但是记忆并不依赖于语言能力。

另有人提出在儿童能够讲述他们过去经历的事情之前,儿童需要对把自我当做一个心理实体有合理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的发展在1到2岁之前非常明显,并在随后的几年中显示出迅速地 第三种可能是儿童在他们理解故事发生的一般形式,即叙述的结构以前无法描述他们自己的“生活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研究显示白种美国儿童比韩国儿童的童年记忆更早。此外,其它研究显示白种美国母亲与孩子交流过往的事情的次数是韩国母亲与孩子的三倍。因此,儿童具有的社会经验的类型是发展出自传式记忆的一个因素。

最后一种解释是儿童必须在他们能够讲述自己对过去的记忆前开始发展出一种“心理理论”——对他们自己或别人的心理状态(感觉、欲望、信仰和思想)概念的认识。一旦儿童能够回答诸如“记得是什么意思?”以及“知道某事或某物是什么意思?”等问题的时候,这就会促进他们可能发生的记忆。

可能上面描述的各种发育之间会相互交织并且相互影响。与父母聊聊往事可以加强自我认知的发展,举例来说,就像帮助儿童理解什么是“记得”一样。讲述自己的往事无疑代表了比简单的认出或回忆更为复杂的记忆。

通文达理篇十
《营运部考题》

第五届收银绩效题库(营运相关)

文献便民店员考试题目

1. 文献便民logo的颜色是:( B )。

A、绿色和黄色 B、绿色和橙色 C、蓝色和黄色 D、蓝色和橙色

2、文献便民logo的“橙色”表达意思最正确的是:( A )。

A、最温暖的颜色,代表了热情、活泼、智慧和力量。

B、未来企业发展的主流方向,代表了健康、环保、成长和希望。

C、寓意通文达理,品才双馨。

D、象征着文献公司与合作伙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合作精神。

3、递钱票、双手呈、谢谢您、再光临是属于三字歌的( B)。

A、理念篇 B、服务篇 C、内务篇 D、流程篇

4、陈列的要点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D )。

A、按大中小品类纵向陈列;

B、按规格大小由上至下,由小到大陈列;

C、按品牌纵向陈列;

D、哪里有空位,就陈列在哪。

5、以下哪个品牌不属于膨化薯片类:( D )。

A、上好佳B、可比克C、乐事D、奥利奥

6、饮料类包括哪些小分类:( C )。

A、水、茶、果汁、碳酸汽水、乳饮料、八宝粥类

B、水、茶、果汁、运动机能、碳酸汽水、乳饮料

C、水、茶、果汁、运动机能、碳酸汽水、乳饮料、八宝粥类

D、茶、果汁、运动机能、碳酸汽水、乳饮料、八宝粥类

7、下列顾客行为哪项属于正常行为?( D )

A、凌晨时间购买大宗贵重物品,如整条中华

B、东张西望,观察周围环境比挑选商品还细致的人

C、带着头盔进店的顾客

D、在商品无价格签的情况下顾客询问该商品价格。

8、收银员操作过程中哪个行为是错误的?( D )

A、贵重物品先买单后给货。

B、在买单之前询问顾客有无会员卡。

C、顾客买单结束后要说“慢走,欢迎下次光临!”

D、收到大钞后直接放入钱箱。

9、不属于商品陈列的基本原则是( C)

A、先进先出

B、关联性陈列

C、随意陈列

D、满陈列

10、检查上一班商品要求错误的是( C )

A.早班人员进入营业区,首先检查商品是否有异常情况,如商品空缺不丰满,存量不足时要及时到仓库出货上柜.

B.检查调价商品的标价签更换情况.

C.只在领班交接表上签名不看内容.

D.做好商品整理工作,并检查好商品标价签是否与陈列的商品吻合.

11、顾客买单过程中,以下哪项收银员做的不到位的。( B )

A.把小票和零钱直接递给顾客

B.目送顾客

C.请问你还需要其他的东西吗?

D.请问您需要购物袋吗?

12、《防抢工作》以下说法不对的是。( A )

A 、个人在上大夜班时配戴金银首饰不会影响人身安全。

B、人员在交接班对现金进行清点时要面向收银台内墙,避免让顾客看到过多现金

C、个人不佩戴金银首饰品,并收藏好个人手机等贵重物品;

D 、做好现金、贵重物品、香烟等大夜安全存放工作,藏好保险柜钥匙。 13调拨流程那个行为是错误的?(D)

A、调出店准备好商品,填写3联商品调拨单。

B、开单人签名

C、提货人签名

D、白单留着,红单跟蓝单给对方,收货人签名,提货、收货可以同一个人。

14、遇到顾客退货,处理不妥的是?(d)

A.首先要看有没有过保质期.

B.稳住客人的情绪,尽量不和顾客争吵。

C.是否在保质期内产品质量有问题.

D.不问原因拒绝给客户退货.

15、以下哪一点符合收货流程(B)

A:对品名 点数量和查看生产日期

B:对条码 查看品名 查看规格点数量和生产日期

C:对条码 点数量 和查看日期

D:对条码 对品名 查看规格 点数量

16、 收货的错误流程是( A )

A.先收货.后退货.不看生产日期.不对商品数量.。

B.先退货.再收货.看生产日期.。

C.收货时看商品外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

D.收货时看商品条码和商品是否一致。

17、领班申请离职应提前几天向上级申请?(a )

A、30天 B、20天 C、15天 d、10天

18、公司的愿景是指?( B )

A、满意大本营。 B、百年文献,幸福家园。 C、亲为、亲力、亲密 d、以美心服务创造价值感动社会。

19、下列哪些商品属于a类商品,即销售排名前10%的商品( d )

A、盒裤 B、鞋垫 C、奶粉 d、红牛

20、商品的安全库存等于( c )

A、满陈列数量+门店现有库存 B、门店现有库存 C、满陈列数量+(平均天销售量*在途运输时间)

D、满陈列数量+平均每天销售量

21、门店允许的盘点差错率为门店月销售额的(D ),烟除外。

A、2‟ B、3‟ C、4‟ d、5‟

22、、1月份凤达店营业成本额为30万,1月份盘亏700元,门店容许的盘点盘差率为5‟,那么学院店1月份的盘点差异容许额为多少及学院店1月份盘点奖励或处罚金额为是多少( c )

A、盘点差异容许额为1500元,奖励600元 B、盘点差异容许额为1450元,奖励200元

C、盘点差异容许额为1500元,奖励800元 D、盘点差异容许额为1450元,处罚150元

23、假设可口可乐600ml平均天销售量为24瓶,满陈列为12瓶,在途运输时间为1天;

那么安全库存为( c )

A、24*1=24 B、24+24=48 C、12+(1*24)=36 d、12+12=24

24、门店盘点超出公司允许的盈亏额度,各岗位承担份额是:( d )

A、区店长承担20%,店长承担30%,领班承担20%,营业员承担30%责任。

B、区店长承担5%,店长承担60%,领班承担20%,营业员承担10%责任。

C、区店长承担40%,店长承担20%,领班承担20%,营业员承担20%责任。

D、区店长承担5%,店长承担25%,员工承担70%责任

25、有顾客到门店反映我们门店还有很多方面做不足时,我们应该怎么办?( C)

A、对他置之不理,若他不满意可以到其他地方去买。

B、假装听的很认真,事后不做反馈。

C、认真倾听,感谢顾客的反映,事后及时反馈给主管建议,加以改善。

D、无所谓的心态听听。

26、如果一个年青顾客拿了20元买了19.8元的商品,收银员找两粒糖果给顾客,顾客不要,正确的处理方式是:(C )

A、顾客不要糖果就找两毛零钱给他,省得麻烦。

B、拿块0.3元单片口香糖给顾客,不跟顾客斤斤计较。

C、极力劝说顾客要这两粒糖果,以减少零钱的使用频率。如还是不要,就给顾客找零。

D、就说没零钱找了。

27、顾客要进入我们门店,我们正确对待顾客的方式是(A )

A、我们应该面带微笑,亲切对顾客说声“你好,欢迎光临”。

B、我们忙我们的,任其顾客自由出入。

C、注视顾客很久,就是不作声。

D、看他要问我们什么,再和顾客打招呼。

28、如果一个顾客进来购买康师傅绿茶,而我们正好排面上已没有,正确的处理方式是( B)

A、直接告诉顾客,“不好意思,我们没有货”,以节省顾客时间。

B、告诉顾客,“请稍等下”,后到仓库看下有无库存。如没有告诉顾客“不好意思,我们暂时没货”要不统一绿茶也可,功能和康师傅绿茶是一样的。

C、我们忙我们,不要去理会顾客,因为我们是自选便利店。

D、告诉他到其它地方买。

29、如果顾客购买一盒方便面,我们还可以这样做( A)

A、你好,这种芥菜和方便面一起泡,会更有味道,要不要尝尝(以实告实)

B、赶快让顾客早买单,早走早好。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