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知识 >

老师对韩寒影响

成考报名   发布时间:01-17    阅读: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一
《读韩寒《教师的问题》有感》

读韩寒《教师的问题》有感

韩寒还是很有才华的。

只是再有才华的人都会有人类固有的通病。只看得到自己眼睛想看到的,只听得到自己耳朵想听到的。所以,有时候我们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论中判断他的喜好。

韩寒会写《教师的问题》也不是什么难以想象的事。

从他考试不及格就能想到,他的老师都是很失败的。在一群失败教师教导下长大的韩寒,会对教师抱有多大的敬意呢?同学们,这只是一个很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啊。

至于他文章中所提到的很多问题,毋庸讳言,全部都是事实。但就像盲人摸象一样,如果你太着急得出结论,那么往往得到的会是和真相相差很远的结果。但韩寒是个社会评论家,等着他去评论的社会问题实在太多,我们也不能奢求他真心实意去考察教师的生活然后再做中允的评论,那是强人所难。

我不知道韩寒是否有自省的习惯。但我有。其实人类是种很贱的动物,常常会不自觉地去做那些明明知道是错误的事情。

韩寒说中国的教师工作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循环性工作,我可以简单理解为是对教育浮躁风的批判。但韩寒写社会评论其实也是一个极其简单的循环性工作。

社会舆论风向在一段时间内是基本恒定的,某一些人或者某一群人可以被吐槽的地方在一定时间内也是基本不变的,要采风反映社会问题也在一定时间内不用太多变化。借用韩寒的口气来说,打字并不辛苦,调侃不但不辛苦还很有快感。可以不带脏字的骂人,被骂了的人还不能还口,也不能不说是一件很爽并很有成就感的事。但这样只会骂人而不会解决问题的人其实只是让社会这摊浑水更浑了而已。这种人在古代有个派系,叫“清议”。而皇汉们心目中伟大的明朝其实就是毁灭在这个所谓的“清议”中的。所以韩寒同学所做的和所能做的,其实和教师也没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是,他是骂人者,教师是被骂者。只不过教师被吐槽的点在他自己本身所做的工作中我们可以找到更多。

再借用韩寒的口气说,中国的社会问题之所以这么多,其实是中国的社会评论家水平太差。中国的网友群体是一个很容易对看起来好像知道很多东西的人产生盲从心理的群体,可是能当社评家的至少会写作文,相对于一干小学作文都写不好的众多网友来说,还是很值得崇拜的对象。所以首先,中国的社评家水平往往是比较低的。社评家本来就是一个由低能力学校培训出来的人,像我上学的时候,周围只有成绩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什么特长,又不想去当兵,但考大专又嫌难听然后只有写情诗还行的的人才选择了写作,而在文学界里培养出一点真本事,或者又很漂亮,或者文采优异的人都不会选择出来做社评家,所以在文学界里又只有文采实在不行,而且完全没有特长,又不想去当兵,嫌失业太难听的人选择了做社评家。所以可想社评家的本事能有多大。

好吧,我承认我在调侃某人。但就像上文所说的一样,人类是个很贱的物种,常常会自知错而犯错。

我只是又犯错了而已,至少比犯了错却不知错更还在错误的欢呼声中高潮的人更有优越感吧。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二
《韩寒 教师》

韩寒:教师得罪了谁?

教育部年内将给教师师德划红线,我觉得我应该说点什么:1442万教师出了几个败类?8000万党员有几个干净的?凭什么就单给教师师德红线线?! 给官员高薪养廉,结果人家贪污几十亿还能感动中国,而将教师工资待遇与公务员分开,始终不涨,偶尔有偿家教就十恶不赦;要求老师不能打学生,不能骂学生,不能体罚学生,好,那老师不管了,又说老师不负责任,管严一些吧,又说限制学生个性发展。不打不骂,不批评不体罚,你让老师怎么管,说要用沟通和真心感化学生。你当老师是如来佛祖啊,你怎么不把快要枪毙的贪官或杀人犯送到学校来让我感化;说老师应该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这话让人听得恶心,这都什么时代了,你问问你们家现在有几根蜡烛,这时代谁用得着蜡烛,谁看得起蜡烛,再说了,既然你把教师当蜡烛,凭什么要求其发出白炽灯的亮度,你给我这个待遇了吗?这个社会现状存在着一种病态的发展趋势,教师待遇和教师地位被一再的贬低,惊闻教师不让作弊遭打,惊闻教师没收手机被杀死,这是什么时代?连学生准考证填错都是监考老师的错,教育决策的这帮人到底是用什么东西思考问题的?以前,教师在人心目中是崇高的,而现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对教师行业任意指责,为什么现在老师的地位越来越低,或许也正是因为所有的人都可以对

教育说三道四。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三
《颠覆与重构——解析韩寒小说中的教师形象塑造》

颠覆与重构

颠覆与重构

——解析韩寒小说中的教师形象塑造

赵乔翔

摘要:韩寒在《三重门》、《光荣日》等长篇小说中塑造的教师形象大略可以分为颠覆型和重构型

两大类。颠覆型表现为不负责任、才疏学浅、僵化教条、粗暴无耻;重构型表现为重责任、有才能、爱创新、讲操守。这种教师形象的塑造,既有其外界的客观原因,也有源于自身经历与独立思考的内在原因,它对文学创作有启发意义及教师和教育都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关键词:韩寒;颠覆;重构;教师形象

从全国首届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到美国《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韩寒的经历、性格和文风都很不寻常。其在《三重fq)、《像少年啦飞驰》、《光荣日》等小说中塑造的一大批“很不体面”的教师形象,在杂文集《通稿2003}中对教师和教育的挞伐,已成为教育界、文学界乃至全社会热议的对象。此众多评议,态度有三:一是称赞他人格独立、思想深刻,语言幽默、犀利,是下一个鲁迅、东方的巴尔扎克;④二是认为他宣泄个人的怨恨,恶意歪曲丑化教师,说话极不负责任,大有欺师灭祖之嫌,语言常有故作高深,算不上真正的作家而只是个“写手”;②三是表示暂时不必言其是道其非,看他怎么继续“玩”,免得失言而“挨骂”。④本文尽可能全面地把握韩寒小说中塑造的教师形象类型,客观分析这样塑造教师形象的原因,从而思考其对于文学创作的启发意义和对于教师及教育的警示意义。

一韩寒小说塑造的教师形象类型(一)颠覆传统的教师形象

韩寒在小说中毫不留情地颠覆了人们心目中传统意义上的美好教师形象,大多数教师已经不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光荣称号,他们表现为不负责任、才疏学浅、僵化教条和粗暴无耻。

1.不负责任的教师。韩寒小说中有很多不负责任的教师。例如:《三重fq)中的马德保当上教师本身就是学校领导不负责任的结果,他没上过大学,仅凭发表了几篇“打工文学”即被请来当语文教师。以为学生的语文水平差,把屠格涅夫念成涅格屠夫都不会有人发现,所以草草备课。追

求的只是不被学生发现漏洞,担心的不是学生能否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而是能否保住自己的饭碗。“化学家”辅导学生就是挨时间,到点“卷起书往腋窝里一夹,头也不回地走了”,内容讲完与否、学生听懂与否、学到知识与否都与己无关,除“一小时几十块钱”以外别无他求。英语辅导老师教学仅仅是要学生查词典、用生僻的单词,当觉得学生没有达到理想状态时便转身走人,丝毫不管学生好不容易找到这里来补课的辛苦。钱副校长早先吩咐只能在第一会议室开体育生动员会,到开会时自己竟忘了应该在第几会议室开会。不负责任到了这种程度,教师职业的崇高完全被消解。韩寒在《通稿2003)中直接把教师不负责任的面目给撕破:“教师已不再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只是养家糊口的一种途径。”㈤

2.才疏学浅的教师。韩寒小说中有很多教师无知或无能,甚至既无知又无能。例如:《三重门》中的马德保不学无术,刚当老师时讲课信口开河、漏洞百出,幸亏有个善于拍马屁的学生林雨翔帮他胡诌“打圆场”才不至于暴露本相。有了糊弄学生的“经验”后,上课则“不讨论,不提问,劈头就把其他老师的考古成果传授给学生。”组织学生选择踏青的地方,由于不认识“用”字,“盯着单子上的字发呆,恨事先没翻字典,便自作主张将角直抹掉,留下另一个选项周庄。”批改作文时给孔德换了国籍,说他是孔子的儿子。英语老师开课前用英语介绍自己以显示学识渊博,讲课时竟不知“wanker”的本义,被学生取笑后还迁怒于自己大学的教授。化学老师只讲门捷列夫学习化学的方法,不传授任何化学知识。钱副校长给新生讲话,是此前体育生动员会讲话的“分尸组装”且语无伦次j《像少年啦飞驰》中的刘班主任

万方数据

创作研究・当代文坛・20

10.5

不懂教育学和心理学,对付学生的“有效办法”就是“叫你家长来一趟”,然后幸灾乐祸地看着“差生”被父亲痛打。在《光荣日》里,干脆由只有一条腿的狗来当体育老师。教师如此没有真才实学,作为知识传授者形象的光华落尽。

3.僵化教条的教师。韩寒小说中很多教师墨守成规、僵化教条,没有创新精神和能力。例如:《三重门》中的马德保上课全程抄写讲义,“一个教案可以沿用几十年,考试卷子亦可以通用”。梅萱“赏识的文章是纤柔型的,而且要头大尾大,中间宜小而精短,挑好的文章仿佛挑好的三围。”认为林雨翔的文章“三围”不好,而谢景渊写的是“要好好学习建设祖国的决心”,便打上一个料美量足的勾。闻名遐迩的语文老师教作文的秘方是套“名人例子+评论”公式,告诉学生记住勤奋学习的是爱因斯坦、不怕失败的是爱迪生、淡薄名利的是居里夫人、助人为乐的是雷锋等等,写上这样的例子,再加几句评论就能得高分。《光荣日》中的刘小力查验树龄的方法是将树砍倒数年轮,大麦拿他开心让他数沙子数完后问验算过没有,他却说“我们所里要求百岁以下的进行一次验算,百岁以上进行两次验算,百以上名贵品种三次验算,你这是万以上了,没有这个规定。”这些教师僵化、刻板、教条至极。

4.粗暴无耻的教师。韩寒小说中的许多教师粗鲁、凶暴、轻浮甚至无耻。例如:《三重I'-D中的梅萱“一脸凶相”,经常对学生说“你们这次又要丢脸了”。钱副校长得知学生参与走私时猛拍桌子,把眼前一团空气想象成那个男生,直勾勾地看着发怒。马德保把怎样挑选美文说成“如何选美”,明显有好色之嫌。《像少年啦飞驰》里的体育老师的“好色方式与一切体育老师是一样的,牢牢占据班级最丰满或最美丽的女同学前一米的位置,眼神飘忽,心怀叵测。”在冬天为了看清女学生的身材,先让学生跑上几大圈,然后建议学生用三分钟的时间脱衣服。《光荣日》里的大多数教师好色、嫖娼、同居。教师的高尚道德和美好形象,就这样被毁弃殆尽。

(二)重构理想的教师形象

领无人能及,有经济头脑,擅长做一本万利的事情;洪中是

机械专业的高材生,精通组装发电机;石山喜欢写诗,手艺

活儿不错;“神经病”哈蕾有音乐天赋;昔日的卖淫女麦片凭借特殊的经历和痛苦感受,能形象生动地教生理卫生课

和政治课。

3.爱创新的教师。在韩寒小说里,有的教师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三重I'-3)中Susan的语文老师第一节课就说不鼓励学生看语文书,而推荐语文以外的书籍,给学生讲著名校园歌曲制作者,告诉学生不要满足于考试之内的死的没用的东西,要在考试之外充实自己,带学生进图书馆求知、开阔视野,蔑视为获取分数而死记硬背的行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光荣日》中的大麦在开学的第一天就大胆改革课程设置;其他支教老师也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教学不同于常规和陈俗。

4.讲操守的教师。在韩寒小说里,少数教师气质儒雅,洁身自好。例如:《三重f-3)中Susan的语文老师、刘知章和万老师都有这种品质,他们在庸俗的环境中煎熬与挣扎,但竭力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节操与“清高”。

韩寒小说如此塑造教师形象的原因

韩寒如此颠覆和重构教师形象,既有特定的社会思潮、文化及教育背景和当下教师群体状态等客观原因,也与他的读书经历及体验、性格叛逆和独立思考等个人原因相关。

(一)社会思潮与文化的原因

1.物欲价值观的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金钱价值标准和实利交换原则流行,猛烈冲击着教师原有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观。他们看到有些人轻易豪富,而自己辛勤工作仅能换来温饱,强烈的对比使他们对奉行的价值观和准则产生怀疑,从而陷入角色信仰危机,而有些教师也不再犹豫与彷徨,而是抓紧把知识转换成金钱、房子、车子甚至权力和美女。当教书育人的崇高追求降低为现实利益追求时,昔日的教师形象便不复存在。

2.娱乐性趣味的影响。不同的审美趣味会影响文学创作。近些年来,人们的审美趣味越来越多的投向了“世俗的人”,关注现实人的身心需要及满足,追求“阅读快感”,不再顶礼膜拜“神话式”的人物。虽然教师职业有神圣的超越性,但教师也是普通人,有凡俗甚至丑恶的一面,将这一面予以暴露,既能真实展现教师的生存状态,又能迎合读者的世俗娱乐性阅读趣味。

(二)当下的教师及教育状况

与颠覆相对应,韩寒在小说中也重构了重责任、有才能、爱创新和讲操守的教师形象,隐寓着自己对理想教师的深切期待。

1.重责任的教师。在韩寒小说里,少数教师还是有责任心的。例如:《三重门》中Susan的语文老师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顶着来自学校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与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背道而驰,竭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光荣日》中一群放弃毕业分配和留在大城市工作机会,主动到偏远小镇农村小学支教。当发现少数学生不认真学习或辍学外出打工,他们忧虑的情绪便油然而生,并想方设法挽救。

2.有才能的教师。在韩寒小说里,有的教师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光荣日》中支教的大学毕业生都有自己的专长,有的还颇有造诣。大麦很有领导才能;娄梯有丰富的化学知识,擅长研究枪支性能和炸药威力;米旗的精算本

教育应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能显现希望之光的地方,但当下的“中国教育恐怕比中国足球还没有希望!”⑤

1.教师素质低的事实。教师必须具有“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德性和才智。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生生源和专业素质培养都存在严重问题,不足以培养这样的教师。相当多的在职教师不仅没有很好地提高素质,反而不由自主地被世俗生活裹挟而“世俗化”。一方面,有些教师不安心于教书育人事业,甚至挖空心思追名逐利和满足私欲;另一方

万方数据

颠覆与重构

面,有些教师又不恩进取,满足于“混饭吃”的状态。

2.教育的体制性弊端。我国的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体制性弊端。例如:教育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和权利分配不公;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对教师业绩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使学校、教师、学生被扭曲。教育不仅没有给国人以希望,反而越来越令人失望,甚至觉得其面目憎恶。

(三)作者自身的特殊原因

表过几篇散文的马德保“身高一米八五,人又瘦,站着让人担心会散架,天生一块写散文的料。”讽刺得恰到好处。“同是赚钱,教师就比妓女厉害多了。妓女赚钱,是因为妓女给了对方快乐;而教师给了对方痛苦,却照样收钱,这就是家教的伟大之处。”通过类比和对比,犀利地突显了家教与补课带给学生的痛苦和由此产生的鄙视心理。《像少年啦飞驰》里的师范生“教书肯定是不行的,但如果碰上合适的女生,育人这个目标还是可以实现的。”一语双关地抨击师范教育和教师素质。在《光荣日》中,语言幽默、犀利的风格则更加成熟。

(二)对教师和教育的警示意义

相对于上述外界客观原因,韩寒自己的特殊经历、期盼理想教师和强烈的批评意识则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1.自身的特殊经历。韩寒七门功课不及格而辍学的经历使他怨愤教师和教育,索性与应试教育彻底决裂,干脆炒了学校和所有老师的鱿鱼而去写小说,宣泄内心的不满、责问教育和教师的职责,仿佛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很多人谴责韩寒俨然又一个王朔,逮到谁咬谁。但韩寒并没捏造或歪曲事实,读者可以在当今教师群体中轻易找到那些颠覆型教师的原型,更何况他深切期待理想教师出现,并把这种愿念诉诸重构,从而有了《三重门》中Susan的语文老师、儒雅自重的刘知章和万老师,《光荣曰》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支教教师、童话般纯真的音乐教师哈蕾、能把课教得生动形象的麦片。

2.强烈的批判意识。韩寒善于批判性思考,不仅对不好的教师进行直率的批判,还深刻地洞见了世俗社会不动声色地对与其异质的人的践踏和扭曲,将批判的笔触伸向日益世俗化和充满各种欲望的校园。例如:《三重门》中的市南三中是全市最有名的学校,却以招特长生为名降分录取,目的是捞钱;领导要求教师在接受新闻单位采访时要多说些“素质教育和跨世纪的人才培养计划”之类的话,而真正认真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却在受践踏和排挤,不得不离开这所已经是非不分的学校。

三韩寒小说如此塑造教师形象的意义韩寒小说对教师形象的塑造,不仅对文学创作有启发意义,也对教师和教育有警示意义。

(一)对文学创作的启发意义

1.教师应该努力提高素质。古今中外没有哪个国家及其国民会容忍由一群不负责任、才疏学浅、僵化教条、粗暴无耻的人当教师。既然韩寒小说中的这类教师在教育界普遍存在而非捏造和歪曲,教师就应该警醒,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专业素质和堪为人师的道德修养。

2.国家应该加快教育体制改革。韩寒的小说可以使人们从“校园净土”观念中惊醒:昔日纯洁的校园正在商业化,有些学校趁特招、择校、转学之机索取高额学费、择校费和借读费,有的人高喊着实施素质教育但驱遣着9币生在应试教育的歧途上疯狂奔跑,有些教师完全不合格却仍然在教师岗位上。年轻的韩寒不可能开出有效“药方”,体制性弊端只有通过改革体制才有可能铲除,所以必须加快教育

体制改革进程。

韩寒在小说中对传统的美好教师形象进行颠覆,并非恶意歪曲与丑化教师,而是要使教师和教育界警醒。重构的理想教师形象虽然显得十分单薄,但隐寓着深切且正当的期待,正如国人莫不期待通过教师看到教育的希望,从而

看到国家和民族的美好未来。

注释:

①袁复生、李荣华、曾尹都:《(光荣日)品鉴报告》,《潇湘晨报》2007年7月22日。

②犁航:《闲谈韩寒对教育和教师的丑化》,http://blog.sina.tom.

en/lihang。2006年12月16日.

1.批判性思想对文学的意义。作家应该肩负对生活中不合理现象进行批判的社会责任。有学者认为“韩寒的小说告别了一套虚假的话语体系,成为新时代的‘问题小说’,真实地传达了被众多‘老狐狸’式的作家所回避的社会问题,从而具有一种深刻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0”㈣韩寒自己也说过,关注社会和批判性思考“是一个作者生来必须承担的职责。没有这个,你根本不能算是一个作家,我只是在向成为一个作家的道路上尽职尽力。”④年轻的韩寒尚能如此,真正的“作家”在面对严肃的社会问题时,更应该担当起批判性思考的责任。

2.语言幽默犀利对文学的意义。韩寒的语言幽默、犀利、有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三重门》写功底浅薄、只发

③范昕:《隔阂或矛盾——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

《文汇报)2009年8月26日。

④韩寒:《通稿2003),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第23页。

⑤易中天:《要防“沙尘暴”,治“沙”先治校》,hup://blog.sina.com.cn/yizhongtianm,2010年3月28日。

⑥张丽军:《韩寒论》,《文艺争鸣)2006年第3期。

(D孙冉:《韩寒:关注社会是一个作者生来必须的职责》,《中国新

闻周刊)2009年第48期。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鄢然实习编辑高佳嘉

万方数据

颠覆与重构——解析韩寒小说中的教师形象塑造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赵乔翔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当代文坛

MODERN LITERARY MAGAZINE2010(5)

参考文献(7条)

1.孙冉 韩寒:关注社会是一个作者生来必须的职责 2009(48)2.张丽军 韩寒论[期刊论文]-文艺争鸣 2006(03)3.易中天 要防"沙尘暴",治"沙"先治校 20104.韩寒 通稿2003 2003

5.范昕 隔阂或矛盾--韩寒们与传统文坛为何势不两立 20096.犁航 闲谈韩寒对教育和教师的丑化 20067.袁复生;李荣华;曾尹郁 〈光荣日〉品鉴报告 2007

本文链接: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四
《韩寒现象》

研究性探究,自然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

培养

佛山市顺德区容山中学 杨中泉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除了要重视创造行为的养成和创设创造环境外,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从教会学生科学观察的方法入手,培养直觉思维; 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一个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因为观察是一种有目的 、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是认识世界,获得知识的开始,是增强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教学中, 我十分重视指导学生确定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教会观察方法,引导学生认真细致深入地观察。如学习《植物的 花》一课时,教材要求学生掌握花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对花的直接观察,会说出花的名称、香味、颜色、花 瓣的多少,甚至花开放时的姿态,但对花的结构特征却很少有人涉及。我就引导学生由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 进行层层解剖式地对花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让学生了解花瓣是由什么托住的?花瓣的里面有什么?花蕊是否都 相同?不同品种、不同颜色的花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等。按照这个观察程序,不仅要求学生看,还要学生想,调 动了他们大脑思维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在观察中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个部分组成,这就 是完全花的构造。在《果实》、《种子》、《昆虫》等课的教学中,我都从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观察入手,使 被观察的事物在学生大脑中留下深刻的痕迹。我除了在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外,还注意在课外养成 学生勤于观察的习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作业,写观察日记等,让学生在大量常见的现象中,独具慧眼,捕捉 信息,培养直觉思维。

二、在课堂教学中巧设疑点,激发好奇心,训练学生的发; 散性思维; 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形成探究的气氛是非常重要的。如 在学习《声音》一课时,学生在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比较是否每把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 都一样?实验后同学们发现听到的声音不一样。当我问为什么会不一样时,学生的思维就相当活跃,当思维充 分发散后就会作出种种假设。这时我就引导学生做对比实验,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果发现尺子伸出桌面长 短不同,振动的快慢就不同,所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在教《空气》一课时,为了要让学生掌握空气是实实在在 占据空间的这一知识,一开始我就提问道:老师手中有一只杯子,现在我把它倒放到水里浸没,你们说杯子里 面是干的还是湿的?学生们兴趣盎然,作出各种猜想和假设。这时我不直接肯定或否定他们的猜想,而是让学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能巧设疑点,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激起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三、围绕问题组织研讨,培养集合思维; 学生在探索阶段的思维是发散的,许多正确的和不正确的假设、设想混杂在一起。因此在思维发散以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集合思维。在教《鸟》一课时,我就让每个学生自己介绍所认识和熟悉的一种鸟,并介绍 它们的特征。在介绍中有的学生把蝙蝠也误说为鸟类,我也引而不发。当学生介绍完之后,我就启发学生寻找 鸟类的共同特征,并与其它动物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比较、去伪存真,得出了鸟类动物的特征。开始把蝙蝠 误认为鸟类的学生在讨论中明白了因为蝙蝠没有羽毛、喙,不是卵生,所以它不是鸟类动物。教学中围绕问题 组织研讨,能使学生的思维在广泛的联想、想象、猜想中挑选出最合理的方法和方案,最接近于客观现实的猜 想。这就使集合思维得到了良好的培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培养情感,引发灵感思维 在自然课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只有通

过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才能调动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才 能融知识、技能为一体,促进灵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水的浮力》一课时,我就安排了玩橡皮泥的一个游戏 ,请学生想办法使那块下沉的橡皮泥能上浮。很多学生从铁船能上浮的现象而引发把橡皮泥捏成船形,使它上 浮。同样在《电流》一课教学中,我也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电流和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后,要他们亲自组装简单 电路,并且鼓励他们组装像警察岗亭上的红绿灯,能分别控制。成功的喜悦会使学生激动不已。正是这种实践 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对引发学生的灵感思维起到了催化剂 的作用。

“韩寒现象”的成因及评价

调查组员:冯天恩(组长),尹祖燕,陈狄铿,叶超,黄瑞金,杨敏杰 指导老师:杨中泉

主导课程:语文 辅导课程:政治

任务分工:

总负责人:冯天恩

论文起草人:冯天恩

文献资料查阅负责人:尹祖燕

社会调查负责人:叶超

PPT负责人:陈狄铿

其他联系工作负责人:黄瑞金,杨敏杰

一. 背景说明

最近,韩寒推出了他的最新作品--《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再次掀起文坛的风暴,外界对他的质疑也随之而来,也越来越多,一段时间,“韩寒现象”再次受到大家的讨论.那么,为什么会有“韩寒现象”呢?大家对他的评价又是怎样的呢?这引起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 课题目的 我们试着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发掘社会上的种种现象,说出“80后”,“90后”的心声,对“韩寒现象”做出总结,分析它的利与弊,使我们自身的价值也得以提高,也对我们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合理的规划和参考.

三. 课题研究过程

1. 开展前的准备

定好课题后,我们开始尽可能的想会发生的突发事件,并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得到了解决的方法,实践证明了这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并没就此退缩,这样的准备,为我们对课题进行研究的成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查阅资料

我们通过Internet收集到了大量有关“韩寒现象”的资料.

3. 实地调查研究

(1) 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不同年龄层的人对“韩寒现象”的评鉴,收集其对“韩寒现象”的看法,特别是要到书店中从专家或老师或正在看韩寒的书的人了解到他们对其的想法.

“身临其境”—阅读韩寒写的书

更深入地了解韩寒,亲身体验是最好的方法. (2)

4. 分析整理

对于通过自己辛苦收集回来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5. 成文过程中的激烈讨论与反复修改,力图做到“完美”!

四. 课题成果

一. 韩寒的生平介绍

“韩寒”一名原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想出的“得意的笔名”,

但一直未被启用;当韩寒身处娘胎,未知性别之时,其父亲已准

备“韩寒”一名当作一笔“财产”送给儿子或者女儿;所以韩寒

得名“韩寒”,与其出生时的天气无关。

初中时开始有文章发表,并作为体育特长生升入上海市松江

二中。高一时(1999年)

,以《杯中窥人》一文获得首届新概念

作文大赛一等奖,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被报道后引发社会关于素质教育政策及“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他发表的首部小说是一部反映上海初三学生生活的小说《三重门》。通过这部小说的发行,他进一步在中国其他地区成名。该书至今累计发行200万册,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在留级后,再次挂科七门并最终在高一退学。

退学后,陆续发表了散文集《零下一度》、《通稿2003》、《就这么漂来漂去》和《杂的

文》,小说《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长安乱》、《一座城池》、《光荣日》、《他的国》和《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等作品;出于对驾车的热爱,成为了一名职业车手,并减少了出版活动,但仍然通过博客继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时评文章,其中不少文章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关注甚至论战。

2005年2月,中国少年作家解航的作品《痛经》被好莱坞相中,选为电影剧本,并计

划于在中国北方城市拍摄,由于韩寒符合电影主人公形象,被中国相关公司推荐给美国制片方,有记者采访到韩寒,韩寒回应自己“现在我还没接到这样的邀请,但我基本上会拒绝的。”并解析“不管是不是好莱坞拍,我要是拍片取决于女主角是谁。”但听到电影剧本是讲述男

孩与女教师的不伦恋情时,大笑并以“那更不可能了,我不会演这样的角色”作为拒绝辞。

韩寒还涉足了音乐创作,2006年9月底,发行了个人首张唱片《十八禁》,担任其中

所有歌词创作。2010年,韩寒友情参演胡戈的短片《动物世界——宅居动物》,分文未取。韩寒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参与拍摄了华硕的广告,此外,韩寒还参加演出了贾樟柯导演的电影《海上传奇》。

韩寒一向不愿意公开自己的感情生活。韩寒曾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说到自己已经

有女朋友了。2010年5月3日据媒体爆料韩寒已与女友金丽华结婚,且结婚时金已有孕在身。2010年11月23日,有网友称:“韩寒做父亲了,是个女儿。”接着又有网友爆料韩寒和女友在5月已经奉子成婚,11月17日,女方在美华医院产下一女。随后,上海某资深媒体人也证实了韩寒当爸:“求证过了,韩寒确实当爸了,生的是个女儿!”

作品

· 1997年 于《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傻子》等作品。

· 1999年 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初赛作品《求医》《书店》,

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

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 2000年 凭借作品《头发》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 2000年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畅销200多万册,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

文学类作品。

· 2001年出版散文集《零下一度》畅销110多万册,2001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

一。

· 2002年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畅销100多万册,该书还出了同名漫画。 · 2002年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畅销80多万册。

· 2003年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畅销90多万册,2003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

名第三。

· 2004年出版小说《长安乱》畅销160多万册,2004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

书第一。

· 2004年3月出版文集《韩寒五年文集》畅销78多万册。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

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04年10月法国

最畅销图书。

· 2005年 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接力出版社),首印40万册。 · 2005年9月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

· 2006年 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首印50万册。 · 2006年 出版文集和唱片《寒·十八禁》

· 2007年 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首印60万册,畅销70

多万册。

· 2008年3月 出版博客精选集《杂的文》(万卷出版公司),首印30万册。 · 2009年1月 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万卷出版公司),首印50万册,畅销70多

万册。

· 2009年6月 出版精选文集《草》。

· 2009年7月 出版博文精选集《可爱的洪水猛兽》。

· 2010年9月 出版长篇小说《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首印70万册

荣誉

2008年12月接受公盟法律中心颁发的“公民责任奖”

2008年12月19日韩寒与孔庆东、黄健翔、金晶等荣获年度十大博客

2009年《南方周末》2009年度人物

2009年 天涯势力之年度网络十大写手

2009年12月《新世纪周刊》2009年度人物

2009年《亚洲周刊》2009年度风云人物

2009年 中国赛车风云榜年度冠军

2009年入选中国80后青年作家网络风云榜

2009年 时代周报“时代100人—2009推动中国进步100人”

2009年10月 嘉定世博会论坛上发表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糟糕》的演讲。

2010年1月9日,当选为“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

2010年4月 入选《时代周刊》“全球最具影响力一百人”娱乐类排名第二 得到近一

百万投票。

2010年4月28日 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正式公布的“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中,与曹

德旺、陈光标、王菲、范伟等一同入选“心灵富豪风云榜”十大

人物。

2010年9月获选《GQ杂志》年度传媒人

2010年12月入选美国杂志《外交政策》年度“全球百大思想家”

二. 什么是“韩寒现象”?

所谓“韩寒现象”,即指人们所关注的,已经超越了韩寒其人其事本身,而包括公众对韩寒其人其事的广泛议论。但韩寒现象却是一个非常令人觉得苦涩的现实。

韩寒的文字很尖锐,但其实并不深刻。他所抨击的现象,也就仅仅在现象这一层面而已。他其实一直在做的事情是,将大家都看到的社会现实以一种韩式风格的文字去表现出来,故而,他并没有太多的洞见。

如果社会并没有那么多可以用来抨击的现象,韩寒就无法进入公共领域。或者说,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五
《韩寒追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网友:人渣老师何其多》

韩寒追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网友:人渣老师何其多 韩寒写了一篇题为“一次告别”的长文,追忆自己初中时代被数学老师冤枉的事情,他在文中说,这件事情某种意义上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轨迹,让自己成了现在的模样。

“也许,在我数学考了满分以后,这故事完全可以走向一个不同的结果,依我的性格,说不定有些你们常去的网站,我都参与了编程,也许有一个理工科很好的叫韩寒的微博红人,常写出一些不错的段子,还把自己的车改装成赛车模样,又颠又吵,害丈母娘很不满意。”

这篇文章在微博上被转发了将近10万次,有超过2万人跟帖评论,其中不少人表示,自己小时候也被老师冤枉过——

“想起初一英语期末考试,有个单词填空题,题在正面,填空在背面,我选好了把答案写在卷子下的草稿纸上,结果英语老师以为我在作弊,不听我解释当着全班面给我一拳,遂英语自暴自弃。”

“我在小学和高中两次被老师说冤枉作文是抄袭,我至今还记得上小学的我在被老师冤枉后自己抹眼泪的情景,我是个成绩一般,没什么自信心的孩子,可是却没得到该有的信任和鼓励,以至于后来我一直厌恶语文,一看书就走神,有时人生轨迹,就这么潜移默化的被改变了。”

“有仇肯定要报,现在老师都不是好鸟,老子也是师范院校毕业的,现在老师什么质量我清楚得很,真觉得自己没被教育毁了是个奇迹。”

不过,很多网友表示,早已原谅了冤枉自己的老师。

“人渣老师何其多,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就当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本文版权属于子进爵教育网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六
《关于韩寒》

钱钟书去世后韩寒对全班宣布:以后世上写文章 我第二

松江二中校门口的韩寒,他曾是这里最出名的差生。成名多年之后,正在经历风波的韩寒似乎又回到了当年:他需要更努力更艰难地证明自己。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在很长时间里韩寒被视作两面:写作上的令人惊喜和传统意义上的坏榜样。新概念作文获奖、《三重门》出版,都难以改变这一点。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

(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四通利方摇身变成新浪网,网易搜狐开始崛起,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宿舍是两室一厅,报到当天,沈宏伟在宿舍里第一次见到韩寒。那时候韩的母亲帮他整理床铺,像所有不厌其烦的母亲一样絮絮叨叨地交待学习和生活,韩寒在一边默不作声。

后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面,韩寒提到了对松江二中寄宿生活的无比神往。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着生活的不适,对韩寒来说倒更像是一种自由和解脱。

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世余话》《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寄宿生活起码有一点与少年韩寒的期待相符,松江二中这个学校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多内地学校不及的开明气氛,这是一所诞生于1904年的老学校,初次到这里参观的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学,图书馆的外墙是条纹细腻的红砖,校门出人意料的是一座始建于千年前的古城门。

松江二中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办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当时的文学社指导老师是邱剑云。他如今年纪已经很大,退而不休,时常还在学校帮忙,戴顶圆帽,头发贴着脑门,说话沉稳,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和记者见面时,他站在松江二中那个古城门做的校门下,像是民国人物穿越而来。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七
《韩寒真的很犀利 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

韩寒真的很犀利 说出了好多人的心声

老师都下意识暗自鼓励学生鄙视成绩差的,原因是拉了班级的后腿。每次听见这个我都觉得很可笑,班级又不是狗,还分前腿后腿的,况且许多老师都以为这是个可以说说就解决的问题,有能耐你先把外边贫富差距解决了。是不是一个班级只有一个学生才行?但是在大家鄙视的眼光下,成绩差的,不会做试卷而被无数人认为没前途的心理素质倒是比所谓优等生好多了。

2

除了罪犯,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3

建议以后的作文评分取消优良中差,改成“正合我意”,“相差不远”,“参考大纲”,“逆我者亡”四种得了。 一个人,没有资格判定甲的文章是优秀,而乙的文章不及格。只能说我喜欢甲的文章不喜欢乙的文章,或者说,甲的文章和教学大纲上要求的差不多,乙的差得有点远。

4

连个未成年人都教育不了居然要去教育成年人。 ——韩寒评“叫你的家长来一趟”。

5

不管老师处于什么样的用心,我觉得这都是很可笑的事情,并且侵犯到人权。最最至少的,你可以不提倡,但是你不能够打击。 我实在不能想象当两个人很相爱的时候,突然会出现一个既不是我爸妈,也不是对方爸妈的人说:不行,你们不能在一起。 ——韩寒评老师干预早恋

6

你可以经常看见其他国家地区的领导因为屁大的事情就引咎辞职,但我国的领导哪怕出了天大的事情都巍然不动,最多就道歉一下完事,原因其实很简单,你忍心法办经常和你一张桌子上吃饭的朋友吗?你忍心法办和你在一张床上嫖娼的兄弟吗?所以,解决问题的根本中的根本就是,严禁公务员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7

我们上了十年的思想政治课,学习了这么多的鸟毛,除了建起了一个鸟巢以外,我们学到了什么?

8

既然不能洗脑,那还不如去洗澡,所以,建议教委将所有的思想政治课改为游泳课,强身健体,还学会一项求生技能,这门课程一举从害人变成救人,功德无量。

9

况且我只是一介书生,在这个又痛又痒的世界里写了一些不痛不痒的文章而已,百无一用,既不能改变社会的残酷,也不能稀释**的浓度。

10

我觉得我是全世界最聪明绝顶的人。因为有些博士其实见识没有多少长进,只是学会了怎么把一句人都听得懂的话写得鬼都看不懂 11

我们最终需要的人才是专长于一类的,当然我们也要有各科的基础,不能从小学一年级就专攻什么,为直达目的扔掉一切,这就仿佛准备要去公共浴室洗澡而出门就一丝不挂;但也不能穿了棉袄洗澡。我曾从《知音》杂志上看见一个处境与我一样又相反的人,他两次高考数学物理全部满分,而英语语文不及格,最终他没能去大学,打工去了。所以,现在教育的问题是没有人会一丝不挂去洗澡,但太多人正穿着棉袄在洗澡。

12

中国看不起说大话的人。而在我看来大话并无甚,好比古代妇女缠惯了小脚,碰上正常的脚就称“大脚”;中国人说惯了“小话”,碰上正常的话,理所当然就叫“大话”了。敢说大话的人得不到好下场,吓得后人从不说大话变成不说话。

13

我成为现象,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八
《差生韩寒》

差生韩寒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 陈鸣

本文获得2012年度南方周末新闻奖三等奖

获奖理由:

因应方韩大战这一堪称年度第一的舆论纷争,通过扎实而长期的深入调查,对双方当事人方韩作出了鞭辟入里的传神写照。两稿是南周探索实践“做有态度的新闻”方面的经典之作;在当今的中国生态和舆论场中,意义半径大可观,显示了南周在议题设置和意见引领方面的过人能力。

韩寒从未承认,在随性和天才的姿态背后,以差生形象出场的他承受过巨大落寞与压力。十余年来韩寒努力证明自己:2000年《三重门》出版;2008年介入公共意见空间。挖掘两个成名点前的经历可以发现:说服更多的人,同时引发更多质疑批评——这似是“差生”韩寒难以改变的人生戏码。

《三重门》的结尾像是韩寒对自己的预言:故事的主角林雨翔走出校门,“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退学走出校园的那一刻,作为一个以仅有的方式一直努力证明自己的差生韩寒,“不会承认,但他一定是那样的心情”。

出道逾十年,名满天下、谤满天下。但如果回到十多年前的起点,韩寒的出场更像是一个笑话。

1998年9月份,秋季开学的那天,如果你在上海松江二中的校园里头,刚好路过高一(7)班,就有机会看到这样一幕——

一个又黑又瘦、头发蓬乱的高一新生站起来,轮到他向全班作自我介绍:“大家好,我叫韩寒。韩是韩寒的韩,寒是韩寒的寒。”底下笑成一团。接着,他又郑重其事地说:“从今往后,松江二中写文章的,我称第二,就没有人敢称第一。” 教室里一片欢腾,笑声中有嘲弄的味道。

他的确不像个“写文章的”。来自金山区的少年韩寒,晒得黝黑,像刚从难民营走出来,他入学是以体育特招生的身份,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韩寒的“地位”相当地不高;这也意味着一整个夏天,他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跟着田径队在炎炎烈日下一圈一圈地跑。

听到韩寒自我介绍的时候,新同桌陆乐,还有隔两排远的沈宏伟也都笑起来,他们不清楚这小子凭什么这么狂;那时候是三好学生的陆乐回忆:“一般来说体育特招生成绩都不会好,谁相信他会写‘作文’?”

但接下来沈宏伟和陆乐很快就相信了,在短暂的同校时间里韩寒迅速证明了自己。但如今,沈宏伟、陆乐,以及当年那些同样被信服的同学们发现,韩寒再一次需要向更多的人证明自己——十多年时间中,韩寒一直在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但至今似乎仍未完成。一夜之间,韩寒就像又回到了那个笑话一般的起点。

会写作文,也是会写作文的差生

1998-1999年秋季学期开始了,在陆乐的观察里,这个体育生的懒和不听话很快就露出马脚,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这看起来完全是人们在学校里经常看到的不听话的差生。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

昂的时候,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那时候的沈宏伟听得一脸茫然:“钱锺书是谁?”

开学后不久,几次测验考试的成绩很快就下来了,韩寒毫无意外地考得一塌糊涂。可是看起来韩寒并不在乎,只是继续沉到那堆民国作品和历史古籍中。“他的性格总是慢悠悠,不着急,无所谓。后来因为在宿舍不讲卫生连累大家被扣分,有同学建议要把他赶出去,他也不生气,还是乐呵呵。”沈宏伟说。在韩寒的推荐下,他也开始翻《围城》。

金山少年的优点是认真的时候一手字写得非常漂亮,语文老师戴金娜把班级的黑板报交给他去写。同班同学潘超安也是寄宿生,有时韩寒课后或周末写黑板报的时候他也在教室里。他发现别人是抄黑板报,而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

陆乐也发现,韩寒会写文章并非吹牛,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这种急智和文才其实很早以前就显露出来了,只是刚到松江二中的时候无人知晓。初中时候韩寒刚进罗星中学,写的第一篇作文《我》就被当时的语文老师彭令凤赞赏不已。彭令凤如今已经退休,住在上海市区,她在电话里头说,在教学生涯里从来没见过这么早熟的学生。“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彭令凤发现,闭卷考试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

写作才能几乎是少年韩寒身上唯一值得一提的“亮点”,他的初中三年实际上过得并不愉快,更多时候他的少年生涯是作为“差生”被其他人见证着——上课走神,不守纪律,不交作业,生活邋遢,有时候甚至连作业本都能不翼而飞。如今老师们自然不再说他“坏话”,但是实际上有一段时间,作为一种惩罚,少年韩寒被老师单独拎出来,一个人坐在讲台边上,背后是整个班众目睽睽的目光。

韩的父亲韩仁均为了照顾他读书,把家从亭林镇搬到了离初中较近的朱泾镇,他母亲每天在朱泾和亭林之间挤公交车来回奔波。

这对父子有十分亲昵的一面,在一张老照片里,儿子捏着父亲的脸,两人笑得脸上只剩两排白牙。从初中开始,由于学业的问题,韩寒和家人的关系逐渐显露出紧张的一面,有一次因为韩寒没交作业,韩仁均被老师喊到办公室,父亲对着儿子就是一顿拳打脚踢。

坏孩子的舞台在萌芽

1998年是赵长天到《萌芽》杂志社任主编第三年,那时候杂志社还没搬到现在巨鹿路这个别致的小院落里。

赵长天清癯,说话的时候喜欢伸出细长的五指,有老式文人的有条不紊,但1998年做这个主编其实焦虑不堪,时常要低声下气地四处找上海的大企业要钱。

当时他在寻找一个机会,要把这本文学杂志拖出泥潭。巅峰时期《萌芽》的发行量是30万份,而到了1995年赵长天接手的时候,只剩下1万份。所有文学杂志都会对那段时期记忆深刻,“全民经商了,作家都下海了”,《萌芽》剩下的读者都是一些已经进入中年的铁杆读者。

那年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刚开始热播;四通利方摇身变成新浪网,网易搜狐开始崛起,网络时代隐约在望;作家李敬泽跟朋友在北京聚到一起,商量的还是怎么推出一批“70后”作家,最后作者登出来的照片都是女孩们的艺术

照,眼看着严肃的文学活动变成了选秀。对文学杂志来说,这是那个年代的基本背景。

赵长天开始大力改造这份杂志,刊发了大量的纪实作品,甚至在这本文学杂志上登足球明星范志毅的大块头文章。但是杂志始终没有大的起色。

1997年,赵长天和他的同仁开始新的努力——要寻找一批年轻的创作者。一开始找中学教师推荐,收到的都是当时学校里的“优秀作文”,内容千篇一律,毫无朝气,赵长天决定由《萌芽》自己来找,李其纲提议举办一个面向学生的作文大赛,声势要大,要获得高校的支持。赵长天和李其纲一起拜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的常务副校长王铁仙,找到了复旦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思和,很快谈妥了上海本地的这两家高校。

在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陈伯吹的追念活动上,赵长天见到了陈伯吹的儿子,当时的北大校长陈佳洱,聊起了筹划中的“新概念作文大赛”,陈佳洱当即表示北大要全力支持。后来在南京,在谢晋的电影《鸦片战争》剧本讨论会上,赵长天又遇到了南京大学副校长董健,董健也表态支持。

到了1998年,“新概念作文大赛”已经有了眉目,但彼时没有人可以预见这项赛事的未来。那一批后来成为80后作家领军人物的孩子们还淹没在人海当中。

被邀请来当评委的作家叶兆言当时心头始终悬着一个疑问,“这个事情靠不靠谱?当时我、铁凝和方方其实心里都在担心,很可能办这么一届就黄了。”当时的赛事总干事李其纲甚至做好了心理准备,最后很可能一篇像样的稿件也找不到。

80后这代人那时候看起来极为平庸,“好孩子”中规中矩,死气沉沉,“坏孩子”染了头发,忙着学“古惑仔”,报刊上开始用“垮掉的一代”这样的外来词汇形容成年人对他们的担忧。

灰头土脸与招人喜爱

赵长天、李其纲在大江南北的高校四处奔行的时候,那个又黑又瘦的少年韩寒还在二中的操场上一圈圈跑步,课上课下一刻不停地读老师们都没读过的“怪书”,写一些民国腔调的文章。

松江二中的宿舍生涯让“问题少年”韩寒有机会更放肆地看书和写作——起码不用像在老家,考砸了的时候,他在前面逃跑,韩仁均在后面追,邻居在后头拉。

宿舍是两室一厅,报到当天,沈宏伟在宿舍里第一次见到韩寒。那时候韩的母亲帮他整理床铺,像所有不厌其烦的母亲一样絮絮叨叨地交待学习和生活,韩寒在一边默不作声。

后来在《那些人那些事》里面,韩寒提到了对松江二中寄宿生活的无比神往。对别的孩子来说可能面临着生活的不适,对韩寒来说倒更像是一种自由和解脱。

在一份韩寒向韩仁均索要的书单里,可以看到,那个年纪的韩寒已经在翻阅绝大多数成年人不会去看的书,书单上包括《榆下说书》《西溪丛语》《分甘餘話》《东坡志林》《芦浦笔记》„„韩寒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专门用来摘抄读到的各种段落,经常刻意用到文章里头炫耀学识。

寄宿生活起码有一点与少年韩寒的期待相符,松江二中这个学校在当时的确有着很多内地学校不及的开明气氛,这是一所诞生于1904年的老学校,初次到这里参观的人会以为走进了一个古香古色的大学,图书馆的外墙是条纹细腻的红砖,校门出人意料的是一座始建于千年前的古城门。

松江二中的老师们组织学生开办文学社、戏剧社、诗歌社,当时的文学社指

导老师是邱剑云。他如今年纪已经很大,退而不休,时常还在学校帮忙,戴顶圆帽,头发贴着脑门,说话沉稳,是一位敦厚的长者。和记者见面时,他站在松江二中那个古城门做的校门下,像是民国人物穿越而来。

和同学们一开始看到的那个学习糟糕的体育生韩寒完全不同,1998年邱剑云第一次读到高一新生韩寒的文章,看到的是那个成熟老练的睿智少年。前一个韩寒灰头土脸狼狈不堪,后一个韩寒才华横溢招人喜爱。

韩寒进松江二中不久,买了一本邱剑云写的新书,三天后他读完那40多万字,对人说:“这本书还可以,将来我会比邱老师写得好。”这话后来传到邱剑云的耳朵里,他感到十分高兴,锐气十足的少年在那个时代已经不多见了。

当时进入文学社并不容易,整个学校社员只有24名,需要先自己报名,再经班级语文老师推荐,最后参加考试,通过之后再由邱剑云亲笔写通知吸纳入社。

韩寒由于功课成绩严重不平衡,并没有获得老师推荐,他自己又去找到了邱剑云要求参加,邱剑云最终答应韩寒来参加考试,之后给了他一个“特殊编外社员”的身份。

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少年韩寒对钱锺书的崇拜在这两篇文章里到处可见,《三轮车》开篇第一句就是“我有个和钱锺书先生一样的毛病”。《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

当时的韩寒还去参加了诗歌社的课程,指导老师是吕玉萍。她对韩寒的才华印象极深,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1998年12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一则消息说钱锺书去世了,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这一次,教室里没人笑。

无可救药和孤注一掷

这个口无遮拦,自以为是的“差生”很快就在校园里出名了,会长跑,会写文章,还能在联欢会上唱歌,性格极为随和,说话妙语不断,他赢得了很多同学的崇拜。

有一次在食堂,韩寒指着碗里的饭跟同班同学说:“就吃饭这个事情,我马上就能写出5000字。”和开学时候大家一阵哄堂大笑不同,这次同学们毫不怀疑。

除了写文章,韩寒在所有科目上的表现都是极为糟糕。邱剑云不时听到其他老师议论起韩寒: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60分就停笔了。

邱剑云曾经在文章里用六个字形容了那时候的少年韩寒:才气、狂气、勇气。他特别强调了勇气——“为了写作,放弃了数理化,不求走遍天下,只顾驰骋笔下。”

听起来十分潇洒,但放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一团乱麻。韩仁均越来越多地被学校喊去松江,他乘坐一辆公共汽车,又转乘另一辆公共汽车,只是为了到学校听

老师对韩寒的批评,然后又匆匆赶回金山。

有一次韩仁均请了假,花了一个下午赶往学校,发现仅仅是因为韩寒一条毛巾没挂好,导致宿舍被扣了分。韩仁均怒火中烧,抓住韩寒一顿暴打。

“差生”韩寒在当时给家人带来的更多是无尽的压力,在朋友和邻居那里抬不起头来,家里有个上课不听讲,考试不做题的“小流氓”从来不是件风光的事。

韩寒的生活更是随心随性。沈杰是当时的寝室长,十几年后说起韩寒依然大摇其头,那时候宿舍卫生评比扣分都是扣在韩寒身上。沈宏伟冬天打水回宿舍,用半壶水夜里泡脚,剩半壶第二天刷牙,第二天一早经常发现水壶里的水一滴不剩,然后韩寒就会嬉皮笑脸地站出来承认是他喝了。

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松江二中的教学楼是三座上世纪前半叶的建筑,每座楼都有一个门洞。高一

(7)班的门口有个走廊,陆乐发现,有一段时间韩寒经常坐在那里发呆,背靠廊柱,从那个位置望出去刚好是高一、高二、高三三座教学楼的三重门洞。后来,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十三年后,陆乐、沈杰、沈宏伟、潘超安有的成了城管,有的成了电信职员,有的成了医生,他们偶尔还在一起踢球,但人生轨迹已经截然不同。他们在各自办公室的电脑前,在手机上,看到了韩寒“代笔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他们已经很清楚答案,因为他们是《三重门》这本书写作的见证者。

韩寒每写完一部分,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这是一个关于“林雨翔”的故事,里面处处有韩寒和这帮死党们生活的痕迹。小说里提到一个词“尿崩”的英文翻译,陆乐还记得这是当时他们一群少年课下无聊中探讨的话题。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陆乐相信这些内容后来都被用到了《三重门》里。对陆乐来说,《三重门》从来不是突然冒出来的,韩寒也不是横空出世的天才,他只是普通的高中生,所有人在用功准备考试的时候,他永远在勤奋地看闲书和勤奋地写东西,一刻不停。

后来人们为那个写《三重门》的韩寒感到惊奇,并没有留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每一个年轻人汇聚的校园里都会有类似的“才子”传奇,他们是痴迷文学的少年,写一手同学间四处传阅的好文章,有的“迷途知返”之后“全面发展”考进大学,有的转舵无力被时代的浪潮淹没。一个偏才少年首先面临的是压力,而非人所艳羡的名望。一本小说除了满足创作的愉悦感,在当时实际上无法兑换成任何东西。

韩寒的朋友们知道:这个传统意义上无可救药、给家庭带来无穷压力的差生,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证明自己。只是在当时,韩寒的证明方式显得绝望、疯狂、孤注一掷。

韩寒埋头写到后来,上课时老师们不再点他名,也不干涉他。“有一时间实际上已经放弃劝他了。”潘超安说。

“一张落寞的脸消融在夕阳里”

时间进入1999年,经过长时间的准备,《萌芽》杂志的努力有了结果,新概念作文大赛终于办了起来。初赛收到了四千多份稿件,这个参赛数跟现在比十分寒碜,但却已经足以打破当时所有组织者和评委心头的担忧。

老师对韩寒影响篇九
《韩寒事件之我见》

韩寒风波之我见

@飞鱼557

这两天,一打开微博就是一大串的关于方舟子质疑韩寒的帖子,我看了方舟子及韩寒两个在这个事件中目前为止所有的文章,对于方舟子的一些指责,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我没有证据,所谓证据也无从考证,方舟子虽然提出这么多质疑,但是他自己也明确表示没有证据,只是质疑而已。麦田和方舟子用“有罪推论”来对韩寒提出各种质疑,假设他有罪,假设他代笔了,就咋咋咋地了,利用文字和舆论的故意引导,俨然已把这种推论上升为事实了,或者连大仙自己都不敢断定的事实,他周围的一些小仙已把它作为事实再追加推论了,实在让人看不下去了。想我某个学期英文课老师要求做presentation时,我还以韩寒作为主题,这才促使我应该为韩寒说句话了。

在26日方舟子最新的文章《天才韩寒创作三重门之谜》之中,方舟子指责《三重门》不是韩寒作品的理由为一是对这本书的写作时间存在疑问,说韩父在《儿子韩寒》中说《三重门》写于韩寒留级之前,也就是16岁,而韩寒最近回应文章里面却说他是在17岁写的《三重门》,两者自相矛盾。二是对韩寒如何写书存在异议,韩寒最近博文说是周一到周日都在写,而且白天黑夜课上课下都在写,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这和韩寒在2006参加的一个电视节目中说的只在课上写的回答有出路。三是对韩寒有没有回避同学们写作有疑问,因为韩寒在电视节目中说自己写作时不喜欢有人看,而在博文中又说每写完一页就传阅。四是还是不理解为什么韩寒每当被问及《三重门》的题目意义时总是回答忘了,但又自称对读者负责。

一、对于写这本书的时间到底是16岁还是17岁的问题上,方舟子这个极品已经纠结了好几天了,我要说的是方舟子确实是一个搞科学的人,凡事都要做到精确精细,但是这种科学的严谨的精神用在生活中确实会很让人头疼,甚至会被为人是疯子。韩寒自己说17岁写的,韩父确说是16岁写的,16岁和17岁之差也不过一年,你何必这么纠结,如果按方舟子的严谨精神,为什么不假设一个在说周岁一个在说虚岁呢?方舟子为什么不做这种“对自己不利”的假设而只做“韩父代笔”这种“阴暗心理”的假设呢?或者不做周岁虚岁这样悬乎的假设,也可以认为韩寒在博文上随口一说17岁,这完全可以理解,博客本来就是随性的文字,再加上韩寒的写作风格就是信手拈来型的,这一点在他很多作品当中也能体现,《长安乱》、《他的国》就很随性,感觉作者想到哪写到哪。这种风格和严谨王子方舟子PK当然会处于天然的不利地位,其结果就是你多说一句多错一句,说得越多错得越多。因为如果你说你妈逼的,是我写的,方舟子会研究出是你妈逼我写的。

二三、对于电视节目中问题,很多时候都是受当时的情绪波动的影响下回答的,所以不能抛开当时的情景直接对回答的内容做置评。我相信韩寒在初中时写《三重门》是课上课下都在写,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如不是这样,确实没有时间。但是为什么会在节目中说只在课上写呢?我的看法是,在那个节目中,韩寒是为了更加体现自己对课堂学习的厌恶,或者说为了更加体现自己的某些与众不同才“故意”说自己只在上课的时候写书,因为课余时间是很宝贵的,而上课时间是可以被利用的。虽然这种想法有点哗众取宠,但是对于韩寒这种年纪的年轻人来说,这种心态很好理解。如果方舟子不能理解年轻人这样的心态,那只能说明方舟子不懂人情世故,或者在故意吹毛求疵。再者,韩寒说自己写作时不喜有人看着以及写看一页就传阅我觉得并不矛盾。我写作文时也特别不喜欢人家看着,觉得如果自己才写了半句,就被人家看出自己想写什么了会很没面子,甚至当年考试时写作文,如果老师站在旁边就故意不写,而是把试卷翻到前面去“检查”。但是另一方面,我写完文章也很乐意与人分享,觉得人家在看我的文章时候,是在慢慢理解我的意思,而我的意思已经在待命让他来理解了,多威风。

四、早年的央视采访韩寒的《对话》节目,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遍。确实觉得韩寒在“舌战群逼”,因为韩寒比那帮逼们所处的层次高出许多,所以很能理解会发生双方都无法

理解对方想法的现象,这就好比两人处于不用楼层缺平着向对方开枪,子弹当然都不能打倒对方,那位“用QQ聊天”的大人对韩寒的不屑恰好证明了自己的无知和可笑。虽然在当时,大部分的人会很难理解韩寒的思想境界,可能大多会为了顾及传统教育体制来质疑韩寒,但是十年后的现在,如果你还陶醉于黄思路的钢琴声中却在鄙视当时的韩寒,那我只能说你确实应该“用QQ聊天”了。如果现在的我是当时节目中的韩寒,那个主持人问《三重门》名字的由来时,我也会毫无犹豫地说我忘了。因为对于旁边两位专家的冷嘲热讽,智商骂槐,韩寒已经表现得很风度很谦虚了,如果他再班门弄斧,多此一举地解释其实“三重门”出自哪哪哪的,这不正好给专家抓住攻击自己的尾巴吗?这位全力维护学术界体面的专家可能会说,现在的孩子啊,没看多少书就出来卖弄,逮个句子就胡乱解释,云云。

JP方舟子在上篇博文《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中也提出了一些质疑。

五、韩寒初二和高一分别写了两篇《书店》,文笔犀利老练,幽默成熟。方舟子认为韩寒这两篇文章在内容上形式上语言上用辞上都差不多,质疑韩寒两年作文水平没长进,进而质疑这两篇文章其实都不是韩寒写的,而是由其父代笔的。我特意重新看了这两篇文章,确实写的不错,不像初二或高一学生能写出来的,但是用两年没长进来质疑韩寒,这个未免太特妈鸡蛋挑骨头且无理取闹了吧。如果初二的时候就能达到一流写作水平了,那高一的时候一定要达到一流加吗?再说了,为什么从初二到高一一定要长进呢?我觉得我的英文水平最好的时候是初三临毕业的时候,之后高一高二高三大一大234都是每况愈下,现实就是如此现实,我敢肯定很多的人情况和我一样,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按方极品的想法,是不是我中考不是我自己去考的,而是他妈逼我去考的?

六七、方舟子说两篇《书店》中均出现性爱的描写,还大度地说高一时对性有种种联想并公诸于众还可以理解,但初二就这么做就太早熟了。原来,在方舟子的理论中,对性爱联想并描写的起步年级是高一,我只能说方舟子很不了解现在的年轻人,现在的年轻人初二对性爱仅仅还在联想阶段的,就已经是晚熟了,靠! 方舟子又说韩寒中考语文差作文差,进而质疑韩寒的作文水平。我要问,一次考试作文扣分多就说明作文不好?命题作文的发挥空间也很大,你的思路如果不和标准答案雷同,就是跑题,扣分严重。我高中时候自认为作文也不错,但是有时候也会被扣很多分,原因是没有把握命题老师的意思。韩寒的文章思想跳跃性强,发挥的空间更大,故而偶尔一次没有把握住完全可以理解。且除了作文,语文其他题目也都是典型的应试题,找错别字选错的拼音,还要写作者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些对于风格开放思想发散的韩寒来说可能也很头疼。

八、方舟子说韩寒在一个小时里面写出了1000多字《杯中窥人》很难理解,因为1000多字即使抄写也要半个小时,如果得出了韩寒其实只用了另外半个小时时间来写这篇文章的高论。且不论这高论多少不可思议,单说1一个小时写出一篇1000多字文章是否现实可行。高考作文一般规定800字,至多给1个小时,一般都是要求40多分钟写完的。试想,高考作文是给普多大众做的,即使这样都要求起码在1个小时里面写出800字文章,韩寒这样一个在《对话》中舌战群逼的“文艺青年”的构思作文水平应该远高于大众吧,他在1小时之内写出一篇1000来字文章有什么好奇怪的。我当年参加公务员申论考试,最后一篇也要求1000字,我基本30分钟就写完了,当然,对于申论作文,方舟子大仙可能会说这个根本不用构思,只要默写就行了,所以不能算。所以我再说我写高考作文时,一般都会超出字数而写到1000字左右,但是很少有机会能有1个小时多的时候可以写,一般都是40来分钟,但还是能写出来,基本无压力。我想韩寒肯定比我强多了,虽然他的题目难,但是要在1小时里搞定一篇1000字的文章,必定毫无压力。

九、方舟子大神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质疑《杯中窥人》的命题过程中,放入被子的到底是什么。说这个说是纸、这个说是道林纸,这个说是袋茶外装,而韩寒最终在文章把“它们”

处理成了布,这个让人不解。其实很好理解,时隔这么多年了,大家记得最清楚的是有这么一个事件存在,至于在事件中用了什么牌子的纸头这种无关紧要无伤大雅的配角确实会让人摸不清头脑,我想也只有方大帅这种具备严谨的科学精神的才子才会去纠结。至于韩寒为什么把纸写布,按方才子的阴谋论观点是认为韩寒事先背了一篇布的文章,但是考试的时候却发现是纸,心中一慌,菊花一紧,跟着写了纸,但最后却又修改成了布。我认为,如果真如方仙人所说是事先背的是布,考试时却发现是纸,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布换成纸来写呢?“难道韩寒不怕离题吗?”难道韩寒的脑子连把布改成纸都转不过来了吗?我的理解是,韩寒要写一个人从刚踏入社会到最后被社会所浸染的这么一个人生过程的文章,如果用纸的话显然不太合乎常理,因为在人们想当然的常识中,纸进入水中很快就湿透了,就很难产生一边看着它沉沦一边思考一边写文章,到最后正好沉入杯底文章正好收尾这么好的配合效果了,故而韩寒才“略施小计”把纸“文学化地”处理成布,因为布才会慢慢浸湿慢慢下沉,这点正好可以配合他文章的写作过程,以达到非常巧妙的效果。

等等,我刚才说的这是人们按常理想想的结果,但是现在发现确实有些吃饱了撑得没事干的小仙在用不同的纸在水杯中的浸湿和下沉时间作比较,是他妈逼他这么做的吗?

综上所述,韩寒方舟子这场风波的关键是,方舟子用自己精确严谨的科学态度去对待以随性文字著称的写作风格,他显然是把文学创作当做科学现象来研究了,再加上用对方对十几年前的回忆的文字来打击对方。初一看,方舟子显得“有理有据”,提出的质疑个个都是“精确制导,一击毙命”型的,但是细一想,方大仙这种做法完全趋于扯谈,很有估计炒作的嫌疑。敢问方总,你能说出你十几年前的某篇曾经发表的文章是在上班时写的还是下班时写的还是推掉集体出游的机会和经期的女同事在办公室里边调情边写成的?在这个事件上,方舟子简直是个娘们,胡搅蛮缠不说,还咬文嚼字,偷换概念,必要的时候也添油加醋,利用某些网友认为哪边喊得响哪边就是真理的二逼心理,以达到YY强身的目的。

  • ·韩寒说老师(2016-01-13)
  • ·老师与妓女韩寒(2016-01-17)
  • ●【往下看,下一篇更精彩】●

    最新成考报名

  • 立春过后什么时候鱼开口
  • 2021年立春 2021年立春是几点几分
  • 冬至吃啥 南方冬至吃什么
  • 冬至几月几日 今年冬至是几号
  • 烧碱安全救护常识
  • 国庆节高速免费几天
  • 白露与秋分
  • 请示与批复有什么关系